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分析硏究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其思考论文(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其思考论文(1)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庞大的上市公司市场的国家中,一些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不得不使用各种手段,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财务舞弊。
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旨在探讨财务舞弊的原因、特点以及对企业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财务舞弊的定义与原因所谓财务舞弊,是指一些上市公司通过篡改、隐瞒或虚增财务数据、财务报告等方式,掩盖其真实经营情况,达到欺骗投资者、误导市场、追求短期利益的目的。
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竞争激烈,上市公司为了保持业绩增长,增强市场竞争力,利用财务操作来夸大业绩,获取更多融资支持,从而扩大生产和经营活动。
二、财务舞弊案例分析1.神华能源公司虚增营收案神华能源公司虚增营收案是我国知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典型案例。
该公司在2019年年报中虚增营收30.8亿元,涉及超过50家子公司,影响巨大。
其虚增营收主要是通过伪造广告服务等费用来实现的。
2.东方通信公司虚假交易案东方通信公司虚假交易案也是一起较为典型的财务舞弊案例。
该公司在2010至2013年间,通过虚构双方交易、虚报收入、提高净利润等手段,披露虚假财务信息,欺骗股民和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中弘股份借款标的虚构案中弘股份借款标的虚构案也是一起严重的财务舞弊案例。
该公司在2015年到2016年期间,虚构抵押、质押标的物,违规收取借款服务费等行为,造成银行多次鉴定、评估、检验的标的物并不存在,这意味着该公司销售及借款金额的超额夸大,拉高投资者期望值。
三、财务舞弊的危害1.给投资者带来损失财务舞弊行为直接违背了投资者获取真实信息的权益,投资者在欺骗下进行的投资必然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损失,造成对于公司的很大质疑。
2.影响市场的公正和透明财务舞弊行为会破坏市场公正和透明,使得市场的活力和秩序被破坏,降低市场活力。
3.破坏企业声誉财务舞弊行为劣化了企业形象,严重者会导致公司主体地位、信用等方面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损失。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及启示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调研报告自从会计信息作为公司经济讯号的媒介以来,财务舞弊就如影随形,会计史上从来不缺乏重大的财务舞弊案件,这也是促使了会计界对财务舞弊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成为催生和完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动力。
我国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到飞速发展,虽然在信息披露、会计规范体系、公司治理结构以及证券监管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一些公司尚会利用各种舞弊手段粉饰会计信息,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甚至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正常健康发展。
一、案例:黄山旅游2005年4月20日发布公告称:2002年,本公司为避免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对利润的影响,委托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从银行贷款3,700万元并汇入黄山市万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黄山市远卓投资管理公司账户,由两公司购买本公司拥有的黄山市体育馆及股份大道广告经营权,本公司又将收到的转让款归还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从而构成不当资产交易;2002年本公司投入4,400万元用于证券投资,截至2004年3月全部股票处置后,实际亏损18,522,716.76元。
本公司2002年、2003年未如实核算和反映该证券投资及损益情况。
黄山旅游2004年报显示,2002年净利润调整前是5,649万元,调整后是2,793万元;2003年净利润调整前是-6,121万元,调整后是-4, 147万元。
很明显,该公司2002年有故意隐瞒亏损之嫌,包括故意少计广告权损失3,700万元和少计股票投资损失2,073万元,这个差错不管是从金额或性质看都是非常严重的。
实际上,黄山旅游可能还存在其他资产安全问题。
2002年末,该公司货币资金余额26,135万元,其中定期存款21,089万元;2003年末货币资金余额18,906万元,其中定期存款2,283万元;2004年末货币资金余额是30,104万元,其中定期存款是13,333万元;2005年半年报期末货币资金余额是32,940万元,其中定期存款是11,293万元,历年来定期存款都没有作质押之用;而与此同时,2005年半年报还挂着“其它应付款”10,673万元,这些欠款多为欠关联方,为何关联方不向黄山旅游索取欠款,还是黄山旅游有意隐瞒利润?黄山旅游为何2 002、2003年都多计生活服务费540万元,是不是为了冲抵大股东3, 700万元的损失,还是基于其他原因?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分析1、道德品质财务舞弊行为不仅仅是经济现象,其背后是深层的道德伦理的扭曲。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及10个潜在案例(doc 9页)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及10个潜在案例(doc 9页)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管理层利用自己的有利位置,利用种种手法转移上市公司资产和利润,长期为自己牟利,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质量和证券市场的平稳发展。
对此,监管部门一直是严肃查处和严厉打击的。
作为媒体,提醒市场参与者防范此类财务风险,是起到舆论监督的职责之所在。
从本期开始,《新财经》将邀请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的财务专家,开设“财务舞弊”专栏,探讨如何有效识别各种类型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以帮助投资者避开那些不诚信的公司和它们挖掘的财务陷阱,为完善我国证券市场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该专栏上发表的文章只代表作者的观点,文责自负,本刊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下面是专业人士揭示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
凯撒的归凯撒人民的归人民最近,国务院转发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中明确要求有关方面要督促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加快偿还侵占上市公司的资金,显然,掏空上市公司已成为损害上市公司质量的第一杀手。
现金(本文指货币资金)本来被人们认为最可靠的资产,如今却成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有利工具。
现金舞弊可能表现为上市公司虚构货币资金,隐藏账外资金,隐藏货币资金受限制的事实而不披露等,使财务报表反映的货币资金或者不存在,或者不完整,或者货币资金所有者的权利受限制,或者货币资金的分类不合理,使投资者产生重大误解,甚至被欺骗。
众所周知,从2001年开始,中国证券市场迈入了调整下降的周期,证券市场的融资再融资功能极度萎缩,市场极度低迷,而与此同时,相当一批上市公司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惯性思维上,视证券市场为“圈钱”的跑马场,但显然,证券市场情况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通过虚增收入、虚减成本、编制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制造虚假盈利、净资产收益率,骗取CPA签字,继而增发、配股的圈钱老路已走不通了,为了填补报表和经营的黑洞,一些上市公司就在如何骗钱、圈钱、掏空上市公司上进行了“创新”,这一“创新”,就是在现金领域疯狂舞弊。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压力的增大,一些上市公司不择手段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导致了财务舞弊的出现。
