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的主要表演形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巴,藏语意为“流苏”,最早盛行于西藏查绒地 区,后来逐渐流传到西藏昌都、工布、那曲等地以及 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藏族聚居区。 它首先是由 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班子表演的。他们手持铃鼓或 手鼓,融合快板、谐(歌舞)、杂技、气功、热巴剧于一 体的综合性表演性艺术,所以又称“铃鼓舞”。 热巴 舞蹈技巧性较强,演员舞姿轻捷,动作粗犷有力,感 情奔放。 为了吸引观众,讲究舞姿的优美,编排难度 高,多技巧动作,在铃鼓声中,通过跳、转、翻动作, 圆好场地。 表演中男演员摇铜铃女演员敲鼓,演员
摘 要:藏族舞蹈以它久远的历史渊源、丰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地域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征著称于 世, 是中华民族舞蹈艺苑里最艳丽的奇葩,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瑰宝。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
Leabharlann Baidu
“谐”和“卓”两大类,它的表演形式主要有:热巴、踢踏舞、勒谢、堆谐、果谐、弦子、锅庄等。
关键词:藏族;民间舞蹈;表演形式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5-0215-02
藏族历史悠久, 主要分布于辽阔的青藏高原。 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的海北、玉树 等藏族自治州,由于受自然环境以及藏传佛教文化 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藏族舞蹈表演形式。 因 地区方言和对舞蹈的理解不同,各地区的舞蹈风格 也稍有差异,同一类型的舞蹈形式也有着不同的名 称。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 类,它的表演形式主要有:热巴、踢踏舞、勒谢、堆 谐、果谐、弦子、锅庄等。
卓:意为吉祥,卓舞与果谐一样,也是从古代传 承下来的,与生产劳动息息相关。 它是藏族传统舞
蹈文化中一门比较特殊的艺术。 在古代,人们白天 外出狩猎,晚上则聚集在一起分享战利品,并围着 锅和篝火跳舞以示庆贺。 锅庄流传于牧区或半农半 牧区,如西藏昌都、工布、甘孜、藏北草原、云南中甸 及青海、四川阿坝、甘肃藏族居住区。 锅庄有模拟禽 兽的各种动作,舞蹈动作粗犷有力、矫健奔放,劳动 气息强。它的音乐曲式短小,是 2—4 乐句组成的分 节歌,先清唱后歌舞,歌舞时先慢而后快,最后快速 结束。 音乐节奏顿挫有力,比果谐更为豪放、粗犷、 高亢。 锅庄舞分为大锅庄(藏名达尔嘎底)、小锅庄 (藏名达尔嘎薏依)。 大锅庄属礼仪性舞种,多为寺 庙念冬经或迎宾时跳。 它要求严格,预先指定领舞 者多为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者,所有舞蹈演员的服装 也需统一。 这种舞具有一定的程式性,舞步沉稳,舞 姿端庄、含蓄,表达虔诚之意,给人一种和谐美的享 受。 小锅庄内容丰富,有表现爱情、劳动等生活场景 的,但也有表现自然环境的,因而开朗、活泼、长袖 挥舞、步伐潇洒自如。
踢踏舞:藏族踢踏舞,最初为宫庭舞。 跳舞时, 脚穿硬底皮鞋,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 感情。 踢踏舞由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 奏,节奏由慢而快,达到高潮时以结束步突然结束。
