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青少年缺乏想像力创造力

合集下载

从中美文化的差异看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从中美文化的差异看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从中美文化的差异看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一、中国的学生为何缺乏创造力?中国的学生天生缺乏创造力吗?如果不是,其创造力缺乏的原因何在?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学生相比,东亚地区学生的智商是偏高的。

换言之,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他们具有某种群体性的智力优势。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智力就像矿藏,再丰富的矿藏开发不出来或者开发不力,都是无济于事的。

中国学生的问题就在于此,可以毫不隐讳地说,中国的学生缺少创造力,与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及其影响下的学校教育的失当有关。

首先,中国文化总体上是一种强调“统一”的文化。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重视集体而非个体,重视整齐划一而轻视特立独行。

当然,这种文化价值观也反映在中小学教育环境中。

很多中小学校为学生制定了整齐划一的行为规范,包括饮食起居、学习交友、为人处世的繁琐的规范或守则,学校俨然成为塑造学生行为的“模子”,学生俨然成为用同一个“模子”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

在学校的考核或考试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每次考试一般都有一个“标准答案”,教师往往按照这个统一的“标准答案”给学生打分。

如果学生的回答背离了教师制定的标准,即使回答得再有创造性也是枉然,也难以逃脱低分的“命运”。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教师出了一道考试题,即“春天是一年中的季节”,一个学生回答“春天是一年中小草苏醒的季节”,结果,老师给他零分,因为老师的“标准答案”为“春天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

当然,适当的规范或守则,如按时上学、班集体和课堂教学的有关规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规范,对于学生适应学校和社会、维持良好的学业和人际关系,都是必要的。

但是,过于繁琐或整齐划一的规范则是不必要的。

规范越多、越细、越繁琐,学生的思维活动越容易被框住,他们的创造力越是难以发挥或展现出来。

其次,中国文化过于重视人际关系的平衡,而相对轻视个人的独立人格。

人们习惯于把自己放在某个人际关系框架中,以自己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所处的位置界定自己的价值,以至于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认为中国是“关系社会”,在国外,“关系”甚至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概念。

为什么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21国排名倒数第一

为什么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21国排名倒数第一

为什么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21国排名倒数第一想象力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不仅在艺术创作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还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

人世间许多伟大的发明无一不是突破常规思维后进行想象创造的结果,许多伟大的发明家和科学家都是‘幻想家’。

即使不谈这么高深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想运用好啊Q精神,没有想象力也是办不到的。

但就是这么重要的一个东西,为什么中国的中小学生们就这么缺乏呢?如果说成人的想象力缺乏倒还有情可原,毕竟生活经历多了,很多东西麻木了,再加上工作事物繁忙等原因可能就根本没有多少发挥想象的时间和空间。

如果是中小学生缺乏想象力则与他们的年龄有点太不相应了。

我们先看一下哪些因素是诱发想象力的必要条件:诱发想象力的首要因素——兴趣。

一个人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理都懒得理,就更不用说去想了。

但单从兴趣角度来讲还是没有接触到本质的东西,一个人之所以对一个东西感兴趣一定是因为这个东西能够使他身心感到某种快乐。

所以由快乐诱发兴趣,由兴趣诱发想象。

诱发想象力的第二个因素——主动。

发挥想象力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但要发挥主动性就要有一定的自由,任何压力和限制都是自由的天敌,也是想象力的天敌。

所以自由诱发主动,主动诱发想象。

有了快乐和自由的人就是容易发挥想象力的人,但要使得想象力发挥好的作用,还需要如下的两个条件:使想象力产生良好结果的第一个条件——引导。

中国人在某些方面的想象力可以说是排在世界前列的,比如投机取巧。

因此要避免想象力朝着不良方向发展就要对人进行适度的引导,让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使想象力产生良好结果的第二个条件——聚焦。

有句话说的好,一个再聪明的人如果什么都做也将一事无成。

所以发挥想象力也要进行适度的聚焦,才能产生良好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

否则真的可能会引发精神错乱啊。

通过上面一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中小学生缺乏想象力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因素,那就是中国的家长、学校、社会将太多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学生们身上,使得中国的学生既不‘自由’也不‘快乐’,而且没有能够引导学生们走上正确的思维和想象之路。

中国学生的创造力是怎样丧失的?

中国学生的创造力是怎样丧失的?

