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点归纳与高中历史大题最强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点归纳与高中历史大题最强答题模板高中历史必修1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基础,也是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入门课程。
但是,由于历史学科要求学生广泛掌握常识和知识点,又要求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并且历史课程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高中历史必修1是一个难点。
本篇文章旨在帮助学生发现高中历史必修1中的易错易混点,以及提供一些高中历史大题最强答题模板。
一、易错易混点归纳1. 各时期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高中历史必修1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知识点。
学生需要掌握每个时期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以完整、深入地理解历史发展。
2. 政治制度演进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大特点是政治制度演进。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看,它的演变从原始公社到奴隶制,再到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
在中国,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诸如夏商周的封建制、清朝封建时期的一统政治和国家主义、民国时期的政党政治等政治制度。
学生需要理解每种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演变的历程。
3. 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的进程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从秦汉时期的封建经济,到清朝封建时期的官民经济体系,再到近代以来的国家、私人和外商经济活动,这些变革都对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学生应该重点掌握每个时期的经济特点。
4. 思想文化演变中国历史的思想文化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随着历史的演变,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思想文化。
例如,儒家思想、佛教思想、道家思想和康德思想等在中国文化史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思想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影响。
二、高中历史大题最强答题模板1. 大可爱版模板:第一步:描述历史事件或人物第二步:呈现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主要影响、原因或结果第三步: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考或结论2. 四步法模板:第一步:描述历史事件或人物第二步:研究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原因和过程第三步:分析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影响和意义第四步:总结自己的看法、观点或结论3. 六字诀模板:第一步:描述历史事件或人物第二步:分析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原因和过程第三步:阐述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意义和影响第四步:比较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异同第五步:探讨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启示和教训第六步: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或结论。
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
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对于高中历史中的易混易错知识点和容易做错的试题,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纠正和解决,任其长期存在,就会影响我们成绩的提升。
因此,考生应该建立错题集,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强化薄弱环节、弥补知识缺陷、规避试题陷阱。
下面我们针对中国历史中的一些易混易错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辨析汇总,以帮助考生少走弯路,有效提高成绩。
一、古代中国历史部分1.知识点:“封建”的概念具有双重性。
易混点:把实行分封制的西周和欧洲的中世纪及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阶段混为一谈。
易混点辨析:分封制在古代中国典籍中常被称为“封邦建国”,简称“封建”;而今天人们说的“封建”的主要含义是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近代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史学家们开始运用唯物史观研读中国历史,一般把从战国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的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的封建社会。
例1 历史转型是一个非常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政治社会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
在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社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C.“家国同构”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解析】材料中的“封建”阶段并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紧密,“家国同构”,C项正确;A项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始于秦朝,排除;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汉武帝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的“焚书坑儒”和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D项错误。
【答案】C2.知识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易混点: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概念混淆。
易混点辨析: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比较。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大汇总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大汇总高中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科学科,对于许多学生而言,依然是一门比较棘手的学科。
作为一门需要大量记忆和分析能力的学科,历史学科在高中阶段需要学生大量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学习。
而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选择题考试是一种常见的考试形式。
然而对于许多学生而言,在历史选择题考试中容易混淆一些基本知识点,导致得分不高。
因此,本文将结合高中历史学科的常见选择题型,介绍一些常见易混易错知识点,以帮助学生避免该类情况的发生。
一、古代文明知识点1. 尼安德特人与智人:尼安德特人生存于距今约3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而智人生存于约15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2. 埃及文明的特点:埃及文明最重要的特点是“河流文明”。
3. 古代近东文明:古代近东文明有苏美、巴比伦、亚述、波斯等几个著名文明。
二、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封建社会的性质和特征:封建社会是主要的阶级社会,以农业为基础,以土地所有权和封建等级作为社会制度的基础。
