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扬州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扬州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扬州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包括它们的面的形状、边的数量、角的个数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图形?”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特点。

同时,教师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及特征。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它们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同时,教师设计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题,让学生解答。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的例1、例2,练一练及练习三1-5题。

【教材简析】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的,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

在本节课中,不仅要完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实物的观察和认识,还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和空间理解能力。

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实物,从而为理解抽象直观图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框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说说下面物体是什么形状?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直观认识长方体的经验,通过交流不断积累长方体的表象。

2、揭题: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或实物,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长方体的哪一部分?知道名称吗?(提出这是长方体的面,板书)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明确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画出直观图你还摸到什么,看书第10页,看看你摸到的部分在长方体中叫什么?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棱、顶点)什么是长方体的棱?顶点呢?(指名汇报)【设计意图】为了便于学生后面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描述,先让学生认识各部分的名称,而且有些名称直接揭示。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活动目标:1、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能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

2、感受行与体的不同,发展空间知觉。

3、培养动手动脑及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1、长方体纸盒若干个、画有花的长方形若干;2、正方体、长方体物品若干;3、幻灯片。

活动过程:一、认识长方体1、观察桌面上的操作材料小朋友们,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什么呀?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来玩个"找朋友"的。

2、教师讲解操作要求这个纸盒老师给它们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等会儿请小朋友们先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数一数它总共有几件衣服,再帮衣服找出和它自己同样大小的衣服做好朋友,然后请你把这对好朋友身上的花涂上相同的颜色,涂好后再将这些衣服穿回到纸盒的身上。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分析幼儿操作结果(1)将每组幼儿的长方体展示在上面,教师与幼儿一起来观察。

(2)刚才我们小朋友都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过了,你们说它有几件衣服呀?(6件)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6件。

教师逐一将衣服"脱"下展示在黑板上。

那你们说这个纸盒有几个面啊?(3)你们看看这6个面谁和谁是好朋友?也就是它俩的大小是一样的?(教师将6个面是一对的两两放在一起)(4)现在我将它们都穿回去,这个面在这里,这个面……(5)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左右两个是一样大的,前后两个是一样大的。

5、教师小结:像纸巾盒、牛奶盒这样的盒子,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大小一样的形体我们叫长方体(出示字体:长方体)二、认识正方体1、(教师出示正方体)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个是长方体吗?是的请举手。

2、那它倒底是不是呢?我们来看看,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它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6个正方形它们的大小都一样,像这样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而且这6个正方形的大小都一样,这样的形体我们叫正方体(出示正方体字体),正方体也是长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 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教学难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剪刀、胶水等学习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 课堂讲解: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如:面、棱、顶点的数量关系,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等。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剪刀、胶水等工具,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

5.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举例说明:如家具、建筑、容器等,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课堂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程度。

2. 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能力。

八、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绘制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并标注出它们的特征。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十、教学延伸:1. 下一节课将继续深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哪些几何体?它们有哪些特征?3.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5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教学目标(一)了解并掌控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理解并掌控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三)培育同学仔细审题的习惯,使同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精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二)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教学用具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或活动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预备老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元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同学口答后老师板书:长度单位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厘米老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同学口答后老师板书:面积单位1米2=100分米21分米2=100厘米2厘米2口答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4米=( )分米=( )厘米。

(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500厘米=( )分米=( )=米。

(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老师:我们复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和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转换的方法,今日我们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转化。

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学习新课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电脑动画图(或抽拉投影片)。

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1分米3。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1厘米3为单位,一个一个涂,涂满一排,提问:体积是多少?一排一排涂,涂满十排(一层),提问:体积是多少?一层一层涂,涂满十层(即全部涂上)。

提问:体积是多少?(10×10×10=1000(厘米3)。

)老师:由此可知1分米3等于多少厘米3?同学口答后老师板书:1分米3=1000厘米3老师:假如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米3,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再请同学看一遍电脑动画图后,同学口答老师板书:1米3=1000分米3。

老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小学一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教案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科学,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尤其是孩子,更要去学习数学,并且以此来构架自己的思维体系。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小学一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合作、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生在观察、比较、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得长、宽的联系。

