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意思
《扬州慢》高考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扬州慢》高考理解性默写《扬州慢》1、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说“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2、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在物是人非中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3、《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4、《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5、《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6、《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7、《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8、《扬州慢》中描写眼前波荡月冷的夜景的诗句是“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9、《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0好的诗文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用“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写战后萧条之景。
11、“月”在古代诗文中是经常被描写到的形象,如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12、《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过春风十里”;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尽荠麦青青”。
13、《扬州慢》中写杜郎再有才智也会吃惊今日扬州之荒凉的诗句是: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14、《扬州慢》中描写杜牧无法用优美诗句抒发对扬州深情的诗句是: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15、《扬州慢》的“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三句,作者从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把角声的凄凉和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
16、《扬州慢》描写诗人向往历史名城,于是下马驻足望扬州的诗句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扬州慢》诗歌鉴赏
这一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 衬手法。芍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 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 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 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 少了,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 它。词人借此委婉地表现出劫后扬 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 感时伤乱的情怀 。
思考:为何作者在这首词中大量化用 杜牧的诗句?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思考:作者认为扬州破败是什么原因?
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和绍兴十 一年(公元1161年),金兵两度南侵,窥 伺欲渡长江,扬州遭到焚掠。
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 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 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还题诗壁上: “万国东书久混同,江南何尚隔华封。援兵 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姜把扬州 的残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 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黍离》选自《诗经·王 风》,采于民间,是周代 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 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 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 关于它的缘起,毛诗序称: “《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 宗庙公室,尽为黍离。闵 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 而作是诗也。”这种解说 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黍 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用 以指亡国之痛。
它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是作者情感酝酿的 奔突与发展。化用,是取我所需的一种重新整合形式,它不 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现代与古代的界定,写作者似信 手拈来,却深思熟虑。这既是语言的创新,又是思想的提升。
读背全诗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世界触手可及
此句化用杜牧《赠别》诗中:“春 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思考:作者在小序中说此 时是冬至,这句却又说“过春 风十里”,这样写是否矛盾?
28 诗词四首(扬州慢)
示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2.眼前所见扬州景色: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戍角悲吟”
3.交待写作本词缘由: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4.借用评语点出题旨: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哪一个字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示
上一页
并说说“年年”二字有着怎样的意味?
5.概括下阕的大意。
前一节
后一节
回目录页
提 1.“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这段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上。“杜郎俊赏”遥接上
示 阕开头二句,“重到须惊”四字翻进一层,引出下
面一连串的议论。
这段话是想象,是虚写。
杜牧曾居扬州,写过不少吟咏扬州的诗篇。如果
他今日旧地重游,定然惊愕,因为江山改貌,人物
作
姜夔(1154-1221),字尧章,
者
号白石道人。南宋词人。少年孤 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
简 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
介 生。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
词格律严密,题材广泛。他在词
中抒发了自己流落江湖,但不忘
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
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
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
提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本来自生自枯,不管人世变化。这里采用拟
示 人化的手法,把红药写出了人的情思。往年,桥边
红药,恣意开放,供人观赏,而今这里是一座空城,
又是为谁而开的呢? “年年”,从眼前扩展到过去
和将来,也使结尾的悲叹低回绵延,余韵无穷。
上一页
下一页
【诗歌鉴赏】姜夔《扬州慢》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姜夔《扬州慢》原文翻译及赏析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注释、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
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2、淳熙丙申:淳熙三年(76)。
至日:冬至。
3、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4、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
弥望:满眼。
