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全国1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历史试题解析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历史试题解析

彳嗲极土鉍//2017.7-82017年寓考新课标全@文錄卷I历史试题解析◊甘肃省临夏州积石中学赵正林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洪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考点】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建立以后,推行分封制。

通过分封制,周天 子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加强了周王对地方 的统治,确立了其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同时传播了周文化,形 成了统一的民族文化,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

故A项说法正确。

君 主专制确立在秦朝统一国家形成以后,排除B项。

封侯在封国内有很大的自主 权,C项说法错误。

确立贵族世袭特权的是世袭制,D项错误。

【答案】A25. 表 1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试题解析•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考点】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解析】根据表格中反映的数据来看,公元前195年到公元前164年,地方 上郡的数量增加,郡国数量也从公元前144年到公元前106年增多。

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西汉政府通过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D项错误。

西汉初期政治地方上实行王国与郡县并行制,B项错误。

材料中 的史实反映了西汉中央集权不断巩固,有利于地方政治的稳固,有利于西汉王 朝“大一统”的建立,为汉武帝解决匈奴等边境问题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

【答案】C26. 表 2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2017新课标全国I卷文综历史试题和答案解析

2017新课标全国I卷文综历史试题和答案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5.表1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26.表2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

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

2017年全国高考i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7年全国高考i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7年全国高考i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2017年全国高考I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一思想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 人民主权B. 君主立宪C. 因循守旧D. 民贵君轻答案:D2.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下列关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A. 法家学说不能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B. 黄老之学为统治阶级所推崇C. 董仲舒吸收了法家、道家思想D.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答案:D3.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B. 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 科举制度使士人阶层逐渐崛起D. 科举制度是唐朝时期才开始实行的答案:D4. 明朝时期,海禁政策对中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关于海禁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A. 海禁政策完全禁止了对外贸易B. 海禁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C. 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D. 海禁政策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答案:C5. 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下列关于“闭关锁国”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B. “闭关锁国”政策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C.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D. “闭关锁国”政策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D6.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B.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D. 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的完全独立答案:D7.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B. 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礼教C. 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西化D.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思想的解放答案:C8.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B.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C.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D. 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D9. 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下列关于土地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C. 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D. 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答案:D10.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下列关于改革开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B.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C. 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D. 改革开放导致了中国社会的两极分化答案:D11. 欧洲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运动,下列关于欧洲文艺复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欧洲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B. 欧洲文艺复兴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 欧洲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D. 欧洲文艺复兴完全否定了中世纪的宗教文化答案:D12. 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技术革命,下列关于工业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B.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C. 工业革命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D. 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历史试题解析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历史试题解析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历史试题解析作者:赵正林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7年第08期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考点】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建立以后,推行分封制。

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统治,确立了其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同时传播了周文化,形成了统一的民族文化,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

故A项说法正确。

君主专制确立在秦朝统一国家形成以后,排除B项。

封侯在封国内有很大的自主权,C项说法错误。

确立贵族世袭特权的是世袭制,D项错误。

【答案】A25.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考点】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解析】根据表格中反映的数据来看,公元前195年到公元前164年,地方上郡的数量增加,郡国数量也从公元前144年到公元前106年增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政府通过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D项错误。

西汉初期政治地方上实行王国与郡县并行制,B项错误。

材料中的史实反映了西汉中央集权不断巩固,有利于地方政治的稳固,有利于西汉王朝“大一统”的建立,为汉武帝解决匈奴等边境问题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

【答案】C26.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26.【考点】本题考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解析】通过分析表格中信息可知,唐武德元年的皇帝为唐高祖李渊,李世民尚未称帝,A项错误。

2017年新课标全国I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完整资料).doc

2017年新课标全国I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5.表1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26.表2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

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

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4分)读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3.(4分)读表: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旧唐书•高祖本纪》绩。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旧唐书•太宗本纪》旋。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4.(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5.(4分)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2017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Ⅰ)解析版

2017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Ⅰ)解析版

2017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Ⅰ)一、单选题1. ( 2分) (2017·新课标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今北京)。

分封()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内涵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故A项正确。

B项,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诸侯国内王侯地位最高,并没有强化君主专制。

故B项错误。

C项,诸侯国相对独立,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并不能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故C项错误。

D项,古代中国贵族世袭制的确立并非始于周代分封制,夏商时期已经开始了。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 ( 2分) (2017·新课标Ⅰ)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朝廷决绝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加强的相关知识。

