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姿态动力学与控制大作业(2A)基于伪速率控制器的喷气姿态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分析

合集下载

航天器姿态动力学与控制(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立涛

航天器姿态动力学与控制(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立涛

第4章 自旋、双自旋航天器姿态动力学
不变平面和不变线的定义 Poinsot椭圆在不变平面上的无滑动滚动
第4章 自旋、双自旋航天器姿态动力学
推力倾斜的自旋航天器
第4章 自旋、双自旋航天器姿态动力学
带有姿控推力器的自旋航天器
第4章 自旋、双自旋航天器姿态动力学
美国探险者一号卫星
第4章 自旋、双自旋航天器姿态动力学
Cz




C S
SC SC S
C S SSC CC
S S SCC
CS
S

CC



tan
1

C21 C22

sin1 C23



tan
1

C13 C33

有能量耗损时的本体极迹
第4章 自旋、双自旋航天器姿态动力学
一般准刚体的姿态动力学模型
x

Iy Iz Ix
yz

Mx Ix
T
(Ix

I
2 x
x / Iz )x2 (I y

I
2 y
/ Iz )y2
y

Iz Ix Iy
xz

My Iy
T
(Ix

I
2 x
y / Iz )x2 (I y
Cba Cz Cx Cz SC CC S

S S
CS SCC SS CCC
S C
SS
C
S

C



tg
1

C31 C32

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与控制研究

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与控制研究

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与控制研究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是航天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负责保持航天器在不同工作阶段的稳定姿态,确保航天器能够准确地对准目标,实现各项任务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介绍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控制研究进展。

一、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原理1. 姿态表示方法航天器的姿态可以用欧拉角或四元数等方法来表示。

欧拉角简单直观,但存在万向锁等问题。

四元数具有良好的数学性质和较少的计算复杂度,因此被广泛使用。

2. 姿态动力学建模姿态控制系统的设计需要建立准确的姿态动力学模型。

该模型描述了航天器受到的力矩和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模型包括欧拉动力学和刚体动力学等。

3. 控制律设计姿态控制系统的设计关键在于合适的控制律设计。

常见的控制律包括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线性二次型(LQR)控制器等。

此外,也可以采用现代控制理论中的滑模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方法来设计更为优化的控制律。

二、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的控制研究进展1. 姿态稳定与精度控制姿态稳定是航天器姿态控制的基本要求。

为了满足姿态控制的精度要求,研究者在控制器设计中引入了自适应滤波器、扩展卡尔曼滤波器等方法来提高姿态测量的精度。

2. 强鲁棒控制航天器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和干扰,如大气摩擦、舵面摩擦等。

为了应对这些干扰,研究者提出了各种强鲁棒控制方法。

例如,鲁棒自适应控制可以在面对不确定系统参数时保持较好的控制性能。

3. 多智能体协同控制多智能体协同控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在航天器姿态控制中,多个航天器之间需要实现协同控制,保持相对位置关系。

这对于任务要求高精度的星际探测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4. 机器学习在姿态控制中的应用机器学习在航天器姿态控制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例如,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可以对航天器姿态检测、控制系统故障检测等问题进行优化。

此外,还可以利用增强学习方法来解决复杂的姿态控制问题。

三、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的挑战和前景1. 挑战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基于VC++的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基于VC++的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A W  ̄ i A G ag u,S N i N e- ,M u n- j f O GBn
(col f s oat s a i stt oT cnl y ab 50 1 C i ) Sho o t nui ,H r nI tue f ehoo ,H ri 10 0 , hn Ar c b n i g n a
a d e tn e n xe d d, a d te b n f s ae o t n d、 n e t r b a e h e i i Ke r s at u e c nr l s a e r t V ++ ; smuain L a u o n ls y wo d : t t d o t ; p c a ; C i o c f i l t ; y p n v a ay i o s
维普资讯
2 0 年 3月 0 8 第 1 卷 第2 5 期
控 制 工 程
Co to gn e ig o ia n r lEn i e rn fCh n
Ma r.2 0 0 8 Vo . 5, 1 1 No. 2
文 章 编 号 :6 1 882 0 )20 8.4 17. 4 (0 80 -150 7
基于 V C++的 航 天 器 姿态 控 制 系统 设计 与仿 真
安 文 吉 ,马 广 富 ,宋 斌
100 ) 50 1 ( 尔滨工业 大学 航 天学 院 ,黑龙 江 哈尔滨 哈

的效果 。
摘 要 :针 对 采 用 结 构 化 方 法 设 计 航 天 器 仿 真 软 件 效 率 低 的 问题 ,基 于 V C++采 用 面 向 对 象思想提 出了一种航 天 器姿 态动力学与控制 的仿真 框架 。设计 了一种航 天器 的姿 态控 制器 . 并给 出了系统稳 定性证 明;在理 论上 证 明 了控 制律 的全局 渐 近稳 定后 ,在 所设 计 出的V C++ 仿真软件上验证 了控 制算法 。所提 出的航 天 器仿 真软件 设计 方法成 功应 用 于某型航 天 器姿 态 控 制 系统 , 实现 了仿 真 软 件 的 可 重 用 性 ,提 高 了软 件 的 可 扩 充 性 ,优 化 了代 码 , 取 得 了 明显 关 键 词 :姿 态 控 制 ;航 天 器 ;V C++;仿 真 ;Lato yp v分析 m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航天器姿态控制研究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航天器姿态控制研究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航天器姿态控制研究一、引言航天器姿态控制是航天工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它关系着航天器的稳定性和精度,对于载人航天、卫星定位、空间探测等任务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姿态控制方法往往基于经验和观察,无法满足对复杂环境中航天器姿态的准确控制需求。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简称MPC)的航天器姿态控制方法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二、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原理与方法1. 模型预测控制原理模型预测控制是一种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系统响应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修正控制输入,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模型预测控制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优化问题求解来寻求最优控制策略,以使系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满足给定的性能指标。