教学具准备: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实物、土豆、小棒、橡皮泥()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大家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机器人)它是由什么形状的物体组成的(长方体)以前咱初步了解了长方体,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认识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意图:机器人取材于学生手工课上的作品,既贴近生活激趣,有很好的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感知面、棱、顶点(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物品(学生说教师评价)(意图从生活实物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积累长方体的表象。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操作实验,感知面、棱、顶点(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物品。

(2)师:老师没有忘记找长方体物品了,所以就带来了一个土豆,现在要把它变成长方体。

①(切一刀)出现了面,请学生上来摸一摸,感觉平平的。

(板书:面)②(平面朝下,垂直向下再切一刀)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两个面相交于一条边) 师:这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立体图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章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学会用字母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面、棱、顶点,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立体图形知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定的直观认识。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学会用字母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面、棱、顶点,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学会用字母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面、棱、顶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视频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本学期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材通过观察实物,让学生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包括它们的面的形状和数量、棱的数量和长度、顶点的数量等。

最后,教材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他们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可以感知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

但是,要让他们深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还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来进一步探究。

此外,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会如何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让学生能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它们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4.实际问题解决法:让学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物模型: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用于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2.学习单:准备一份学习单,上面有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问题,供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时使用。

3.PPT:准备一份PPT,上面有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图片和文字,供学生学习和巩固时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它们的特征。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能够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通过实例和练习,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教学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与他们讨论不同之处。

2.学习长方体:–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是由长方形面拼接而成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测量和计算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 × 宽 × 高。

3.学习正方体:–讲解正方体是一种所有边相等且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练习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边长的立方。

4.综合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综合练习,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和体积计算。

5.拓展应用:–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房间体积计算等。

四、课堂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作业题目。

2.拓展练习:设计一个包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问题,计算它们的体积。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和解决,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大班活动教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含反思

大班活动教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含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含反思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的: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

小百科:长方体(又称矩体)是底面为长方形的直四棱柱(或上、下底面为矩形的直平行六面体)。

其由六个面组成的,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可能有两个面(可能四个面是长方形,也可能是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是正方形。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案模板(通用6篇)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教学目的:1.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2.能够辨认和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辨认和区别。

教具准备:1.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2.例1、做一做、长方体、正方体各种位置平面图幻灯片,幻灯机,录音机。

3.长方形、正方形拼组成的机器人及长方体、正方体拼组成的机器人。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组成的机器人于黑板。

师: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可有学问了,不信呀,跟着教师来看看。

大家看机器人的手、脚和脖子,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谁能说说长方形有哪些特点?师:再看看机器人装满学问的肚子和脑袋又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谁也来说说正方形有什么特点?[评析:通过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作铺垫。

]二、新课教学1.初步认识长方体。

①师:这个机器人不仅很有学问,还很神奇。

你们看,老师把它的手和脚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按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将机器人的手和脚拼成一个长方体。

)师:大家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东西的形状也是这样的?指名列举。

师:对了,像书、盒子、砖头以及老师手中的模型这样的形状,我们就把它叫做长方体。

出示例1上半部分幻灯,并板书:长方体。

②师:(触摸桌面)大家看这是课桌的一面,我们的长方体也有这样的面。

请大家拿起桌面上的长方体,跟老师摸一摸。

带领学生摸长方体的上面。

师:我们刚刚摸过的地方是这个长方体的上面,大家再摸摸看,除了上面,长方体还有哪些面?谁能按一定的顺序说说,让大家更容易记住。

指名回答,板书:上下、前后、左右师:一共是几个面?板书:6个面。

师:原来长方体有上下、前后、左右一共6个面。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含反思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观特征,能够辨别二者的区别。

2.学生能自主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并了解定制模型的流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貌特征,能够
辨别区别。

2.教学难点: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的中间环节。

教学准备
•互动白板
•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纸张、剪刀和胶水
课程内容及流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图像和视频展示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让学生回答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了解它们的共性和区别。

2.讲解(15分钟)
通过幼儿园大班的手脑协调能力较高,结合互动白板的介绍,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观特征和区别,重点讲解立方体的特点和
重要性。

