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完整版)

合集下载

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通过经典课文《散步》叙事部分,引导学生学习写作中记叙的技巧,并在记事中传达真情实感。

在课堂授课中学会根据文章中心,详略安排材料。

二、教材分析“学会记事”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 (初中) 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主题,七年级语文主要学习写作记叙文,而记事能力是最基本的写作能力。

本课要求写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深切的事,抒发真情实感。

学习把事情说清楚的记事原则,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表达感情。

养成写日记或周记记录生活中人和事的习惯。

三、学情分析对于刚刚小升初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对写作本身就有畏难情绪,而记叙文写事类文章看似是学生觉得最好写的一类文章,但也是比较难写的一类文章。

避免流水账,将事写清楚,围绕文章中心注意详略得当,把事情写得更吸引人有一定难度。

四、教学目标(一)通过经典课文中叙事部分,引导学生学习写作中记叙的技巧,并在记事中传达真情实感。

(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清楚记事的要领,围绕文章中心注意详略得当,抓住细节。

(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知生活,从而学会描述生活,享受品味生活。

五、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学习写作中记事的技巧,能清楚记事,并在记事中传达真情实感。

(二)难点:领悟清楚记事的要领,围绕文章中心注意详略得当,抓住细节,使文章更吸引人。

六、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因此面对陌生的班级,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谈话法和点拨法。

先通过谈话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在交流、表达、创作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诱导,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探究法和归纳法,通过已学课文的呈现、探究,从而感悟出生活中处处是写作的素材,是创作的源泉。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3(2024秋)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3(2024秋)

第二单元5 秋天的怀念【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掌握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把握朗读时感情基调的变化。

(重点)[思维能力]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会母亲的形象,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

(难点)[审美创造]体会文章语言朴素、情感真挚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母爱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自古以来,无数人吟诵、赞颂它。

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孟郊就曾写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诗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谢。

今天,我们将认识当代文坛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史铁生。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文章《秋天的怀念》,看看他对母亲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侍弄”“憔悴”“喜出望外”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作家。

他的早期创作富有想象力、精致绵密,中后期创作偏重于精神探索。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背景链接史铁生二十一岁时,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

他的母亲在精心照顾他的第六个年头因肝病去世,当时年仅四十九岁。

他在许多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可以说,他的成长之路,是母亲以生命为代价铺就的。

《秋天的怀念》便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文体知识记叙性散文概念是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一般对人和事的描写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知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分类记事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叙述事件。

写人散文以人物为中心,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做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2.目标任务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思路◎本文围绕“北海的菊花”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

教案: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

教案: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

教案: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执教对象•七年级学生(初一)•班级规模:约40人执教者•李老师教材分析《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集,记载了东晋至南朝宋期间士族阶层的言行故事。

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世说新语》二则分别为“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两篇文章不仅语言精炼、情节生动,而且富含哲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及道德观念。

通过学习这些短小精悍的故事,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对智慧和品格的追求,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年龄特点:初一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早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兴趣。

•知识基础: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字阅读能力和初步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但对于古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古代习俗的认识较为欠缺。

•兴趣偏好:此年龄段的学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小故事。

他们对于历史人物及其事迹有浓厚的兴趣。

•学习需求:学生需要进一步提高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同时还需要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认同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课文中的生词、难句,如“俄而”、“差可拟”等词汇的意思;o能够流畅地朗读全文,并理解每句话的大意;o了解《世说新语》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o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以增进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o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o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o学习文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o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教学重难点•重点o理解并掌握两篇选文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内涵;o分析文章中所体现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2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2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咏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文,并试着背诵。

2、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对不理解的地方敢于提问。

3、了解“咏絮之才”这个典故的由来,学习古人的智慧。

4、积累古诗中的咏雪名句。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篇古文,并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意思,积累咏雪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两个人对雪的比喻妙在哪里,文中的谢太傅为什么更欣赏侄女谢道韫的回答,谢道韫因何得名“咏絮之才”。

教学过程:一、介绍人物,创设情境。

1、课件依次出示:谢安、谢道韫、王羲之的图片,师作如下介绍:谢安,东晋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当朝宰相,世称谢太傅、谢公。

他自幼聪慧敏悟,气字非凡,甚至连被誉为“王与马,共天下”的著名丞相王导都知道他,以致于当时的学童连他的读书音韵都竞相仿效,蔚成时尚。

在同权臣桓温的周旋与斗争中,谢安表现出了超人的胆识与气度,成了稳定大局的顶梁柱,群臣的主心骨。

公元371年,桓温废除了皇帝司马奕,另立简文帝司马昱,公元373年二月,当桓温闻讯简文帝并没有如他指望的那样,禅位给他,气急败坏;亲率大军,杀气腾腾地回兵京师,向谢安,王坦之问罪,并欲趁机扫平京城,改朝换代。

眼见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新帝司马曜也不得不下诏让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桓温。

当时,文武百官纷纷跪拜在道路两旁,甚至连抬头看一眼威风凛凛从眼前经过的桓温的勇气都没有,这里面也包括那些有地位有名望的朝廷重臣。

与谢安同来的王坦之早已是惊慌失色,汗流浃背,紧张地连手版都拿倒了。

在这惶恐的一群人中,只有两个人不改自然容颜,一个是来者不善的桓温,一个是镇定安闲的谢安。

在习习拂面的寒风中,谢安走上台阶,在席上就坐。

他并不看桓温布置在四周,围得像铁桶似的卫兵,而是先作了一首咏浩浩洪流的《洛生咏》,然后才平静从容地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就会命守卫之士在四方防御邻国的入侵。

