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笔记

合集下载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中医知识点汇总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中医知识点汇总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中医知识点汇总一、中医基础理论。

1. 阴阳学说。

-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 阴阳的特性。

- 相关性: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上,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 普遍性:凡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皆可划分阴阳,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等。

- 相对性: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如昼为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

-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对立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 互根互用: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并且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还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载气。

- 交感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 消长平衡: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如四季气候的变化,从冬至春及夏,气候由寒逐渐变热,是“阳长阴消”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热逐渐变寒,是“阴长阳消”的过程。

- 相互转化: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如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虚寒危象,这种病征性质的转化,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

2. 五行学说。

- 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 五行的特性。

- 木曰曲直: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中药学复习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中药学复习笔记

1解表药1.1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紫苏:解表散寒(力弱),行气宽中,解鱼蟹毒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防风:祛风解表,盛湿止痛,止痉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燥湿止带,通鼻窍,消肿排脓细辛:解表散寒,袪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1.2发散风热药薄荷: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散肿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利咽开音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截疟)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煨)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2清热药2.1清热泻火药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大寒清热,味辛透热),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使热邪由小便排除体外)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2.2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烦,解毒疗疮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2.3清热解毒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清心利尿)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6~9g。

丸散剂)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外、妇、儿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外、妇、儿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外、妇、儿笔记】中医内科学一、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削防败毒散。

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蒸饮。

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就蕤汤。

二、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热,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藩白散、黛蛤散。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1发作期: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清龙汤。

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骨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加减。

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蛇粉。

五、肺痔: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加减。

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艾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参苇白术散。

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加减。

六、肺胀: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难记的知识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难记的知识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难记的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的经络学说知识点》①基本定义:简单说经络就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就像咱们城市里的交通道路网。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经脉就像主干道,络脉像小胡同,它们连接人体各个部位。

②重要程度:在中医里算是特别重要的基础部分。

就好比盖房子的地基,好多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都靠它呢。

不懂经络,那学中医就跟盲人摸象差不多。

③前置知识:得有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比如阴阳五行这些概念得先明白点。

就像是给经络这个新知识安家落户得先准备块空地,这块空地就是这些基础概念。

④应用价值:在针灸、推拿治疗中那可太实用了。

医生知道经络走向,就像快递员知道地址,能很准确地找到问题点调理疾病。

像头疼,可能就在头上某条经络的穴位扎针或者按摩呢。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中医理论体系里,经络学说算是非常核心的部分了。

它和气血津液理论、脏腑学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大的框架看,它是构建中医人体生理病理模型的关键。

②关联知识:与脏腑关系密切,每一条经络都和特定的脏腑相连,比如手太阴肺经就和肺脏关系紧密。

还和气血运行息息相关,经络就像河道,气血就是河水里的船只。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难点在于经络的走向和分支太多,记不住是很正常的感觉。

比如足太阳膀胱经,它在后背有那么多分支,像树杈一样。

- 关键点:关键就是要记住每条经络主要的循行路线和连接的脏腑。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超级重要,几乎每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都会涉及。

- 考查方式:可能出选择题问某经络的走向,或者出简答题让阐述经络和脏腑的关系等。

三、详细讲解(这里是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经络里经脉很关键,它分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

十二正经就是像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这些,奇经八脉就像任脉、督脉这些比较特别的。

打个比方,十二正经是常规的公交线路,奇经八脉就是特殊线路。

②特征分析:经络有表里关系,比如肺经和大肠经就是表里关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中医内科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中医内科笔记

一、肺系病症一、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一)实证1. 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2. 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 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二)虚证1.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2.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一)外感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二)内伤1.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3.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哮病宿痰伏肺→诱因、感邪→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

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一)发作期1. 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 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3. 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4. 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减5.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二)缓解期1. 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2. 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四、喘证(一)实喘1.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 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 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二)虚喘1. 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 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3. 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痈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最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笔记

最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一、基础概念:中医的两大特点: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综合考试中对于这两个特点是一定会考的,但不会这样傻忽忽的提问。

如:整体观念的内容要包括三个细节:人体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常见的题型如:例题:中医的整体观念包括:A、人的气血运行规律,B、心神是主导,C、人对自然界的保护,D、五脏是人体的中心,E、社会发展是健康的主要保证。

分析:这种题目的目的,是考验考生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整体观念,如何分析这类题目要采用排他法。

