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参见 AnthonyGiddens, TheConsequencesofModernity, Stanford, StanfordUniversityPress, 1990。 ③ 参见 BryanTurner, “ TheEnclaveSociety:TowardsaSociologyofImmobility” , inEuropeanJournalofSocialTheory, 2007, vol.10 (2):287 -303。
* 本文为国家 985工程南京大学 “宗教与文化创新基地 ”子课题项目成果之一 。 ① 参见费孝通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 “三级两跳 ”中对文化的思考 》 , 载费孝通 :《论 文化与文化自觉 》, 群言出版社 , 2005 年 ,
第 387— 400页 ;EricWolf, EuropewiththePeoplewithoutHistory, Berkeley, 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1982; AnthonyGiddens, RunawayWorld:HowGlobalizationisReshapingourLives, NewYork, Routledge, 2000。
但是 , 我们还是应当看到 , 至少在表面上 , 外来文化在西方社会中并没有被排斥 , 你可以不 接受它 , 但你却不能驱赶它 。 虽然对 “他者 ”文化表现 (culturalrepresentation)的容忍并不意味 着对物理性 “他者 ”的容忍 , 但这毕竟是当地社会有识之士长期以来致力的多元文化或文化多 样性建构运动所带来的进步 。
有些学者对原先在文化上相对同质的社会近几十年来的巨大文化变迁感到担忧 。 尤其在 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里 , 社会经济和文化上的变迁似乎使得当地原有的文化风貌日渐衰颓 。 有 些学者觉得这种现象意味着一些固有文化的消失 , 代之而起的可能是一种霸权性的文化 。 有 些学者甚至怀疑全球化可能最终导致一种同质性文化对地方文化的取代 。 虽然这种担忧已经 被证明是一种虚幻的当代神话 , ③ 但是它所反映的问题并不在于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 , 而 在于人们是否可以接受新的混合文化 (hybridcultures), 第三世界的文化是否一定像某些人所 想象的那样 “原始 ”、“蛮荒 ”且恒久不变 , 对文化多样性应当如何理解 , 以及出现在原殖民地地 区的文化是否偏离了原先的传统 , 等等 。 一味秉持所谓 “政治上正确 ”的治学态度无法帮助我 们回答这些问题 。
1
来的紧张显而易见 。① 本文认为 , 在各种不同文化或传统成分通过传媒和人口跨国流动进入 不同国家已成常态的全球化时代 , 如何考虑文化认同的价值 , 将直接涉及到究竟能否有助于来 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间相互理解的问题 。
除了资本的全球性流动和不平等的世界市场劳务分工 , 以及形成级次的世界体系所造成 的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特定的依附关系之外 , 全球化带给我们的直接印象包括人口的跨国 流动 。 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今天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移民接受国 。 来自原殖民地的居民在移入 的同时 , 也带来了他们的一些固有传统与文化 , 从而使西方社会自身也在文化上日益多元 ——— 至少在流行文化的层面上如此 。 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变迁更是剧烈 , 它甚至引起了当代 一些思想家和学者对当下文化秩序的忧虑 。② 在笔者看来 , 在全球化的脉络里 , 多种形式的文 化变迁和世界语言的 “克里奥尔化 ” (Creolization)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 没有必要为之担忧 。 我 们需要知道的是 , 在这种现象的背后究竟是文化之间歧见的增加 , 还是相互间增进了理解 。 如 果我们确知 , 在西方社会中 , 来自异国的文化主要集中在都市边缘和破败废弃的城市空间 (ghettoes, 贫民区 , 或专指城市中的犹太人区 ), 或者形成特定的 “离散社区 ” (diasporas, 或专指 境外犹太人区 ), 那么我们可以断言 , 真正接受这些文化 , 就西方的主流社会而言 , 为时尚早。 而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 , 有些 “他者 ”的文化成分确乎进入了西方的娱乐圈甚至上流社会 , 但 这也同样无法说明这些国家的主流社会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 。