明公入朝,会见诸位大臣,哪用得着在墙壁后布置人马呢?”老道的桓温没料到昔日在自己府中做司马的谢安在这种关头依旧不改其旷达风度和自若本色,一下子被他镇住了,于是赶忙赔笑说:“正因为不得已才这样做呀!”嚣张气焰被打下去后,他连忙传令撤走兵士,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又摆酒设馔,与谢安两人“欢笑移日”,在这欢笑声中,朝廷总算度过了一场虚惊。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2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2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⑵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挡”表现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也不放松,怕引发“我”内心的痛苦。
⑶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悄悄地”表现出母亲的敏感,同时也说明母亲对于儿子的残疾同样也感到痛苦,不愿提起。
⑷“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在临终前,想到的是什么?(自己的儿女)她将所有的爱都留给了子女,将痛苦留给了自己。
⑷史铁生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了他人的生命,将母亲最后的期望用最灿烂的形式呈现给了整个世界。他的生命就如同他在北海所看见的菊花般“烂漫”。(学生齐读第6节)
总结:本文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母亲的生命也在这个秋天凋落了,但秋天同样也是收获的季节,作者在这个秋天懂得了生命的意义,获得了自己灿烂的生命。作者以此为题,是为纪念母亲,也是为了书写自己的新生。
由此全文可以分为两大段:
一、(1-5)对过去的怀念。
二、(6)对现在的描写。
(三)品读课文,体会母亲的痛苦与执着的爱。
显而易见,对过去的怀念是全文的主体,而作者怀念的就是母亲。此刻母亲承受着双重痛苦,一重痛苦源于病痛的折磨,另一重痛苦源于什么?(儿子因为双腿残疾的痛苦)文中用“暴怒无常”来形容?什么是“无常”?(没有规律)文中如何描写“我”的“暴怒无常”?(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面对儿子的痛苦,母亲反反复复只重复了一句话,就是“好好儿活”。她又做出了什么帮助儿子“好好儿活”?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母爱。
三次看花,串连起了“我”对生命的认识巨大的转变,同样也表现出了“我”对母亲的理解,对母亲平凡而伟大的爱的认识。
补充材料: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史铁生《我与地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两首》(素材+学案+教案+练习+测试 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两首》(素材+学案+教案+练习+测试 含答案)

