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5课《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5课《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5课《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第5课《我们身体上的“尺”》,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长度单位,学会用身体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用身体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身体的各个部位长度差异认识不足,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身体长度单位,学会用身体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身体长度单位,学会用身体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难点:用身体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身体长度单位。

2.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测量物体长度,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测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身体长度单位图示、测量工具(如尺子)、实物道具。

2.学具:测量记录表、铅笔、橡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长度单位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身体长度单位图示,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身体长度单位。

同时,教师讲解身体长度单位的含义和用途,让学生理解身体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身体长度单位测量实物长度。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测量并记录数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组测量数据,让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讨论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我们身体上的“尺”-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我们身体上的“尺”-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我们身体上的“尺”-苏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上的各个“尺”(指、寸、尺、丈)并能正确使用它们测量物体长度。

2.能够熟练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3.能够理解并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等概念,能够将不同物体的长度进行比较。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内容展开:1.讲述人体上的四个尺度(指、寸、尺、丈)及其用法;2.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实际测量;3.通过对不同物体长度的测量,学习比较大小的概念。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实验”和“反思”三种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讲授在教学前期,我们将通过课件、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人体上的四个尺度(指、寸、尺、丈)及其用法。

同时,由于尺码这个概念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会以实际案例为例,讲解购买衣物时如何根据自己的尺码选择尺码大小。

实验在讲解完“尺码”概念后,我们将带领学生进行实验。

首先,我们会为每个小组提供一把卷尺和几个不同长度的物品,让学生用卷尺来测量物品的长度,进而熟悉卷尺使用方法。

接下来,我们会为学生准备一些长度不同的物品,通过量尺子的方法让学生对物品长度进行比较,进而掌握大小关系的概念。

反思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度理解,本节课我们还将加入“反思”的环节。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会鼓励学生自己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并在讨论后进行总结反思,了解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教学评估为了确保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将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评估:1.实际的物品测量:将一些未知长度的物品放到学生面前,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与标准答案进行比对,从而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2.量尺子比大小:比较两个长度不同的物品,让学生用尺子来量出这两个物品的长度,并在完成测量后判断两个物品的大小关系,从而检验学生对比大小的掌握程度。

3.概念理解测试:对于“大于”、“小于”、“等于”等概念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程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案、教学设计
2.换算练习: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巩固换算方法。家长可协助检查,确保学生掌握换算技巧。
3.思考题: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并举例说明身体上的“尺”在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将思考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4.探究活动:小组合作,探讨如何提高身体上的“尺”测量长度的准确性。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测量方法,总结出最佳测量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乐于探究数学问题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增强集体荣誉感。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
4.增强学生对身体长度单位的认识,提高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生活数学意识。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字和简单的计算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尚不能熟练运用。针对本章节《我们身体上的尺》,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对身体上的“尺”认识不足,对长度单位换算感到困惑,以及在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准确性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4.布置作业: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长度单位、测量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实践作业:运用身体上的“尺”测量家中或教室内的至少5种物品长度,并记录下来。要求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注意准确性,尽量减小误差。
2.探索实践,学习新知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身体上的“尺”与实际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身体上的“尺”进行测量,亲身感受长度单位,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2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2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体上的“尺”》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和认识身体上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用身体部位作为长度单位进行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长度单位,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身体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的概念,例如厘米、米等,但是对用身体部位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到身体长度单位的存在,并在实践中掌握其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身体上的长度单位,如手指、脚趾等。

2.培养学生用身体部位作为长度单位进行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身体上的长度单位,并学会用身体部位进行估测和测量。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身体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身体长度单位的存在。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图片,展示身体上的长度单位,如手指、脚趾等。

2.准备一些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如绳子、尺子等。

3.准备一个计时器,用于记录时间。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长度单位,如手指、脚趾等。

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身体上的这些长度单位有什么作用吗?”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身体长度单位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身体长度单位的存在。

