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如: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如:①满招损,谦受益。
小学阶段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小学阶段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修辞手法是指作家或者演讲者为了增加作品或演讲的表现力,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手段。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接触到的修辞手法种类较多,下面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进行详细介绍。
1.比喻: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之间共同点的相互比较,表达出其中一事物的特性。
比喻能够使描述更具形象感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例句:她就像一朵盛开的花,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2.拟人:赋予非生物或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和能力。
拟人能够让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共鸣感。
例句:大树高举着手臂,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3.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或者缩小处理,以达到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
夸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
例句:他吃了一整天的饭,好像永远也吃不饱一样。
4.反问: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肯定或者否定的意思,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反问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句:难道我们不应该保护我们的家园吗?5.排比:用同样的句式和语法结构进行列举,以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排比能够使文章更整齐、流畅,增强修辞效果。
例句:有的人喜欢画画,有的人喜欢写字,有的人喜欢唱歌。
6.比较: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突出一方的优点或者缺点。
比较能够使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增强修辞效果。
例句:玫瑰花如同一颗瑰宝,娇艳欲滴;蒲公英则像一只小精灵,轻盈自由。
7.对偶:用意义相对、结构相对、语言相对的词、短句或句子进行并列,形成鲜明对比。
对偶能够增强修辞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例句:伤心的时候,你独自承受,开心的时候,你与他分享。
8.倒装:将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的语序颠倒,以增加语言的变化和独特性。
倒装能够使语言更加疑问、强调和夸张。
例句:在山顶上,欢快的唱歌的是一群鸟。
修辞手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增强艺术感染力:修辞手法能够让作品更加绚丽多彩,增加其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投入其中。
小学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习题

小学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习题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打比方):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关键词有:像、如、仿佛、犹如、似、一样、好比、是、变成···举例:①月亮像玉盘(明喻)②这里变成了花的海洋。
(暗喻)③这些可恨的老鼠,拿走了他家全部的钱。
(暗喻)判断下列是比喻吗?他的性格像他母亲。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
作用: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②议论文中,化抽象为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比拟):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2)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举例:人比作梅花作用:突出表现人物的某种品质。
举例: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风儿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落叶随着风高低起舞3.借代:一、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那群红领巾从校门口飞了出来!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⑤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例⑤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四、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⑦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例⑦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小学语文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

小学语文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语文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修辞手法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
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1、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和气势。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有问答在句中。
设问,自问自答。
6、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7、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8、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9、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
10、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今天陈老师就讲一讲其中四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1 、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
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注: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①他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做比较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
——表示猜测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词的比喻义4、比喻的目的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
小学语文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学语⽂的修辞⼿法有哪些
修辞⼿法在⼩学语⽂中也常常会学到,那么⼩学的修辞⼿法有哪些呢?为了让孩⼦能够更全⾯的了解和学习语⽂的修辞⼿法,接下来⼩编为⼤家分析⼀下有什么修辞⼿法,⼀起来看看吧!
修辞⼿法
⼩学常⽤的修辞⼿法有:⽐喻、拟⼈、夸张、排⽐、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对⽐、借代、反语、顶真、互⽂、⽐拟等。
是修饰⽂字词句、运⽤各种表现⽅式,使语⾔表达得准确、鲜明⽽⽣动有⼒。
1、⽐喻:就是打⽐⽅,利⽤事物间相似的地⽅,借⼀个事物说明另⼀个事物的⽅法。
2、拟⼈:把⼈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事物进⾏扩⼤或者缩⼩的描述,不同于说⼤话,⽽是艺术的扩⼤或缩⼩。
4、排⽐: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或句⼦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和⽓势。
5、反问:(⽤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有问答在句中。
设问,⾃问⾃答。
6、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或事,⽽是借⽤和这个事或⼈相关的⼈或事。
7、引⽤:引⽤别⼈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8、反语:故意说反话,⽤⼀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9、对⽐: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进⾏对照。
10、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某个词语、句⼦。
什么叫修辞⼿法
修辞⼿法是为提⾼表达效果,⽤于各种⽂章或应⽤⽂的写作的语⾔表达⽅法的集合。
修辞⼿法⼀共有六⼗三⼤类,七⼗⼋⼩类。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语⾔表达作⽤的⽅式。
小学语文中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中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
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1、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和气势。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有问答在句中。
设问,自问自答。
6、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7、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8、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9、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
10、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今天陈老师就讲一讲其中四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1 、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
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注: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①他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做比较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
——表示猜测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词的比喻义4、比喻的目的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
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完整版)小学语文八种修辞手法归纳一览表