正确答案是D,‘五脏是人体的中心’这个含义,包含在人体的整体观念当中。

而C不是人与自然界相互关联与统一性的准确描述。

E则过分强调了社会因素。

(对于助理的题型,其干扰答案要简单一些,更容易排除。

)对于辨证论治的内容,要掌握的内容包括:理解‘病’‘症’‘证’的区别,理解‘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关系,理解‘证型’与‘治则’的关系。

例题:对于牛皮癣治疗中选择清热解毒治则是属于:A、特效治则,B、病情发展中的特殊性,C、病情稳定阶段的治则,D、异病同治,E、同病异治。

分析:正确答案是B,属于证与治的紧密关系。

D、E不属于原命题含义。

了解了考试常见题型,就可以在复习中抓住重点,贯通知识。

二、精气学说精气学说的关键是‘精’与‘气’这两个字,精是精微的含义,包含于气,既气中的精微、精华之意。

而气就是指物质,是物质的最小、最精细的形式。

重点:精气的有形与无形——聚则有形,散则无形。

精气的运动是永恒的,形与态是暂时的——气机学说。

天地的精气运动化生为人——精气的生命运动形式。

精气的阴阳学说——精气的运动形式趋向。

例题:精气学说的主要特点是指A、气的升降运动。

B、阴阳互根。

C、宏观的人体生命学说。

D、肾的功能。

E、精神活动。

分析:正确答案为C,属于精气的运动方式之一。

A为狭义概念,其他则背离命题。

三、阴阳学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了解阴阳的感念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中医理论中的具体应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笔记

“盛则传,虚则受”,则是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

•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

•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脾为脏,属阴,喜燥而恶湿;胃为腑,属阳,喜润而恶燥。

•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跷脉的基本功能:一是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捷。

二是司眼睑的开合。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劳则气耗”、“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真虚假实即“至虚有盛候”。

真实假虚即“大实有赢状”。

•气机失调(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不包括“气虚”•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是.整体审察、诸诊合参、病证结合•阳明潮热(日晡潮热):在日晡(下午3-5点)热势较高,属于胃肠燥热内结,阴虚潮热:在午后和夜间低热。

由于阴虚阳亢而生热。

湿温潮热:发热以午后明显,特点是身热不扬,为湿热内盛。

身热夜甚。

温病热入营血。

•战汗为正邪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阳明经头痛―――前额连眉棱骨疼痛少阳经头痛―――两侧头痛太阳经头痛―――后头痛连项背厥阴经头痛―――巅顶痛少阴经头痛―――头痛连齿太阴经头痛―――头痛而重•危重病人,本来不能食,突然能食,食不知饱,称为“除中”,是胃气败绝所致(除即消除,中即中气)。

•胖而能食为形盛有余,表示脾胃健旺;胖而食少形盛气虚,表示脾虚痰湿•患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可见于疳积病•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

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口形六态”:口张、口噤、口撮、口 、口振、口动①口张:即口开,属虚证。

若口如鱼口,张口气直,但出不入,为肺肾之气将绝②口噤:即口闭,牙关紧闭,属实证。

【执业医师】121条精华考点!中医执业笔试考前提分速记!

【执业医师】121条精华考点!中医执业笔试考前提分速记!

【执业医师】121条精华考点!中医执业笔试考前提分速记!为了帮助各位考生在考试中能够多得分,青医君特准备了高频考点大汇总,请各位考生背诵~……中医基础理论1.病、证、症的概念:病,是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2.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3.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孤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五体的阴阳属性: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5.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药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药味:辛、甘二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6.五行的母子相及:即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母病及子:母行虚弱→子行虚弱→母子俱虚。

子病及母:(1)子病犯母:子行亢盛→母行亢盛→子母亢盛。

(2)子母俱虚:子行虚弱→母行不足→子母俱不足。

(3)子盗母气: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子盛母衰。

7.按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

治法是: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按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治法是: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8.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脏病多虚;五脏宜补。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中医执业医师知识点速记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知识点速记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知识点速记汇总一、知识概述《中医执业医师知识点速记汇总》①基本定义:中医执业医师知识点就像是一个大宝藏,这里面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等好多方面的知识,是成为合格中医执业医师必须要掌握的东西。

②重要程度:在中医这个学科里,它就像基石一样,要是没有掌握好这些知识点,就像盖房子没有好的砖头一样,就当不了中医执业医师,也没法很好地治病救人。

③前置知识:首先得有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因为中医跟咱们中国文化是紧密相连的。