2. 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不同:春秋时期的重要代表是孔子,以礼为核心,强调家族亲属之间的互助关系。
战国时期时期的代表是荀子,以法治为核心,要求官吏以法律来统治百姓。
3.秦汉时期的制度和政策:秦汉时期采用的是中央集权制,推广“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一系列制度和政策。
三、世界史知识点1.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指从14世纪末到17世纪的欧洲文化运动,推崇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促进了艺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2.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英国先发生的一场重大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变革。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指1914年至1918年间,欧洲数个大国和其它地区的陆海军力量大规模对抗,为全球战争。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指1939年至1945年期间,全球正在遭受德国纳粹和其它反民主的法西斯政体的侵略,包括欧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等各个地区都参与了这场战争。
世界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
世界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在对高中历史世界史部分进行复习的过程中,高三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如历史概念、历史现象、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和思想文化等。
如果对这些历史知识没有进行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们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历史问题的时候必然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失误。
为此,我们结合近几年一些较为典型的高考历史模拟题,为大家集中讲解高中历史世界史部分中的易混易错知识点。
一、古代世界历史部分1.知识点:独特的地理环境对雅典民主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错点:误认为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对雅典民主制度的形成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易错点辨析:星罗棋布的海岛,纵横的山岭、交错的河流有利于独立自主、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的建立;濒临大海,天然良港众多,有利于希腊半岛上城邦国家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这些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并非决定性的影响。
雅典民主制度的形成是由地理环境、城邦制度、社会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因素综合决定的:地理环境造就的城邦制度,有利于雅典直接民主政治的实施;工商业经济培育出古希腊人平等、民主的文化传统;发达的海外贸易激发了古希腊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例1 研究者在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时,发现了如下有趣的现象:与实行民主政体的雅典地理条件相似、同属于希腊的某些城邦国家如科林斯、麦加拉建立的却是寡头政体。
从该现象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A.地理环境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直接和决定性的因素B.地理环境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之间没有任何联系C.雅典民主政治是经济、政治、历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地理环境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解析】根据雅典和科林斯等地理条件相似而政体不同可知,地理环境与政体没有必然的联系,地理环境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D 项正确;A项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错误;地理环境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B项错误;C项说法本身无误,只是题干中只涉及地理环境因素,而没有提及经济、政治、历史等其他因素,C项错误。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有一些知识点往往容易让学生混淆或记错。
这些知识点虽然看似相似,但实际上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以下是一些高中历史中常见的易错易混知识点:1. 夏商周三代的区别: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明发展阶段。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建立者是禹,被认为是中国的传说时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代的代表性城市是殷墟,商朝的末代君主是商纣王;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周朝的建立者是周文王,周朝的代表性城市是镐京。
2. 中西文明的区别:中西文明是世界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文明,中文明是指中国的传统文明,以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为代表,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西文明是指欧洲的传统文明,以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强调的是个人主义和理性思维。
中西文明的不同根源和发展轨迹决定了它们在历史上的发展方向和特点。
3. 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改革: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统一的皇帝,他的主要改革是实行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文字。
而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的皇帝,他的主要改革是推行中央集权和实行科举制度。
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改革虽然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但在实施的具体措施和效果上有所不同。
4. 秦朝和汉朝的统治者:秦朝的第一位皇帝是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皇帝,统一六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汉朝的第一位皇帝是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建立了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封建王朝。
秦朝和汉朝的统治者虽然都是皇帝,但在历史地位和统治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
以上是一些高中历史中常见的易错易混知识点,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加以区分,避免混淆记错,做到深刻理解和准确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高中历史2023高考易错易混概念(世界史高频考点)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概念(世界史高频考点)一、世界史部分1、居民、自由民、公民:居民包括自由民和奴隶;自由民包括公民和外邦人;公民指父母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性,包括贵族和平民;平民包括上层新兴工商业者和下层农民。
出身于公民家庭的妇女拥有不完整的公民权,未成年人、奴隶和外邦人基本被排斥于公民范畴之外(没有资格参与政治生活)2、城邦:指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社。
希腊城邦是地缘共同体、血缘共同体(部落国家)、宗教共同体三合一的公民共同体。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是城邦的基本特点。
