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理名词解释(历史地理类)

合集下载

历史地理名词解释

历史地理名词解释

历史地理名词解释历史地理名词解释一、历史地理学科发展与历史自然地理【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区域内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尽全时空】: 现代历史地理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

因此,研究任何事物都要涵盖与其相关的一切时间点和空间(地域)点,讲求对所有定性文字尽全地计量推理,客观全面地展现所有地域点的本来面目;既注重所有地域点的静态分布,又注重所有地域点上的动态演变,讲求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分析,力求探索人地空间时间函数上的变量。

【人地互动观念】:人可以影响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响之。

人地互动意味着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受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甚至在一定时期是决定性的),同时,人自从诞生之日起,便时刻影响着环境、改变着环境。

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或称核心理念),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

【《长水集》】谭其骧先生的论文集。

现行版本由上、下两册及续编合成。

内容涉及广泛,上册主要有对古籍中地理沿革的考证,对几种地理史籍的校补、评校,对古代若干少数民族的论述和考证,对近代几种关于历史地理的史籍和工具书的评述,以及作者与师长、友人的通信等。

下册探讨了有关河流湖泊变迁,海岸线变迁,上海地区成陆年代以及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等问题,并对古代制图学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续编则是作者的学术心得。

此书是谭其骧的经典著作,在学术界产生过很大影响。

【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地理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地理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地理古代地理是指古代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和探索,包括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大小、地理分布、地图绘制等相关知识的了解。

在古代,人们对地理的认识主要通过观察、探索和传统文化的积累来获取,尽管与现代地理学相比存在着不少局限性和错误,但古代地理的发展为人类的历史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有多种观点。

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提出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一观点在西方文化中影响深远。

然而,古代中国人则认为地球是一个方体。

这种观点主要出自《管子》一书中的言辞,后来广泛流传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人们也对地球的大小有一定的认识。

古希腊学者爱拉托逊尼斯通过测量地球上两地之间的距离来估算地球的周长。

他的计算结果非常接近实际值,显示了古希腊人在地理认识方面的较高水平。

古代中国人也有类似的测量尝试,如《礼经》中记载的“南面而望秦,北面而望燕”,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其周围环绕着其他国家和辽阔的海洋。

古代人们的地图绘制技术也相对简陋。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人就开始制作地图,但这些地图主要是基于观察和手绘的,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测量和投影。

古代中国人也制作了一些地图,如《京都图》和《世界地图》,但同样并不完全准确。

尽管古代地图的精确性不如现代地理学中的地图,但它们的制作和使用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古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知识也有所不同。

西方文化中的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等国家在地理研究方面有较为显著的成就。

在东方文化中,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在地理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

古代中国人注重地理环境对社会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类的生活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古代地理在对地球形状、大小和地图绘制等方面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对于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地理环境的理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古代地理的发展与人类文化和科学的进步密不可分,为后来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 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

第四章 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
积物,可能是在沉积之后更晚的时代被侵蚀掉的。 我们还要根据以下的标志来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①被研究较老地层的上覆尖灭和较新的上覆地层的超覆; ②下伏地层顶部有古风化壳存在,或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关系;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盆地古地理分析
一、陆源区的分析 1、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③根据沉积相变来判断古陆的存在,由侵蚀区至沉积区的相变是有
பைடு நூலகம்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盆地古地理分析
一、陆源区的分析 2、查明古地形的起伏特征 侵蚀区的边缘常堆积粗碎屑沉积物,越接近侵蚀区颗粒越粗;
因此,分选及磨圆均较差的粗碎屑堆积可作为侵蚀区地形切割强
烈的标志。细粒碎屑沉积物及古风化壳的存在,以及碳酸盐岩的滨 线沉积,可反映剥蚀区较平坦的地形特征。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盆地古地理分析
一、陆源区的分析 3、物源区母岩性质的确定 物源区是提供陆源碎屑的物质来源的地区,沉积物质主要来自古
陆。可以根据沉积物的特征来判别物源区的母岩的性质。
1)砾石的粒度、成分及百分含量的变化是确定母岩的性质及物源 方向的基本手段。砾岩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接近于物源区。砾石 成分可直接反映物源区的母岩成分,统计各种砾石成分及比例,即 可得知母岩之成分特征。
岸滩;暴露或浅水沉积构造的发育,如干涉波痕、泥裂、雨痕、
足迹及垂直生物潜穴等。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盆地古地理分析
三、古流向分析 古流向分析不仅在沉积环境的判别上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在重塑古地理上有很大的价值,它有助于确定沉积 物供给方向、确定古斜坡的倾斜方向、推测海岸线走向, 以及确定沉积盆地边缘的走向和位置。