像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得先懂,这就好比学外语得先认识字母一样。

④应用价值:实际应用价值超大。

比如说一个病人来看病,你要是懂得中医执业医师的这些知识,就能从整体上分析他的病症,给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像有个人老是觉得疲惫、手脚冰凉,你通过中医知识知道是肾阳虚,就可以开药调理。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中医执业医师知识点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是树干,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啊都是树枝,而中医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学科就是树枝上的叶子,它们相互联系。

②关联知识:比如中医诊断学里面的辩证方法和中医内科学的病症是相互关联的。

你只有准确诊断,才能好好治病。

③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很多。

比如中医经典著作中的条文理解起来就比较难,像《黄帝内经》里的一些话很古奥。

难点就是要准确理解,关键在于多读、结合案例去理解。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超级重要。

像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它在好多传统题型、病例分析题型里都会考到,而且占分比重还不小。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 阴阳学说】①概念辨析:阴阳就是把世界上的事物分成对立统一的两类。

就像白天和黑夜,男性和女性,阳代表积极、向上、温热的东西,阴就代表消极、向下、寒冷的东西,是一种对世界的朴素认识。

②特征分析:主要特点就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

比如说有热就有冷,没有冷也就体现不出热来了。

③分类说明:在人体上,体表属阳,体内属阴;上部属阳,下部属阴。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笔记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笔记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笔记总结一、中医基础理论。

1. 阴阳学说。

-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 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可分性、转化性)、规定性。

- 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互根互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交感互藏(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相互依存,相互蕴藏)、消长平衡(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此消彼消、此长彼长)、相互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在医学中的应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如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等)、生理功能(物质属阴,功能属阳,物质与功能的阴阳互根)、病理变化(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等)以及疾病的诊断(色泽鲜明为阳,晦暗为阴等)和治疗(“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

2. 五行学说。

- 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 五行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如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这种生中有克的关系就是制化。

- 在医学中的应用:阐释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如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即肝藏血以济心等)、病理变化(如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等,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等)。

3. 藏象学说。

- 五脏。

-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主神明(又称心藏神,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执业中医师笔记

执业中医师笔记

执业中医师笔记
以下是一份执业中医师的笔记,供您参考:
1.中医基础理论:掌握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

2.中药学:熟悉中药的分类、功效、用法等,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并对常用中药进行深入了解,如人参、黄芪、枸杞等。

3.方剂学:掌握方剂的基本组成、功效和用法,对方剂的分类和组方原则有一定了解。

4.中医诊断学:掌握望、闻、问、切四诊方法,熟悉常见症状和体征的鉴别诊断,如感冒、咳嗽、腹痛等。

5.中医内科学:了解常见内科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原则,如感冒、咳嗽、哮喘等。

6.中医外科学:了解常见外科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原则,如疮疡、骨折等。

7.中医妇科学:了解常见妇科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原则,如月经不调、痛经等。

8.中医儿科学:了解常见儿科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原则,如小儿感冒、咳嗽等。

9.针灸推拿学:掌握常用穴位和手法,熟悉常见病症的针灸和推拿治疗方法。

10.临床实践:积累临床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和管理。

以上是执业中医师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是评估中医执业能力的重要考试之一。

想要顺利通过考试,必须对考试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准备。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重点内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核心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中医诊断方法、辨证论治等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二、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考生需要熟悉中医的四诊法,即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诊断方法。

同时,还需要学会辨别病证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掌握相关的辨证方法和技巧。

三、中医方剂学中医方剂学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重中之重。

考生需要掌握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基本知识,熟悉常用中药及药方的组方原则和配伍禁忌。

此外,还需要熟悉中药的煎煮方法和药物的贮存要求,并了解中药的副作用和毒性。

四、中医针灸学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的针灸学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考生需要了解针灸的基本理论、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熟悉常用的针灸穴位及其功能。

同时,还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针灸方法和疗程,熟悉针灸疗效评估及不良反应的处理等。

五、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治原则,了解常见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特点及辨证施治法。

此外,还需要学会运用中药和针灸等中医疗法进行治疗。

六、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也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点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原则,熟悉常见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特点及辨证施治法。

对于一些常见的外伤和手术后并发症,考生也需要了解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中医治疗。

七、中医妇科学中医妇科学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点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妇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熟悉常用的中药方剂和针灸治疗方案。

同时,对于妇科疾病的预防和保健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知识点(总结)教学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知识点(总结)教学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知识点(总结)鸭题榜汇总|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知识点(总结)1.气随血脱者为:大量出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淋漓,脉微欲绝。