5、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6、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
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7、淮左名都:指扬州。
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
名都,著名的都会。
8、解(xiè)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9、春风十里:用以借指扬州。
0、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
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
乔木:残存的古树。
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2、渐:向,到。
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3、杜郎:即杜牧。
俊赏:俊逸清赏。
4、豆蔻:形容少女美艳。
5、青楼:妓院。
青楼梦好:6、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
7、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翻译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
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
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
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
怀念的城市诗词
怀念的城市诗词《金陵怀古》原文: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一、衍生注释:1. “玉树歌残”:指陈后主所制的乐曲《玉树后庭花》,被视为亡国之音。
这里表示陈朝的国运告终。
2. “王气终”: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王所在之地有一种祥瑞之气,王朝将亡时这种气就消失了。
3. “景阳兵合”:景阳宫是南朝陈的宫殿,隋兵攻打陈朝时,陈后主与妃子躲入景阳宫的井中,最终被擒,这里表示陈朝的覆灭。
4. “戍楼空”:戍守的楼台已经空无一人,象征着王朝覆灭后的荒凉。
5. “松楸”:松树和楸树,多植于墓地上,这里指代坟墓。
6. “千官冢”:众多官员的坟墓,暗示曾经繁华的朝代如今只剩下一片荒冢。
7. “禾黍高低六代宫”:六代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昔日的宫殿如今长满了高低不齐的禾黍,形容繁华不再。
8. “石燕拂云晴亦雨”:传说石燕遇风雨则飞,风雨停则化为石头。
这里描绘出一种神秘而又荒凉的景象。
9. “江豚吹浪夜还风”:江豚在夜里兴风作浪,进一步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10. “英雄一去豪华尽”:英雄人物(指那些建立王朝的帝王将相)一旦逝去,昔日的豪华也都消逝了。
11. “惟有青山似洛中”:只有青山还和洛阳的青山相似,暗示金陵(今南京)和洛阳一样,都经历了王朝的兴衰,如今只剩下自然景色依旧。
二、赏析:这首诗首联从陈朝的灭亡写起,用“玉树歌残”和“景阳兵合”两个典型事件,迅速将读者带入了金陵这座城市昔日的繁华与突然的覆灭之中。
颔联通过描写“松楸”“千官冢”和“禾黍”“六代宫”,形成鲜明的对比,将古今的兴衰之感进一步深化。
眼前的荒冢与曾经辉煌的宫殿,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和王朝的更替。
颈联描绘了金陵特有的自然景象,“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这种奇幻而又略显阴森的景象,仿佛是这座城市兴衰的见证者,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全文赏析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全文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二十四桥仍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只是那桥下的流水微波荡漾,印着湖心默默无语的一湾冷月。
南宋姜夔《扬州慢》注:1、《扬州慢》姜夔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2、注释:姜夔在这首《扬州慢》中一共化入了杜牧的四首诗:①竹西佳处:“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②青楼梦好:“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③纵豆蔻词工:“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④二十四桥仍在:“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3、序: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
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
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
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
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的悲凉意蕴。
当我第一次经过扬州这座淮左名城,慕名来到杜牧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提到的风景秀美的竹西亭稍作停留时,眼前却是一片萧瑟。
杜牧歌咏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的长街市井,如今遍地荠麦,满目疮痍。
自从金兵南侵后,就连废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争。
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寒气逼人,扬州已成一座空城。
如果杜牧故地重游,看到此情此景,肯定会大吃一惊。
姜夔的诗词《扬州慢
【导语】《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姜夔的代表作。
这⾸词以寄托对扬州昔⽇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河破的哀思。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姜夔的诗词《扬州慢•淮左名都》,欢迎赏析!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姜夔 淳熙丙申⾄⽇,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其城,则四顾萧条,寒⽔⾃碧,暮⾊渐起,戍⾓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度此曲。
千岩⽼⼈以为有“⿉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尽荠麦青青。
⾃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犹厌⾔兵。
渐黄昏,清⾓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今、重到须惊。
纵⾖蔻词⼯,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四桥仍在,波⼼荡、冷⽉⽆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
【赏析】 词前⼩序交代了写作时间、地点、内容、主旨等要素,使读者更能准确地把握词⼈的⼼理情怀。
词分上下两⽚,上⽚写词⼈⽬睹的扬州惨象以及⼼理感受。
前三句点明扬州昔⽇之繁华,以及⾃⼰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接着⼆句写景,显⽰出⼀派荒凉之象;“⾃胡马”三句,点出⾦兵南侵对扬州及扬州⼈们造成的伤害;“渐黄昏”⼆句,以凄凉呜咽的号⾓声,进⼀步烘托扬州的荒凉景象。
下⽚运⽤典故,进⼀步深化了“⿉离之悲”的主题,抒写⾃⼰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
“杜郎”五句是说,若杜牧重游扬州,也会为扬州的遭遇⽽痛⼼,他纵然以精⼯的词笔写过扬州,如今⾯对此等惨象,怕再也写不出昔⽇的款款深情了吧。
“⼆⼗四桥仍在,波⼼荡、冷⽉⽆声”两句,写扬州的名胜——⼆⼗四桥。
杜牧有“⼆⼗四桥明⽉夜,⽟⼈何处教吹箫”的诗句,说扬州的⼆⼗四桥是⼗分繁华美丽的。
如今呢?⼆⼗四桥仍然还在,只是桥上已经没有往⽇的笙箫歌舞了,只有桥下的寒⽔寂寞地摇荡着⼀⽚昏黄的冷⽉。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可是在⼆⼗四桥的旁边,居然还开着那么多红⾊的芍药花,它们究竟是为谁⽽年年开放呢?末两句其实化⽤了杜甫“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绿”的句意,透露作者对国家的⼀种深沉的悲慨。
2025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诗篇详解: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诗篇详解: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一、作者作品信息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姜夔布衣终身,为人清高。
其人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
