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土壤圈: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分布于陆地的表面,被称为土壤圈。

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

物理风化粒径大次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残积母质:就地风化未经搬运的岩石风化物运积母质:岩石风化物经过外力搬运后,在一定地区堆积下来形成的成土母质粒级:根据土壤单粒直径大小和性质变化而划分的土粒级别土壤机械组成(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机械组成土壤质地:为了区分由于土壤组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差别,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归并土壤组合,称为土壤质地根际:一般将距根表2mm的土壤范围土壤腐殖质:是经微生物彻底改造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

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腐殖化过程: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为更为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土壤有机质:含C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最主要的形态是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主要向两个方向转化,即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矿质化过程: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CO2和H2O)并释放出矿质养分和热量的过程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外力作用于土壤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动力学特性的总称。

土粒密度:单位容积(不包括土粒间孔隙容积)的土粒的质量。

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在内)原状土壤的干重。

土壤黏结性:是指土粒与土粒之间由于分子引力而相互黏结在一起来的性质。

土壤黏着性:是指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粒黏附于外物(农机具)的性能。

土壤可塑性: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塑成任何形状,当外力消失或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形状不变的性能。

黏粒含量:是产生土壤黏结性、黏着性和可塑性的物质基础,而含水量则是其表现强弱程度的条件。

土壤学名词解释 PDF版

土壤学名词解释 PDF版

土壤学名词01. 总论01.001 土壤 soil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01.002 土壤学 soil science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制图和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肥力特征以及土壤利用、改良和管理的科学。

01.003 发生土壤学 pedology侧重研究土壤的发生、演化、特性、分类、分布和利用潜力的土壤学。

01.004 耕作土壤学 edaphology侧重研究土壤的组成、性质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通过耕作管理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能力的土壤学。

01.005 土壤地理[学] soil geography研究土壤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及其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01.006 土壤物理[学] soil physics研究土壤中物理现象或过程的学科。

01.007 土壤化学 soil chemistry研究土壤中各种化学行为和过程的学科。

01.008 土壤生物化学 soil biochemistry阐明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等物质的转化、消长规律及其功能的学科。

01.009 土壤矿物学 soil mineralogy研究土壤中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类型、性质、成因、转化和分布的学科。

01.010 农业化学 agrochemistry研究植物营养、土壤养分、肥料性质和施用技术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广义上也包括农产品加工酿造等。

01.011 土壤分析化学 soil analytical chemistry研究用化学方法和原理测定土壤成分和性质的技术学科。

01.012 土壤生物学 soil biology研究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分布、功能及其与土壤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01.013 土壤微生物学 soil microbiology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功能和活性以及与土壤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01.014 土壤生态学 soil ecology研究土壤环境与生物间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功能、平衡与演变规律的学科。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江西农大土壤:是指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安全农产品:指在当今认知条件下,对人体健康不产生危害或潜在危害的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指使用安全的投入品,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并使用特有标志的安全农产品。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安全农产品。

有机农产品:是指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使用人工全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遵循自然现象和生态学原理,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而秤出来的农产品。

有机农业:是指按照有机农业标准,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农业资源,而不是利用农业以为的能源(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等)影响和改变农业的能量循环。

土地退化: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乃至荒芜的过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森林的破坏及衰亡、草地退化、水资源恶化与土壤退化。

土壤流失:是指土壤物质由于水力及水力加上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的侵蚀过程,也称水土流失作用。

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称作自然侵蚀。

土壤盐渍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它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土壤潜在盐渍化的表象化。

由于不恰当的利用,使潜在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趋向于表层积聚的过程。

岩浆岩:地球内部呈熔融状的岩浆上侵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却和凝固所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土壤次生潜育化:是指因耕作或灌溉等人为原因,土壤(主要是水稻土)从非潜育型转变为高位潜育型的过程。

常表现为50cm土体内出现青泥层。

土壤侵蚀模数:是指系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流失量。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处于其他圈层的交界面上,对各圈层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起着维持和调节作用的圈层,是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的中心纽带。

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疏松的表层。

森林土壤:森林土壤是指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林业土壤:林业土壤上是指所有属于营林经营所涉及的土壤,是由林业部门的经营范围所决定的。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活人环境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矿物:矿物是指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原生矿物:原生矿物是指是由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岩浆上升冷凝结晶而成的各种矿物。