历史地理学的内容及现实意义

历史地理学的内容及现实意义

历史地理学的内容及现实意义历史地理学的内容: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

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

一、研究历史地理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需要。

历史地理学的一个根本论点,就是人类生活环境的诸因素是错综复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

今天的一切地理现象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是从以往不同时代的地理中发展演变而来,植根于过去的地理之中,凭空而生或静止不变的地理现象从来就不存在。

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地理现象,只有了解它的过去,才能更好地了解它的现在,那就首先要把过去时代的地理进行“复原”,并把已经复原了的地理现象,按着历史发展的顺序,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以寻找其发展的原因和演变的规律,从而阐明当前地理现象的形成和特点,这正是地理学的研究必须要借助于历史地理学的地方。

历史地理学各个部门地理发展情况及规律的探讨,对于当前地理科学相关部门的发展和研究,都很有关系。

例如在现代经济地理领域中,对于任何经济区域的研究,必须了解它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正确地估计自然条件在经济区域的形成和个别经济部门的分布中的作用,这就必须利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以及历史的材料,去探索这些经济现象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一般规律或特殊规律,使地理学获得充分的历史根据,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地理学的内容。

恩格斯曾经指出:“如果地球是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那么它现在的地质的、地理的、气候的状况,它的植物和动物,也一定是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

它一定不仅有在空间中互相邻近的历史,而且还有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的历史。

如果立即沿着这个方向坚决地继续研究下去,那末自然科学现在就会进步得多”。

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在研究对象上互有渗透,在研究时间上也互有交错。

历史地理学虽从其相关的学科脱胎而出,独立发展的时间还不长,还要借助于相关学科的辅助,但反过来,它还能促进或帮助相关学科的发展。

历史地理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历史地理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西亳】商汤灭夏前后,所居的地方均称为亳。

起初,亳地在今河南省浚县、内黄、濮阳一带,后迁至今郑州商城遗址,接近夏都斟,称南亳。

灭夏后,在斟附近另建新都,称西亳。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宗周】1、中国西周时期王都。

即镐(hào)京,与丰京合称丰镐。

周自古公亶父居于岐邑,周文王将都城从岐邑迁至丰(今陕西长安西北,沣河西),周武王时又迁都于镐。

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

2、指周王朝。

因周为所封诸侯国之宗主国,故称。

【河西四郡】公元前104年,西汉政府设置酒泉郡与张掖郡,前101年设武威郡,前88年设敦煌郡。

在西汉初年,西汉政府所管辖的农业区,经常受到长城以北和长城以西的匈奴和西羌的骚扰,特别是匈奴的骚扰,杀伤边境居民,抢劫财物,破坏农业生产,并扬掠边境居民作为奴隶。

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寻求他国共同抗击匈奴,曾派迫张骞、甘父(少数民族)通使西域,意欲联合大月氏。

由于此时大月氏已在大夏建国,不愿再东返故里与匈奴为敌,联合大月氏的目的没有达到。

到了张骞第二次通使西域以后,才逐渐完成了联合乌孙和天山以南的诸农业国共同抗击匈奴的目的。

【西域】地理方位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中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被特指汉、唐两代中国政府安排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特征依然可见于现在新疆地区的遗址及中国敦煌的壁画。

该地对东西方国家的贸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转站的重要作用。

【西域都护】汉朝设立的西域最高行政军事长官。

西汉宣帝第二年(公元前68年)派侍郎郑吉屯田渠黎(今新疆尉黎一带),与匈奴争夺东师,使护卫鄯善以西“南道”诸国安全。

至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逐日归降汉朝,郑吉派兵迎之,宣帝又命郑吉监护车师西北方(北道)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此后“都护”就成为西汉派驻西域的最高长官的正式官名。

好听的古代地理名词解释

好听的古代地理名词解释

好听的古代地理名词解释古代地理名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描绘了过去的地理环境,更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和对世界的认知。

下面,我将为大家解释几个好听的古代地理名词,让我们一同穿越时空,领略古人的智慧和地理风光。

1. 洛阳:洛阳,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是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之一。