例如,用手指测量课桌的长度,用脚趾测量教室的长度等。

一年级数学下册《我们身上的小尺子》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我们身上的小尺子》教案、教学设计
-设想二:建立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在测量活动中的成长过程,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谜语“身上带着小尺子,走遍天下都不怕”引起学生对小尺子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过程设计:
-教师出示谜语,让学生猜测谜底,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身上带着小尺子就不怕呢?小尺子有什么作用?
3.数据处理与分析:指导学生如何整理和解读测量数据,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设想一:引导学生用图表记录测量结果,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身体部位长度之间的关系。
-设想二: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测量心得,互相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课本内容,讲解长度单位换算,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厘米和毫米的转换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测量方法和心得,提高合作能力。
过程设计: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小组内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分享测量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小组讨论,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建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通过讨论,学生初步认识到小尺子的测量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示范使用小尺子进行测量,引导学生掌握测量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厘米和毫米的关系。
-示例测量物体,如课本的长度,并演示如何正确读取测量数据。
-引导学生关注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保持尺子平稳、对齐等。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案

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案

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案教案标题: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人体各部位的基本位置和功能。

2. 学生能够使用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描述身体上的尺。

3.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对身体尺度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身体各部位的基本位置和功能。

2. 身体尺度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图片或模型,展示人体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

2. 卡片或图片,展示不同尺度的物体,如手指、手掌、脚等。

3. 活动材料,如绳子、尺子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提问并讨论身体上的各个部位以及它们的功能。

2. 展示图片或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并描述人体各部位的基本位置和功能。

探究活动:1. 分发卡片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尺度的物体,如手指、手掌、脚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身体部位可以用来测量不同尺度的物体。

3.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使用绳子或尺子来测量不同尺度的物体,并记录测量结果。

4. 学生通过小组分享,讨论不同尺度的物体可以使用哪些身体部位来测量,并总结归纳。

拓展活动:1.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物体,使用自己的身体部位来测量它的尺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2. 学生互相交流并比较测量结果,讨论使用不同身体部位测量的差异。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身体部位的尺度会有差异,如手指和手掌的尺度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总结:1. 回顾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发现和讨论,总结不同身体部位的尺度差异。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使用不同尺度的身体部位进行测量。

3.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使用合适的身体部位来测量不同尺度的物体。

评估:1. 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记录和总结,评估他们对身体尺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身体上的尺度差异,并记录下来。

2. 引导学生进行更复杂的测量活动,如使用身体部位测量房间的尺寸或其他物体的体积等。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5-5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5-5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5-5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5-5我们身体上的尺》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身体上的长度单位,学会用身体上的尺来测量物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有所了解。

但对身体上的长度单位,如手指、脚丫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认识身体上的长度单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身体上的长度单位,如手指、脚丫等。

2.学会用身体上的尺来测量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身体上的长度单位,学会用身体上的尺来测量物体。

2.教学难点:对身体上的长度单位进行准确测量,以及将测量结果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认识身体上的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用身体上的尺来测量物体。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测量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手指、脚丫模型,测量工具(如尺子、绳子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手指、脚丫模型,测量工具(如尺子、绳子等)。

3.教学场地:教室或实验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手指、脚丫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体上有没有可以用来测量长度的单位呢?让学生初步了解身体上的长度单位。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手指、脚丫等身体长度单位的来源和用途,让学生初步认识身体上的长度单位。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手指、脚丫等身体长度单位来测量教室里的物体,如桌子、椅子等。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身体长度单位的使用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测量成果,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

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

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

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尺的基本概念、结构和使用方法。

(2)技能目标:学会使用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高度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准确测量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2.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尺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2)学会使用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高度等。

3.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尺的读数规则。

(2)学生正确使用尺进行测量。

4.教学准备:(1)尺:为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以供实操练习。

(2)物体:准备不同长度、宽度和高度的物体,以供学生进行测量。

(3)教具:准备板书、投影仪等教具,以展示尺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5.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把尺的实物并问道:“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引导学生回答是尺,并解释尺的作用和主要用途。