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经过风化、沉积作用所形成的矿物和早期形成的矿物经过变质作用所形成的矿物的总称。

岩石:岩石是指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有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解理:解理是指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岩浆岩:岩浆岩是地球内部呈熔融状态的岩浆喷出地球表面,或者上升到接近于地表的不同深度的地壳中,冷却、固化后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沉积岩是各种地质作用的沉积物在地表和地下不太深的地方,在常温常压下,经过压紧、硬结所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变质岩是由原来的岩浆岩、沉积岩和部分早期形成的变质岩,在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发生化学和物理变化的作用。

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指由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机械崩解作用。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指由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参与下进行的各种过程,包括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等作用。

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生物所引起的岩石或矿物的风化。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就是土壤固体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土壤中各种颗粒,如石砾、砂粒、粉粒和黏粒的重量百分含量。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就是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土壤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3.同晶替代: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6.土壤的矿化: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复杂有机物被分解为简单有机物,并最终被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的过程。

7.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进行的生化过程和一些纯化学过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腐殖质的过程。

8.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9.毛管持水量:地下水位较浅时,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时土壤的含水量。

10.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11.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状态。

1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土壤水的能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土壤水分的保持和运动所用到的反映土壤水分基本特征的曲线。

13.阳离子交换量(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4.盐基饱和度(BS):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5.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温度,用PH表示。

16.潜性酸: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17.永久电荷:也叫恒电荷或结构电荷,来自土壤胶体内同晶替代不随环境PH变化而改变的电荷,同晶替换作用使2:1型层状粘土矿物负电荷的主要来源。

二、填空题1.土壤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陆地。

2.2:1型矿物:蛭石,蒙脱石3.1:1型矿物:高岭石4.土壤碱度指标:总碱度,PH值,碱化度课本p175总碱度: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银。

土壤学名词解释及大题

土壤学名词解释及大题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其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同时而且不间断地供应和协调植物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它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矿物:是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化学元素。

原生矿物:存在于岩浆岩之中的矿物。

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崩解破碎和分解的作用。

物理风化:指岩石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成大小不同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化学风化:岩石中的矿物在化学因素作用的影响下,发生化学成分和性质的变化以及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水解风化:是由于水的部分解离所成的氢离子(H+),与矿物中的碱金属(钾、钠)或碱土金属(钙、镁)(统称盐基离子)起置换作用,使岩石矿物遭受破坏,分解形成新矿物的作用。

水化风化:岩石中的矿物与水化合成为新的含水矿物的过程。

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破碎、分解的过程称为生物风化。

富铝化过程:又称脱硅富铝化过程。

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并有一定干湿季的条件下,土壤物质由于矿物风化、形成中性或碱性环境,随着盐基离子和硅酸盐的大量淋失,而铁、铝、却发生沉淀,滞留于原来心土层中,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简单地讲就是土体中脱硅富铁铝的过程。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裸露出来的垂直切面,它是土壤外界条件影响内部性质变化的外在表现。

土壤母质:与土壤形成有关的岩石风化物或各种类型的地质沉积物。

土壤机械组成:指土壤中各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组合。

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是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和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大分子胶体物质。

土壤胶体:土壤学中,粒径在1~100nm的颗粒都称为胶体;而粒径大于100nm的粘粒,在长、宽、高三个方向上,往往至少有一个方向也在胶体粒子的大小范围内,并具有胶体的性质,故也可视为土壤胶体。

土壤学必考名词解释大汇总

土壤学必考名词解释大汇总

1、土壤:指地球表面能够生长与收获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指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土壤能够不断地供给植物最大限度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3、自然肥力:指土壤在以生物为主导的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土壤肥力。

4、人为肥力: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

5、潜在肥力:指当造不能供作物吸收利用的肥力。

6、有效肥力:指当造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肥力。

7、矿物:指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以及内部结构而天然存在于地壳中的物质。

8、岩石:指矿物的自然集合体。

9、单成岩:由一种矿物形成的岩石。

10、复成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的岩石。

11、岩浆岩:地球内部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固结的岩石。

12、沉积岩:经流水搬运,重新沉积,胶结作用而形成的次生岩石。

13、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岩石的物质组成产生定向排列、内部组成改变或重新结晶形成的岩石。