中国学生的创造力是怎样丧失的?中国正在流行焦虑。

在教育领域,为人父母者,焦虑地奔波在各个培训班之间。

从宏观看,举国都在焦虑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匮乏。

遗憾的是,探究这种匮乏深层原因的行为却不多,鲜有人去问个究竟。

这也是中国的习惯之一,不喜欢追究深层的原因。

那么,究竟什么是创造力?笔者认为,创造力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第一,在已知世界中,认知未知世界的能力;这种认知,包含全方位的,可以是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的,也可以是观念上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世界的运行秩序就是无形的。

第二,发现已经世界中,错误的、片面的认知的能力。

这一点有时比第一点更为重要,它常常是实现第一点的基础。

我们的教育之所以造成创造力匮乏,原因可能有很多,笔者注意到一个大家不太注意,并且可是一个挺根本的原因。

先来看一些例子。

韩寒的文章《求医》中的一节,曾作为中学语文的考试题,韩寒仔细地完成了考题,然而8道题,只作对了3道,最可笑的是他答错了“画线句子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他居然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这还不是最厉害的。

中国青年报发表的《寂静钱钟书》一文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作者周南(化名)自己试做了一遍题,总分15分竟然只拿了1分。

同样荒谬的是,作者回答“作者内心最真实意图”,同韩寒一个命运,他也答错了。

他不知道他内心最真实的意图。

《中国青年报》记者林天宏的《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一文,被选入福建高考语文试卷。

他找来试题,“我以为自己写的文章嘛,自己肯定清楚,做起来得心应手”,“一对答案,妈呀,我自己写的文章,自己都不会分析了!”林天宏估计,这道15分的题目,自己能拿一半左右的分数。

作家周国平的文章经常入选考试题目。

有一回,一个初三女生拿给他一份试卷,是以他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为文本的测试,她让他自己做一下,然后按照标准答案打分,他得了69分。

初三女生十分得意,因为她还得了71分呢。

无论谁看,69分都不算一个好分数。

为什么中学生缺乏想象力及创造力?

为什么中学生缺乏想象力及创造力?

为什么中学生缺乏想象力及创造力?中小学生缺乏想象力及创造力分析摘要: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

当今社会,以高考为核心的应试教育体制,造成了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急剧下降。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小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中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方法关键词:中小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当代人才最鲜明的标志是创造力,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本源之一。

那么我国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究竟如何呢?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的调查显示,在21个被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并且,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此外,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

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大大缺乏一、是什么抹杀了中国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1、思维标准化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曾描述过一幅漫画:“漫画中画了两个坛子,坛子打破前,一个人蜷缩在坛子中;坛子打破后,那个人依然蜷缩在坛子中,姿势一点没有改变。

”。

朱清时用这个漫画来说明现行教育对一个人的塑造:尽管坛子已经打破,但人已经被定了型,没有了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考试是基础教育的指南针,考什么,学什么,怎么考,怎么学是当代无法改变的事实。

我国自实施标准化考试以来,考试答案的唯一性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了求同不存异的死胡同。

以语文考试为例,只有突出基础知识,突出阅读理解,突出表达和发散性思维才能引导同学多读书、多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表达和创造能力。

有关中国孩子创造力培养的问题

有关中国孩子创造力培养的问题

有关中国孩子创造力培养的问题有关中国孩子创造力培养的问题一、中国孩子为什么缺少创造力前不久,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

一个第一和一个倒数第五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普通教育的教育结果,也让人们可以看出中国普通教育中最缺少的是什么。

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强,这是世界许多教育发达国家所羡慕的。

但这只表明,中国孩子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多做练习、多背数学公式,多抠数学习题,结果自然会好。

中国的普通教育培养了很多具有数学天分的人才,但在现实中数学在各领域的应用却很狭窄,所谓的数学家不少都去搞象哥德巴赫猜想之类的高端数学命题去了。

中国的孩子缺少想象力吗?不缺!中国的孩子没有创造力吗?有!但为什么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发挥不出来或是体现不出来。

为什么中国的学生会被人们视为书呆子,大学毕了业,还会被人认为是无用之人。

在学校,孩子们要做个好学生,孩子的大脑就像一个图书馆一样,只要能把知识装进去,这图书馆就是一流的,装的越多,说明图书馆的质量越高。

但人大脑这个图书馆的功能不仅仅是知识的宝藏,它的真正效能应是一个知识的喷泉。

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要想培养人才的创造力,就需在教育的过程中完成人们大脑从知识的宝库到知识的喷泉的变。

一个人吸收的知识再多,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应用,那是典型的书呆子。

一个人的知识再学高八斗,如果没有创造力,也只能算是个懂得些之乎者也已焉哉的穷酸秀才。

在这里,应当反思的是中国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更应当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的心态。

读书好的学生未必就要有创造力,能考上大学的学生也不要求有创造力。

在这种环境下,还会有人觉得孩子们有创造力重要吗?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端,到了大学阶段,这种现象更突出。

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这几年这么突出,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没到市场上人才已饱和的阶段。

大学生就业难,从深层上讲是大学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需求变化。

中国青少年为啥没有想象力

中国青少年为啥没有想象力

中国青少年为啥没有想象力作者:刘亚伟来源:《成才之路》2011年第12期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大大缺乏。

因此,教育专家刘道玉呼吁:“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了孩子的想象空间,中国教育的解放必须从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开始。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是谁偷走了中国人的创造力》,认为,中国青少年之所以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原因在于我们“成才”而不是“成人”的教育观念,以及在这种教育观念影响下产生或选择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专制制度下,趋利避害的选择。

