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道教文化与济水崇拜初探
济渎庙济水简介
济渎庙济水简介济渎庙、济水文化简介一、景区概况济水源头济渎庙,是济水文明的一座耀眼丰碑。
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是历代朝廷祭祀济水的皇家岳渎庙宇,是与“五岳”同尊的皇家祭祀圣地,是现存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的古四渎庙宇。
作为历代朝廷祭祀济水的皇家庙宇,济渎庙坐北朝南,占地86255平米,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整体由四组建筑有机组成,浑然一体,前为济渎庙,后为北海祠,左有御香院,右为天庆宫。
平面布局呈独特的“甲”字形,蕴含“灵龟探海”之意;前方后圆,象征“天圆地方”。
济渎庙保存有宋、元、明、清历代古建筑,被专家誉为“中原古建筑博物馆”。
庙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亭台楼榭,交相生辉,不仅是古代祭祀胜地,更是典型的北方古典园林。
1996年11月济渎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渎庙位于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济源市区西北2公里处,地处北纬35°06´,东经112°34´,坐落在“牛角川”〔古称玉川〕平原上。
门前济渎大街为市区主干道,正西达济源火车站。
济渎庙环境良好,交通方便,周围名胜古迹丰富,形成以此庙为中心的古代历史文化圈,具有很好的开展文物景区的优越条件。
济源属南温带亚干旱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14.3℃。
年降雨量654.3毫米。
二、景区资源情况济渎庙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是历代皇帝崇祀祭典的五岳四渎之一,属于全国性的大型古建筑群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与建筑艺术价值。
〔一〕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古代崇祀名山大川,数千年来形成一个历史的传统。
《史记封禅书》载:“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大川,……自殽以东,名山五,大川二。
……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
”可见此时虽崇敬山川,但非五岳四渎之定数。
到西汉武帝刘彻时,才把江、河、淮、济四水定为“四渎”,即东渎淮河,南渎长江,西渎黄河,北渎济水。
《尔雅·释水》篇解释称:渎者“发源注海”之大河。
济水发源于济源西北王屋山主峰天坛山西崖下之太乙池,山泉潜流东去称作沇水。
调研报告王屋山
调研报告王屋山调研报告:王屋山一、调研目的和背景王屋山位于湖北省棗陽市,是中国四大名山之一,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王屋山的自然风光、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等,为制定旅游开发计划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考察和采访的方式进行。
首先,调查员通过徒步登山的方式,参观了王屋山的主要景点,包括王屋山峰、大觉寺等;其次,调查员对现场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王屋山的认知和评价;最后,调查员还采访了当地旅游部门相关负责人,了解王屋山的旅游开发情况。
三、调研结果1. 自然风光王屋山地势险峻,山峰起伏,山脉连绵,植被丰富,气候宜人。
调查员在登山过程中,能够欣赏到壮丽的山景、奇特的岩石和清澈的溪水,深受游客喜爱。
2. 文化底蕴王屋山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大觉寺作为王屋山的代表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调查员在参观大觉寺时,了解到佛教的基本教义、修行方法等。
此外,王屋山还有许多其他的寺庙和文化遗址,可以满足游客对文化探索的需求。
3. 旅游资源王屋山作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具有广泛的旅游资源。
除了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外,还有丰富的登山线路和各类旅游设施,如索道、观光车等。
此外,王屋山还有游客接待中心和旅游服务机构,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
四、问题和建议1. 设施不完善:调查员发现,虽然王屋山已经有一些旅游设施,但仍然存在不足,如部分步道设施破损,需要进行维修;再如,游客接待中心的服务能力有限,导致游客排队等候时间较长。
为了提升游客体验,需要加大投入,改善设施。
2. 宣传不够:调查员发现,部分游客对王屋山的认知并不充分,对王屋山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了解有限。
因此,需要加大对王屋山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提高王屋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生态保护:王屋山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调查员发现,虽然有一些保护措施,但仍然存在游客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
济水源头之谜探析(一)
济水源头之谜探析(一)李保国【摘要】从文献记载、地质考古、历史演变等多方面对济水源头问题提出新的解答.研究结果表明《山海经》\"济水出共山南东丘\"是对史前济水的客观真实记载,共山指济源盆地北缘的太行山,东丘指济源盆地内北东走向拦蓄水流的高丘,史前古济水发源于共山南东丘的济源古湖盆,水量巨大且水清沙少,与盆地南缘的黄河相互分隔、各自独立,形成独立的济水源头水系.同时,对济水源头与沁河、沇水、氵聯水的关系以及济水源头从共山南东丘的济源古湖盆到济源城西北的东西二源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期刊名称】《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18)003【总页数】9页(P27-35)【关键词】济水源头;《山海经》;共山;东丘;济源古湖盆;济水东西二源【作者】李保国【作者单位】济源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河南济源45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96.1济水位列中国古代“四渎”。
《尔雅·释水》:“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意为能够被列为“四渎”者,须具备两大要件:一是有自己独立的源头,二是能够独流入海。
而济水恰恰在这两大基本要件上,即独立“发源”和独立“注海”问题上,事实不清、情况不明、疑点重重。
有关济水的文献记载众说纷纭,说不清,道不明,理不透,使济水变得扑朔迷离。
可以说,济水成为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大谜案。
济水之谜的核心,一是源头之谜,二是独流入海之谜。
笔者根据自己研究的体会,尝试对济水这两大谜案进行探析。
本文根据有关文献资料,结合现代地质科学等研究成果,探析济水源头之谜。
至于济水独流入海之谜,则通过另一篇文章专门分析。
一、济水源头问题观点综述自有文献记载以来,关于济水源头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济水发源于王屋山(太乙池)济水源自济源王屋山,是古代文献中关于济水起源的极为流行的说法。
晋代郭璞《水经》曰:“水出王屋山为沇水,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曰:“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
那些被忽略的济水文化
那些被忽略的济水文化作者:暂无来源:《决策探索(上旬刊)》 2021年第5期文/侯仰军济水(又名泲水、沇水)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只有专家学者或文人雅士才会偶尔提及她昔日的荣光。
即便山东的几个地名如济宁、济南、济阳,是拜济水所赐而得名,年轻人知道济水的也不会太多。
但在河南济源,这个因济水发源地得名的城市,人们没有忘记济水,有关济水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依然活在广大民众的口头上、心灵里。
历史上的济水:四渎之一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的王屋山,东流至温县,南注黄河,与黄河同流,东行十余里,在荥阳北,出黄河,汇为荥泽(今已湮没)。
此即所谓“南泆为荥”。
再经原阳南、封丘北、菏泽南、定陶北,东入菏泽(今已湮没);再由巨野县柳林镇北境出菏泽东北流,于巨野县西入大野泽(今已湮没);再由巨野县东北出大野泽,过梁山东,北流至东阿县东,经平阴县北、济南城北,东流入海(故道大多成为今天的小清河)。
当时在原阳和巨野之间,济水还分为南、北两个支流,一并汇入大野泽。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济水“过九郡,行千八百四十里”。
历史上,济水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大河。
早在周朝,就被列入“四渎”,享受朝廷的高规格祭祀。
据《史记·封禅书》:周代,“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四渎者,江、河、淮、济也”。
就是说,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一样,被列入四大河流,享受周天子的祭拜。
秦一统天下后,名山大川的祭祀常态化,崤山以东祭祀的大河只有济水、淮水。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东郡临邑县(今山东东阿县)有泲庙,设于古济水旁边。
隋唐以后,济水流经的济源、荥阳、原阳、曹县、定陶、菏泽等地都建起了济渎庙。
就连不是济水流域的山西南部,也有不少济渎庙。
考古中的济水: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在春秋以前,黄河自荥阳以下,大体沿着太行山东麓北流,在今天津一带入海,大陆泽以下,还是人烟稀少的地区,加上干流自古以来就多泥沙,“善决、善徙、善淤”;倒是济水,为古人生活的理想之地。
济水源头话济源
济源市,河南省境内的一个“袖珍小城”。
这里山峰巍峨壮观,环境清幽恬静,古色古香,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济源历史悠久,盘古开天、女娲补天、黄帝祭天、愚公移山等创世神话和传说,均发源于此。
夏朝第六代君主少康曾在此建都“原”;秦设轵县,富甲一方;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称济源,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济源市最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是“一山一水一精神”。
“一山”指王屋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被誉为道教“天下第一洞天”,自唐朝到金元时期一直是道教文化中心。
“一水”指济水,发源于王屋山,济源之名由此而来。
“一精神”指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水”与“一品格”古时,有一条大河从河南济源市王屋山发源,从山东半岛入海,名为济水,与黄河、淮河、长江并称为中国古代四渎。
《史记·殷本记》载曰:“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
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