14、风化作用:指暴露于地表的岩石在周围环境因素作用下,由坚硬变疏松,同时化学组成发生变化的作用。

15、物理风化:岩石由大块变小块,由坚硬变疏松,但化学组成没有改变的机械破碎过程。

16、热力风化作用:温度变化会引起岩石的破碎或层状削落。

17、化学风化:使岩石矿物的化学组成产生改变的风化作用。

18、水化作用:岩石的物质与水作用生成含水物质。

19、氧化作用:氧气作为氧化剂,氧化岩石使其变质的作用。

20、生物风化:岩石受生物有机体作用所进行的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作用。

21、残积物:未移动的风化物。

22、坡积物:移动至山坡下堆积的风化物。

23、冲积物:经流水搬运及重新沉积的母质。

24、洪积物:山洪冲积物。

25、湖积物:湖水泛滥沉积形成的母质。

26、海积物:滨海沉积而形成的母质。

27、第四纪红土:第四纪形成的红色粘土。

28、原生矿物:在岩石风化过程中,结构与化学组成没有改变;仅发生机械破碎作用而残留在土壤中的矿物。

29、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逐步改变其结构、性质、物质组成的新矿物。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1.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1.2土壤肥力: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须养料的能力。

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2.1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2.2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来的。

2.3同晶置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3.1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3.4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

4.1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的质量或重量。

4.5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4.6土壤机械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4.7土壤结构: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5.2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5.7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5.9滞后现象:对于同一土壤,即使在同一温度下,由土壤脱湿过程和土壤吸湿过程测得的水分特征曲线是不同的,这一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7.4地质大循环: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7.5生物小循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和土壤之间的循环。

8.2有机质聚集过程:在木本或草本植物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

8.4钙化过程: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

8.5盐化过程: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壤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集聚的过程。

8.8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啧水,受到有机质嫌气分解,而铁锰强烈还原,形成灰蓝——灰绿色土体的过程。

8.9潴育化过程:土壤渍水带经常处于上下移动,土体中干湿交替,比较明显,促使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应交替,结果在土体内出现绣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

土壤学

土壤学

一、名词解释1、土壤学: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制图和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肥力特征以及土壤利用、改良和管理的科学。

2、同晶替代:在黏土矿物晶体形成过程中,位于四面体或八面体中心的阳离子(Si4+或Al3+)可以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阳离子所替代而晶体构造类型不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同晶替代。

3、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4、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重5、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6、盐基饱和度:在土壤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百分率,叫盐基饱和度。

7、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对同一土样并不是固定的单一曲线。

它与测定时土壤处于吸水过程(如渗透过程)或脱水过程(蒸发过程)有关。

从饱和点开始逐渐增加土壤水吸力,使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少所得的曲线,叫脱水曲线。

由干燥点开始,逐渐增加土壤含水量,使土壤水吸力逐渐减小所得的曲线,叫吸水曲线。

脱水曲线和吸水曲线是不重合的。

同一吸力值可有一个以上的含水量值,说明土壤吸力值与含水量之间并非单值函数,这种现象称滞后现象hysteresis。

8、阳离子交换量:在一定pH值时,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Kg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即Cmol(+)/Kg.(pH为7的中性盐溶液)9、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NO3-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N2,NO等的过程。

10、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力或土地利用和环境调控潜力下降,即土壤质量极其可持续性下降(包括暂时性的和永久性的),甚至完全丧失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的过程,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退化过程。

包括: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1土壤:指发育于地球陆地表皮,具有肥力,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是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3原生矿物:是指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

4次生矿物:是指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5粒级:根据土壤单粒直径大小和性质变化而划分的土壤级别。

6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分泌的酶作用下,使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有机化合物,最后转化为二氧化碳、氨、水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7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8土粒密度:是单位容积(不包括土粒间孔隙容积)的土粒的质量大小决定于各种矿物的密度和腐殖质含量的多少,土壤中主要矿物及腐殖质的密度。

9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在内)原状土壤的干重。

10土壤的物理机械性:是指外力作用于土壤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动力学特性的总称。

它包括黏结性,黏着性,可塑性,膨胀性以及其他外力作用而发生形变的性质。

11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就是以水的能量指标与土壤的容量指标做成的相关曲线,是研究土壤水分的保持和运动所用到的反映土壤水分基本特性的曲线。