在家长那里,教育孩子养成听话的习惯,有着比较复杂的动机,比如作为自我保护的生存术,出于趋利避害的现实计较等。

从一个新的生命伴随着那声初啼来到人间,孩子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好孩子,什么是好孩子呢?很简单,听话就是好孩子,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对父母和老师的训导、教诲和要求只许说是,不准说不,只能顺从、遵从和信从,不能拒绝、怀疑和反对,顺就是孝,逆就是忤。

如果有什么不同意见,不管你有没有道理,没说之前就先已经错了。

学校里选班干部、评好学生,“听老师的话”是最起码的条件,否则,老师那里绝对通不过。

但是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这种对孩子的“听话、顺从”教育,却带来了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从根子上扼杀了人的创造力。

这是因为,能够说“不”和敢于说“不”,不仅是一个人独立、尊严和自信的体现,更是一种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这种精神主张人应当面对现实不断提出问题,从问题出发,对前人进行质疑,以探求出能够经受更多怀疑、更多混乱考验的原则。

通俗一点说,就是要求人们对于任何事情,对于已经决定了的,或者是常规的、习惯的、多数人遵奉的东西,都敢于问一声“为什么”,以促使我们的思想不断地趋向真理。

“中国孩子的想象力不足”这一现象值得重视

“中国孩子的想象力不足”这一现象值得重视

“中国孩子的想象力不足”这一现象值得重视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1年第08期“很多孩子的想象力非常好,但是更多孩子的想象力甚至没有达到我们科技发展的水平。

”在2020年中国科幻大会前夕的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年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威海紫光实验学校校长李凌己提到了这样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

多年来,中国的学生想象力不足的话题反复被提及。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卻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 9%。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曾会同中国科普研究所在全国九个省(市)72所中小学进行了一场关于青少年创造性想象力的调研,测评总分为80分,参与调研的孩子们平均得分仅29.97分,未达及格线。

“想象力的缺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青少年的创造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孙云晓说。

关于想象力,我们可以想到若干名人名言。

比如狄德罗有句话,“想象,这是种特质。

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

”而在所有人当中,按照英国史学家麦考莱的话,“儿童的想象力最丰富”。

这也符合很多人的认知,虽然青少年没有完成知识积累,但他们丰富而瑰丽的想象,常常让人叹为观止。

想象与现实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想象始终跑在现实前面,可现在,青少年想象力竟然落在了科技发展后面,这其实也是很多人的感觉。

在去年上海市中学生科普作品征集活动中,许多孩子对未来的想象还是“会飞的汽车”“缩小的饼干”,似乎现代科技并没有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

担任活动评委的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丁子承感叹,“如今已是人工智能时代,可孩子们的想象力水平还停留在凡尔纳写《海底两万里》或叶永烈创作《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年代。

为什么中国青少年缺乏想像力创造力

为什么中国青少年缺乏想像力创造力

为什么中国青少年缺乏想像力、创造力最近《长江日报》披露,“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中国人历来并不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

且不说四大发明,对中国社会巨大的推动作用,对西方文明发展史的巨大影响。

现代的“三钱”是科学界璀璨的星斗。

钱三强因发现了核新分裂法,与妻子何泽慧一同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钱学森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

国际上,以钱伟长名命的力学、应用数学科研成果有“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钱伟长一般方程”等。

就是各行各业,也有无数的发明者、创造者。

为什么当代的青少年却缺乏想像力、创造力,而且不愿去努力培养和追求想像力和创造力呢?一、教育的功利化追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教育是人类自身生存、成长、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生存能力、提升生活质量,打造发展平台的需要;是人类从自发到自觉的追求。

但是由于社会的价值导向,学历、学校成了改变人生、发展人生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渠道。

于是教育就是为了升学,教育变成了激烈而又残酷的竞争。

上幼儿园要测试,上中小学要考试,统一的模式,少有创造性而又奇难无比的考试题,使幼儿园的儿童就开始了题海战术,只有做无数的题目,才能“见多识广”,才能炼就做题的技巧,才能应对难题、怪题、偏题。

个性的张扬只能换来排名的落后,奇思妙想与考试的评价格格不入。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只要成绩,只要升学,只要上名牌大学。

教育不需要个性,也不培养个性。

这种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还需要想像力、创造力、好奇心吗?二、二元努力的格局,弱化了学生的奋斗激情《中国青年报》报导:“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对2006年-2009年立案查处的高校职务犯罪案件进行统计发现,高校招生领域职务犯罪占35%,而贿赂类犯罪全部集中在艺术及体育特长生领域的招生过程。

中国儿童为什么想象力差

中国儿童为什么想象力差

中国儿童为什么想象力差最新公布的几项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儿童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创造能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21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其中的想象力得分最低。

儿童是最需要想象力的。

而面对这样一个结果,我们不仅失望,而且忧虑。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一般说来,欧美国家都较注重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开发,而中国学生往往逻辑思维的训练较多。

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就是想象力。

德国大作家歌德小时候常听母亲给他讲故事,但他母亲讲故事的方法比较独特,总是讲到一半的时候就停下来,余下的故事则让小歌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继续说下去,歌德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是不是和他母亲说故事的方法也有点关系呢?在美国,还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1968年,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第一个字母“”。