财务舞弊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故意操作、篡改财务数据,以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本文将介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并列举了10个潜在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防范此类行为。
一、虚增收入和利润虚增收入和利润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公司可以通过与客户或合作伙伴进行交易,但实际上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交易或价值。
这样一来,公司可以虚构销售收入和利润,提高财务表现,从而吸引投资者和提升股价。
潜在案例1:某上市公司与关联企业签订合同,虚构大额销售收入,增加当期利润,欺骗投资者。
潜在案例2:某公司在报表中虚构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虚增采购成本,以此来虚增利润。
二、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的滥用上市公司为了掩饰损失或提高利润,有时会滥用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
虽然根据会计准则,公司有权对资产进行减值计提,但滥用这一措施就成了财务舞弊。
公司可能故意夸大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以减少利润或做成其他所谓的财务状况。
潜在案例3:某上市公司无视实际市场情况,故意夸大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以此来掩盖真实的损失。
潜在案例4:某公司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假冒专业机构,通过虚构贬值前提,减少当期利润。
三、滥用关联方交易上市公司可能通过与关联方进行交易,并在交易中充分利用其地位和关系,获取不当的利益。
这些交易可能存在违规操作、价格虚高或虚低等情况,以此来操纵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
潜在案例5:某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进行关联交易,但交易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以此来虚增销售收入和利润。
潜在案例6:某公司通过与关联方进行价格虚低的采购交易,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误导投资者。
四、虚构现金流和资金往来公司可能通过虚构现金流和资金往来,掩盖真实的资金状况。
虚构的现金流和资金往来可以使公司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方面呈现出正常或良好的财务表现。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与治理研究——以南纺股份为例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与治理研究——以南纺股份为例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屡禁不绝,给资本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南纺股份为例,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研究。
一、动因分析1. 利益追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而财务舞弊往往是企业为达到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手段之一。
这些企业为了吸引投资者、扩大规模或维持股价,不惜通过虚报利润、滥发股利等手段进行欺诈,达到自己的私利。
2. 监管不力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另一个重要动因是监管的不力。
部分上市公司利用上市地位获得的法律与监管优势,通过利用监管漏洞、人为操纵信息披露等手段来逃避监管的制约。
加之相关监管机构在审核过程中的疏忽和不严厉,为财务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
3. 内部管控不善上市公司内部管控机制是防范财务舞弊的基础和核心。
然而,一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导致公司内部职员可以随意操作财务数据。
此外,内部控制缺陷和腐败行为也为财务舞弊提供了温床。
二、治理研究1. 完善监管体制要解决财务舞弊问题,首先需要完善监管体制,增加监管力度和监管层级。
应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和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财务舞弊行为。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财务舞弊的打击力度,对违规者进行严厉处罚,以起到震慑作用。
2. 加强内部管控要推动上市公司加强内部管控,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公司治理体系的建设,提高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团队的监督和约束力度。
其次,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最后,加强人员选拔、培养和考核机制,提高内部员工的素质和职业道德。
3. 提高市场透明度加强市场透明度是有效防范财务舞弊的重要手段之一。
应当建立多方参与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监管,确保投资者获得准确、及时的信息。
同时,要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倡导社会对上市公司的关注和监督,增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信誉度。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不断涌现。
财务舞弊是指上市公司通过操纵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本文将介绍几个典型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探讨其原因和对策。
案例一:中梁地产财务造假中梁地产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房地产公司,由于其过高的销售业绩引起了投资者的注意。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中梁地产存在大量财务造假行为。
公司将未来多年的项目销售收入提前确认为当期收入,虚增了公司的利润。
此外,中梁地产还通过虚假财务信息来夸大自己的资产规模,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
最终,中梁地产因为财务造假被监管机构处罚,并受到了投资者的诉讼。
案例二:雪国瑞达控股欺诈发行雪国瑞达控股是一家中国大陆上市公司,主要从事铝制品的生产。
该公司在2017年进行了非公开发行,而非公开发行的对象正是其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
通过这种方式,雪国瑞达控股通过虚增募资金额、虚构资金用途等手段实施了欺诈发行。
监管机构最终发现了其财务欺诈行为,对该公司实施了处罚,并追究了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案例三:万科A股价操纵案作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万科集团在2016年面临了一起涉及A股市场的操纵案。
万科集团涉嫌协同股价运作旗下股份,通过内部人员交易和虚假宣传来操纵公司股价,造成投资者的巨额损失。
监管部门最终对涉案公司和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罚,并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
以上案例只是当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的冰山一角。
