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的转变
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
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张保权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和经济之间的互动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经济和经济文化作为信息时代的两大经济和文化现象,都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带来了重大影响。
文化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经济文化是以制度创新、投资理财、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现象为中心形成的观念文化。
积极加强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建设对新时期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经济文化;商业文化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86(2006)05-0012-04作者简介:张保权(1973- ),男,陕西丹凤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博士生(上海 200062)。
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总第137期)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No.5,2006(Serial No.137)一、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的含义(一)文化经济的含义伴随着新世纪知识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社会生活中既没有纯粹的脱离经济的文化活动,也没有纯粹的脱离文化的经济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广泛使用的银行卡、信用卡、电话卡等已经模糊了文化与经济的界限。
风俗习惯和饮食起居等文化活动无不与经济生活相关。
文化自身的繁荣与发展也日益经济化、产业化、市场化。
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旅游文化等既是文化现象,也是经济现象。
文化与经济之间的渗透、融合与倚重程度逐步加深,文化与经济活动的领域日益向对方扩展。
换言之,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思维观念、精神状态、管理理念以及智力水平等文化因素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法国著名作家马尔罗断言:“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无非是文化的发展。
”文化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领域,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下,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把文化发展战略当作国家发展战略来看待。
社会经济转型与文化变革
社会经济转型与文化变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转型和文化变革成为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议题。
社会经济转型是指一个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信息化或者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转变过程,而文化变革则是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基础上,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社会经济转型和文化变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社会经济转型对文化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导致人们的职业结构发生变化,如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改变。
这种不断改变的经济结构给予人们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同时也使得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竞争。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必然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
例如,在工业化社会中,人们更加追求效率和经济效益,而这就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工作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文化变革。
其次,文化变革对社会经济转型也产生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它是人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
当一个社会的文化得到变革和进步时,必将对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例如,思想观念的变革将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从而推动市场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革将促使人们追求知识、技能的提升,从而推动教育、科技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革将催生新的产业,促进创新创业等等。
可以说,文化的进步和变革对社会经济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社会经济转型和文化变革还相互制约和影响。
社会经济转型需要有一种适应的文化氛围,而文化变革又需要有一种适应的社会经济环境。
一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直接决定了社会经济转型的速度和效果。
例如,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传统经济向互联网经济转型,而这又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数字技能和信息素养等。
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发展需要的同时,文化变革也可以为社会经济转型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持。
经济增长与文化变迁
经济增长与文化变迁经济增长与文化变迁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文化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
经济增长为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文化变迁则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和创新。
首先,经济增长推动了文化的多样化。
在经济繁荣的时代,人们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他们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对文化的追求也越发多样化。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艺术形式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兴起。
音乐、电影、文学、美术等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和艺术家,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这种多样化的文化形式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激发了更多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经济增长加速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传媒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互联网、手机和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传播信息。
