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维钧事迹

顾维钧事迹
顾维钧事迹

顾维钧事迹

篇一:我的1919

《我的1919》观后感

电影《我的1919》是由黄健中执导,陈道明、修宗迪、何政军等演员联袂出演的历史传记影片,1999年9月16日在中国上映。影片以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参加巴黎和会的经历。生动展示出80年前中国外交风云,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影片着重表现和描写了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利益。拒绝签订“凡尔赛”条约的光辉伟绩和肖克建俭为国请命、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厚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素来以沉稳、儒雅风格著称的中国大陆实力派演员陈道明在片中扮演的主角顾维钧非常引人注目,其将顾维钧身为炎黄子孙的尊严气节及外交家的睿智潇洒等都表现得入木三分,不论是澎湃之时还是伤感无奈,都无不令人触动。影片时长约九十分钟,近乎真实的还原了中国代表参加巴黎和会由开始到失败的整个过程。“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的圣者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孔子,孔子犹如西方的耶稣,山东是中国的,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

还有宗教文化,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这是顾维钧在会上的一段精彩讲话,字字珠玑,慷慨激昂,这让并

未接触到那段历史的我们心中也深深感受到了那份爱国的激情以及那满腔的愤怒。故事的主人公顾维钧无疑具备了一个外交家的所有优秀才能,而最令我崇敬的是他良心与爱国情怀,当国内大总统向他们发来要求签字的电报时,和所有当地的留学生一样,顾维钧也是强烈拒绝,为了争取山东的合法权益,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奔走、谈判,从未放弃努力。因为他知道,他来到巴黎,不是为了完成大总统授予的任务,他从一开始就是抱着要拿回山东的决心。所以他不能听命于政府和领导。而磨灭自己的良心,践踏祖国母亲的尊严。这样的人,来到世间,本就不是为了躲枪子的。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向他致敬,为他的奔走效劳,为他的据理力争,为他的良心,为他的爱国。还记得艾青的诗“为什么你的眼里常含泪水,应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想着份爱大概与支撑顾维钧不断坚持的爱国精神不约而同吧。而今的我们随处在和平发展的年代。但是,爱国,从来不过时,良心,也从来不过时,不管这个社会发展的多么迅速,前进的多么顺畅,也许战阵不再,也许受辱不再。可是,这两种东西都因该是和我们的血液融在一起的,就像人永远不能忘本一样,在我们这个时代,做个有良心的人,已经成为一种要求,我更希望它能成为我们的一种本能。然而,正是应验了那句话,“弱国无外交”,顾维钧的一次次的努力付诸东流。举办国法国在权衡各种利益后,最终仍只给与了中国两个席位,而山东问题,英法美三国左右权衡,最后仍

然决定牺牲掉中国来获取自身的利益将山东转让给日本。这所有的一切,早已不是一个外交家所能左右的结果,尽管直到最后陆征祥总长都灰心丧气的时候,他还相信“我们还有机会在争取”,只是局势已不是他顾维钧一人便能力挽狂澜的,无论他再出色,在如何才华横溢。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的背后的软弱的政府。

与顾维钧相对应的另一个人,他的好朋友肖克俭,一个铁骨铮铮的爱国主义者,领导工人罢工,为争取山东权利为废除“二十一条”领导法国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游行示威,遭到法国警察逮捕。获释之后,他仍然积极投入唤醒民众的工作。然而,他和朝鲜革命者一起爆炸日本代表团所住旅馆的偏激行为使朝鲜和中国成为舆论矛头的指向。巴黎和会最终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胶东半岛的特权。国内由此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肖克俭等人也在巴黎集会抗议。代表团团长陆徽祥等人左右为难之下只好出走,代表团仅剩顾维钧和王正廷两人仍在坚持外交斡旋。肖克俭眼见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中国的现状,愤然给爱妻留下遗书,不得不舍弃了心爱的妻子,最终视死如归,在凡尔赛广场自焚,以死来抗议《巴黎和约》的签订,用生命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拒绝签订条约的决心,他把自己的满腔热血献给了深爱的祖国,相对于顾维钧,他的爱国是激烈而直白的,引起众多爱国者的共鸣,同时也反衬出顾维钧的冷静与智慧,若在当今时代,这样的热血青年无疑会是极为强大的爱国力量,在青春的年华里尽情施展自己的抱负。当焚火的销烟迎来了又一