在往年高考中出现过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规划演变的真题,郡、县在不断增加。

它告知我们中央集权在加强。

材料措施反映了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呐,矛盾是缓和,故A错误。

B选项,大家睁大眼睛,本题反映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出题人太阴险啦。

D错误,不知诸位怎么看出来区域面积扩大了。

边患指的是匈奴为患,攘外先安内,加强中央集权后,汉武帝开始有更多精力和实力着手解决匈奴问题。

故本题选C。

3. ( 2分) (2017·新课标Ⅰ)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免费】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免费】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主干知识——周朝分封制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分封制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分封制,相信考生平时做过不少的训练题,而本题通过设置新情境,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考生能够拓展对分封制的认识,考查角度细致入微。

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25.表1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来&源:【答案】C26.表2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而不是反映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排除A;市民兴起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出现,而且也不足以说明瓦解传统伦理,排除C;这一变化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高级官员更易染奢靡风气,排除D。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全国卷1,附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全国卷1,附解析)

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高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2题,48分)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25. 表1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26. 表2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新唐书·高祖本纪》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秦王,还没有登基称帝,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排除B;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处叙述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D;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

【考点定位】史观史法•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叙述【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材料新颖,以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史料的解读。

2017年高考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含答案)

2017年高考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含答案)

2017年高考全国I卷文综历史部分试题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

分封()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朝廷决绝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实是()A. 皇帝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 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 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

这一举措()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29.1904年,、、、、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 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D.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围不同30.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 装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 主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32.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

2017年新课标全国I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7年新课标全国I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7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24.周商以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都朝歌(今河南淇);封周公子伯禽于,都奄(今山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今北京)。

分封A .推了文化的沟通与文化同B .化了君主制力C.了王室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定了族世特25.表 1皇帝年公元年郡政区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 郡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 郡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 郡、国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 郡、国表 1 西朝廷直接收的郡政区化表。

据此可知A .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激化B .中央行政系统行了整C.朝廷解决患的条件更为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地区日趋大26.表2述出“秦王(李世民)与薛大于州,我。

” 《旧唐·高祖本》“薛寇州,太宗(李世民)率众之,不利而旋。

” 《旧唐·太宗本》“秦王世民西元⋯⋯刘娴静(唐代将)及薛《新唐·高祖本》于州,。

”“薛寇州,太宗西元,位雍州牧。

七月,《新唐·太宗本》太宗有疾,将所。

”表 2 不一样史籍对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史表达。

据此能被定的史事是A .皇帝李世民与薛于州B .刘娴静是役中唐的主C.唐与薛在州作失 D .李世民生病致了役失27.明前中期,朝廷在食用具使用上有一套格定,比如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低官以致一般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一化反应了A .君主制治逐加B .展冲等次序C.市民起崩溃理 D .低官易染奢侈气28.开平煤正式投,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出口税和复口税,每吨税金达 1 两以上,比洋煤口税多20 余倍。

李章奏准开平所之煤出口税每吨减 1 。

一措A .增了洋派的信心B .加了开平煤的管理C.脱了列煤的控制 D .保了煤健展29. 1904 年,湖南、四川、江、广、福建等江流域与南沿海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1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数的 78%,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西等其余十几个省区有351 人。

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及标准答案全国卷1

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及标准答案全国卷1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题卷共15页,46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ﻩ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时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帝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ﻩ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

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周朝时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从题中的“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奭”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5.表1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高考仝国新课标1卷文煤历穴解析【精编版】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2题,48分)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刃代儒学的相关内容崔尚书》等五经是礼子编订的典藉,而磁歸》则罡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雇于后人编订。

汉代将农尚书》等五剤书尊为经腆主要罡因为儒学在测弋成为正统思姗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儔冢思憩的集中体现山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匚项/五经粹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 不是阖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臥A项说法错误$汎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儒羊思想基础上塩展而来的』并没育背銘所以E项说;去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餌但并没育因此而断绝’从测弋傅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以D I页的说法错误*【考点定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儒学传统典籍一一五经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论语》属于四书的范畴,而本题将我们平时熟悉的四书和五经做了分开处理,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能够甄别出四书与五经之间的区别,考查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D【腼】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lb 题干中提到的吋间为浪代'画伽专中的内容为多人集体劳作丿 弁工进丘麻系所学内容可知在汉代出现了T 惭的柚生产组织形式一一录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所 以本題的正确答案为D 项°图片內容明显为多人集休劳作,与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不符,所以盒项 错戻精耕细作农业主要体现在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上』而这些在團片內容中反映不出花所以目项不 符合题暫 中国的土地公有制存在于幷田制之下,到汉代井田制已经瓦解,不再存在土地公有制的*情况, 所以C 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 【名师点睛】 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 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古代的农业生产形式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 土地兼并的迅速发 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