第四课诗两首·金色花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2..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学法指导: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表演读、齐读)使学生把握诗歌基调;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过程:第一站——(一)知识链接1.泰戈尔: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在二十世纪20-40年代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代表作: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金色花:印度佛教圣物,印度圣树上的花,美丽纯洁,开金黄色碎花.(二)自由读,扫障碍自由朗读课文,为进一步感知美扫清障碍.朗读课文时要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嗅( )闻罗摩( )衍( )那花瓣( )膝()匿( )笑:祷告( ):沐浴( ):第二站——这首诗写一个孩子突发奇想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与妈妈捉迷藏,从而构成一组组甜美动人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了真挚的母子之爱.下面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边读边思考:第一节,写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非常得意、骄傲.接下来调皮的孩子对妈妈做了哪些事?1.指名读第二节,概括孩子对妈妈做了什么事?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2.朗读第三节,在妈妈做祷告时,我为妈妈做了什么?闭目想象:此时的妈妈的美,这幅画面给你什么感受?3.指名读第四节,思考,妈妈读书时,我又做了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4.黄昏时分,我落到地上做什么?小结:第三站——(一)倾情读,抒情感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揣摩:这几个句子如何读?1、孩子,你在哪里呀?2、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3、我不告诉你,妈妈.节奏: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把我的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吗?(二)妙语连珠请同学们听老师的朗读,注意和原文不同之处,进而感受诗歌语言、句式的优美之处.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1.我偷偷地在那里匿笑,2.我要慢慢地地开放花瓣儿,3.那棵树的阴影投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把我的小小的影子落在你的书页上,4.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课外延伸: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表现你对妈妈的深情.然后依此为内容合作办一期手抄报,报头就拟为——《至爱天地间》. 教师寄语: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只因为它挺拔、深沉、雄浑.那么母爱就是一条长河,就是一片大海,它恬静、清澈、轻柔,源远而流长.人类之爱中,它最崇高、最神圣、最仁慈、最伟大!第四课诗两首·金色花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字词,掌握“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2.熟读背诵两首诗歌.3.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提升朗读能力.4.学习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情感的写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朗读训练及诗歌的理解.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激发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情感.教学重点:1.领悟诗歌情感,掌握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情感的写法. 2背诵.教学难点:体会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是什么让孩子那么快乐,那么活泼,那么可爱?是母爱.今天让我们变成一朵金色花,用我们的馨香回报母亲.(板书课题)二、授新1、学生介绍泰戈尔情况,教师补充:泰戈尔,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著名散文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小说有《沉船》等.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请学生读准并解释以下词语:祷告、匿笑、沐浴、罗摩衍那.3、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调、语速、重音、节拍、情感)(2)教师做朗读技巧提示: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根据情感需要确定语速;根据意境确定轻重音及停顿.(3)学生练习朗读,教师作积极性评价.4、体味诗情,理解诗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回答.(1)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一朵怎样的花?(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2)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愿望: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3)“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4)“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5)“‘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这一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妈妈寻找孩子的焦急和找到孩子后的惊喜心情;“我”为妈妈做好事保密的高兴和调皮.)(6)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主要突出表现孩子天真调皮、热爱母亲,母亲慈爱善良、喜爱孩子.母子情深.)(教师板书)三、小结教师归结本文写法: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情是本文的独特写法.四、练习朗诵比赛.五、作业感情真挚的背诵这首诗.板书金色花泰戈尔孩子:天真调皮、热爱母亲.母子情深.母亲:慈爱善良、喜爱孩子.第四课诗两首·荷叶母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字词,掌握“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2.熟读背诵两首诗歌.3.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提升朗读能力.4.学习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情感的写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朗读训练及诗歌的理解.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激发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情感.教学重点:1.领悟诗歌情感,掌握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情感的写法. 2背诵.教学难点:体会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纯洁的母爱,总在我们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我们慰藉和力量.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体会冰心老人的深情之作《荷叶母亲》中的慈母之爱.(板书课题)二、授新1、学生介绍冰心情况,教师补充:冰心,原名谢婉莹,五四时期第一批现代女作家.创作风格被称为“爱的哲学”:母爱、童心和自然.代表诗集《繁星》《春水》.2、请学生读准并解释以下词语:并蒂、花瑞、菡萏、敧斜、慈怜、荫蔽3、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调、语速、重音、节拍、情感)(2)教师提醒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做朗读技巧提示.(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根据情感需要确定语速;根据意境确定轻重音及停顿)(3)学生练习朗读,教师作积极性评价.4、体味诗情,理解诗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回答.(1)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哪些内容?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画面;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2)围绕“红莲”,作者描写了哪几个情景?(三看红莲: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雨打红莲——荷叶覆盖的红莲)(教师板书)(3)作者三次描写红莲,每次对红莲的描写都不一样,她的情绪也各不相同,请找出来,并思考:为什么作者的情绪随着花的处境而变化?(三种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去.作者情绪的变化与红莲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教师板书)(4)“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一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母爱博大无边,“心中的雨”指人生的风雨坎坷,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坎坷磨难的人.)三、小结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具体形象而感情真挚.四、练习1、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母爱的光辉下,请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是如何体会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的.2、有感情的背诵比赛,评出优胜者.五、作业用比喻的修辞仿写几句话或者一首小诗,表达我们自己对母亲的爱和赞美之情.板书设计荷叶母亲冰心三看红莲:雨前红莲、雨打红莲、叶覆红莲三种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心绪散尽《荷叶母亲》教案定稿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的精美的语言.3、情感与价值:教育学生在享受母爱同时,学会感恩.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思想感情,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深层品味清丽语言,把握诗歌托物言情写法.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品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画面导入,调动情感.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回到母校,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姓刘,你们可以叫我刘老师.作为学习伙伴的我,为可爱的你们准备了一份礼物,大家想不想看?(PPT展示:一组动物与幼子嬉戏温馨画面)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人类.关于母爱,你能联想到什么?(教师顺势引出:有一位作家非常擅长写母爱,她就是冰心.在她的散文诗《荷叶母亲》中,母亲就像荷叶保护娇弱的荷花一样保护着孩子.)二、初步感知,走近作者.1、请学生介绍冰心.师:咱们小学学过冰心的文章吗?举几个例子,你还知道有关她的什么资料?PPT补充介绍作者: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汉译外国文学作品.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有《笑》《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它们以细腻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轻倩灵活而又含蓄不露的笔调写童心、母爱和自然,语言清新隽丽,耐人寻味.既有白话口语的朴素流畅,又兼备文言特有的简洁凝练.(师:将童心、母爱和自然记在作者名字下方.2、(师:下面请大家放出声,朗读一遍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明确幻灯片上的生字词,做到读准,读顺,尽量读出感情.正音:zǐmèi hàndàn qīxié cílián yīnbì páihuái bìnɡdì huāruì姊妹菡萏敧斜慈怜荫蔽徘徊并蒂花瑞积累词语.姊妹:姐妹.花瑞:花开的好预兆.菡萏:书面语,指荷花.这里指荷花的花苞.(有关荷花的名称还知道几个?)适意:舒适.攲斜:倾斜,歪斜.荫蔽:遮蔽.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师:记得将这些音标在课文中.你们还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词,提出来大家一起消灭它.有关荷花的名称还知道几个?)3、(刚才有的同学读得非常投入,想不想听老师朗读?)再次感悟朗读的魅力.研读课文.三、研读课文,走进文本.1、(听完了朗读,下面老师就要大家动起脑,拿起笔,小组讨论,前后左右就近四人一组,共同完成大屏幕上的题目,派一个人做好记录.表现最好的一组咱们给予他们奖励,加油哦)四人一组讨论:(PPT打出要求)A、找出两三幅画面,并为每一幅画面取一名字.