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西的城市建筑

合集下载

阿尔多_罗西(ALDO ROSSI)设计思想

阿尔多_罗西(ALDO ROSSI)设计思想

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设计思想阿尔多·罗西是个多产的建筑师,在自己的建筑创作中爱用精确简单的几何形体。

阿尔多·罗西在60年代将现象学的原理和方法用于建筑与城市,在建筑设计中倡导类型学,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中回到建筑的原形去。

它的理论和运动被称为“新理性主义”。

罗西1966年出版著作《城市建筑》,将建筑与城市紧紧联系起来,提出城市是众多有意义的和被认同的事物(URBAN FACTS)的聚集体,它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特定生活相关联。

书中宣扬的理论基石是建筑应该成为城市肌理的一部分,而不是入侵或者突变。

他的每一个项目,无论是办公综合体、旅馆、公墓、船体剧院、高档咖啡馆、还是玩具,都没跳出这个理论基石之外。

罗西将类型学方法用于建筑学,认为古往今来,建筑中也划分为种种具有典型性质的类型,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征。

罗西还提倡相似性的原则,由此扩大到城市范围,就出现了所谓“相似性城市”的主张。

罗西将城市比作一个剧场,他非常重视城市中的场所、纪念物和建筑的类型。

罗西成功地借鉴了古典建筑的一些例子;他设计的建筑吸取了古典建筑的一个经验;古典形式让人感觉到这是普遍的,也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

他的作品具有雄浑、规整以及古色古香的特点,而不是形式上的新奇和翻新,但是从内容和含义上极为复杂。

在不同的建筑风格时期,罗西避开时髦和流行,独立地坚持自己的建筑创造道路,他的影响是深远的,并依托他的项目扩散到世界各地。

对于罗西作品理解的核心应该是,建筑借助于多方面手段,包括学习到的案例,学习到的理论和框架,综合他和她经历过的建筑项目。

罗西坚定的认为,建筑从功能主义的框架中解放出来,并没有导致建筑设计的任意性和自由性;他持这种观点:总有一个源头提供创造动力。

研究他做的设计和建筑,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他能重新构建历史和现在的精华和特征,不是单单的去模仿。

他的语言是直白的,他的工作不让人产生误解。

罗西的《城市建筑》导读

罗西的《城市建筑》导读

●城市建筑罗西的《城市建筑》这本著作于1966年出版,全书主题主要是想通过将城市视为建筑(人造物),运用类型学的方法着重分析城市中的住宅和纪念性建筑,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分析城市的方法。

全书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探讨描述与分类的问题;第二部分是以城市局部的关系来理解城市的结构;第三部分讨论城市中的建筑以及城市中所留下的历史场所;第四部分探讨都市动态结构现象中的基本问题以及政治的决策问题。

第一章都市人为事实的结构●内容概要罗西在这一章提出了一套阅读城市的方法,那就是:将城市视为建筑,并突出其中不同的构成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住宅和独特性元素。

并借此探讨了建筑的永恒性,肤浅的功能主义,分类和类型学的问题。

●都市人为事实的本质罗西认为,在人们描述城市的时候,首先浮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就是城市的造型(form)。

而这些造型又完全是由建筑形成的,因此可以说建筑是城市最根本的组织要素,所以他试图将城市视为一个巨大的人造物(artifact)。

由城市建筑的角度来对城市进行研究。

然后,罗西就以一个纪念性建筑——Padua的理性王宫为例子来解释都市人为事实的本质。

他认为,都市人为事实的本质可以看成是由其造型产生的具有集体性记忆的场所(关于这个概念后面会解释),而且它不仅是在形态上反映其特征,同时也和艺术品很相似,这是因为任何建筑物都是人类集体的劳动成果,一些永恒的纪念性建筑物虽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功能,但现在仍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换句话说,都市人为事实的本质可以定义为人造物(artifacts)。

那么,要对这些artifacts进行分析,就要对界定其研究范围,因此,就要借助类型学对城市中的元素进行分类,由此导出了类型学的问题。

●类型学罗西认为要对城市进行研究就要借助于类型学(关于类型学的根源问题前面已经详细阐述过,这里不再重复),他所倡导的类型学基本上是以昆西的类型学理论为基础的,即将类型视为一种建筑创作中的常数,而非简单的形式上的模仿。

建筑诗人——阿尔多·罗西

建筑诗人——阿尔多·罗西

建筑诗人——阿尔多· 罗西摘要:阿尔多· 罗西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位建筑理论家、哲学家、艺术家和教师。

他出色的理论文章、建筑作品,在业界内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后现代主义运动。

他通过实际的建筑创作来践行自己的理论,为建筑类型学理论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建筑类型学“一位恰好成为了建筑师的诗人”,这是建筑评论家艾达·路易斯·哈斯特帕对阿尔多·罗西的评价。

罗西长期以来以建筑理论家、哲学家、艺术家和教师而闻名,他用自己的声音书写和描述建筑,他优秀的理论文章和建筑作品使他脱颖而出,在业内占据了重要地位。

[1]作为新理性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的理论在建筑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并对欧洲后现代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西通过实际的建筑创作实践他的理论,为建筑类型学理论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他也是一位绘图大师,多年来,受到传统意大利艺术和建筑的影响,他的概念性草图和效果图,在建筑完成之前已被国际上广泛接受。

1931年5月3日,阿尔多·罗西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在动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度过了童年。

1949年罗西进入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与导师罗杰斯和萨莫纳一起学习,并于1959年获得建筑学学位。

作为学联代表的罗西曾在上学期间前往苏联进行学术交流[2],那些承载着社会主义理想的苏维埃城市,给青年罗西留下了独特印象。

同时,罗西也开始为卡萨贝拉建筑设计杂志撰稿。

罗杰斯的鼓励给了年轻人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

罗西从1961年到1964年担任《建筑设计》杂志的主编。

作为欧洲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之一,罗西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建筑本身是否符合功能原则,而是建筑与周围环境的一致性”。

1966年,在他35岁的时候,出版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专著《城市建筑》。

专注于城市和建筑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建筑创作不能无中生有,必须具有历史的连续性。

