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味菊善用附子

合集下载

上海名医祝味菊经验方与治病思想

上海名医祝味菊经验方与治病思想

一、附子小青龙汤[组成]黄厚附片(先煎)15g 麻黄9g 姜半夏15g 桂枝9g 白芍15g 细辛3g 干姜6g 五味子9g(上二味同打),炙甘草9g。

水煎服。

[功效]扶阳温肺,祛寒化饮。

[临床应用]主治素患痰饮,气阳不足,复因感受风寒而诱发咳嗽痰喘者,方中主用附子一药,辛热善走,大助阳气而驱阴寒之邪;且合用仲景小青龙汤方,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其中麻黄、桂枝能宣肺解表,重用桂枝配白芍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可温化寒饮、而干姜、五味子合用,散中有收,功能开合肺气;甘草调和诸药,且与附子、干姜合用,具辛甘化阳之效。

又重用姜半夏以燥湿化痰,加白芥子以豁痰利气,其效益彰。

二、温阳逐饮四子汤[组成]熟附子(先煎)12~15g 白芥子、莱菔子、苏子(包煎)、桂枝、陈皮各9g 姜半夏12~15g 磁石(先煎)30g。

水煎服。

[功效]温扶中阳,化痰逐饮。

[主治]病久阳微,痰饮内留胸胁者。

饮邪停留,遇寒则聚,得温则行。

故方用附子为君,配以桂枝,磁石,以扶阳纳气,辅以三子养亲汤、半夏、陈皮以温化痰饮。

加味法:根据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吞服适量的控涎丹,以助逐饮之力;或加柴胡作为引经之药。

三、温潜强心治虚脱方[组成]附片24g 别直参12g 肉桂(研冲)3g 炮姜炭6g 生龙齿30g 灵磁石60g 酸枣仁45g 朱茯神18g 枸杞、龙眼肉各15g。

水煎服。

[功效]温里潜阳,强心救脱。

[主治]伤寒气阳大伤,邪恋不退,元阳欲脱者。

方中附子、别直参,大温大补,回阳益气,配以肉桂、炮姜,助阳消阴;伍用枸杞子,以滋阴壮阳。

附子合龙齿、磁石、酸枣仁、茯神、龙眼肉等以潜镇浮阳,养心安神,共奏强心固脱之功。

四、温经通络治鹤膝风重症方[组成]黄厚附片(先煎)24g 黄芪60g 人参(先煎)9g 熟地24克(砂仁3克拌),当归、丹参、牛膝各12g 麻黄、炮姜各9g 鸡血藤18g 鹿角9g。

水煎服。

[功效]补阳益阴,温养气血。

[主治]鹤膝风阳气衰弱,寒湿内侵,气血凝滞为患。

中医火神派:善用附子治大病

中医火神派:善用附子治大病

中医⽕神派:善⽤附⼦治⼤病中医⽕神派:善⽤附⼦治⼤病神黄中医智库 2017-06-25 09:55清末光绪年间,成都知府朱⼤⼈的夫⼈患吐⾎病,已⼀年多,诸医⽆效。

成都府属16个州、县纷纷推荐名医来为夫⼈治病。

他们或认为⾎热妄⾏;或认为阴虚⽕旺,逼⾎外溢。

结果愈治愈坏,⽇趋严重。

经⼈推荐,请川蜀名医郑钦安来府诊视。

当⽇郑钦安诊见夫⼈⾯容苍⽩,虽是夏⾄季节,床上还铺着⽪毡,盖着丝棉⼤被,显得⼗分怕冷。

⾆质淡红,苔⽩腻。

诊毕,郑钦安处⽅:制附⽚四两,炮姜四两,炙⽢草⼆两。

朱知府看⽅后竞瞠⽬结⾆,此⽅⼲姜附⼦都是⼤热之药,且量⼤超常,治此等吐⾎重症,焉有不惊之理。

孰料,服药后病⼈⾃觉周⾝凉爽,胸⼝舒畅,吐⾎竟然⽌住,⽽且吃了2⼩碗稀饭。

病⼊坦途,由此⽽愈。

朱知府为表谢意,特赠郑钦安⾦匾⼀块,上书“医宗仲景”四字。

上述案例知府夫⼈吐⾎年余,竟⽤⼤剂附⼦、⼲姜投治,应⼿⽽愈,实在令⼈惊叹,⼤开眼界。

主治者郑钦安就是⼗分独特的医学流派——⽕神派的开⼭宗师,本案⽣动体现了⽕神派注重阳⽓的思想和擅⽤附⼦的独特风格,使我们领略到⽕神派学术思想的核⼼精神。

⽕神派释义⽕神,喻称“善⽤热药之良医为⼀炉⽕也”,是对擅长应⽤附⼦等⾟热补⽕(阳⽓)药物医家的称谓,称某医家为“某⽕神”者,显然含有对其擅⽤附⼦等热药的推重和赞许,由于附⼦在热药中的⾸要地位和代表意义,因此,称某医家为“某附⼦”者,与“某⽕神”是等同含意。

所谓⽕神派,是指以郑钦安为开⼭宗师,理论上推崇阳⽓,临床上强调温扶阳⽓,以擅⽤附⼦、姜(⽣姜、⼲姜、炮姜)、桂(⾁桂、桂枝)等⾟热药物著称的⼀个医学流派。

其中,尤以擅⽤附⼦为突出特点,乃⾄诸多⽕神派医家和传⼈被冠以“某⽕神”或“某附⼦”雅号,从⼀定意义上讲,不擅⽤附⼦,就不成其为⽕神派。

⽕神派诞⽣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因此有学者称之为“传统国医中最年轻的⼀个流派”。

百余年来,传其学者代有其⼈,著名的有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卢铸之、卢崇汉等,他们均被称为“某⽕神”或“某附⼦”,于今在医林中依然独树⼀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推崇、传承其学者可称⽅兴未艾。

名老中医祝味菊:诊断提纲善用验方

名老中医祝味菊:诊断提纲善用验方

名老中医祝味菊:诊断提纲善用验方祝味菊(1884-1951年),晚年自号傲霜轩主。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先祖世代业医,童年随父入蜀,弱冠从其姑父裹理盐务于成都,其姑父先后请宿儒刘雨笙等授以医经。

1917年进入四川军医学校,攻读二年,后随该校日籍教师石田东渡日本考察医学,翌年回国。

曾任成都市政公所卫生科长,四川省立医院医务主任等职。

1926年由川来沪后,曾任中国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神州医学总会执行委员,后任中国医学院附设新中国医学研究院院长和新中国医院院长等职。

《诊断提纲》证候证候云者,乃概括诸般之病状而言。

种类颇多,范围至广,而于诊断上之关系,殊深密切。

就中如舌苔之变化,寒热之真假,乃至神色声音之观察,皆为西医所不屑道。

而国医则视为临床医典中之鸿秘焉。

抑犹有言,国医之所以为国医者,亦于是乎在,舍此而欲他求,吾未见其有得也。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下例所举,不过全豹中之一斑耳。

