八种常见地修辞手法地作用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提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功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让他们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想法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推理、分析、综合,创造出新思想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使个性更加鲜明突出,使情节更加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具体的、易于联想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具有相似或相近特征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第一个作用是把抽象的东西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加含蓄,用眼前的东西,赋予深远的意义,发人深省。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foil):指对a的支持,使a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八种

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描写了冬季北国气候严寒,冰雪覆盖的壮阔景色,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更增强了表现力。
八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效果

八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效果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可以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以下是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效果。
1. 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对比,用一个事物来描绘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比喻常用于诗歌、小说和散文中,能够给读者带来鲜明的感知体验。
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对比,用一个事物来描绘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比喻常用于诗歌、小说和散文中,能够给读者带来鲜明的感知体验。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思维、行为和感知能力,使其更具有情感和表达的力量。
拟人常被运用于叙事文学和描写文学,能够让读者更为亲近、理解和共鸣。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思维、行为和感知能力,使其更具有情感和表达的力量。
拟人常被运用于叙事文学和描写文学,能够让读者更为亲近、理解和共鸣。
3.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类似结构和语法的句子、短语或词语,达到强调、对比以及增加节奏感的效果。
排比常用于演讲和文学作品中,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情绪的共鸣。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类似结构和语法的句子、短语或词语,达到强调、对比以及增加节奏感的效果。
排比常用于演讲和文学作品中,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情绪的共鸣。
4. 夸张:通过夸大手法来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表现,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夸张常用于幽默、讽刺和夸张的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戏剧性的视觉和情感效果。
夸张:通过夸大手法来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表现,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夸张常用于幽默、讽刺和夸张的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戏剧性的视觉和情感效果。
5. 对偶:通过对两个相对或对立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并列排列,以表达对比、平衡和矛盾的效果。
对偶常见于修辞和修辞韵文中,能够增强句子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量。
对偶:通过对两个相对或对立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并列排列,以表达对比、平衡和矛盾的效果。
对偶常见于修辞和修辞韵文中,能够增强句子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量。
常常利用的八种修辞手法

经常使用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大、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例如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式。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发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情感、有行为的修辞方式。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式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喧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大:运用丰硕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点、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式。
【作用】:能够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情感、态度和明白得上起踊跃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是对偶。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酷寒。
4.排比:把内容周密关联、构造全然一样或相似、语气全然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式。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拟集中、透彻、情感强烈,使气势贯穿、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人一辈子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礼尚往来,又有多少漂亮温暖的回忆漫漫长路,总有旦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嘱咐,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作用分析】:具体刻画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楚、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构造一样,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初中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初中八种罕有的修辞手段及其感化
1.比方.用在记叙.解释.描述中,能使事物活泼.形象.具体,给人以光鲜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邃的道理变得浅易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光鲜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情感,引起共识.
3.借代:能起到凸起形象,使之具体.活泼的后果.
4.夸大:可以引起丰硕的想象,更好地凸起事物的特点,引起读者的强烈共识.
5.对偶:情势上音节整洁均匀.节拍感强,具有乐律美;内容上凝练分散,归纳综合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雷同句式组成排比,增长语势,起强调感化,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惟情感. 群情文往往用排比增长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不雅点的感化.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周密.更透辟;用来抒情,可把情感抒发得极尽描摹.
7.设问:情势为自问自答.感化是:引起读者兴致,引起读者思虑.在构造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层次清楚的感化.
8.反问:以否认的情势暗示确定,目标是增强语气,起强调感化.。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一、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明喻借喻暗喻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
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
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
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二、比拟:使表达的事物,形象而鲜明生动,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拟人拟物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
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
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三、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以特征代本体以部分代本体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四、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氛围,增强感染力;创造条件,启人联想。
夸大夸小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五、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结构上工整对称;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注意:语意词性字数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六、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横向上一句一个角度,详尽完备;纵向上一层深入一层。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掌握好八种常见修辞手法