12土壤通气性:是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通的性能。

13热容量:是指单位重量或单位容积的土壤,当温度增加或减少1℃时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4导热性:土壤从温度较高的土层向温度较低的土层传导热量的性能。

15同晶代换:自然界中,组成铝硅酸盐矿物晶层的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中的硅原子和铝原子可以被其他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原子所取代,而晶体构造保持不变。

16阳离子交换能力:是指一种阳离子将胶体上另一种阳离子交换出来的能力。

17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重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1.土壤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可以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四面体和八面体中间的阳离子被其他阳离子取代从而产生多余的电荷的过程,并且不造成晶体结构的破坏。

3.腐殖质有机胶体以一定的比例组成的大分子物质4.当量孔径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土壤孔径大小5.土壤水势土壤水在各种力的作用下自由能大小与相同条件下的纯净的水的能量差值6.潜性酸吸附于土壤胶体表面的不能直接影响土壤溶液酸性的氢离子和铝离子,只有从土壤胶体表面进入到土壤溶液中才能发挥酸性效力7.反硝化作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在缺氧等条件下把土壤中的硝酸根离子还原成亚硝酸根离子或者氮气的过程8.保护性耕作在耕作的过程当中,不断的逐年的加入有机肥料和保护土壤结构的措施,以达到保持土壤肥力和保护土壤结构的作用9.土壤质量土壤肥力,对植物的调控作用,缓冲能力大小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考量。

10.淋溶作用由于雨水的冲刷造成表面的矿质元素下渗到土壤低层的过程1.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2.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3.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4.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5.BS: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6.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7.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8.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9.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0.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11.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12.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13.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14.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15.土壤呼吸强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或单位土重)的CO2数量;16.有机质腐质化: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结构、成分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17.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18.土壤热容量:指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升高1度或降低1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卡/克.度);19.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土壤soil: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具有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2.土壤圈pedospere:土壤在地球表面以不连续状态分布于陆地表面,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称为土壤圈3.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在人工调节和控制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农业生产体系。

4.农业 :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5.大气圈aerosphere :是环绕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圈层,它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越向上空气越稀薄,并逐渐转化为宇宙空间。

6.生物圈 (biosphere) :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它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7.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8.土壤学soil science:农林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和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的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和改良的技术。

9.土壤剖面构造:指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10.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

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

1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地核(Core):地球的核心部分。

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半径为3480千米。

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

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

13.地幔(Mantle):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中科院考博土壤学名词解释(生态学方向)

中科院考博土壤学名词解释(生态学方向)

土壤学(soil science):广义的土壤科学。

发生土壤学指土壤是地壳表层岩石、矿物风化的产物,在气候、生物、地形等环境条件和时间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体。

农业土壤学则主要研究土壤的物质组成、性质、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通过耕作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等。

土壤:发育与地球陆地表面而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为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为土壤剖面,其深度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

土壤肥力:土壤在植物生活过程中,同时不断的供给植物以最大数量的有效养料和水分的能力。

土壤原生矿物:指那些进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硅氧四面体:1个硅离子和4个氧离子构成。

3个氧离子构成三角形的底,硅离子位于3个氧离子之上中心低凹处,第4个氧离子位于硅离子的顶部。

铝氧八面体:1个铝离子和6个氧离子构成。

6个氧离子排成2层,每层都有3个氧离子排成三角形,但上层氧的位置与下层氧交替排列,铝离子位于两层氧的中心空穴内。

同晶替代:组成矿物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有机质土壤:把耕层土壤含有机质20%以上的土壤。

土壤腐殖质(humus):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和。

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氧化作用,彻底分解而最终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所含的氮磷硫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反应后,释放成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

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有机化合物。

土壤有机质的周转: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由其一系列转化和矿化过程所构成的物质流通。

土壤有机质的周转时间:当土壤有机质水平处于稳定状态时,土壤中有机质流通量到达土壤有机质所需的时间。

激发效应:当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分解。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具有疏松多孔结构的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土壤生产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土壤生产能力。

土壤圈:地球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位置处于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交接界面,是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

粘土(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地壳常温常压条件下,经过风化、搬运、沉积、脱水、结晶等作用所形成的各种矿物。

(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矿物。

)腐殖质: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

腐殖物质:土壤和沉积物等中,除有机体中已知的各类有机化合物(非腐殖物质)以外的各种淡棕色至暗褐色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总称。