这位妈妈听后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

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母亲立即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她的理由令人吃惊,竟是说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之前,能把“”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幼儿园教她识读了“”后,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

诉状递上去之后,幼儿园的老师们都认为这位母亲大概是疯了,一些家长也感到此举有点莫名其妙。

个月后,此案在内华达州州立法院开庭,最后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幼儿园败诉,因为陪审团的23名成员都被这位母亲在辩护时讲的一个故事感动了。

这位母亲说:“我曾到东方某个国家去旅行,在一家公园里见过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一只完好无损。

剪去翅膀的被放养在较大的一片水塘里,完好的一只被放养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

当时我非常不解,那里的管理人员说,这样能防止它们逃跑。

他们的解释是,剪去一边翅膀的天鹅无法保持身体的平衡,飞起后就会掉下来,因此可以放在大水塘里;而在小水塘里的天鹅,虽然没有被剪去翅膀,但起飞时因没有必需的滑翔路程,也会老实地待在水塘里。

学生创新能力差的原因

学生创新能力差的原因

学生创新能力差的原因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曾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文明,但到了近现代以后,中国的创新能力却明显地逊色于其他一些国家。

学生创新能力差,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创新能力差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学生创新能力差的原因吧!1学生创新能力差的原因1.1传统的社会观念和思维模式"尚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儒家主张克己复礼,以礼节情;道家主张至人无己,绝圣弃智;墨子在强调"兼爱"的同时强调天子总天下之义,只有天子尚同于天,所以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

这显然是强调共性而压抑个性的尚同思想。

到理学兴起后,"存天理,灭人欲"就更明确地表达了一种以共性淹没个性的价值取向。

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天道观,"过犹不及"的哲学思想和"小富则安"的小农思想,至今仍根深蒂固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枪打出头鸟"等处世观念严重地束缚了个体的个性发展和独创性的发挥。

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思维,重共性而轻个性,注重求同式思维而忽视求异式思维。

西方哲学家在谈到中西民族思维特点时,往往爱用这样的比喻:东方人的思维像《易经》中的太极图,封闭而和谐。

西方人的思维如基督教的十字架,呈放射势态,开放而发散。

这样的思维方式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常常是多演绎式和循序渐进,而少归纳式和浸透跳跃,重逻辑而少直觉。

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虽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有利于获得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有利于考试,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2注入式和演绎法的教学方法我国传统教学基本上是填鸭式灌输、注入式教学,所谓注入式教学是指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的一种教学。

我们为什么缺乏想象力?

我们为什么缺乏想象力?

我们为什么缺乏想象力?由以下三点原因造成:一、社会背景使中国人缺乏想象力人未出娘胎受娘肚皮限制,出生后由爹娘严加看管着。

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胆小怕事,对什么都是想了也不敢说。

因为爹娘是过来的人,在那个年代随便说话,被戴上各种形形色色的帽子;有的因此而蹲了大牢;有的因此而丧失性命。

所以爹娘接受这血的教训和铁的事实,也让儿女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嘴是祸根。

还有整个的社会教育,老师的教导,亲戚的忠告,在童年时一直把听话视为做好孩子的唯一标准。

想的东西也受到了极端控制,不知道这个世界发展到什么程度,哪些东西是可以展现的,哪些东西是可以议论的,个体思想压力大,太多的教条已经框住了起码的人性思维和基本的想象空间。

严重的说教,使人逆来顺受,百般忍让,好像是中国人特有品质和性格,骨子里生成的改变不了。

对万事万物不能有反对的自主意见,只能使使之,不能使知之。

现在大谈教育抹杀孩子的天性,主要问题是社会给他们留空间了吗?是不是言论完全自由啦,言语不犯罪。

是不是到了可以想就可以说,可以说就可以做的地步。

有个笑话,子虚同志问:“中国海军帽子的飘带为什么做两条呢?”中国孩子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不敢说也不敢胡乱说;外国孩子不同,很踊跃,不假思索回答:“因为做一条太少吧,三条太多吧,所以做两条。

”且不说回答的对错,但可肯定的是这些孩子敢说敢讲,还很十分幽默,充分体现了孩子的天真活泼。

西方教育与我们的根本不同在于:他们从小学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

一位美国小学校长这样说:“在教育中,我们应该重视科学观而不是技术……经过教育,他们应对世界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

他们应该会提出问题,而不只是接受。

”怕惹是生非,使得道路以目,人人自危,这样的背景教育出来的人求生活,求生存就足够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能让人敢想敢做多少事呢?还有什么想象力可言。

二、固定思维模式即使敢想也不敢说不敢做中国人自古以来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不说,还要受种种清规戒律的捆绑,男人受什么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约束,女人有七出之条,三从四德的约束着。

为什么中国孩子想象力排在最后期?

为什么中国孩子想象力排在最后期?