”济水发源于王屋山太乙池,其流有“三隐三现”之奇观。
济水发源之初即以地下河向东流70余里,到济渎庙珍珠泉和龙潭后从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沇水。
《尚书·禹贡》详细记载了济水的流向:“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济水源头话济源阴吴济夫记录Record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06(上)58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汶;又北,东入于海。
”经大禹疏导,沇水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
《水经注》记载,北魏时期,济水河又以黄河为界有北济、南济之分。
后济水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
流经原阳时,南济水第三次伏行至山东定陶(古称济阴),与北济水(下游称其为濮水)汇合形成巨野泽,出泽流经梁山东至东平接汶水,至鱼山向东北入渤海。
上古时期,济水是泱泱大河,有无限支流汇入其中,凭借自强不息精神,行1400多千米,浩浩荡荡注入渤海。
古济水在华夏文明早期的地位和作用
古济水在华夏文明早期的地位和作用发布: 2011-10-20 08:17 | 作者: 李德哲 | 查看: 45次编者按:济源因济水发源而得名,济水文化是济源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
当前,市委、市政府正在着力打造济源水文化,提出了“引水围城、引水入城、引水造湖、引水上山”的发展思路,以提升济源城市品位。
这一水文化建设思路,是为了打造济源的城市特色,同时也是对济水文化的追思与呼唤。
济源人对济水情有独钟,大多数人对济水的历史也能略说一二,但济水留给人们的诸多疑问仍是值得探讨的:为什么历史文献中对济水多有记载?古人为什么把济水奉为神灵并给予高规格的封祀?济水穿越黄河的记载为什么与古代四渎独流入海的定义不相符合?等等。
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文史研究会会长李德哲同志,从研究历史文献入手,并利用新的考古发现和海洋地质科研成果,回答了这些问题。
济水是一条古老的自然水系,曾经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并称“四渎”。
历经千万年沧桑变化,它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惟有济水源头的济源和山东的济宁、济南、济阳等地名,作为历史的记忆,还能让今人大致辨出古济水的走向。
正是由于济水是一条不复存在的河流,现代研究者已经很少有人关注它的过去。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地理历史学家史念海①曾经对济水故道进行过考察,对秦汉以后济水的变迁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见《济源古代文化研究·济水变迁史考》,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据史氏考证,古济水上游(河南境内荥阳至开封地段)在秦汉之际已经断流,其下游的水流由于有众多支流的补给,唐宋以前仍有舟楫之利,直到宋金时期,由于黄河改道,占据了济水河道,济水才完全消失。
关于济水消失的原因,史氏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济水和长江、黄河、淮河相比,水源和流域面均较小;近两三千年来地球气象的变化,雨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黄河屡次改道对济水河道的侵占和泥沙的淤积。
史念海先生的论证回答了秦汉以后济水逐步消失的原因和过程。
济水文化篇
济水文化篇济水,一条古代曾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并称“四渎”的河流,曾是夏王朝的贡道,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和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一起,受到先民们的祭拜。
历经数千年沧桑巨变,一千八百里济水早已失去了它昔日的英姿。
在济水源头,它已经蜕变为一条浅浅窄窄的小河,灌溉之利不足万亩。
然而,济水留下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不但证实着它的存在,而且记述着它昔日的高贵与辉煌。
济水源头的济渎庙,是奉诏而建的祭祀济水之圣殿,其建筑群落之宏大,内涵之丰富,超过了长江、黄河、淮河沿岸所有水神庙;济源因济水发源而得名,济水下游的济南、济阳、济宁,都以它们特有的名称,无可争议地记录着济水曾经流过的广阔地域;《禹贡》、《水经注》、《诗经》等重要典籍中,都可以找到济水的身影;魏文帝、唐太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清乾隆都为济渎写过祭文,下过诏书,褒扬济水之德,祈求水神护佑国家平安;孔丘、孟轲、墨翟、孙武、管仲、李清照、蒲松龄、贾思勰……,这些在济水流域成长起来的历史人物,代表了那个时代华夏文明的最高成就,同时也印证了古济水流域的富庶与繁荣;白居易、李颀、文彦博、王铎等著名诗人,都为济水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目录三洑三现奔大海天下第一水神庙济水贡道通夏都封祀日隆万民仰截河而南问史前华夏文明载其功千古唱和济水情济水魂魄今犹在品清德高惠万物三洑三现奔大海济水是一条古老的自然水系,起始年代无可考证。
史书中有关济水源流的最早记载是《尚书·禹贡》。
《禹贡》记载的是大禹治水的功绩,其中关于治理济水的记述是:疏导沇水东流,易名为济水,济水东流,入于黄河,在黄河南岸溢出为荥泽;然后隐于地下,在陶丘北又现于地面;再后东流至菏泽,又会汶水,最后流入大海。
济水是中国古代四渎之一,“三洑三现”是其最为神秘之处。
关于济水的源头,史书记载较多的是发源于王屋山,是王屋山上的云气化成的水,滴到天坛峰西崖下的太乙池里,称为沇水。
沇水穴地洑流,到达平原后涌出为泉。
解读王屋山 李善文
李善文王屋山地域文化,是以王屋山为载体,由炎黄子孙共同开发创造发展的文化。
融地理、历史、神话为一体,贯通古今,是一部深藏千万年史诗的古书,每一页都值得细细品读。
让王屋山文化重放异彩,正是我写此文的初衷。
一、历史文化古老深沉王屋山,山有三重,因其状如王者之屋,名王屋。
是山北依山西高原,领太行千里,西邻中条山脉,接秦晋之地;东系济水之源,通百川沧海;南襟黄河一带,望蒿岳一点,主峰天坛,独柱凌空,上接尾箕,超然如在霄汉之表。
以其势压尘寰百万峰之态,阅尽人世沧桑。
华夏文明的历史源头是和这片土地分不开的。
在天坛山顶,遗存一块巨大的砾石,传为女娲补天石,地质学家认定是海洋性砾石,形成当在太古代。
在山下,迎门村发现的石器,考古学家认定,属旧石器时代遗物,与山西沁水下川遗址发现的石器非常相似。
根据对下川出土石器测定的碳14年代,知下川文化处年代约在21700±100年至16100±900年之间。
这至少为追溯研究王屋山区早期人类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王屋山的发拨与炎黄二帝有着必然内在联系。
书载:轩辕联合炎帝击蚩尤,登王屋山设坛祭天,受天符于此坛,遂战败蚩尤,统一华夏,王屋山被视为天下第一祭坛,华夏一统圣地。
虽说这段史实没有遗迹可寻,但依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和当今中学课本上黄炎部族东迁线路图看,炎黄两大部族向东迁徙,途经王屋则是确定无疑的。
在人类文明初期,对自然的崇拜观念是非常强烈的;黄帝途经这里,面对拔地千米的王屋山,由肃然起敬而登山祭天是完全可能的,至于受天符之说,肯定是附会无疑。
只要剥去附会的天神观念,黄帝祭天于王屋山,应该说是非常有可信度的,华夏文明根源于此也是有根据的。
《史记》载:“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
”尧舜时代,天下发大水,几成泽国,先后命鳏禹父子治水。
鳏治水失败身亡,禹治水成功,当上了万民拥戴的国王,建立了第一个初具国家形态的邦国。
“中国”格局形成。
禹封王屋、凿石治黄河,导东流为济的事迹史书均有记载。
济源市文化知识点总结
济源市文化知识点总结济源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国唯一的省辖市,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许许多多的文化知识点,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一下济源市的文化知识点。
一、历史文化知识点1. 三皇五帝传说:据《山海经》记载,济源市境内有太昊、少昊、黄帝、尧、舜等三皇五帝传说,作为华夏民族的始祖。
黄帝还在这里发源建国,济源也被称为“三皇五帝之乡”。
2. 夏代遗址:济源市是中国古代夏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许多夏代遗址和文化遗产,如夏台遗址、王屋山龙门文化等,展现了夏代文化的神秘和魅力。
3. 商周文化:济源市是中国商周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商周遗址和文化遗产。
如尹城商代遗址、尹昌文化、伊阙文化等,为研究商周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4. 战国时期:在济源市发现了很多战国时期的考古遗址和文化遗产,如石家沟遗址、孔山镇鸡冠山墓群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面貌。
5. 秦汉文化:在济源市还有很多秦汉遗址和文化遗产,如伊阙、尹城故城、济源井水等,反映了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6. 唐宋文化:济源市也有许多唐宋遗址和文化遗产,如伊水文化、云台山石窟等,展现了唐宋时期的风采和辉煌。
二、民俗文化知识点1. 民间传统节日:济源市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许多民间习俗和活动在传统节日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2. 民间民俗活动:济源市有独具特色的民间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踩高跷、打树花、燃放孔明灯、扭秧歌等,这些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
3. 传统工艺技艺:济源市还有许多传统工艺技艺,如砖雕、木雕、竹编、剪纸等,这些工艺技艺在百姓家中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了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4. 民间传统习俗:济源市有许多独特的民间传统习俗,如开弓放炮、拜年送礼、祭祀祖先、踩堆龙舟等,这些习俗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5. 民间传统美食:济源市的传统美食也很有特色,如伊阙热干面、济源水煎包、尹城糖油果子、域城坛子肉等,这些美食传承了地方的饮食文化和民俗传统。
河南济源王屋山风景区导游讲解词
河南济源王屋山风景区导游讲解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道教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根深蒂固,自唐代开始已经形成了各路神仙修行居住的洞天福地,计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这些均被称为天下名山,而今天我要带大家前去游览的是被列为"天下第一洞天"的王屋山。
王屋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65平方公里。
王屋山以主峰天坛为中心,这里一山突起、群峰环绕、丘阜卑围的拔地通天之势,独具"王者风范",大有"众诸侯仰面朝天"之意境,据中国最早的地理志《禹贡》记载,"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故称王屋也。
主峰天坛山,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祭天之所,干百年来,一直被视为华夏炎黄子孙大统天下的圣地。