洛阳是汉代的都城,东汉时期,洛阳达到了繁荣的鼎盛时期。

同时,洛阳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颜回就在洛阳讲授儒学。

洛阳被誉为“东方罗马”,它的繁荣和壮丽无疑给人以宏大的想象力,让人陶醉其中。

2. 天山:天山,位于亚洲中部,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之一。

它一直是中亚地区的重要自然屏障,不仅隔断了西域与中国内陆的交通,也影响了这一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天山被誉为“亚洲之王”,其壮美的景色和雄浑的气势让人为之倾倒。

同时,天山还是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地,各个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

3. 雁荡山:雁荡山位于中国浙江省境内,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雁荡山地势险要,自然风光优美。

除了雄伟奇峻的山峦、瀑布和溪流,雁荡山还众多的古迹和人文景观。

雁荡山传说中的凿壁之船和碧水寒宫让人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雁荡山被誉为“鬼斧神工,千悬百险”,不论是登山洒泪,还是游览溪水,都能领略到大自然的壮丽和无尽的魅力。

4. 塞外:塞外,是指中国北方边疆的广大草地和戈壁地区。

塞外地区辽阔无垠,草原一望无际,沙漠蔓延。

在古代,塞外常常被用来描述边疆地区的辽阔和边陲民族的勇敢和独特的文化。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塞外民族,如匈奴、鲜卑等。

古人对塞外的赞美和描绘,让人感受到了古代边疆文化的壮美和神秘。

5. 梁山:梁山位于中国河南省和山东省交界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山脉之一。

梁山地势险峻,山峰起伏,古人称之为“东方瑞士”。

同时,梁山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文化名人陆游也在梁山一带写下了许多名篇。

梁山的优美风景和悠久的文化背景,使其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灵感之地。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2.禹贡学会: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

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

学会出版有刊物、研究报告和丛书等。

其中《禹贡》半月刊在当时文教、学术界颇有影响。

学会重视实地考察,倡导学习国外地理研究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中国沿革地理的研究和历史地理学的形成。

3.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是由全国广大地理工作者自愿组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依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公益性、学术性的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发展地理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学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其前身是1909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国地学会,创始人张相文。

1934年竺可桢等在南京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

学会下设16个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是其中之一。

目前,葛剑雄任主任。

4.尽全时空: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思维方法。

历史地理研究认为,任何事物、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的,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该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部分组成。

因此,研究任何事物都要涵盖与其相关的一切时间点和空间(地域)点,对所有的定性文字尽全地计量推理,客观全面地展现所有地域点的本来面目,既注意所有地域点的静态分布,又注重地域点上的动态演变,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分析,探索人地时空的变化规律。

5.人地互动:“人”是只人类,“地”指地理环境,人地互动观念认为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变化,二者处于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从学科的发展是来看,如果从沿革地理这个角度来讲,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科学,如果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它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2、尽全时空观念: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

3、人地互动观念: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

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4、水土流失:土壤及其他地表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和人为活动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

中国水土流失强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六级。

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5、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

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

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

古代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

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着名的“丝绸之路”咽喉。

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现仅为大片盐壳。

6、沙漠化: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古地理名词解释历史地理类(2)

古地理名词解释历史地理类(2)

古地理名词解释历史地理类(2)古地理名词解释历史地理类4、王畿王畿是位于甸服之中的、以王邑为中心的区域。

从王邑向外分别是四鄙、四甸。

整个王畿由王田区、农田区以及宗族邑聚一同构成,是古代天子的直辖领地以及统治中心。

5、附郭县附郭县是指某个县级地方行政单位的治所包含在另一个县的县城里面。

有时候,大县的城内甚至会包含两个或以上的其他县的治所,以致难以分清首县所在,故通称这些县为“附郭县”。

6、四至八到古代地理图书,用“四至”(东﹑西﹑南﹑北四正)或“八到”(合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表示州县地理方位距离,合称“四至八到”。

“四至八到”连标始见于宋朝的《太平寰宇记》,是泛指所至地界。

7、道里广轮道里是指路程上的距离,而广轮是指土地的面积。

道里广轮即是指古人绘制地图时,在图纸上厘定实际距离与地图距离、实际面积与地图面积的.绘图方法。

8、统县政区唐朝中期以后,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多设置藩镇,派遣节度使进行管理。

节度使最初只是掌管军务,后来就总揽辖区内数州的军民财政大权。

从此,本来军事意义上的藩镇或者道,逐渐成为统辖州、县的实际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

