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可靠的叙事者——出镜记者角色定位和叙事视角选择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与传播研究
NEWS RESEARCH
成为可靠的叙事者
—
—岀镜记者角色定位和叙事视角选择策略
□张帆
【摘要】当下,电视新闻面临着自媒体兴起和智能手机普及带来的冲击,但出镜报道仍然是传播领域富有竞争力的报道形式。
而出镜报道赢得观众的起点,就在于出镜记者找准自己的角色和叙事
视角,成为可靠的叙事者。
【关键词】出镜报道;出镜记者;角色定位;叙事视角
作为“现场创作”的电视文本,
出镜报道与其他新闻文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叙事者的出场。
然而笔者注意到,“出镜报道”的叙事者不是像演播室的播音员和主持人那样,仅仅从屏幕背后或字里行间走出来,将编辑好的稿件以二度创作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当叙事者以“出镜记者”的身 份,在现场直接向受众讲述正在或者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观众得到的是“第一手资料”,这让观众有了如同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对新闻报道的信任和接受度大大增强。
今天“出镜报道”早已成为各家电视台争相采用的报道方式,本文将从出镜记者的角色定位、出镜报道的叙事视角选择两方面,探讨出镜记者如何成为可靠的叙
事者,以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一、出镜记者的角色定位
电视独特的“零距离”传播方
式,使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获得
了比看报纸、听广播,甚至在手机客
户端浏览新闻更生动、更直接、更具
体的心理感受。
出镜报道无疑将电视
媒介“拟人际传播”的特性发挥到
了极致,出镜记者面对观众“直接
交谈"(direct address),在观众眼
里,他(她)是媒体机构的一分子,
更是一个自己熟悉和信任的类似“朋
友”的人。
当然这种信任不是一朝一
夕建立起来的,还要借助新闻栏目的
固定时间播出以及报道内容等的共同
努力。
电视栏目每天固定时间准时播
出,仿佛一个忠实的约定,日积月累
与观众建立起信任关系,帮助观众形
成固定的收视习惯。
例如央视创办于
20世纪90年代的《焦点访谈》,每
晚《新闻联播》之后黄金时间播出,
关注社会热点大胆监督的定位以及出
镜报道的方式,使得栏目一经推出就
在受众当中获得了极高的认可度,白
岩松、敬一丹、水均益、方宏进等几
位既出现在演播室又在新闻现场进行
报道的“记者主持人”,也受到观众
的喜爱和信赖。
有意思的是,《焦点
访谈》栏目每天都会收到大量观众来
信,这些来信通常都写着“敬一丹
收”“方宏进收”……而不是“焦点
【作者简介】张帆,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传媒系教师,高级记者。
劲闻知刑2019年第07期|17
新闻与传播研究
NEWS RESEARCH—....
访谈收”,来信的密度是每个人每天三四十封,“他(指观众)要把期待很具体地落实在一张很脸熟的人身上”。
①这个现象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岀镜报道“拟人际传播”的特性,观众很明显没有把敬一丹、方宏进等仅仅当成传媒机构的一员,而是把他们看成了一个具体的值得信赖、可以 托付的人。
因此,《焦点访谈》获得极高的收视率,一时间国内没有任何媒体能与之抗衡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集采、写、编、播、评于一身的出镜记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采编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出镜报道“拟人际传播”特性的认识。
出现在镜头前的记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姿态?是否满腹经纶、眼光独到就能让观众信服?“拟人际传播”,意味着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可能会忽略一个事实:这条新闻是很多人共同参与完成的一项工作,而感性地认为自己只是在看镜头前的这位记者告诉自己的故事。
这时出镜记者个人的作用被放大了,他(她)的形象、语言、态度,甚至外貌、穿着打扮都会成为影响观众是否接受这条新闻报道的因素。