2. 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航天器姿态控制中常用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包括线性二次型模型预测控制(Linear Quadratic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简称LQMPC)和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Nonlinear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简称NMPC)。

LQMPC方法假设系统模型是线性的,并通过求解线性二次型优化问题得到最优控制律;而NMPC方法则适用于非线性系统,可以通过迭代求解非线性优化问题近似得到最优控制策略。

三、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1. 系统建模在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中,首先需要建立航天器的数学模型。

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涉及到刚体动力学、航天器运动学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刚体力学、电机驱动、传感器测量等多个因素进行建模。

2. 预测模型基于航天器的数学模型,可以通过离散化、线性化等方法获得离散时间的线性预测模型。

预测模型可以用于预测航天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姿态变化,进而进行优化计算得到最优控制输入。

3. 优化求解在模型预测控制中,通过求解优化问题得到最优控制输入。

卫星姿态控制

卫星姿态控制
M sgn(U ) 0
(6.14a)
U (1 h)1或 sgn(UU ) 0 (6.14b) U 1或 sgn(UU ) 0
系统框图见图6.10。图中k为微分系数,θ c为给定 的姿态角。
当θ c=0时,系统由初始条件逐渐向里收敛,最后停留在 一个稳定振荡上面,即为极限环(见图6.11)。显然该控 制系统也是稳定的,有阻尼存在,且阻尼的大小取决于 超前网络参数k的大小。过渡过程的最大角度超调发生在 点“2”处,从分析式(6.12)得知,发生在处,其大小可 以表示为
对于一般的n维控制任务,由上述分析方法可以证明 以下结论:
(1)n维任务的最小结构要求推力器数目m为
m=n+1
(2)n 维任务如果要求冗余度为 R ,则最小冗余结构 的推力器数目m为
m=n+1+2R
6.3.2 推力器系统的操作 航天器推力器系统的正确操作包含许多方面的正确 选择。其中有: (1)任务字 (2)指令矢量 (3)档次字 (4)推力器组合 (5)组合体
最小冗余结构可用作图法确定。以图6.17所示的二 维控制任务为例,图6.18为各种推力器配置方案的推力 矢量图。图中的每一个矢量代表配置的一个推力器的推 力矢量或力矩矢量。
过矢量的交点作任一直线aa’,把二维控制平面分为 两半。如果每一个半平面内至少含i个推力或力矩矢量,则 系统有冗余度R=I-1。依此方法可以判定,图6.18所示中由 左至右4种推力器配置方案的冗余度分别为R=1,l,2,2。
从该理想化的极限环工作状态可知,在死区负极限 ( R )和正极限( R )之间存在一个常值角速度 R ,见 式(6.18)。尽量减小这个常值角速度有利于节省工质消耗 量。 若推力器的推力为F,相对航天器质心的力臂为l,比 冲(比推力)为 I sp ,推力器的最小脉宽为△t,则容易证 明航天器继电控制的理想平均工质消耗量为

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

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

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仿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是无人机飞行过程中保持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通过精确的姿态控制来实现飞行器的稳定飞行和各种机动动作。

本文将介绍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步骤,并通过仿真验证其性能。

一、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主要基于控制理论和传感器技术。

控制理论提供了一种系统动力学建模和控制器设计的理论基础,而传感器技术能够提供准确的姿态信息,为控制系统提供反馈信号。

在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中,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PID控制和模型预测控制。

PID控制是一种经典的控制方法,通过测量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误差,综合考虑比例、积分和微分三个部分,计算出控制输出。

模型预测控制则是基于飞行器的数学模型,通过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状态变化,计算出最优的控制策略,从而实现姿态控制。

二、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1. 系统动力学建模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的设计首先需要进行系统动力学建模。

根据飞行器的物理特性和运动方程,建立数学模型。

常见的模型包括刚体模型、欧拉角模型和四元数模型。

选择合适的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飞行器的运动特性。

2. 控制器设计根据系统模型,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进行控制器设计。

常用的控制方法有PID控制和模型预测控制。

PID控制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但对于复杂的飞行器姿态控制来说,模型预测控制能够提供更好的性能。

根据系统的需求和性能指标,设计合适的控制器参数。

3. 传感器选择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需要依赖传感器来获取准确的姿态信息。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加速度计、陀螺仪和磁力计等。

根据飞行器的需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进行校准和数据处理,以提供准确的姿态反馈。