财务舞弊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层的个人动机和盈利压力等。
在防范财务舞弊方面,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审核,增加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加大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惩治力度。
同时,投资者也应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尽职调查,避免投资风险。
此外,上市公司自身也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监控机制,加强公司治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只有通过各方共同的努力,才能减少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发生,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索菱股份为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索菱股份为例索菱股份(以下简称“索菱”)是一家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的汽车配件制造商。
然而,近年来,索菱卷入了一系列财务舞弊的案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以索菱股份为例,分析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并探讨背后的原因和教训。
一、案例背景索菱股份成立于2005年,业务涵盖了汽车轴承、离合器、传动系统等汽车配件制造。
在上市前,公司外部声誉良好,投资者对其前景充满期待。
然而,在2016年,索菱被曝出存在大规模的财务舞弊行为。
二、财务舞弊行为据调查,索菱的财务舞弊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虚增收入:索菱通过与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等手段,虚增了一定期间内的营业收入。
这导致公司财务数据的失真,使得投资者对公司的真实状况产生了误判。
2. 资产负债表造假:索菱在财务报表中虚构和隐瞒了大量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从而掩盖了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
他们通过虚报资产、虚减负债等手段,使得公司资产看起来更加庞大,而负债看起来更小,给投资者提供了误导。
3. 利润管理:索菱通过调整会计政策、虚增费用等手段来操纵利润数字。
这些做法使得公司的净利润看起来更高,增加了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信心,但实际上并未反映真实的经营状况。
以上行为都违反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准则,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打击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那么,为什么索菱会出现财务舞弊行为呢?三、原因分析1. 利益驱动:财务舞弊行为通常是由公司高管为了获取私利而进行的。
索菱的高管可能因为个人利益驱动,通过虚增财务数据来提高公司的市值,获取更高的报酬。
2. 监管不力: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往往与监管不力密切相关。
索菱在财务舞弊期间,相关监管机构并未及时发现问题,也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导致财务舞弊得以持续进行。
3. 内部控制薄弱:索菱在财务舞弊期间,公司内部的风险管控机制明显不足。
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内部监督和风险防控机制使得财务舞弊行为得以长期发生。
四、教训和反思1. 强化监管责任:监管机构需要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查和核实,及时发现和防范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关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研究及监管对策分析

关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研究及监管对策分析上市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公平和健康发展。
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监管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的现状分析1.财务舞弊问题的表现形式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主要体现在利润操纵、虚假披露、会计准则违规等方面。
利润操纵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通过不当的会计政策和手段,使公司财务状况和业绩呈现出与实际状况不符的情况,从而误导投资者的判断。
虚假披露和违规会计处理也成为财务舞弊问题的突出表现。
2.财务舞弊问题的危害财务舞弊问题严重损害了上市公司的诚信形象和市场信任度,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财务舞弊问题也给投资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了市场的良性发展。
更为严重的是,财务舞弊问题可能会引发市场恐慌,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3.造成财务舞弊问题的原因财务舞弊问题的产生有诸多原因,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内部控制体系薄弱,监管制度滞后等。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追求短期利润和股价表现,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来规避市场风险。
一些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机构的失职监管也为财务舞弊问题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二、监管对策分析1.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预防财务舞弊问题的重要抓手。
对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和自律管理,不断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质量,将是有效预防财务舞弊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2.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透明度的把关。
从源头上防范财务舞弊问题的发生,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市场的公平和透明度。
3.加强会计准则和监管制度建设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和规范会计处理,加强会计信息的质量把控,提高会计准则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中国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分析硏究

中国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分析硏究中国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分析硏究一、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各显“神通”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可以用“造假成风”形容。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泛滥是制度缺陷使然,如股权结构的分裂(流通股上市、非流通股不能上市)、公司冶理结构存在缺陷(一股独大)、独立会计师丧失独立性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笔者对近年来影响重大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只包括已查明案件)作了梳理,遴选出十大上市公司管理舞弊案[1]。