誉满中外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就发生在这里,老愚公挖山不止的雕像已经成为我们济源市的市标,也是激励济源人民改天换地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动力。
王屋山是一座以道教文化为特色的道教圣地。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以黄帝、老子学派思想为基础的"黄老道"发展而来,带有浓厚的汉民族思想和信仰特色。
仙境,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美丽的王屋山,自然成了道家人物采药炼丹、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的理想场所,也是历代道家人物的主要活动场地之一。
唐著名高道司马承祯在其所著的《上清天宫地府经》中,把天下名山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王屋山被列为"天下第一洞天",号"小有清虚之天",奠定了王屋山洞天福地的宗旨地位。
王屋山的兴盛和道教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传轩辕黄帝大统天下之后,于八月十五日在天坛山重会西王母,欲求得道成仙之术,并在此建上访院,访寻四海仙人。
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日,四方善士、各路神仙皆云集王屋山。
被称为道教鼻祖的老子李耳,也曾入王屋山修炼,天坛山绝顶至今尚有"老子炼丹池"遗迹。
济水之源
济水之源济水之源济水在古代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
远古时期济水的源头在王屋山,据《尚书·禹贡》载:“导沇水,东流为济。
”沇水即王屋山上太乙池之水。
那么谁导沇水呢?宋徽宗在封济渎诏书中说:“朕惟百川,莫大四渎。
禹导沇水,是为济源。
”也就是说,是治理黄河的大禹将王屋山的沇水疏导成为济水的源头。
随着山川河流的变化,太乙池之水穴地潜流到济源市内的龙潭寺、济渎庙内北海池复涌为泉。
王屋山则是我们中华民族创世神话传说“女娲补天”和我们民族精神象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发源地。
“济源”便因此而得名。
远古神话是新石器时期人们所创作的故事,距今约5000至10000年。
原始神话是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及人类起源的认知和解说。
“女娲补天”是人类创世神话故事,学术界公认其原创地就在王屋山区的小沟背。
这里有传说故事中的五彩石、鳌背山、娃娃崖等。
战国时代列御寇《汤问》中的“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亦取材于王屋山。
这则寓言故事以充满浪漫色彩的语言,讲述了一个饱含哲理的寓言故事,愚公老人大智若愚、“叩石垦壤”、“毕力平险”,这种敢于正视困难,坚信自己可以掌握自己命运,脚踏实地克服艰难险阻的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这两则对中华民族产生深刻影响的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发源在济水之源的王屋山,不是历史的偶然更不是地点上的巧合。
可以说,王屋山不仅是济水的源头,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源头。
女娲在此补天,大禹在此导水。
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则在王屋山的天坛峰设坛祭天。
可以说济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绝于史。
济水对我们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从历朝历代皇家把济水作为神灵祭祀也能得到佐证。
《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秦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水,曰济、曰淮、曰江、曰河。
”可见,统一中国后的秦代就已经把祭祀山水列为国家典章制度,而在四渎中将济水列为首位。
之后,历代帝王均在济水之发源地对济渎进行隆重的祭祀。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朝廷特赦建济渎庙,又名清源祠。
济源市“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及时代价值
收稿日期:2018-11-20 基金项目:济 源 市 2017年 度 软 科 学 项 目 “愚 公 移 山 精 神 视 域 下 的 济 源 市 文 化 软 实 力 的 评 价 及 提 升 问 题 研 究 ” (17043038);2017年度济源市社科联重点课题“‘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探索”;2018年度济源市软科学项目“以‘一山一 水一精神’打造济源城市文化品牌问题的研究”(18043037) 作者简介:段亚利(1984—),女,河南济源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主要从事旅游文化的研究。
关键词:“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时代价值;济源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9.01.009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9)01-0047-05
对济源王屋山道教文化、济水文化或者愚公移 山精神进行单方面的宣传和推广,应该达不到预期 的效果,也会将这些资源的内在价值浪费掉。如果 以济源市“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为主线,将王 屋山道教文化和济水文化、愚公移山精神等文化及 精神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出成系列的精神文化旅游 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济源的优势资源价值。济 源独特的山水文化、历史文化以及核心价值体系等 精神文化的融合可使其成为济源市的城市品牌,同 时促使济源城市文化软实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从而 挑起济源的文化旗帜。
第 36卷 第 1期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 2月
Vol.36 No.1
JOURNAL OF ZHONGZHOU UNIVERSITY
Feb.2019
济源市“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河南 济源 459000)
摘 要:单个旅游产品在区域竞争日渐加强的态势下逐渐失去优势价值,济源市的王屋山道教 文化、济水文化、愚公移山精神即是该种代表。以“一山一水一精神”为主线打造济源市文化品牌可 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济源的区域竞争力,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对“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的背景 研究及内在价值的挖掘,可以找到该文化品牌的真正时代价值。
论济源市“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的内涵及设计
㊀收稿日期:2018-05-11㊀基金项目:济源市2017年软科学项目(17043038)ꎻ2017年济源市社科联重点课题(SKL-2018-8)㊀作者简介:段亚利(1984 )ꎬ女ꎬ河南济源人ꎬ讲师ꎬ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ꎮ论济源市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的内涵及设计段亚利(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ꎬ河南济源459000)摘㊀要:济源市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打造在新时代全域旅游发展和区域经济竞争力加强的情况下势在必行ꎮ山水文化㊁历史文化及核心精神价值是该文化品牌的三个主要内涵ꎬ济源市特殊的政策支持㊁经济支撑㊁品牌底蕴㊁交通区位加之前期投入的有效成果也为该文化品牌的建立提供了现实的基础ꎮ那么ꎬ结合 一山一水一精神 的内涵ꎬ从山水㊁历史㊁健康㊁静心这四大系列来进行文化品牌的具体设计ꎬ可以更大程度地提升济源市 一山一水一精神 的文化品牌影响力ꎮ关键词:一山一水一精神ꎻ文化品牌ꎻ内涵分析ꎻ品牌设计DOI:10.3969/j.issn.1672-0342.2018.03.006中图分类号:G127.61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342(2018)03-0029-07㊀㊀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智慧结晶和文明瑰宝ꎮ王屋山道教文化㊁济水文化旅游资源拥有大量的文物古迹㊁遗址ꎬ愚公移山精神则是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智慧结晶㊁价值核心和精神力量[1]ꎬ都是具备不可再生特性的珍贵资源ꎮ想要发挥这些文化产品的真正价值ꎬ就必须先做到努力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形态㊁还原历史原貌ꎬ做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ꎮ与此同时ꎬ挖掘这些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内在价值和核心精神ꎬ将这些潜在的文化价值应用到地区经济的建设中ꎬ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隐性作用ꎮ一㊁济源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的内涵分析文化品牌展现最重要的特点是品牌品质能否给人带来独一无二㊁不可复制的感受ꎬ也是文化品牌创立的核心所在ꎮ创设一个文化品牌最根本的目标则是通过营销方式让消费群体认可和接受该品牌ꎮ济源是一个拥有得天独厚条件的山水城市ꎬ同时也是一个具备丰富历史资源和遗址的文化名城ꎬ其最独特的文化品牌优势即在于山水和历史ꎮ王屋山是我国道教名山ꎬ相传为轩辕皇帝祈天之所ꎬ在中国众多名山大川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和名望ꎻ济水虽已消逝ꎬ但作为中国的 四渎 之一ꎬ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ꎬ尤以其具备至清远浊㊁坚守其节的高尚情操和君子品质为中国历代仁人君子所崇尚以至奉为毕生追求的境界和修身准则[2]ꎻ愚公移山作为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代代流传至今ꎬ成为鼓舞人们积极有为㊁奋发向上的精神食粮ꎬ其精神为我国当代领袖反复引用㊁多次提倡ꎬ焕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时代价值ꎮ无论是王屋山道教文化㊁济水文化还是愚公移山精神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ꎬ若将这三种文化及衍生产品进行整合ꎬ不仅可以在同系列品牌中展现出独特之处ꎬ也可将品牌价值有效地发挥出来ꎬ成为济源市的城市名片和标识ꎮ(一)山水文化济源地处太行山南麓㊁黄河北岸ꎬ境内大山㊁大河交相辉映ꎬ丘陵㊁平原横错交叉ꎬ山水风光旖旎ꎬ旅游资源丰富ꎬ开发出了王屋山㊁九里沟㊁小沟背㊁黄河三峡㊁小浪底㊁五龙口猕猴区等自然风景保护区[3]ꎮ其中ꎬ王屋山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㊁号称道教 十大洞天 之首ꎬ是国家4A级景区㊁世界地质公园ꎬ以天坛为主峰ꎬ山拔谷深ꎬ群峰环绕ꎬ具备 王者风范 ꎬ故称 王屋 ꎮ黄河小浪底景区融小浪底水库和黄河三峡于一体ꎬ烟波浩渺ꎬ壮丽秀美ꎬ高峡平湖ꎬ碧波荡漾ꎬ山水相融ꎬ形成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效结合ꎬ被评为92㊀㊀第17卷㊀第3期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17㊀No.3㊀㊀㊀2018年9月JournalofJiyuan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Sep.2018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3]ꎮ五龙口则拥有 十里画廊 的美誉ꎬ因拥有纬度最北的猕猴群落ꎬ形成了国家4A级景区和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ꎻ还有医用价值较高的温泉水ꎬ符合现代人们对健康的追求ꎮ古往今来ꎬ因济源美好的山水文化而产生的历史文化传说数不胜数ꎬ有 创世神话群之根 的美誉ꎬ更有帝王将相㊁名人雅士㊁修仙求道人士驻留的痕迹ꎬ留下不少美好的赞叹和作品ꎮ近年来ꎬ济源全域旅游发展融合了王屋山道教文化㊁愚公文化㊁黄河文化㊁济水文化㊁卢仝茶文化㊁荆浩画文化㊁愚公移山精神等特色文化ꎬ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山水文化旅游特色ꎬ荣获 中国旅游品牌榜最具人气旅游城市 称号[3]ꎮ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的创立自然要将济源具备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山水文化系列的独特性展现出来ꎬ树立其济源具有区别性的城市文化品牌形象和竞争优势ꎮ(二)历史文化1.