掌握好八种常见修辞手法掌握好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描写了冬季北国气候严寒,冰雪覆盖的壮阔景色,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更增强了表现力。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是指在文章中运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感和说服力。
下面将介绍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直观地传达出其中一种意义或感受。
比喻能够丰富文学作品的意象,使得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心如刀割、一石二鸟
2.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和感受,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并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鸟儿在枝头歌唱、花儿含笑
3.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或程度来强调其中一种感觉或效果,使作品更具冲击力和艺术感。
例如:铜墙铁壁、困兽犹斗
4.对比: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照,来突显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对比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情节更加紧凑。
例如:南辕北辙、形影不离
5.重复:在文章中多次使用同一个词语、短语或句子,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关注度。
重复可以使句子更加饱满,更具有节奏感。
例如: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6.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结构和语法,将多个相同或类似的事物排列起来,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排比能够扩大句子的规模和强化句子的表达力。
例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7.设问: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并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设问能够使作品更具有针砭时弊的目的。
例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是否应该追求物质享受?
例如:他能不痛苦吗?他能不悲伤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打比方):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关键词有:像、如、仿佛、犹如、似、一样、好比、是、变成···举例:①月亮像玉盘(明喻)②这里变成了花的海洋。
(暗喻)③这些可恨的老鼠,拿走了他家全部的钱。
(暗喻)判断下列是比喻吗?他的性格像他母亲。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
作用: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②议论文中,化抽象为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比拟):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2)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举例:人比作梅花作用:突出表现人物的某种品质。
举例: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风儿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落叶随着风高低起舞3.借代:一、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那群红领巾从校门口飞了出来!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⑤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例⑤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四、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⑦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例⑦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夸张:举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他的声音特别大,简直能震破玻璃我饿的能吃一头大象作用: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对联,古诗)举例: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用:语言上简练工整;形式上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概括力强。
5.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
举例:1.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
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
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
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2.生活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醇香;生活是一本书,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生活是一首歌,奏着高低不一的音符。
生活是一首诗,充满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情。
3.如果说生命是一本书,那么时间则是一支笔,书写着人生;如果说生命是一张白纸,那么时间则是一把颜料,描绘着人生;如果说生命是一条长河,那么时间则是涌动的波涛,推动着人生;如果说生命是一棵树,那么时间则是一片片绿叶,充实着人生;如果说生命是一扇门,那么时间则是一把钥匙,开启着人生;如果说生命是一杯咖啡,那么时间则是一袋佐料,调味着人生;如果说生命是一场戏,那么时间则是无名主人公,演绎着人生;如果说生命是一幅画,那么时间则是调色盘,渲染着人生;如果说生命是一匹快马,那么时间则是一块绿地,承受着人生;如果说生命是一块绿地,那么时间则是一场春雨,滋润着人生。
作用: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明知故问举例:(1):甚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2):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小明.(3):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作用:引起读者兴趣和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举例:钓鱼岛怎么就不是中国的?难道你连这都不想干?他怎么能这么夸人呢?作用:加强语气,增强气势和说服力;引起读者思考,加深读者印象,激发读者感情。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名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举例: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所以我们一出生就有着独特的价值。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练习1 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是:( )A 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劳动人民,才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
B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D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 选出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A 夸张设问B 比喻设问C 夸张反问D 比喻反问3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②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③当而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
④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
A 明喻设问对比对偶B 对比设问对偶明喻C 对偶设问对比明喻D 对偶对比设问明喻4 选出下边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A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B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C 衔远山,吞长江D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5 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A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B 黄家就是鬼门关。
C 南国烽烟正十年。
D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6 修辞方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
②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④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⑤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A ①②|③④|⑤B ①|②③|④⑤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7 仿照例句,用'百灵鸟'一词造两个句子。
例:圆规①她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②圆规愤愤的回转身。
百灵鸟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幅青绿山水画。
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出了荔枝树林夜色的浓郁和美好。
B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
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大海涨潮时的有力气势。
C 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吗?我是一辈子没有到过蒙大拿的。
通过设问,揭露了资本主义自由竞选的虚伪性。
D 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通过夸张和比喻,写出了清朝留学生可笑的打扮和丑态。
9 下列句子中使用修辞方法最少的一句是:( )A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B 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C 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D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10 下面的诗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选出正确答案,将序号写在括号内。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A 夸张对偶比喻B 对偶比喻拟人C 夸张对偶拟人D 对偶比喻排比11.下列诗句中运用了不同修辞方法的一项是()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D.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12在横线上写一句子,使之构成结构整齐、内容关联的排比句。
你用精神的食粮塑造了我的灵魂,你用知识的泉水浇灌了我的心田,,你用爱心的春分温暖了我的世界。
13.仿照下面的句式,再写一个关于语文的比喻句。
(3 分)有人说,语文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微型百科全书;有人说,语文是一个折射人生的多彩世界;有人说,。
14.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反问)B.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比喻)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拟人)D.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换了。
(排比)1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的一项()(1分)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C.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D.天上乌云密布,似乎要下雨了。
16.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
还有什么必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A.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B.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
17.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组。
⑴杜鹃花开遍山野,香飘万里。
⑵姑娘银铃般的笑声也跟着响起来。
⑶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广;不读书,无以知文化的力量。
⑷微风唤醒了沉睡的种子。
A.比喻、夸张、排比、拟人B.拟人、夸张、排比、比喻[来源:学&科&网]C.夸张、拟人、排比、比喻D. 夸张、比喻、排比、拟人18.某语文老师为党的九十一华诞献礼,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蛟龙入海长民族志气”。
请选出能够作为下联的语句。
A.神舟飞天扬国家声威B.天宫对接显民族风范C.嫦娥奔月展神州风采D.航母漂洋彰中国威力19. (2分)拟写标语。
为营造书香校园氛围,请你以读书为话题拟写条标语。
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20.(2分)赏评广告:例:共担风雨.分享阳光(天气预报广告)赏评:运用了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流畅,语意含蓄生动、“风雨”与“阳光”既指天气现象,又指人生的坎坷与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