1、原野管理舞弊案(会计师——深圳经济特区会计师)该公司自成立到上市两年时间内初始投资不实,频繁变动股东、虚增资本、对公司资产进行两次大幅度的调账升值并对升值部分进行不合理分配以及在资产评估中虚列资产项目。
1989—1991年该公司通过虚增销售收入、隐匿管理费用、炒卖本公司股票等手段虚增利润亿元,1989—1991报表累计盈利为万元,实际累计亏损万元。
其中1、1991年11月原野公司与海南I公司和深圳L公司签署合作建造两座大厦的工程及承包利润的合同,合同规定,原野负责提供土地并办理开发经营许可证等有关事宜,I公司具体负责工程施工及房产经营,并承诺付给原野公司承包利润8500万元。
12月31日,原野公司在两座大厦王曙晖个没有动工、一个刚打地基的情况下,将所有承包利润8500万元作为本年实现的利润入帐,并倒算出销售收入亿元,同时倒挤出销售成本和销售税金等数字。
1989年至1991年,原野公司共发生管理费用8300万元,其中1989年为1440万元,1990年为2730万元,1991年为4130万元。
原野公司将管理费用或列作开办费挂帐,或分摊给下属公司,下属公司摊不了的作为待摊费用等挂帐。
原野公司上市后,由于市价远高于面值,1990年,原野公司将名义上为其子公司持有的原价股票按市价抛向社会,从中获利340 0万元记入当期利润。
股票卖出后,原野公司在帐务上作了母公司向子公司划转股票的会计记录。
上市公司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舞弊案例上市公司舞弊案例概述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舞弊案例也逐渐增多。
上市公司舞弊是指公司在经营活动中通过虚构或粉饰财务数据来误导投资者、获得不当利益或者规避监管的行为。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的上市公司舞弊案例为例,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对经济的影响。
1. 中概股舞弊案例中概股是指在海外上市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公司股票。
由于中概股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监管薄弱等问题,一些中概股公司利用这些漏洞进行舞弊行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前教授肖钢主持的中弘集团案。
肖钢在2001年创办了中弘集团,并将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之后,他通过虚构订单和夸大销售额等手段,将公司的财务数据弄虚作假。
这样一方面可以蒙骗投资者,使公司股价保持上涨,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更多的融资。
直到2013年,这一舞弊行为才被揭露出来,肖钢被撤销了中弘集团董事长的职务。
这个案例反映出了中概股在信息披露和监管方面的难题。
由于交易所监管体系的差异和跨国监管的复杂性,中概股舞弊案例较为普遍。
这对于投资者信心和市场稳定性构成了威胁。
2. 金融造假案例金融行业是舞弊案例最多的行业之一。
其中,以银行和保险公司居多。
这些公司通过虚假交易、操纵股价和隐瞒风险等手段来获利。
近年来,中信信托公司的舞弊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信信托在销售信托产品时,采取了隐瞒风险和夸大收益的手段,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
然而,由于公司的实际运营状况不佳,无法按时偿还投资者本金和收益,导致了巨额损失。
最终,该公司被监管机构以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处罚。
这个案例揭示了金融行业舞弊行为对投资者的损害。
投资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时,需要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风险做出准确评估,避免陷入类似的舞弊陷阱。
3. 科技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在科技行业中,一些上市公司也涉及财务造假行为。
这些公司通常通过夸大收入、虚构订单和隐瞒负债等手段来提高公司的价值和股价。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中国移动游戏公司华米科技。
该公司在其上市之前,虚构了一大批游戏代理合作伙伴,并通过这些虚构订单来夸大公司的收入。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

二、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回顾了 国内外关于财务舞弊识别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成果。在文献综述中,我们对国内 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价,总结了财务舞弊识别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在 案例分析中,我们选取了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典型财务舞弊案件,深入剖 析其舞弊手段、动机和危害。
4、加强第三方审计机构监管
4、加强第三方审计机构监管
审计机构在防范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监管机构应加强对第三 方审计机构的监管力度,确保审计机构能够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上 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准确的审计。对于审计机构存在的违规行为,应严 肃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谢谢观看
二、研究方法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针对上市公司高管、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和投资者等 利益相关者,收集了他们对财务舞弊识别的看法和经验。
三、结果与讨论
三、结果与讨论
1.财务舞弊识别方法 目前,财务舞弊识别的方法主要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定性分析 方法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分析、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意见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则 包括基于统计模型、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挖掘算法等多种方法。我国上市公司在 财务舞弊识别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提高识别准确性和效 率。
2、强化监管力度
2、强化监管力度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监管力度。一方面,要加强对上市公 司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估和监督,从源头上防范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发生;另一方 面,要对涉嫌财务报告舞弊的上市公司进行严惩,提高违规成本。
3、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3、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是防范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重要手段。上市公司应加强信 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使投资者能够全面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和风 险状况。此外,应鼓励上市公司采用更为详细、透明的财务报告披露方式,提高 信息披露的质量。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扩大开放的进程,上市公司在我国资本市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上市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采取了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财务舞弊。
本文将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进行分析。
首先,嘉实证券的财务舞弊案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典型案例之一。