(如:怀乡忆莲图雨打莲花图白莲凋谢图红莲飘摇图荷叶护莲图)(做好Flash制作,配以画面)B、每一幅画面中“我”心情又如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变化的依据.(烦闷---不适宜---不宁的心绪散了---深深的受了感动)C、尝试用一个语文术语对课文整体或局部进行一次点评.(PPT:什么叫术语?就是语文的话语.)(教师小结:本文在写作上采用的手法有借物抒情、以物写人、融情于景、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巧妙穿插、对比突出、生动照应等.2各小组交流学习成果.交流中,教师穿插问题:A、最让作者感动的是哪一幅画面?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段落.(莲叶护莲图.这一朵红莲正在荷叶的庇护之下,安全地成长着……这画面不仅让作者感动,也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弦.试想一下:如果红莲没有了荷叶的保护,结果会怎样呢?)B、文眼是哪句?如何理解其中含义.(PPT展示文眼: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揭示全文的主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常是议论抒情性的文字.请一同学朗读.)(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在这里,“红莲”是“我“,”荷叶“是母亲.“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就是我们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人.作者借物抒情,直抒胸臆,)(师:请所有喜欢这一段的同学满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大声朗读一遍.)3、学生仿写,小试牛刀.师:人生的风雨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只是在我们最累最痛的时候,母亲永远以一种最温暖的姿态迎接我们.为你指点迷津,护你一路走好.冰心是一个细致敏感的人,因为心中有爱,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所有自然界的景物都能触发她心里最真挚的情感,看到荷护红莲,她就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庇护.冰心幼时身体孱弱多病,幸有母亲细心照顾,才得以存活.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比喻的修辞仿写几句话或者一首小诗,以表达我们自己对母亲的爱和赞美之情.(学生试写,老师指导)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例:母亲是伞,我是伞下的孩子.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母亲是灯塔,我是夜航的船儿.四、朗读竞赛,品味情感.(师:看到同学们写出这么富有诗意的句子,老师忍不住又想朗诵一段.你们想不想也配乐朗诵一段?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朗诵家.)1、请几位同学带着美的情怀,用舒缓的语调,饱含深情配乐朗读,可以任选其中一段.2、点评朗读.(师:同学们觉得哪位同学朗读最好?为什么?)五、拓展延伸,吐露心声.教师:同学们,母亲给予我们的只是一片荫蔽吗?(PPT展示,以情动人)当我们饿了冷了的时候,母亲来了;当我们病了痛了的时候,母亲来了;当我们的生命遭受威胁的时候,还是母亲来了;当需要牺牲自己的命去留住孩子生命的时候,母亲,更是毫不犹豫地来了!你感受到了母爱吗?有没有说过:妈妈,我爱你!看来我们同学们平时把对母亲的爱是深藏在心里不过我觉得,我们同时还要学会沟通与交流,并有所行动借此机会,倘若将这束鲜花送给母亲,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将你想对妈妈说的话制作成一张卡片,放在妈妈床头.(老师将彩色卡纸发给学生)(PPT)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背景音乐阎维文《母亲》)(最后幻灯片打出:祝天下所有的母亲身体健康,快乐永远!)六、课后作业(PPT展示)1、将卡片完成.2、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3、课外阅读《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师:再次感谢大家的配合,辛苦啦!)附:板书设计荷叶母亲冰心(散文诗)寄寓荷叶―――――――――>母亲(无畏遮蔽)联想(无私爱护)红莲―――――――――>我心中的雨――――――>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象征借物抒情第四课诗两首·金色花一、四基达标1.《金色花》作者是________(国名)文学家________(姓名).《纸船》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女作家________,原名________,选自________.该诗人的代表作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2.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句是[] A.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B.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C.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3.《金色花》结尾写到“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这一句是如何体现母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能力提高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xī()()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nì()笑,却一声儿不响.1.根据拼音写出填空中的汉字,并辨析这两个词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和“孩子,你在哪里呀?”这两个疑问句各表达了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同学认为,在妈妈急切寻找“我”时,“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明“我”是个坏孩子,你同意这种说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拓展阅读阅读下文,思考《金色花》和《紫藤萝瀑布》在写作上异同.金色花偶然看见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很是艳羡,激起我栽花的兴致.我从朋友家弄了一些花草来,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能记得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我这才意识到,栽花并非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情.只有仙人掌活了下来.无论是阴晴雨雪,也不论是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色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着阳光和空气.可这并未给我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强呢?对开它的存在,我不再关心.许久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远望,无意间瞥见这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地凛凛叉开,我忍不住大笑起来.不是吗,且不说它的掌节怎样的歪斜,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它丑.这可怕的东西,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地疯长下去.谁想夏天一到,竟发生了奇迹.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感到那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定睛一看,什么?是花!金黄色,十二片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辉煌灿烂的光芒.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此刻,它高傲地擎立着.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倾注全部的心血.我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已的浅薄庸俗而感到惭愧.可以想象,这仙人掌,它曾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在沙漠吞掉无数娇美的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神奇的金色花.它并非一朵仅仅能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美一旦和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体会爱心》高翔有这样一位特别的母亲.为了体验没有水的感觉,这位母亲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甘肃的定西.在汽车上,母亲告诉孩子她们马上就要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了.女儿便打算向骆驼学习,赶紧灌下一瓶牛奶.在定西的老乡家里,母女俩从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还是去年积下的雨水.村民告诉他们,因用水紧张,这水得循环着使用:先用来洗脸,然后用来洗衣服,最后又用这盆脏水去喂猪.女儿说:“猪怎么能喝这样的水呢?”妈妈反问:“那你觉得应该给它们喝什么?”“我给它们喝柠檬汁,给它们喝牛奶.女儿一脸稚气歪着头回答.后来妈妈问她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能不能喝,女儿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干净.”“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两天没喝水了呢?也不喝吗?”“不喝.”不过那晚小女孩哭了,不是因为她太渴,这儿太苦,而是因为妈妈训斥了她.这户老乡家数月来仅有的蔬菜便是土豆,为了招待远方来的客人,特地买来了韭菜.但当小女孩看到他们用雨水洗菜、揉面时,她拒绝吃饭.对她来说,毕竟再大的挑剔也不过口渴的难耐,于是她终于喝了两天来的第一口水.每天早晨天气都有些阴沉,似乎一场雨即在眼前,给太久没下雨的土地及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希望,可最终都破灭了.土地已干得裂出了道道缝,农民面临的将是颗粒无收的命运.母女俩要回京了.女孩已和这儿的孩子结下了友谊,此刻的离去竟有些难舍.虽然那些孩子灰头土脸,衣着破旧,因为他们从未尝到过水的畅快淋漓,但可贵的是他们纯真的童心和从单纯的眼中流出的晶莹的泪.挥手告别黄土地,把那里的贫穷落后留在身后,却会把一种体会留在心里.年轻的母亲要让女儿体验的,我想应该不只是水的珍贵.什么是爱心?那不只是打电话到新闻媒体去告诉他们“我要献爱心啦”.也不是在镁光灯的闪烁下向某慈善机构捐款,而是不漠视、不鄙夷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存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干涸( )挑剔( )晶莹( )鄙夷( )2.解释下列词语.(1)干涸:___________ ______(2)鄙夷:___________ _ _____3.本文记叙的事件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4.为什么说本文写的这位母亲“特别”?结合现实生活来谈.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本文主要运用哪种描写手法写小女孩?表现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6.“爱心”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7.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8.从文中画横线句子写的内容你能联想到鲁迅的哪两篇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9.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深的体会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参考答案一、1.印度泰戈尔冰心谢婉莹《繁星》《春水》《寄小读者》2.D3.上文写到“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也一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嗔怪中恰恰表现的是母亲的担心和对孩子的疼爱.二、1.嘻嘻匿“笑嘻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我”变成金色花后的开心和得意.“匿笑”一词生动地写出了“我”的调皮和狡黠.2.第一个问句是“我”变成了金色花后在心里对妈妈所说的话.作为孩子,他知道妈妈深爱着自己,他希望虽然自己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但妈妈依然可以认识自己.但是,他又没有十足把握,所以在心底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表现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和爱.第二个问句是妈妈发现孩子不见时大声寻找时说的,表现出了妈妈对孩子深切的爱和找寻不到时焦急的心情.3.不同意.在“我”变成了金色花后,仍不离妈妈左右,注视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为她送去香气,陪伴妈妈读书,这些都说明了“我”非常爱自己的妈妈.之所以在妈妈寻找自己时不说话并且匿笑,是因为他个性天真调皮,在和妈妈开玩笑,而并不是真的捉弄妈妈.所以不能说“我”是个坏孩子,其实“我”是一个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三、提示:两篇文章同为状物寓理的文章,《金色花》通过对金色花的描写,运用对比的手法,要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美一旦和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四、1.hétījīng b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教案