2.气不摄血者为:面色淡白,而无华气短乏力,漏下不止,舌淡,脉细弱。

3.气滞血瘀的临床表现可有:胸胁胀闷窜痛,胁下痞块,剌痛拒按,舌紫暗,脉涩。

4.气血两虚的临床表现可有:眩晕,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

5.气虚血瘀的临床表现可有:面色暗晦,身倦乏力,剌痛拒按,舌淡暗,脉沉涩。

6.肝气上逆的临床表现是:眩晕、昏厥、呕血。

7.气滞的临床表现是:胀闷、疼痛。

8.痰迷心窍可致:神志昏糊,或癫或痫。

9.痰停经络可致: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10.痰滞胃脘可致:脘闷纳呆,恶心呕吐。

11.痰滞于胃则:眩晕呕恶。

12.痰滞经络则:肢体麻木。

13.痰结皮下肌肉则:痰核瘰疬。

14.胸胁胀闷作痛是由于:饮停于胸胁。

15.咳嗽气喘不能平卧是由于:饮停于肺。

16.痰饮内停见:渴喜热饮。

17.热盛津伤见:口渴喜饮。

18.肝火炽盛多见:弦数脉。

19.食积内热多见:滑数脉。

20.肺热壅盛为:咳嗽气喘,咯痰黄稠。

21.肺痈为:咳嗽胸痛,咯吐脓血脓臭痰。

22.燥邪犯肺为:咳嗽,痰少粘稠难咯。

23.小便混浊如米泔多属:中气下陷。

24.黄疸色晦暗如烟薰多属:寒湿困脾。

25.阴挺多属:中气下陷。

26.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胸闷纳呆者多因:湿邪困脾。

27.头面浮肿,继而遍及全身,恶风发热者多因:风水相搏。

28.女子宫寒不孕是:肾阳虚。

29.男子滑精早泄是:肾气不固。

30.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是:肾精虚。

31.肝气郁结的诊断依据是:胸胁胀痛而走窜。

32.胸痹的诊断依据是:胸痛彻背时作时休。

33.痰热蕴肺的诊断依据是:胸痛而咳吐脓血痰。

34.头晕昏沉,胸闷,苔腻脉滑的病机是:痰湿内阻。

35.头晕胀痛,头重足飘的病机是:肝阳上亢。

36.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心悸气短的病机是:气血两虚。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笔记(整理版)(最新整理)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笔记(整理版)(最新整理)

一、感冒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肺痈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四、哮证1. 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2. 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五、喘证1.实喘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六、肺胀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五苓散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七、肺痨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八、痰饮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2.悬饮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3)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九、自汗、盗汗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十、血证1.咳血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2.吐血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十灰散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3.尿血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十一、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3)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十二、胸痹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右归饮十三、不寐1.实证1)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2.虚证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朱砂安神丸2)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十四、厥证1.气厥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2.血厥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十五、郁证1.实证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3)气滞痰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2.虚证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十六、癫狂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3)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4)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十七、痫证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十八、胃痛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保和丸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4)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十九、噎膈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五汁安中饮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二十、呕吐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二十一、呃逆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3)气机郁滞:顺气降逆-五磨饮子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二十二、泄泻1)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2)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3)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4)脾胃虚弱:健脾益胃-参苓白术散5)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二十三、痢疾1)湿热痢: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加银花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3)寒湿痢:温化寒湿-胃苓汤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真人养脏汤5)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二十四、腹痛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4)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二十五、便秘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3)虚秘: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二十六、胁痛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二十七、黄疸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4)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二十八、积聚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3)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二十九、鼓胀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胃苓汤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五苓散三十、头痛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6)血虚头痛:养血为主-加味四物汤7)痰浊头痛: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三十一、眩晕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3)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三十二、中风1.中经络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祛风、养血、通络-大秦艽汤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2.中脏腑1)阳闭:清肝熄风、辛凉开窍-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2)阴闭:豁痰熄风、辛温开窍-苏合香丸3.脱证:益气回阳、救阴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4.后遗症1)半身不遂:①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2)语言不利:①风痰阻络、舌强语謇: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②肾虚精亏、音暗失语、心悸: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3)口眼涡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三十三、痉证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四物汤合大定风珠4)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5)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三十四、疟疾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三十五、水肿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三十六、淋证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2)血淋: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3)尿浊湿热内蕴:清热化湿-程氏萆解分清饮三十七、癃闭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三十八、腰痛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2)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3)肾虚腰痛: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三十九、消渴1)上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2)中消: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3)下消: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四十、痹证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四十一、痿证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四十二、内伤发热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散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四十三、虚劳1.气虚1)肺气虚-补肺汤2)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2.血虚1)心血虚-养心汤2)肝血虚-四物汤3.阴虚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益胃汤4)肝阴虚-补肝汤5)肾阴虚-左归丸4.阳虚1)心阳虚-拯阳理劳汤2)脾阳虚-附子理中丸3)肾阳虚-右归丸《中医内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病名的出处:《金匮》痈悸喘痹汗痰虚痞。