这不仅加速了文化的传播速度,也扩大了文化的影响范围。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另外,经济增长也带来了文化价值观的重新定位。
在贫困和饥饿的时代,人们的追求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价值观也随之发生改变。
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被重新审视,人们开始关注个人自由、人权、环境保护等议题。
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变迁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经济增长为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文化产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在经济的支持下,文化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不仅为国家带来了经济效益,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使得艺术家、文化工作者能够获得更好的创作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丰富多样的文化作品和文化活动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总而言之,经济增长与文化变迁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文化带来了多样性、传播速度的加快和文化价值观的变迁,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人类社会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人类社会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人类社会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下是具体的内容:一、经济变化:1.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农业产量的提高使得人类的生产力有了飞速的发展,也引领着人类社会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
从而给工业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2. 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业化进程中,高新科技的应用不断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升级和变革,并且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从那种贫乏的低技术向高技术化的制造转变。
3. 社会多元化的出现由于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发展,人们对物质财富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导致社会财富越来越分散,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二、社会变化:1. 教育普及与知识消费的兴起现代社会,教育普及和知识消费成为了重要的主流。
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人们的认知,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力量。
2. 职业多样化和劳动力市场化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市场经济的兴起导致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现代社会,职业多样化越来越明显,人们了解到自己的兴趣特长,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来进行拓展和发展。
三、文化变化:1. 多元文化的兴起人类社会在文化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文化正在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导致了多元文化的兴起。
当然,各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也导致了文化的冲突和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在文化方面面临的新挑战。
2. 广告和媒体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告和媒体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广告和媒体的力量使得文化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然而,传媒行业的崛起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例如媒体的主导性,信息过载等问题。
总结:人类社会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变化主要是由生产力的不断升级和科技的进步所引发的。
不管是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还是现在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迈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东西,就例如物质财富,文化和智力资本等,并且也从稀缺经济向丰富经济的阶段转换,走向更为丰富繁荣的未来。
人类社会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人类社会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社会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不断发生着变化。
这些变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
接下来,我们将从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人类社会的变化。
经济方面:1.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在农耕时代,人们的经济生活主要依靠种田、养殖和渔猎等方式维持。
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工业生产线,使得工业生产大幅提高,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经济活力大大增强。
2. 从手工业到科技产业在工业时代,人们的经济生活主要依靠机器生产来维持。
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工业逐渐转型为高科技产业。
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经济,信息产业和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社会方面:1.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在封建社会,社会阶级分明,社会地位基本上是由出身决定的,人们的社会身份并不能自由选择或者改变。
而在现代社会,多元化的生产和宏大的市场使得经济、政治、文化等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再受制于固定的等级制度。
2. 从单一文化到多元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频繁。
这也使得人们有了更广泛的文化视野,同时产生了更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交流方式。
文化方面:1. 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在传统社会中,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口头或书面传统方法,其中文以形式的装饰作用居多。
而现代社会,随着文化传媒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来丰富了解文化,部分文化也开始融合和创新。
2. 从文化保守到文化创新在传统文化时代,很多文化形式如诗词、戏曲等是由前人留下的经典作品来保持和传承的。
而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再满足于保守着传统的文化,慢慢转向了文化的创新。
新兴的艺术形式,例如电影,流行音乐等形式让人们的视野更开阔,展现了另一种文化语言。