为什么中国孩子想象力排在最后期?“强求一律就是死亡,因为它对一切进步都是一扇紧闭的大门;而且所有的强制都是毫无成果的和令人憎恶的。

”“我们必须听任思想的多样性,或者最好我们必须为之高兴。

”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为什么中国孩子想象力排在最后期?,一起来看看吧!――【法】彭加勒“世上再没有东西比人的想象更为自由;它虽然不能超出内外感官提供的那些原始观念,可是它有无限的能力可以按照虚构和幻想的各种方式来混杂、组合、分割这些观念。

”――【英】休谟想象力对焕发创造力举足轻重据《重庆晚报》载,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而且,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大学生和研究生也无多大起色:他们虽然成绩突出,想象力也非常缺乏。

由于想象力是科学和文化创造的关键性要素,它的缺乏直接导致国人创造力疲软和竞争力不足。

中国本土科学家至今无缘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中国人的发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归咎于想象力的匮乏。

要知道,不仅文化艺术创造需要想象力,而且科学发明或发现也须臾不可或缺想象力。

想象力就是创造力,科学本身像其他文化艺术一样,都是想象力的产物。

因为科学发现或发明是思维的自由驰骋或理智的大胆飞跃的产物,对包括科学在内的人类文化遗产的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或在这些遗产的启示下构造新的要素。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是无法担当创造者或开拓者的角色的。

难怪一切伟大的科学家都是伟大的艺术家,都具有艺术家那样别出心裁的想象力。

尤其是在科学的处女地开拓的科学家必须具有生气勃勃的直觉和想象力。

英国天文学家布朗一锤定音:“科学中的许多东西像艺术一样,也是由想象涌现出来的。

”英国哲学家休谟一语道出想象力的创造性本质:“世上再没有东西比人的想象更为自由;它虽然不能超出内外感官提供的那些原始观念,可是它有无限的能力可以按照虚构和幻想的各种方式来混杂、组合、分割这些观念。

中国孩子想像力世界倒数第一(4月 教学宣传)

中国孩子想像力世界倒数第一(4月 教学宣传)

关注孩子的想象力------为什么中国孩子想像力世界倒数第一?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

美国专家评论,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像力却大大缺乏。

“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了孩子的想像空间,中国教育的解放必须从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开始。

”前日,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在武汉枫叶国际学校举行的首届毕业生情况介绍会上如是说。

计算能力世界第一想像力倒数第一刘道玉认为,中国孩子的想像力状况令科学界陷入忧虑。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此外,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

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像力却大大缺乏。

传统教育扼杀创造力教改应从高考下手刘道玉拿世界上两个最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和以色列做了比较。

以色列家长教育奉行“狮子育儿法”:让小狮子离开母亲,自己学会生存;中国的家庭教育则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娇宠,要么棒喝。

结果是,以色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而中国却一个人也没有,“中国孩子的创造力被传统教育扼杀了”。

刘道玉以武汉枫叶国际学校首届毕业生为例说,75名毕业生全部被国外大学录取,20余人获得奖学金。

中学生创造力缺失原因探析_0

中学生创造力缺失原因探析_0

中学生创造力缺失原因探析新课改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那么,学生的创造力是怎么来的呢?是不是教师教出来的,高分低能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的中小学生基础知识非常棒,为什么成年后缺乏创新能力呢?下面我从教学实践中谈谈中学生创造力缺失的原因。

一、重视技能,教育教学以传授技能为主什么是创造力?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包括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

那么,什么是“技能”呢?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很明显创造力与技能是人能力的两方面,技能可以传授而创造力不能教,我国传统教育只重视学生的技能。

比如中国孩子学画画,都是教师画好后孩子跟着画,孩子画完画都要问:“像不像”?起初我们也不甚明其意地用像或不像来回答他。

其实,到底孩子想要问的像指什么,可能是老师的画,抑或是现实生活中的实物,甚至兼而有之,而我们回答的像或不像又到底指什么,没有人去深究。

当一个人从小就反复接受这种像不像模式的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性的以像不像样板来要求自己。

这种训练往往培养的是一种比照式的逻辑思维或线性思维,用理论性的术语来说,就是动力定式导致的定向思维。

这种维持性的教学方式,以反复灌输,强化作用,竞赛和考试等外在压力推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结果和熟练程度,忽视探究的过程。

长此以往,学生只能机械式的应付,导致的结果就是:如果要中国孩子根据一个命题自己创作一幅画,那就很困难了。

因为我们的训练模式是:黑板——学生的眼睛——经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

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可以说那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

眼睛里的画只能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画。

由于在他的眼里只有别人的画,于是在他心中就很难创造出一幅自己的画来。

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在自己的心中创造出一幅自己的画来,就只能是重复别人的成果。

这就是中国教师重视了技能而忽视了创造力。

清华校长:中国孩子计算力世界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原因何在?

清华校长:中国孩子计算力世界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原因何在?