1验舌:前人验舌之法,系将整个的舌,划分数部,如前中后左右,以配脏腑。

说近于鑿,殊不可信。

吾人就临床上之经验,以为舌之诊察,应分舌本与舌苔。

舌本者,即舌之体质,舌苔者,即附着于舌面之衣也。

其它凿说,概不与焉。

盖验舌本,可以辨气血之障碍。

验舌苔,可以明胃肠之变。

故本书于验舌,固重视其苔,而同时亦兼察其本也。

试约略分述于下。

白苔:微白而润者,为表寒。

白润中黑者,为里寒。

白而滑者,为水邪。

白而厚腻者,为中湿。

白而干燥者,为津伤。

白如积粉者,为疫疠。

同时更宜兼察其舌本,如舌本淡红者,为阳气不足,红者为化热之渐。

淡白者,为血虚。

萎白者,为亡血。

黄苔:微黄而润者,表证失汗,热郁于里。

纯黄而干者,为阳明府热。

纯黄而腻者,为湿已热化。

纯黄中黑而燥者,为热甚伤津。

(以上苔色,皆属鲜明。

若见晦暗者,多属假象。

即前人水极似火之谓。

临床家应加以郑重注意)舌本鲜绛者为里热已炽。

余则可与上述之舌本互参。

灰苔:有寒热之别。

如纯灰而润,舌本淡红,或暗紫者,为寒邪直中三阴,及伤生冷。

【火神派名老中医医案】祝味菊经典医案赏析带下

【火神派名老中医医案】祝味菊经典医案赏析带下

【⽕神派名⽼中医医案】祝味菊经典医案赏析带下带下盛⼩姐,症状表现:带下,脉息濡细。

证属阳虚中寒,脾湿下陷,治当与温中理脾,⽅⽤附⼦理中汤化裁。

药⽤:黄厚附9g,漂苍术6g,⽣⽩术9g,炮姜炭6g,⼤腹⽪9g,带⽪苓15g,⼤黄炭12g,胡芦巴6g,⽩鸡冠炭9g,桑寄⽣12g。

⼆诊:带下瘥,腹泻,脉细迟。

再与温中理脾,仍⽤桂附理中汤化裁。

药⽤:黄厚附12g,川桂枝4.5g,炮姜6g,⽣⽩术15g,西砂仁6g,⽣⾕芽12g,⼤黄炭6g,带⽪苓15g,破故纸12g,益智仁9g。

【评析】带下属于湿邪为盛,湿为阴邪,⾮阳不化。

治宜扶阳抑阴,⽅⽤附⼦理中汤化裁为正治之法。

但⽅中⼈参,祝味菊多舍⽽不⽤。

这是因为,祝味菊认为:“正⽓虚者,宁⽤附⼦⽽不⽤⼈参,以附⼦⾛⽽⼈参守也。

”除湿之品,必⽤利湿化浊之品,⽽湿浊去有两奈道路:⼀是从⼩便,⼆是从⼤便。

⽅中所加药物⽆⾮是增强⼆便之利湿浊之品。

阳虚以脾肾为中⼼,⽽益肾收敛之品具有双重作⽤,加⽤可提⾼临床疗效。

图书信息图书名称:祝附⼦--祝味菊(⽕神派著名医家系列丛书)图书作者:傅⽂录编著出版公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7⽉图书推荐祝味菊(1884——1951)先⽣,20世纪初(民国时期)上海著名医家,“学贯中西。

擅⽤附⼦”(《海派中医》语),⼈送雅号“祝附⼦”,为沪上⽕神派领军⼈物。

傅⽂录编著的《祝附⼦(祝味菊)/⽕神派著名医家系列丛书》从⽣平轶事、学术思想、后世传承、医案评析等⽅⾯,对祝味菊的学术思想进⾏了详尽、客观、公正的分析、归纳与论述,对于学习、研究祝味菊学术思想,传承祝⽒学派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与现实意义。

祝⽒《伤寒质难》⼀书为⽕神派临床研习的读本。

版权申明以上⽂章来源搜集于⽹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

请勿⽤作商务⽤途。

关于本公众号1、感谢关注本公众号,本公众号纯属个⼈兴趣。

纯属公益类型中医学习交流公众号。

民国杰出医家——祝味菊

民国杰出医家——祝味菊

否决 。 1 9 1 2 年 中 国北 洋 政 府 废 除 中 医 教 育 。 1 9 2 9
造成是中医的学术 。他们判断中医愈病之理 , 一部 分 是 自然 痊 愈 , 而 中医 掠 为 自己 的 功绩 , 还 有 一 部 分是 经验的中药无 意中吻合科学 的缘故 ……所 以
又有 ‘ 废 医留药 ’ 之说 。味菊 从 事 中医垂 四十 年 , 实 验 考 察 的结 果 , 亦认为 ‘ 无 原 理原 则 可 寻之 经 验 , 必
勇 于面对 。 据 理力 争 1 8 9 5 年 日本 明治 二 十 八 年 皇 汉 医学 在 日本 遭
学理基础根本不健全 , 其理论疵谬百 出, 一盘散沙 , 毫无系统 。因为它本身的不科学 , 所 以有人 主张要 废除 。但是 中医能治愈病却是事实 , 而且有时竟然
能 够 医 好 科 学 西 医所 未 曾 医好 的病 , 这 真 是 奇 迹 了 。事 实既 不 能完 全 抹煞 , 同 时又不 甘 承认 奇 迹 的
中 医文 献 杂志

医林 人 物 ・
民国赢出医家—
上 海 中 医文 献馆 ( 上海, 2 0 1 2 0 3 ) 陈
味雨木

摘要: 祝味 菊 ( 1 8 8 4 — 1 9 5 1 年) , 民国 中医大家。针 对 当时民 国时期 中医所 遭遇 的重重 困难 , 他大声 疾呼 , 认为 “ 以无原理原则则 可寻之经验 , 必有原理原则可寻” , 并 勇于纠正当时崇尚清凉的时弊。主要学术观点有 : 1 . 伤寒 以五 段 为纲 ; 2 . 外邪有无机有机之分 ; 3 . 强调 “ 自然疗能” ; 4 . 八纲辨证 以阴阳为首。临床上 重视 阳气 , 擅 用附子 , 时誉 之“ 祝

祝味菊先生医案学习心得

祝味菊先生医案学习心得

祝味菊先生医案学习心得祝味菊先生是民国时期上海著名中医学家,学兼中西,擅用附子,屡起沉疴,名噪一时,时人誉为“祝附子”,他倡导重阳理论,认为“阳气”是生命活动的源动力,人体的抗病能力就源自这个“坎中一阳”,这是生命体的根本所在,人体一切的生理活动皆是其变化的结果。