总结:经济、社会和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
从传统变成现代,从单一到多元,从保守到创新,这些变化无不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以经济文化一体化推动文化经济的兴起
p. 0 20 8
以经 济文化 一 体化推 动文化 经 济 的兴起
杨 英 法 郑 彦 生。侯 剑 楠 , ,
(. 1 河北工 大学 , 河北 邯郸 063 ; . 508 2 邯郸市社科联 , 河北 邯郸 060 ;. 50 23 武汉理工大学 , 湖北 武汉 407 ) 300
[ 摘 要 ] 着经济 的发 展 、 技 的进 步 , 随 科 尤其 是 网络 的兴 起 , 文化 的 力 量 日益 凸显 , 济文 经 化的一体 化趋势 日益明显 。在经 济全球化 发展 到 一定程 度后 , 全球 化进 程 的最终 决定 力量将 是 文化 。越 来越 多的人认 为 , 经济发展 到 一定程度之 后 , 在 文化 对经 济 已不单 纯是 影响作 用 , 甚至
第2 5卷
第3 期
河
北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板)
V( .5 No. 12 1 3
20 0 8年 9月
Jt l 0 H t i l ie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t o E gneig ( o,l s n E io ) ot f e ̄ f ’ i f n ier ma e n r y n S ̄a i (e( dt n i P i
可 以说是 决定作 用 , 文化 经济时代 已临近 家 门:文章 阐述 了 当今 时代 出现 的经 济文化 一体化 趋 势, 据此 阐述 了文 化经济 兴起 的 必然性 , 对文化 经济 的涵 义和 内容作 了阐释 , 并 对如何 发展 文化
经济作 了探 索 [ 关键 词 ] 文化 ; 文化 经济 ; 文化 经济化 ; 经济 文化化
一
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更是一种现实生产力。
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本文将以我国当前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为落脚点,并以桂林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实例,来阐述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
标签: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方式经济文化一体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
同时文化产业也因其能耗低、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和发展潜力大,成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曾反复强调“文化作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1]。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明确我国当前的文化产业现状。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我党越来越重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文化产业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化的产业化只是文化在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等问题上的改变,而文化的本质属性并不能改变。
倘若只考虑文化的商业属性,那么,其在生產过程中所特有的精神特征就会淡化,我们追求的就只是文化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推动力,从而会导致文化精神内涵的缺失,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就会被弱化或者萎缩。
二、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国务院在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表明文化产业在我国已经被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地位。
国际统计局的数据表明,自从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至今,文化产业的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5%,比GDP的年平均增长率高了5-7个百分点。
尽管2009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文化产业依然保持了可喜的成绩[2]。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文化与经济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文化与经济变革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文化与经济变革。
在这许多年间,中国实现了从一个闭塞的社会到跨越式发展的历程,各项领域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和发展。
一、经济变革一开始,改革的重点放在农村。
1978年,全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践开始了,这意味着耕地的集体所有制得以改革。
这项改革划分了土地,并将土地分给个人耕种,个人获得的收益可以自行支配。
这项改革不仅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经济形态,同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之后,中国经济改革的步伐加快,市场经济开始在中国发展。
1984年,中国的"南方模式"应运而生,所有的公有制企业在政府的鼓励下纷纷转型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启了市场经济之门。
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也逐步放开,也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投资中国企业。
二、文化变革改革开放后专业的知识产生了高速发展。
随着国家的发展,对教育的重视逐渐显现。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优秀的教授和学者,高校的数量从不到不到100所发展到目前的3000多所。
这些高校都涵盖了各个领域,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
民间文化的发展同样受到了巨大的推动。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文化艺术比较单一,风格大同小异。
改革开放后,大量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等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目前,中国的电影、音乐、文学等方面都已经走向了国际化。
三、社会变革中国社会变革尤其触及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继承的家庭观念、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关系都受到挑战。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加速,城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大,传统的家庭型谱不再是唯一形式。
女性地位的提高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变革的进步。
在过去,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受到限制,但近年来,全面振兴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使女性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总的来说,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增长历程中,中国经历过经济、文化、社会三大方面的变革,成为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国家。
文化与社会经济改变
文化与社会经济改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和社会经济变革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受到经济背景的制约,又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本文将以历史、教育、艺术和工业等不同领域为切入点,探讨文化与社会经济变化之间的关系。