清华校长:中国孩⼦计算⼒世界第⼀,创造⼒倒数第五,原因何在?导语:马云曾在教育发展年会上说,知识已不再是⼒量,创造⼒和创新⼒才是⼒量。

⽽创新来源于⽣活,源于思考。

北⼤附中初⼆学⽣14岁少年马伯皓,在社区当志愿者时发现,快递员在给客户交接快递、居民取快递时,还是存在⼈员接触、⼈员聚集、物品未消毒等问题,存在传播病毒的风险。

于是,他⽤了三天时间,设计出⼀款“紫外线消毒⽆接触式快递柜”。

在⽗母的帮助下,还提交了专利申请。

他希望⾃⼰的发明能尽快变成产品推⼴,为疫情防控贡献⼒量。

马伯皓从⼩新奇想法多,热爱创新。

以前参加冰球训练,他就设计发明过⼀款“⾃动冰球门”的装置。

这次设计的‘紫外线消毒⽆接触式快递柜’,是他第⼀次尝试申请专利。

马伯皓的妈妈说:“希望有企业看到他的设计,跟我们联系,能尽快量产,在这个特殊时期为社会奉献⼀份⼒量。

”忍不住为这个有爱⼼⼜有创造⼒的孩⼦点赞,更为马伯皓的妈妈⿎励⼉⼦创新的教育理念点赞。

孩⼦的创造⼒是怎样消失的?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曾对全球21个国家进⾏调查显⽰,中国孩⼦的计算能⼒排名世界第中国孩⼦的计算能⼒排名世界第⼀,想象⼒却排名倒数第⼀,创造⼒排名倒数第五。

在⼩学⽣中,认为⾃⼰有好奇⼼和想象⼒的只占4.7%,希望培养想象⼒和创造⼒的只占14.9%。

为什么中国孩⼦没有创造⼒?清华⼤学校长陈吉宁先⽣的⼀段话或许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中国的教育制度侧重于培养遵守规则和指⽰的学⽣,即“A型学⽣”。

这些学⽣缺乏创造性和创新精神,⽽这正是未来社会中取得成功所必备的。

因此,中国更需要“X型学⽣”,这些学⽣愿意承担风险,勇于尝试新鲜事物,乐于提出⾃⼰的问题,⽽不是简单地解决教科书⾥的问题。

这样的学⽣,才是国家真正的栋梁,他们将提出创造性的想法,终将改变未来社会和未来的中国。

⽽⽗母可能也会有⼀些不经意的⾏为,扼杀了孩⼦的创造性。

1、忽略孩⼦的想法孩⼦有特别的想法和⾔论,⽗母没有引起注意,更不可能对孩⼦进⾏⿎励和表扬。

为什么我们无力想象

为什么我们无力想象

为什么我们无力想象最近,《重庆晚报》的一则新闻引发了我的思考。

“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是重庆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分组审议《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草案)时》,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胡健康发出的感慨。

他由此建议,修改相关条款,通过立法强化对中小学生进行想象力的教育。

为想象力立法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思考,我们理应为之欢呼鼓舞。

但是,在研究立法之前,我们首先要追问:为什么我们无力想象呢?为什么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倒数第一名呢?现实生活对于梦想的挤压,使大部分人放弃了想象,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

许多教师在生活的压力与现实的逼迫下,把自己的想象与学生的想象消磨殆尽,在教育教学生活中居然没有一丝一毫想象的色彩。

教育教学就是这样从“心灵的梦工场”蜕变为“智慧的屠宰场”。

有时,甚至可以这样讲,丧失美好人生就是从丧失想象力开始的。

有一次,某中心小学的一位刘老师设计了一节非常奇妙的想象作文,因为参加县里组织的赛课活动,她要借班上课。

抽到的这个五年级某班,据说是学校里最好的,原班老师对于作文教学很有研究,班里的学生个个训练有素。

原班老师问道:“你们上课的课题是什么?”刘老师回答说:“想象作文。

”原班老师像是被烫了一下说:“我平时不提倡学生看想象类文章,也不提倡学生写想象类文章,这样的文章会让学生感性过剩、理性不足啊!五年级了怎么还写想象作文?”刘老师微笑着说:“不管哪个年龄段的人都需要保持一颗童心,不是吗?”结果上课那天,刘老师使出了浑身解数,激发学生大胆想象,然而一节课下来,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很正规地坐在座位上,没有一点活力与灵性。

作文不需要想象,语文不需要学生想象?一名语文教师竟然说出这样的话,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作文难道可以与想象绝缘?莎士比亚的创作可以不要想象?李白的诗歌可以不要想象?一些教师对于语文与写作的想象性因素竟然持有这种观点与态度,实在令人惊诧。

为什么中国孩子计算能力第一 创新能力却倒数

为什么中国孩子计算能力第一   创新能力却倒数

为什么中国孩子计算能力第一创新能力却倒数?“国际评估组织对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中国孩子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

这是为什么?如果我们的孩子全都争着当官当企业家挣大钱,我们的国家很难实现大国到强国的转变。

”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29日在中国科协举办的2012年首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说。

今天科学家与媒体对话的主题为“科学普及——科学家与媒体共同的社会责任”。

92岁高龄的师老建议,国家应该在媒体上加大科普投入,以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国民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科教兴国是国家战略,国家要像支持科技人员搞研究一样,支持媒体搞科普。