3、民主政治:可分为古典民主(直接民主)和现代民主(间接民主,又称代议制民主)直接民主是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间接民主是公民选出代表间接参政议政。
现代民主又分为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对比:①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但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开展,君主权力加强,日益走向集权统治。
②“民主”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掌握权力(站在人民立场);“民本”强调主权在君,为政以民为本(站在统治者的立场,维护封建统治)4、共和制: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其基本含义是国家和政府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类似于儒家“天下为公”);国家元首是选举产生的而不是世袭。
可分为贵族共和制(如罗马共和国)与民主共和制(如美国、法国)5、公民意识:指公民对自己的身份和政治角色及由此而来的权利义务的认知。
包括责任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国家意识、奉献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等。
(中国古代强调臣民意识)6、罗马政制:君主制(王政时代:公元前753一前509年)——贵族共和制(具有浓厚贵族寡头特征;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年一公元前27年)——元首制(“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制,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一395年,此后罗马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7、罗马法: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统称,包括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时期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其实就是让我们可以快速提高的地方,本店铺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历史易错点(含改正)
高中历史易错点(含改正)一、历史概念易混淆及改正1. 乾隆与乾嘉的区别乾隆朝是清朝的一个朝代,而乾嘉则是乾隆朝的一个具体年号。
乾嘉并不表示一个独立的朝代。
2. 地方与全国两个议会的区别地方议会是指各地方政府的代表机构,全国议会是指全国性的代表机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顺序正确的时间顺序应该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39年至1842年,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年至1860年。
4. 五四运动与五卅运动的区别五四运动是发生在1919年的一次爱国运动,而五卅运动则是指发生在 1935年的一次反对帝国主义的抗议示威。
二、历史事件易混淆及改正1.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关系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封建被终结,而五四运动则是发生在1919年,是一次国内外矛盾激化的爱国运动。
2. 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的时间顺序抗日战争发生于1937年至1945年,而国共内战则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即1946年至1949年进行的。
3. 中国成立的时间中国成立于1921年,标志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
4. 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的关系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年至1976年,主要是一场由发动的政治运动,而改革开放则是从1978年开始,是一次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历史人物易混淆及改正1. 孙中山与孙文的关系孙中山和孙文实际上是同一人,孙中山是他的字,孙文是他的名字,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家和革命家。
2.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区别李鸿章是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曾国藩则是清朝末年的重要军事家和政治家。
3. 雍正与雍正帝的关系雍正是清朝雍正帝的年号,因此雍正和雍正帝指的是同一个人。
4. 刘备与刘邦的区别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始人,而刘邦是汉朝的创始人。
以上是高中历史中易错点的一些解惑和改正,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高三历史选择题易错知识点
高三历史选择题易错知识点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必修课程之一。
而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选择题是常见的考试形式之一。
然而,很多同学在做历史选择题时常常会犯错,主要是因为对一些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
本文将从几个易错的知识点出发,帮助同学们提高在历史选择题上的得分率。
一、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选择题易错点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是历史学科考试中常见的考点,同时也是一些同学易错的地方。
其中,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是一个常见的易错点。
历史上,我国古代经济制度以农业经济为主,手工业在古代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因此,在选择题中,出现关于农业和手工业关系的问题时,同学们需注意区分两者的地位和作用。
二、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易错点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非常重要,也是一些同学经常出错的地方。
在历史学科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要求同学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历史事件的选择题。
而一些历史事件之间的时间相隔较短,容易混淆,导致同学们选择错误。
因此,同学们在准备历史考试时,要将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安排好,形成属于自己的时间线。
三、历史人物的区分易错点历史人物在历史学科考试中是常见的考点,也是一些同学容易混淆的地方。
在选择题中,同学们常常会遇到要求区分不同历史人物的问题。
如杜甫和李白、曹操和刘备等等。
同学们在准备历史考试时,要对历史人物进行归类整理,了解每个历史人物的背景、事迹以及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区别,从而提高对历史人物的辨识能力。
四、历史朝代的演变易错点历史朝代的演变也是历史选择题易错的地方之一。
中国古代历史经历了多个朝代的交替,每个朝代都有其特点和影响。
在历史学科考试中,同学们常常会遇到要求判断某个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的选择题。
同学们需要对中国历史的朝代演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不同朝代的名称、时间和特点,以便在选择题中能够准确判断。
五、历史演变趋势的把握易错点历史演变趋势的把握也是同学们易错的地方之一。
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同学们需要对某个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史1.西周分封制的对象主要是姬姓王族,故被分封的诸侯都与周王有血缘关系。
(×)提示: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而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与周王并无血缘关系。
2.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固定的。
(×)提示: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的。