他是风雅词派,即格律派的代表人物,对南宋后期词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等书传世。
代表作品有《暗香》《疏影》等。
词作内容:姜夔今存词八十多首,他的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
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了自己不得入仕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表现了自己超凡脱俗、卓尔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词作特点:姜夔的词风自成一体。
他引江西诗风入词,借以改造晚唐以至北宋的软媚无力的词风。
辞句古雅峭拔,音节清刚顿挫,意境幽邃冷隽。
二、文学文化常识1.慢词慢词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
慢,古书上写作“曼”,就是延长引申的意思。
慢词与长调有别。
长调词指篇幅较长的词,按字数多寡来划分,是相对小令词、中调词而言的,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慢曲则是按照曲子的音乐节奏来划分的。
《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2.“黍离之悲”的出处“黍离”典故语出《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关于《黍离》一诗的背景,《毛诗序》云:“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
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大意是:周人东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且遍种黍稷,不禁因周室颠覆伤心落泪,吟唱成篇。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全文赏析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全文赏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译文]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只是那桥下的流水微波荡漾,印着湖心默默无语的一湾冷月。
[出典]南宋姜夔《扬州慢》注: 1、《扬州慢》姜夔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注释:姜夔在这首《扬州慢》中一共化入了杜牧的四首诗:①竹西佳处:“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扬州禅智寺》)②青楼梦好:“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遣怀》)③纵豆蔻词工:“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④二十四桥仍在:“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3、[参考译文] 序: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
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
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
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
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的悲凉意蕴。
当我第一次经过扬州这座淮左名城,慕名来到杜牧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提到的风景秀美的竹西亭稍作停留时,眼前却是一片萧瑟。
杜牧歌咏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的长街市井,如今遍地荠麦,满目疮痍。
自从金兵南侵后,就连废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争。
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寒气逼人,扬州已成一座空城。
姜夔《扬州慢》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姜夔《扬州慢》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
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
《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
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
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
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
宋词《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及译文注释
宋词《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及译文注释《扬州慢·淮左名都》是由姜夔所创作的,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扬州慢·淮左名都》的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扬州慢·淮左名都》宋朝: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淮左名都》古诗简介《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
此词开头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自己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接着二句写映入眼帘的只是无边的荠麦,与昔日盛况截然不同;“自胡马”三句,言明眼前的残败荒凉完全是金兵南侵造成的,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渐黄昏”二句,以回荡于整座空城之上的凄凉呜咽的号角声,进一步烘托今日扬州的荒凉落寞。
下片化用杜牧系列诗意,抒写自己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
“杜郎”成为词人的化身,词的表面是咏史、写古人,更深一层是写己与叹今。
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
它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扬州慢·淮左名都》翻译/译文⑴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
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诗词赏析: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诗词赏析: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扬州慢·淮左名都宋代: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
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
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
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
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
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
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
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已吹响,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杜牧曾以优美的诗句把你赞赏,今若重来定会为你残破而惊。
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
二十四桥依然完好毫无损伤,桥下波心荡漾一弯冷月寂寞。
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注释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
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冬至。
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
弥望:满眼。
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
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
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
关于描写扬州的诗词
关于描写扬州的诗词《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一、衍生注释:1. “韩绰判官”:韩绰,生平不详,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官员的僚属。
2. “迢迢”:形容遥远。
3.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