严厉批判了现代建筑的“表面功能主义”和“空语境形式”和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功能原则,罗西对现代建筑的非常规反思,使得《城市建筑学》成为20世纪60年代建筑设计改革时期最重要的建筑理论著作之一。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作者:佚名时间:2008-7-14浏览量: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

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

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

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

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

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

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

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

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发表着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

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着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基于精神层面的建构

基于精神层面的建构

基于精神层面的建构摘要:《城市建筑》是阿尔多·罗西最为重要的一本理论论著作。

本文通过解读书中罗西对建筑体与城市的思想,阐释建筑类型学方法论的提出与应用,并对罗西有关建筑思考的进行相应的讨论。

关键词:阿尔多·罗西、类型学、现代建筑运动、方法论1 背景20世纪初期,城市设计自然发展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现代建筑运动在把城市作为建筑的中心问题加以强调的同时,却没能探索出建造城市的科学方法与论断。

轰轰烈烈进行的现代建筑运动,导致城市灾难性的盲目发展,城市特色一天天消失。

过于幼稚的简单功能划分与强烈个人色彩的建筑又忽视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连续性。

20世纪60年代,在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色彩退却的同时,建筑师们努力探索一种科学的方法去建造城市与其中的建筑,阿尔多·罗西便是其中的尝试者之一,确切的说,他代表了意大利新理性主义学派,依托的是建筑类型学的方法论。

2 科学方法论的提出当现实方法出现问题,人们常常从历史经验中寻求答案。

在历史文脉富饶的欧洲大陆,罗西就是这么做得,他没有彻底反对现代建筑运动(罗西的作品构成要素即大量运用纯粹的几何母题),他希望跨越古代与现代之间的区分,探求一种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永恒真理,从根本上赋予建筑学以科学性与合理性,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有点科学探究的意味。

弗洛伊德认为城市是“一个具有与之相当的悠久和丰富历史的精神产物”,罗西希望通过永恒不变的建筑类型,唤醒人们对城市的记忆,不断地产生共鸣,进行精神层面的建筑建构。

“城市本身就是市民们的集体记忆,而且城市和记忆一样,与物体和场所相连。

城市是集体记忆的场所。

这种场所和市民之间的关系于是成为城市中建筑和环境的主导形象,而当某些建筑体成为其记忆的一部分时,新的建筑体就会出现。

从这种十分积极的意义上来看,伟大的思想从城市历史中涌现出来,并且塑造了城市的形式。

”[1]从罗西的观点来看,他始终认为新建筑与旧的建筑有某种记忆上的联系,并通过与历史建筑的彼此类比不断涌现,塑造了城市的形象,一种永续的记忆链条或者时间因素保持着城市的特色,捍卫着集体的记忆。

不容错过的10本建筑好书

不容错过的10本建筑好书

不容错过的10本建筑好书1 书名:《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作者: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购买渠道:RIBA网上书店毫无疑问,在过去的20年间如果建筑界缺少了罗伯特•文丘里将是怎样一种苍白。

他的作品与著作与20世纪美国建筑设计的功能主义主流分庭抗礼,成为建筑界中非正统分子的机智而又明晰的代言人。

他在60年代的反思风潮里提出了一个主张:建筑应该推崇并追求“ 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1966年)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1972年)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

他反对密斯•凡•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认为“少就是光秃秃”。

他认为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群众不懂,而群众喜欢的建筑往往形式平凡、活泼、装饰性强,又具有隐喻性。

建筑评论家保罗•戈德伯格曾在纽约时报的采访中表示:自勒•柯布西耶之后,罗伯特•文丘里或许是对“如何走向建筑”这一领域提出过最重要言论的人了。

2 书名:《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 From Las Vegas)作者: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丹尼斯•斯科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购买渠道:RIBA网上书店罗伯特•哈比森曾在《Building a Library》中这样写道:1973年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它如同一个极富冲击力的广告将我吸引过去。

这本书与文丘里之前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如同双生子对新建筑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向拉斯维加斯学习》运用波普艺术的态度去解读城市景观,并对城市中诸如加油站、旅馆和停车场等建筑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剖析。

3 书名:《城市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作者: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购买渠道:罗西1966年出版著作《城市建筑》,将建筑与城市紧紧联系起来,提出城市是众多有意义的和被认同的事物(urban facts)的聚集体,它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特定生活相关联。

阿尔多?罗西的类型学理论及案例分析

阿尔多?罗西的类型学理论及案例分析

阿尔多?罗西的类型学理论及案例分析摘要: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建筑设计趋于多元化,设计的方法也逐渐成为一项研究领域,在二十世纪,著名的建筑大师阿尔多·罗西在其《城市建筑学》一书中,通过引用类型学的概念,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理论及方法,笔者结合其在著作中的类型学观点,分析其主要的设计方式,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审美论述了阿尔多·罗西的部分建筑作品中运用类型学设计实例,意在能够通过对阿尔多·罗西的建筑类型学理念的理解和分析,为当代的建筑设计提供借鉴思考。

关键词:阿尔多·罗西;建筑;类型学;城市建筑学在十九世纪建筑领域的类型学定义首次被人们提出,其主要思想是人们对自身感情和精神世界所接纳的事物的摹仿。

类型是某种特定的观念,同时观念自身也是形成模式的一种法则,因此进行事物形象的模仿,不能够说是一种类型。

从一方面来讲,模式可以理解成是对事物的本源重现,而将事物的形态进行归纳和借鉴而产生的不完全相识的作品,即可以理解为类型。

学习类型学、研究类型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城市形态上做到连续。

一、阿尔多·罗西的建筑类型学阿尔多·罗西凭借着类型学的观点,创作了《城市建筑学》一书,并在其中将城市建筑元素构建的核心依据定义为类型学,并指出类型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对美的渴望,并随着社会阶层以及发展的差异,产生的类型也是不同的,其会受到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类型学便可以作为建筑元素设计的基础,因此,在建筑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领域中,对类型学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而在建筑类型的选择上面,罗西认为创造新的类型不如去挖掘已存在的建筑类型,原有的的建筑类型往往是经过历史淘洗之后积淀下来的文化,具备一定的生命力。