究竟这位前辈是如何践行扶阳理论的?只有从其医案中寻找线索,通过反复学习,我有以下心得,与同道交流。

1 不讲“病原疗法”,强调“本体疗法”。

先生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因为各种原因作用于机体后,机体做出的一种应答反应,中医的治疗目标是纠正机体的偏颇状态,使之重新恢复新的平衡,所以他很强调正气,强调本体。

在第五期《黄煌经方沙龙》的序当中,黄煌老师有一段话非常精彩,和祝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伤寒论》书名(虽曰)伤寒,但全书是讲人的应激反应,讲如何用经方来应对和处理各种不同的应激反应。

人类面临的“应激源”很多,寒冷、酷热、潮湿、细菌、病毒、创伤、出血、疲劳、紧张、压力等等,有很多很多。

人体接受的刺激不一,但人体的应激反应方式则一。

”我们不用管“应激源”是什么,只针对应激后的机体治疗即可。

2 祝先生的医案有一个规律,就是他特别注重“太阳、阳明、少阴”三经的问题,分别采用“辛解、淡化、温潜”的方法治疗,绝大多数的处方用药都体现了这一点。

(1)开太阳常用麻黄汤、桂枝汤、羌活、蔓荆子等;(2)畅利阳明多用苍术、半夏、郁金、大腹皮、陈皮、炒薏仁、生姜、干姜、白蔻仁等;(3)温潜阳气多用制附片、黄芪、寄生、仙灵脾、菟丝子,同时配合重镇药:灵磁石、生牡蛎、生龙齿、石决明;安神药:炒枣仁、远志、茯神。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这个组合结构有利于附子直达下焦,直补坎中一阳,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在出现脉细缓、神衰、失眠、心悸、心慌、易惊醒、神疲、健忘、嗜睡时,先生必用温潜药组;很多时候,舌脉症并没有明显的少阴阳虚表现,但是先生依然使用温潜法,培植元阳,说明他对人体的阳气是何等的重视,他认为,只有机体的阳气能时时保持充沛,才能保证疾病向愈的转归方向。

祝味菊温潜法

祝味菊温潜法

祝味菊温潜法祝味菊“温潜法”临证应用举隅2016-05-03280人阅读赵东奇副主任医师松原市中医院图文/电话咨询预约挂号私人医生团队接诊远程门诊“温潜法”是用附子配伍磁石、龙骨、牡蛎等重镇潜下药物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乃名医祝味菊所独创。

笔者临床以此法治疗疑难杂症,多有所获。

兹举验案四则,以飨同道。

复发性口疮某某,男,46岁,2006-09-16初诊。

自述“口疮”反复发作近10载,近1年来发作频繁,甚为苦恼。

刻诊:口腔左颊粘膜及右舌边分别见3 mm×4 mm和2 mm×3 mm大小溃疡,疮面内陷,局部疼痛,惧怕饮食,痛甚则妨碍语言表达。

伴头昏耳鸣,腰膝酸软,小便频多,舌质红嫩,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乃肾阳失秘,虚火浮越。

投以熟附子(先煎)18 g,磁石(先煎)、龙骨(先煎)各30 g,牛膝12 g,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各10 g。

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取汁150 mL温服。

连服5剂,口疮疼痛、头昏耳鸣明显减轻。

续治半月,口疮痊愈,余症亦平。

随访匝年,未再复发。

按:口疮之症,或责之心胃积热,或责之阴虚火旺,而以肾阳失秘,浮火僭越立论者鲜矣。

《内经》云:“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本,职司固秘,以潜降为顺,浮越则病矣。

此案病人肾阳失秘,浮火窜越,上则发为口疮,头昏耳鸣,下则病为腰膝酸软,尿频失约,故立方温潜并举,温以壮阳,潜。

温潜法温潜法,中医治法之一。

温潜法,虽源于仲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法,但由民国名医祝味菊先生最早提出,且祝味菊先生运用得相当娴熟。

他认为虚人而躁甚者,气怯于内、阳浮于上也。

其为兴奋,乃虚性之兴奋也。

甘凉之剂可令小安,缓和之效也。

因其小效而频服之,则气愈怯而阳愈浮矣。

此非亢阳之有余,乃阳衰不能自秘也。

大凡神经衰弱者,易于疲劳,又易于兴奋,滋阴清火之法,虽有缓解兴奋之效,然其滋柔阴腻之性,足以戕贼元阳,非至善之道也。

宜与温潜法。

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源,导龙入海,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

谈祝味菊先生医案中附子制川乌的应用_石富娟

谈祝味菊先生医案中附子制川乌的应用_石富娟

方面起整体调节作用。

对于湿热病在表和在上焦者,尤为适宜。

实验研究表明[3-4]:清香散在体外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作用,且药物浓度越高,抑菌作用越强。

对湿热模型动物的研究表明:该方有良好的清热祛湿作用,可延长动物的生存期。

其作用与提高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调节微量元素的含量、抑制脂质过氧化、促进HSP70表达有关。

该方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温病湿热证患者,疗效卓著,现举病案如下:徐某,女,36岁,1995年5月入院。

因子宫肌瘤术后合并肺炎,发热1个月不退,初起高热,体温39~40℃,后用多种抗生素退热治疗,体温39℃左右持续不减,伴咳嗽痰不多,纳呆,恶心,大便不爽,1d3~4次,脉滑数,苔白厚腻,中心微黄。

经用清香散每次2包,1d3次煎服(即4h服1次),每次煎400ml,服药24h后体温降至38℃以下,服药48h后降至正常。

痊愈出院。

参考文献1 吴仕九,杨运高,佟丽,等.中医湿热证证候模型的应用研究.中医杂志,2001;42(9)∶553~5552 佟丽,吴仕九,陈江华,等.湿热证患者免疫功能及自由基水平变化的研究.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 1999;11∶(4)48~503 吴仕九主编.现代湿热病证理论与临床.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9:146 4吴仕九,杨运高,杨钦河,等.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研制及清热祛湿法机理的探讨.中国中医药科技, 1999;6(2)∶65~67(收稿2003-05-12;修回2003-06-19) 谈祝味菊先生医案中附子制川乌的应用石富娟 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312000) 祝味菊为四川名医,论治擅长内科调理。

对附子的应用,可谓出神入化,得心应手,足堪师法。

祝味菊用附子,每与活磁石或生龙齿、生牡蛎并投 (一般用附子15g,磁石50g,生龙齿和生牡蛎各用50g),如此温阳与潜阳配伍,可以监制附子辛燥升浮之弊。

现代擅用附子名家选介(附子用之不慎亦伤阳)

现代擅用附子名家选介(附子用之不慎亦伤阳)

