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的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苯芳香烃”教案(第一课时)
课型:新知识课
教学重点、难点:
1、苯的结构特点
2、研究苯分子结构的思想方法,即研究性学习思维习惯的培养
教学方法:
1、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发现问题→收集事实→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形成理论→发展理论
2、实验法: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
3、模型法:苯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
教学结构:






“苯芳香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H6
6
[回答]苯不能使溴水或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
假说2的推论:
结构式
结构简式
苯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芳香烃:分子里含一个或多个苯环
附:
一、苯的发现史:
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使用煤气照明,煤气通常是压缩在桶里储运,人们发现这种桶里总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花了五年时间提取这种液体,从中得到了苯。

二、梦中的出现:
19世纪,苯被发现后,化学家感到苯的性质很难用碳链结构学说给予说明,成了当时化学家的难题。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开始研究苯的结构,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他先后提出了苯中6个碳原子距离更短、存在重键、香肠型结构等尝试性看法。

直到1864年冬,他终于悟出碳链两端相连成环的道理,发现了苯结构的关键。

提出了6个碳原子以单双键交替结合成环的结构,解决了有机物结构的一大难题。

令人感兴趣的是,他的发现是在梦中意识到的:似乎看到了碳原子组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旋转,忽然看见有一条蛇衔起了自己的尾巴,他像被电击一样猛醒过来,立刻思考并写出了第一个苯环结构式。

板书设计
第七节苯芳香烃一、苯的物理性质:
(1)无色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液体,
(2)沸点80.1℃,熔点是5.5℃,
(3)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二、苯的组成及结构
1、苯的组成:C6H6
2、苯分子结构
平面正六边形,独特的碳碳键
结构式
结构简式
芳香烃:分子里含一个或多个苯环的烃。

芳香族化合物:分子里含一个或多个苯环的化合物。

三、苯的化学性质:
1、苯的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
课后自评
一、教法和学法:
苯的结构的发现最能体现自然科学方法的应用过程,在教学中力图再现当年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对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很有意义。

因此我应用启发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知识的逻辑性,构建知识网络,把烃分子的求算、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性质、同分异构体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对苯结构的认识,教师恰当运用实验,尽可能地设问,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学法。

如学习苯的物理性质时,我提供资料,展示样品,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总结、提取信息,让学生用观察来感知苯的色态,闻来感知气味,提高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闻气味的正确操作。

在确定苯的分子组成时,让学生通过计算确定苯的化学式,提高计算能力。

而在确定苯的结构时,在学生通过启发写出C6H6的可能结构后,引导学生用实验来验证推断。

在得出矛盾的结果后,再现科学家的工作过程,用假说法让学生体会自然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以及恰当运用实验手段的能力。

苯的燃烧采用学生演示,让操作学生体验当众表演的乐趣,锻炼勇气和实验能力,其他学生更加关注,从中也得到更加深刻的现象。

二、教学体会:
1.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来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以学生为本。

结合本节内容,我把重点放在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上。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掌握用结构认识性质,用性质来推测结构的化学思想。

通过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通过介绍苯的发现,让学生体会“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的含义;通过苯的分子结构,让学生体会微观分子结构的对称美。

2.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

采用学生熟悉的资料导入,拉近了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这样就自然生动地把学生带入探索苯的课堂。

在确定苯的结构时,用开放的问题一层一层拨开谜团,最终通过凯库勒的故事展现苯的结构,学生感到这样的过程很过瘾。

在学习苯的性质时,采用学生演示的方法,更激发了学生兴趣。

总之,良好的学习情景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学习更有效。

3.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本节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良好教材,它涉及到自然科学方法的全过程。

因此,我力图再现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4.有待改进的方面:
问题应更具有启发性,教学氛围应更和谐。

再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