二、赏析:首句“青山隐隐水迢迢”,诗人勾勒出一幅江南山水的远景,青山若隐若现,绿水悠长,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秋尽江南草未凋”,在人们的印象中,秋天过后草木凋零,可江南的秋天,草木依旧青葱,这一对比展现出江南独有的生机。
后两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将视角聚焦到扬州的二十四桥上,明月映照下的二十四桥充满了诗意与神秘,诗人想象着友人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听美人吹箫,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
三、作者介绍: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聊起江南的美景,我就想起了杜牧的这首诗。
我对朋友说:“你知道吗?扬州那地方可美了,就像杜牧写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山啊水啊都像画一样,秋天过去别的地方都光秃秃了,扬州还到处是绿油油的呢。
还有那二十四桥,一到晚上,月亮照着,就好像能看到古代的美人在桥上吹箫,哎呀,那场景,真是太迷人了。
你要是去了扬州啊,肯定也会被那种美震撼到的。
”《扬州慢·淮左名都》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一、衍生注释:1. “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2. “竹西”:竹西亭,在扬州北门外。
扬州慢 淮左名都 姜夔
名句赏析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渐黄昏 此处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 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 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 来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清角吹寒”四 字,“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 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 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 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 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仍在 作者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 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二十四桥 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有风月繁 华已荡然无存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 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 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 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 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 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 日之萧条。
译文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 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 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 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 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 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 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 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 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 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经过春风吹遍了扬 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 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 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 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 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 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 在劫后的扬州城。 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 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 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 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 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 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 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 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扬州的诗文
扬州的诗文《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一、衍生注释:1. “韩绰判官”:韩绰,生平不详,判官,是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等下属的僚属。
2. “迢迢”:形容遥远。
这里指江水悠长遥远。
3.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二、赏析:首句“青山隐隐水迢迢”,勾勒出一幅江南山水的远景图,山是隐隐约约的,水是悠长遥远的,给人一种朦胧、悠远的感觉。
“秋尽江南草未凋”,秋天已尽,按常理江南的草木应该凋零了,可这里却“未凋”,写出了江南独特的气候与生机。
后两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人将目光聚焦到扬州的二十四桥上,明月映照下的二十四桥是那样的清幽,诗人不禁遐想,那位美人正在何处教他人吹箫呢?这两句营造出一种空灵、美妙的意境,充满了浪漫色彩。
三、作者介绍: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说到扬州的美。
我就说:“你知道吗?扬州就像杜牧诗里写的那样,‘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那是一种说不出的韵味,青山绿水间仿佛藏着无数的故事。
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秋天的江南,草木依旧翠绿,二十四桥在明月的照耀下,好像能看到古代的美人在桥上吹箫呢。
这扬州啊,就像是一幅从古至今都未褪色的画卷,美得让人陶醉。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扬州慢·淮左名都宋代: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标签抒情、宋词三百首、写景译文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
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
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
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
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
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
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
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已吹响,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杜牧曾以优美的诗句把你赞赏,今若重来定会为你残破而惊。
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
二十四桥依然完好毫无损伤,桥下波心荡漾一弯冷月寂寞。
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注释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冬至。
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
弥望:满眼。