个黎明时,一切未有丝毫的改变,他的牺牲不禁令人感到悲壮与遗憾,

他们是生活在那样的背景下,处在小我与大我的环境,他们无从选择,或者他们必须那样选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保护着国家,民族的利益,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诠释自己对中国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顾维钧,是冷静的,他从政捍卫了国家的尊严;肖克俭,是热血的,他用自焚告诫国人要团结。他们都是年轻充满热血的,然而也是无奈的。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想到当今社会的一些负面新闻。尤其是富士康的新闻,从十跳到十六跳,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新一时代的青年就业越来越艰难,他们在家庭与社会的压力的缝隙中求生存,在压力面前,有的人选择了坚强,有的人选择了懦弱;有的人选择了努力,有的人选择了退缩;他们同样有过理想,然而少数一部分却因为承受不了压力,而选择了跳楼自杀。然而,他们有勇气自杀,为什么就没有勇气活下来,改变一切呢?他们是无奈的,但是他们和他们又是一样的性质?他们跳楼自杀,他们解脱了,可是这给他们的亲人是一种多大的伤害呢?跟顾,肖比起来,他们太微不足道了,他们太脆弱了。

而今的我们如此有幸生于这和平的大好时代,其实更应该勇敢坚强,珍惜生命,努力向上,做一个无愧于社会,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天地的人,如此,才不辜负革命先烈们的浴血奋战和牺牲。

篇二:北洋军阀的政治品格近百年无人超越【转载】

释老毛(大势):

北洋军阀的政治品格近百年无人超越【转载】

作者:周舆

中国近代自袁世凯从孙中山手里接过临时大总统的印把子,到蒋介石

领着国民革命军打到南京建立国民政府,这十几年被称为北洋军阀时代。北洋军阀以及这个军阀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已经被妖魔化了,否则由五四运动所开启的新一轮改朝换代就无法成立。

但,事实绝非如此。现在,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那个时代吧。

一、军阀是爱国的从未认贼做父并“一面倒”向外寇。袁世凯被官史骂为头号“卖国贼”,主要罪状是签了“21条”,但这个说法本身就成问题。“21条”是日本抛出的,袁一开始就坚决反对、竭力推拖,并积极鼓动国际社会进行调停。袁在第一时间就把消息捅给英、美等国驻华使馆,同时还不顾日人的威胁和阻挠,故意把消息“泄露”给中国记者。在中国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日本人陷入被动。在谈判桌上,袁世凯也当仁不让,对原则性的“第五号”条款坚持不答应,对其他条款也竭力抵制,不惜数次中断会议。由于西方各国袖手旁观,在日本“最后通牒”的逼迫下,在日本以出兵为要挟下,袁世凯最后不得以签订了条约,但实际内容已远远不足21条。

事实上,袁世凯不仅不是亲日派,而是与日本不共戴天的仇人。甲午战争前,就是他在朝鲜跟日本人打了两仗,而且都没吃亏,还占了上风。“二十一条”签订后,袁世凯痛哭失声,让全体官员和国民卧薪尝胆,誓与日本“十年后见”。有趣的是,梁启超、蔡锷等发动倒袁的“护国运动”,却得到日本的支持。日本本是一个君主立宪国家,他们为什么反对中国也实验君主立宪,那只有天知道了。袁世凯临终时,说的那句自己一死实“为日本去一大敌”,令人深思。看来,正因为袁世凯不甘做日本人的走狗,日本人才决定倒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