它由胡敏酸、富啡酸和胡敏素等三类物质组成。

矿质化作用(有机质分解过程):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矿质养分和能量的过程。

腐殖化作用(腐殖质形成过程):土壤中的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具有复杂结构、高分子的腐殖质的过程。

土壤酶:土壤生态系统代谢的一类重要动力,土壤中所进行的生物学和化学过程都要在酶的催化下才能完成。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粒级所占的比例,又称颗粒组成。

是土壤最基本、最重要的性状之一。

质地类别: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

土壤结构性:指土壤中单粒和复粒的类型、数量、大小、形状、性质,以及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的综合特性,良好的土壤结构是形成土壤肥力的基础。

土壤结构体:指土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团或土块。

土壤孔性(土壤孔隙性质):指土壤孔隙总量及大、小孔隙分布状况。

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

团粒结构:土壤中单粒或复粒经过多级黏结团聚而形成的、内部疏松多孔、近似球体、自小米粒至蚕豆粒般大小的土粒。

土水势:把单位数量纯水可逆地等温地以无穷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水平的水池中移至土壤中某一点而成为土壤水所需做功的数量。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1.土壤学: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P22.土壤肥力:土壤能够供应协调水、肥、气、热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包括土壤肥力与发挥土壤肥力作用的自然和环境条件。

4.土壤圈: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P115.粘土(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矿物。

6.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P337.腐殖物质: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色的非晶形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P348.矿质化作用:土壤中的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的过程。

9.腐质化作用:土壤中的有机质通过微生物合成或原植物组织中聚合转变为腐殖质的过程。

10.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

P7411.质地类别:即土壤质地,使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别。

P7412.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性的种类、数量(尤其是团粒结构的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空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P80-8113.土壤结构体:或称结构单位,它是土粒(单粒或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

P8014.土壤孔性:指能够反映土壤孔隙总容积的大小,孔隙的搭配及孔隙在各土层中的分布状况等的综合特性。

15.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

P6716.团粒结构:通常指土壤中近乎球状的小团聚体,其直径约为0.25-10mm,具有水稳定性。

P8217.土水势:土壤水从土壤中移回-参照状态的纯水池中,土壤水所作的功,以单位水量表示之。

P10518.基质势:土壤水受基质吸水(范德华力、库伦力和毛管力)制约而引起的水势降低。

P10519.土壤吸水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P10720.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是随土壤含水率而变化的,气关系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或土壤持水曲线。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

其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3.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成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为土壤剖面。

4.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5.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6.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7.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在当季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8.潜在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叫做潜在肥力。

9.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层(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10.土壤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分为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11.矿物:指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2.风化作用: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13.土壤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又称土母质。

14.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15.土壤次生矿物: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新矿物。

16.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土壤学是农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土壤的形成、性质、分类、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土壤是地球上由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水和空气等组成的天然层状体,它是陆地上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

土壤的形成是指天然地理作用和人为活动导致岩石物质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逐渐转化为土壤的过程。

土壤形成的主要过程包括风化、物理破碎、溶解、迁移、沉积、水合、吸附、还原等。

土壤形成受地球的地质性质、气候、植被、山川地势、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土壤的性质是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密度等;化学性质包括pH值、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能力等;生物性质包括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等。

土壤的性质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土壤水分保持和供应养分等都有重要影响。

土壤的分类是对土壤进行系统科学、综合性的分类,根据土壤的形态、地球化学和生物学特点将土壤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土壤分类系统有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和美国土壤分类系统等。

土壤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土壤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和土壤环境保护。

土壤的利用是指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分类进行科学的土壤管理,使土壤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土壤的利用包括土壤改良、肥料施用、水分管理等措施,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产量。

合理的土壤利用能够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农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土壤的管理是指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分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来维护土壤的生态功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壤管理的内容包括土壤保育、土壤改善、土壤环境保护等。

土壤管理主要涉及土壤的保水保肥、防止土壤侵蚀、合理施肥、合理轮作等措施,以提高土壤的质量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土壤学研究土壤的形成、性质、分类、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它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土壤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和土壤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法。