2016年,嘉实证券发布了涉嫌虚假陈述的《关于与库蓝新技术交易》的公告,公告中称其已与库蓝新技术签订合作协议。
然而,事后发现该公告内容存在虚假陈述,实际上该交易并未达成。
这一案例揭示了公司为了营造良好的业绩而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
其次,中弘股份的财务造假案也是一个典型案例。
2016年,中弘股份发布的年报显示,公司实现了巨额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
然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都是虚构的。
这一案例揭示了公司为了符合投资者的期望和吸引更多的投资,故意夸大公司的业绩。
此外,云南白药的财务造假案也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2018年,云南白药因涉嫌虚增利润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调查发现,云南白药虚增了大量的销售和利润数据,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
这一案例揭示了公司为了保持高增长、提高股价和扩大公司规模,故意歪曲财务数据的行为。
以上这些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问题长期存在,且涉及众多行业。
财务造假不仅影响了公司的声誉和信誉,也对投资者和整个资本市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那么,财务舞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上市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需要向投资者展示出良好的业绩和前景。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些公司选择通过虚增销售收入、利润或资产来误导市场。
其次,一些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个人利益,往往会主导财务造假,以便获得更高的薪酬或激励措施。
此外,财务舞弊的发生还与监管不力、内部控制不完善等因素有关。
对于如何防范和打击财务舞弊,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从根本上遏制财务舞弊行为。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十大招数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十大招数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十大招数引言在现代商业环境下,上市公司是各类投资者最常选择的投资标的,而财务报表是评估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重要工具。
然而,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更高的股价和资本市场的青睐,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来进行财务舞弊。
本文将介绍上市公司常见的财务舞弊十大招数,并指出防范措施。
1. 收入的虚增上市公司为了提高营收和业绩,可能通过虚增销售额等手段来夸大收入。
这包括虚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收入、通过子公司进行内部交易等。
应对措施:审查销售合同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对公司的销售额进行财务分析和调研。
广泛收集市场和客户的反馈意见。
2. 资产负债表的操纵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虚增资产和减少负债来改善财务状况。
例如,将无形资产进行估值调整,转移资产到关联公司,或是通过资本化费用等手段。
应对措施:审查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和估值方法。
比较公司财务数据与行业平均水平。
监控公司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的增加情况。
3. 利润数据的篡改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虚增利润或隐藏亏损来误导投资者。
他们可能通过变更会计政策、进行错误的预测、隐藏费用等手段来操纵利润数据。
应对措施:审查公司会计政策的变化。
关注公司关键利润指标的增长幅度和稳定性。
比较公司利润数据与行业平均水平。
4. 关联交易的滥用上市公司可能通过关联交易来转移资金或隐藏损失。
他们可能与关联方进行借款、销售、采购等交易,但交易价格可能会被远离市场价格。
应对措施:审查公司关联交易的额度、价格和必要性。
比较公司关联交易的价格与市场价格。
监督相关的董事会成员是否具有独立性。
5. 隐瞒重要信息上市公司可能在财务报表中隐瞒重要信息,以误导投资者。
例如,不披露重大的坏账坏账准备、法律纠纷、关键员工离职等。
应对措施:审查公司年报、季度报告等财务报表。
关注公司公告和新闻报道。
定期与公司管理层和投资者交流。
6. 裁员成本的减少上市公司可能通过减少员工人数和降低员工薪酬等方式来降低成本,并提高盈利能力。
上市公司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舞弊案例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提高,上市公司舞弊案例屡见不鲜。
这些案例不仅严重损害了投资者权益,也对整个市场秩序和公众信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以下将介绍几个典型的上市公司舞弊案例,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对策。
1. 中概股欺诈案——长生生物长生生物是一家中国生物制品公司,于2018年因涉嫌销售假疫苗而引发轩然大波。
该公司在生产疫苗过程中存在造假行为,将过期疫苗进行再标注并重新售卖给市场,严重危害了公众健康。
该事件曝光后,长生生物的股价暴跌,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这起案例的原因之一是监管缺失。
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长时间得不到监管机构的审查,为舞弊行为提供了便利。
此外,长生生物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提供虚假数据,误导了投资者的决策。
针对这类案例,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生产过程的审核,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同时,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提高透明度,防止虚假宣传误导投资者。
2. 财务造假案——美林达美林达是一家美国加工商,于2004年因涉嫌财务造假而破产。
该公司通过夸大收入和扭曲账目等手段,虚增利润,欺骗投资者和审计机构。
最终,其真实财务状况暴露后,美林达被迫申请破产清算。
此案例揭示了财务造假在上市公司中的严重风险。
公司为了追求高利润而不择手段,最终导致整个企业的崩溃。
这种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和公司的声誉,也对市场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冲击。
针对这类案例,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查,确保核算准确、信息真实。
同时,审计机构更应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和独立性,及时揭示公司财务风险。
3. 内幕交易案——麦格纳国际麦格纳国际是一家美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于2013年被揭露存在内幕交易行为。
该公司高层人员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获得非法利益。
内幕交易不仅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也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针对这类案例,监管机构需要建立更加严密的内幕交易监管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高层人员的监管和打击力度。
上市公司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舞弊案例上市公司舞弊案例屡见不鲜,这些案例不仅对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舞弊行为的出现,不仅仅是公司内部管理不善,更是对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部门的不力。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典型的上市公司舞弊案例。