现代擅用附子名家选介(附子用之不慎亦伤阳)现代擅用附子名家选介祝味菊(1884-1951),浙江山阴人。

童年随父入蜀,1917年入四川军医学校攻读二年,随后东渡日本考查医学。

1926年由川入沪,曾任中国医学院教授,神州医学总会执行委员等职。

祝氏治学推崇仲景、景岳诸家。

著有《伤寒质难》,提出五段论伤寒的辨证方法。

临证擅用附子,有“祝附子”之美誉。

祝氏认为温扶元阳首推黄附片,沉寒痼冷可用生附片。

服用各类附子,必须先以热水煎煮至半小时以上,再纳他药同煎,则附子之麻味消失,虽温而勿僭矣。

川产黄附片乃盐卤所制,其性纯正,故称为佳品。

祝氏在伤寒中擅用附子。

他认为神经中枢为指挥抗战之首府,神衰者附子以壮之;其为虚性兴奋也,龙、磁以潜之。

心脏为血液运输之枢纽,其疲劳而有衰惫之象者,附子配伍枣仁以强之。

至于形虚气怯、神萎力疲者,独任附子振奋细胞,活跃抗力,以奏捍邪之功。

祝氏阐发温潜之法,为其临证用附子一大特色。

他认为虚人而躁甚者,气怯于内,阳浮于上也。

其为兴奋,乃虚性之兴奋也。

甘凉之剂可令小安,缓和之效也。

因其小效而频服之,则气愈怯而阳愈浮矣。

此非亢阳之有余,乃阳衰不能自秘也。

大凡神经衰弱者,易于疲劳,又易于兴奋,滋阴清火之法,虽有缓解兴奋之效,然其滋柔阴腻之性,足以戕贼元阳,非至善之道也。

宜与温潜之药。

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

常用附子配磁石,其门人陈苏生先生为之注解:“附子兴奋,磁石镇静,兴奋伍镇静,失其兴奋镇静而为强壮”。

温潜之法,当伴祝氏医名而不朽。

吴佩衡(1886-1971),生于四川省会理县,1921年至云南行医,1939年任昆明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建国后任云南中医学院院长。

吴氏从事中医临床、教学60年,擅长内妇儿科,尤对仲景学说有深入探究。

吴氏临证赏用附子,应用范围广,投药剂量大,配伍方法多,每能起大症、救沉疴,因而有“吴附子”之雅号。

吴氏曾撰《中药十大“主帅”》一文,将附子列为主帅之首。

附子温五脏之阳,要善用,不可滥用

附子温五脏之阳,要善用,不可滥用

附子温五脏之阳,要善用,不可滥用中医书友会第1932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附子作为中药四大主药之一,古往今来,无数医家不断去了解它并使用它,关键时刻确有夺关斩将之功。

但作为一味有毒的药物,又令不少医家望而却步。

关于其使用,正如本文题目所言“要善用,不可滥用”。

读罢此文,相信你又对这味药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编辑/闫奇峰)附子温五脏之阳,要善用,不可滥用整理/何绍奇附子,是中药四大主药(人参、石膏、大黄、附子)之一,四大主药又称之为“药中四维”,可见其重要。

附子之功,在于温五脏之阳。

古今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氏。

仅以《伤寒论》六经病中用附子者而言,在太阳篇者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泻心汤、芍药甘草附子汤;在太阴篇有理中汤(丸);在少阴篇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真武汤、茯苓四逆汤;在厥阴篇有乌梅丸。

几近20方之多,竟占全书112方的1/6强。

在使用附子的处方中,最为重要的,乃在于其强心作用的四逆汤诸方,盖热病死于热者不多,而死于心力衰竭者众。

昔章次公先生独具慧眼地指出:“仲景是发明热病心力衰竭的第一人”,而抢救热病心衰,也就是“救逆”的首选药物,即为附子。

30年代,祝味菊先生以善用附子称誉于上海。

时人称为“祝附子”。

虽高热神昏,唇焦色蔽,息促脉数,仍力主用附子,就是抓住了热病耗伤心力这个要害,使许多重笃病人转危为安。

章先生曾在陈苏生氏编《伤寒质难》一书的序中说,他非常佩服祝味菊用药的“心狠手辣”。

章先生亦善用附子者,他对热病中、后期,邪势方衰而体力不支,有厥脱之危者,赏用《冯氏锦囊》之全真一气汤,此方人参、附子与地黄、麦冬同用,强心救逆,养阴益气,在热病治疗中可谓别开生面。

但是,祝、章两先生这样的经验和见解,却是空谷足音,庸浅者且毁谤之,直至近三十年,始重现辉煌。

附子一用就上火,除了辩证有误,也许是剂量用少了

附子一用就上火,除了辩证有误,也许是剂量用少了

附子一用就上火,除了辩证有误,也许是剂量用少了
展开全文
附子:补火要药。

火神派医家祝味菊则称附子“为百药之长”。

火神派诸家用附子多为大剂量,祝味菊用附子少则12~15,多则30。

吴佩衡、范中林、刘民叔、陆铸之等一般都在30克以上,尤以吴佩衡、范中林、李可用量更是惊人,多则按斤计算。

小剂量(15克以内)兴阳,兴阳就容易让阳气跑出来,大剂量(30克以上)扶阳。

很多医生说附子如何如何好,但是初学者试着用附子治病,上火现象确实非常常见。

没有多次亲自喝过附子的,不建议大家超过60克使用,没喝过你就很难相信暝昡反应的微妙。

很多同事和我交流,说辩证明明准确虚寒证,但是一用附子就上火。

1.如果你临床使用附子比较多,建议直接去四川找药农定制、自己炮制,质量可靠。

或者使用大品牌的颗粒剂,大的颗粒剂厂家都是种植、炮制一体的,每批货药效稳定。

只有中药质量稳定,才能总结出使用心得。

2.我的心得,10克制附子确实有相当多的患者上火,但是30克就好点,也就是说量大点,上火就好点。

很多时候有些人担心用附子上火便秘。

其实附子量加大只会出现腹泻现象,出现腹泻,询问患者,只要腹泻完精神更好了,就没事。

附子的中毒表现就有腹泻,但是30克的制附子,质量有保障、煎煮90分钟是不会中毒的。

3.加甘草,正所谓土能伏火,补土能把火藏起来。

加知母也可以,知母知母,知道谁是你的母亲,是对金水互生最好的解释,这和张锡纯黄多配知母有异曲同工之意。

(五行本来金生水,但是水脏寄元阴元阳,又可以生金)。

祝味菊寒温之争理论归纳与经典医案

祝味菊寒温之争理论归纳与经典医案

祝味菊寒温之争理论归纳与经典医案阳常不足,阴常有余——从祝味菊的两则医案说起祝味菊(1884一1951),沪上名医,重视阳气,擅用附子,人誉“祝附子”,为火神派中独树一帜的著名医家,《伤寒质难》为其代表作。