二、罗西的基本设计方法(一)观察与联想罗西在进行建筑类型提取的时候,往往利用观察以及联想的方式,并将类型提取作为类型学理念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对建筑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并展开联想,这是罗西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最基本的方式,因此在其建筑作品中,往往存在大量的真实事物写照。

解读阿尔多·罗西之城市建筑

解读阿尔多·罗西之城市建筑

项建筑计划 , 象所 有 的计 划一样 , 人为 事实 之间建 立起关 系 在
脑海 中的印象不会改变 。故宫建筑 群有点类 似阿尔 汗布拉官 , 在 封建 皇朝统 治时 , 宫是北 京最 主要 的城 市功 能 , 故 是理 所 当然 的
会远 比所利用的素材 还要重 要。 因此 本书 的研究 目标最 主要 是
1 罗西 的建筑 类型 学观 点与《 城市 建筑 》
主要是 由于 它的造型 与城 市紧 16 96年罗西出版 了他 的有关建筑 类型 学的著作 《 城市 建筑》 于 日新月异的城市快速发展 当中 , 密地结合在 一起 , 续控 制着一 个重 要 的城市 空 间的核 心 , 然 继 仍 ( ’ ci r r e ia 。书 中详细 阐述 了罗西 的建筑 类 型学 L Arh et adl c t) t u k t 富有活力 。可 以想 象 , 外滩建 筑 的功能还 会改 变, 它 留在 大众 但 思想 。罗西在《 城市建 筑》 德文 版序 言 中是 这样 评价 的 :本 书是 “
性元素 的重要 , 但他并不认 为所有 的都 市人为事 实 的延续性 都可 观察 到的真实的城市 整体 中的局 部一 样。这 种把纪 念性建 筑作
罗西一直关注着 城市 中普通性与永恒性 的元 素 , 的建 筑类 执着 的精神 。阿波利奈尔 ( p lni ) 他 A ee a e 曾经这样 写道 : 塞纳河 在 l r “ 型学与这些永恒性元素的思想相关 , 甚至可 以说是密不 可分 。罗 米拉 波桥下 流淌 , 间在消逝 , 我没有 挪动 。这 句话 暗示 了一 时 而 ” 西在这里借鉴了波艾特 ( re P ee 与拉 文顿 ( i r aea ) 种历史 与人 的关 系 , Macl ot) Pe eL vdn r 与罗 西的作 品所透 出的对 于历史执 着 的眷 恋 的“ 持续性理论 。该理论最主要是 以持 续性现 象而建立 的一套历 不谋 而合 。罗西一 直在刻 意追 求一 种对 日常 和传统 的纪 念性 建 ” 通 而 史理论 。它认 为 :持续性 现象是 由代表历史 的实质记 号 : 念性 筑形态 , 过与历史 反复不 断 的对话 , 获得某 种超 乎历史 之上 “ 纪 建筑 以及城市的痕迹 与平 面的持续 性所 构成 。 在城市 的发展 与 的诗意表 达。翻开 罗西 的作 品集 , ” 会看 到许 多罗西 的绘 画, 初看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在战后曾今引领了很长一时期的建筑的设计,这种思潮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必将有其适合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合理性也有者其必然的局限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相继而来城市问题,的环境问题,能源危机问题等等,共同引发了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进步的概念,文化与技术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问题等人类中的问题的重新认识,在此同时西方的现代化力量也削弱了众多国家、地域、种族间的差异性,导致了传统文化的破坏,对科学和理性的一味推崇也造成了对人性自然和个性的忽视。

当这种种的不足或者弊端日益呈现的时候,人们对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一些批判现代主义的声音在20世纪50、60年代推动建筑发展的部分建筑师中已经出现。

50年代末期,从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中分离出来的第十次小组已经十分尖锐地揭示了功能城市规划思想的不足。

代表人物是英国建筑师史密森夫妇以一种更接近现象学的分类方法提出了房屋、街道、区域和城市的概念,以之与功能城市的功能分区概念相对抗。

在20世纪60年代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理论著作开始了对现代建筑的公开严肃的反击,第一步是美国的城市理论家J-雅各布斯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在书中他对柯布西耶为代表的功能城市的规划思想公开挑。

战她指出,被现代建筑师忽视的那些隐藏在街道中的秩序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都市生活,这里面有日常生活的模式,有人际关系的网络,对于这些城市现从价值的保持才是规划中极为关键的。

1966年美国建筑师R-文图里所著作的《城市建筑》,在书中批判了现代建筑的技术理性排斥了建筑所应包含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提倡要向历史吸取经验。

像这样的对现代建筑进行反省批判的著作还有如埃及建筑师H-发赛发表的《为了穷苦者的建筑》、建筑理论家柯林-罗的著作《屏贴城市》等。

在现代主义之后建筑的设计思潮可谓活跃,大体有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解构主义、高技派的新发展、新现代、简约的设计倾向这几种建筑的思潮。

第12届普利兹克奖阿尔多·罗西

第12届普利兹克奖阿尔多·罗西

• 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1931-1997) • 是当代建筑界的一位国际知名的建筑师。他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大学 毕业后曾从事设计工作,做过建筑杂志社的编辑,当过教授。 • 罗西1966年出版著作《城市建筑》,将建筑与城市紧紧联系起来,提 出城市是众多有意义的和被认同的事物(urban facts)的聚集体,它 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特定生活相关联。罗西将;类型学方法用于建 筑学,认为古往今来,建筑中也划分为种种具有典型性质的类型,它 们各自有各自的特征。罗西还提倡相似性的原则,由此扩大到城市范 围,就出现了所谓“相似性城市”的主张。罗西将城市比作一个剧场, 他非常重视城市中的场所、纪念物和建筑的类型。 • 罗西在60年代将类型学的原理和方法用于建筑与城市,在建筑设计中 倡导类型学,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中回到建筑的原形去。它的理论和运 动被称为“新理性主义”
作为理论家、创作者、艺术家、教师兼建筑 师的阿尔多罗西在他的祖国意大利以致国际氛 围内获得了很大的声望。Vincent Scull在为 一本关于罗西的书所写的介绍中将罗西与柯布 西耶相提并论,他们都是画家兼建筑师。普利 兹克奖的评委们又一次对一位似乎是没有广泛 宣传建筑师的素质做出了一致的认同。
汇报:14本环2班 禤颖茵

阿尔多.罗西是一个多产的建筑师,在自己的建筑创作 中爱用精确简单的几何形体,他的主要建筑作品有:卡洛. 菲利斯剧院、博戈里科市政厅、卡洛.卡塔尼奥大学、林 奈机场、维尔巴尼亚研究中心、住宅综合楼、佩鲁贾社区 中心、多里购物中心、加拉拉特西公寓、维亚尔巴住宅、 巴西集合住宅、现代艺术中心、拉维莱特公寓、博尼苏丹 博物馆、迪斯尼办公建筑群、弗雷德里希大街公寓、广场 饭店、购物中心等。他的作品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简洁,现 代主义的几何性.