2023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2023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旳重要特点——整体观、辨证论治整体观——人体是一种有机旳整体: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人与社会环境旳统一性均为外环境1、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种以心为主宰, 五脏为中心旳有机整体辨证论治——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旳基本原则(强调辨证论治, 也讲究辨病与辩证结合)病: 疾病, 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 人体正气与之抗争引起旳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旳一种完整旳异常生命过程。

——反应某一疾病全过程旳总体属性、特性、规律证: 证候, 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旳病理概括——反应病机症:症状和体征旳总称, 是疾病过程中体现出旳个别、孤立旳现象——病人自我描述和医生体格检查发现旳现象(可以是假象)同病异治——同一种病, 发病旳时间、地区不一样, 或所处旳疾病旳阶段或类型不一样, 或病人体质差异, 反应出不一样旳证候, 治疗则不一样异病同治——不一样旳疾病, 在其发展变化旳过程中出现了大体相似旳病机, 大体相似旳证, 故采用大体相似旳治法方药证同则治同, 证异则治异——辨证论治旳精神实质精气学说1.精: 构成宇宙旳极其细微旳物质, 概念首见《道德经》, 源于“水地说”气:存在于宇宙中旳不停运动且无形旳极其细微旳物质, 源于“云气说”精、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旳最基本旳物质2.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旳本原精气在不停运动和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互相联络旳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精气是人生命旳本原)精气旳运动形式——气机阴阳学说1、阴阳含义——对自然界互相关联旳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旳概括基本内容(理解, 必考, 留心举例)阴阳旳一体观——1)阴阳在一种统一体中协调共济、2)阴阳互相依存、3)阴阳互藏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相制约、互相斗争、互相排斥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 阴阳互相依存, 互为主线, 每一方都将相对旳一方旳存在作为自己存在旳前提和条件。

如: “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阴阳互用: 阴阳互相滋生、增进和助长旳关系。

中执医考试重点记忆

中执医考试重点记忆

中执医考试重点记忆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考试,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临床技能和相关法规法律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重点记忆内容,具体的考试大纲和要求可能因地区和时间而有所不同:中医基础理论:
* 五脏六腑、经络腧穴、气血津液等中医基础理论的关键概念。

*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包括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等。

* 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诊断:
* 四诊法(望、闻、问、切)的应用。

* 脉诊和舌诊的技能和解读。

* 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治疗学:
* 针灸、推拿、中药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 经络穴位、推拿手法、中草药的特性和功效。

中医养生保健:
* 中医养生理论,包括饮食调养、运动养生等。

* 中医保健的实际方法和建议。

法规法律和伦理:
* 了解相关的法规法律,特别是关于中医执业的法规。

* 医德医风、患者权益保护等伦理问题。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理念和实践。

* 中医与其他医学科学的交叉应用。

临床实践:
* 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 中医常用的方剂和针灸配穴。

专业知识:
* 相关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等专业知识。

针对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最好根据具体的考试大纲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

建议结合课程教材、模拟题和实际的临床实践进行综合性学习。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一、知识概述《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①基本定义: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就是为了考察一个人是否具备成为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而设置的知识内容。

这些内容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好多方面。

比如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等最基本观念的知识。

②重要程度:这可是决定你能不能合法当中医给人看病治病的关键啊。

要是不过这个考试,就不能叫执业医师,只能算是爱好者。

从学科上讲,这些知识点是中医体系大厦的基石,掌握不好,后面深入学习中医知识、应用中医技术都是空中楼阁。

③前置知识:首先你得有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例如对阴阳五行概念得有点感觉。

因为中医很多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之上的。

还有基本的生物常识,最起码得知道人体的基本结构啥的,不然你怎么理解中医里的脏腑概念呢。

比如你得知道肝在人体的大概位置,虽然中医里的肝的概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医学里的肝脏,但有个基本认知对学习中医是有帮助的。