本文先从他的两则医案说起,进而论述他对寒温之争的卓越见识。

1929年,沪上一位徐姓富商的次子20岁,因患伤寒遍请中西医高手诊治,病势日增。

病人的哥哥曾向祝味菊学医,“因常问道于余,对于余之学说,影响稍深”(祝味菊语)。

于是出面请祝氏往诊,见症“高热两旬不退,神昏谵妄,前医佥谓热入心包,主用清宫(汤)”,祝氏说:“神已衰矣,不能作热入心包之治法”—认为阳虚欲脱,不能再用凉药,处以温潜兼辛散之法,书方:附子12 g,生龙齿30 g,磁石30 g,酸枣仁15 g,朱茯神12 g,桂枝9 g,生姜9 g,苏梗6 g,.郁金9 g,姜半夏9 g,麻黄6 g。

服药1剂未见好转,“诸恙依然”。

徐父慌乱,不敢再服。

又延沪上名医某某等会诊,皆认为祝氏姜附热药之误,且批语于案后:“邪入心包,误投辛燥,法在不救”称祝氏误投热药,已不可救。

这下徐家群起埋怨病人之兄,他只好“惶惶然趋车”再找祝味菊讨教。

师生二人遂赴徐宅。

刚入门,某名医正蹒跚下楼,“相遇于楼次”,祝味菊“因恭叩之曰:‘病者何如?’某医口衔雪茄,翘指仰首而言曰:‘休矣。

’岸然扬长而去,其一股傲慢不逊、老气横秋之态,令人愤懑难受。

”这是祝味菊当年之记载。

祝氏“忍气”审证察病,坚持仍用原方,“无更只字,连服两帖,不分昼夜进之。

”同时向徐父说:如果“病以吾药而剧,吾固不得辞其责。

可毁我招牌,公之报端。

”服药次日,“汗出热减,神静而得安寐矣”,原方再服4剂,“诸恙大愈”。

祝氏对徐父说:“向者一纸热药,即被断为杀人。

今连服六剂,而热退神清,岂天佑耶?”徐父谢曰:如果没有“夫子真知毅力,犬子其坐毙矣。

”祝味菊则留下那位名医的处方批语。

故事到此并未结束。

时值“三一七”中医抗争大会召开,称祝氏“误投辛燥,法在不救”的那位名医“高据主席团”座位。

祝味菊善用附子独具卓识

祝味菊善用附子独具卓识

祝味菊善用附子独具卓识祝味菊善用附子独具卓识近代著名医家祝味菊(1884~1951年),山阴(今浙江绍兴)祝家桥人。

世代业医,耳濡目染,髫龄即熟知医药病名,弱冠始研读医经,披阅不倦,博览群书,独具见解。

1917年,四川省招收军医,祝先生应考入学,二年后,东渡扶桑接受新的医学理论。

生性慧敏又好学不倦的祝先生,融汇中西,悟出新意,另树一帜,倡温热潜阳扶正之法,临证以敢用、广用、善用附子而著名。

笔者近因工作之需有幸系统拜读祝先生论著及医案,受益良多。

兹略述二、三如次,以飧同道。

耳鸣目眩心悸案吴××,男,1941年2月20日初诊。

症状:耳鸣目眩,心悸,肢麻,脉息弦芤。

病理:心肾阳气不足,神衰脾弱,消化不良。

诊断:心肾两亏。

治法:当以温养为主。

处方:生鹿角18g,巴戟天30g,紫石英45g,仙灵脾12g,川杜仲15g,黄附片45g,酸枣仁24g,朱茯神18g,灵磁石45g,炒茅术15g,姜半夏18g,淡干姜18g,棉子霜15g。

按:心居于上为火,肾位于下而属水,“升而已降,降已而升”,水火交融,生生不息。

此案耳鸣,目眩,分明为肝肾之阴亏于下,无以上承于心,“心脏不得不奋其余勇……然心力有限,长期奋发,势必难支”[1],故心悸、肢麻、耳鸣、目眩见矣。

按常理当滋阴济火,交通心肾为则。

祝氏却以温养为大法,其因何在?盖祝氏认为:阳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体脏腑活动,物质的滋生变化,气机的升降出入,以至于整个生命活动均依赖于阳气,阳气旺盛,则能调动利用体内的一切营养物质,做到物尽其用。

[2]阳不患多,其要在秘[1],故祝氏重用黄附片,辅以生鹿角、巴戟天、仙灵脾、川杜仲、棉子霜补肾壮阳,调动人体阳气;炒茅术、姜半夏、淡干姜温补脾阳;同时使用适量酸枣仁、朱茯神、灵磁石、紫石英镇静养心,引为资用,诸药协调,而行匡扶之道。

二诊(2月25日):诸恙渐瘥,脉仍弦。

再予温养。

上方去茯神、紫石英,加桂枝9g,炒牛膝9g,磁石改为60g。

祝味菊应用附子药对的经验

祝味菊应用附子药对的经验

Ke y wo r d s :Z HU We i - j u n ; c o o r in d a t i o n o f F u z i wi d l o t h e r h e r b s ; r e n o wn e d d o c t o r s ‘ e x p e r i e n c e
2 . 附子 配伍 酸枣 仁
物之一 。祝氏临证应用附子 , 得心应手 , 屡起沉疴 , 名噪沪上 , 时人誉为“ 祝附子” 。笔者诊暇学 习招萼 华主编《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 ( 2 0 0 7 第1 版, 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 ; 下称《 祝案 》 ) 略有弋获 , 兹不揣浅陋 , 归 纳祝 味菊 临床 应用 附子 药对 的经 验 , 以飨 同道 。
沉疴 , 卓 然成 家。其临证应用 附子 药对 治疗疑难 重症所形成的独特经验 , 是 中医学的 宝贵财 富, 时至今 日, 仍然具有
重要 的学术价值 , 值得我们深入 学习、 总结和研 究。
关键 词 : 祝 味 菊 附予 配 伍 名 医 经验
中图分类号 : R 2 4 9 . 2
文献标识码 : A
GAo zh e n — h u a
( S h i q i y e Ho s p d l a o f Ma a n s h a n , An h u i 2 4 3 0 0 0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ZHU We i - j u( 1 8 8 4 —1 9 5 1 )wa s a c e l e b r a t e d d o c t o r i n S h ng a h a i ,f o r h i s t h e r a p y c o mb i n e d、 ^ , i d l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a n d

名医祝味菊医案二例

名医祝味菊医案二例

名医祝味菊医案二例名医祝味菊医案二例评注来源:《祝味菊名医类案回忆录》名医简介:(祝味菊1884~1951,别号傲霜轩主,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出生于四川成都。