首先,历史是文化与社会经济变革关系的见证。
在历史发展中,社会经济的变革往往伴随着文化的变动。
比如,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种转变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另一方面,文化也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古代社会的儒家文化在中国长期影响的作用下,强调农业、封建等传统价值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经济发展。
其次,教育作为文化传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桥梁,对于社会经济的变革具有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并且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中国经济快速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与此同时,全球化也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融合。
例如,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吸引了大量留学生来到中国,为促进国际交流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另外,艺术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艺术产业的发展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并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同时,艺术还能够传播文化,为社会经济变革带来启迪。
例如,建筑艺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更新,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能够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精神享受,推动消费市场的繁荣。
最后,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工业革命带来了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生产的能力,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这种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从传统的手工业向工业化方向演变,也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大规模生产和交通发展使得大众文化的兴起成为可能,并且各种流行文化产品如音乐、电影、游戏等也应运而生,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综上所述,文化与社会经济变革是密不可分的。
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文化一体的发展与融合-最新文档资料
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文化一体的发展与融合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兴起,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全球化进程的最终决定力量将是文化。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文化对经济已不单纯是影响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作用,文化经济时代已临近家门。
一、经济文化一体化是挡不住的趋势伴随着经济化,文化不断地向经济活动渗透,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文化决定着资源的开发、组合,决定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速度,检验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合理性,推动着先进价值体系的形成,协调着市场和环境的结合与互动,以及人才素质的提高。
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文化的内在驱动力比经济力、政治力具有更强大的牵引力。
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影响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
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含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的被接受程度和价格的高低。
经济中的文化因素已日益跃居重要地位,服务、知识、信息等第三产业成了经济的重心。
与之相呼应的是,脑力劳动者的数量迅速增加。
二、“文化经济”的涵义、内容及特征文化经济,是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的产物,文化含量十分丰富。
概括地讲,文化经济就是建立在人文精神和知识、技术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新型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之后的又一种经济形式。
文化经济的出现,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彼此渗透、相互促进的现象,揭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
文化经济是对知识经济的提升,其内容不仅有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精神因素。
文化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构想,是对当今时代越来越突出的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彼此渗透、相互促进现象的深刻反映,它从本质、地位、功能和作用等方面准确揭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即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及一体化。
文化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文化建设及产业发展文化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随着文化与经济、科技的加速融合,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低碳的朝阳产业,正成为推动白云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一批批充满活力的创意传媒、音像动漫、演艺娱乐、艺术会展拍卖等文化企业进驻白云区,形成了以白云新城和广州民营科技园为发展极,以106国道为发展轴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
文化产业在增就业、促跨越方面越来越彰显绿色经济的独特优势,正成为实现白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文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四位一体”的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政治建设相互交融、互为促进。
文化市场主体依托知识、技术密集的优势,正加速改变白云区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随着企业结构和产业格局的变化,新的产业结构对社会管理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而新兴产业所产生的新社会阶层又形成了新的利益诉求。
探索有效的社会管理方式和利益表达沟通机制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文化繁荣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
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有助于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的失衡。