学会记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经典课文中叙事部分,学习写作中记叙的技巧,能清楚记事,并在记事中传达感情。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清楚记事的要领,并体会丰富情感的句子在记事中的重要作用。

3.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知生活,从而学会描述生活,享受品味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写作中记事的技巧,能清楚记事,并在记事中传达情感。

2.难点:领悟清楚记事的要领,并体会丰富情感的句子在记事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作文六步导写法:设境入题——例文引领——方法导航——实战演练——交流思辨——总结提升四、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1、设境导入:老师有一件事想和大家分享(出示PPT:老师批评了一位同学)。

关于这件事,哪位同学想知道什么都可以问我。

导入课题《学会记事》,得出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回顾经典:回忆《散步》,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间:初春地点:田野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起因:母亲老了,应该多走走经过:散步中,意外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结果:走小路3、方法导航:交代清楚六要素是记事的基础(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4、实战演练:那天放学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伤了,校服也磕破了。

要求:丰富后三个要素,即起因、经过、结果。

(可选一方面写)提示:为什么摔跤,摔跤时的惨状,手受伤的程度和校服破成什么样子。

5、回顾经典:回忆《秋天的怀念》,思考文中回忆了几件有关母亲的事,用墨最多的是哪一件。

6、方法导航:记叙多件事时,要注意按照情节的需要安排事件的先后,同时要注意选取一件最能表现主题或人物的事情详写。

7、实战演练:那天放学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伤了,校服也磕破了。

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心疼,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