3.创作(30分钟)
1.学生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的过程有手把手的教学。

分步骤
完成,先制作模板,剪切,然后拼合,并贴上序号标记。

2.课堂中教授模板使用技巧与制作技法。

4.反思(5分钟)
教师反思
•教学内容是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是否给学生创造了机会运用所学知识?
•是否针对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给予了适当的帮助和鼓励?
学生反思
•我们是否善于观察和发现身边事物与我们学习的知识的联系?
•我们在制作模型时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
总结
通过长方体、正方体的认知教学,让大班学生更好的理解空间形体,发现生活中常见的立体物体,从中体验到又获得了一种基础数学技能
的认识,为学生的未来数学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优秀6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优秀6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的写作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一一、操作引疑:师:土豆块是不是长方体?同学们,你们已预习过课本,现在把你们手中的土豆块切成一个长方体。

想一想:①切一刀,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生1:平的,叫做“面”。

师:②再切一刀呢?生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师:③再切一刀呢?生3:出现三个面,三条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再把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比一比谁切得较像。

二、研究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学习小组合作研究:出示的研究题1-----3题,并把研究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研究题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多少?每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集体交流:师:你是怎样数“面”、“棱”的?哪种数法比较好?生:面:前后、左右、上下(2+2+2或2×3)棱:有三组不同方向“棱”(4+4+4或4×3)师:观察本组同学的长方体土豆块,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特殊情况吗?生:我们小组土豆块,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

较后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体验有序思考的优点。

研究题2:你觉得长方体的棱和面还有什么特征?用尺子量一量,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并填入表格中。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共同探究。

师:请每个小组把研究结果汇报,或有什么问题要质疑?生1:我们小组发现相对的两个面形状一样,面积相等。

生2:请问你们小组是怎样知道?生3:我们小组是动手量相邻两条边知道的。

生4:我们小组是动手算出它的面积知道的。

生5:我们小组是动手剪开比一比知道的。

师:每个小组都能想出好办法,如果老师想做这个(实物演示)长方体框架共需要多少长的铁丝?大家有什么方法来解决吗?生6:只要量出一个顶点引出三条不同的方向棱的长度。

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它们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形状像盒子一样的物体?”(如鞋盒、礼品盒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奥秘。
二、核心素养目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过程,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提高对三维图形的认知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在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学生可能在进行空间推理时遇到困难,如判断两个面是否相对,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
(4)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表面积、体积等。
-学生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时可能会感到困惑,教师应提供具体的例子和步骤,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第一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及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形状。

2. 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3.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

4.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画出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

5. 教师点评,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及特点。

2. 学生能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二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

2. 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

3.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4.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计算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5. 教师点评,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

2. 学生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第三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

2. 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及特点。

3.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含反思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园大班的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及名称。

旨在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具体教学内容及安排如下:一、导入环节(3分钟)通过操纵实物铅笔盒、纸巾盒,询问学生,这些盒子的形状和名称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矩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二、导入环节(3分钟)现场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列举日常物品,如书、照片等,引导学生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三、学习新知:认识长方体(30分钟)1.学习长方体的名称及长、宽、高的特点2.学习长方体的构成部分:底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3.老师给出长方体实物,让学生互相观察并分享长方体的特点及相关生活中的应用四、学习新知:认识正方体(30分钟)1.学习正方体的名称及边长、体积的特点2.学习正方体的构成部分:顶点、棱、面3.老师给出正方体实物,让学生互相观察并分享正方体的特点及相关生活中的应用五、巩固练习(20分钟)1.分发练习册并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和掌握2.分组比赛,通过游戏“拼长方体、拼正方体”来巩固所学内容。

六、小结(4分钟)由老师对本堂课学习的内容及目标进行总结,回顾当堂课学习到的内容。

反思本次上课,针对幼儿园大班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结合视觉教育、听觉教育、游戏教育三种形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更好的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达到预期效果。

同时,通过多种环节和多个学习视角的设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了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

同时,需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锻炼和提升教学质量,如可以通过继续提高互动形式和设置更精细的教学目标,进行更加有效和高效的教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五年级数学18-20页。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立体图形知识。

在低年级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已经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体;在前几册教材中学习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以及这些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因而,要充分利用平面圆形知识,使学生由对二维空间的认识,发展到对三维空间的认识。

学生进入高年级,思维的水平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空间观念也相应提高,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才刚刚开始,需要采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形成三维空间观念。