白云区以建设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为目标,保持公共文化财政性投入的稳定增长,不断完善区、镇(街)、村(居)三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保障了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均等。
同时积极推广黄边村恒福服务社“文化超市”的模式,把绿色网园、农家书屋、数字电影、信息共享工程、文艺培训、文化讲座等文化服务产品整合在同一社区文化服务平台,使社区的各类人群无论老中青少,甚至残障、外来人士都能在此找到符合各自需要的文化服务。
“文化超市”成为基层以文化人、促进和谐的坚实阵地。
文化发展有利于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为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提供新动力。
近年来,白云区坚定实施生态空港经济发展战略,文化的先导作用促进了生态空港经济发展战略的落实,促进了城市形态的改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社会管理方式及能力的提升,增强了区域的吸引力和创造力。
浅谈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综合论坛一、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一)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人类社会生活三大领域分别是经济、政治和文化。
其中,经济是基础,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所以,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阻碍。
(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交融关系具体表现为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文化与经济相互包含相互促进。
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教育、文艺、创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人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另一方面,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因素比重越来越大,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
经济与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
(1)经济文化化经济活动中的文化作用日益增加。
商品如果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销量和价值一定会增长。
所以,要善于讲产品故事,让产品有文化有内涵。
产品故事可以从产品的卖点或特色中来,例如,云南过桥米线的产品故事就是“用心做好面”。
产品故事还可以从理念和寓意中来,例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这样的产品故事是处在精神层面的,是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有利于企业打造自己的品牌。
产品故事还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来,例如,现在比较流行的故宫网红文创产品。
同时,文化市场也日益国际化,因为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软实力的较量。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竞争因素。
(2)文化经济化伴随着文化经济化,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浅谈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程微微〔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需要增强文化软实力。
本文首先阐述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然后基于现实情况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最后,提出讲好中国故事,积极推动中华文化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经济转型与社会文化变迁
经济转型与社会文化变迁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庞大的国家,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演变。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发生了深刻的社会文化变迁。
这些变化是经济转型的结果,同时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转型是指经济结构的变革和发展模式的转变。
在中国的经济转型过程中,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最为明显的。
这一转变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
首先,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
工业化带来了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这导致了大城市的爆发式增长,城市化给人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机会和更多的选择。
人们开始接触到新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城市也成为了文化多元化的聚集地。
其次,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科技的快速发展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海量的信息,这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交流的方式。
同时,互联网也催生了新的文化形式,如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
这些新的文化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此外,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细化,不同职业的分工和地位产生了较大差异。
相对而言,白领阶层和知识分子的地位提高,与此同时,农民工和低技能劳动者的境遇相对较为艰难。
这种社会结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的转变。
在过去,人们更注重物质生活的满足,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对精神和个人发展的追求变得更加重要。
最后,在经济转型的推动下,中国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演变。
传统的家庭观念逐渐开放,个人和家庭的自由度增加。
女性在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性别平等的意识也逐渐增强。
与此同时,全球化的影响也使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在中国的传播更加广泛,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冲突的观念逐渐得到接受。
文化演变与经济模式的调整与转型
文化演变与经济模式的调整与转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模式的转型与调整与文化演变息息相关。
经济模式的发展不仅仅是机械的技术进步,还伴随着人们的意识观念的变化以及文化的演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文化演变如何影响经济模式的调整与转型。
首先,文化的演变对于经济模式的转型至关重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文化的演变不仅会影响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对生产方式和销售模式提出新的要求。
例如,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们对于粮食、衣物等基本生活物资的需求相对较大,而在现代城市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健康、环保和文化层面的满足。
因此,经济模式也随之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以服务业和创意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转型。