(完整版)小学语文八种修辞手法归纳一览表一、修辞手法概述修辞手法是指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使文学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种修辞形式。
在小学语文研究中,我们常常遇到的修辞手法有八种,包括夸张、比喻、拟人、对比、排比、设问、反问和描写。
下面将对这八种修辞手法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以助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二、详细解析1. 夸张夸张是为了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有意地夸大事物的程度、规模、数量或特征,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天气真热,能把人烤焦了。
”夸张的手法使得人们更能感受到极端的温度。
2. 比喻比喻是通过明喻与被喻之间的相似之处,以象征、隐喻的方式来描述事物。
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有共同特点的事物进行类比,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例如:“他的笑声如同春天的脉搏,温暖又欢快。
”比喻使得读者可以形象地感受到笑声的美好。
3. 拟人拟人是将人的特点、行为、感觉、思想等赋予非人的事物,使其具有人类的表现形式。
通过拟人,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实在,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大地饥肠辘辘,渴望一场甘霖的洗礼。
”拟人使得大地有了渴望和饥肠辘辘的人性化特点。
4. 对比对比是通过把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相互对比,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通过对比,可以更加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例如:“他黑得像炭,她白得像雪。
”通过对比黑与白,强调了两个人的肤色之间的鲜明对比。
5. 排比排比是将一系列并列的内容以相同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增强修辞效果。
通过排比,可以让文句更加连贯,形象更加鲜明。
例如:“早晨,阳光照亮了大地,照亮了花朵,照亮了我们。
”排比使得阳光的照耀行为更加强调和生动。
6. 设问设问是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达到修辞效果,引起读者的思考。
设问往往是一种思维的引导,可以调动读者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
例如:“你们知道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吗?”通过设问,引起了读者对于世界形成的思考。
7. 反问反问是提出一个问题,但是不需要对其进行回答,通过反问可以强调某种观点或事实。
小学8种常考修辞手法详解

小学8种常考修辞手法详解▣比喻的三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拟人▣什么是拟人?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一定要注意:对某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毫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种类(1)扩大夸张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2)缩小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如: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夸张的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
▣典型例句(1)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排比▣什么是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判断要点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排比的作用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典型例句(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街上的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2)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3)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4)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5)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6)拟人。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比拟。
(7))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8)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详解: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ﻫ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喻体|例句ﻫ明喻|甲像乙| 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ﻫ暗喻|甲是乙|出现| 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ﻫ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ﻫ(1)拟人:ﻫ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ﻫ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ﻫ1。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
(2)拟物:ﻫ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
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ﻫ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ﻫ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ﻫ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朱自清)ﻫ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ﻫ类别特点例句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ﻫ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ﻫ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ﻫ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ﻫ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ﻫ主要方式
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ﻫ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ﻫ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ﻫ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ﻫ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ﻫ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ﻫ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ﻫ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ﻫ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ﻫ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ﻫ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ﻫ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ﻫ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ﻫ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ﻫ明引(直接引用)ﻫ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10.借代:
暗引(间接引用)ﻫ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ﻫ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ﻫ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ﻫ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ﻫ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ﻫ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ﻫ③具体代抽象ﻫ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ﻫ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
反语:ﻫ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
在标致极了。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ﻫ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ﻫ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13。
联想: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ﻫ
14。
通感:
也就是想象。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ﻫ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
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ﻫ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6.顶真ﻫ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ﻫ17。
互文ﻫ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ﻫ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ﻫ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ﻫ18.回环ﻫ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