第一,中潜股份公司。
中潜股份公司是一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曾经是国内领先的电子元器件制造商。
然而,在2015年,该公司因为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中潜股份公司在年报中虚增了销售额和利润,对外发布的财务报表与实际情况存在严重差异。
这些虚假的财务数据误导了投资者,导致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第二,康美药业。
康美药业是一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是国内知名的医药制造企业。
然而,2019年,康美药业因为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康美药业在财务报表中虚增了营业收入和利润,对外公布的财务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严重出入。
这些虚假的财务数据给投资者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也严重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第三,山东华鹏玻璃。
山东华鹏玻璃是一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玻璃制造企业。
然而,2018年,山东华鹏玻璃因为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调查发现,山东华鹏玻璃在信息披露中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等违法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这些违法行为不仅伤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严重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这些上市公司舞弊案例表明,舞弊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严重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加大对舞弊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的秩序和稳定。
同时,上市公司也应加强内部管理,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高公司的透明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财务报告作为企业信息披露的重要手段,其真实性和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屡见不鲜,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识别及其监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特点、识别方法及监管措施,以期为提高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质量提供参考。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特点(一)舞弊手段多样化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手段日益多样化,包括虚构收入、提前确认收入、隐瞒关联交易、利用会计政策等。
这些舞弊手段往往具有隐蔽性,难以被及时发现。
(二)涉及领域广泛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涉及领域广泛,包括财务报表、会计估计、关联交易等。
舞弊行为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环节,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三)后果严重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一旦被发现,将对企业形象、投资者信心和市场秩序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可能导致企业退市。
三、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识别方法(一)分析性复核通过对财务报表进行趋势分析、结构分析和比率分析等方法,识别异常波动和不合理变化。
例如,通过比较企业历史数据和行业平均水平,发现收入、利润等指标的异常变化。
(二)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应采用适当的审计程序,如抽样审计、详细审计等,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全面审查。
通过审查会计估计、关联交易等重点领域,发现潜在的舞弊行为。
(三)信息化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发现异常数据和潜在规律。
例如,通过监测企业资金流动情况,发现资金流向与业务不匹配的异常情况。
四、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监管措施(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提高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强法律的威慑力。
同时,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企业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财务信息。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分析摘要:自我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现象层出不穷,极大的影响了会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文归纳总结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所采用的一些主要手法,以期对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起到帮助。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舞弊手法一、利用关联关系进行财务舞弊(一)将有关费用向关联公司转嫁有些上市公司常常会通过改变费用分摊的标准和方式来增加利润。
如蓝田股份2000年在中央电视台投放的巨额广告费用是由中国蓝田总公司投放的,但实际上蓝田股份的饮料产品通过集团公司销售网点销售的仅占全部销售量的I.996。
可见,蓝田股份利用集团公司分摊高额广告费用支出的方法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二)转让资产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不良资产转让给关联企业,或关联企业将优质资产低价卖给上市公司等。
广电股份1997年1 1月将6926万元的土地以21926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其母公司,确认了15000万元的收益,同年12月又将账面净资产为1454万元的一家下属公司整体产权以9414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其母公司,确认了7960万元的营业外收入。
仅此两项交易就带来了22960万元的收益,占该年度利润总额9733万元的235.9%。
(三)股权投资和转让一些上市公司,特别是一些sT公司常通过转让股权甩掉包袱,产生投资收益。
如华源西下属的上海华源格林威实业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购入山东安丘蓝天纸业集团有限公司股权时,将实际受让价格1872万元虚列为9000万元,虚增长期投资和2004年年初未分配利润7128万元。
(四)利用委托经营操纵利润例如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委托关联企业经营,定期收取高额回报,或关联企业将稳定的高获利能力的资产以较低的收费交上市公司托管经营。
如sT东海在2000年通过委托经营大股东的资产,所得收入占到利润总额的75%。
(五)关联购销业务上市公司以高价或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与其关联企业进行购销活动,通过价格差实现利润转移。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财务报告作为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体现,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备受关注。