4. 闭环控制设计好控制器和选择好传感器后,将其组合成一个闭环控制系统。

将传感器获取的姿态信息与目标姿态进行比较,计算出控制输出,通过执行机构来实现姿态控制。

第四章航天器的姿态动力学与控制

第四章航天器的姿态动力学与控制
在设计飞轮控制系统时, 第一需要考虑卸载(磁卸载或喷气卸载),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增 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第二需要考虑飞轮的使用寿命。我国自主研发的飞轮工作寿命在 10年以上,而且可靠性也很高。在某些精度非常高的控制系统中,可以 采用磁浮轴承的飞轮。
11.3.6 姿态敏感器
姿态就是航天器在空间的方位,而姿态敏感器用来测量航天器 本体坐标系相对于某个基准坐标系的相对角位置和角速度,以确 定航天器的姿态。要完全确定一个航天器的姿态,需要3个轴的角 度信息。由于从一个方位基准最多只能得到两个轴的角度信息 (俯仰和偏航),为此要确定航天器的三轴姿态至少要有两个方 位基准。姿态敏感器按不同的基准方位,可分为下列5类:1、以 地球为基准方位:红外地平仪,地球反照敏感器;2、以天体为基 准方位:太阳敏感器,星敏感器;3、以惯性空间为基准方位:陀 螺,加速度计;4、以地面站为基准方位:射频敏感器;5、其 他:例如磁强计(以地磁场为基准方位),陆标敏感器(以地貌 为基准方位)。
单轴
与喷气推力器三轴姿态稳定系统相比,飞轮三轴姿态稳定系统 具有多方面的优点。
1、飞轮可以给出较精确的连续变化的控制力矩,可以进行线性控 制,而喷气推力器只能作非线性开关控制。因此飞轮的控制精度一 般比喷气推力器的高一个数量级,而且姿态误差速率也比喷气控制 小。
2、飞轮所需要的能源是电能,可以不断通过太阳能电池在轨得到补 充,因而适合于长寿命工作。喷气推力器需要消耗工质或燃料,在 轨无法补充,因此其使用寿命大大受限,基本上与航天器携带的工 质或燃料质量成正比,而且还有长期密封问题。
11.3.3 自旋稳定
自旋稳定的原理:是利用航天器绕自旋轴旋转所获得的陀螺定轴 性,使航天器的自旋轴方向在惯性空间定向。它的主要优点首先是为 航天器获得规则的姿态运动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手段。自旋卫星利用非 常简单的仪器便可提供姿态信息,而且因为运载工具通常是以自旋方 式入轨的,所以航天器很容易达到完全无源的惯性定向,并且有一定 的精度。其次,由于自旋运动具有比较大的动量矩,因此航天器抵抗 外干扰的能力很强,因为当自旋航天器受到恒定干扰力矩作用时,其 自旋轴是以速度漂移,而不是以加速度漂移。加之自旋稳定能使航天 器发动机的推力偏心影响减至最小,因此自旋稳定方式在航天器,特 别是在早期发射的航天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于伪逆最优控制飞行控制系统容错重构设计

基于伪逆最优控制飞行控制系统容错重构设计

基于伪逆最优控制飞行控制系统容错重构设计史志波;孙丹;刘涛【摘要】针对飞行器操纵面受损或失效下的容错重构及其操纵品质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线性二次最优控制(linearquadratic regulator,LQR)理论和伪逆法技术实现多变量飞行器控制系统的容错重构技术方案.应用LQR最优控制实现飞行器控制系统的稳定优化设计,并考虑飞行器操纵面故障特点,建立其故障一般描述形式,利用伪逆法技术实现飞行器故障状态下的控制率重构与优化设计,保证重构下闭环控制系统的严格正实与全局稳定性.针对飞行器控制系统操纵面的典型故障进行容错重构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系统容错重构方案能够实现对飞行器在操纵面故障下的有效控制.【期刊名称】《中国民航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2)006【总页数】6页(P23-28)【关键词】飞行控制系统;伪逆法;线性二次调节器;容错重构;多变量控制【作者】史志波;孙丹;刘涛【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自动化学院机器人研究所,天津300300;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哈尔滨150001;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市民用航空器适航与维修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00;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自动化学院机器人研究所,天津30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49.1;TP273.2飞行控制系统对保证飞行器安全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保证航空器在操纵面等组件发生故障时,仍然能使其满足安全飞行所要求的最低性能标准,则需开展对飞行控制系统的控制规律容错重构控制技术的研究,以使得飞行器在“带伤”情况下可继续执行飞行任务,或者安全返航。

针对航空器飞行控制系统的容错重构,就是要求航空器在发生控制组件故障时,仍然能够保证其控制系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鲁棒性,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和操纵性。

对于将航空器安全运行置于第一位的民航业而言,飞行控制系统容错重构技术的实施非常关键,相关技术实施与应用也成为当下飞行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的新技术特征之一[1]。

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

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

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是保证航天器在空间中正确姿态运动的关键系统之一。

它通过精确控制航天器上的推力器和陀螺仪等设备,使得航天器能够保持稳定的方向姿态,从而保证航天器能够完成各项任务。

本篇文章将探讨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方法。

一、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概述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由姿态测量、控制算法和执行器三部分组成。

姿态测量部分主要通过陀螺仪、星敏感器和加速度计等传感器获取航天器的姿态信息。

控制算法部分采用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算法或者模糊控制算法等,根据姿态测量数据计算出控制指令。

执行器部分则根据控制指令进行推力和力矩的输出,以便调整航天器的姿态。

二、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原则1. 稳定性原则: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应保持航天器姿态的稳定,以避免不受控制的旋转或者摇晃。

2. 灵敏性原则: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应对姿态变化做出及时反应,以便快速调整航天器的姿态。

3. 可靠性原则: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应具备高度的可靠性,以保证在工作期间不出现故障或失效。

4. 精确性原则: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应具备高度的精确性,以确保航天器能够实现精确的定位和导航。

三、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方法1. 传感器选择和布局: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的传感器选择和布局对系统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选择传感器类型和数量,同时布局合理以保证姿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控制算法设计: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的核心是控制算法的设计。

可以采用经典的PID控制算法,也可以使用模糊控制算法或者神经网络控制算法。

控制算法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航天器的动力学特性和控制要求。

3. 推力器设计:推力器是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的执行器部分。

推力器的设计需要考虑推力大小、响应速度和功耗等因素,以满足航天器姿态控制的需求。

4. 性能评估和优化:设计完成后需要对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进行性能评估和优化。