)祝味菊为上海名医,原籍浙江绍兴,随父迁居重庆。

幼年学习歧黄,少年涉猎西医,衷中参西,学有专长,壮年至沪悬壶问世,善治疑难杂症,遐尔闻名,先生对中医学有独特之见解,宗于《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以保持阳气为要务,是以在处方中常用附子。

在三十年代先生与志同道合的章次公等创办上海国医学院,旋又担任上海中国医学院董事兼实习老师,上海新中国医学院院长,门墙桃李,为培养中医人才,尽了不少力量。

医案一:辨证施治胆囊结石治疗胆囊结石,一般均用排石剂,如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甚则大黄、栀子、玄明粉等,以一下之后,可以排出结石,事实上,并非用此皆能获效,亦有不少病人因此而增重者。

祝师治此病极多,有一张姓患者。

面容憔悴而带黑色。

四肢无力,肝区隐隐作痛,有时牵引后背痛,数月以来,无一日之停。

遍求名医诊治,冀能减少苦痛。

某医生曰:“君患胆囊结石,已属确诊,痛则不通,不通则痛,应以排石为主。

”用金钱草、鸡内金之属,毫无寸效。

于是又换一医曰:“前医处方虽是,惟手段太小耳。

”于前方中再加大黄、玄明粉、瓜蒌仁之类,日泻数次,甚觉萎顿,但结石未被排出。

又至西医院外科,清求手术治疗。

医师因患者身体虚弱,暂时不能手术,应俟休力恢复,再行手术为宜。

病人展转思维,毫无他法。

后经友人介绍至祝医生处医治,祝了解其全部发病经过后曰:“治病须辨证论治,要有整体观念,如仅执成方以治病,非良策也。

君身体虚弱,又患有结石,余用先顾正气,佐以疏肝胆之品,可一试之。

处方:黄厚附片12克(先煎),柴胡、川续断、枸杞子、枳壳、延胡索、制香附各9克,鸡血藤12克。

炙草6克。

先服4剂,精神较振,肝区隐痛及肩部反射疼痛均止,再服4剂,诸症悉除。

医案二:辨症明确,医德可风祝味菊先生尝曰:“医学与哲学犹两轮之不可离也。

太阳伤寒说,在祝附子眼里是这样的!

太阳伤寒说,在祝附子眼里是这样的!

太阳伤寒说,在祝附子眼里是这样的!导读:有“祝附子”美誉的著名中医学家祝味菊,曾提出以八纲论杂病,以五段论伤寒的辨证方法,喜用附子、麻黄、桂枝等温热药,尤擅用附子,屡起沉疴,卓然自成一派。

祝氏作为伤寒学家,一生推崇仲景学说,学习伤寒、研究伤寒、应用伤寒,今且分享“祝附子”对太阳伤寒的解说!风寒为气令之变化,可以刺激人体为病,而小能留驻于人体,风也寒也,名虽有而实无也,风寒刺激之力,若其强度,非人体所能忍受,而超过吾人调节能力之上者,于是乎为病,其病(注:如发热)也仍是人体寻求调整之道,非实有风寒稽留于表也。

太阳伤寒,首重解表,解表者,解除其风寒诱起之反应,调整其本身营卫之不和,非有风可祛,有寒可逐也。

达邪者,达表之意,非有邪可达也,风寒无形之邪,刺激体腔,及其着体,即不复存在,其诱起营卫之不调,乃人体本身调节之表现,表何尝有邪,又何尝有风可祛,有寒可逐乎?夫表病之原因,或有诱因之外激,或缘主因之内侵。

诱因但治其反应,主因必治其病原。

若祛除主因之病原,而无特效之专药,则亦惟有调整其反应而已,扶持其体力,为合度之抵抗而已。

夫太阳为开始之抵抗,阳明为过烈之反响,除去太过,即为正常。

是故表闭用辛,气盛用凉,表亢用甘,气刚用寒。

辛甘诸味,为理表之专药,寒凉之性,乃寓意于制九,一以治病,一以治人,泾渭不分,淆惑之由也。

太阳伤寒,正气开始合度之抵抗也(注:发热或不发热),若无阳明抵抗太过之象,便不当用清,何以故,一切清药,皆为抑制亢奋之用。

这是基于发热是人体抗病机制的理论,对正常的发热,不宜抑制,不论发热是由于受寒还是受热。

正如,不论体表伤于火烫、沸水,还是冻伤,其肌肉组织的充血、起泡、化脓、坏死则是相同的。

综其疗法,消炎败毒、防腐生肌,无不同也,初不以水火寒热之异、而变易其治法也。

诊治之要,外视表机之开合,内察正气之盛衰。

开之太过,名曰表亢;合之太过,名曰表闭。

亢有轻重,闭有深浅。

表闭深者,发之以峻;表闭浅者,发之以辛;表亢甚者,镇之摄之;表亢微者,缓之和之。

跟着中医前辈们学用“附子”

跟着中医前辈们学用“附子”

跟着中医前辈们学用“附子”专业内容,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请勿自行操作!导读:两位中医前辈(祝味菊先生、陈耀堂先生)运用附子的经验。

01祝味菊先生运用附子的经验1. 附子配磁石附子配磁石、生龙牡等重镇潜下的药物,温阳而又潜降,故称之为温潜法。

祝味菊主要应用于治疗失眠。

他认为:“虚人躁甚者,气怯于内,阳浮于外,其为兴奋,乃虚性兴奋也,甘凉之剂,可令小安,缓和之故也。

因其小效,而频服之,则气愈怯则阳愈浮矣。

此非亢阳之余,乃阳衰不能自秘也。

大凡神经衰弱者,易于疲劳,又易于兴奋,滋阴清火之法,虽有缓急兴奋之效,然其滋柔阴腻之性,足戕贼元阳,非至善之道也。

《内经》云:阴阳之要,阳秘乃固。

气虚阳浮之证,乃阳衰不能自秘造成的。

”因而祝味菊认为,虚者当温补,此乃常法也。

气虚而兴奋特甚者,宜与温潜之药,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原,导龙入海,皆古之良法,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