教学中通过充分的观察、操作、演示、测量,使学生获得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同时数学学习方式、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能比较、区别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演示、测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宽、高;面、棱、顶点;棱长总和。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框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纸盒;橡皮泥;细棒十二根(分成三组,每组四根长短相同)。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多媒体出示:2.请学生说出已学过的平面几何图形的名称。

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3.提问:长方形有几条长、几条宽?长度怎样?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边的长度怎样?四个角都是什么角?二、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游戏好吗,好,老师需要一个同学上台蒙眼猜物,可以通过摸一摸,闻一闻接触物品,谁想试一试?(橘子,橡皮泥,长方体盒子,魔方)你的感官能力可真强,好请回。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篇1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2.出示一张纸。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

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三、认识长方体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对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能正确区分它们。

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的体积计算和表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它们的特点和区分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正确区分它们。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如何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观察比较法: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发现它们的异同点。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牙膏盒、魔方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物品的特征。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找出这些物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它们的形状。

同时,教师用语言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如长方体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正方体三条边相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设计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初步识别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以用其他立体图形作准备,使学生由认识二维空间发展到认识三维空间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自主探究中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的联系。

2、通过开放型的问题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3、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小组式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

本课教学设想如下:
1、探索新型情感性课堂教学。

本课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让学生参与探究过程,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

要给足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讨论中明理,合作中成功,质疑中发展。

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如:探究长方体特征中,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
探究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中建立长方体的清晰的表象。

3、巧设开放性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本课教学中注意活动的开放性。

巧妙的商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促使学生参与研究、解决问题的活动。

如:你如何验证相对面大小相等、相对棱长短一致;拆装长方体、正方体,你有几种方法?在这一系列开放活动中,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4、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优化教学效果。

本课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手优化教学。

如: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以及相对的棱完全相同的过程。

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在图文声并、静和动结合的情境中,激发了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第一环节,课始课件演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组成的数学王国城堡图。

然后教师请学生找出我们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第二环节,教师通过观察数学城堡主人——机器人的组成,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同时,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物体进行分类。

教师利用电脑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引导学生初步比较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

顺势提示课题。

[在新课导入时,通过课件活泼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激发学习
兴趣,学生在认数学城堡和机器人的组成中,既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

]
二、组织探究掌握新知
(一)初步感知面、棱、顶点。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跟随机器人动手玩(切土豆)的游戏,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同时结合电脑的演示初步感知、体验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概念。

[这一环节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充分利用了切土豆这一生活经验,一刀出面,两刀出棱,三道出顶点,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操作中发现,建立了面、棱、顶点的概念。

]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第一环节: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教师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动脑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同时出示温情问题导向: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的大小、形状一样吗?2长方体有几条棱?每条棱的长短一样吗?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每个顶点有几条棱相交?4老师希望你能用实践作说明以上问题。

第二环节:小组交流,达成共识。

学生在动手中,初步感知长方体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再请代表汇报。

[一、二环节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自主探究。

学生在活动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相互争论、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同时教师的温情提示,也体现实现的
人文关怀]
第三环节:电脑演示、验证认识。

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利用电脑演示: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有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接着排开、分解;十二条棱也分组排开;八个顶点也进行闪烁;验证了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的两个面也是正方形)。

[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也突出了教学难点。


(三)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第一环节:电脑演示,学生观察: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第二环节:师生归纳。

这部分采用直接演示,学生观察特征,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中,归纳、表述正方体的特征。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四)联系本质,引导辨析
第一环节:让学生分别找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二环节:出示一些立体图形,请学生用学过的知道说明哪些立体图形是长方体、正方体?(先小组合作学习,在请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结果。

)
[这一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思考。

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让学生在
比较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
第三环节: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同学们已经拜访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数学城堡主任机器人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下,看看今天谁是数学城堡的能手。

活动一:想象冠军。

根据一个长方体的一组长、宽、高,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各个面吗?
活动二:操作能手。

1、拆装比赛。

(先把长方体、正方体拆开,然后再装好,看看谁的方法最多。


2、摆好长方体比赛。

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有几中摆法?
[这部分有两组活动,才层次分明。

通过电教媒体的优美情景的创设,形象直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景中,说一说、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在从事“再创造”的学习活动中巩固新知,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总结
本节课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并运用多种丰富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了“学中玩”,“玩中学”的乐趣,实现了快乐学习数学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