通过仿真和试验验证系统的性能,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优化,使系统工作更加稳定高效。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研究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研究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航天科技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为了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种科技,对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的研究也日益变得重要。

这篇文章将探讨什么是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其重要性以及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什么是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

简单地说,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是研究如何运用科技方法,使航天器更加精准地运行和控制的学科。

航天器的动力学是指研究在运行和飞行中涉及到的力学问题,比如轨道设计、飞行轨迹等。

航天器的控制是指通过输入相应的指令,控制航天器的运动和姿态,使其保持特定的轨道或飞行路径。

在研究和应用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方面,需要掌握诸如摄动理论、动力学仿真、控制算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些知识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航天器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二、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理解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探讨航天器材料的一个例子:太阳能帆板。

太阳能帆板是由一块薄膜构成,其面积通常很大,并通过光学系统将太阳辐射转化为可供使用的能量。

由于太阳能帆板表面的面积很大,因此在航天器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必须考虑材料的刚度、稳定性等。

此外,太阳能帆板的控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通过相应的方法使其保持相对静止状态。

由此可见,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对于航天器的设计和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运用科技手段,优化控制系统,可以有效提高航天器的精准度和可靠性,提高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能力。

三、目前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研究的主要方向目前,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轨道设计、姿态控制、动力学仿真、自主导航等。

1、轨道设计轨道设计是指确定航天器固定轨道或飞行路径的过程。

在轨道设计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比如航天器质量、燃料质量比、地球引力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优化,可以使航天器更加稳定和精准地运行在预定的轨道路径上。

2、姿态控制姿态控制是指在空间环境中通过控制航天器的姿态来保证航天器的稳定性、行动精确性以及实现某些任务需求的一种技术。

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的模型辨识与优化

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的模型辨识与优化

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的模型辨识与优化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是确保航天器在太空中正确定向和保持稳定姿态的关键系统。

模型辨识与优化是对该系统进行分析和改进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介绍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的模型辨识和优化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技术。

在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中,姿态控制器负责根据传感器测量的数据进行反馈控制,使得航天器能够实现所需的姿态。

为了设计和改进姿态控制器,需要准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航天器的动力学特性和控制系统的性能。

模型辨识就是通过对航天器的输入输出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首先,进行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的模型辨识需要收集航天器的输入输出数据。

这些数据可能包括航天器的位置、速度、角度、推力等信息。

通过正确选择传感器和采集系统,可以获取到准确的数据,用于模型辨识。

接下来,模型辨识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参数辨识、系统辨识和神经网络等。

参数辨识的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已知的输入输出数据进行参数估计。

系统辨识的方法则是通过对输入输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推断出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神经网络是一种基于模拟大脑神经元网络的模型辨识方法,利用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进行模型预测和优化。

在模型辨识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去除噪声、滤波和数据对齐等。

同时,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结构和优化算法。

数学模型可以是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或者混合模型,根据航天器的实际特性进行选择。

优化算法则是为了找到最优的模型参数,使得模型预测的精度最高。

一旦完成了模型辨识,就可以进行姿态控制系统的优化。

优化的目标是改进姿态控制系统的性能,如提高稳定性、加快响应时间和减小控制误差等。

在优化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的控制策略和参数调整方法。

例如,可以使用PID控制器进行姿态控制,通过调整PID参数来优化系统的性能。

还可以利用优化算法,例如模拟退火算法或遗传算法,对控制参数进行全局搜索,找到最优解。

除了模型辨识和优化,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来改进姿态控制系统。

航天器姿态控制中的控制律设计与实现

航天器姿态控制中的控制律设计与实现

航天器姿态控制中的控制律设计与实现航天器姿态控制是航天器飞行任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通过控制航天器的推力、转弯等动力学特征,使其保持特定的姿态,以实现任务的正确执行。

在航天器姿态控制中,控制律的设计和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航天器姿态控制中控制律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控制律。

航天器姿态控制中的控制律设计首先需要明确航天器姿态的定义和目标。

姿态通常由航天器的转动角度和转动速度来描述。

在设计控制律时,需要确定目标姿态,并根据目标姿态与当前姿态之间的差异来进行调整。

在控制律设计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基于PID控制器。

PID控制器是一种经典的反馈控制器,由比例、积分和微分三个部分组成。

比例部分通过调整输出,以降低目标姿态与当前姿态之间的差异;积分部分通过累积误差,以消除稳态误差;微分部分通过测量误差的变化率,以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

通过调整PID控制器的参数,可以实现对航天器姿态的精确控制。

除了PID控制器,还有一些其他常用的控制律设计方法,如线性二次调节器(LQR)和模型预测控制(MPC)。

LQR是一种基于线性系统模型的控制律设计方法,通过优化线性二次性能指标,来获得最优的控制器参数。

MPC则是一种基于系统动态模型的控制律设计方法,通过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系统响应,来优化控制器的输出。

这些方法在航天器姿态控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控制律实现方面,需要考虑航天器的动力学和控制硬件的限制。