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 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等,通常采用田庄式的规模经营。

本题的干扰项为 体劳作的方式,但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是国家共有,实际上是君主私人所有。

井田制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而逐渐崩溃, 所以汉代没有土地公有制的情况。

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土 地制度和农业生产制度的一个小细节,还是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

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

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可知宋太祖不开心的原因是因为史官对帝王的日常行为秉笔直书, 他害怕自己偶尔的行为失误也会被史官如实记录,所以说修史对影响到君主个人的行为选择,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项。

宋代史官所撰实属全部真实可信明显过于绝对,所以B 项说法错误;宋太祖主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C 项,井田制下也采用集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 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要是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不好的言行,并没有反映出史官与君主之间的尖锐矛盾,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确实对史官如实记录的做法不开心,不愿意其记录,但这是表面现象的描述,不是对此事本质问题的反映,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材料新颖,以宋太祖对史官书写记录君主个人言行的行为的态度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和认识。

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由多种因素也会对君主专制形成制约和影响,包括官僚集团、重史传统和君主的个人的品质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既能到书本中去,又能跳出书本外,从多角度看待、思考问题,不要拘泥于教材和固有观点。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査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明初地方分设三司掌管和员责』并且直属六訓这样虽熱加强了中央集枚但对于地方控制过严过死° "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劳的环节/不必事事经过六部,能够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E项。

巡抚是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集中了地方权力,但并没有増加权力」所以A项中扩大地方行政权力的说法不正确』巡抚的出现主要是集中地方权力,并没有减少六部原有的权力,谈不上削弱六部权限,所以C顶不符合题嵐在中央集权制度之N地方要接受中央的领导,更不存在地方与中央对立的It况』所汉D项说法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材料新颖,从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入手,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和认识。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自秦代废除分封制以来,经历了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变化。

明初在地方分设三司本意是削弱地方权力,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但这样的设置在削弱地方权力的同时也过度分散了地方权力, 不利于地方的协调发展,所以巡抚由临时性派遣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加强概括总结能力的提高。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统齐结构的变动。

由“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曬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以火柴、洋布等为代表的外来工业品已经深入到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说明原有的自给自底的小农经济开皓瓦解,中国民众的日常牛活2世界市场麻系日益密切,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

中国关税主权喪失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所以.也项不符合趣赶虽然中国的自然经济幵始瓦解,目浓经济在中国经济结枸中还是占据优势地位的J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不可能的,所以E项错中国近代始终竝于一呗动幵放的状态中,頁正打幵国门主动对外幵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所以D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以外来商品的销售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认识。

随着中国近代国门被迫打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受到瓦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虽然中国的传统经济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中国还是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能够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能够从全局把握。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答案】C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解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当时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从实力对比上来讲中国相对于日本是占据上风的。

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西方人士判断中国最终取胜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受到较大成效,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

洋务运动中虽然对中国军队进行了西式改革,但也局限于部分,并没有对全部军队实现西式改革,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

集权制度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虽然能够提高决策效率,但不利于调动全体的积极性,所以集权制度对中国的影响不全是积极的,所以B项错误;当时中国是列强侵略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所以中国不可能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所以D项说法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甲午中日战争【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和理解。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近代化改革,其改革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洋务企业和军事国防上,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北洋海军在内的三支海军,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相对于日本来讲是占据上风的,所以某些西方人士对中国的获胜抱积极态度。

但洋务派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改革,内里还是封建专制制度。

所以表面强大,是实际还是不堪一击。

其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变革,这就决定了洋务运动最终必然失败。

由此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决定事物发展的本质条件,从而对历史问题进行正确分析。

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 “长征时代” “争取民主” “国共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 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內容r把f亲日派''长征TT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J基止刊载3特别杲把“争取民壬"归为“谨误名词"体现了可知体现了国民竞维护一党专政的用竜』无助于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也和塑造战时政府形象无关,所以A 项和E项错误j国民政府是当时中国名义上的全国政府,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为团结抗日表示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所以抗战领导权劉匪国民党手中,所以C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