还原到型——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读解

还原到型——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读解

还原到型——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读解
杨健;戴志中
【期刊名称】《新建筑》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通过对<城市建筑>的整体性阅读,试图指出罗西城市理论中不易为人察觉的实质性意图,即回到传统的以建筑为目的物的城市研究方法.<城市建筑>谈论的是城市中的建筑,特别是以纪念性为特征的历史建筑,其目的是为了得到建筑中永恒不变的法则或柏拉图意义上的理型.其实质是基于排除法的还原--还原到"型".一头联着法则这个终极目的,一头联着分类这个手段,这便是"型"的含义.
【总页数】5页(P119-123)
【作者】杨健;戴志中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411201;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411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21
【相关文献】
1.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读解 [J], 何婧;史铁军
2.解读阿尔多·罗西之城市建筑 [J], 王钊
3.用类型学方法看历史建筑——读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学》 [J], 申青鸟
4.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中的关键词更替 [J], 周佳悟
5.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理论与城市特色建设 [J], 敬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普利策获奖作者与作品赏析

普利策获奖作者与作品赏析

电报电话大楼
水晶教堂
1980刘易斯 巴拉干
巴拉干是墨西哥二十世纪有关庭园景观设计的著名建筑师 , 他于1902年出生在 墨西哥瓜达拉哈纳(Guadalajara)附近的一处牧场 , 那里是一片红色泥土的大地 , 有很 多起伏的小山丘 , 可以看日初日落的美景 。 而附近那些有庭园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房屋都有挑檐及 设置景观喷泉 , 另外还有各式的教堂与市集 。 这些都带给他不可磨灭的印象 , 并影 响他后来一生的工作方向 。从瓜达拉哈纳大学一般工程技术系毕业后,他改变先前 所学的工程方面而转向他较感兴趣的建筑方向 , 但未再进学校攻读 , 全靠自己进修 。
1991 罗伯特 文丘里
母亲之家
巴特勒学院胡堂
1992 阿尔巴罗 西萨
1933 年出生的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缠萨Alvaro Siza 堪称 葡萄牙建筑的一代宗师。西萨的作品,常以简单却极其优雅的色 调与诗意的构筑来呈现,他对建筑尺度的精准控制与对环境的敏 锐反映,奠定了其独特创作基础。
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
盖蒂中心
新协和图书馆
1985 汉斯 霍莱因
汉斯· 霍莱因(Hans Hollein,1934年3月30日-2014年4月24日), 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就读于维也纳艺术学院、芝加哥伊利诺理工 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他早期求学期间,他表现出 绘画天份。但他选择了建筑作为他的职业,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全世 界公私收藏。
芝贝欧文化中心
贝页利基金会博物馆
1999 诺曼 福斯特
诺曼· 福斯特建筑学学士(曼彻斯特大学),建筑学硕士(耶鲁 大学),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 被誉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第21届普利兹克建筑大奖得主。诺 曼· 福斯特特别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抵触,强调 要从过去的文化形态中吸取教训,提倡那些适合人类生活形态需要 的建筑方式。一生的荣誉很多,作品很多。

加拉拉特西公寓案例分析

加拉拉特西公寓案例分析

加拉拉特西公寓案例分析阿尔多·罗西(1931-1997),意大利战后著名建筑师及理论家。

罗西认为过去/历史发展的建筑形式和理念应该在当代城市景观中得到追求和发展,达到标准化的程度。

他认为这些形式必须得到尊重和实施,以保持历史城市的和谐。

位于米兰郊外的加拉拉特西公寓是他最著名的项目之一,充分体现了他对建筑和城市的理论。

罗西创造了一个抽象的物体,而不像是一个住宅街区。

目的是让建筑可以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而改变用途。

这一理念推导出干净、理性的设计,让柱廊、阳台和超大圆形柱子等符号都可以被解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面临大规模的住房危机。

在米兰,一系列应对住房危机的规划开始施行,其中就包括建设能够容纳5至13万人的卫星社区。

第一批卫星社区出现于1946年;十年后的1956年,随着一个全新城市总体规划ll Piano Regolatore Generale的施行,为第二阶段的建设创造了条件,加拉拉特西社区(Gallaratese)应运而生。

新社区的场地被一分为二,后半部分隶属于Monte Amiata Societ àMineraria per Azioni公司。

1967年底,由于规划给了加拉拉特西二期私募开发的机会,该项目就委托给了建筑事务所Studio Ayde合伙人及其主持建筑师卡洛·艾莫尼诺(Carlo Aymonino)。

两个月后,艾莫尼诺邀请阿尔多·罗西参与进来,为该社区设计一栋住宅建筑。

两位意大利战后重要建筑师,在这个项目里致力于实现各自对理想社区的设想。

彼时,艾莫尼诺和罗西已经在城市研究和形态学领域树立起了自己的名声。

他们的兴趣不仅仅在于单独的建筑,还在于集合了一个正常运转的社会所需的所有不同元素的城市社区:住宅、商业、工业等等。

加拉拉特西公寓成为他们的一次机遇,将这些元素结合并实现一种全新的社区模式。

结果最终呈现在五栋建筑上:由艾莫尼诺设计的A1,A2,B及C 栋,以及由罗西设计、与B栋平行布置的D栋。

建筑类型学

建筑类型学

罗西(Aldo Rossi)相信形式是变的,生活也是可变的,但生活赖于发生的形式类型则自古不变,在此罗西所探讨的是可见形象上的问题,认为其中是存有基本的架构,就如同茅草屋可以变成钢筋混凝土屋、斜屋顶变成平顶、人的生活从无房间、私密性到有房间,但生活中的形式类型则较具不变性,如:不管如何变,房子定有墙、屋顶、有围避感及安全性,这些类型是不变的。