要求:如果还是这一天,再选取别的事情表示家人对我的疼爱。

应该怎样构思?8、回顾经典:回忆《秋天的回忆》,比较两组句子的区别。

人教版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关于学生小组讨论,我觉得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们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但在引导与启发环节,我发现自己提问的开放性程度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提出更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以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于某些知识点的掌握仍不够扎实。因此,我考虑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世说新语》的背景知识,了解魏晋时期的文人风貌。
(2)阅读理解两则故事,掌握文章主旨和寓意。
(3)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和阅读水平。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人的智慧与品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咏雪》通过描写雪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
2.教学难点
(1)古汉语词汇、句式的运用:对于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运用,学生往往难以掌握。教师应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举例:通过对比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句子结构,使学生理解宾语前置、省略句等句式特点。
(2)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学生往往难以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需要教师引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世说新语》的基本概念。它是一部记录魏晋时期文人言行的著作,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它对于了解古代文化和提升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散文诗二首》之《荷叶·母亲》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散文诗二首》之《荷叶·母亲》教案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尝试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但时间安排上可能略显紧张。今后,我可以适当延长这一环节的时间,让更多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教学难点
-理解散文诗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尤其是对荷叶母亲的形象的深层解读。
-正确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对生字词的识记和运用,尤其是形近字、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字的区分。
-把握冰心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举例解释:
-在解读荷叶母亲的形象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从荷叶的形象中体会到母爱的伟大,这需要学生对散文诗的意境有较深的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荷叶·母亲》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和力量?”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母爱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教师需强调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这些手法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对于生字词,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进行练习,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
-通过介绍冰心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通过对散文诗的朗读、感悟,引导学生珍惜母爱,培养良好的家庭观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散文诗二首》之《荷叶·母亲》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散文诗二首》之《荷叶·母亲》教案,主要内容包括:
1.熟读并背诵《荷叶·母亲》全文,理解散文诗的内涵及表达的情感。
2.分析散文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表达对母亲的情感。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综合性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综合性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 教案(表格式)

“有朋自远方来”名师教案
【课前】
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

分工搜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朋友”相关的素材,分类记录在自己的文化积累本上。

点拨指导:
1.“中国传统文化”通常指我国古代历史上各种优秀的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2.素材来源
古诗文网(适合查找诗词文章)
中国知网(适合查找电子文献,包括古人事迹、汉字溯源、经典论述等)
百度百科(适合了解常见的成语典故)
3.搜索技巧:在网站的搜索栏输入关键词进行查找,关键字宁
少勿多、宁粗勿细,多个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4.使用如“汉字溯源”“友情诗文”“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友情故事”等小标题分类整理。

【课上】
附1:学习活动评价量表
附2:学习资源推送
影视文化资源:
【人艺 | 话剧】《知己》(冯远征 / 张志忠 / 王雷 / 王刚等)【央视94年版 | 电视剧】《三国演义》第一集《桃园三结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教案设计
把要写的事情在脑海中梳理一遍,看重点写什么,怎样写思路比较清楚。
读书法
自主学习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可以补充一个表示情感或心理活动的词语,如“快乐”“开心”“感动”“后悔”“失落”等。题目中的“真”,是程度副词,表明这一感觉或心理应是很深刻的、记忆犹新的。
各小组选定发言交流的代表,帮助其组织语言,准备进行大组汇报。
读书法
自主学习法
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1)顺叙
2)倒叙
3)插叙
对于存在疑问或困惑的问题,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共同探讨,寻求更近合理的答案,最后在小组内达成共识
各小组整理对思考题的解决情况,生成本组的新问题
课时计划
课题
写作学会记事(一)
课时
二次备课
班别
授课人
时间
教具
课件




1.学会围绕中心完整清楚地叙事,交代好事件的要素,处理好叙事的详略,安排好叙述的顺序。
2.培养写真情实感的写作作风,记真事,说真话,抒真情。
重点
处理好叙事的详略,安排好叙述的顺序。
难点
处理好叙事的详略,安排好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10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时间
二次备课
三、大组汇报
教师点拨
各小组就本组的自学情况在全班范围内汇报
老师对汇报情况作点评、指导、补充和总结
四、变式练习
拓展提高
小试牛刀,构思文章
五、课堂小结
归纳整理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二元写作《学会记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二元写作《学会记事》教案
-突破方法:加强词语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修改病句、仿写等练习,使学生逐渐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学会记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印象深刻、想要与人分享的事情?”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将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下来。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记叙文的基本概念。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为主,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具体的事件来展示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的文体。它是我们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童年》这篇文章,了解记叙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二元写作《学会记事》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和要素;2.学会运用顺叙、倒叙、插叙等叙述方法;3.能够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形象的语言表达事件;4.通过写作实践,培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具体涉及的课文有:《童年》、《我的老师》、《爬山虎的脚》等,通过学习这些课文,让学生掌握记事文的写作技巧,并能够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
2.创设更多的写作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3.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提问和分享,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4.注重课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授了《学会记事》,通过引导学生们观察生活、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技巧,我发现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也看到了他们的进步和亮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有朋自远方来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有朋自远方来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有朋自远方来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教学目标】1.学会搜集整理资料。

2.学会用准确、生动、文明、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

3.学会与人合作,能用文字、语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4.培养友情,理解交友之道。

了解“朋友”的内涵,学会与别人交朋友。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朋友”的内涵,学会与别人交朋友。

2.教学难点:认清自我,让别人愿意与自己交朋友。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朋友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等材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朋友是伤心时,最想见的人;是打扰时,不用说对不起的人;是高升时,不用改变称呼的人;是天涯海角,都彼此挂念的人。