航天器的动力学特性通常由一组微分方程描述,控制律需要根据这些方程来计算控制输出。

同时,控制硬件的延迟、采样率和精度也会对控制律的实现产生影响。

为了确保控制律能够准确地控制航天器的姿态,需要对动力学模型和硬件特性进行准确的建模和分析。

在实现控制律时,还需要考虑航天器姿态的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选择和安装。

航天器姿态的测量通常使用陀螺仪、加速度计、磁力计等传感器来进行。

执行器则可以是推进器、舵机等。

合理选择传感器和执行器,并进行准确的安装和校准,对于姿态控制的有效实现至关重要。

姿态动力学题目

姿态动力学题目

1.采用某组欧拉角描述飞行器的姿态,有时会出现奇异。

试给出一种避免奇异的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详细论述。

此外,各种姿态参数之间是有联系并可相互转换的,请分析并介绍多种姿态参数之间的内在关系。

2.采用欧拉角的形式描述航天器的姿态机动任务,除了出现奇异问题外,还存在非路径最优的问题。

试给出一种路径最优的航天器姿态运动描述方案,并详细论述该方案的描述思路和公式。

3.除了课堂上所讲解的牛顿欧拉法(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定理)推导航天器的姿态动力学方法外,还有哪些比较常用的推导方法?试着对其他推导方法进行详细讲解。

4.牛顿欧拉法推导航天器姿态动力学方程时,是没有考虑到航天器所携带的柔性部件,如果考虑了柔性部件,使用Kane方程推导系统动力学较为方便,试以一个建立带有柔性部件的航天器姿态动力学的例子,对该方法进行讲解。

5.对于航天器的执行机构,特别是飞轮和控制力矩陀螺,它们除了能够提供有效的力矩以进行姿态控制,但是他们也具有一定的振动特性,试通过飞轮和控制力矩陀螺的动力学模型(静动不平衡),去解释两者产生振动的原因。

6.飞轮作为航天器姿态控制执行机构的过程中,一直加速会造成飞轮的饱和,试给大家描述两种以上的飞轮的饱和卸载方式,并结合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回路进行讲解,要绘制出整个系统的控制系统框图。

7.控制力矩陀螺分为常速控制力矩陀螺和变速控制力矩陀螺,试着对变速控制力矩陀螺的操纵律及其他相关知识进行讲解。

8.本课堂上没有讲到过多的航天器姿态确定模块,即没有讲到敏感器测量元件的工作原理以及在理论分析中进行的研究。

试在整个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下,对姿态确定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至少需要讲清楚一种滤波算法。

9.利用地球磁场,可以实现粗略的姿态确定。

以一颗CubeSat卫星为例,设计基于磁强计的姿态确定系统。

进一步,设计依靠磁强计加太阳敏感器的姿态确定系统。

给出系统模型和滤波算法。

(地磁场模型可为磁耦极子模型,或采用真实地磁模型)10.利用航天器自身的磁矩与地磁场的作用,可以实现小型卫星的姿态控制。

航天器姿态稳定强化学习鲁棒最优控制方法

航天器姿态稳定强化学习鲁棒最优控制方法

2023-11-05CATALOGUE目录•绪论•航天器姿态动力学模型•基于强化学习的鲁棒最优控制算法•航天器姿态稳定强化学习鲁棒最优控制实验验证•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绪论研究背景与意义航天器姿态稳定的重要性航天器姿态稳定是维持其在空间轨道正常工作的关键,对于任务成功执行和科学实验数据的获取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控制方法的局限传统的航天器姿态控制方法通常基于精确的模型和特定的环境条件,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模型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的存在,往往难以实现理想的控制效果。

强化学习与鲁棒最优控制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和优化控制理论的发展,强化学习算法和鲁棒最优控制理论为解决复杂控制系统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010203国内在航天器姿态控制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如基于PID 控制、H∞控制等传统控制方法,以及基于神经网络、模糊逻辑等智能控制方法。

国内研究现状国外在航天器姿态控制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如美国NASA、欧洲ESA等机构在鲁棒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国外研究现状随着人工智能和优化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航天器姿态稳定控制正朝着智能化、鲁棒优化和自适应控制的方向发展。

研究发展趋势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内容、目的和方法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针对航天器姿态稳定问题,结合强化学习算法和鲁棒最优控制理论,开展航天器姿态稳定强化学习鲁棒最优控制方法的研究。

研究目的旨在提高航天器姿态控制的鲁棒性和适应性,降低外部干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提高航天器的姿态稳定性和任务成功率。

研究方法将采用理论分析、仿真研究和实际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建立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模型、设计强化学习算法、构建鲁棒最优控制器等。

02航天器姿态动力学模型航天器的姿态运动可以由角动量定理来描述,该定理表明角动量是姿态变化的驱动因素。

航天器姿态动力学方程角动量定理欧拉方程描述了航天器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状态,包括绕质心的旋转和进动。

欧拉方程根据角动量定理和欧拉方程,我们可以建立航天器姿态动力学模型,该模型描述了航天器的姿态运动和扰动对其影响。

航天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航天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航天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航天飞行器的姿态控制系统被视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确保航天器在太空中稳定、精确地执行任务。

航天飞行器的姿态控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姿态测量、姿态控制和姿态仿真。

本文将详细探讨航天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仿真。

一、姿态测量姿态测量是航天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的基础,其目的是测量飞行器在三维空间中的姿态。

常用的姿态测量方法包括陀螺仪、加速度计和磁强计等传感器。

其中,陀螺仪可以测量飞行器的角速度,加速度计可以测量飞行器的加速度,磁强计可以测量飞行器所受的磁场强度。

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可以将各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提供更加精确的姿态测量结果。

二、姿态控制姿态控制是保持航天飞行器在空间中稳定的关键。

姿态控制通常通过推进器、陀螺仪、反作用轮和磁强杆等装置来实现。

推进器用于改变飞行器的速度和方向,陀螺仪用于调整飞行器的角速度,反作用轮则通过调整转速来实现姿态控制。

磁强杆是利用航天器周围磁场的特性来实现姿态控制。

姿态控制算法可以利用姿态测量数据和控制输入来计算出推进器、陀螺仪、反作用轮和磁强杆的控制指令,从而实现良好的姿态控制。

三、姿态仿真姿态仿真是对姿态控制系统进行性能评估和验证的重要手段。

通过仿真可以模拟各种飞行器在不同的运行状态下的姿态变化,并对姿态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