然而,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事件频发,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破坏了市场秩序。
因此,识别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并加强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识别方法及其监管研究,以期为相关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概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是指公司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通过虚构、隐瞒或误导等手段,使财务报告失真或误导投资者的行为。
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性和投资者信心,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识别方法(一)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是识别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的分析,可以发现异常的会计处理、不合理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异常的关联交易等,这些都有可能是舞弊的迹象。
(二)审计意见与审计程序审计是识别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重要手段。
审计师应通过严格的审计程序,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全面审查。
同时,关注审计意见的类型和内容,如果审计意见中存在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等,可能意味着公司存在财务报告舞弊行为。
(三)关联交易分析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关联交易的规模、类型、定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异常的关联交易行为,如过度关联交易、价格不合理等,这些都有可能是舞弊的迹象。
四、监管研究(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防范和打击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关键。
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使舞弊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同时,应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确保其履行好“看门人”职责。
(二)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是防止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重要手段。
应要求上市公司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信息披露,包括财务报表、关联交易、风险提示等。
上市公司最近著名的管理问题案例

上市公司最近著名的管理问题案例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的管理问题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案例涉及公司治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就近年来最著名的上市公司管理问题案例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些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方法。
一、公司治理问题案例1.某知名互联网公司董事会腐败案该公司董事会在决策过程中存在腐败现象,导致公司内部管理混乱,甚至影响了公司的经营业绩。
这一问题暴露了该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问题,监管机构介入后,公司对董事会进行了重新调整,加强内部监管和审计制度,以规范公司治理。
2.某知名房地产公司财务造假案该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存在大量造假行为,虚报业绩,误导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损害了公众利益。
这一财务丑闻揭露了该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监管部门对该公司进行了调查并处罚,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也被追究责任。
公司在此事件后加强了内部审计和财务监管,重建了投资者信心。
二、财务管理问题案例1.某知名跨国公司税收避税案该公司通过跨国转移定价和避税手段,在多个国家操纵财务报表,避缴税款,严重损害了国家税收利益。
这一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监管部门对该公司进行了调查并处罚,公司加强了国际税收合规,改善了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
2.某知名金融公司内部人员贪污案该公司内部部分人员通过虚假交易、侵占客户资金等手段进行贪污行为,导致公司财务损失严重。
公司在发现此问题后严肃处理涉案人员,加强了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机制,提高了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案例1.某知名制造业公司养老金管理不当案该公司未按规定向员工缴纳养老金,导致员工权益受损。
公司在社会各界的强大压力下,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整改,完善了养老金管理制度,加强了员工权益保护。
2.某知名电商公司员工福利缩水案该公司在业绩不佳的情况下,大幅缩减员工福利,引发员工不满和社会质疑,公司的员工士气和声誉受到了一定影响。
公司在此事件后意识到员工福利对于公司的重要性,加强了员工关系管理,改善了员工福利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分析硏究一、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各显“神通”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可以用“造假成风”形容。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泛滥是制度缺陷使然,如股权结构的分裂(流通股上市、非流通股不能上市)、公司冶理结构L原野负责提供土地并办理开发经营许可证等有关事宜,I公司具体负责工程施工及房产经营,并承诺付给原野公司承包利润8500万元。
12月31日,原野公司在两座大厦王曙晖个没有动工、一个刚打地基的情况下,将所有承包利润8500万元作为本年实现的利润入帐,并倒算出销售收入2.76亿元,同时倒挤出销售成本和销售税金等数字。
1989年至1991年,原野公司共发生管理费用8300万元,其中19 89年为1440万元,1990年为2730万元,1991年为4130万元。
原野公司将管理费用或列作开办费挂帐,或分摊给下属公司,下属公司摊不了的作为待摊费用等挂帐。
原野公司上市后,由于市价远高于面值,1990年,原野公司将名1. 95亿元确认为收入;(2)通过三次循环转帐手法,虚构收到转让北京民源大厦部分开发权和商场经营权的款项2.7亿元,从而确认收入3.2亿元;(3)将收到合作言的民源大厦的建设补偿费5100万元确认为收入。
该公司还将其未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和未有处置权的的民源大厦对外投资,并对土地使用权和民源大厦进行评估,评估增值作为资本公积金。
上述虚构的结果导致公司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都大幅度增加。
年品销售、虚增产品库存和违规帐务处理等手段,虚报利润15700万元,1996年实际亏损10300万元。
(2)少报亏损,欺骗投资者红光公司上市后,在1997年8月公布的中期报告中,将亏损6,500万元虚报为净盈利1674万元,虚构利润8174万元;在1998年4月公布的1997年年度报告中,将实际亏损22952万元(相当于募集资金的55.9%)披露为亏损19800万元,少报亏损3152万元。