其次,文化演变推动了经济模式的调整。
文化的变革往往会引发新的消费趋势和需求模式。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居住、交通和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于经济模式的调整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如今城市居民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提出了对环境友好型、智能化和便捷性的要求。
这些新的消费需求促使了经济模式的转型,从而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同时,经济模式的调整也会对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模式的转型往往会引发新的生产方式和市场格局的形成,这将进一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例如,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人们的娱乐方式、消费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大量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应运而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娱乐选择。
这种经济模式的调整对于传统文化产业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激发了对文化传统的重新认识与创新。
综上所述,文化演变与经济模式的调整与转型密切相关。
文化的演变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需求的变化,进而推动经济模式的调整与转型。
同时,经济模式的变革也会对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传统与经济转型的转换策略
文化传统与经济转型的转换策略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
然而,经济转型往往会面临文化传统与现代发展的冲突。
本文将探讨文化传统与经济转型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转换策略。
一方面,文化传统对经济转型有着深远的影响。
许多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往往被视为国家的瑰宝和宝贵财富。
然而,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可能会受到冲击和影响。
一些传统行业和手工艺品制造商可能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减少和竞争力的下降。
这时,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经济转型也对文化传统提出了新的挑战。
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往往需要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手段,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手工艺品制造商可能需要学习现代设计和销售技巧,而传统艺术表演团队可能需要掌握现代剧场运营和市场推广知识。
同时,文化传统也需要与新技术的发展相结合,以保持活力和吸引力。
面对文化传统与经济转型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实现平衡和思考。
首先,政府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政府可以提供经济和政策支持,鼓励传统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同时,政府还可以组织文化活动和展览,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程度。
其次,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相结合。
政府可以通过投资现代科技和管理培训,帮助传统行业和团队提升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
例如,传统手工艺品制造商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传统艺术表演团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拓展观众群体。
此外,社会各界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支持。
企业可以通过合作与传统行业和团队合作,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商业化。
学校和研究机构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和研究项目,培养传统文化的专业人才。
最后,个体和群体应积极参与到文化传统与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传统行业和团队需要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通过创新和变革来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中的中国文化与经济转型
发展中的中国文化与经济转型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文化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文化也在不断地转型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也在实现牛市革命,势头迅猛。
那么,发展中的中国文化与经济转型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首先,中国的文化因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世界的认知以及社会组织方式上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也在中国的经济转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中国经济尚未崛起的时候,中国人经常引用“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典故,意欲表达中国可以通过自身文化的积淀和优势,最终实现经济发展。
而在中国经济起飞之后,中国人开始更加关注“守正创新”的理念,既要传承中国文化,同时又要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
这样的思维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不谋而合,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
其次,中国的文化因其多元性和开放性而契合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推进经济转型的内在动力。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曾经的制造业大国,工业化水平高。
但随着国家优惠对外投资政策的取消,中国制造业向何处去?在此时,中国的文化优势作为内在动力成为了重要的推动力量。
由中国的年轻人发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其中就不乏以传承中国文化为切入点的新产业链和新供应链。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漆器、剪纸、瓷器、手工编织、景泰蓝、刺绣等,在当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加持下,正在成为竞争激烈的新经济增长点。
最后,中国的文化也成为外交手段,引领着中国走向世界的大门。
中国一直提倡“和合共赢”的思想。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大国之间的利益与分歧错综复杂。
而中国的文化则以和谐、转化、共生为基石,为各国之间的沟通搭建了桥梁,推动了经济转型的国际化。
中国的文化出口在逐渐变得具有软实力,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也在受到中国文化的吸引。
从小到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学习中文、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
据盛传,“春晚”、“华人春晚”已经成为海外春节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转变
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转变中国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也不断地发展和转变。