文物遗存丰富济源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ꎮ因其历史悠久ꎬ文化底蕴厚重ꎬ成为首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ꎬ也是河南省的文物大市ꎮ目前保留文物有948余处ꎮ其中济渎庙是北方为数不多的古典园林之一ꎬ具备唐㊁宋㊁元㊁明㊁清历代建筑的精华ꎬ亭台楼榭ꎬ巧夺天工ꎬ垂柳清泉ꎬ引人入胜ꎬ被誉为 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3]ꎬ除此之外奉仙观㊁大明寺㊁轵国故城㊁柴庄延庆寺塔㊁阳台宫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ꎻ庙街遗址㊁轵城关帝庙㊁栗树沟遗址㊁沁河谷栈道㊁五龙口水利设施㊁聂政冢㊁引沁渠工程㊁迎恩宫㊁盘谷寺㊁静林寺㊁二仙庙㊁西关汤帝庙㊁南天门㊁北勋石佛寺㊁塘石关帝庙㊁沁园遗址㊁南姚关帝庙㊁汤帝庙㊁清虚宫等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有88处ꎬ现有馆藏文物30000余件ꎬ其中珍贵文物3327件ꎬ以出土的汉代釉陶和近现代纸质文物藏品最具地方特色[4]ꎮ三国曹魏时期的沁河古栈道遗址㊁二仙庙㊁裴休冢㊁荆浩墓㊁留村遗址㊁沁台遗址㊁王寨遗址和西窑头古墓群等已成立专门的文物保护单位ꎮ同时ꎬ隶属济源的邵原创世神话群[5]㊁愚公移山传说㊁天仙配故事㊁天坛砚(盘谷砚)㊁黄河船工号子[6]㊁王屋琴书㊁卢仝煎茶技艺㊁手工造纸技艺㊁黄龙日盘八卦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ꎬ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ꎬ对人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ꎮ2.文化产品独特一山一水一精神 的品牌内涵之二则是将济源丰富的史前文化㊁宗教文化㊁建筑文化㊁人文文化㊁地域民俗文化等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形成系列产品展现在世人面前ꎬ体现济源的独特魅力ꎮ围绕这样的理念ꎬ将济源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打造成一个面向全国的具有神话和历史色彩的品牌旅游区ꎮ(三)精神文化一个准确而鲜明的城市文化品牌除了需要具备独特的品牌优势和产品之外ꎬ要确保其可持续健康的发展ꎬ必须向消费者展现出其积极向上㊁乐观豁达的精神正能量ꎬ尽最大能力创造和传播出一种促人向上的激励性文化价值观念ꎬ促使消费者的价值认同和产品忠诚ꎮ对济源而言ꎬ济源城市竞争力的增强看的不只是物质产品的丰富ꎬ更在于精神生活的丰富ꎮ济源只有具备自己的城市灵魂和气质ꎬ才能展现济源独特的个性ꎬ形成其独有的生命力和竞争力ꎮ济源市作为愚公故里和愚公移山精神发源地ꎬ其在传承和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ꎬ了解和解读愚公移山精神势必成为打造愚公移山精神文化高地的首要之选ꎮ正是由于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和激励ꎬ济源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才可以做到不忘初心ꎬ始终保持敢闯敢干㊁敢为人先的创业豪情ꎬ意气风发地迈着新时代的新步伐前进ꎮ2017年ꎬ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在«再读‹愚公移山›»一文中再次提出 愚公不愚ꎬ智叟不智 的看法ꎬ指出愚公移山精神更多展现的是对理想信念和远大目标的执着追求ꎻ一心为公㊁造福子孙的使命担当ꎻ笑迎挑战㊁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ꎻ善作善成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情怀ꎬ也可以认之为新时代对愚公移山精神的新阐释[7]ꎮ伟大的时代㊁伟大的事业ꎬ需要伟大的精神ꎬ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内涵之三也是最根本㊁最重要的内涵是愚公移山精神ꎬ打造济源特有文化品牌就是传播 愚公移山ꎬ敢为人先 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ꎮ二㊁济源 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建立的现实基础㊀㊀(一)政策支持有力度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㊁以京广和陇海线为轴线㊁涵盖河南省中部及北部地区9个中部03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地区城市发展较好的省辖市ꎬ是东西南北来往交流㊁互为沟通的必经之地ꎬ是河南省及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城市密集区域ꎮ由于经济发达㊁人数较多㊁基础设施建设良好㊁交通便利㊁自然条件优越㊁矿产资源丰富等因素ꎬ成为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ꎮ2017年元旦ꎬ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原城市群规划»中ꎬ首次提出 一核四轴四区 网络化空间发展格局ꎬ其中 一核 主要包括郑州㊁开封㊁洛阳㊁平顶山㊁新乡㊁焦作㊁许昌㊁漯河㊁济源㊁鹤壁㊁商丘㊁周口㊁晋城㊁亳州14个城市[8]ꎮ济源作为一个地域面积狭小㊁人口相对较少的省辖市也成功跻身其中ꎮ济源市政府最近几年也将愚公移山精神的研究和传承作为重点ꎬ为济源市创立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提供了较多的政策支持ꎮ(二)经济支撑有保障济源近年来秉承着愚公移山精神ꎬ敢闯敢干㊁先行先试的劲头ꎬ经济㊁社会各项事业进入了加速发展的 快车道 ꎬ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和人均指标持续位居全省前列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ꎬ济源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ꎬ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ꎬ人均生产总值7.3万元ꎬ居全省第二位ꎻ产业转型步伐加快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ꎻ培育了豫光金铅㊁济源钢铁㊁万洋冶炼㊁金利集团㊁富士康等五家超百亿企业ꎬ6家企业进入河南企业100强ꎻ引进了力帆新能源汽车㊁伊利㊁双汇等龙头企业ꎬ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31.1%[9]ꎮ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ꎬ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是最好的水平ꎮ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ꎬ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ꎬ获得了全国 文明城市 绿化模范城市 森林城市 人居环境城市 等一系列国家级荣誉称号ꎬ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也在显著增强ꎬ是全省唯一在全域范围内规划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㊁全域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ꎬ为建立 一山一水一精神 提供了足够的后勤保障ꎮ(三)品牌建设底蕴足济源历史悠久ꎬ文化底蕴厚重ꎬ是首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及文物名市ꎮ早期为夏朝的都城ꎬ在春秋战国时期曾为韩都ꎬ三国魏时期成为北方重镇ꎬ至隋始设县ꎬ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ꎬ因此ꎬ文物遗留非常丰富ꎮ现有30000余件馆藏文物ꎬ其中珍贵文物3327件ꎬ以出土的汉代釉陶和近现代纸质文物藏品最具地方特色ꎮ此外ꎬ还拥有非物质文化项目63项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达39名[10]ꎮ济源旅游业起步早ꎬ旅游产品成熟ꎬ旅游形象较好ꎬ已经形成了王屋山㊁小浪底㊁黄河三峡㊁九里沟㊁五龙口猕猴区㊁济渎庙等几个相对成熟且影响力大的文化产品ꎮ近几年又结合智慧城市建设㊁全域旅游发展的契机ꎬ济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㊁物力㊁财力ꎬ取得了喜人的成果ꎬ为济源创建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ꎮ(四)交通区位有优势济源地处河南省西北隅ꎬ西靠太行山ꎬ焦枝铁路横贯南北ꎬ东西与侯月铁路接轨ꎬ形成两大铁路干线的 丁 字通道ꎮ境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ꎬ北面207国道直通山西晋城ꎬ南面连接郑洛高速㊁310国道ꎬ东面107国道接通新济公路ꎬ西面直达山西垣曲ꎮ市内以市区为中心ꎬ辅之以干线公路及乡村道路ꎬ以虎岭工业区㊁全域旅游区㊁华能沁北电厂㊁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重点道路的城区道路枢纽[11]ꎮ尤其是济源东接焦作ꎬ北临晋城ꎬ南望洛阳ꎬ以晋城㊁焦作㊁洛阳三地为主的相对成熟的资源类型㊁客源市场可以与济源交相呼应ꎬ便于打破地区壁垒ꎬ形成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ꎬ实现在资源㊁市场㊁产品等多方面优势互补ꎬ充分利用资源和开拓市场ꎬ共同构建起多层次的旅游圈层ꎬ避免恶性竞争ꎬ达到双赢或多赢ꎬ促进济源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做大做强ꎮ(五)前期投入有成效文化+ 新业态融合在传承创新中快速发展ꎬ在新商业模式下实现完美结合ꎬ运用新的商业模式来打造文化产业发展ꎮ目前ꎬ王屋山(济水源)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已正式启动ꎬ完成投资近5亿ꎬ围绕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ꎬ编制«济源市旅游宣传营销总体规划»ꎬ确立 