④应用价值:比如说学了中医诊断学的知识,你就能通过观察人的面色、舌苔,询问病人的症状等方式来判断一个人大概是哪里生病了。

这对临床治病特别有用。

就像家里有人感冒了,你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从而决定给喝姜汤还是吃清热解毒的药。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拿中医内科来说,它就像一棵大树的一个大分枝,大树的根基是中医基础理论等这些更基础的知识。

像在中医内科中又分为各个系统疾病的诊疗知识,像心系疾病、肺病系疾病等,这些又各自连接着方剂学、中药学等树枝,是一个完整又复杂的知识网络。

②关联知识:中医诊断学和方剂学就关联特别紧密。

你诊断出病人是某种证型,比如脾虚证,就需要用对应的方剂,像参苓白术散之类的。

所以诊断是开方的前置步骤,方剂是诊断后的解决手段。

③重难点分析:难点可能在中医经典条文的理解上。

像《伤寒论》里面那些条文,条文很简洁但是包含的意思却很复杂深邃。

重点的话,每种疾病的辩证论治肯定是重点。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的正常生理和病理过程,以及中医治疗方法对疾病产生的影响,致力于发掘和总结中医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对于准备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来说,中医内科学是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学科。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的复习重点。

1.中医内科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这些理论对中医诊断和治疗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考生应该熟悉每个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和应用,以及各个理论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2.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与诊断治疗中医内科学的常见病包括感冒、咳嗽、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胃炎、胃溃疡、肝炎、肾炎、膀胱炎等。

对于每个疾病,考生需要了解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辨证论治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特点,考生需要理解中医辨证的原则和方法,学会对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治。

3.中医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中医内科学除了常见病之外,还涉及一些疑难杂症,例如各种原因引起的不明原因发热、癌症、甲状腺疾病、肾病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的病因较为复杂,诊断和治疗就更加考验医生的能力。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和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法,以便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来解决问题。

4. 中医内科学的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最具代表性的治疗方法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针灸治疗既能缓解病情,又能增强体质,对于某些慢性病和疑难病症有着独特的疗效。

针灸治疗还包括了各种针刺方法和器械,考生需要掌握它们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5. 食疗调养中医内科学还包括了食疗调养,即通过饮食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疾病。

考生需要了解食疗的原理和方法,同时注意食疗与药物治疗的搭配,避免不当的食物和药物相互干扰。

总之,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考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速记手册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速记手册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速记中医内科速记中医内科笔记(中医很多选择是对证型方药的考试,所以有基础的一背这个歌很多主方药就能记下来,对考试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病证一个歌就能把它的证型方药记下来。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四、哮证: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1.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2.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五、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

1.实喘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开郁降肺-五磨饮子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六、肺胀气平浊苏越,水泛真苓蒙涤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一、基础概念:中医的两大特点: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综合考试中对于这两个特点是一定会考的,但不会这样傻忽忽的提问。

如:整体观念的内容要包括三个细节:人体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常见的题型如:例题:中医的整体观念包括:A、人的气血运行规律,B、心神是主导,C、人对自然界的保护,D、五脏是人体的中心,E、社会发展是健康的主要保证。

分析:这种题目的目的,是考验考生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整体观念,如何分析这类题目要采用排他法。

正确答案是D,‘五脏是人体的中心’这个含义,包含在人体的整体观念当中。

而C不是人与自然界相互关联与统一性的准确描述。

E则过分强调了社会因素。

(对于助理的题型,其干扰答案要简单一些,更容易排除。

)对于辨证论治的内容,要掌握的内容包括:理解‘病’‘症’‘证’的区别,理解‘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关系,理解‘证型’与‘治则’的关系。

例题:对于牛皮癣治疗中选择清热解毒治则是属于:A、特效治则,B、病情发展中的特殊性,C、病情稳定阶段的治则,D、异病同治,E、同病异治。

分析:正确答案是B,属于证与治的紧密关系。

D、E不属于原命题含义。

了解了考试常见题型,就可以在复习中抓住重点,贯通知识。

二、精气学说精气学说的关键是‘精’与‘气’这两个字,精是精微的含义,包含于气,既气中的精微、精华之意。

而气就是指物质,是物质的最小、最精细的形式。

重点:精气的有形与无形——聚则有形,散则无形。

精气的运动是永恒的,形与态是暂时的——气机学说。

天地的精气运动化生为人——精气的生命运动形式。

精气的阴阳学说——精气的运动形式趋向。

例题:精气学说的主要特点是指A、气的升降运动。

B、阴阳互根。

C、宏观的人体生命学说。

D、肾的功能。

E、精神活动。

分析:正确答案为C,属于精气的运动方式之一。

A为狭义概念,其他则背离命题。

三、阴阳学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了解阴阳的感念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中医理论中的具体应用。