(3)隐瞒重大事项红光公司在股票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中,对其关键生产设备彩玻池炉废品率上升,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的重大事实未作任何披露。
润4662万元,占三年税前利润总额的62%。
(1)1995-1996年,张家界股份公司先后与张家界电业局、深圳全达贸易有限公司、深圳达佳实业公司签订了364亩土地转让合同,转让金额合计7965.9万元,并约定土地使用权证在买方付款后移交。
但是,张家界股份公司在未开具发票和收到款项,亦未转移土地使用权的情况下,将合同约定的7965.9万元转让金确认为1996年的收入,使收入虚增7965.9万元,税前利润虚增2165万元。
(2)1997年,张家界股份公司与张家界市土地房产开发公司、深圳市凯莱德实业公司、湖南兆华投资公司签订了150亩土地转让协该黎明股份是1999年为了粉饰其经营业绩,虚增资产8996万元,虚增负债1956万元,虚增所有者权益7413万元,虚增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虚增利润总额8679万元,其中虚增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两项分别占该公司对外披露数字的37%和166%。
经过检查组审定后,该公司利润总额由检查前对外披露的5231万元,变为-3448万元。
更为严重的是该企业出现的上述问题,除常规性的少提少转成本、费用挂账、缩小合并范围等违规行为外,有90%以上的数额是人为编造假账、虚假核算虚增出来的。
(1)对开增值税销售发票,虚增收入和利润。
即通过与关联企业虚增主营业务成本1124万元,管理费用105万元,虚增利润1039万元,相应虚增应收账款1748万元,坏账准备105万元,预提费用17 4万元,应交税金224万元,虚减内部往来206万元,表面上依法纳税,实质上却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3)利用有关出口货物优惠政策,虚增收入。
即利用出口货物企业可以自制销售发票的条件,虚拟外销业务,以达到虚增收入、利润的目的。
例如,该公司所属的进出口公司1999年6月通过这种方式虚增主营业务收入582万元,虚增主营业务成本519万元,虚增利润63万元,相应虚增应收账款582万元,虚减存货519万元。
发股份有限公司下属海南港澳国际旅游有限公司的虚假利润414万元并入本公司;三是以滨海大酒店装修收入为名,虚列其他业务收入,虚增利润1087万元。
四是大东海股份公司为虚增期末货币资金数,通过大东海集团公司向海南港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借款9325万元,但只入“短期借款”帐8500万元,入“投资收益”825万元,虚增了投资收益。
五是将购买港澳信托股份中的应收股利375万元转作投资收益。
以上各项扣除已计提的营业税及附加1170万元,共虚增利润2. 28亿元。
银广夏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虚构巨额舞弊因从事者身份不同,而有所谓管理舞弊与非管理舞弊之分。
非管理舞弊又称为员工舞弊,管理舞弊一词中的“管理”泛指各中上管理阶层,所谓管理舞弊简单地说是指管理阶层所从事的各种舞弊。
员工舞弊,除非串通或经管理阶层的授意,均可借内部控制制度加以有效预防及检查;而管理舞弊的作弊者通常均于事前精心设计,事后并极力设法隐瞒,作弊者的管理层次愈高,注册会计师愈难加以有效检查。
1、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动机(1)融资(圈钱):资金与企业,犹如血液与人体,赚钱的公司”上市,虚构前三年利润,以达到IPO目的。
(5)二级市场炒作(操纵价格):企业股票如果上市,为维持股价或为使股票价格能达到预期的波动,常利用不实的财务报表,以达到目的。
股票价格预期的波动也可能是蓄意地使股价作暂时性的下跌,以便操纵者得以廉价购进股票,以取得更大的控制权或待价而沽。
琼民源与银广夏造假案主要目的是配合庄家二级市级操纵价格(6)其它考虑:我国上市公司粉饰报表另外一个目的避免带帽(“ST”、“PT”)以及退市;如果已带帽了,“ST”不想沦为“PT”,“PT”不想最后退市,这些带帽公司一般都表现出强烈扭亏为盈的欲望以达工作时,必须对可能导致管理舞弊的征兆提高警觉,这些征兆有人称之为红旗(Red Flag)或警讯(Warning Signal)。
l 美国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Coopers & Lybrand列举了29个警号,提醒审计人员及公司监察人注意,并将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警讯列举如下[2]:1.现金短缺、负的现金流量、营运资金及/或信用短缺,影响营运周转。
2.融资能力(包括借款及增资)减低,营业扩充的资金来源只能依赖盈余。
性。
12.管理阶层严格要求主管达成预算的倾向。
13.迫切需要维持有利的盈余记录以维持股价。
14.管理阶层不提供审计人员为澄清及了解财务报表所需的额外资料。
15.主管有不法前科记录。
16.存货大量增加超过销售所需,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产品过时的2、业绩和股价波动厉害的上市公司,一般企业的业绩具有惯性,除非天灾人祸,但现在有些上市公司业绩变脸很快,此类上市公司前期业绩基本不可信。
股价波动厉害的上市公司,此类上市公司已被恶庄控制,上市公司的业绩已完全沦为恶庄欺骗股民的慌言,上市公司利用业绩配合庄家炒作,此类上市公司业绩最不可信。
3、IPO及没有三分开的上市公司,IPO即首次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由于经过大规模的上市改组,其前三年的业绩与实际业绩相差太远,特别是剥离劣质资产上市的公司,这些公司前三年的业绩不是其真实业绩,而是人为的模拟业绩,其业绩水分很大,所以,首发股票的招股说明书及上市公告书上的业绩基本都是假的。
没有三分开的上有的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将巨额亏损转移到不需审计的关联企业,从而隐瞒其真实的财务状况。
有的上市公司则与其关联企业杜撰一些复杂交易,单从会计方法上看,其利润的确认过程完全合法,但它却永远不会实现。
已受处罚的琼民源公司,其5.4亿元的非常收益和6.57亿元的新增资本公积金就是通过关联交易取得的。
2、非常交易。
不少上市公司为避免三年亏损摘牌或为达到规定的配股条件,常常采用非常交易,如转让股权、经营权或土地使用权、年末发生非常销售业务、收取政府补贴等,从而获取非常收益,以期公司业绩得到一次性改观。
3、非货币性交易。
有许多上市公司的交易业务是非货币性的,如这为注册会计师敲响了警钟。
另外,资产重组审计是一项复杂的业务,涉及许多问题,如股权变更的标志是什么?如何确定重组购买日?重组相关公司的优质资产、不良资产的计价标准是否一致?资产置换、注入优质资产、剥离不良资产、剥离非经营性资产的会计处理是否合法、合规和公允?被购并方的债权、债务是否真实?是否存在或有负债或损失?对关联单位、关联交易的界定是否准确?对关联交易的计价和会计处理是否正确?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难度和风险。
5、会计方法与会计估计变更。
会计应遵循一贯性原则,但并不是说绝对不能变更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只要有根据,会计变更是允许审客户的股票在二级市场的异常波动都容易产生审计风险,应受到注册会计师的特别关注。
5、上市公司管理舞弊手法管理舞弊手法一般有以下几种,主要目的是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虚减负债、费用。
1.多计存货价值:对存货成本或评价故意计算错误以增加存货价值,从而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益。
或虚列存货,以隐瞒存货减少的事实。
7.虚减销售成本:由于虚增期末存货价值,致销售成本随之虚减。
8.隐瞒重要事项的揭露:例如重大讼案、补税、借款的限制条款、关系人交易、或有负债、会计方法改变等,未予适当揭露。
上市公司十大财务造假案造假手法1.多计存货价值:对存货成本或评价故意计算错误以增加存货价值,从而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益。
或虚列存货,以隐瞒存货减少的事实。
2.多计应收帐款:由于虚列销售收入,导致应收帐款虚列;或应收帐款少提备抵坏帐,导致应收帐款净变现价值虚增。
关系人交易、或有负债、会计方法改变等,未予适当揭露。
三、会计师如何侦查上市公司管理舞弊1、深入了解客户经营现状[5]客户的经济状况不佳,可能影响管理阶层的诚信,进而影响到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评估客户的经济状况,有赖于审计人员对客户的经营及其产业的了解。
经济状况包括内在及外在两个因素,外在因素包括经济景气及竞争情况,内在因素包括财务结构及经营绩效。
外在经济景气及竞争情况可能说明客户经济活动及经营结果的变化或发现3.对于客户的高级管理阶层过去的背景了解不够。
这些高阶主管过去可能犯案或有其他不良记录,容易故态复萌。
4.对客户的控制环境评估有瑕疵,尤其是对最高管理阶层的思想及作风未予正视或评判错误。
5.对于客户经营环境的了解不够。
例如,在权威领导的组织里,经营单位的经理可能为了达成公司最高管理当局所设定的目标而虚报其业绩;或故意隐藏其已达成的业绩,以减少未来业绩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