愚公故里ꎬ传奇济源 形象推广口号ꎬ并通过央视㊁中国旅游报等主流媒体及北京西站㊁郑州机场等交通枢纽ꎬ各大旅游网站㊁ 三微 等新媒体平台综合展示济源形象ꎮ先后投入了2000余万元对济渎庙㊁大明寺㊁阳台宫㊁奉仙观等重点文保单位进行修复ꎬ着力发展济水创意文化产业园ꎬ打造济水古镇ꎬ推出免费品牌讲座 济图讲堂 ꎬ免费品牌演出 «济水韵»周末公益小舞台ꎬ每周五晚在广场举行文艺演出活动ꎬ免费开办戏曲骨干培训㊁ 百姓健康舞 推广培训和基层文艺辅导活动ꎬ先后培训辅导文化骨干和业余文艺爱好者1200余13段亚利:论济源市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的内涵及设计名ꎮ推出免费品牌陈展 汉代文明之光 古轵出土文物展 ꎬ每年免费开放315天[12]ꎮ自2011年起ꎬ«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开辟了 济水文化 愚公移山精神研究 专题栏目专门研究济水文化和愚公移山精神ꎻ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㊁愚公移山精神干部学院㊁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也相应建立ꎻ现代豫剧«王屋山的女人»荣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 中国戏剧梅花奖 ꎬ前往全国各地去巡演ꎬ极大地提升了济源市和豫剧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ꎻ根据典故«愚公移山»改编的休闲类手游产品«愚公移山»及第三代续作名为«愚公移山3智叟的反击»已相继推出ꎬ在自媒体时代采取新的文化发展模式宣传推广愚公移山精神ꎻ正积极谋划愚公移山精神文化产业园ꎬ着力培育愚公移山文化旅游㊁精神体验㊁影视拍摄㊁出版发行㊁图书音像㊁拓展训练㊁演艺娱乐㊁纪念品开发等业态ꎬ即将形成集文化㊁收藏㊁旅游㊁餐饮㊁休闲㊁体验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产业链条ꎬ实现各产业融合发展ꎬ成效显著ꎬ前期所进行的各项投入及规划都为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的创立奠定了基础ꎮ另外ꎬ济水西出王屋山ꎬ济水崇拜又伴随着自然崇拜和山水崇拜ꎬ愚公移山的对象为王屋山和太行山ꎬ王屋山道教文化与济水不可分割ꎬ三者之间各自独立又内在联系ꎬ形成济源市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建立的内在链条ꎬ便于品牌的持久性ꎮ三㊁济源市 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的品牌设计㊀㊀济源 一山一水一精神 品牌的塑造最直接的目的是促使济源经济的高速发展㊁相应产业链的更新升级以及济源民众的民生状况的改善提高ꎬ因此ꎬ结合济源市的文化旅游发展状况㊁产业发展状况和济源市的特有资源ꎬ 一山一水一精神 品牌的构建应主要从山水㊁文化㊁健康㊁静心四个系列来开展ꎬ打造 一山一水一精神 特有的品牌标识ꎬ包括品牌的名称㊁标志图案㊁标识字的设计㊁产品的包装和外观设计等[13]ꎮ对于已具有开发基础的系列ꎬ选择用其已有产品带动未开发产品的开发ꎬ形成循环产业链ꎬ实现产业化转变ꎬ让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不仅怡情悦心ꎬ更可以将 一山一水一精神 品牌产品带走并传播ꎮ最后ꎬ通过成系列产业链对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的设计与推广ꎬ较为清晰地实现主题打造和产业规划ꎬ最终带动济源新兴产业的联动发展和聚合效应ꎮ(一)山水系列王屋山山系㊁济水流域环境优美ꎬ景观怡人ꎮ充分利用济源丰富的山水文化资源开展绿色环保的生态体验游ꎬ一边让游客感受大自然所带来的轻松自然惬意ꎬ一边让他们在感受的过程中体验宗教文化的独特韵味ꎬ追求无我的境界ꎬ促使游客懂得热爱自然㊁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道理ꎬ学会与自然的友好㊁和谐相处ꎮ1.营造VR虚拟体验馆目前已有的成果是王屋山地质博物馆ꎮ该馆主要是由广场建设和展厅游览两部分组成ꎬ通过展厅的有序设计让游客可以观赏到地球的时代演变和王屋山的地质变更㊁物种进化ꎮ但去过的人始终感受不到其特色和活性ꎬ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ꎬ可将这些静态的文化遗产慢慢用动态的㊁直观的方式展现给消费者ꎬ仿如身临其境ꎬ印象深刻ꎬ不仅是王屋山地质演变㊁物种进化等演绎ꎬ还有济水的源出㊁奔流入海的过程㊁消逝的过程ꎬ愚公带领子子孙孙挖山的过程都可设计在内ꎬ附以现代声光电效果ꎬ实现旅游与高科技产业的结合ꎬ促进高新产业的发展和创收ꎮ2.筹建特色住宅园将旅游与房地产开发有机结合是个不错的想法ꎮ王屋山是济源市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乡镇ꎬ虽然拥有优美的原生态景观ꎬ但缺乏一定的规划设计ꎮ由政府出资所打造的王屋山景区存在重复其他类似景观的模式和发展路径ꎬ使不少游客得不到惊喜和快感ꎬ来过一次却产生不了重复再游的欲望ꎮ如果请专业的设计团队针对王屋山景区等特色景观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ꎬ结合现代人在高压工作状态下追求健康㊁追求释然的精神追求ꎬ在王屋山景区打造旅游与住宿㊁生活一体化的情感体验区ꎬ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ꎮ目前需要利用政策优势ꎬ吸引有资历和影响力的大型房产开发企业到这里投资ꎬ建设出一批与王屋山特色景观相配套的集观光㊁运动㊁情感体验于一身的特色住宅园及高档社区ꎬ让大城市里每天疲于奔波忙碌的人群在闲暇之余或者退休之后可以拥有一个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ꎻ而投资者也可在后续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ꎮ这样一来ꎬ既促进了济源市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ꎬ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23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和影响力ꎬ就能达到把蛋糕做大㊁互利共赢的先期目标ꎮ除了住宅园ꎬ还可为追求完美生活的人打造人居温泉房ꎬ通过人性化的内涵设计㊁风格展现ꎬ将济源传统文化底蕴内化成温聲浪漫的家园ꎮ(二)文化系列济源是中原文化乃至华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产生地之一ꎬ不仅拥有八成以上的山水文化ꎬ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ꎮ济源的历史文化如济水文化㊁王屋山道教文化㊁创世神话文化㊁画文化㊁药文化㊁茶文化㊁建筑文化㊁愚公精神文化㊁红色文化等不胜枚举ꎮ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邵原创世神话群㊁愚公移山传说㊁天仙配故事㊁天坛砚(盘谷砚)黄河船工号子㊁王屋琴书㊁卢仝煎茶技艺㊁手工造纸技艺㊁黄龙日盘㊁八卦历为主要代表ꎬ还有囊括古华夏文化㊁人类创世测天建时㊁祭拜天地㊁医药㊁姓氏㊁名人先贤等在内的根亲文化资源ꎮ济源目前对历史文化的应用主要在于旅游景区的开发ꎮ王屋山道教文化景区㊁济渎庙景区㊁思礼镇卢仝茶文化园等项目ꎬ在市区主要以建造文化建筑为特点ꎬ先后建成了文化城㊁篮球城㊁图书馆㊁群艺馆㊁博物馆㊁大剧院等文化基础设施ꎬ收到的成效却不大ꎬ其中未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还占很大比例ꎮ开发以文化为主题的产品成为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创立的重要任务之一ꎬ应纳入全市的发展规划之内予以重视ꎮ济源市的文化主题在抢救修复濒危古迹㊁保护文化资源原貌ꎬ实现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将其分为史前文明主题㊁宗教文化主题㊁遗址遗迹主题㊁名人文化主题㊁民俗文化主题㊁精神文化主题㊁红色文化主题几种ꎬ然后根据地域的远近设计各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㊁旅游产品和最佳旅游线路ꎮ响应国家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号召ꎬ以景区为龙头㊁以特色小镇㊁特色村为支撑ꎬ针对历史文化主题非常明显却未得到有效开发的乡镇ꎬ将其打造为特色小镇ꎮ以北部㊁南部㊁西部三个农业示范区为重点ꎬ建设景区 特色镇 景观村 三点一线的乡村旅游体系ꎬ充分体现当地的乡土民俗建筑㊁景观及小品ꎬ打造坡头㊁王屋㊁五龙口㊁邵原等一批风情旅游小镇和愚公村㊁山口㊁小沟背㊁泰山㊁留庄等特色旅游村ꎮ(三)健康系列道教与中国中医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ꎬ道教的成长与壮大一直伴随着治病救人㊁修身养性的功用ꎮ现代医学中的人体医学㊁病理学㊁药理学㊁治疗学㊁食疗学㊁疾病预防等医学专科门类及思想不同程度受到道教的启迪和引导[14]ꎮ 一山一水一精神 品牌健康系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出发ꎬ使消费者能够感受绿色㊁安逸㊁静心㊁健康的生活步调ꎬ放松身心㊁舒缓压力和紧张情绪ꎬ打造济源特色的健康产品和体验ꎮ1.吃 开发有机农产品㊁食品㊁礼品济源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居生活环境使其成为绿色健康产品极为丰富的产区ꎮ由于最初在健康方面的意识不强ꎬ济源并没有利用自己的特有资源开发出品种多样的健康食品ꎬ更没有形成自己的绿色产品链ꎮ目前已有的产品主要是土馍ꎬ原料取自当地独特的观音土ꎬ颜色似土ꎬ故名ꎮ其味香脆ꎬ耐贮存ꎬ并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ꎬ是一种高铁㊁高锌㊁高钾的食品ꎮ经常食用ꎬ可以补充营养㊁醒脾健胃ꎮ因为没有相应配套的产品和有效的宣传ꎬ虽然土馍应用价值很高ꎬ但却没有被广大游客所认可ꎬ达不到预期效果ꎮ济源的王屋山㊁邵原㊁大峪地区的高山环境适合种植有机产品ꎬ利用这些绿色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ꎬ配合精美的产品包装ꎬ加以大力度的产品宣传ꎬ就可以形成济源特色的吃文化产业链ꎮ2.喝 开发养生茶㊁药膳等产品济源山区的特殊地质结构产出的泉水非常甘甜ꎬ优质的水资源是制作济源养生茶的最好选择ꎬ且济源的王屋山有一座药柜山ꎬ由于海拔较高㊁地形复杂㊁昼夜温差明显ꎬ雨量较为充沛等特点ꎬ特别适合各种植物和药材的生长ꎮ据传这里还曾是神农氏尝百草的地方ꎬ遍地的野茶成为济源卢仝茶文化研究的优质茶资源ꎮ目前已经开发出来的济源冬凌茶所采用的冬凌草就是这座山所产ꎮ冬凌草被王屋当地人称为 仙草 ꎬ每逢霜降ꎬ该草上便挂满冰霜ꎬ薄如蝉翼ꎬ遇阳光而不化ꎬ遇风沙而不落ꎬ遂取名为 冬凌草 ꎮ冬凌草药用价值极高ꎬ可以清咽利喉㊁降火消炎ꎬ已逐渐被很多患者所接受ꎬ部分医院也开始采用冬凌草作为配方ꎮ但仅有冬凌草一款产品是远远不足的ꎬ作为 茶仙 的故乡ꎬ需要更多的去研究和开发其他品种的具有养生和健康价值的茶为人们所饮ꎮ近些年来ꎬ疾病年轻化的倾向逐渐加重ꎬ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高ꎬ为避免吃太多药所带来的副作用ꎬ更多的人选择了用药膳来取代药品ꎬ不少餐饮企业即利用人们的这种心态打造药膳食品ꎬ所获经济收益自然不言而喻ꎮ王屋山特殊的地理33段亚利:论济源市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的内涵及设计。
探寻济水与济南的历史渊源济南先民的“天然居住地带”
探寻济水与济南的历史渊源济南先民的“天然居住地带”张华松探寻济水与济南的历史渊源济南先民的“天然居住地带”口新时报记者钱欢青济南,因位于济水之南而得名。
古济水自西向东横穿济南腹地,河道深切、水清流缓,两岸是肥沃的平原,物产丰饶,得天独厚。
济水是济南的母亲河,是孕育济南早期文化和文明的摇篮。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名川大河中,济水的研究甚显薄弱,尤其是济南境内古济水之研究,迄今尚属于学术空白。
近日,著名学者、济南社科院副院长张华松先生推出力作《济水与济南》,以专题形式,就古济水与济南古史之间的关系钩沉发微,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填补了济南境内古济水研究之学术空白。
济水,名声显赫的“四渎”之一在古代,济水地位非常重要。