朋友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牵挂。

朋友就像收藏的宝贝,不是每天都捧在手里,但是无比珍贵。

那我们该怎样与朋友相处,才能使友谊万古长青呢?一起来参加我们今天的实践活动吧。

教师板书课题: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出示课件2)二、共同活动,合作交流活动一:交友之道(出示课件4)(教师讲解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1.每组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友情的成语、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记录员汇总大家的资料并整理。

2.组内评选出上台展示的同学,要求脱稿展示。

(1)小组活动成果展示:小组1:交友成语(出示课件5)肝胆相照情同手足志同道合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同甘共苦生死之交莫逆之交义结金兰……小组2:交友名言(出示课件6)名言展示1: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教师讲解: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对工作认真负责,不出差错,和人交往态度恭谨而合乎礼节,别人就都乐于与自己交朋友,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有你的朋友。

名言展示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教师讲解: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交个好朋友,可以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名言展示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教师解释: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2019秋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 (含作文和综合性学习)统编

2019秋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 (含作文和综合性学习)统编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含写作和综合性学习)第二单元目录初一上语文5、《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母亲逝世后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中讲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身患重病的母亲用体贴入微、深沉无私的爱,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

这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

该单元以“挚爱亲情”为中心话题,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内敛,情感真挚细腻。

本文被选入单元第一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感悟亲情的美好,更有利于后面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2课时,我今天的是第一课时,这一课时主要是体会母亲深切的爱。

二、学情分析刚从小学升上来的初一学生在语文方面不论是朗读、品味还是情感表达能力都明显不足对于这篇课文学生受阅历影响容易浅层次的阅读母爱,无法深刻理解文本中母爱的内涵。

但我们正好可以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自己母亲在平时生活中对自己的关心。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宜的教学视角,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感念之情。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三个维度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在理解积累生字词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和小组合作学习,抓住文章的细节,从中品味出深沉细腻、毫不张扬的母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母子亲情,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朗读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方法,依据学情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为:1、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和小组合作学习,抓住文章的细节,从中品味出深沉细腻、毫不张扬的母爱。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教案
-在词语辨析方面,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区分不同词语的用法。
-在口语交际方面,提供模拟场景和角色扮演机会,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练习表达。
-在写作构思方面,提供写作模板和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文章构思和内容填充。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有朋自远方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与朋友久别重逢的经历?”这个经历可能让我们感受到友谊的温暖和力量。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希望通过它,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让我们一起探索友情的真谛。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友情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友情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珍惜身边的每一份友谊。如果大家有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有朋自远方来》中所表达的友情。从导入新课到实践活动,再到小组讨论,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热情。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3.阅读延伸:阅读与友情相关的文章,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深化对友情的认识。
4.口语交际:讨论与朋友相处的美好时光,学会表达对朋友的感激和祝福。
5.写作实践:结合个人经历,写一篇关于友情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和感悟。
6.活动设计:开展“朋友,我想对你说”主题活动,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培养关爱他人的品质。
-词语运用: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挚友”、“萍水相逢”等,学会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
-口语表达:学会在口语交际中表达对朋友的感激和祝福,能够清晰、流畅地陈述个人观点。
-写作技巧:通过作文练习,掌握如何围绕友情主题构思文章,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方法
三读一批注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
一、
二、
三、
导入:以家庭生活导入,并阅读单元导读
引领学生复习“三读一批注”各环节及方法,重点补充词义与语境的关系。
巡视并督促,并要求学生完成或掌握如下内容:
1、字词:憔悴、膳、瘫痪、侍弄、捶打、絮叨、诀别、戚、分歧、取决、一霎、粼粼、各得其所、蒂、梗、匿笑、菡萏、攲斜、沐浴、祷告、姊妹、徘徊、荫蔽
6、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析,学会多角度理解作品主题。
7、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勾画,分析
讨论,从内容、启示、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板书设计
分析人物的方法:
1、通过情节的发展来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侧而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4、要抓住关键的抒情议论句去体会人物形象。
母亲: 顺从 善解人意
儿子: 活泼可爱 聪慧机灵
妻子: 贤惠
我: 颇有担当、体贴孝顺、深沉稳重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
一、
二、
三、
四、
介绍散文诗及两位作者
再现《金色花》、《荷叶母亲》两文二读成果,对比二者的异同。教师引导比较点。
展示研讨成果
相同点:
主 题:表达母爱
表现手法:运用象征手法。(金色花:孩子的天真;荷叶:母爱厚重)
语言风格:清新雅致(金活泼、口语化;荷典雅、书面化)
不同点:
构思:金以儿童口吻和心理,通过特有的奇思妙想,表达母爱和童真;荷写眼前之景,现实之事,直抒对母亲的感情。金为虚拟情境;荷为真实情境。金中母亲形象为具体、鲜活;荷中母亲运用象征。
批注要点:
1、抓住动词,如文中的“挡、躲、扑、抓、忍、”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母亲挡在窗前,是要挡住儿子看到落叶想要死的心。一个“躲”字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理解。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念头;抓住的是儿子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儿子,怕他轻生;忍住儿子的抱怨;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的双重打击;更忍住病入膏肓的实情……所有这一切都是告诉儿子要“好好活”。)突破难点,从而感受母亲的深沉无私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
2、抓语言,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表面上写的是劝慰“我”,不使我失去生活的勇气,但实际上母亲说的是“俩”,母亲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但为了让儿子好好活着,先自己好好活着。对于母亲这些话外话的意思,“我”因为自己的原因,根本就没有想过,直到后来妹妹告诉我,我才知道。再如: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解读:母亲的一生最牵挂的就是“我”和妹妹,她在生命的最终,“呼吸困难”、“昏迷”的时候,她想到了只有“我”和妹妹,于是,一幅伟大母亲的图画就这样赫然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构思启示
教师总结:学会从小事入手揭示生活哲理的方法。
体会
再现内容,思考对比。
展示
纷说、体会
板书设计
相同点:
主 题:表达母爱
表现手法:运用象征手法。(金色花:孩子的天真;荷叶:母爱厚重)
语言风格:清新雅致(金活泼、口语化;荷典雅、书面化)
不同点:
构思:金以儿童口吻和心理,通过特有的奇思妙想,表达母爱和童真;
细节描写作用:
1.反应人物的某种心态,突出人物的性格;
2.使情节生动细致;
3推动情节发展,为下一个情节做铺垫。
课时
第四课时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课时要点
1、通过对《散步》中人物的描写,学习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2、在第一单元学习景物描写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散步》一文,继续学习景物描写的作用。
3、通过对《散步》一文的主题挖掘,学会多角度理解作品主题。
情感:对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的怀念,对母爱的赞美。
结构:
1-2,母亲强忍疼痛,激励安慰因双腿瘫痪而暴怒绝望的儿子。
3-6秋日的一天,已重病缠身的母亲为宽慰儿子,和儿子约定去北海看花,但未能实现,临终的母亲对子女无比牵挂。 7在母亲去世后又一个秋日,作者与他的妹妹一起去北海看了菊花,表达了对母亲的无比怀念。
2、掌握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情感、文章结构、主旨。
3、对四篇文章进行个性化批注。
纷说、阅读
再现
批注
加入课前口语训练
可以举例示范
利用多媒体课件检测
板书设计
一读:读顺1、标注自然段落
2、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生词,并在练
习本上对生字字形进行掌握。
3、利用工具书、课下注解对生词进行理解、
掌握。
二读:读懂 仔细阅读课文,把握作品主要内容、作者情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第二单元:亲情之爱