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是士的大宗,士对卿大士而言是小宗。
3.秦推行郡县制,故郡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
(×)提示:秦推行郡县制,但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4.君主专制就是中央集权。
(×)提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
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5.“封建专制”等于“封建制度”。
(×)提示:“封建专制”专指封建社会的个人独裁统治;“封建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
6.元朝中央设置中书省,其职能与唐朝三省制的中书省职权相同。
(×)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7.明清内阁制是前代宰相制的延续,是法定的一级中央机构。
(×)提示:明代以前丞相制下,丞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是“百官之首”;明代内阁制并非法定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对皇权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制约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清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易错点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5、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6、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7、三公九卿制是秦朝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是唐朝中央官制易错字:1.嫡长子继承制2.御史大夫3.郡县制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易错点1、近代前期历次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诱因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开端是三国干涉还辽;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局面。
3、“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
4、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是在中共瓦窑堡会议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易错字1.平型关大捷2.左宗棠3.邓世昌4.《辛丑条约》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易错点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2.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3.“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精华版】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解体”是指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且日益商品化。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它是以扩大侵略权益为目的。
4.林则徐所倡导的“新思想”,是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以抵御外国的侵略的思想。
一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
林则徐组织翻译了《四国志》,而魏源是将林则徐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增补为5.《海国图志》,魏源具有继承与开拓林则徐思想的性质。
6.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7.“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主要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也有;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8.“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半封建”主要表现在经济上。
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
9.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10.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误以为仅仅是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近代史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应该是两对,国内阶级矛盾和中外民族矛盾,其中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
11.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误以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鸦片战争后,尽管以英国为首的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由于中国自然经济本能而顽强的抵制,西方商品在中国的销量有限。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外正当贸易中,西方国家才取得出超地位,中国才沦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2023年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大全
2023年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大全2023年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1.中英《南京条约》开上海为通商口岸,而没有南京;《天津条约》开南京为通商口岸,而没有天津,但通商口岸已经开到了海南岛和台湾岛;《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但北京不是。
2.《南京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掠夺原料的侵略要求;《马关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4.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
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5.《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性质,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指平均分配土地,第二是指平均分配产品。
平均分配土地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而平均分配产品则相反。
6.五四运动只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并不是彻底胜利。
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8.中共“二大”的主要成就是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9.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0.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1.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两者都有危害性,但因为“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所以“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高一历史易混知识点
高一历史易混知识点高中历史课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尤其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初涉高中历史学习,会遇到许多易混淆的知识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易混内容进行梳理和解析。