古人把有独立源头,并能独流入海的河流称为“渎”。
济水在史前时期,具体说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时代,是独流入海的,其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
古代皇帝祭天下名山大川,祭的就是“五岳”和“四读”。
因此,“在历史早期,济水就是济南地区具有全国影响的地理标志”。
而之所以会出现对济水的研究不如“四渎”中的其他“三渎”,或许和济水在历史上的不断变化乃至最终消失有关。
在《济水与济南》一书中,张华松写道,“济水原本发源于王屋山而独流入海,尧舜时代黄河改道横截济水,河南荣阳以下的济水变成黄河的一条分流。
魏晋以后,济水又名清河,其在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南的故道彻底干涸乃至湮没,济水下游则以鲁西湖区与汶水为主要补给源。
北宋熙宁年间,黄河在澶州决口,黄河水涌入济水(清河),致使济水(清河)于历城东北改道,而循漯水故道入海。
宋金之交,伪齐皇帝刘豫从历城以东挑挖济水故道以通漕运,是为小清河,而取道漯水故道入海的清河始称大清河。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济水彻底消失。
”虽然济水与黄河,其间关系“剪不断,理还乱",但张华松认为,济水的重要历史地位十分明确,与济南的关系更是极为密切,“古代济南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长卷是在古济水上展开的,只有从古济水研究入手,才能深刻揭示济南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特点,才能认识古代济南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突出地位。
济水探源
济水探源济水探源济源市第一中学12级22班张欣然济源地处太行山南麓,与毗邻的山西高原形成巨大落差,优良的水源地质条件和丰富的水文水系,使济源成为济水的发源地。
古济水流经河南、山东两省,全长2800公里,创造了灿烂的河济文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一、济水发源于济源的地理原因济水是一条非常悠久和古老的河流,她的产生是和古代地质演变相关的。
济源所在地域,距今20亿年前,先后经历过嵩阳、中条山、王屋山、晋宁、加里东、海西、燕山、喜马拉雅等8次造山运动。
特别是第三纪末喜马拉雅期的造山运动,西部和北部抬升为王屋山和太行山,东南部凹陷下沉,使市域形成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呈现出山区向丘陵、岗地、平原逐级下降的趋势,使济源形成了由太行山、王屋山环抱的、向东敞口的“牛角川”状的冲积扇盆地。
山前平原地形坡降较大,含水层岩性颗粒粗,透水性强,地下水补给充沛,古代济源的冲积扇平原就形成了一个“地下大水库”。
华北平原是早期古湖较发达的地域。
后来古华北巨湖消亡,但在太行山前平原的坳陷带保留有若干古湖,承载了山西高原、太行山前河流的注入与蓄水功能,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各古湖之间贯通,互相补充,济源就处于这些古湖之间。
现今济源市东郊的西水屯、南水屯、北水屯古代的时候就是湖水盈溢、碧波荡漾的湖泊,西码头、中码头、东码头就是当年济水滚滚东流航运的佐证。
济源西靠太行山系,东衔华北平原,太行山系蕴藏着丰富的水源,古华北平原湖泊众多,济源成为诸多水源的汇聚之地,成为古济水的发源地。
二、济水源头分布关于济水的源头,古文献记载较多。
根据史书记载和留存的现状,济水的具体源头如下:一是初源。
有古人认为济水最初的源头发源于济源市西部的王屋山“太乙池”。
王屋山上的云气化成水,滴到天坛峰西崖下形成“太乙池”,其水味甘如醴,其泉水流如线,落在石斗中,深可数尺,千人饮之不耗,终年不汲如故。
太乙池水潜流地下,到龙潭、济渎庙流出。
亦有古人认为只有东西二源。
济水源头之谜探析(二)
㊀收稿日期:2019-08-23㊀作者简介:李保国(1966 )ꎬ男ꎬ河南济源人ꎬ济源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ꎬ研究方向为地方史志ꎮ济水源头之谜探析(二)李保国(济源市地方史志办公室ꎬ河南济源459000)摘㊀要:济水源头问题错综复杂ꎬ大体有王屋山说㊁东西二源说以及黄河说ꎮ这些说法似乎都有依据ꎬ然而细究起来ꎬ却并没有科学地描述出济水史前的模样ꎮ«山海经»中提出 济水出共山南东丘 的说法ꎬ值得玩味ꎮ这绝不是远古的神话传说或作者的主观想象ꎬ而是史前济水的客观真实记载ꎮ考察当地的地质特点ꎬ可以认为共山就是济源盆地北缘的太行山ꎬ而东丘则是济源盆地内北东走向拦蓄水流的高丘ꎮ综合分析济源一带的地质地貌ꎬ古济水可能发源于 共山南东丘 的 济源古湖盆 ꎮ关键词:济水源头ꎻ«山海经»ꎻ共山ꎻ东丘ꎻ济源古湖盆ꎻ济水东西二源DOI:10.3969/j.issn.1672-0342.2019.04.006中图分类号:K296.1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342(2019)04-0025-07三㊁济水源头与沁河㊁沇水㊁氵聯水在明确济水发源于 共山南东丘 的 济源古湖盆 之后ꎬ还有三个与济水源头相关的问题需要分析ꎬ那就是济水源头与沁河的关系㊁与沇水的关系㊁与氵聯水的关系ꎮ其中ꎬ与沁河的关系主要是历史地理层面的ꎬ与沇水的关系主要是历史文化层面的ꎬ与氵聯水的关系主要是文献资料层面的ꎮ(一)济水源头与沁河前面分析了古济水发源于 济源古湖盆 ꎬ并提出 济源古湖盆 是独立于黄河之外的独立水系ꎬ但现在我们看到的却是沁河等河流向南注入黄河ꎮ从现在的情况来看ꎬ沁河既然作为黄河的支流ꎬ已经成为黄河水系的组成部分ꎬ那么ꎬ前面所说的独立的济水水系似乎不成立了ꎮ然而ꎬ这正是古济水消失的关键原因所在ꎮ需要明确的是ꎬ我们之前分析的都是史前时期的古济水与古沁河ꎬ也就是大禹治水之前的济水与沁河ꎮ大禹治水之前沁河等河流是直接注入 济源古湖盆 的ꎬ并没有南流入黄河ꎻ南流入黄是大禹治水后的情况ꎮ大禹治水之后ꎬ这一区域发生了彻底变化ꎮ«禹贡»记载大禹 导沇水 之后ꎬ古济水源头水系被彻底并入黄河ꎬ 济源古湖盆 也逐渐枯竭消失ꎬ源头水系没有了ꎬ济水成为没有独立源头之河ꎬ沦为黄河的枝津ꎬ从此走上消亡之路ꎮ这个问题涉及济水㊁沁河㊁黄河三者之间的复杂演变关系ꎬ笔者将另辟新篇专题分析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山海经»不仅记载了济水ꎬ也记载了沁河ꎮ书中记载沁河的有两处:一是«山海经 海内东经»ꎬ有 沁水出井陉山东ꎬ东南注河ꎬ入怀东南 的记载ꎻ二是«山海经 北山经»ꎬ有 又北二百里ꎬ曰谒戾之山ꎬ其上多松柏ꎬ有金玉ꎮ沁水出焉ꎬ南流注于河 的描述ꎮ此外ꎬ«山海经 北山经»还记载了沁河的支流丹水: 又东二百里ꎬ曰虫尾之山ꎬ其上多金玉ꎬ其下多竹ꎬ多青碧ꎮ丹水出焉ꎬ南流注于河ꎮ «山海经»中这两处均记载沁河 注于河 ꎬ且记载了沁河的支流丹水也 注于河 ꎬ而前面我们分析史前时期沁河㊁丹水都是注入 济源古湖盆 的ꎬ并不南流入黄河ꎬ该如何解释这一矛盾现象呢?笔者认为ꎬ这是由于«山海经»记载的济水与沁河分别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而出现的情况ꎮ«山海经»记载的济水是史前时期的济水ꎬ而记载的沁河㊁丹水则是大禹治水之后甚至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沁河㊁丹水ꎬ理由如下:(1)«山海经»全书记载了300余条水道ꎬ其中只有 四渎 等少数大河的记载可能保留有史前流传下来的信息ꎬ而其余绝大多数水道记载的应该都是大禹治水之后甚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河流情况ꎮ例如ꎬ史前52㊀㊀第18卷㊀第4期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18㊀No.4㊀㊀㊀2019年12月JournalofJiyuan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Dec.2019时期济水作为与黄河并列的一条大河ꎬ肯定受到先民们的高度关注ꎬ因此流传下来有关信息就被«山海经»记录下来了ꎮ其中关于济水的记载并没有提到黄河ꎬ由此来看ꎬ史前时期济水是一条不受黄河干扰㊁独流入海的大河ꎬ这里反映的当为史前济水的情况ꎮ而沁河在史前时期只是一条普通的大河ꎬ甚至只是济水源头的主源之一ꎬ不会受到先民太多的关注ꎬ也就难以留下具体信息ꎬ因此«山海经»记载的沁河应该是大禹治水之后的沁河ꎬ甚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沁河ꎮ(2)«山海经»记载的内容涵盖的时间很长ꎬ从史前时期一直到成书时的战国时期ꎬ而且作者也不止一人ꎬ前后可能经由多位作者编撰修改而成ꎬ因此ꎬ其中难免会有不同时期的内容ꎬ或是由不同作者编撰的内容ꎬ出现不一致的表述㊁前后矛盾的现象是难免的ꎮ例如«山海经»关于沁河的两处记载就有不一致的现象:一说源于 井陉山东ꎬ东南注河 ꎬ一说源于 谒戾之山 南流注于河 ꎮ尤其是对于那些出现重大历史变迁的河流ꎬ更有可能因记载内容反映的历史时期不同而出现矛盾现象ꎮ例如济水㊁沁河均出现了重大变迁ꎬ«山海经»则记载的是变迁前的济水㊁变迁后的沁河ꎬ就可能系因记载的历史时期不同而出现的矛盾现象ꎮ(3)«山海经»是按照地域不分时期来记录河流ꎬ这就有可能将处于同一地域而并非同一历史时期的河流记录在一起ꎮ例如«山海经 海内东经»就同时记载了济水和沁河ꎬ而且是一前一后紧挨着ꎮ尽管他们的位置一前一后ꎬ但济水是史前时期的ꎬ沁河是大禹治水之后的ꎬ历史时期相差很大ꎮ(4)关于丹水 南流注于河 的问题ꎮ笔者认为ꎬ大禹治水之前丹水是注入 济源古湖盆 的ꎬ大禹治水后沁河向南流入黄河ꎬ丹水随着成为沁河的支流ꎮ根据地理位置分析ꎬ不管是大禹治水前还是大禹治水后ꎬ丹水独流入黄河的可能性都不大ꎮ由此说ꎬ«山海经»对此记载有误的可能性也是有的ꎮ根据上面的分析ꎬ济水源头与沁河的关系表现为:史前时期ꎬ沁河等河流流出太行山后ꎬ直接注入 济源古湖盆 ꎬ共同汇聚为古济水的源头ꎮ其中ꎬ沁河是最大的注入河流ꎬ沁河注入的水量比其他所有注入河流水量的总和还要多ꎬ可能会占到古济水源头总水量的60%以上ꎬ因此沁河可称为古济水源头的最主要水源ꎮ但不能因此将沁河定为古济水的源头ꎬ因为沁河并不是从源头一以贯之地流入大海ꎬ而是汇入了 济源古湖盆 ꎮ沁河被淹没在 济源古湖盆 中ꎬ与其他注入湖盆的河流一道成为济水的源头ꎮ古人看到济水是从济源古湖盆 中流出来的ꎬ因而确定 济源古湖盆 是济水的源头ꎮ而后来爆发了史前大洪水ꎬ紧接着就有了大禹 导沇水 ꎮ 沇水 实际就是古济水的源头ꎬ 沇水 被导入黄河ꎬ古济水的源头没有了ꎬ 沇水 的主流逐步变成了沁河ꎬ也就是古济水源头的主要水源变成了沁河ꎬ变成了黄河的支流ꎬ古济水就被黄河分割了ꎮ从此以后ꎬ沁河和济水彻底分离ꎬ后来济水源头被逐步西移到济源城西北ꎬ沁河则成为远离济水源头的黄河支流ꎮ(二)济水源头与沇水翻阅现代词典去查阅 沇水 ꎬ绝大多数的解释都是 古河名ꎬ济水的别称ꎬ源出中国河南省ꎬ流经山东省入渤海 ꎮ那么ꎬ沇水与济水以及济水源头是什么关系?这首先应从沇水名称的由来说起ꎮ根据有关文献资料ꎬ沇水的名称可以从下面几点来分析ꎮ1.沇水发源地位于史前九州之 正西弇州根据有关记载ꎬ我国在大禹划分九州之前ꎬ还有一种按照地理方位划分的九州ꎬ有人称之为 河图九州 或是 伏羲九州 ꎻ而自大禹之后划分的九州则称为 禹贡九州 周礼九州 ꎮ所谓 河图九州 ꎬ只是按照地理方位划分的九州ꎬ各州大体分布于九个方位中的某个方位ꎬ具体的地域范围则比较抽象模糊ꎮ也许古人只是将所知悉的地理区域按照方位进行了划分ꎬ并不一定严格区分实际统辖管理的区域ꎮ 禹贡九州 相传是大禹治水之后按照河流水系划分的九州ꎬ区域界线就相对明确具体ꎬ是指当时大体上能够统辖管理的区域ꎮ据此分析ꎬ 河图九州 很可能是夏朝之前古人划分的九州ꎬ属于史前九州ꎻ而 禹贡九州 则是夏朝之后划分的九州ꎮ古人最早划分的史前九州记载于«淮南子 地形训»㊁«后汉书 张衡传»(注引«河图»)㊁«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总叙州郡第一引«河图括地象»等古代文献ꎮ«淮南子 地形训»曰: 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ꎬ正南次州曰沃土ꎬ西南戎州曰滔土ꎬ正西弇州曰并土ꎬ正中冀州曰中土ꎬ西北台州曰肥土ꎬ正北泲州曰成土ꎬ东北薄州曰隐土ꎬ正东阳州曰申土ꎮ 其他相关记载也大略相同ꎮ根据记载ꎬ史前九州中 正西弇州 ꎬ即正西方是弇州ꎮ古代弇㊁兖㊁沇字通用ꎬ弇州也就是兖州㊁沇州ꎮ正西方的弇州(兖62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州㊁沇州)在哪里呢?根据 正中冀州 分析ꎬ古代 济源盆地 一带应位于 正中冀州 的西边ꎬ属于远古弇州(兖州㊁沇州)的地域范围ꎮ发源地位于弇州(兖州㊁沇州)ꎬ加上其为河流取 氵 字旁ꎬ因此ꎬ被古人称为 沇水 ꎮ据此分析ꎬ沇水可能是济水最早的名称ꎬ或是史前的名称ꎮ后 沇 兖 通用ꎬ也被称为兖水ꎮ2. 