姿态仿真通常使用仿真软件来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输入不同的控制指令,观察飞行器在仿真环境中的姿态变化。

通过不断优化姿态控制算法,可以提高姿态控制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

四、航天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要点在设计航天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时,有一些关键要点需要考虑。

首先,需要对飞行器的动力学和力学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其次,在选择传感器和执行器时,需要考虑其精度、可靠性和适应能力。

另外,姿态控制算法的选择和优化也非常重要,从而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此外,姿态控制系统还需要考虑通信、能源、质量和成本等方面的因素。

航天器姿态控制算法设计与仿真

航天器姿态控制算法设计与仿真

航天器姿态控制算法设计与仿真航天器姿态控制是航天任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它涉及到航天器精确的定位、姿态调整和航向控制。

好的姿态控制算法可以确保航天器的稳定性、精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本文将探讨航天器姿态控制算法的设计与仿真,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在开始讨论姿态控制算法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航天器的姿态。

航天器的姿态实际上是指航天器相对于某个固定坐标系的方向和角度。

常见的姿态表示方式包括欧拉角和四元数。

欧拉角是指通过三个旋转角度(滚转角、俯仰角和偏航角)来描述航天器的姿态。

而四元数则是一种数学表示方法,可以用来精确地描述航天器的旋转和姿态。

设计一个有效的航天器姿态控制算法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航天器的动力学特性、姿态传感器的精度和航天器的外部扰动等。

其中,动力学模型是设计姿态控制算法的基础。

航天器的动力学模型可以理解为航天器在空间中运动的数学描述。

常用的动力学模型包括刚体动力学模型和柔性动力学模型。

刚体动力学模型假设航天器是刚性结构,不考虑变形和振动。

而柔性动力学模型则考虑航天器的柔性特性,可以更准确地描述航天器的运动。

在设计姿态控制算法时,我们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和方法。

常见的控制策略包括PID控制、模型预测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

PID控制是一种常用的控制策略,通过调节比例、积分和微分三个参数来实现对航天器姿态的控制。

模型预测控制利用数学模型来预测航天器的未来状态,从而确定控制策略。

自适应控制则是根据航天器实际的动力学特性和外部环境实时调整控制策略,以提高控制性能。

在姿态控制算法设计完成后,我们通常需要对其进行仿真和验证。

仿真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航天器的姿态控制过程。

通过仿真,我们可以观察和分析算法的性能,优化参数和调整策略,从而提高姿态控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仿真工具包括MATLAB/Simulink、ADAMS和STK等。

除了仿真,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际航天器的试验来验证姿态控制算法。

航空航天器导航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航空航天器导航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航空航天器导航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导航控制系统在航空航天器的设计与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确保飞行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可以提高其性能和效率。

本文将介绍航空航天器导航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和仿真方法,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挑战。

航空航天器导航控制系统包括导航系统和控制系统两个主要部分。

导航系统是根据目标位置和当前位置之间的差异来确定航向和导航路径的。

它利用各种传感器、导航设备和信息处理技术来获取和处理位置、速度和姿态等关键参数。

而控制系统则根据导航系统提供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来改变航空航天器的状态,以实现预期的飞行任务。

在航空航天器导航系统中,惯性导航系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是两个常用的子系统。

惯性导航系统通过测量和集成加速度和角速度传感器的输出来估计飞行器的位置、速度和姿态。

而GNSS则利用全球卫星网络提供的定位服务来获得更准确的位置信息。

这两个系统通常是同时工作的,相互补充以提供更准确和可靠的导航结果。

航空航天器控制系统则根据导航系统提供的位置和速度信息来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以调整飞行器的运动状态。

控制系统包括自动驾驶系统、舵机、发动机等关键组件。

自动驾驶系统根据预先设定的路径和任务要求,通过控制舵机和发动机来实现飞行器的自动导航。

舵机通过调整航行姿态和舵面位置来控制飞行方向和姿态。

发动机则通过控制动力输出来调整飞行速度和加速度。

为了确保导航控制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设计与仿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设计阶段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系统架构,确定控制策略和参数。

仿真阶段则通过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实验,评估系统性能、验证设计可行性,并进行优化调整。

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飞行任务要求、环境条件、航空航天器特性等。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控制方程,可以对系统进行分析和建模,并根据设计要求来优化控制策略和参数。

在仿真阶段,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航空航天器的运动和控制过程。

通过输入不同的工况和外部干扰,可以评估系统对不同情况的响应。

姿态动力学复习题

姿态动力学复习题

姿态动力学复习题姿态动力学复习题姿态动力学是航天器设计与控制中的重要概念,它关注的是航天器在空间中的姿态变化和运动规律。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一些复习题来回顾姿态动力学的知识点和应用。

1. 什么是姿态动力学?姿态动力学是研究航天器在空间中的姿态变化和运动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到航天器的姿态控制、动力学模型建立和运动仿真等方面的内容。

2. 姿态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有哪些?(1)姿态:航天器在空间中的朝向和位置状态。