这就对出镜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现场采访组织语言进行报道,还要考虑如何表达才能更亲切,才能拉近距离与电视机前的观众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敬一丹说:“电视语言跟文字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它是近距离的,有交流感的,也可以这样理解.它更像是在跟熟人说话。
”@把电视机前的观众当成熟人,自然不会说假话空话,也不会居高临下,这样的角色定位的确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出镜记者找到更加平等和真诚地与观众沟通的感觉,而这应该是赢得观众信任的起点。
如果说对出镜报道“拟人际传
播”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亲和力的注
重有助于成为可靠的叙事者,从叙事
学的角度看,不同的叙事视角和叙事
角色的选择,同样会影响观众对出镜
记者的看法,从而对传播效果造成影
响。
二、出镜报道的叙事视角选择
新闻报道以事实为基础,叙事角
度的不同不能改变新闻事实,却能改
变观众的感受,影响观众对新闻的解
读,最终影响传播的效果。
现有新闻叙事研究认为,叙事视
角的分类大体有四种:“按照叙事者
所知信息是否大于文本人物所知,分
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按照叙事者
是否参与或目击情节,分为外视角和
内视角;按照叙事者数量,分为一元
视角和多元视角;按照叙事者在文本
中所出现的人称,分为第一人称视角
和第三人称视角。
”®
以不同叙事视角和方式出现在镜
头前的记者,事实上扮演着不同的叙
事角色,他们可以是调查者、旁观
者、见证者,可以是讲解员、评论
员,甚至亲历者、体验者。
什么情况
下选择什么样的叙事角色,对记者的
判断力和专业素质是一种考验。
下面
就以具体案例,分析不同新闻报道中
出镜记者不同的叙事视角和叙事角
色。
(-)调查者
新闻深度报道中记者往往以调查
者的身份出现,带着一个个问题深入
采访与新闻事件有关的人一一当事
人、目击者、相关责任人等。
央视的
《新闻调查》《焦点访谈》中的部分
节冃可划归此类节目。
例如《新闻调
查》栏目曾经播岀的一期节目《双城
的创伤》。
节目从一个叫双城的小镇
连续发生学生服毒自杀事件切入,出
镜记者针对学生家长的种种疑问展开
调查,当一个个疑点都被证实不是孩
子们自杀的原因之后,节目进入第二
个层次一一孩子的内心,出镜记者采
用跟孩子们推心置腹谈话的方式,逐
渐揭示出孩子们不被大人重视的内心
世界。
记者在调查的过程中,叙事视角
毫无疑问是限知视角、外视角和第一
人称视角,符合记者调查者的身份,
正是因为不了解事件的全貌,才要不
断地追问和调查。
在这类节目中采用
限知视角的记者利用“限知”不断
制造悬念,引导观众跟着记者一点点
接近真相。
值得一提的是,呈现在节
目中的调查过程,并不一定是记者真
正的调查过程。
记者当然是在调查和
采访,这一点毫无疑问,但记者在了
解了事实之后,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
方式让观众看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
脉,也就是说,记者在节目中提出的
问题,有可能自己已经知道答案,只
是选择了限知和不断追问的方式来讲
述。
(二)见证者
对于一些特殊的电视事件,令国
人甚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事
件,例如世界杯赛、香港回归、英
国威廉王子大婚、戴安娜王妃葬礼
等等,这类事件也被称为“媒介事
件”,具有强烈的仪式感、权威感、
距离感,此时记者往往以见证者的角
色岀现,仿佛“代替”观众在现场观
礼.将现场的种种值得看的信息告知
观众。
④见证者身份通常采用全知视
角,强调信息发布的权威性。
需要注
意的是,叙事角色的选择并不是单一
的,有时候也可能出现角色重合。
例
18勤闻衣识瓦19年第07期|
如1997年香港回归,央视在直播报道中安排了很多出镜记者在不同的点进行现场报道,当画面切到白岩松所在深圳管理线的位置,白岩松是这样说的:
各位观众,这条线并不长,大家也看到了车速也并不快,但是,今天驻香港部队越过管理线的这一,卜步,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
为了这一步,中华民族等了一百年。