沇 字的古义符合 济源古湖盆 的地理状貌中国文字是象形字ꎬ最初都是以形表意ꎬ即以象形符号表意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将甲骨文 沇 字解释为像水顺沟流ꎬ在下面形成一个水坑洼地(沼泽)ꎮ西周青铜器沇儿钟上的金文 沇 字(如图4)ꎬ很像水沿着山前沟槽流动的样子ꎬ与前文分析的古济水源头的情形极为相似ꎮ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说: 按泉出沮洳曰沇ꎬ引伸为沇州ꎮ九州之渥地也ꎮ故以沇名焉 在小篆则训山间淊(同淹)泥地ꎮ 这里的 渥地 即河池水泽之地ꎮ 济源古湖盆 的地貌状况与 九州之渥地 山间淊泥地 的状貌非常相似ꎮ由此推断ꎬ古人大概从地理状貌特征造出了象形字逐渐演化成了 沇 字ꎬ既而有了 沇水 这个名称ꎮ那么 沇水 又如何成了 兖水 呢? 沇 字在篆书向隶书演化的过程中ꎬ左边竖向的 氵 后来演变成上边横向的 六 ꎬ于是 沇 字就成了 兖 字ꎬ沇水 也就成了 兖水 ꎮ这是从文字演变的角度ꎬ推断沇水很可能是古济水最原始的的名字ꎮ图4㊀西周青铜器沇儿钟上的金文 沇 字①㊀㊀3.«禹贡»记载的 沇水 沇州 分析«禹贡» 导水 部分记载了 沇水 : 导沇水ꎬ东流为济ꎬ入于河ꎬ溢为荥 大禹治理古济水ꎬ首先 导沇水 ꎬ就是把古济水的源头导入黄河ꎬ溢入荥泽ꎬ东流入海ꎬ这一新的河道形成之后才称其为济水ꎮ«禹贡» 九州 部分记载 济河惟兖州 ꎬ«史记 夏本纪»记载 济河维沇州 ꎬ位居济水㊁黄河之间ꎬ却取名为 兖州 沇州 ꎬ为什么不取名 济州 ?可能的原因是九州命名在先ꎬ大禹命名九州时古济水仍名 沇水 ꎬ故以其位居沇水之滨得名 兖州 沇州 ꎬ而«禹贡»编撰成书时已将 沇水 改称为 济水 ꎬ于是表述兖州(沇州)为济水㊁黄河之间ꎬ而不是沇水㊁黄河之间ꎮ从«禹贡»中关于沇水㊁兖州的记载来推断ꎬ大禹治水和划分九州时古济水的名称应为 沇水 ꎬ之后 沇水 才逐渐有了新名字 济水 ꎬ再后来济水这个名称的使用频率日渐超过沇水ꎬ成为后来流行的名称ꎮ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沇水是济水早期的名称ꎮ从史前时期一直到大禹治水之后的某一时间ꎬ古济水只有一个名称即沇水ꎬ有了济水这一新名称之后ꎬ沇水之名仍一直被沿用ꎮ因此先有沇水ꎬ后也称兖水ꎮ(2)沇水古义是济水的全称ꎬ是济水整条河道的全称ꎬ而不是济水某一河段的名称ꎮ现代各类辞典均解释沇水为 古河名ꎬ济水的别称 ꎬ 又作兖水ꎬ即济水 ꎬ正是指这一含义ꎮ如«汉书 地理志»就将济水自发源至入海皆称沇水ꎬ沇水古义实指济水全流ꎮ72李保国:济水源头之谜探析(二)①图4转引自孙家臣㊁郭焰的网文«甲骨文中的兖州故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1933954355150916&wfr=spider&for=pc)ꎬ图中画圈的即为金文 沇 字ꎮ(3)晋代之后很多文献出现了对沇水古义的误解误用ꎬ将黄河以北济水源头河段称为沇水ꎬ这都是由于对«山海经»记载的 王屋山氵聯水 的误解引起的ꎬ系以讹传讹ꎮ此外ꎬ这里顺便分析一下济水的另一全称 泲水 的由来ꎮ古籍«周礼 职方»«汉书 地理志»«说文解字»三书皆称济水为 泲(jǐ) 水ꎬ如«说文解字»即有 沇ꎬ水出河东东垣王屋山ꎬ东为泲 ꎬ«说文解字注»又称 泲ꎬ沇也ꎬ东流于海ꎮ 此泲水名称怎么来的?笔者推测ꎬ史前 河图九州 中 正北泲州 ꎬ古济水东北流经 泲州 区域ꎬ而且史前有相当一段时期黄河南流ꎬ当时钜鹿泽与北边的宁晋泊连成一片ꎬ济水流域覆盖整个北方地区ꎬ成为北方 泲州 区域内唯一的一条独流入海的大河ꎬ因而又称其 泲水 ꎮ(三)济水源头与氵聯水氵聯水 最早记载于«山海经 北山经»ꎮ«山海经»关于 氵聯水 的原文及晋代郭璞的注解如下(方括号外为«山海经»原文ꎬ方括号内为郭璞注解):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ʌ今在河东东垣县北ꎬ书曰至于王屋也ɔꎬ是多石ꎬ氵聯ʌ氵聯音辇(niǎn)ɔ水出焉ꎬ而西北流注于泰泽ʌ地理志王屋山沇水所出ꎬ氵聯㊁沇声相近ꎬ殆一水耳ꎬ沇则济氵聯也ɔꎮ [10]1.郭璞的错误注解这段原文主要提供了两条信息:一是氵聯水出自王屋山ꎬ二是西北流注于泰泽ꎮ笔者亦长期困扰于第二条 西北流注于泰泽 ꎬ百思不得其解ꎮ因为王屋山位于济源城西部ꎬ发源于王屋山的河流要到济源城来ꎬ只能是东南流ꎻ而根据王屋山形的实际走向ꎬ其河流都是南流ꎬ不可能东流ꎬ更不存在西北流的可能ꎮ到底王屋山有没有西北流的河流?作者曾一度怀疑«山海经»记载的氵聯水是想当然写出来的ꎮ后来查阅了多方面资料ꎬ发现还真有发源于王屋山而西北流的河流ꎬ那就是山西闻喜县洓水河上游支流景水河ꎮ郭世谦在«山海经考释»中说: 大㊁太㊁泰古皆通用ꎬ此 泰泽 ꎬ当即«左传»之 大泽 此氵聯水当即洮水上游 其地正在垣曲之北 董泽ꎬ即所谓大泽也ꎮ«元和郡县志»又云:闻喜县 景山ꎬ在县东南十八里ꎮ董泽ꎬ在县东北十四里ꎮ 然则此经之氵聯水ꎬ盖即«水经注»之景水也ꎮ [11]随即查找景水ꎬ现为闻喜县洓水河上游支流沙渠河的支流小涧河ꎮ闻喜县位于王屋山的西部ꎬ发源于王屋山西部景山的一条小河古景水河向西北方向流去ꎬ注入古董泽ꎮ古景水今为涑水河在闻喜县的最大支流沙渠河的支流小涧河ꎬ源出景山(汤王山)北谷ꎬ于茨洼㊁董村注入沙渠河ꎬ全长12公里(如图5)ꎮ看来ꎬ«山海经»的记载并非虚妄ꎮ那么ꎬ为什么«山海经»会记载这样一条小河呢?可能因为«山海经»的作者曾实地到过此处ꎬ看到这条河的流向与众不同ꎬ尽管很小ꎬ还是把它记载了下来ꎮ图5㊀古氵聯水 闻喜县洓水河上游支流沙渠河的支流小涧河(古景水)㊀㊀郭璞(字景纯)对«山海经»氵聯水的注解主要有两点:一是对于王屋之山注曰: 今在河东东垣县北ꎬ书曰至于王屋也ꎮ 此条注解略有小错ꎬ 东垣县 应为垣县ꎬ即今垣曲县ꎬ 北 应为东ꎬ即王屋山在垣曲县东ꎮ 书曰至于王屋也 指«尚书禹贡»导山部分记载的导 厎柱㊁析城至于王屋 ꎬ即开通厎柱山㊁析城山的道路ꎬ到达王屋山ꎮ二是在 而西北流注于泰泽 后注曰: 地理志王屋山82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沇水所出ꎬ氵聯㊁沇声相近ꎬ殆一水耳ꎬ沇则济氵聯也ꎮ 这个注解错误就大了ꎬ可谓大错特错ꎮ首先ꎬ郭璞将«汉书 地理志»河东郡垣县条下 «禹贡»王屋山ꎬ在东北ꎬ沇水所出ꎬ东至武德入河 的记载解释为ꎬ作为济水别称的沇水发源于王屋山ꎻ然后根据«山海经»氵聯水也发源于王屋山ꎬ就注解说ꎬ氵聯㊁沇发声相近ꎬ氵聯水就是沇水ꎬ是同一条水ꎬ沇水㊁济水㊁氵聯水都是一条水ꎮ本来«山海经»记载的氵聯水与济水㊁沇水毫不相干ꎬ结果经郭璞这一注解ꎬ氵聯水与济水㊁沇水变成同一条水了ꎮ之后的学者均根据郭璞的注解ꎬ人云亦云ꎬ以讹传讹ꎬ衍生出一系列错误ꎮ2.郭璞的注解误导了后人(1)将济水源头延伸到王屋山太乙池济水实际发源于 共山南东丘 ꎬ由于郭璞误将氵聯水等同于沇水ꎬ沇水的源头就延伸到了王屋山ꎮ在文人们的不断演绎下ꎬ进一步延伸到了天坛山顶西崖下的太乙池ꎬ这就是太乙池成为济水源头的历史源由ꎮ然后ꎬ文人们又遇到了难题:太乙池与济源城西北的济水源头之间根本没有河道相通ꎬ从山形走势看也根本不可能相通ꎬ太乙池的水怎么流到济水东西二源呢?于是文人们又发挥想象力ꎬ创造了 伏流说 ꎬ认为太乙池的水伏流地下九十里ꎬ到济源城西北又重源发为济水东西二源ꎮ这就是济水三洑三现的第一洑第一现ꎬ也是现代人难以理解的济水伏流说的真实原由ꎮ弄清了历史缘由ꎬ就可以知道ꎬ济水伏流说完全是古人的臆想或玄想ꎬ从现代科学角度看是根本不成立的ꎻ有人还试图通过做试验论证济水伏流说的可能性ꎬ只会贻笑大方ꎮ(2)将作为济水全称的沇水演变成济水的源流河段汉代之前沇水都是济水的全称㊁别称ꎬ而郭璞将氵聯水等同于沇水之后ꎬ由于«山海经»氵聯水只限于王屋山地区ꎬ因而沇水也就逐步演化成济水的源流河段ꎬ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将济水东西二源以上至王屋山称为沇水ꎮ郦道元«水经注 济水»: «山海经»曰:王屋之山ꎬ氵聯水出焉ꎬ西北流注于泰泽ꎮ郭景纯云:氵聯㊁沇声相近ꎬ即沇水也ꎮ潜行地下至共山南ꎬ复出于东丘ꎮ今原城东北有东丘城ꎮ孔安国曰:泉源为沇ꎬ流去为济ꎮ [12]二是将温县西北以上称为沇水ꎮ«水经»(«隋书»«旧唐书»均认为作者是郭璞)曰: 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ꎬ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ꎮ 三是将黄河以北的济水称为沇水ꎮ近世黄河北岸的济水亦通称沇河ꎬ不限于温县以上ꎮ(3)垣曲县也衍生出沇水ꎬ进而济水源头又延伸到了垣曲县由于隋代之前还没有济源县ꎬ古代文献记载王屋山均为 河东垣县东王屋山 ꎬ如«水经»就有 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 ꎬ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专门强调王屋山在垣县东: 沇水出河东垣东王屋山ꎬ谓垣县东之王屋山ꎮ水经云垣县东王屋山是也ꎮ [13]由此ꎬ垣曲县也衍生出了沇水ꎮ«方舆纪要»卷41讲到垣曲县:王屋山 在县(今古城镇)东北百里 沇水出焉 ꎮ«词典网 历史词典 历史地名»将沇水解释为垣曲县沇水ꎬ在今垣曲县东ꎬ源出山西绛县东南历山ꎬ南流至垣曲县古城镇南ꎬ与亳清河汇流后入黄河ꎮ垣曲县沇水也被认为是济水的源头ꎮ李立政在«济水考辩»中说: 山西垣曲古城之沇水ꎬ被大禹利用神龙(应龙)从地下通过王屋山导沇为济ꎬ又穿越黄河溢为荥泽ꎬ在山东又涌为泰泽ꎬ最后东流入海ꎬ于是一条古代长河就这样形成了ꎮ [14]四、从济源古湖盆到东西二源前面分析指出ꎬ古济水发源于共山南东丘的 济源古湖盆 ꎬ而后来直至目前一直认为ꎬ济水发源于济源城西北的东西二源ꎮ这两种说法不一致ꎬ究竟孰是孰非?笔者认为ꎬ两个都没有错ꎬ都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ꎮ 济源古湖盆 是史前时期独流入海的古济水的发源地ꎬ济源城西北东西二源是古济水变迁2600多年后北魏时期郦道元考察后确定的济水源头ꎬ二者都分别反映了当时济水发源地的真实状况ꎮ(一)济源古湖盆经历了从充盈到消退的过程大约距今4100多年至4200多年前ꎬ即约公元前2100年至2200年ꎬ有相当长一段时期气候湿润ꎬ雨量充沛ꎮ来自北边太行山和西边王屋山的大量洪水及河水汇聚到济源盆地西部区域和北部边缘区域ꎬ形成济源古湖盆ꎬ然后沿太行山南缘断裂带㊁太行山东麓断裂带ꎬ向东㊁向东北方向流动ꎬ进入华北平原东北部地区ꎬ沿途接纳来自太行山东麓及北方平原地区的支流ꎬ浩浩荡荡东北流注入渤海ꎮ当时黄河从济源盆地南缘穿过ꎬ然后东南流注入黄海ꎬ古济水成为古代中国北方地区唯一一条独流入海的大河ꎮ距今约4200多年至4100多年左右ꎬ中国发生了史前大洪水ꎬ不仅水92李保国:济水源头之谜探析(二)量特别巨大ꎬ而且持续时间很长ꎬ特别是黄河由原来的东南流改道东北流ꎬ淤塞阻断了古济水原来东流的河道ꎻ古济水源头失去了出口ꎬ逐渐滞积淹没了整个济源盆地ꎬ将济源古湖盆北部边缘的济水源头与南部边缘的黄河两大独立水系彻底打乱ꎬ混到了一起ꎮ后来就有了大禹治水ꎬ 导沇水ꎬ东流为济ꎬ入于河 ꎬ把济源古湖盆的水导入黄河ꎬ导入古荥泽ꎬ从此ꎬ济水源头河段被并入了黄河ꎬ事实上成为了黄河的支流ꎮ经过大禹治水ꎬ济源古湖盆的水逐渐退去ꎮ由于原来的地理环境㊁地理条件不复存在ꎬ原来汇聚成古济水源头的河流沁河㊁蟒河㊁丹河等ꎬ也逐步形成独立河流ꎮ至此ꎬ史前时期共山南东丘的古济水源头从此不复存在ꎮ(二)郦道元明确了济水东西二源大禹治水之后ꎬ我国进入了夏朝ꎬ逐步进入了有文献记载的历史ꎮ由于古济水源头在夏朝之前已彻底改变ꎬ因此ꎬ我们现在看到的«禹贡»之后的所有文献记载都是古济水源头彻底变化以后的情况ꎬ也就是«禹贡»记载的 入于河㊁溢为荥 的情形ꎮ到了北魏时期ꎬ约在古济水源头彻底变迁之后2600多年左右ꎬ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撰写«水经注»时ꎬ可能经过实地考察ꎬ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ꎬ将济水源头认定为济源城西北的东西二源ꎮ郦道元的观点并非无根无据㊁无缘无故主观臆断做出的ꎬ而是基于当时济水源头的实际地理状况和文献记载注释情况ꎬ经过综合权衡后确定的ꎮ从济水源头的地理状况演变看ꎬ济源古湖盆消失之后ꎬ沁河㊁蟒河㊁丹河等逐步从古济水源头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河流ꎬ而济水源头只能逐步向济源古湖盆的中心地带收缩移动ꎬ大体向西㊁向南移动ꎮ到了北魏时期ꎬ郦道元有可能在济源古湖盆核心区考察时ꎬ正好看到有一条由平地涌泉形成的河流ꎬ东流注入黄河ꎮ从文献记载及注释情况看ꎬ«水经»之前除«山海经»外就没有文献明确记载济水源头具体在哪里ꎻ而«水经»受郭璞«山海经»氵聯水注释的影响ꎬ第一次明确记载 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 ꎻ到了郦道元的«水经注»ꎬ则第一次明确 今济水重源ꎬ出温城西北平地ꎬ水有二源 ꎬ将济水源头明确定位为济源城西北的东西二源ꎮ显然ꎬ郦道元细化发展了«水经»ꎬ将«水经»关于济水源出王屋山而没有具体地点的笼统说法ꎬ进一步延伸明确到了济源城西北实实在在具体存在的东西二源ꎮ郦道元对济水源头的延伸细化和发展应该说是对之前的文献记载进行推测推演的结果ꎬ因为«水经»只是笼统地说济水发源于王屋山ꎬ但王屋山的水怎么才能流到济源城来呢?