《世界民族 》200
范可
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论证 , 文化概念可以导致一种对文化本质主义意义上的理 解 。 因此 , 重新领会美国人类学独创的文化相对主义 , 对于日益全球化的今日世界意 义至关重大 。 基于同一文化基础上所产生的认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 而是在现代性 语境下各种力量互动的产物 。 在建构认同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对 “他者 ”的建构 , 因为 认同必须通过对 “他者 ”的排斥而得以体现 。 正因为在对文化的理解上有可能产生 歧义 , 以及认同所具有的 “排他性 ”, 本文赞赏费孝通先生提出的 “文化自觉 ”, 因为该 理念所具有的文化之间相互欣赏的态度 , 正是我们这个日益多元的世界所必须的。
关 键 词 全球化 文化 文化认同 文化自觉
全球化与 “克里奥尔化 ”的世界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 , 我们所生活的星球日益卷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 社会科学领域 里的大多数学者认为 , 全球化开始于地理大发现的 15世纪 , ① 其间历经了几个世界霸权的兴 衰 , 渐次发展到今日的多极世界 。 学者们给出了关于全球化的诸多定义 , 其中的许多定义都 集中在经济层面 , 把全球化定义 为一种单面向的 、伴随着殖民地争夺 而来的经济扩张 。 在这一过程中 , 世界各国渐次卷入 , 形成一种全球性的世界经济体系 。 当今的一些社会学家 和人类学家则关注高技术的发展 , 以及各种交通成本的降低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 提出全 球化更多地体现在资讯的四通八达所引发的一系列现象 。 因此 , 有人将全球化定义为世界范 围内不同地方之间社会关系的 “密集化 ” , 即发生在某一地方的事情很可能是因为距离遥远的 某一地方所发生的事情的影响所致 。② 这种说法虽然无法带给我们对全球化之本质的理解, 但却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地球上不同地方之间的空间距离因全球化的推进正在日益失去原有的 一些意义 。 这种状况将最终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 这是引发当今国际学术界聚焦全球化及其 相关现象的本质问题 。 尽管原先有些西方思想家对全球化持有某种乐观的信心 , ③ 但是, “ 9· 11”惨剧的发生 , 使得许多人不再作如此想 。 全球化及其相伴现象给一些国家和社会带
* 本文为国家 985工程南京大学 “宗教与文化创新基地 ”子课题项目成果之一 。 ① 参见费孝通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 “三级两跳 ”中对文化的思考 》 , 载费孝通 :《论 文化与文化自觉 》, 群言出版社 , 2005 年 ,
第 387— 400页 ;EricWolf, EuropewiththePeoplewithoutHistory, Berkeley, 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1982; AnthonyGiddens, RunawayWorld:HowGlobalizationisReshapingourLives, NewYork, Routledge, 2000。
但是 , 我们还是应当看到 , 至少在表面上 , 外来文化在西方社会中并没有被排斥 , 你可以不 接受它 , 但你却不能驱赶它 。 虽然对 “他者 ”文化表现 (culturalrepresentation)的容忍并不意味 着对物理性 “他者 ”的容忍 , 但这毕竟是当地社会有识之士长期以来致力的多元文化或文化多 样性建构运动所带来的进步 。
有些学者对原先在文化上相对同质的社会近几十年来的巨大文化变迁感到担忧 。 尤其在 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里 , 社会经济和文化上的变迁似乎使得当地原有的文化风貌日渐衰颓 。 有 些学者觉得这种现象意味着一些固有文化的消失 , 代之而起的可能是一种霸权性的文化 。 有 些学者甚至怀疑全球化可能最终导致一种同质性文化对地方文化的取代 。 虽然这种担忧已经 被证明是一种虚幻的当代神话 , ③ 但是它所反映的问题并不在于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 , 而 在于人们是否可以接受新的混合文化 (hybridcultures), 第三世界的文化是否一定像某些人所 想象的那样 “原始 ”、“蛮荒 ”且恒久不变 , 对文化多样性应当如何理解 , 以及出现在原殖民地地 区的文化是否偏离了原先的传统 , 等等 。 一味秉持所谓 “政治上正确 ”的治学态度无法帮助我 们回答这些问题 。
1