第二步:呈现尺的结构和使用方法(10分钟)使用投影仪或板书,在黑板上绘制一把尺的结构示意图,并解释尺刻度的含义,如何读数等。

然后,向学生展示尺的使用方法,并示范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

第三步:学生跟随操作(15分钟)分发尺给每个学生,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每个学生可选择一样物体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老师巡视教室,辅导学生正确使用尺进行测量。

第四步:总结尺的使用方法(10分钟)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尺的使用方法,并让其他学生观察、评价。

总结尺的使用方法和读数规则,帮助学生归纳尺的测量要点。

第五步:拓展应用(15分钟)提供一些测量问题,要求学生用尺进行测量并计算答案,例如:“班级的黑板宽度是多少?”“教室的高度是多少?”通过这些拓展应用,巩固学生对尺的理解和使用。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指导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主复习整理笔记,并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笔记。

6.提醒:(1)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2)教学结束后,学生要对尺进行清洗和整理,确保尺的使用寿命和卫生安全。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我们身体上的尺》之“数感”体验教学设计和说明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我们身体上的尺》之“数感”体验教学设计和说明

聚焦“量感”经历过程发展素养——《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与说明【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68~69页。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完了“厘米和米”整个单元的知识,初步掌握了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并且学生在认识厘米和米时,通过测量知道了一拃、一庹的长度,具有一定的测量经验。

在生活中,学生也会遇到家长有时估测一些物体长度时,不是用米或厘米做单位,而是用“拃”、“步”、“指”等做单位。

这些都是本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序开展的基础,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也是经验方面的,能够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自主测量、合作交流,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材解析】本课是一节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建立了厘米和米的表象、能够用厘米和米为单位测量和估测物体长度的基础上学习的。

在日常生活中,当遇到身边没有标准的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精度要求不高时,人们常常会把身体的某个部位当作标准来测量或估计物体的长度。

用“身体尺”量,能帮助人们方便、快捷地解决问题。

这就是“身体尺”的基本用途。

综合与实践活动“我们身体上的‘尺’”就是让学生认识到我们身上就自带这样的测量工具,初步学会用这样的“身体尺”进行测量,从而帮助他们进一步积累测量的经验。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身体尺”,量出“身体尺”的长度,学会选择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周围的物体长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量感。

为以后学习分米、毫米、千米等有关长度测量方面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设计思想】本节课主要由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本环节用小朋友们喜欢看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围裙妈妈给小头爸爸买衣服的情境导入,引出学过的“拃”和“庹”,揭示课题是学习我们身体上的“尺”,并通过全班统计和交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一拃”和“一庹”的长度是不一样的。

然后继续认识新的“身体尺”——“一脚”和“一步”,通过观看视频明确基本操作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测量自己“一脚”和“一步”的长度,接着通过纵横比较,学生再次认识到每个人“身体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和身高是有关系的。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我们身体上的“尺”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我们身体上的“尺”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 第五单元: 我们身体上的“尺”-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尺”的概念,认识身边常见的尺;2.掌握使用尺量物体的方法,提高测量的准确性;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使用尺量物体的方法和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尺”的概念和认识身边常见的尺。

三、课时安排本单元的教学时间为2课时。

四、教学流程1. 导入1.引导学生猜测本节课的主题是什么,通过图片和教具等方式提示学生,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尺”的概念,学习使用尺量物体。

2. 学习1.介绍尺的种类及其作用,并引导学生认识身边常见的尺,如卷尺、木尺等;2.示范使用尺量物的方法,如体重、桌子高度、身高等;3.给学生准备一些测量工具,并进行测量实验。

3. 总结1.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概括“尺”的概念及其种类;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物体尺寸的测量,并强调测量时要注意精确度。

五、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索测量物品的方法,互相帮助、配合,共同完成实验。

2.示范讲解法:老师通过实物示范和语言讲解,引导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引导法: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比较他们测量出来的数据,找出误差的原因并寻找解决方法。

六、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进行实验时避免使用易破碎的物品,确保安全;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3.特别关注会使用尺的学生,进行技能的加强训练。