2. 附子配石膏(《危症难病倚附子》)附子配石膏,一以扶阳,一以制火。

附子之温,因可减低石膏之凉,然不能消除其制止分泌之功。

体虚而炎热过盛,重附子而轻石膏,仍是温壮之剂。

阳明伤寒,全身抵抗太过,而心力不振。

《千金》越婢汤,石膏与附子同用,一以制亢,一以强心。

石膏之寒,足以抵消附子之温,然附子虽减其热,而不减其强心之用。

气盛而心盛者,用寒多于用热,亦不失为清凉之方。

大凡药性寒热,可因朋侪之同化而变易其个性,然药味之本质能各个发挥其特效,此复方之妙也。

3. 附子配枣仁(《浙江中医杂志》)祝味菊曰:“此二药之效能,胜于西药之洋地黄。

夫洋地黄之强心,固为西医所推崇,但药效不能持久,何况洋地黄对有些患者有副作用。

而附子酸枣仁之强心,则无此流弊。

对伤寒及杂病患者的心脏衰弱,无不在处方中重用此二药。

”因此,附子配酸枣仁二药具有强心之效力。

4. 附子配熟地黄对于阴阳两亏的疾病,祝氏均用此二药,再配合巴戟天、淫羊藿等,颇有效果。

而对外科之阴证,亦可用此二药。

祝味菊治湿温病用附子释疑

祝味菊治湿温病用附子释疑

祝味菊治湿温病用附子释疑
毛以林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029)002
【摘要】湿温病属温病,附子辛温,用附子治疗湿温病,于理似不相合。

但自上海20世纪初著名的中医学家祝味菊先生首开以附子治疗属湿温病之肠伤寒始。

众多医家亦使用附片于温热病,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在当今“火神派”过火的状况下。