在这里,出镜记者白岩松在见证历史的同时,巧妙地套用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月时“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的说法,对被殖民百年的香港终于回归祖国进行了评论,此时他的叙事角色出现了重合,既是见证者,又是评论者。
这样的叙事视角重合在出镜报道中很常见,“夹叙夹议”,讲述的同时插入评论。
有时候为了强调报道的客观性,出镜记者刻意不发表评论,只是展示事实,评论让位于专家学者,或是专门的评论员。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名牌栏目《60分钟》,采用了调查者和评论员分开的形式。
《60分钟》每期节目都采用固定的开头,即出镜记者出现在演播室暗色的背景前自报家门,引出由他(她)本人采访的报道,结束之后记者又岀现在演播室暗色的背景前,用几句简洁的话引出当晚安迪・鲁尼的评论。
这样的安排让节目显得充满仪式感,形成独特的风格。
(三)亲历者
岀镜记者以亲历者身份进行报道,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凤凰卫视记者卢宇光在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中发回的现场报道,被誉为“中国传媒史上最经典的声音”。
®卢宇光:
战斗是在5分钟以前开始的,大
概在现场100米的地方,能看到孩子
不断地往外面送,我们的机器落在火
力圈里,我们撤到了一个墙角……
现在又冲出来一批人,我们不知
道是从那个方向来的,躲在汽车后
面。
我们看到不断有部队往里冲。
现在情况可能松弛下来,部队行
动有些缓慢。
哎呀呀,恐怖分子向我们这边冲
过来。
突围了,已经打伤了很多人。
哎呀,我们现在正在跑(急促的枪声
和喘息声)。
对于战争、社会动荡、群体事件
等,记者亲历是常用的报道方式。
此
时叙事视角显然是限知视角、外视
角、第一人称视角。
此时虽然记者能
够掌握的信息不多,能够传递给观众
的信息寥寥,但是观众能够透过屏幕
感受到现场的紧张气氛.如同身临其
境。
此时,记者的语言组织得是否得
当、镜头拍摄是否规范已经不重要,
这些未经加工修饰的粗糙的画面甚至
达不到制作标准要求,然而它们带给
观众的力量和震撼往往令人始料未
及,打动人的元素与美和技术无关,
甚至也不是深刻的思想,只是真实。
对于受众而言,这是别样的信息获得
和满足。
(四)讲解员
有别于博物馆的讲解员,出镜报
道中对现场情况进行介绍、解释的出
镜记者并非是在背诵千锤百炼的讲
解词,而是根据现场的情况一边了解
一边介绍,同时提供跟现场相关的背
景信息。
这样真正现场书写的新闻文
本,是非常考验采编和现场播报功力
的报道方式。
例如2008年央视记者
关于汶川地震的一则现场报道:
在通往汶川的各种交通方式中
新闻与传播研究
..............i NEWS RESEARCH
呢,大家最希望陆路赶紧通。
因为这
样可以运送过去更多的人和物资...
出镜记者这条报道的目的在于向
全国的观众解释一个疑惑:为什么救
援缓慢?记者引导观众看到213国道
严重山体滑坡的情况,以及在余震
不断的情况下挖掘机司机冒着生命危
险清理道路的现场……©在这条报道
中,出镜记者带着观众的问题观察现
场的情况,然后以全知视角对现场情
况进行说明和解释。
在这里全知视角
的使用使得报道更全面也更具权威
性,而由于记者身处现场.甚至身处
危险当中,观众自然对报道的内容深
信不疑。
尽管自媒体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
不断升级让受众变得越来越不好把
握,出镜报道仍然是传播领域富有竞
争力的报道形式。
网络上的捕风捉
影、自媒体的独家观点并不能满足受
众对于事实和真相的需求,传统媒体
的专业和报道水准依然是优势所在。
而出镜报道赢得观众的起点,就在于
出镜记者找准自己的角色和叙事视
角,成为可靠的叙事者。
■
注释:
①敬一丹•把镜头当熟人[A]•新闻人生名记者清
华演讲选[C].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②敬一丹•把镜头当熟人[A]•新闻人生名记者清
华演讲选[C].清华大学岀版社,2009
③纯•新闻叙事学[M].岳麓书社.2006:46
④张超•出镜报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6:76
⑤张林,蓝艺•大事背后一一凤凰卫视资讯台揭秘
[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97
⑥张超•出镜报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6:74
药卿知识師9年第07期|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