(2)姿态角:用来描述航天器姿态的三个角度,通常为滚转角、俯仰角和偏航角。

(3)角速度:航天器姿态角随时间的变化率,表示航天器的旋转速度。

(4)力矩:作用在航天器上的力矩,用来改变航天器的姿态。

3. 描述航天器姿态的常用方法有哪些?(1)欧拉角:通过滚转角、俯仰角和偏航角来描述航天器的姿态。

(2)四元数:一种用来描述旋转的数学工具,可以有效地避免欧拉角的奇异性问题。

(3)旋转矩阵:由三个正交单位向量组成,可以将姿态的旋转关系表示为矩阵运算。

4. 姿态动力学的数学模型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建立?(1)牛顿-欧拉方程:基于牛顿力学和欧拉角的动力学方程,描述了航天器姿态的运动规律。

(2)四元数微分方程:通过四元数的导数和航天器的力矩来建立姿态动力学模型。

(3)旋转矩阵微分方程:通过旋转矩阵的导数和航天器的力矩来建立姿态动力学模型。

5. 姿态控制的目标是什么?姿态控制的目标是使航天器达到预定的姿态状态,以满足任务需求。

常见的姿态控制方法包括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6. 常见的姿态控制器有哪些?(1)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根据当前姿态误差的大小和变化率来调整航天器的控制力矩。

(2)模糊控制器:通过模糊逻辑推理来调整航天器的控制力矩,适用于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系统。

(3)自适应控制器:根据航天器的动态特性和环境变化来自适应地调整控制策略,提高控制性能。

7. 姿态动力学在航天器设计中的应用有哪些?(1)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根据航天器的任务需求和动力学特性,设计合适的姿态控制器和控制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伪速率控制器的喷气姿态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分析—航天器姿态动力学与控制大作业(2A)一、任务描述目的:设计基于伪速率控制器的喷气姿态控制系统并进行仿真与分析基本内容:(1)建立三轴稳定对地定向航天器的姿态动力学和姿态运动学模型;(2)设计基于伪速率控制器的喷气姿态控制系统;(3)完成数学仿真。

具体要求(1)建立对地定向刚体航天器的三轴稳定姿态动力学和姿态运动学模型。

I x=1000kg·m2,I y=1500kg·m2,I z=1300kg·m2I xy=−20kg·m2,I xz=30kg·m2,I yz=−10kg·m2设航天器在圆轨道上运行,轨道角速度ω0=0.0011rad/s要求姿态动力学动力学采用欧拉方程,姿态运动学模型采用zyx顺序欧拉角的姿态运动学方程;(2)姿态推力器的数学模型为理想的继电器特性姿态推力器的标称推力为10N,在各轴上的力臂分别为1m、1.5m和2m。

(3)要求姿态角控制精度:优于0.5deg。

(4)不考虑姿态角速率的测量误差,试设计伪速率控制器,要求实现最小脉冲宽度(30ms)。

给出数学仿真结果。

绘出控制过程的相轨迹图,及性能指标(如极限环的速度等),估算燃料消耗率。

并体会姿态动力学模型的三轴耦合对控制过程是否有影响。

(5)设卫星在三轴方向受到常值的气动干扰力矩,分别为T dx=−0.02Nm,T dy=−0.03Nm,T dz=0.04Nm试设计伪速率喷气控制器,要求能实现最长周期的单边极限环。

给出数学仿真结果。

绘出控制过程的相轨迹图,及性能指标(如极限环的速度等),试估算此时的燃料消耗率。

二、喷气系统与推力器布局的选择喷气姿态控制系统框图典型的6+2斜装小推力配置的推力器布局图三、建模原理2.1姿态动力学方程考虑在圆轨道上飞行的对地定向航天器,姿态角和姿态角速率较小,惯量积远小于主惯量,简化后的三轴耦合的姿态动力学方程如下I xφ+(I y−I z−I x)ω0ψ+(I y−I z)ω02φ=T jx+T dxI yθ=T jy+T dyI zψ−(I y−I z−I x)ω0φ+(I y−I x)ω02ψ=T jz+T dz又考虑到轨道角速度较小,且推力器产生的推力器控制矩较大的情况下,忽略发动机偏心产生的干扰力,不考虑三轴耦合,简化的姿态动力学方程如下I xφ=T jx+T dxI yθ=T jy+T dyI zψ=T jz+T dz其中T jx,T jy,T jz为推力器产生的控制力矩在星体三轴上的分量,T dx,T dy,T dz为卫星在三轴方向受到常值的气动干扰力矩。

2.2 姿态运动学模型采用zyx旋转,考虑到航天器在圆轨道上运行,姿态角与姿态角速率都较小的情况,简化后的姿态运动学模型如下ω=[φθψ]−[ψ1−φ]ω02.3理想继电器特性理想的继电器喷气控制系统具有理想的开关特性,控制方程为:u={1e>0−1e<02.4最长周期单边极限环在进行极限环设计时,为了达到最长时间的单边极限环,需要不断地调整喷气时间。

最长周期单边极限环如下图中曲线②所示单边极限环2.5 伪速率增量反馈控制器原理伪速率控制器是一种脉宽调制器,其输出脉冲的宽度和相邻脉冲的时间间隔随输入信号(姿态角)而变化。

由于其数学模型可以近似用线性关系表示,因此是一种准线性喷气控制器。

采用伪速率控制器的喷气姿态控制系统控制框图如下图所示。

采用伪速率控制器的单轴喷气姿态控制系统框图斯密特触发器的数学描述:u ={+1e >θD +1e >(1−ℎ)θD ,ė<00−θD <e ≤(1−ℎ)θD ,ė<00−(1−ℎ)θD ≤e <θD ,ė>0−1e <−(1−ℎ)θD ,ė>0−1e ≤−θD四、 无干扰力矩的单通道控制系统仿真与分析4.1 控制参数由T on =ℎθDK F −ℎ2θDT F 选取各通道参数,再由θR ≈αi0ℎθD T F2K F(i 可取x ,y ,z 以表示不同通道)估算极限环速度,其中αi0=|T i0|I i,经过调试获取控制参数4.2单通道系统模型三轴单通道系统模型如下,仅控制力矩有所不同俯仰通道控制力矩T jy =15Nm 时的控制系统模型图4.3仿真结果初始角度偏差设为0.8deg =0.01396 运行周期为500s4.3.1滚转通道控制力矩T jx =10Nm相轨迹图如下,可以观察到,相轨迹最后收敛到一个较小的极限环。