勒谢:勒谢是藏族的一种劳动歌舞。 在劳动的 同时,口中的歌与手中的工具及腿脚有节奏的动作 相配合,使劳动成为边歌边舞的形式。 在进行铲土、 打夯、垛麦等强体力劳动时,口中的歌有很强的劳 动号子味道。
谐:汉语称“弦子”,不同藏区 的 方 言 称 作 “叶 ” 或“依”、“康谐”,它印证了汉藏文化交流历史之久 远,是藏族历史上最悠久、最普遍、最繁盛的歌舞艺 术形式。 它是典型农业区的歌舞,旋律优美动听、延 绵连贯、婉转而圆润,极富歌唱性;舞姿婀娜多姿、 轻盈优美,富有浓厚的高原农耕文化的特色和劳动
- 215-
气息。 谐(弦子)在藏族地区普遍流传,最具代表性 的是金沙江畔大平原上今四川甘孜地区巴塘的 “谐”,人称此形式为“巴塘弦子”。 它的舞步多由撩、 拖、点、靠、转等动作元素组成,与手臂动作的掏、 撩、摆、甩等配合自如。 表演常用步法为“拖步”与 “点步慢转”,队形时而向外散开,时而向圈内聚拢, 舞蹈轻盈流畅,热情欢快。 在牧区,有一些民间艺人 表演的弦子,又称“热巴弦子”。
第 33 卷 第 5 期 2012 年 5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5 May 2012
浅谈藏族舞蹈的主要表演形式
肖灿
(嘉应学院 音乐学院, 广东 梅州 514015)
藏族人民天生就喜爱歌舞,男女老幼向来具有 能歌善舞之天赋。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 智 创 造 了 独 具 一 格 的 民 族 文 化 — — — 高 原 农 牧 文 化 。 而正是这种文化和劳动生活给了他们无限创作和 表演歌舞的激情。 他们以歌抒怀,借舞抒情,在生活 的每一环节、每一层次、孕育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 伴随着歌舞,歌舞是他们生活和生命的组成部分。
腰间系有用羊毛或牛毛编织的染有三色或五色的 辫条,伴随着鼓点的变化,裙条飘起,应节奏而舞。 动作刚中带柔,潇洒自如。 表演中女演员舞姿优美 多变,很讲究单腿旋转和各类蹦子、翻身等动作,如 “带鼓平转”、“正反转”、“高低击鼓”等,表情丰富, 动作稳重大方。 男演员表演个人拿手技巧,如“摇铃 蹲转”、“空转小蹦子”、“夹刀旋转”、“扭身跳”等。 男 演员的技巧表演更扣人心弦,它充分表现了藏族人 民纯洁朴实、热情奔放、坚强不屈的性格。 热巴传统 古老,技艺高超,是藏族民间舞蹈中不可或缺的独 特表演形式,深受广大藏族人民的喜爱。
堆谐: 是西藏西部地区的一种自娱表演性歌 舞, 也是现在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藏族踢踏舞, 盛行于拉萨,所以被人们称为“踢踏舞”或“拉萨踢 踏舞”。 它有音乐伴奏,由半职业性艺人流动演出。 舞者在脚下踢打出轻重、长短不同的节奏,节奏感 分明。 舞蹈语言与音乐节奏紧密结合,以保持群舞 动作的和谐统一、高度吻合。 舞者动作灵活、干净利 索、协调流畅。 表演者必须踏点准确,既不拖,又不 往前赶,既烘托了气氛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因为 堆谐属于群众性舞蹈,传统的堆谐音乐,大部分都 带有宗教色彩也有反映藏族人民爱情生活的。
果谐:是从劳动中发展而来的,流传于藏地区 广大农村地区,所以有人称“果谐”是西藏的农村歌 舞,以山南地区的果谐为主。 舞蹈动作都是自然传 衍,富有劳动气息,凸显出藏族人民特殊的个性。 果 谐舞步稳健奔放,节奏鲜明。 它的音乐淳朴、刚劲有 力、粗犷豪迈。 音乐舞蹈结构简练,一般从慢板开 始,中段为欢快热烈的快板,最后以慢板结束。 快板 是慢板旋律的简化和紧缩。 以脚顿地为节,能很好 地表现藏族人民乐观向上、热情欢快的情绪。 在节 日里,人们往往从日出跳到夜晚,从深夜唱到天明。 “果谐”表达的内容非常广泛:有抨击旧制度的,有 歌唱劳动生活的,有描绘自然景色、热爱家乡的,还 有倾吐爱情的。 由于“政教合一”的思想影响,在过 去的“果谐”中也包含有歌颂宗教喇嘛和寺院的内 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