一、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一种地方管理制度,通过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形成诸侯国,以达到巩固中央政权的目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势力逐渐壮大,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
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郡县制,将国家划分为郡和县,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管理,这一制度在后世得到了沿用和发展。
二、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例如,农业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然而,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渐滞后于西方国家。
与此同时,西方经历了工业革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最终导致了东西方经济实力的逆转。
三、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辨析在历史学习中,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准确理解至关重要。
例如,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但他们的统治理念和成就有着显著的区别。
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
而汉武帝则推崇儒家思想,开疆拓土,使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学习这两位帝王时,学生需要注意区分他们的政策和历史贡献,避免混淆。
四、历史概念的澄清在历史学科中,有许多专业术语和概念,学生需要准确理解其含义。
例如,“封建社会”并不仅仅指农业经济占主导的社会形态,它更是一种以土地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
此外,“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在封建社会内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初步形态。
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化理解。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史1. 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机器,误以为其标志是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
文明社会的重要表征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政权。
而国家政权的主干部分是国家机器。
因此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机器如监狱、军队、官僚机构等等,才是文明社会开始的标志。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结果,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误以为奴隶制的残酷表明它是一种倒退。
衡量历史现象的出现进步与否,标准有多种,但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标准应是能否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伦理道德观念。
4. 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是讨伐暴政的斗争,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具有正义性和进步性,误以为是剥削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争斗都不值得肯定。
5. 东周实际上是一个历史时期,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误以为它还是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
春秋时的周王,其权威和地位与西周时相比大相径庭,已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而战国时,周王的地位甚至已不如一个普通的诸侯王。
因此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都远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状态。
6. “春秋无义战”是针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目的的非正义性而作出的价值判断,误以为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根本就没有客观进步性。
春秋争霸使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顺应了国家统一的趋势;为赢得争霸战争的胜利,诸侯国国君争相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争霸战争还促进了华夏族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接触,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7.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政局大混乱是显著特征,误以为这一时期社会就没有任何发展和进步。
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荡、政局混乱现象相伴,这一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同样轰轰烈烈,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思想文化的活跃、繁荣,科技的领先和进步更是不争的事实。
8. 注意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只有对土地的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缴纳贡赋。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有一些知识点往往容易让学生产生混淆或错误。
这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加强理解和记忆,以确保学习效果。
下面将针对高中历史学习中常见的易错易混知识点进行整理和讲解,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
1. 各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在历史学习中,很容易混淆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比如易混淆的有秦始皇和汉武帝、唐玄宗和唐玄宗等。
要正确区分不同时期的事件和人物,可以通过建立时间轴,列出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关系,加深记忆。
2. 各个朝代的兴衰:学习历史时,要注意理清各个朝代的兴衰过程。
有时候会混淆某个朝代的兴盛时期和衰落时期,需要通过对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的理解来加以区分。
3. 各种历史制度和制度演变:历史学习中,会涉及到各种制度和制度演变,如封建制度、科举制度、乡试、会试等。
容易混淆这些制度的内容和演变过程,需要通过反复学习和对比来加深理解。
4. 各种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学习历史时,要注意各种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有时候会混淆事件的发生原因和结果,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来理清事件之间的关联。
5. 各种历史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历史学习中,会接触到各种历史文化,如古代文化、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等。
易混淆的地方在于文化的特点和影响,需要通过深入学习和比较来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历史学习是一项需要细心和深入的学科,需要我们对各种知识点进行认真学习和理解,尤其是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
通过反复学习和思考,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能在历史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效果。
希望同学们能够重视历史学习,加强对易错易混知识点的掌握,提升学习能力和历史素养。