阴阳学说是对精气运动方式的总结和概括,阴阳规律是揭示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重点:阴阳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绝对性表现在无阴不阳,无阳不阴。

相对性表现在其无限可分与趋向关系。

阴阳的固有特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与互藏;消长与转化;自和与平衡。

人体结构的阴阳特征?生命活动的阴阳特征?生理与病理现象的阴阳属性?阴阳与药性的关系?理解“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四、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以气的五种运动方式的特殊规律来阐释事物运动的内在规律。

重点:要背诵五行的对应关系。

五行:五季:五方:五化:五气:五色:五味:五嗅:五华:五音:五脉:木——春——东——生——风——青——酸——臊——爪——角——弦——火——夏——南——长——暑——赤——苦——焦——面——徵——洪——土——暑——中——化——湿——黄——甘——香——唇——宫——缓——金——秋——西——收——燥——白——辛——腥——毛——商——浮——水——冬——北——藏——寒——黑——咸——腐——发——羽——沉——五脏:五腑:五窍:五体:五志:五声:五动:五液:五轮:肝——胆——目——筋——怒——呼——握——泪——风轮心——小肠—舌——脉——喜——笑——忧——汗——血轮脾——胃——口——肉——思——歌——哕——涎——肉轮肺——大肠—鼻——皮——悲——哭——咳——涕——气轮肾——膀胱—耳——骨——恐——呻——栗——唾——水轮说明,这个表的内容超出了《大纲》中医基础部分,但考虑在其他地方可能会有所涉及,故增加了五嗅:五华;五声:五动;五轮部分。

要掌握和熟练运用五行中的四种规律:生、克、乘(相克过度)、侮(反克)。

掌握每一行的特性及其释义。

如水曰润下,主闭藏。

掌握《内经》中“所不胜”——‘克我’,“所胜”——‘我克’的释义。

五行制化——“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相互制约与资生而维持平衡。

五行胜复——“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五行的自行调节机理。

五行母子关系中的相及:母——子:‘母病传子’。

子——母:1、‘子病犯母’(子亢引起母亢);2、‘子盗母气’(子虚引起母虚)。

掌握五行学说在中医临床的应用方法:脏腑间的生理变化规律;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关系;五脏各自的生理特点与自然的关系。

了解五行学说在病理‘相生传变’与‘相克传变’过程的含义。

了解本脏的‘象’,即各脏的主色、主季、主气、主脉。

理解顺传——相生规律;逆传——克、侮(预后不良)。

掌握‘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意义,以及运用五行学说进行阐释。

了解常用名词的意义:木克脾土;泻南补北;培土生金;滋水涵木;益火补土;金水相生;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

五、五脏学说五脏,又称为‘五神脏’。

——化生、收藏精气,藏神。

重点:熟练掌握五脏各自的所主;阴阳属性;生理特点。

了解‘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的生理意义。

了解“奉心化赤”——是指心有生血的功能。

了解‘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的意义——参与调节人体血脉的三个脏器。

了解五脏之间的关系:心与肺——宗气贯心脉而司呼吸。

心与脾——血的生成与运行的协调作用。

心与肝——对神明(情志)的共同作用;行血与藏血的协调作用。

心与肾——了解名词‘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君相相安’的释义。

肺与脾——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的协调作用。

(肺)清气+ (脾)水谷精微= (肺)宗气+ (肾)元气= 人体所需之气。

肺与肝——肝升肺降,相互制约,调畅全身气机。

肺与肾——水之上、下源;疏布与排泄的关系;呼吸与收纳的关系。

了解‘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的协调呼吸关系。

肝与脾——调畅气机,促进化生。

对血的协调作用。

肝与肾——了解名词‘肝肾同源’‘精血同源’。

脾与肾——后天与先天的关系。

了解五行规律中五脏与官窍、五体、五华、五志、五液、五季的对应关系。

六、六腑学说六腑的作用是受盛传化水谷,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重点:熟练掌握六腑各自的所主;阴阳属性;生理特点。