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
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
“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淮左名都:指扬州。
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
名都,著名的都会。
解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扬州慢》赏析(共2篇)
《扬州慢》赏析(共2篇)扬州自隋唐以来,即处于大运河和长江航运的枢纽地位,也是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商业发达,市肆繁华。
唐末著名诗人杜牧曾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淮南道的治所设在扬州。
他在这里写的关于扬州的诗篇,给姜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朝在这一带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等城,烧杀掳掠,此后仍然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
绍兴三十一年(1161),隆兴二年(1164),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烽火连年,扬州自然受到影响。
淳熙三年(1176)冬至这一天,在一场大雪之后,姜夔路过扬州。
他说:“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繁华的城市已变为一片断井颓垣。
姜夔看到山河残破,不禁产生了《诗经·黍离》所反映的情感。
他自比为周代的大夫,在西周颠覆之后,看见宗庙宫室的废墟上长满了庄稼,心里感到悲痛。
姜夔在小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
今,指眼前的扬州;昔,指杜牧笔下的扬州。
姜夔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描绘出扬州的荒凉景象。
扬州,唐城有两部分:子城(即内城)是官署区,在蜀岗上;罗城(即外城)是住宅区和商业区,在蜀岗下。
两城毗连。
杜牧《扬州》诗说:“街垂于步柳,霞映两重城。
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题扬州禅智寺》诗说:“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又《赠别》诗说:“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座富庶的城市,楼阁林立,丝管纷纷,但到姜夔前来游历时已经面目全非。
上阕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淮左,指淮南东路。
竹西,指竹西亭,在蜀岗上禅智寺附近。
词中首先指出扬州是淮南的著名都城,而竹西亭又是景色宜人的去处,衬托出姜夔在开始的旅程中驻马暂停,本来是抱着很大的希望来观赏古城的。
含有淮左的诗词
含有淮左的诗词原文:《扬州慢·淮左名都》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一、衍生注释: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名都:著名的都会。
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
豆蔻:形容少女美艳。
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二、赏析:这首词描绘了扬州历经战火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的黍离之悲。
上阕写扬州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生动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
下阕将杜牧当年在扬州的风流韵事与如今的衰败相对照,更显凄凉。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以景抒情,烘托出深沉的哀愁。
三、作者介绍: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他一生未仕,四处游历,其词格律严密,清空峭拔,对后世词坛影响较大。
四、运用片段:“如今的小镇,竟也如那淮左名都扬州一般,繁华不再,只剩残垣断壁,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想当年这里也是热闹非凡,人来人往,怎就落得这般田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赏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意思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意思
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只是那桥下的流水微波荡漾,印着湖心默默无语的一湾冷月。
《扬州慢》
姜夔
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
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赏析】
这是一首扬州感怀之作。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曾占领扬州等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176年姜夔路过扬州,仍是一片劫后的萧条景象。
他在这首词里描绘了这种惨状,以眼前的荒凉对比往日的繁华,寄托了自己的哀思,揭露了金统治者的暴行。
但由于过于渲染战争的后果,怀念过去的风月繁华,情绪比较低沉。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
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
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
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
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
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
淳熙三年,金兵南侵以来,繁华的扬州屡遭兵燹,成为一座空城,年轻词人客游扬州时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触景生情,感伤时事,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
在可考记载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
“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
“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
“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
在兵燹之余的空城。
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口,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徜徉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
二十四桥”二句,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
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
(万树《词律》)此词作于淳熙丙申(1176年)冬至日,距金人兵临扬州已有十六年。
当年繁华都会,如今满目萧条,引发词人抚今追昔之叹。
千岩老人读后,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描述扬州眼前萧条的景况:以淮左名都之昔日繁华对比今日尽荠麦青青之荒凉,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极写伤乱之感。
最后三句以暮色、军角、空城,描绘眼前凄凉。
下片侧重对扬州史事的虚拟。
词人想象风流俊赏之杜郎今日重游扬州之难赋深情,并多次化用杜牧歌咏扬州昔日景物的诗句,构成风月繁华与萧条颓废的意象对比。
[译文]
序: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
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当我第一次经过扬州这座淮左名城,慕名来到杜牧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提到的风景秀美的竹西亭稍作停留时,眼前却是一片萧瑟。
杜牧歌咏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的长街市井,如今遍地荠麦,满目疮痍。
自从金兵南侵后,就连废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争。
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寒气逼人,扬州已成一座空城。
如果杜牧故地重游,看到此情此景,肯定会大吃一惊。
虽然他才华横溢,写过“袅袅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样的好诗佳句,恐怕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此刻的心情。
二十四桥还在,波心荡漾着凄冷的月光,再也听不到“玉人”的箫声了。
可叹桥边的那一年一度的芍药,年年为谁开呀?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