七、课后作业1.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2.在家里找到自己的尺,并测量家中某几个物品的尺寸,记录下来,并在课下向家长报告;八、教学评价1.能准确使用尺进行物体测量,体现出良好的测量技巧;2.能简单描述“尺”的种类及作用;3.能够表达自己对测量的感想和理解;4.作业完成规范,回家开展尺测活动,并记录数据。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1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1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我们身体上的“尺”》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把长度单位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身体部位(如脚长、臂长)可以作为测量工具,并能够用这些身体部位作为“尺”来测量物体长度。

教材通过生动形象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他们对于长度单位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还没有从生活实际中认识到身体部位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如何用身体部位作为“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还不够清楚,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身体部位作为测量工具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2.让学生掌握用身体部位作为“尺”来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身体部位作为“尺”来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认识到身体部位可以作为测量工具,并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比较法:让学生观察身体部位和物体长度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身体部位作为“尺”来测量物体长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身体部位作为测量工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长度不同的物体,如尺子、书本、玩具等。

2.学具准备:准备一些彩纸、剪刀、胶水等,让学生制作自己的“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

通过提问:“你们知道我们的身体上有很多尺子吗?”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我们身体上的“尺”(7)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我们身体上的“尺”(7)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我们身体上的“尺”(7) 苏教版一、教学内容1.教学目标1.学生能指出自己的身高,理解身高的计量单位“米”。

2.学生能够使用百米跑道测量长短。

3.学生能通过对比身高和跑道长度的概念,巩固“米”的数学概念。

2.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测量身高和百米跑道长度,深化“米”的概念。

3.教学难点学生了解“米”的含义是什么,以及如何使用百米跑道计算数值。

4.教学准备教案、百米跑道、尺等。

二、教学过程1.导入1.引入“我们身体上的‘尺’”这个话题,询问学生在平时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计量身体尺寸的场景,例如测量身高、手腕围等。

2.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讲授的内容,帮助学生巩固并扩展数学概念。

2.讲解1.讲解“米”的概念。

板书“1m=100cm”,并向学生解释什么是米,它是什么样的长度单位,它与厘米的关系等。

2.介绍百米跑道的概念,解释“百米”是什么意思,百米跑道有多长,以及如何测量。

3.演示1.请学生一起测量自己的身高,并记录下数据。

将这些数据放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比较他们的身高谁最高,哪位同学最矮。

2.带领学生前往操场上,用百米跑道测量一些场地、建筑物的长度,并把数据记录下来,让学生对这种计量长度的方法有直观的认识。

4.练习1.让学生自己使用尺测量一些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请学生设法使用之前学到的百米跑道测算记录下来的物品长度。

例如,一本书约有20cm宽,相当于0.2米,判断一辆小汽车大约有多长,计算一张图纸的长度有多长等。

5.巩固1.进行回顾,询问学生已学到的知识点和要点。

2.在班内组织一个小竞赛,每个学生戴上自己的所得身高数据,站在跑道起点,将身高转化为米数,并观察自己在哪一位置。

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地认识到身高和百米跑道长度的概念差异,还能锻炼手脑协调能力。

6.作业留作业:学生完成练习册上有关“米”的练习,然后测量家中某些物品的长度,最后计算出用百米跑道测量的长度值,同时感受一下这些数据的概念与关系。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5课《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5课《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5课《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第5课《我们身体上的“尺”》。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自己身体上的长度单位,如手指、脚丫等,来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教材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长度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身体的各个部分长度差异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如何将这些长度差异转化为统一的测量单位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体验身体上的长度单位,如手指、脚丫等。

2.让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3.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并将身体上的长度差异转化为统一的测量单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操作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和工具。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时上课,穿着舒适的鞋子,以便进行实地测量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书本、桌子等,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并简要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自己身体上的长度单位,如手指、脚丫等,让学生感受到身体上的长度差异。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地测量活动,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长度测量,如测量课桌的高度、书本的厚度等。

《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 线段的初步认识、认识厘米、认识米

《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 线段的初步认识、认识厘米、认识米

适用年级:二上主题名称:《我们身体上的“尺”》结合的知识点:线段的初步认识、认识厘米、认识米。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会进行简单的测量。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再次让学生测量自己身上的相关数据,并积极投人,进而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分析整理自己所测量的数据,发现身上的“尺”。