L.克里尔(Leon Krier)在“理性建筑”与罗西(Aldo Rossi)在“城市建筑”中,对于将类型学应用在实质环境上存有一些差异,克里尔反对分区认为城市是整体的,城市可以有明显的层级关系的显现,每一层级有一套自己的系统,觉得工作、休闲、文化集中在街廓中,将功能分区降到建筑层面上,类型学以集体意识、时间、记忆为发展前提.罗西视城市为建筑,城市为一整体,从生活的形式、大的关连性为出发,城市是一人工制品(城市是文化、工作…),城市是共同促成的,反对使用分区,他的类型学采建筑的形式是恒常性为出发点,是形式类型学。

拉菲尔·莫内欧(Rafael Moneo)"场址是一种有所期待的实体,它总是等待着它所期待的建筑物建于其上,通过这个建筑物来表现它隐藏着的特性。

"科特米瑞(Quincy) " 类型并不意味着事物形象的抄袭和完美的模仿,而是意味着某一种因素的观念,这种观念本身即是形成模型的法则。

模型就其艺术的实践范围来说是事物原原本本的重复。

反之,类型则是人们据此能划出多种绝不完全相似的作品的概念,就其模型来说,一切都精确明晰,而类型多少有些模糊不清。

因此,类型所摹拟的总是情感和精神所认可的事物……"在这里,他强调了类型与模型的区别,否定类型作为可被模仿和复制的事物,而是形成模型的法则。

对于阿尔甘而言,类型是内在于建筑的用途和形式之间的一种抽象概念。

但是,由于它是由现实所生成出来的,所以它的辨认过程必然是一个由事实推论出原理的过程。

理性思维指导下建筑设计方法研究论文

理性思维指导下建筑设计方法研究论文

理性思维指导下的建筑设计方法研究摘要: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

理性建筑设计思想一直对欧洲许多国家的建筑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理性建筑师认为从客观实际出发,通过有步骤的推理,建筑可以日趋完美。

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而分析了理性建筑设计思维的作用和方法。

关键词:理性思维;建筑设计;作用;方法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国外理性思维建筑设计方面的研究历程早在20世纪20年代,以居赛皮·特拉尼为代表的意大利7人小组掀起了意大利理性建筑运动。

与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先锋派们所持的主张不同,他们把意大利古典建筑的民族传统价值与机器时代的结构逻辑进行了新的更具理性的综合网。

他们曾宣称:“新的建筑、真正的建筑应当是理性和逻辑的紧密结合……。

我们并不刻意创造一种新的风格……。

我们不想和传统决裂,传统本身也在演化,并且总是表现出新的东西。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在欧洲出现了意大利新理性主义运动,这场运动形成了一股颇具影响力的建筑思潮。

新理性主义又称坦丹札学派,以意大利建筑师、建筑理论家阿尔多·罗西为代表。

新理性主义的主义的兴起是从两本重要的理论著作发端的,一是1966年罗西的《城市建筑》,另一部是1969年格拉希的《建筑的逻辑结构》,新理性主义继承了20年代意大利理性主义的思想,他们强调历史,但主要关注建筑的深层结构,试图将建筑重新返回到城市历史支脉中,并以类型学的方式建立了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建筑形式原则,以保持城市历史与建筑艺术的延续性。

在理论研究方面以罗西的类型学理论最有影响,罗西认为建筑的本质是文化的产物,建筑的生成联系着一种深层结构,而这种结构存在于由城市历史积淀的集体记忆之中,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它隐藏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具有一种文化中的原型特征。

《城市建筑学》读书报告

《城市建筑学》读书报告

对“未来建筑”形态的类型学思考

一 概念的界定 与执着地信奉现代主义的那些年代相比较,上个世纪最后的20年至今的建筑设计理念
尚未得到归纳整理,而是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

仿生的自然形态建筑
“自然”是很多建筑师倡导的 设计要素。但在这里所说的自然形 态建筑并非是人们通常理解的那种 像赖特的流水别墅那样与自然融为 一体的建筑;也不是密斯的范斯沃 斯住宅那样通体透明,把周围的景 色劲揽怀中的建筑;更不是那些隐 身于覆土之下返朴归真的建筑。
从阿尔多· 罗西的类型学认识城市纪念物

• •

以阿尔多· 罗西著写的《城市建筑学》中对“类型学”的定义为理论基础,类比中 国城市的发展现象,将城市类比建筑体,将历史建筑剥离为功能和形式进行分析, 以期从类型学的角度理解城市发展现状。 作为城市中的经久和首要元素,纪念物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 对城市有更好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分析城市中的建筑,因此罗西提出了一个城市概 念的类比物———构架,把城市和历史联结起来,他作了这样一个比喻: 城市是一 间巨大的房屋,是单体住房的宏观世界。 纪念物与城市发展之间是辩证的关系,它们被定义为“城市中那些既可阻碍也能 加速城市化过程的元素”。
城市建筑体的结构
1
2 3
——本书很重要的一章,罗西阐述了 类型学的观点.并且罗西指出了与城市 建筑体相关的主要问题。
此外,罗西指出了城市和建筑的元素 类型,并区分了原形有别于类型,对 建筑的功能做出了新的认识。
罗西还阐述了城市建筑包还的两种 不同含义,并且说明了建筑的两个 永恒特征。
Contents
• 抽象性
“类型并非模型”。罗西认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能象抽象的几何形体那样表达出他的思 想———一种回归自然的超现实主义思想。

建筑类型学本体论基础2

建筑类型学本体论基础2

作者为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系副教授,建筑技术教研室主任(合肥,230009)建筑类型学本体论基础朱 永 春提要 建筑类型学不只是一种方法,它还依托一定的哲学观。