高三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三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高三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文科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常常是一大挑战。
而在高三历史的学习中,有一些知识点往往容易出错或者混淆。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这些易错易混知识点,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以便进一步提高历史学科的成绩。
一、先秦时期的道家和儒家思想易混淆在学习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和学派时,易混淆的一个重要点就是道家和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追求自然之道,主张“无为而治”;儒家思想则侧重于人伦道德,强调“仁义礼智信”。
因此,在考试中容易出现将道家思想特点错认为儒家思想,或将儒家思想特点错认为道家思想的情况。
二、二战中的盟国与轴心国易混淆二战是历史上重大的战争事件,而其中的盟国和轴心国是容易混淆的概念。
盟国包括英国、美国、苏联等,而轴心国则是指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
在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将某个国家错误地归类为盟国或轴心国的情况。
三、明清两代的社会制度易混淆明代与清代相邻,两个时期的社会制度容易混淆。
明代实行的是封建社会制度,封建专制统治比较严格;而清代实行的是封建专制制度,严格按照满族族系来统治,具有较为明显的族权。
四、近代史中民族矛盾易混淆在近代史的学习中,容易混淆的一个重要点是民族矛盾。
例如,对于汉族与满族的矛盾,经常会把它错认为汉族与维吾尔族的矛盾。
这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满族与维吾尔族的始终没有深入了解,因此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
五、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时期界定易错在学习中国现代史中,容易混淆的一个方面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时期界定。
抗日战争是从193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45年;而解放战争则是从1946年开始,一直到1949年。
容易出现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时期界定颠倒的情况。
六、五四运动与五卅运动的区别易混淆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史中非常重要的民主运动。
容易混淆的一个方面是这两个运动的时间和起因。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起因是对于《巴黎和约》中中国利益被剥夺的抗议;而五卅运动发生在1925年,起因是对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上海青岛等地的侵略活动进行的抵制。
高中历史40个常见易错点及其解析
高中历史40个常见易错点及其解析学习历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把知识点搞错,不然的话这样就会显示出你的无知.高中历史有很多常见的易错点,小编在此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易错点1:不能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易错分析】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
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3.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三大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易错点2:不能正确认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差异【易错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第一,传承方式不同。
分封制实行世袭制。
郡县制则不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即实行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
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没有统治权。
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历史作用不同。
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与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稳定、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各诸侯国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逐渐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
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
郡县制的出现及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高三历史易错知识点
高三历史易错知识点历史学科作为高中文科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知识点。
在高三备战历史考试的过程中,有一些知识点容易被忽视或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引起错误答题。
下面列举了一些高三历史易错知识点,供同学们复习备考时参考。
一、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划分在古代中国,社会制度和阶级划分是理解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础。
容易错解的知识点如下:1. 周朝的分封制度: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周朝的分封制度是以亲戚关系为基础的,而不仅仅是以功劳作为唯一标准。
2. 贵族与平民:封建社会中的贵族与平民并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贵族的地位是世袭的,但平民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等方式向上流动。
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对历代的统治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错的知识点如下:1. 科举考试的内容:科举考试的内容包括经义、史传、子集等,而不仅仅是诗词作文。
2. 赋、诗、词等文体的区别:赋是描述性的文体,诗是抒情性的文体,词则是写意性的文体。
三、历史上的战争和重要事件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和重要事件是历史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但有些事件容易混淆或易被忽视。
易错的知识点如下:1. 三国演义和三国史实的区别:《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作品,虽然有历史背景,但并不完全忠于历史事实。
2. 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原因:英法联军入侵中国是因为中国拒绝向他们开放贸易口岸,而与鸦片战争无直接关联。
四、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近代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有一些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知识点容易被忽略或理解不准确。
易错的知识点如下:1.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区别: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而五四运动则是一次文化运动。
2. 南京国民政府和重庆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而重庆国民政府则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成立的。