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其问题的分析总结能力还比较差,他们在分析整理测量过程中得到数据时会出现问题。

因此,在实践活动中,教师深要深入学生之中,关注小组活动的进展情况,让学生知道测量什么、怎样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什么、怎样准确读出测量结果、如何记录等,引导学生有序注意进行活动。

教学建议: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可设计一条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动手操作,从感知中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掌握正确测量方法的途径,采取导—扶—放的教学策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比较和交流等实践活动,了解自己身体上的“尺”,会测量并知道各“身体尺”的长度,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运用“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感受“身体尺”方便、快捷的特点;经历运用不同“身体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并对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感受“身体尺”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局限性。

3.使学生了解“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主动思考、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习惯。

第1课时:感知“身体尺”教学目标:1.认识一拃、一庹、一步、一脚等“身体尺“”,并会测量自己的“身体尺”。

2.进一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强化已建立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米尺、直尺。

教学过程:第2课时:教室探秘教学目标:1.会用身体尺进行测量和估算,感受身体尺的实际应用。

2.使学生了解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5-5《我们身体上的“尺”》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5-5《我们身体上的“尺”》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5-5《我们身体上的“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体上的“尺”》这一课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和理解身体上的长度单位,把身体上的长度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尺”。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身体上的长度单位,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和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知识,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尤其是身体上的长度单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长度单位,提高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身体上的长度单位,能够用身体上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身体上的长度单位,能够用身体上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教学难点: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模糊,如何引导学生清晰地理解和运用长度单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践、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 already know about length units, and then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身体上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探究活动:让学生观察和测量身体上的长度,如手指的长度、脚的长度等,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身体上的长度单位。

3.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身体上的长度单位测量教室里的物体长度,如桌子、椅子等。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5《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5《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5《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5《我们身体上的“尺”》主要让学生认识身体上的长度单位,学会用身体上的“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身体上的“尺”是一种长度单位,能够用身体上的“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单位换算。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知识,能够理解米、厘米等长度单位,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但是,学生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身体上的“尺”也是一种长度单位,能够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身体上的“尺”也是一种长度单位,并教会学生如何用身体上的“尺”来进行长度测量。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身体上的长度单位,学会用身体上的“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用身体上的“尺”进行长度测量的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身体上的长度单位,学会用身体上的“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身体上的“尺”也是一种长度单位,并教会学生如何用身体上的“尺”来进行长度测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身体上的“尺”,并学会用身体上的“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尺”也是一种长度单位,并教会学生如何用身体上的“尺”来进行长度测量。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身体长度模型、测量工具、实物道具等。

2.学具准备:测量记录表、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思考:我们身体上有没有可以用来测量长度的单位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身体长度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身体上的“尺”在哪里,让学生认识到身体上的“尺”也是一种长度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69页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比较和交流等实践活动,了解自己身体上的“尺”会测量并知道各“身体尺”的长度,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运用“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感受“身体尺”方便、快捷的特点;经历运用不同身体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并对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感受“身体尺”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局限性。

3.使学生了解“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主动思考,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
了解“身体尺”用“身体尺”测量长度。

四、教学准备
每两人1把米尺。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激活经验。

谈话:小朋友,如果不让你用尺量,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量出数学书长大约几厘米?
说明:我们知道自己手掌的宽,一拃的长等这些身体上的长度,就可以用手掌、一拃等方法来量一量,估计出大约几厘米。

2.导入课题。

谈话:最近,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并学会用尺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生活中,常常需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可是我们不能随身带着尺,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借助于自己身体上的“尺”。

今天,我们就通过实践活动,研究我们身体上的“尺”,并用身体上的“尺”量一量。

(二)活动一:认识“身体尺”
1.提出问题。

引导:如果知道身体上一些长度,就能测量一些物体大约多长。

你想知道自己身体上的一拃、一步、一脚大约长多少厘米吗?
现在我们就来量一量自己身体上这些长度,记录下来。

2.讨论测量方法。

提问:小朋友先想一想,自己测量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学生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