剖析建筑类型学本体论基础,简评亚里士多德、维特鲁威、罗西的类型观。

关键词 类型学 类型观 类推思维 类似性ABSTRACT T here is ph il os ophy as w ell as m ethodol ogy in arch itectural typol ogy .T h is paper expounds the ontol ogy of arch itectural typol ogy ,and discusses A ristoteles ,V itruvius and A .Rossi ′s typol ogical though t .KE Y WOR D S T ypol ogy , T ypol ogical though t , A nal ogis m , Si m ilarity一 类型观类型(T ypo l ogy )一词,在希腊文里原义是铸造用的模子、印迹。

与其同义的还有i dea 。

“I dea 本来也是模子或原型,有‘形式’或‘种类’的含义,引申为‘印象’、‘观念’或‘思想’。

由这个词派生出来的I deal 就是‘理想’。

”[1]颇有意思的是,希腊文“类型”。

许慎《说文解字》释:“类,种类相似唯犬为甚。

从犬类声”;“型,铸器之法也,从土刑声。

”段玉裁进一步解释:“以木为之曰模,以竹曰范,以土曰型。

”由此看来,西文“typo l ogy ”、“i dea ”和中文“类型”、“模型”、“范型”,初始都有模子的义素。

脱于同一模子的无数东西都一模一样,用哲学语言说,就是具有普遍性。

最初人类对普遍性的理解囿于模子铸物,一种数量的累积。

随着认识的深化,意识到不尽相同的一类事物也可能具普遍性,这就是·类·特·征。

类型学——罗西

类型学——罗西

3 Part
阿尔多· 罗西
理论思想
罗西的理论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的类型学;二 是穿越时空概念的“类似性城市”。类型学主要是表述建筑的意义与其形式 之间的关系,用来论证罗西关于建筑的永恒性的观点;“类似性城市”则主 要强调人对城市场所及建筑的集体记忆,并借助这种记忆,将人的心理存在 转化为真实的城市实体。 罗西相信形式是变的,生活也是可变的,但生活赖于发生的形式类型则自古 不变,在此罗西所探讨的是可见形象上的问题,认为其中是存有基本的架构, 就如同茅草屋可以变成钢筋混凝土屋、斜屋顶变成平顶、人的生活从无房间、 私密性到有房间,但生活中的形式类型则较具不变性,如:不管如何变,房 子定有墙、屋顶、有围避感及安全性,这些类型是不变的。
结构主义的两个特点
1.一个研究领域里要找出能够不向外面寻求解释说明的规律;能够建立起自己说明自己 的结构。 2.找出来的结构要能够形式化,并成为公式而作为演绎法去应用。
结构主义的三个要素 结构具有三个要素:整体性;转换规律和自身调整性。
1 Part
类型学
类型学与结构主义
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体系,通常称为类型。类型的各成分是用假设的各个特别属性来 识别的,这些属性彼此之间相互排斥而集合起来却又包罗无遗,这种分组归类方法因 在各种现象之间建立有限的关系而有助于论证和探索。
3 Part
评价
阿尔多· 罗西
罗西一直在生活在尼采的悲剧世界里,并且深受基里克(画家,象征主义) 的影响,整日画着咖啡壶、咖啡杯,迷恋于几何形体的单纯美丽。他生活在 自己静寂的建筑世界中,他始终在他的建筑中强调纯粹性及原型,采用简洁 的几何要素,严格的几何学构图和类型学选取的母题,以及类推的设计方法 达到的类似性的效果。