9、内史内史原本为周代官名,秦代时延袭,负责掌管治理京畿地区,后逐渐掌握地方行政,并因此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名。

秦内史地位相当于西汉时的三辅(即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治所设在咸阳。

10、刺史部汉武帝在位期间,他在全国范围内分十三个区域为十三部,各设置刺史一人,负责巡视监察。

刺史所监察的区域就是刺史部,其命名借用《禹贡》的“九州”、《周礼·职方》的两个州名和汉朝新开辟的交趾、朔方。

西汉后期以后,刺史部逐渐成为实际一级的地方行政单位。

11、侨置郡县中国东晋南朝为北方流-亡百姓所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

东晋政府在他们的聚居之地,以其原住州、郡、县的名称设立临时性的地方行政机构,又以流民中的大族担任长官,对流民予以登记和管理。

侨民的户籍是临时性的,不需要承担赋役。

12、双头州郡双头州郡即两州、两郡同治一地,一人带两州刺史、两郡太守。

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版)蓝勇 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版)蓝勇 名词解释

10.云梦泽:云梦是楚王的狩猎区,指今湖北东南部的大半省县制,实行军衔两级制。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
区。而云梦泽是指其中的湖沼部分,在今下荆江以北的地方行政机构。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江汉平原内。先秦时期,云梦泽分布在荆江三角洲和西20.道路制: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道是唐在行政区划面的泛滥平原之间,受多方水源,面积极大。上一个最重要改动。贞观元年,开始设立道。北宋初年,云梦泽开始枯萎,新扩展为陆地三角洲,而主体开始向承唐代道制而设立路,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唐道制与宋东部移动,是城陵矶至武汉间的泛滥平原成为湖沼。南路制合称道路制。
润的时期,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海岸的岸线平直、单调,岸上地势平坦,有些地方多沙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洲、浅滩,潮间带宽阔,缺乏天然良港和岛屿。
发展,这在许多人类文化的出现都有明显的体现。河姆14.贝壳海岸:贝壳堤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砂、粉砂、渡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都是其代泥炭、淤泥质粘土薄层组成的,与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表,同时许多无人区也出现了人类。 很小的堤状地貌堆积体。形成于高潮线附近,为古海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监利境内河床有八曲之多,清后期以来,由于藕池、松22.道:明代设立的省的派出机构,其中有守备道、兵备道、滋分流形成,大量水流进入洞庭湖,督粮道等,均为专司一职的派出机构。
河曲活动更趋频繁。从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下荆江河23.双头州郡:西晋北方地区流行“虚设”之制,出现同一州曲即经几次重大演变后,大致形成现今之形势,形成了名在同一时期分属多地,东晋出现“双头州郡”,即二蜿蜒型河型。 州、二郡合治一地,如东晋以后梁和南秦州合治南郑。

高中语文知识考点整理:古代文学常识之古代地理

高中语文知识考点整理:古代文学常识之古代地理

高中语文知识考点整理:古代文学常识之古代地理或许大家今天的中国地理乃至世界地理会比较熟悉,但是大家是否对古代的地理知识有了解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高中语文知识考点:古代文学常识之古代地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知识考点整理:古代文学常识之古代地理古代文化常识介绍—古代地理【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

”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

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

”《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文化常识知识梳理 08古代地理

文化常识知识梳理 08古代地理

08古代地理【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

”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

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

”《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

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古代地理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古代地理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古代地理[文学常识]古代文化常识汇编:古代地理古代地理【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

”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

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

”《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

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或中央朝廷。

如《中庸》中有“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

《庄子》中有“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华夏族居四方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州名说法不一,《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四海】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原为泛指之词,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则指天下。

另外“四海”也指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域。

《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六合】指天地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中有“履至尊而制六合”。

《海内南经》中有“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诗品》中有“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杜甫《寄韩谏议注》“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以区别于边疆地区。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在中原人看来,长江以南地区为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赤壁之战》中有“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淮左】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古函谷关在今天河南灵宝市东北,新函谷关在今天河南新安东)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杜甫《兵车行》“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关中】不同朝代所指范围有所不同,秦时指函谷关以西地区。

后泛指自函谷关以西战国末期秦国故地。

杜甫《佳人》“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百越】又称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乐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隋唐以后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秦朝故地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是时,还定三秦”。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

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