了解‘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的生理意义。

了解“飞门”(唇)、“户门”(齿)、“吸门”(会厌)、“贲门”(胃上口)、“幽门”(胃下口)、“阑门”(大小肠交界处)、“魄门”(肛门),七冲门(见《难经、四十四难》)。

了解‘津’与‘液’的关系,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了解“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含义。

掌握六腑与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表里关系。

七、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应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重点:了解脑的生理功能、所主。

(脑与心、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提出“脑为元神之腑”的是明•李时珍。

了解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女子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了解女性月经与肾、肝、冲脉、任脉的关系。

了解天癸的含义。

(天癸由肾中的精、气、阴、阳生成,促进女性发育。

)八、精、气、血、津液、神精:人体生命的本原,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包括禀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后天摄纳的水谷之精。

重点:1、精藏于脏腑之中,属于有形之气。

属阴。

2、广义的精:包括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

3、精的作用:濡养脏腑、调节人体机能,繁衍生命,化血,化神,化气。

气:人体之气是狭义的气。

指人体内的精微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机能的基本物质。

重点:1、气的基本属性属阳,故其本性是运动。

2、人体的气由精与清气化合而成,化合过程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3、肾为生气之‘根’;脾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4、气的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

5、名词:气化——气的运动以及所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6、气机与气化的关系是:气机是基本属性,是气所特有的以运动而存在的表现形式。

由于气的运动,既气机而导致的变化则是气化。

气化是运动的结果,气机是固有的形式。

7、气的功能:推动、调空、温煦、滋润、防御、故摄、传递。

(新编规划版教材中添加了‘滋润’或称为‘凉润’作用,有待商榷。

)8、元气(原气);又称先天之气,肾元。

作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濡养和调节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机能。

9、宗气:(别名:大气)聚集于心肺(胸中),是后天之气。

宗气的作用是:温养心脉,温养肺络。

10、名词:‘气海’‘膻中’——聚集宗气的处所,指胸中。

11、营气:循行于脉内,富含营养,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阴。

营气的作用是濡养,与津液共同化生血液,关注全身。

12、卫气:循行于脉外,‘剽悍滑利’之气,属阳。

卫气的作用是‘保卫’‘温煦’‘司开阖’。

13、熟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

”——指卫气功效。

血:血液是运行于脉内的富有营养物质的红色液体,由营气和津液共同构成。

重点:1、构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是先天精气和水谷精微。

生成血液的过程称为‘化赤’,主要依赖于心、肺、脾。

(另一答案曰:与五脏关系密切。

)2、脉道,亦称为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名词‘血府’指脉道。

3、血液的循行与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统血)、肝(藏血)、经脉(运行的通道)有密切关系。

4、血的功能主要是濡养全身。

津液:又称为‘水液’,灌注于人体全身。

重点:1、津液在经脉内外皆存在,是人体主要的阴液成分。

2、人体的分泌液属于津液范畴。

3、津液同来源于水谷,生成于脾胃。

4、区分津与液的特性:津:清稀,流动性好,布散于皮肤、肌肉、官窍之中。

液:粘稠,流动性差,灌注于骨骼、脏腑、脑髓之中。

5、津液的布散与心、肺、脾、肾、三焦、经络关系密切。

6、津液的功能:滋润肌体、化生血液、参与代谢。

神: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表现。

狭义的神指精神、意志、思维意识的总和。

重点:1、神的产生是所有人体基本物质的化生加上人体对外界的反应的组合。

2、熟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又称‘五神脏’。

人体基本物质之间的关系:1、气对于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2、血对于气的关系:血能载气。

3、了解‘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辨证关系。

4、气对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液),气能行津(液),气能摄津(液)。

5、津液对于气的关系:津能生气,津能载气。

6、了解‘精血同源’与‘肝肾同源’的相互意义。

7、人体‘三宝’——精、气、神。

8、三宝的关系:气能生精;气能摄精。

精能化气。

精气化神。

神能驭精。

九、经络经络:是全身运行气血的通道。

重点:1、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

2、熟悉经络系统(组成,归属关系,名称)。

3、经络的主要作用: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

4、了解十二经脉循行的起始位置、分布规律,并熟记名称。

5、十二经脉循行:手三阴胸到手;手三阳手到头;足三阳头到足;足三阴足到腹。

6、熟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7、熟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以及交接位置。

奇经八脉:别于十二正经的八条经脉。

重点:1、名称: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