尤其是启发、唤醒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才智。

“媒体必须和科研人员紧密结合,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播科学知识。

”师老强调。

同样出席媒体见面会的林群院士认为:“从科普角度讲,要把科学的门槛降低,低到中学生都能看得懂而且想看的地步。

我是搞数学的,数学里头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就是微积分。

我现在有个愿望就是用漫画或者动漫讲述微积分。

”科学家和媒体共同探讨了科普工作中的一些困惑。

比如因为缺乏相应投入和激励机制,科研人员没有花时间科普的热情;一些科学家出于各种考虑非常“低调”,不愿轻易接受媒体访问;科普节目和科普稿件的收视率和采用率不高,降低了媒体科普的积极性。

但是大家达成一个共识:科普是科学家的天职,也是媒体的责任。

据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纳翔介绍,为推动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中国科协自2011年以来举办了11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

其中“走进中国的北斗”“核能、安全、健康”“重压下的青春—慢性病低龄化”等围绕热点的科学讨论受到广泛好评。

谁使中国孩子想象力世界倒数第一?

谁使中国孩子想象力世界倒数第一?
社会不能。中国社会评介体系是文凭大于文化,关系大于能力。有想象力不如重温下民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有想象力可以在生存无忧的前提下用于个人爱好,社会真不怎么需要——你也就理解了自古以来咱泱泱大国为何奇技淫巧盛行了。现在有干部都向党保证娶小三了,多有想象力啊,还有什么不可能——简称我能。实意图是:由于中国孩子想象力世界倒数第一仅仅痛批中国教育是于事无补的。否则会播下龙种,收获跳蚤。 即使教育界有识之士如今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忠于教育规律,尊重孩子天性,倡导创新思维,理解尊重培育其想象力,并助其意外成才,也难逃沦为替西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人才学前班的下场。目前,中国流失西方社会的中国精英已位列全球之冠——事实胜于雄辩,其中究竟可为镜鉴。 一个盛行的逻辑是:教育改革应首先从高考制度下手。事实上,首先应下手的是:整个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改良,进而带动整个文化系统的彻底嬗变。 只要法治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人人能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展开博弈,能力至上的评介体系得以回归,教育总是产生高分低能的废品,何以图存?——顺利变革自不用赘述。 打扑克牌的胜负不仅取决于牌的好坏,更取决于出牌的顺序。
在整个教育体制没彻底变革的前提下,家长们真将孩子当狮子放到盛行丛林法则的中国当代社会,还没呲牙,估计先被老师加权贵一起给灭了。
其实,现阶段中国无法撑起孩子们想象力的天空。
老师不能。这些人都是传统教育体制下的蛋,根本没有受过创新教育的训练,而且应试教育体制不改,其一切职业荣辱都与成绩牢牢挂钩,孩子上学只有一件事就是想着取得好成绩,可以将想象力用于写作文撒谎迎合主流价值观上,其余看不到更多用途。 现在一件很时髦的事就是批中国教育。 不管高考帮助了多少寒门子弟改变命运,它都是毁人不倦的罪魁。这是真理,你要反对就是找死,就是对民族的未来不负责。 更有甚者,为了干掉万恶的高考,好多新时期的教育家还发明了很多号称很素质、其实沦为当代孩子沉重枷锁的新课——比如占据孩子太多业余时间的各类残酷的兴趣班。万幸啊万幸,俺小时候只是忙于苦学科学文化知识,比今天青少年要幸运且轻松,因此也很爱自己父母,至今没有将他们当祸害的冲动。 但替青少年操碎了心的教育家们始终没有放弃,进行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卓绝努力。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最近,中国当代教育又添新罪证。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教育家的结论很熟悉——“中国孩子的创造力被传统教育扼杀了”。 教育家拿世界上两个最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和以色列做了比较。以色列家长教育奉行“狮子育儿法”:让小狮子离开母亲,自己学会生存;中国的家庭教育则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娇宠,要么棒喝。结果是,以色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而中国却一个人也没有。 了无新意且令人绝望。 在整个教育体制没彻底变革的前提下,家长们真将孩子当狮子放到盛行丛林法则的中国当代社会,还没呲牙,估计先被老师加权贵一起给灭了。 其实,现阶段中国无法撑起孩子们想象力的天空。 老师不能。这些人都是传统教育体制下的蛋,根本没有受过创新教育的训练,而且应试教育体制不改,其一切职业荣

中国青年真的缺乏创造力吗?丨推介

中国青年真的缺乏创造力吗?丨推介

中国青年真的缺乏创造力吗?丨推介图片来自网络我们经常会在社会中听到这样的诘问:“中国青年为什么缺乏创造力?”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中国经济虽然飞速发展,中国制造的产品也畅销全世界,但是,其中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却少之又少,在自主产品中高端产品更是凤毛麟角。

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产品创意却大多来自发达国家。

对中国自主产品缺乏原创能力、山寨、抄袭的指责层出不穷,社会中充斥着山寨产品、山寨节目甚至山寨城市,钱包丰满后的中国人似乎要将外国的东西一一照搬回来。

专家和学者们对此痛心疾首,将这些现象的出现归结于中国青年缺乏创造力,似乎社会大众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中国的年轻人聪明是聪明,但是在创造力上却输人一筹。