没有地面河流可通ꎬ只能从地下潜流过来ꎬ因而济水源头只能是从王屋山潜流过来以后ꎬ平地涌泉ꎬ重发为济水源头ꎮ 平地涌泉 应该是郦道元确定济水源头的最基本的理念和标准ꎮ从这一基本理念和标准出发ꎬ郦道元在实地考察时ꎬ恰恰看到济源城西北有平地涌泉形成的河流ꎬ于是将济水源头确定为济源城西北平地涌泉的东西二源ꎬ既与«水经»济水源出王屋山的说法相一致ꎬ又与济水平地涌泉发源的推断和理念相符合ꎮ郦道元的«水经注»问世之后ꎬ逐步成为我国关于河流水系的最权威最有影响的著作ꎬ因而其济水东西二源说也就成为北魏之后的正统观点ꎬ得到普遍的认可ꎮ隋朝将济渎庙建在济水东源ꎬ既是对郦道元观点的认可ꎬ也是对济水源头的官方正式确认ꎮ(三)东西二源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那么ꎬ如何看待评价郦道元的济水源头观点?对此ꎬ我们也要综合辩证分析ꎮ首先必须明确的是ꎬ郦道元确定的济水源头不是史前古济水的真正源头ꎬ不是独流入海的古济水的真正源头ꎮ东西二源给后世尤其是现代人带来了很大困惑:这两个小小的泉水怎么可能成为一条大河的源头?其非常有限的水量怎么能够支撑一条大河浩荡东流?以致很多现代学者直接否定了东西二源的古济水源头地位ꎬ认为古济水真正起源于黄河ꎬ是从黄河里分流出来的河流ꎮ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完全怪罪郦道元ꎬ郦道元时期史前独流入海的古济水已经变迁了2600多年ꎬ郦道元怎么可能知道史前的情况呢?只是到了现代随着地质学㊁考古学等的发展ꎬ我们才逐步了解了史前时期古济水发源地区的地理地质状况及其变迁演变历史ꎬ才有条件分析复原古济水源头的真实状况ꎮ拿现代的条件和标准去评价1500年前的郦道元ꎬ显然是不公平的ꎮ其次ꎬ必须肯定郦道元观点的时代合理性ꎮ根据前面的分析ꎬ郦道元是在综合权衡文献记载和实地状况的基础上做出的决定ꎬ他的决定是符合北魏时代的综合情况的ꎬ是合理的必要的ꎮ因为古济水变迁到了北魏时期ꎬ原来从太行山㊁王屋山流出来的河流纷纷独立出来ꎬ真正从济源古湖盆核心区平地涌泉形成的较大河流只有东西二源汇聚成的济水ꎮ东西二源在史前时期应该就是济源古湖盆的湖底涌泉ꎬ是史前古济水源头的组成03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蒙元时期王屋山全真教活动述略
The Actions of QuanZhen Taoism at WangWU Mountain In Meng&Yuan period 作者: 张方
作者机构: 陕西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
出版物刊名: 宜春学院学报
页码: 60-6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0期
主题词: 蒙元时期 全真教 王屋山
摘要:蒙元时期全真道在王屋山地区分布极广。
马丹阳、丘处机、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等宗系弟子在王屋山均有流传,其中又以刘处玄系弟子最盛。
这一时期,王屋山道教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在宋德芳的领导下刊刻《道藏》以及在王屋天坛和济源济渎庙所举行国家祭祀活动,前者提高了王屋山全真道众的道学文化水平,后者加强了王屋山道教与统治者及全真教上层的联系。
通过这些活动,王屋山逐渐成为全真教活动的核心区域之一。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是传说中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
面积1931平方公里,人口68万。
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设县,1988年撤县建市,1997年升格为省辖市,2003年被列入河南省“中原城市群”,2005年被列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全国篮球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
济源是朝气蓬勃的工业城市。
工业发展形成钢铁、铅锌、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矿用电器六大支柱产业,其中有色、重化工、能源产业占工业总量的80%,成为重要的新型有色、装备制造、能源工业基地;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26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128家,超10亿元企业达13家,济源钢铁、豫光金铅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均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制造业500强;玉川、虎岭、高新技术三家省级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23.7平方公里,建成区14.9平方公里,发展初具规模。
济源是独具魅力的山水城市。
是南太行、沿黄生态旅游城市,大山大河交相辉映,风光旖旎。
黄河小浪底融小浪底水库、黄河三峡于一体,烟波浩渺,壮丽秀美,被评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王屋山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被列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因“愚公移山”名扬天下,是国家AAAA级景区、世界地质公园;五龙口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九里沟山水逶迤,如诗如画,茶仙卢仝在此著《茶谱》、吟《七碗茶歌》;济渎庙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之精华,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济源旅游发展已形成以王屋山、五龙口、小沟背等景区为代表的山岳型旅游带,沿西霞院小浪底黄河三峡一线的黄河风情旅游带,年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成为重要的休闲旅游集散地。
济源是充满活力的中原经济区前沿城市。
济源素有“豫西北门户”之称,位居河南洛阳、焦作及山西晋城、运城四市的中间地带,焦枝、侯月铁路在境内交会,207国道穿境而过,高速公路形成“十”字型框架,镇镇通高速,村村通公交,济源已成为沟通晋豫两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 0卷
第 3期
济 源 职 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J u n l fJv a c t n l n e h ia ol o r a iu n Vo ai a d T c n c lC l o o a
Vo . 0 No 3 11 .
S o. 01l e 2
其 在认 知河 、 的关 系 时 , 人们 有 更 多 的歧 义 , 济 使 当代学 术界 甚 至多 支持北 济 与南 济分别 为 黄河 的
支 流 与支津 的观点 。 笔 者于 19 9 9年 中标 国家社科 基金 一 般项 目 :
养 生 、 为 而治 的 思想 , 在 历 代 宗 师 如 司 马 谈 、 无 更 葛 洪 的改造 之下 , 导 “ 倡 内宝 养 生 之道 , 则 和光 外 于 世 , 身 而 身 长 修 , 国而 国太 平 ” 以 至 形 成 治 治 ,
中图分 类号 : 9 8 B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17 0 4 ( 0 1 0 0 1 0 6 2— 3 2 2 1 ) 3— 0 7— 3
王屋 山为 道教 十大 洞天 之首 , 小洞 天总 首 , 大
为道 教圣 地 。济水 为 “ 四渎 ” 之一 , 中 国古 代 的 是 大河 , 源头在 王 屋 山 , 其 由历 代 的济水 祭祀 与崇 拜 济水 , 称济 渎 , 又 为古人 心 目中的独 流人海 的
《 水 与早期 河 、 济 济关 系研 究 》 并 与 20 , 0 7年 正 式 出版 了 结项 成 果— — 《 水 与 河 济 文 明》。我 们 济 认 为 , 水 在大 禹治 水 前 确 实 是平 原地 区 的本 土 济 水 系 , 是 一条独 流 人海 的河 流 。在 荥 阳巩义 、 也 武 陟 温县 之间 黄河 与济 水并 流 , 而此 时黄河 为南 流 ,
活动 可知 , 济水 是 王屋 山文 化 的一 大亮 教文 化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河流。《 尚书 ・ 禹贡》 仅有简略记载 :导浼水 , “ 东
流为 济 , 于 河 , 为 荥 , 人 溢 又东 出于 陶丘 北 , 又东 至 于荷 , 又东 北 会 于汶 , 又北 东 入 于海 。 《 经 注 》 ”水
受 到最 高 统治 者 的支 持 , 强 化 了道 教 与 道 士在 也
社 会 中 的地 位 。
收 稿 日期 :0 1 0 2 2 1 — 7— 0
二十三引《 洞天福地记》 :济渎源 出王屋 山, 云 “ 名
作者简 介 : 张新斌 ( 90一) 男 , 16 , 河南 沁阳人 , 河南省社会科 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 , 研究员。
专 门列 出了 “ 济水 ” , 映 了济水 河 道 的原始 面 篇 反
道 教 是 中国 的本 土宗 教 。道 教 初 创 之 时 , 以
貌 , 与 当代 黄 河 河 道 有 较 多 的 重 合 。济 水 有 似 “ 三伏 三见 ” “ 河 而流 ” 溢 而 为 泉 ” 谜 , 、截 与“ 之 尤
老子为教主, 道德经》 奉《 为道教经典 , 以“ 并 太上 老 君 ” 为 老子 的化 身 。道教 还 吸 纳 了儒 家 的伦 作
理 纲 常思 想 , 含 了 “ 纲 五 常 ” 以及 “ 人 感 包 三 , 天
受 ”、 阴 阳五行 ” 内容 。 墨 家 的 “ 天 明 贵 ” “ 等 尊 思 想亦 为 道教 所接 受 , 黄 老 之 学 ” 提 倡 的 清净 而“ 所
济 水为 东流 与北 流 。大 禹治 水 , 重 组 了平 原 水 则 系, 并形 成后 来所 见 到 的河 、 相交 的水 系结构 。 济
“ 外儒内道” 儒道双修 的特点。 、
道 教 的另 一 重 要 内容 , 含 了 自上古 开 始 的 包
鬼神 崇拜 与 自然 崇拜 , 形成 了天神 、 地祗 和人 鬼 的 神灵 系 统 。河海 山 岳 的崇 拜 , 是这 种 自然 崇 拜 则
于此 ; 家规 格 的济 渎庙祭 祀礼 仪 彰显 了济 水 崇拜 的至 高地位 。二 者相 伴 而生 、 国 互相 映衬 构筑 了王屋 山
道 教 文 化 的 重 要 内容 。
关键 词 : 屋 山道教 ; 王 济水 崇拜 ; 祀礼 仪 祭
D I 1 .9 9 ji n 1 7 O : 0 3 6 / .s . 6 2—0 4 . 0 10 .0 s 32 2 1.306
张新斌 : 王屋 山道教文化与济水崇拜 初探
王 屋 山道 教 文 化 与济 水 崇 拜 初 探
张 新 斌
( 南 省 社 会 科 学 院 历 史 与考 古 研 究 所 , 南 郑 州 4 00 ) 河 河 5 0 2
摘 要 :王屋 山与 济水 有 着亲 密的 关 系。 自古 以来 , 王屋 山就有 着悠 久 的道缘 历 史, 高道 频 频 活动
济水 的源头在 王 屋 山 。《 南 通 志》 十二 , 河 卷 “ 渎 , 源 于 王 屋 山顶 岩 下 日 浼水 。 反 映 了 王 济 发 ” 屋 山是济 水这 条大 河 的源头 , 为 四渎 的济水 , 作 也 为 王屋 山的神 圣性 增 色不 少 。 《 南通 志 》 七 , 河 卷 “ 渎 , 济 源 县 西 北 三 里 , 出 天 坛 山之 太 乙 济 在 源 池 , 伏流 至 此 复 见 , 为 二池 。 《 乃 汇 ” 山西 通 志 》 卷
的一 部分 。魏 晋 时 葛洪 的调 和 阴 阳 、 福 降 魔 的 祈
思想 中 , 也包含 了对 自然 山河 的 祈 驱 之 意 。 山河 祭祀 的概 念 , 仅 贯 穿 在道 教 各 派 的教 义 与 论述 不 中 , 为 道教对 社 会 的参 与 多 了一 个平 台 。如 寇 也 谦 之 于北 朝 时在 嵩 山 主持 的 中岳 祭 祀 活动 , 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