历年建筑史以及部分期末考试题

历年建筑史以及部分期末考试题

1998年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部分一、填空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是位于()的(),现存最早的地面砖构建筑是位于()的()2、“三朝五门”制度中的“三朝”指(),“五门”指()3、“东西堂”制度是()时期开始的()制度4、“里坊制”大约解体与(),取而代之的()制5、秦汉的陵体称(),到了()朝时,开始盛行“因山为陵”6、我国石窟寺的主要形制是()和()7、从唐朝道宣的(《》)开始,中国佛寺渐变为以()为中心8、宋朝的米芾认为,湖石之美在于(),现存湖石撅山最佳一例是苏州的:9、徽州民居最重要的特征除了马头墙外,还有建筑表面的()和楼面的()10、我过琉璃瓦技艺是()时期从()传入的11、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抗震机理主要取决于构件间的()构造,相当于一个()点,柱子和基础之间相当于一个()面12、宋代用材制度中,“材”与“份”的基准分别为斗拱的()和()13、现存清代官式建筑用材的最高等级是()等斗口,用于()建筑上14、现代的建筑透视法是()朝时由意大利传教士()传入我国的15、北京协和医院是美国建造师()设计的,属于()风格绘图题1、宋式双槽平面2、佛光寺大殿平立剖面3、清式七檩重檐殿堂剖面4、北京天坛总平面外国建筑史部分一、选择题1、西方古典主义建筑是指A、古代希腊罗马建筑B、学院派建筑C、17世纪法国宫廷文化支配下的建筑D、19世纪以前的古代建筑2、下列哪一点不是古代西亚建筑的特点A砖的应用 B拱券的应用 C平面对称布局 D建筑多建于平台之上3、古典柱式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A柱头、柱身、柱础、檐壁 B柱头、柱身、柱础 C柱头、柱身、柱础、檐部D 柱头、柱身、柱础、额枋4、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是有设计的A米开朗琪罗B伯拉孟特 C帕拉第奥D布鲁乃列斯基5、《建筑十书》的作者是:6、“光明城市”由提出7、下列作品哪个不是M·格雷夫斯设计的A波特兰大楼 B休曼纳大楼 C俄亥俄大学工程馆 D莱斯大学工程馆8、下列建筑师谁不属于新理性主义学派A M·罗西B M·波塔C P·波多盖西D R·克里尔9、洛可可装饰风格产生与A巴罗克晚期 B古典主义早期 C路易十四时期 D路易十五时期10、下列哪个不是哥特建筑的特征A四分肋骨拱 B六分肋骨拱 C尖券拱 D十字交叉拱11、哥特建筑与罗马风建筑的区别之一是A是否采用尖券 B是否采用束柱 C是否采用肋骨拱 D是否采用花棂窗12、下列哪一点不是包豪斯的主张A建筑应体现功能性 B建筑应体现艺术性 C建筑应体现合理性D建筑应体现历史性13、芝加哥学派产生与A19世纪80年代 B19世纪90年代 C20世纪3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14、装饰一竖排建筑产生于A19世纪80年代 B19世纪9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名词解释1、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点”2、“新现代”3、魏森霍夫试验住宅展绘图题1、古罗马券柱式三种2、罗马风教堂和哥特式教堂的典型入口门洞各一个3、飞扶避4、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椅子”简述题比较欧洲的新理性主义建筑与美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在对待历史传统的态度上的异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与这一点,王澍在他的虚构城市中有很详尽的论述, 他认为将城市当作人工艺术品的假设是用现代语言学进行理论改造的必然结果.如果将整个语言看作一个人工的形式系统,那么,建筑只是相当于一个字词,建筑群便是一个词组.罗西的贡献就是以词组的方式定义建筑,或者说建筑类型.这种做法即便是相当于提取出了语言的一个范畴:固定形式. 现代语言正是通过把语言切割到最小的影响意义变化的成分,使我们能够进行细致的形式分析,而一种城市设计的建筑语言的建立,首先难于确定的就是这个最小成分定义,只有确定了这个最小成分, 才谈的上把建筑编入城市水平的系统中去.正是基于着一点,罗西坚持类型不可混淆,并希望由此保持城市的确定性..实际上,类型的稳定使我们有精力来认真处理技巧与技术细节,建造体系的改变并不一定导致类型的改变. 罗西坚持类型不可轻易改变的理由只一是类型凝聚了集体记忆.改变类型,意味着改变城市的文化走向和对城市文化价值的判断..........罗西认为,在城市研究中,有关各种城市事件的认识与个案研究都未受到因有的重视. 由于漠视这方面的研究,(包括一些个体的,特殊的,不规则的观念),使的我们所建立的理论成为完全不用的东西.这也是语言学中让人烦恼的问题,照罗兰.巴特的说法,由于语言运用中存在于每个记号中的怪物:固定形式,使我们只能通过聚集在那些语言结构中闲荡着的记号说话,城市不可捉摸的魅力就在于难以分类的闲荡记号.罗西企图建立一套分析方法,并相信,如果由尝试性分类着手,必能在城市研究领域内取得重大成果.罗西把城市作为人工艺术品当然是重要观点,因为归根到底,与之具有结构同一性的语言也是人造之物.尽管我们常不自觉的把语言当作某种自然的东西,我们进而以为意识只是城市设计的条件,而没有认识到意识是有条件的,他受制与语言结构; 强调分类也是重要的,因为语言即是一种分类现象,而非类是思维的基础,罗西把城市建筑分为纪念性建筑与住宅区的观点具有不容低估的价值,因为他把现代城市规划中根据功能分类所确定的层层叠叠的等级体系简化为二类,这就为类型的互换,为城市语言的再造提供了条件,使的整个城市有可能被当作语言的纯粹形式结构做语句和语义的处理,例如他把非住宅的纪念类型用于住宅中, 以便恢复被现代功能主义贬低了的住宅在城市中的地位.
城市建筑的分类原则及城市功能主义
罗西认为城市建筑与功能无关. 这里他并不是要否定了功能分析在城市分析中的意义,而是指出那些认为功能于形式之间存在着某种线性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案一但依照功能决定形式的说法,一旦城市建筑的功能改变,其形式也将随之改变,那么城市结构的形态价值将失去他的持续性.但事实并非如此. 通过功能对城市分类的方法,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简单可操作的次序系统,但其并未能对复杂的城市现象作出有效的解释. 相反,在类型的基础上更能直接有效的对城市进行分类,甚至再对功能进行份类,但这里所指的功能的概念有所不同.
罗西的研究从一开始,起符号学色彩就十分明显,这从他如何看待城市,体验城市的方式中表现出来,他强调我们至今都未能如实的看待城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城市观是经验的,行为的或自然主义的.相反, 他视这类城市观是回到城市本身的看的障碍,他在城市中看到的不是功能,也不是样式,更不是意象的形象,而是类型和类型之间的结构关联,当罗西这样思考时,他十分接近于胡塞而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学者,通过某种特殊的看,范畴的看,回到事物本身. 罗兰.巴特生动的描述了这种看:事实上,我们可以假定世界上存在某些作家,画家,音乐家, 在他们眼中结构的某种联系代表一种明晰的经验,而且我们必须把分析家和创作家都置于我们或者可称为结构主义的人的共同标记之下,这种人不是靠他们的观念或语言类界定,而是靠他们的想象力,换言之,靠他们精神上体验结构的方式来定.