中国的经济模式、商业文化、技术水平、财产分配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进程和特征。
这篇文章将围绕着这些方面,简要探讨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演变历程。
经济模式的发展在中国古代,从先秦到汉代,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经济模式以自然经济为主,生产力相对低下,贸易发展较为有限。
到了唐宋时期,税收制度得到改善,钱币经济开始发展,并出现了商业和手工业等多种生产业。
元代之后,商业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手段,贸易、货币、金融等方面有了显著进步。
到了明清时期,封建经济和商业经济并存,金融业得以大规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开始形成。
商业文化的变迁商贸活动在中国古代便有着悠久的历史。
商业文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和加强的。
在秦汉时期,已经存在着集市、庙会、货币交易、贸易商等商业活动。
到了唐宋时期,城市的规模扩大,市场的繁荣达到空前的高潮,出现了以杭州、洛阳、长安为中心的商业中心。
到了明清时期,商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官、商共同规定价格、收取税利的商业;另一类是由民间经营的商业。
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创造非常丰富多彩,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这些都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农业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如灌溉和水利建设技术的提高等,都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
同时,在手工业方面也有进步,如陶器、丝绸、漆器、铜器等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财产分配的变革中国古代的财产分配方式经历了不少的变革。
在秦汉时期,由于封建社会结构的问题,地主、富商、农民等之间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到了唐宋时期,特别是宋代,税制改革和政治制度变革,改变了对地主的户籍管控,使地主财富增加,但同时政府对商人和手工业者实行的特殊办法也促进了他们财富的积累。
到了明清时期,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地主财权和特权体现还是比较突出的。
总之,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转变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今天的中国经济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文化政策话语的演变:从文化的经济化到经济的文化化
挥指 导和 引领 的作 用 。本文对 这些 意 义相 关 的概
念之 间 的交替 演 进 历 程进 行 分 析 梳 理 , 希 望 藉 此 厘 清 不 同话 语 结 构 下 的 政 策 意 图 以 及 文 化 政 策 的 价值 取 向。 创意产 业 : 概念 及政 策缘 起 自 霍 克 海 默 (Ma x Ho r k h e i me r )和 阿 多 诺
文化 政策话语的演变 : 从文化 的经济化 到经 济的文化化
内在趋 势 , 这一 概念 迅速 向全 球扩 散 , 并 成 为考 察
I 临的 窘 境 。 1 9 7 9年 , 保 守 党 人 撒切 尔 夫 人 入 主唐 宁街 1 0号 后 , 立 即抛 弃 凯恩 斯 主 义 , 实施 自由市 场 主义 的经 济 政 策 。在 “ 新 自 由 主 义 ”的 主 导 氛 围下 , 政府一 改 此 前 工党 政 府 的左 翼 自 由主义 政 策 ( 强 调 艺 术 对 社 会 的启 蒙 教 化 作 用 ), 反 对政 府
( T h e o d o r Ad o mo ) 在《 启 蒙 辩 证 法 》中 批 判 性 地 提
地 位 和影 响 , 更 由 于 全 球 文 化 一 经 济 融 合 发 展 的
+ 河海 大学商学 院过 听彤 同学在本文的资料收集整理等方面提供了基础性 写作帮助 , 特此感谢 。
1 0l
据此 大刀 阔斧地 开 展 了“ 酷 不 列 颠 ”( C o o l Bf i t a n —
对 文化 艺 术 的介 入 , 主张艺术 商品化 和市场化。
根 据这 种 以货 币 主 义 意 识 形 态 为基 础 的 文 化 政 策, 政 府大 幅削 减对艺 术机 构 的资助 经费 , 把 艺术 推 向市 场 , 归 人 服 务 型 经 济 的范 畴 。 当 然 , 以市场 和消 费为取 向确 实有 刺 激 文 化 生 产 、 满 足公 众 需
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的转变
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的转变—以蒙牛企业为例摘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在当今时代表现得非常突出。
随着经济文化化的快速发展,各企业应当强化对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重要性的认识,并采取措施使企业在竞争中走向持续发展。
以蒙牛企业的先行文化为例,正确把握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的成功转变。
关键词:蒙牛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一、经济文化化—蒙牛先行文化经济文化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较稳定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反映了经济中的文化含量,包括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管理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品牌文化、经营理念、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
经济文化化是经济运行过程中文化含量迅速提升、文化要素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的过程和趋势。
在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经济文化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一)一直坚挺的是精神牛根生的愿望是把蒙牛办成“百年老店”。
当记者问道有何法宝时,他说道,和自己较劲儿,这也正是蒙牛企业的精髓所在。
在蒙牛有句话几乎人人皆知,“看别人修养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与自己较劲儿和与别人较劲儿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
前者着眼点提升自己,后者则抑制对手,一个好的品牌往往不是靠消灭对手来取胜,而是不断努力提高自己。
蒙牛的崛起在外人看来是个奇迹,但事实上却有相当艰难的历程,在蒙牛成立之初,面临无工厂,无奶源,无市场的“三无”状态,最后由国际金融投资公司,摩根士丹利,鼎辉及英联共向蒙牛投资2600万美元。
2004年蒙牛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2006年蒙牛总资产76亿元,职工3万人,年度销售额162.48亿元,利润7.27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4.16元/人年;建设奶站3200多个,联系奶农200多万户。
这就是坚持的结果。
(二)创新助推“乳都”经济发展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同时,蒙牛凭借着对世界顶尖技术的不懈追求,已经走到了世界级生产工厂的前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的转变—以蒙牛企业为例
摘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在当今时代表现得非常突出。
随着经济文化化的快速发展,各企业应当强化对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重要性的认识,并采取措施使企业在竞争中走向持续发展。
以蒙牛企业的先行文化为例,正确把握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的成功转变。
关键词:蒙牛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
一、经济文化化—蒙牛先行文化