说明:自己的一拃可以用尺这样测量,其余的需要同桌合作。

测量步长时,要按照正常的步伐走一走,随机停下来再测量两脚脚尖之间的距离;测量脚长时,可以先站直,像图上那样画出两条线后再测量。

3.实际测量。

让学生两人一小组,互相测量,然后在书上填一填。

说明:在一个时间段内,一个人的一拃、一步、一脚的长度往往是比较固定的。

一拃、一步、一脚的长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

交流:你知道了身体上的哪些尺?它们各有多长?
4.初步运用。

引导:根据小朋友的测量,身体上的尺除了一尺的长度超过了1米,其余都没有超过1米。

那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拃,大约走几部,大约有几脚长吗?
说明:其实,要知道用身体上的这些尺多少是1米,可以对着米尺,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

你会这样做吗?
测量活动:现在两人一小组,按这样的方法合作完成。

每个小朋友测量时,一定要记住:你大约几拃是1米,大约几步是1米,大约几个脚长是1米。

集体交流测量结果,把自己表示1米的“身体尺”说一说。

小结:通过大家努力,虽然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不完全相同,但根据绝大多数小朋友的结果,知道了像我们二年级小朋友,大约7拃长是1米,大约走2步是1米,大约5个脚长也是1米。

(三)活动二:用“身体尺”量
1.合理选择。

引导:认识了四种“身体尺”,你还知道1米大约可以用几拃、几步、几脚来量,我们就可以选用“身体尺”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那测量要选用哪种“身体尺”呢,比如:量课桌的长,你准备选择哪种“身体尺”?量黑板、教室的长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说一说,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确:课桌比较短,可以拃来量;教室的长,可以用步来量,也可以用脚来量。

小结:在实际测量中,我们要根据被测量物体的特点,灵活选择恰当“身体尺”来测量。

2.实际测量。

要求:下面,我们就在教室或校园里选择一些物体,用“身体尺”量出它们的长度。

现在先请每个小组讨论一下,你们选择在教室还是校园测量,准备测量教室或校园里的什么,选用哪种“身体尺”。

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帮助适当调整。

让学生按小组合作测量,要求先分工明确再活动,并提示如果自己小组测量结束了,而别人还没有量好,自己可以再选择一种物品量一量。

学生分小组活动,测量、记录结果。

3.交流汇报。

交流:请小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测量了什么,用的哪种“身体尺”,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得出大约多少米或多少厘米。

小组长汇报交流,重点交流以下两种情况:
(1)我测量的是……长度是……步。

结合汇报,根据实际情况提问测得的结果转化成用米或厘米作单位是多少,并适当指导,让学生体会可以结合“身体尺”的长度和1米的关系,推算结果大约多少米或多少厘米。

(2)不同的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结果不同。

结合交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测量的是同一物体的长度,得到的结果却不相同?通过学生解释、交流,感受不同的人“身体尺”的长度可能不相同,所以测量结果也不一定相同。

因此,用“身体尺”测量的结果未必准确。

指出:人的身高不同,“身体尺”的长度也会不同,所以不同的人测量同一个长度,结果一般会不一样。

可见,“身体尺”一般是在没有测量工具,或者不需要准确结果的时候用来测量,结果只能知道大约有多长,不像用尺来量出的是一个准确的结果。

(四)回顾反思
1.回顾反思。

提问:现在知道在没有尺或不需要测量得很准确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测量物体的长度了吗?你对自己身体上的“尺”有哪些了解?
请小朋友回顾找“身体尺”和用“身体尺”测量的过程,想想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组织交流,明确:用“身体尺”测量很方便,能帮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能帮我们记住长度单位等等,只不过不太准确,如果要得到准确的结果,还得用尺量。

2.活动小结。

指出: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自己身体上的“尺”,知道了用这些“尺”怎样量出大约1米的长度。

在没有测量工具,或者对测量结果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身体尺”来测量物体的大概长度,很方便。

但是要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还得借助于尺,这需要我们自己灵活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