以上仅是高三历史易错知识点的一部分,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需结合教材和历年真题,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高中历史知识点易错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易错点总结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反映,是人们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的重要工具。
而对于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过去,提高历史意识,培养历史思维,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然而,由于历史知识点较多,学科内容较广,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出现错误。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下面将针对高中历史知识点中的易错点进行总结。
一、古代史知识点易错点总结在古代史知识点中,易错点主要包括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古代帝国的兴衰、古代战争的发展和变迁等内容。
1. 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古代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在古代史中,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而在这一知识点中,易错点主要包括对于不同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时间、地点、特点等方面的混淆和不清楚。
比如,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是古代四大文明,它们在时间、地点、特点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而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导致错误。
2. 古代帝国的兴衰在古代史中,帝国的兴衰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而在这一知识点中,易错点主要包括对于各个古代帝国的兴衰原因、过程、影响等方面的混淆和不清楚。
比如,秦帝国和罗马帝国在其兴盛时期具有较强的统治力和影响力,而在其衰落时期则出现了统治能力的衰减、社会经济的发展停滞等问题,而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导致错误。
3. 古代战争的发展和变迁在古代史中,战争的发展和变迁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而在这一知识点中,易错点主要包括对于各个古代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等方面的混淆和不清楚。
比如,中亚草原蒙古人的侵扰和统一、古罗马的征服战争等都是古代战争的重要事件,而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导致错误。
二、近代史知识点易错点总结在近代史知识点中,易错点主要包括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扩张、近代战争的爆发和影响等内容。
1. 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在近代史中,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稿时间:2008年12月7日邮箱:xcgzfhw@适合高三历史复习人教版(2002年审查通过教材)作者:河南省许昌市许昌高中付恒伟邮编:461000地址:许昌市魏都区建安大道许昌高中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河南省许昌高中付恒伟一、中国古代史1.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机器,误以为其标志是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
文明社会的重要表征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政权。
而国家政权的主干部分是国家机器。
因此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机器如监狱、军队、官僚机构等等,才是文明社会开始的标志。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结果,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误以为奴隶制的残酷表明它是一种倒退。
衡量历史现象的出现进步与否,标准有多种,但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标准应是能否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伦理道德观念。
4.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是讨伐暴政的斗争,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具有正义性和进步性,误以为是剥削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争斗都不值得肯定。
5.东周实际上是一个历史时期,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误以为它还是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
春秋时的周王,其权威和地位与西周时相比大相径庭,已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而战国时,周王的地位甚至已不如一个普通的诸侯王。
因此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都远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状态。
6.“春秋无义战”是针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目的的非正义性而作出的价值判断,误以为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根本就没有客观进步性。
春秋争霸使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顺应了国家统一的趋势;为赢得争霸战争的胜利,诸侯国国君争相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争霸战争还促进了华夏族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接触,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7.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政局大混乱是显著特征,误以为这一时期社会就没有任何发展和进步。
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荡、政局混乱现象相伴,这一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同样轰轰烈烈,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思想文化的活跃、繁荣,科技的领先和进步更是不争的事实。
8.注意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只有对土地的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缴纳贡赋。
9.秦统一中国的主要障碍是东方六国,但误以为统一的全过程就是灭六国,而忽视了南征越族和北击匈奴也是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环节。
10.春秋时期私田不是归国王所有,而是归私田主人控制,因为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1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1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13.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14.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15.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于秦朝,误以为其起源也在秦朝。
事实上,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变法过程中,就纷纷在地方上设立郡县。
这表明,战国时期区域性的中央集权制当时就已经出现。
16.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17.汉代的治国思想历经演变,误以为其治国思想自始至终是儒家的一统天下。
西汉一朝,对思想领域的政策经历由汉初的宽松放任到西汉中期加强控制的演变,其治国思想也经历了由多元到一元的演变。
汉初的治国思想,是道家黄老、儒家“仁政”兼采并用,以道家的“无为”为主。
直到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才取得了统治地位。