经济文化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较稳定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反映了经济中的文化含量,包括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管理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品牌文化、经营理念、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
经济文化化是经济运行过程中文化含量迅速提升、文化要素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的过程和趋势。
在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经济文化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一)一直坚挺的是精神
牛根生的愿望是把蒙牛办成“百年老店”。
当记者问道有何法宝时,他说道,和自己较劲儿,这也正是蒙牛企业的精髓所在。
在蒙牛有句话几乎人人皆知,“看别人修养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与自己较劲儿和与别人较劲儿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
前者着眼点提升自己,后者则抑制对手,一个好的品牌往往不是靠消灭对手来取胜,而是不断努力提高自己。
蒙牛的崛起在外人看来是个奇迹,但事实上却有相当艰难的历程,在蒙牛成立之初,面临无工厂,无奶源,无市场的“三无”状态,最后由国际金融投资公司,摩根士丹利,鼎辉及英联共向蒙牛投资2600万美元。
2004年蒙牛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2006年蒙牛总资产76亿元,职工3万人,年度销售额162.48亿元,利润7.27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4.16元/人年;建设奶站3200多个,联系奶农200多万户。
这就是坚持的结果。
(二)创新助推“乳都”经济发展
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同时,蒙牛凭借着对世界顶尖技术的不懈追求,已经走到了世界级生产工厂的前列。
积极推动乳业产品与服务的双升级,蒙牛用高品质的产品与高效率的运作模式谋求中国乳业更高、更远的发展。
而高科技的创新与运用,进一步加速了中国乳业整体发展的科技化进程。
在中国乳都的蒙牛高科技乳品研究院里,22条全封闭无人无菌生产线、从收奶到产品出库,全部由机器人操作完成、每隔15秒钟电脑自动抽检一次。
在这里汇聚了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丹麦阿拉、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16家国际国内乳品技术提供商及科研单位的冠军科技,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再加上蒙牛的专业研发团队,这里被打造成了一条国际领先的完整研发生产链。
蒙牛先后推出的特仑苏、酸酸乳、冠益乳、真果粒、未来星等多个明星产品,均出自蒙牛的研发机构。
乳业专家指出,中国乳业要增强自身竞争力,必须强化自身的科研创新实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
(三)立志成为社会活动家
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认为,经营人心是蒙牛的终极目标,而感恩之心是蒙牛文化的灵魂。
蒙牛举办感恩节的目的是:关注员工的健康,提高生活的质量;营造心灵之间的感动,实现蒙牛人的伟大使命。
牛根生曾说,什么是中国人最深层的文化呢?那就是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
“以蒙牛事业为己任,不以蒙牛利益
为己有”源自对员工的感恩;“提供绿色乳品,传播健康理念”源自对消费者的感恩;“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源自对客户的感恩;“财散人聚,财聚人散”源自对股东的感恩;“关注环保,回报社会”源于对社会的感恩;“98%的品牌是文化,98%的矛盾是误会”源自蒙牛事业整个价值链条之间的互相感恩。
2003年,抗击“非典”,蒙牛捐款捐奶总计1200万;捐助赤峰地震灾区,蒙牛将价值30万元的10000箱蒙牛纯牛奶直接送到灾民手中;温情教师节,蒙牛牛奶大派送,向全国17个省市的120多万名教职工赠送牛奶……蒙牛怀着一颗深厚的感恩之心,凭感恩的企业文化拥有了一流的生产工艺技术,这是蒙牛成功的本质和蒙牛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蒙牛的文化和“蒙牛速度”一样让人感动和震撼。
情感凝聚力量,团结孕育兴旺。
感恩文化是增进企业凝聚力,增强员工归属感,提升团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
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很难获得他人的帮助,也很难做出什么成绩。
同样,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企业,必定是一个松散、缺乏合力的企业。
只有员工相互感恩、心心相印的企业才是最具竞争力的企业。
经济文化化在具体的企业中表现为企业独到的企业文化。
它是一种以人为根本,以制度为导向的管理思想与管理哲学的总和,是看不见的软件,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在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人、财、物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最先进的管理思想是用文化进行管理,因此,现阶段的企业经营者越来越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价值观的塑造,企业文化已经成为流淌在员工血液里面的精神。
二、文化经济化—营销文化的独特之处
文化经济的目的是利用经济杠杆来撬动文化市场,利用经济手段去促进文化的“原创”和资源的开发。
文化最大的功能在于对人的改造,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
现代经济实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人才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人才的文化和智力因素。
而如何把无形的企业文化转换成有形的物质文化,对于蒙牛来说就是独到的营销文化。
仅仅是短短的几年,蒙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竟然屹立于奶制品的华山之巅。
研究蒙牛的营销之道,能够带给我们很多关于营销和企业成长的有益思考。
(一)好产品
很多品牌只是醉心于产品概念的攫取,却不去关注产品质量,导致尝试性购买很多,反复购买很少,企业难于长久,很难做大。
蒙牛在营销中,既重视概念,又重视产品质量,值得众多以为炒作概念的品牌思考。
以广州市场为例,2000年的广州,并没有太强的喝奶习惯,本地也有燕塘、晨光等品牌,伊利、光明、达能等也早已进入。
但是,在蒙牛之前,推广“鲜奶”、“酸奶”的很多,没有哪一个品牌强势推广“纯牛奶”!“纯牛奶”虽然只是一个概念,但是,它让消费者认为这种牛奶更有营养,比鲜奶更好。
一个好的概念,使产品成功了一半,作为食品和日常消费品,如何实现反复购买,也是关键。
蒙牛的纯牛奶,恰恰是口感特别香,浓浓的,不甜不腻,那种香浓的感觉,很容易让消费者认为这是好东西。
正是有了这个好产品,蒙牛才能迅速征服消费者,侵略其他品牌。
蒙牛就是凭借自己诚信之道的企业文化,凭借自己优质的产品,将文化资源转为经济资源。
(二)从企业能力和产品优势出发,执行切实可行的推广
而市场上,太多奢望一喊成名的品牌,迷信广告一喊,市场开花。
其实,每一个成功的品牌,每一个拉动市场的广告,都有其背后的基础,广告不过是其中
的催化剂。
每一个投广告的老板,在产品和营销政策都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每一个企图通过广告一喊成功的品牌,都要慎重‘在切入市场成功之后,蒙牛开始大踏步前进,开始更强的侵略和超越。
经济文化一体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
也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而当今很多企业搞老板文化,把“文化经济化”简单理解为牟利,这种一切“向钱看”的文化市场,不是真正意义的“文化经济化”,也无法促进企业的发展。
所以,各企业要努力把握文化与经济的成功转化。
既要注重企业文化在企业当中发挥的无形指挥棒的作用,又要最大效益的获取经济效益,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把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有效地转化。
参考文献:
1.于晓东. “牛”眼看世界——牛根生引导的蒙牛企业文化观[J]. 现代企业文化(上旬), 2008, (06) .
2.于反《蒙牛局》中国致公出版社2007
3.梅晓鹏《蒙牛管理模式全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张海《牛根生如是说》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