很多中医初学者不加辨证地盲目追从,恐遗祸于人。

因此,有必要对祝氏使用附子治疗湿温病的历史背景、辨证要点,加以分析,以正视听。

【总页数】3页(P5-7)
【作者】毛以林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4.22
【相关文献】
1.谈祝味菊先生医案中附子制川乌的应用 [J], 石富娟
2.祝味菊:特立独行的中医思想者——推荐名医遗珍系列丛书之《祝味菊医学五书评按》 [J], 邢斌
3.祝味菊应用附子药对的经验 [J], 高振华
4.祝味菊善用附子(下) [J], 张存悌
5.祝味菊善用附子(上) [J], 张存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此乃桂枝芍药知母汤加杜仲、牛膝、鸡血藤为方,于经方法度中稍加活血兼以引经,颇具变化之巧,大概因脉象弦滑,不为虚象,故附子用量不重。
归纳以上各案,明显看出祝氏宗《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之说,强调阳气在人身中的重要性,认为患病时首先致阳气受损,故治病时刻注意保护阳气,几乎方方不离附子,尽显火神派风格。
按:饮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此案悬饮采用二陈、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并用附子加桂枝以振奋阳气,另加磁石引之下行,复加控涎丹逐饮,柴胡引经,配伍精当,故奏全功。
5. 鹤膝风案:某男,38岁。气血不足,形瘦畏寒,面色萎黄,两膝肿大,右甚於左,两足发冷,疼痛无时,屈伸为难,舌胖苔白,脉象沉迟。证属阳气衰惫,三阴虚损,寒湿内侵,气血凝滞,为鹤膝风重症。治以补阳益阴,补气养血,温经活血通络。处方:黄厚附片(先煎)24克、黄芪60克、人参(先煎)9克、熟地24克(砂仁3克拌)、当归12克、丹参12克、牛膝12克、麻黄9克、炮姜9克、鸡血藤18克、鹿角9克。此方服20余剂,膝部肿痛逐渐减轻,下肢转温。续服10剂,病即逐步痊愈。
按:如此“痰血盈口”之症,祝氏竞用附子热药,尽显祝附子风格。他认为本症病虽在肺,其本乃虚阳浮越伤及肺络所致。本例辨证眼目在“心悸怔忡”,提示心气已虚,此乃祝氏用附片指征。至于面红耳赤乃是虚阳上越之象,故配以大剂磁石、龙齿重镇之品摄纳浮阳,此系祝氏用附子的最常见配伍。
2. 狂症案:某男,20岁。生活逾常,郁怒之余,心悸寐少,梦多不安,起床狂走,甚则喧扰不宁,舌红苔薄黄,脉象弦滑。辨为浮阳之火,挟痰蒙窍之候,以重用潜阳,佐以豁痰为治。处方:黄厚附片(先煎)15克、磁石(先煎)45克、生龙齿(先煎)30克、瓦楞子(先煎)30克、炙甘草9克、酸枣仁24克、朱茯神12克、石菖蒲9克、天竺黄9克、柏子仁9克、陈胆星9克。本方连服5剂,脉转缓而带弦,心悸减轻,寐安梦稀,均属佳兆,尚有呓语,前方去磁石,继服5剂而愈。
祝味菊善用附子 (2007-09-14 20:00:39) 标签:健康/保健 分类:临床经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祝味菊善用附子(上)
细心的读者发现,前5期医话,介绍火神派的案例中,没举祝味菊先生的案例,而祝系火神派大家,这有点奇怪。祝氏在理论上是典型的火神派,治病“首重阳气,阳衰一分,则病进一分;正旺一分,则邪却一分。既使高热病人,只要有阳气不足,均予扶阳,清热与扶阳并重。”他认为阴为物质,阳为机能;阴生于阳,阳用不衰,则阴气自然源源不断。阴之用
亦在阳,一切营养物质只有在阳气作用下,才能为身体所用,结论:“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未病重阴,既病重阳。”“壮者滋阴为宜,怯者扶阳为本。”“物质不足者滋其阴,机能不足者扶其阳。”
火神派象吴佩衡、范中林辈,用方多为伤寒经方,附子用量动则100克以上,风格较为鲜明,这是火神派的典型作派。祝氏亦宗伤寒,《伤寒质难》为其代表著。但祝氏用药不同于吴、范,而是自成体系,自有特点,在我看来,祝氏系火神派的“另类”。归纳一下,祝氏用药似乎有这样一些特点:
按:如此“舌红苔薄黄,脉象弦滑”之证,犹用附子,确非俗医所及。祝氏根据《金匮》"阳气衰者为狂"之理,认为阳气衰则虚阳必浮,故发狂。心悸一症已露心虚端倪,故而重用附子配磁石、龙齿,兴奋加镇静,既具强壮之功,又能抑制虚性兴奋,同时配以酸枣仁、朱茯神以安心神,此亦祝氏用附子时常用配伍,疗效显著。
3. 咳嗽痰喘案:伊朗人杜×,男,53岁。素体丰盛,患咳嗽痰喘甚剧。新近受冷,咳嗽痰喘频作,夜不安枕,饮食少进,头重且胀,舌苔白腻,脉象浮滑。辨为盛人多痰,嗜寒饮冷,中阳不足,寒痰恋肺,治以益阳培正,温肺化痰。处方:黄厚附片(先煎)18克、姜半夏15克、莱菔子9克、陈皮9克、麻黄9克、桂枝9克、炒白芍15克、北细辛3克、五味子9克、淡干姜6克(二味同打)、白芥子9克、炙甘草9克。上方服3剂后,咳嗽痰喘得平,病愈过半。
2.善于配伍,他说“我用附子可任我指使,要它走哪条经就走哪条经,要它归哪一脏即归哪一脏。奥秘就在于药物的配伍与监制,引经与佐使。”其常见配伍如附子加磁石,兴奋加镇静,具强壮之功,能抑制虚性兴奋,是其最常见配伍,十有七八,亦即以温阳潜镇为主;附子加枣仁,辛通加酸收,有缓和作用,能调节心血管糸统植物神经之紊乱,治心动过速、早搏有效;附子加知母,辛热加甘寒,有温润作用,可治热性病心阳不振而兼口渴欲饮者。更奇者,他还常把石膏与附子同时使用,一以清热,一以扶阳,使其各行其道。对湿温伤寒(肠伤寒)症见高热、神昏,舌黑唇黑,也用附子,但与地黄配伍。很显然,这些配伍都是仲景从未用过的。
按:此症一派寒湿之象,重用附子以振奋阳气,配人参、黄芪以补气,熟地养阴与鹿角之温养为主,再配麻黄、炮姜等,相辅相成,似有阳和汤之意,疗效颇佳。景岳有"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此之谓也。
6. 痹症案:某男,28岁。阳气不足,腠理空虚,寒湿侵袭,流注经络,手腕及上下肢关节痛甚,周身无力,腰部酸胀,转侧为难,局部红肿不甚,舌苔薄腻,脉象弦滑。治以寒热并用,温经通络。处方:黄厚附片(先煎)12克、桂枝9克、炒白芍9克、知母9-克、麻黄9克、防风9克、炒白术12克、杜仲9克、牛膝18克、鸡血藤18克。上方服5剂后,上下肢、腰痛均减,肿胀渐消,已能行走。再续服5剂,痹痛逐步消失。
按:此案颇有戏剧性,论声名徐氏不在祝氏之下,终因功夫不到,未能看透儿子病情。但徐氏能虚心反躬,从善如流,执意拜祝氏为师,精诚可嘉。祝氏学问令人钦佩,门人、私淑者大增,如武进陈苏生几次拜访祝氏,“听得许多闻所未闻的见解”,竞放弃自己诊务,以35岁之年执弟子礼于祝氏门下,足见祝氏影响之大。
祝味菊善用附子(下)
上期医话中,我谈到祝味菊是火神派中的另类,主要是指他用附子时的独特配伍,应用经方不多。下面我们欣赏一下他的治案,可以增加一些感性认识。要真正弄清—个医家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特点,光看理论不行,必须研究他的医案,前贤所谓“读书不如读案”是也。
1. 咳嗽痰血案:某男,32岁。咳嗽阵作,痰血盈口,已历时两周,面红耳赤,心悸怔忡,舌苔薄腻,脉象弦缓带数,阳虚易浮,浮阳伤络,肺失清肃,瘀血内阻。治以潜阳肃肺,佐以化瘀止血。处方:黄厚附片(先煎)12克、磁石(先煎)45克、生龙齿(先煎)30克、炙百部9克、炙苏子(包煎)9克、炙紫菀9克、参三七粉(吞)4.5克、茜草根炭9克、陈棕炭9克、炮姜炭9克。病者惧热药不敢一次服下,分6次服,服后顿然咳减血止,心不怔忡,复诊时病情已减其半,原方续进,调治匝月而愈。
祝味菊用附子救治了不少危重病人,笔者在“火神派述略”一文的开头,曾介绍他治愈上海某巨贾就是一突出案例,下面再介绍他治愈沪上儿科名医徐小圃之子重症以供谈资。徐小圃(1887~196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即为上海儿科名医,初以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为依据,临证用药以寒凉为主。某年夏季,徐的儿子徐伯远患“伤寒病”,身热不退。徐亲为诊治,然病情日进,恶候频见,几濒于危。亲友建议请祝味菊会诊一决。徐叹曰:“我与祝君虽属莫逆之交,但学术观点不同,他擅温阳,人称‘祝附子’,今儿患热病,祝君来诊,无非温药而已,此犹抱薪救火,我孰忍目睹其自焚耶?”又逾日,徐孩奄奄一息。至此,徐小圃乃请祝来家诊视,但亦未抱希望。祝处方果然不出所料,第一味就是附子。徐小圃即闭门入寝,以待不幸。次晨,徐孩身热渐退,且可喂食米汤,后安然入睡。徐夫人即至小圃卧室报喜。徐闻叩门声,以为不测,急问:“何时不行的?”待告以病势好转,始知大出所料,即往儿室,细审之与昨日已判若两人。徐孩康复,小圃百感交集,乃曰:“速将我‘儿科专家’招牌取下来,我连自己儿子都看不好,哪里还够资格,我要拜祝兄为师,苦学三年。”意颇坚决,亲自登门执弟子礼。祝味菊既惊又敬,扶之上座曰:“你我道中莫逆之交,各有片面之见,兄今如此,令人敬佩。若对我有兴趣,今后与兄切磋,取长补短。如蒙垂青,待令郎长大后可随我学医。”后徐之二子伯远、仲才果随祝氏学医。徐小圃自此也一改故辙,由主“清”到主“温”,成为温阳派,“遂有祝派之称”。
作者: 张存悌 2005年07月7日, 星期四.
3.他似乎不以经方为主,既或用之,亦是师其意而不泥其方。
我称其“火神派另类”主要根据上面2、3两点。当然,这丝毫不能减其“火神派”的光彩,相反,恰恰证明了祝氏风格独到的特点。同时这也说明火神派内部也是风格各异的,绝非一种模式,拘泥不化。事实上,医史中的伤寒派、温病派等也都是派内有派,风格各异的,这是完全正常的现象。
按:本方实是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附子,功在扶助中阳,化痰逐饮,即扶阳逐饮之法。方证切合,收效当在情理之中。
4. 悬饮案:某女,43岁。咳嗽痰出不爽,胁肋疼痛,转侧更甚,胀满引痛,莫可名状,气短息促难平为时已久,舌苔薄腻,脉象弦而带滑。辨为病久阳气式微,饮留胸胁更甚,阻络迫肺,发为悬饮。法以振奋阳气,逐饮豁痰。处方:黄厚附片(先煎)12克、柴胡9克、控涎丹(吞)2克、白芥子9克、莱菔子9克、姜半夏15克、川桂枝9克、磁石(先煎)30克、炙苏子(包煎)9克、陈皮9克。上方服4剂,咳嗽逐渐爽利,胁肋胀痛顿觉轻松,气息亦平。病情已减,续进4剂,行走称便,胁痛若失。
1.善用附子,十方而用八、九,典型的火神派风格。他说:“附子通十二经,可升可降,为百药之长。” “我临床三十余年所遇阳热实证百无一二,里阴(当是阳字一—笔者注)虚证较多。”致其用量似乎未超过45克,不象吴、范二位,用量动则100克以上。虽有说法,他“最多用量可达三四两”,但笔者查其治案,一般少则12-15克,多则30克,未见有超过45克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