甚至小到一个完整的住宅区,都可以包含所有的城市功能.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罗西在城市建筑中指出的,城市结构与其规模无关.
城市做为艺术品
罗西在城市建筑中,把城市假设为一套人工艺术品.他在对城市特征及城市结构研究的同时,发现了一种类似与对人工艺术品的对城市的批判.把城市作为艺术品来看待,能够对城市进行理性的分析,从而达到揭开其本来面目的目的. 其关键问题是如何在分析中对概念定义,描述及对城市分类.
当然,对这种看,罗西并未作哲学式的解释,而是致力于给之建筑本身的解释,他对观察的谈论有如一个立体派艺术家,实践中,这类问题也许不象理论家搞的那样复杂,不过他的理论立场仍从他对索须而语言学,列维的人类学,特别是他大量引用十八世纪法国社会学中的城市论述暗示出来,照罗西的看法,他的看追宗的固然是单一提取的建筑类型,他他在类型中看到的是整体性的城市人为事实. 实际上,列维在此之前就注意到类似的概念…… 整体性就是指所谓社会中一切平面上的功能相互作用网,他所说的社会现象结构根本不是可观察到的社会关系,而是某种决定现实关系的深层抽象实体,一种主观虚构. 于是社会中具有类似性的活动的不同经验事实,就被看成可转换的变体,而结构就是把这些事实连接起来的东西,就是从一个变体到另一个变体的转换句法…罗西的城市研究可以说,就是对城市结构成分中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研究,通过把个体定义为建筑类型,把城市的整体结构定义为类型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王澍在他的论文中提到了反历史与去中心化的问题. 指出就象罗西强调城市的整体事实与其说是客观的,历史的,不如说是人工的,关于结构是强加于客观事实的另一种理智系统,或最终是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说法,特别容易招人误解. 实际上,这主要源于结构主义关于主体移心化的思想往往被忽略.
就设计本身而言,结构的发掘有赖于主体,既观察者的观点,但结构在集体性意义上的可理解性,也取决与主体的撤退.布罗克曼在评价这种离心化在结构概念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时指出,一切关系的中心不再是预先确定的了,他在系统内部不停的改变. 作为系统的一个先前的部分,他本身参与系统.在这方面语言学帮助我们了解到, 一个系统的个别部分,只有通过它与一切其他成分的对立关系才能确定,这种情况甚至也适用于那种成分,既系统被他认知,他是整体的表征成分…就是说,思维主体在认识论上不能居于哲学思想的中心地位,绝对地位和稳定地位. 任何中心只能是暂时的和相对的.这使我们理解了罗西在城市设计中强调集体性价值的深刻含义,在当今城市中,没一座建筑都力图把自己当作中心来处理,在这个预定的中心背后,隐藏着一个理论上无所不知的观察者+建筑师+,这种自我中心的态度,使得任何自称客观的体现了建筑功能要求的说法都令人生疑,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中心瓦解,作为同一性于复杂性并存的城市整体,处处都是中心,所以城市变的没有中心.
王澍在他的虚构城市中也就功能与形式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他指出,尽管批判功能主义,但很少有建筑师不把功能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来考虑.’“不过,我要说的是,功能这个概念在现代建筑中的意义远未得到充分的理解,他比我们想象的更加重要,作为现代建筑的主导概念,围绕着他,我们早以生活在一个和十九世纪全然不同的概念世界中.最重要的是,功能概念真正开启了对建筑的一种非历史的理解,尽管他的革命性由于未被充分的理论化,因为主导的理论概念过于贫乏而未被坚持.不过,我认为,现代运动好象是建筑的品质跃升,包括在功能这类仍被广泛使用,但在理论上遭受贬弃的概念,其中所有的正面价值必须重估. 就城市设计而言,反省功能也是决定性的,围绕功能这个概念,现代建筑曾经开起了一个认识建筑语言内部自足体的机会,但是,功能城市这个概念过于狭隘,这不能只靠扩大功能定义的范围或增加他的内容的复杂程度来解决.再这点上,我同意罗西的观点>建筑不应该被简约成是受都市脉络所限制,由于不同的规模便产生新的意义.相反,城市建筑的意义在于每个单独的计划里以及如何成为都市人为事实的方式上.> 这就是建筑学在城市设计中特别重要的原因,我们承认城市是一个远比建筑复杂的现象,但是,无论对城市的理解所参考的外部因素引深到多么广,最终都有一个如何转化成建筑语言的问题, 另一反面,我们对城市的观察以及对功能的分类,选择,都带有专业的烙印,换句话说,对功能的简单理解就是意味着对建筑语言的天真观念.“ 王澍为此提出必须重估功能.他引用的结构主义的功能观“1,功能不能预先假定.2.功能总是不确定的.3.在日常的那种受特殊性对象约束的,以实用为特征的功能定义之前,存在一种对功能的元理解,4,多功能并不是功能组,他不是根据对象来界定的,而是从主体出发介定,指的是主体认识世界的相对性于不定性的方式.6,这就是说,功能的内容实际上并不重要….结构注意功能观饱含着功能不能直接从视觉中观察到的意思,他必须依赖观念性的理解,所以,现代建筑中特定功能于空间主导性的精确介定是片面的.这就是为什么象罗西那样深受结构语言学和现代艺术观影响的建筑师,会强调类型读等于建筑,某种程度上说,类型学的城市设计是反空间的城市建筑学,而这一切发生自我们把包括建筑学在内的艺术当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理解之时.
而主体移心,一方面把个人与社会关连域的关系看成是词与其上下文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认为思维借以进行的语言不仅是社会性现象,实际上也具有社会性存在,正如吧而特说的,人不能处于语言之外,不过人或许可能把不可能的是诉诸语言,对语言进行系弄与虚构. 罗西认为类型不能创造或许不能算错,但人为类型不能混杂则把主体不仅移心了,干脆取消了.实际上,主体移心,主体自足体的相对化,对建筑学的影响比我们预料的要深远的多,它可能产生一种自觉把使用者纳入结构构成的设计方法,也可能产生艾森曼那样的洞察>一直以来,西方建筑都以人为尺度,但建筑实际上是可以在人之外自为尺度,互为尺度的.< 由此出发, 导致了一种批判的态度, 导致了创造性的不信任和相对主义, 于是城市的建筑活动是一种铭文活动,有如中国式的勒碑刻铭,所有的传统中国城市建筑都是主体移心化的结果, 他们与其说是以主体的个人为尺度,不如说是按照一种社会价值体系的法则而不断变动,互为尺度.因此人类史应被看作是一套碑铭整体, 也许这就是福柯为什么从认识论的角度,在<词与无>一书中给中国传统城市一高度评价的原因,认为他们彻底摧毁了西方的分类学与价值观.进一步说,当我们把建筑师只看做是上下文中的一个词时, 我们所说的结构才能被发现,于是我们才开始谈论城市文本.
霍尔从更具实践意义的层次讨论了类型学中观察的意义,他惊诧人们通常以实际不存在的角度来讨论城市设计,例如我们常用的俯瞰模型,由此出发,人们在城市设计中进行所谓的形态控制,但是如何理解万神庙这样的建筑在城市构成中意义呢,他那简单的平面先导建筑师很少采用,而无论从立面,还是从模型鸟瞰,都显的那样沉默和笨拙,与周围建筑间没有我们惯常在建筑单体间的精致连接,他的存在方式,有如一个极小主义雕像,一排一样的方块,只是简单的并列着.事实上,几乎所有我们称之为经典的古典建筑都以类似的性质在城市中存在,但霍尔惊诧于万神庙的实际观察效果,他的表皮与城市建筑具有出乎意料的连续感,而他尺度巨大内部却如此单纯,就如一个巨大的城市房间,霍尔曾经花费三个月,每天去观察他,体会到万神庙中建筑学力量既基于类型的直接性,以及受类型强制的样式的节制性上,而这中识悟,就是一切结构主义活动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