18.汉、唐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误以为真的是从百姓的根本利益出发。
休养生息政策实行的背景往往是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之后。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往往是当时的统治者无法回避的选择,因为老百姓确实太穷,根本没什么“油水”可榨。
当然,谁也不能据此就否定休养生息政策的历史进步性。
19.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和西域地区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重要条件,误以为张骞通西域就已经开通了丝绸之路。
丝路的开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丝绸之路干路的终点在欧洲的大秦,支路的终点在南亚和中亚。
而张骞的行踪的终点就在西域各国。
丝路的开通和发展都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
20.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误以为三国代替东汉是历史的倒退。
21.隋朝因暴政短暂而亡,据此误以为隋朝在历史上毫无建树。
实际上隋朝在政治上结束了国家自东汉末年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在政治制度方面多有建树,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与前代相比也有长足进步。
22.科举制因士族衰落而兴起,误以为士族势力在科举制创立后便从此消失。
实际上,科举制的创立仅仅是使士族势力进一步受到削弱,士族的败亡远在唐末农民战争之后。
23.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误以为其作用仅仅是加强了皇权。
唐太宗之后,三省六部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相互牵制,提高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和行政效率,这是唐代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完善的主要表现。
宋、明、清等朝皇权较之与唐朝的集中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君权的空前强化却使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走向了反面。
24.贞观之治名垂千古,主要是由于国家政局稳定、阶级矛盾缓和、社会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误以为此时的唐朝社会经济已出现繁荣。
实际上贞观年间唐朝的社会经济远未到繁荣的程度,还仅仅是刚刚恢复。
25.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误以为其是与汉、隋、唐、元、明、清等并称的大一统王朝。
将宋与唐、元、明、清四朝并称,其实是汉族正统观念在起作用。
因为,在北宋政权存续期间,在与唐朝版图相当的地域范围内,与北宋并列的政权先后还有契丹(辽)、西夏、吐蕃、大理、金等等。
26.两宋政权的“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其集权措施的弊端,误以为仅仅是由于其社会矛盾的尖锐。
其实,两宋的积贫积弱,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不久采取的集权措施中就已经埋下了祸根。
27.文天祥抗元和蒙古族统一中国均具有进步性,误以为二者同样具有进步性相互矛盾。
同一历史过程,可以用不同的视角来进行审视。
文天祥抗元,尽管势孤力单,但目的是阻止蒙古贵族对汉族人民的掠夺,显然具有正义性和进步性;而蒙古军队进军江南地区的行动,尽管凶暴残酷,但客观上顺应了统一的趋势,因而也具有客观进步性。
28.宋元文化高度繁荣,误以为隋唐文化已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顶峰。
宋元科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全面繁荣,尤其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等传统科技的成熟和外传,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作用与隋唐相比毫不逊色。
29.明清皇权空前加强,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误以为它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表现。
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其消极作用日益暴露,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进步。
30.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31.戚继光、郑成功等在反对外族入侵斗争中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杰出历史人物才是民族英雄,误以为岳飞、文天祥等也是民族英雄。
他们是在反对国内少数民族贵族掠夺中维护了汉族人民利益的杰出人物,尽管事迹感人、贡献巨大,但不可以称之为民族英雄。
32.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3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
“闭关政策”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
34.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35.明清时期封建经济仍在继续发展,误以为明清封建经济陷入停滞状态,甚至认为与隋唐、宋元相比,明清经济发生了倒退。
实际上,明清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均不同程度地超过了前代。
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已经萌发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遭到了封建制度的顽固遏制而得不到发展,明清经济未能实现转型,因此与西方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相比,中国经济日益落伍。
36.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的必然产物,误以为它仅仅是进步思想家个人努力的结果。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已是当时社会上的客观现实。
37.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国家的统一得到较长时间巩固,误以为国家分裂的因素已经根本消除。
其实只要具有分散性的封建经济还存在,中央集权一旦遭到削弱,分裂的因素就会潜滋暗长。
近代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这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38.八股取士使科举制度走进了死胡同,误以为它是科举制的新发展。
八股取士确实是明朝为加强封建统治而对隋唐以来的科举制进行的进一步改造。
然而,虽说它的形式更加完备,但由于命题依据的狭窄、答卷文体的死板,加上对考生思路的严加限制,使得科举制原有的生命力消失殆尽。
39.理藩院是清朝主管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误以为它和元朝的宣政院的职能完全相同。
宣政院是元朝中央的宗教管理机关,并兼管吐蕃地方行政事务;而理藩院并没有宗教管理权和地方行政权。
二.中国近现代史40.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解体”是指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且日益商品化。
4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它是以扩大侵略权益为目的。
42.林则徐所倡导的“新思想”,是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以抵御外国的侵略的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
43.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主要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也有;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半封建”主要表现在经济上。
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
44.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45.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误以为仅仅是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