然而,中国青年真的缺乏创造力吗?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个缺乏创造力的民族,从甲骨文到四大发明,到今人都很难弄清原理的榫卯结构,再到很多出土后令人咋舌称奇的文物,其中所体现的创造力是毋庸置疑的。

人类的发展当然是向前进化的,中国现在的年轻人绝不会比他们的祖先缺乏智慧。

事实上,如果能够深入一些剖析原因的话,就能够明白缺乏原创能力、山寨、抄袭产品的锅不应该由“创造力”来背,其问题其实恰恰在于过去我们的社会从未真正的重视过促进青年人创新的机制。

上一代中国青年在他们成长的阶段,过的是集体生活,一出生就被规划好一生的发展,即便是有满脑子的想法,也没有驱动力去实践,更没有平台去施展。

甚至他们如果要去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时,如果不成功,有极大的可能会遭受周围亲戚朋友的打击甚至社会的非议。

然而每次创造,都是无数次试错后偶然出现的成功,哪怕是大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都经历过无数次不成功的实验。

如果试错的成本太高,创造的驱动力就更加会减弱。

究其根本原因,缺乏创新产品,并不是过去年轻人缺乏创造力,而是其内在驱动力不足。

而今天的中国青年不同与以往,对于85后以及90后的年轻人而言,他们成长的特殊时代土壤孕育了他们和以往的年轻人截然不同的个性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中国青少年缺乏想像力、创造力
最近《长江日报》披露,“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中国人历来并不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

且不说四大发明,对中国社会巨大的推动作用,对西方文明发展史的巨大影响。

现代的“三钱”是科学界璀璨的星斗。

钱三强因发现了核新分裂法,与妻子何泽慧一同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钱学森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

国际上,以钱伟长名命的力学、应用数学科研成果有“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钱伟长一般方程”等。

就是各行各业,也有无数的发明者、创造者。

为什么当代的青少年却缺乏想像力、创造力,而且不愿去努力培养和追求想像力和创造力呢?
一、教育的功利化追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教育是人类自身生存、成长、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生存能力、提升生活质量,打造发展平台的需要;是人类从自发到自觉的追求。

但是由于社会的价值导向,学历、学校成了改变人生、发展人生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渠道。

于是教育就是为了升学,教育变成了激烈而又残酷的竞争。

上幼儿园要测试,上中小学要考试,统一的模式,少有创造性而又奇难无比的考试题,使幼儿园的儿童就开始了题海战术,只有做无数的题目,才能“见多识广”,才能炼就做题的技巧,才能应对难题、怪题、偏题。

个性的张扬只能换来排名的落后,奇思妙想与考试的评价格格不入。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只要成绩,只要升学,只要上名牌大学。

教育不需要个性,也不培养个性。

这种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还需要想像力、创造力、好奇心吗?
二、二元努力的格局,弱化了学生的奋斗激情
《中国青年报》报导:“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对2006年-2009年立案查处的高校职务犯罪案件进行统计发现,高校招生领域职务犯罪占35%,而贿赂类犯罪全部集中在艺术及体育特长生领域的招生过程。

”高校自主的权力,难以挡住强势的权力、金钱、关系的冲击,特别是在自主选拔、面试等采取人为打分评判标准,主观因素影响很大,监管很难到位的环节,便是各种办法、手段得以滋生的温床。

利用政策的盲点,凭借家长权力、金钱、关系的潜规则,使同样的学生,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这种二元努力的格局,弱化了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自我规划、自我奋斗的激情,也使另外一部分无所作为家庭的孩子陷入了茫然。

作为“被学习”的学生群体,他们的任务是读书、做题、考试,考出好成绩,至于个人的发展、如何发展,基本上是家长的事情。

家长在谋划着子女发展的路径。

学生需要的是循规蹈矩,听老师的话,跟家长走。

他们还需要创造、创新吗?
三、机械的考试内容泯灭了学生的灵气
高考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

考什么,学什么;怎么考,怎么学,这是无法改变的规律。

从上世纪80、90年代实施标准化考试以来,考试标准答案的唯一性,使学生的思维训练进入了求同、求一的死胡同。

本世纪以来,有些省对高考内容作了一些改变,但无根本的变革。

高考内容、评价标准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学生方式,学习能力和追求目标。

笔者始终认为,高考内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关键。

以语文考试为例,只有突出基础知识,突出阅读理解,突出表达,突出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展示,才能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多读书、读经典,不断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

目前的高考内容不仅不需要想像力,不需要创造力,不需要好奇心,而且是在泯灭学生的灵气。

中国的青少年并不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而是社会的价值导向、教育理念、教育内容、评价机制使中国的青少年丧失了想像的热情,创造的智慧和天生的好奇心。

陈国祥,男,1947年生,教授。

原江苏大学党委副书记。

从事文化、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地址:江苏大学党委办公室
电邮:gxche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