1、通过对课文情感的把握,激发学生的情感,训练学生语音技能,包括重音、停连、语气与节奏。
2、利用对细节的分析,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
3、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4、在第一单元学习景物描写方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景物描写的作用。
5、通过对作品构思技巧的学习,学会从小事入手揭示生活哲理的方法。
第二部分(5~6段),“我”在妈妈读诗时,将影子投射在书页上。
第三部分(7~9段),“我”在妈妈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她身边恢复原形。
《荷叶母亲》
主旨:表达母爱。
主要内容:通过写前之景、现实之事,直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热爱。
情感:表达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
结构:第一部分(1——3)写我回忆我和祖父一起赏莲。
以《咏雪》为例,引导学习
1、介绍作家作品。
2、学生试读,教师正音正字,纠正句读。
3、反复诵读,初步理解内容。
4、翻译课文。
翻译原则:增、删、留、调、补、换。
5、掌握文章结构、写法。(细节描写)
6、明确本文内涵及现实意义。
问题:
(1)本文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在情趣。
“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家其乐融融;“公欣然”“大笑乐”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情感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总结:细节描写作用
1.反应人物的某种心态,突出人物的性格;
2.使情节生动细致;
3推动情节发展,为下一个情节的铺垫。
体会
勾画,评价
学生说说课文的哪些地方让自己感动,把感受读出来。”
可以进行朗读训练指导
板书设计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
一、
二、
三、
四、
明确文言文学习方法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明确句读,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3、借助工具书、注解,以直译为主,翻译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掌握文章内容。
4、掌握文章结构、写法。
5、明确作品的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3~8段),写散步的过程:
第一层(3~5段),写田野的春色和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二层(6~8段),写散步中的波澜和解决的办法。
《金色花》
主旨:表达母爱。
主要内容:通过对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通过虚拟之境,表达动人的母爱和童真。
情感:表达孩子对母亲的热爱和亲昵。
结构:第一部分(1~4段),“我”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2、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儿子要走小路的的原因。同时也表达了母亲对孙子的理解和疼爱。
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分析主题
你认为《散步》的主题是什么?找出本文能体现主旨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总结主题:
1、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的氛围。
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气氛
三、烘托人物心情;
四、展示人物性格
五、推动情节的发展
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课时
第五课时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课时要点
对比阅读两首散文诗,通过对作品构思技巧的学习,学会从小事入手揭示生活哲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
对比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本单元为写人记事诗文,学生有较为切实的生活体验,应注重分析与感染教育,主要通过诵读来达到此目标。
单元教学重点
1、分析细节,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
2、学习景物描写的作用。
3、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
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课时要点
利用“三读一批注”自主完成对《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的学习
《散步》
主旨: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经过,表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可多解)
主要内容:一家人在初春散步 可是出现了母亲要走大路 儿子要走小路的分歧“我”爱幼更敬老母亲听从儿子更爱孙子展现了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谐的画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