来的紧张显而易见 。① 本文认为 , 在各种不同文化或传统成分通过传媒和人口跨国流动进入 不同国家已成常态的全球化时代 , 如何考虑文化认同的价值 , 将直接涉及到究竟能否有助于来 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间相互理解的问题 。
除了资本的全球性流动和不平等的世界市场劳务分工 , 以及形成级次的世界体系所造成 的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特定的依附关系之外 , 全球化带给我们的直接印象包括人口的跨国 流动 。 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今天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移民接受国 。 来自原殖民地的居民在移入 的同时 , 也带来了他们的一些固有传统与文化 , 从而使西方社会自身也在文化上日益多元 ——— 至少在流行文化的层面上如此 。 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变迁更是剧烈 , 它甚至引起了当代 一些思想家和学者对当下文化秩序的忧虑 。② 在笔者看来 , 在全球化的脉络里 , 多种形式的文 化变迁和世界语言的 “克里奥尔化 ” (Creolization)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 没有必要为之担忧 。 我 们需要知道的是 , 在这种现象的背后究竟是文化之间歧见的增加 , 还是相互间增进了理解 。 如 果我们确知 , 在西方社会中 , 来自异国的文化主要集中在都市边缘和破败废弃的城市空间 (ghettoes, 贫民区 , 或专指城市中的犹太人区 ), 或者形成特定的 “离散社区 ” (diasporas, 或专指 境外犹太人区 ), 那么我们可以断言 , 真正接受这些文化 , 就西方的主流社会而言 , 为时尚早。 而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 , 有些 “他者 ”的文化成分确乎进入了西方的娱乐圈甚至上流社会 , 但 这也同样无法说明这些国家的主流社会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 。
《世界民族 》200
范可
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论证 , 文化概念可以导致一种对文化本质主义意义上的理 解 。 因此 , 重新领会美国人类学独创的文化相对主义 , 对于日益全球化的今日世界意 义至关重大 。 基于同一文化基础上所产生的认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 而是在现代性 语境下各种力量互动的产物 。 在建构认同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对 “他者 ”的建构 , 因为 认同必须通过对 “他者 ”的排斥而得以体现 。 正因为在对文化的理解上有可能产生 歧义 , 以及认同所具有的 “排他性 ”, 本文赞赏费孝通先生提出的 “文化自觉 ”, 因为该 理念所具有的文化之间相互欣赏的态度 , 正是我们这个日益多元的世界所必须的。
关 键 词 全球化 文化 文化认同 文化自觉
全球化与 “克里奥尔化 ”的世界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 , 我们所生活的星球日益卷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 社会科学领域 里的大多数学者认为 , 全球化开始于地理大发现的 15世纪 , ① 其间历经了几个世界霸权的兴 衰 , 渐次发展到今日的多极世界 。 学者们给出了关于全球化的诸多定义 , 其中的许多定义都 集中在经济层面 , 把全球化定义 为一种单面向的 、伴随着殖民地争夺 而来的经济扩张 。 在这一过程中 , 世界各国渐次卷入 , 形成一种全球性的世界经济体系 。 当今的一些社会学家 和人类学家则关注高技术的发展 , 以及各种交通成本的降低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 提出全 球化更多地体现在资讯的四通八达所引发的一系列现象 。 因此 , 有人将全球化定义为世界范 围内不同地方之间社会关系的 “密集化 ” , 即发生在某一地方的事情很可能是因为距离遥远的 某一地方所发生的事情的影响所致 。② 这种说法虽然无法带给我们对全球化之本质的理解, 但却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地球上不同地方之间的空间距离因全球化的推进正在日益失去原有的 一些意义 。 这种状况将最终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 这是引发当今国际学术界聚焦全球化及其 相关现象的本质问题 。 尽管原先有些西方思想家对全球化持有某种乐观的信心 , ③ 但是, “ 9· 11”惨剧的发生 , 使得许多人不再作如此想 。 全球化及其相伴现象给一些国家和社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