角度偏差图如下,可以看出角度最终在−0.4~0.4deg之间变动,符合控制精度0.5deg的要求角速度偏差图如下,可以看出角速度最终在−0.015~0.0098deg∙s−1之间变动4.3.2俯仰通道控制力矩T jy=15Nm相轨迹图如下,相轨迹图如下,可以观察到,相轨迹最后收敛到一个较小的极限环。

角度偏差图如下,可以看出角度最终在−0.4~0.4deg之间变动,符合控制精度0.5deg的要求角速度偏差图,可以看出角速度最终在−0.0197~0.0168deg∙s−1之间变动4.3.3偏航通道控制力矩T jz=20Nm相轨迹图如下,可以观察到,相轨迹最后收敛到一个较小的极限环。

角度偏差图如下,可以看出角度最终在−0.4~0.4deg之间变动,符合控制精度0.5deg的要求角速度偏差图,可以看出角速度最终在−0.025~0.027deg∙s−1之间变动4.4 燃料消耗率设航天器的推力器为冷气推力器,10N的推力器比冲I s=2200m/sMφ=Mθ=Mψ=FθD(2−ℎ/2)K F I s=0.00886kg/s;五、无外力矩干扰的三轴耦合控制系统仿真与分析5.1控制参数5.2三轴耦合系统模型5.3仿真结果由于俯仰通道不参与耦合,仅对滚转与偏航的仿真结果进行分析运行周期为500s5.3.1俯仰通道相轨迹图如下,可以观察到,相轨迹最后收敛到一个较小的极限环。

角度偏差图如下,可以看出角度最终在−0.4~0.4deg之间变动,符合控制精度0.5deg的要求角速度偏差图,可以看出角速度最终在−0.019~0.017deg∙s−1之间变动5.3.2偏航通道相轨迹图如下,可以观察到,相轨迹最后收敛到一个较小的极限环。

角度偏差图如下,可以看出角度最终在−0.4~0.4deg之间变动,符合控制精度0.5deg的要求角速度偏差图,可以看出角速度最终在−0.025~0.03deg∙s−1之间变动5.4对比分析单通道系统模型所得结果滚转通道角速度变化:−0.015~0.017deg∙s−1角度变化:−0.4~0.4deg偏航通道角速度变化:−0.025~0.027deg∙s−1角度变化:−0.4~0.4deg三轴耦合系统模型所得结果滚转通道角速度变化:−0.019~0.017deg∙s−1角度变化:−0.4~0.4deg偏航通道角速度变化:−0.025~0.03deg∙s−1角度变化:−0.4~0.4deg与单通道系统模型所得结果对比分析后得出结论:相同条件下,三轴耦合与不耦合的情况相比较,角速度变化不大。

因此,当存在干扰力矩时,仅用单通道模型即可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六、有常值力矩干扰的单通道系统仿真与分析6.1控制参数6.2单通道系统模型示例:俯仰通道控制力矩T jy=15Nm,干扰力矩T dy=−0.03Nm6.3仿真结果运行周期为5000s6.3.1滚转通道控制力矩T jx=10Nm,干扰力矩T dx=−0.02Nm相轨迹图如下,可以观察到,相轨迹最后收敛到一个较小的极限环。

角度偏差图如下,可以看出角度最终在−0.4~0.4deg之间变动,符合控制精度0.5deg的要求角速度偏差图,可以看出角速度最终在−0.036~0.036deg∙s−1之间变动6.3.2俯仰通道控制力矩T jy=15Nm,干扰力矩T dy=−0.03Nm相轨迹图如下,可以观察到,相轨迹最后收敛到一个较小的极限环。

角度偏差图如下,可以看出角度最终在−0.4~0.2deg之间变动,符合控制精度0.5deg的要求角速度偏差图,可以看出角速度最终在−0.036~0.036deg∙s−1之间变动6.3.3偏航通道控制力矩T jz=20Nm,干扰力矩,T dz=0.04Nm相轨迹图如下,可以观察到,相轨迹最后收敛到一个较小的极限环。

角度偏差图如下,可以看出角度最终在−0.4~0.4deg之间变动,符合控制精度0.5deg的要求角速度偏差图,可以看出角速度最终在−0.0687~0.0835deg∙s−1之间变动6.4总结分析与4、5节的模型相比较,除了加入了常值干扰力矩,我们还延长了运行周期,增大了推力器占空比,因而相轨迹图的收敛情况更加良好,趋于最长周期单边极限环。

七、总结考虑在圆轨道上飞行的对地定向航天器,姿态角和姿态角速率较小,惯量积远小于主惯量,又考虑到轨道角速度较小,且推力器产生的推力器控制矩较大的情况下,忽略发动机偏心产生的干扰力,可将航天器的姿态动力学方程解耦,解耦后再进行数学建模与仿真分析,系统较简单。

燃料消耗率设航天器的推力器为冷气推力器,10N的推力器比冲I s=2200m/sMφ=Mθ=Mψ=FθD(2−ℎ/2)K F I s=0.00886kg/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