通过土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土壤导热性
63、 土壤导热率
64、吸湿水
65、膜状水
66、毛管水
67、重力水
68、质量含水量
69、容积含水量
70、土水势
71、基质势
72、压力势
73、重力势
74、溶质势
75、田间持水量
76、土壤水吸力
77、土壤通气性
79、整体流动
78、气体扩散:
80、土壤养分
16、生物风化
17、地质大循环
18、生物小循环
14、水解作用
15、水化作用
16、生物风化
17、地质大循环
18、生物小循环
20、土壤剖面
21、机械组成
22、土壤质地
36、离子的吸附过程
24、土壤腐殖质
25、有机质的矿化过程
26、腐殖质化系数
27、有机质矿化率
28腐殖质化过程
27、试分析影响土壤粘结性的因素
28、试分析影响土壤塑性的因素
29、影响土温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30、调节土壤热量状况的途径
31、土壤通气的机制
32、调节土壤通气性的措施
33、比较土壤空气与大气在组成上的区别。谈谈土壤的通气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4、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35、现有500平方米的地块,耕层深度为20厘米, 若土壤容重为1.25g/cm3,比重为2.50 g/cm3,土壤含水量的重量百分数为20%,
1、土壤
2、土壤肥力
3、矿物
4、原生矿物
5、次生矿物
6、岩石
7、岩浆岩
8、沉积岩
9、化学或生物化学岩
10、变质岩
11.化学风化
12、风化作用
13、物理风化
14、水解作用
15、水化作用
固相率=容重/密度=1.2/2.6=46.2%
液相率=田间持水量*容重=25%*1.2=30%
气相率=1-固相率-液相率=23.8%
81、硝化作用
82、反硝化作用
83、脱氮作用
87、闭蓄态磷
88、磷的固定作用
89、钾的固定作用
90、缓效态K
91、有机质累积过程
92、粘化过程
93、盐化过程
94、富铝化过程
95、潜育化过程
96:潴育化过程
79、熟化过程:
98、退化过程:
99、土壤分布地带性规律
100、纬度地带性:
19、试分析产生土壤缓冲性能的机理。
20、试分析影响土壤氮素有效化的主要因素。
21、土壤磷的有效性与土壤pH有何关系?为什么?
22、土壤孔隙可以分为几类?各类的特征如何?
23、分析影响土壤孔隙的因素。(
24、试分析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
25、土壤结构成型的因素有哪些?
26、试述如何进行土壤结构管理?
29、同晶置换
30、永久电荷
31、可变负电荷
32、土壤胶体吸收交换性能
33、阳离子交换作用
34、交换性阳离子
36、离子的吸附过程
37、盐基饱和度
38、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
39、土壤活性酸
40、土壤潜性酸
41、土壤交换性酸
42、土壤水解性酸
43、土壤缓冲性
44、土壤容重
45、土壤密度
46、土壤比重
47、土壤孔隙
48、土壤孔隙度
49土壤
51、毛管孔隙
52、非活性孔隙
53、团粒结构
54、土壤结构体
55、土壤粘结性
56、土壤粘着性
57、土壤塑性
58、土壤耕性
59、宜耕期
60、土壤热容量(容积热容量)
61、土壤重量热容量(比热)
试求:
1)耕层土壤的孔隙度;( 1-容重/比重)*100%=(1-1.25/2.50)*100%=50%
2)耕层土壤的干土重;500*104*20*1.25=
3)土壤含水量的体积百分数;质量含水量*容重=20%*1.25=25%
4)土壤的三相比例。50%:25%:25%
36、 某块地土壤容重为1.2g/cm3,土壤密度为2.6g/cm3,土壤田间持水量为25%,求土壤固液气三相比。
6、试比较化学风化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的风化效果。
7、试分析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土壤环境条件
8、试分析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贡献
9、土壤有机质转化的计算P46
10、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P40
11、图示土壤胶体的构造
12、土壤胶体的特性及胶体带电的原因
13、为什么测定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时要固定pH值
101、垂直地带性:
1、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
2、各种自然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试述砂土和粘土的肥力特征,并据此分析砂土和粘土的管理要点。(A)
砂质土类
4、为什么说砂土肥效快、后劲不足,而粘土肥效慢、但后劲稳长?
5、为什么说砂土保水抗旱能力弱,而粘土保水抗旱能力强?
14
、 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性受哪些因素影响?
15、试分析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主要因素。(B
16、试分析为什么在一般土壤中,硝酸根容易被淋失。
17、试分析影响土壤酸碱性的因素。
18、试分析为什么会形成“南酸北碱”的土壤酸碱性分布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