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的合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老妈与儿子定合约

你有个13岁的宝贝儿子,作为新年礼物,你想送他一部iphone手机,毫无疑问他一定会很开心,但同时你又担心他会沉迷游戏、浏览不健康网站、变成整天看手机的“低头族”……作为一个中国妈妈,你会怎么办?有这么个事可能会为你提供一点借鉴——一位美国母亲为13岁的儿子买了部iPhone做新年礼物,跟随这部iPhone的还有一份多达18条的使用“合同”。这个做法符合美国的“契约精神”,不过中国网友对此抱以两极态度:年轻人认为这简直是“合约机”不要也罢,而父母们则认为这位“智慧妈妈”值得学习。

这部手机借给你,妈妈约法18章

这位美国妈妈霍夫曼的做法放在中国有点不可思议,她给自己的儿子买了部iPhone手机,伴随这部手机的还有一份文件,用来保证自己13岁的孩子格雷戈里在使用智能手机的同时学会节制和承担责任。这份合约长达18条——第一条就强调:“这部手机是我的,是我买的这部苹果智能手机。现在我将这部手机借给你使用。妈妈是不是很伟大?”

接下来则是种种限制“我在任何时候都有权知道这部手机的密码”、“不可以忽略妈妈和爸爸打来的电话”、“在有课的时候,每晚7点半要及时将手机交给妈妈或者爸爸,在周末的时候可以在晚上9点交。晚上我们会将手机关机,在第二天早上7点半开机”、“不准带手机去学校”、“如果手机掉马桶里了、掉地上了或者丢了,你必须对因此而产生的维修或者购买新手机费用负责”、“不准用手机浏览色情信息”、“外出的时候把手机留在家里是一种安全而又明智的决定”、“如果你因为这部手机将学习或生活搞得一团糟,我会将手机收回”……这份合约看起来处处是“必须”“不准”,但最后这位妈妈还是补充道:“我希望以上的这些条款你能够同意”,并且她还强调:“实际上这份合同里面所列的注意事项不仅仅适用于这部iPhone手机,也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孩子们抓狂了:悲了个催,不要也罢

这份“老妈合同”很符合美国人的契约习惯,美国刊登这个消息的网站专栏作家也对此抱以认同的观点,但在中国的微博上却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网友基本上抱以非常两极的态度——

不理解甚至坚决反对的大多是我们的年轻人,咱们中国的孩子几乎没有跟父母“签合同”的经验,所以觉得这份合同既不合情又不合理——“这部手机不要也罢。等这孩子二十了让他自己去买IphoneN吧。”“烦死了,那么多规定。”“什么叫借给他?为什么不能带到学校?为什么晚上要把手机交给父母?”“怎么瞅都觉得特别像高中时候我爸曾经要求我绝对服从的语气和管理模式呢。比如那个第十三条,不能用手机拍照摄像……这是什么霸王条款?”“不就一手机搞这么隆重。这儿子也太悲催了。”“不允许发短信,不能打电话,不能带着外出。那这还是手机么?”“我觉得这样的麻麻很过分。孩子作为弱势的一方连一点反抗的权利都没有。这种麻麻的专制肯定不仅体现在手机一事上,事事如此孩子会变成一个孤僻软弱的人。”“看完这个条约。我决定自己挣钱买。”“我妈要是这么做,我就不要了。”“天哪!这样的手机干脆不要!孩子,去拔草去洗碗自己赚钱买一台吧!”“那请问这部手机还能用来干什么”……

父母们学到了:留着作家庭合约范本

相对于年轻人的不理解,一些做了父母的网友则对此相当感慨:“这位家长[微博]教育孩子的思维和方法值得我们反思对照学习!”“好聪明的妈妈,关爱孩子是所有母亲都具有的共性。”“小孩天性使然,决定了必须有所约束,很多人你误解了约束和专制的概念。”“别让智能产品、网络控制了我们和孩子,关心现实生活,更多地亲近大自然。”“孩子也应该懂得对自己管辖下的资产负责。”“教给小孩的是学会不依赖网络和手机去面对面和其他人交流的机会,难道只有坐在冰冷的PC后面通过网络和别人请教聊得痛快才是会交流么?”“另一种教育的方式。”“真是个负责任的好麻麻,学习学习。”“值得借鉴。看了看评论有点失望,要知道十分要求可能只六七分效果,但愿以后我孩子能做好自己,孩子朋友也有这样的父母亲。”“智慧的妈妈。”“可作为家庭协议合约范本。”“值得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父母们读一读”……类似的评论不胜枚举。

母爱还是霸权,你看到的是哪面

为何同样一份合同引起中国网友截然不同的理解呢?有人看到处处是母爱,有人看看条条是霸权,有网友理解认为:“充溢着母爱的十八章,评论者褒贬不一也是可以理解的。约法是必须的,十八章却太繁琐”。其实就像有的网友说的,更多是因为大家理解角度不同。比如引起争议最多的14条——“外出的时候把手机留在家里。这毕竟是一部手机,不是你生活的全部,学着过一种不带手机的生活。这样你就会比那些社交控、微博控更强大,因为你能够坦然地过一种没有手机和网络的生活。”年轻人认为“都不给带出门的手机还是手机

吗”,而年轻稍长的网友则认为是一条伟大的建议,“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有沟通障碍都源自各自埋头玩手机”。

还有“如果你需要和别人通过手机联系,能打电话就别发短信”、“如果有些话你不想当面、或者在电话上和别人说清楚,不准通过手机来发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表达”,有网友质疑“电话就比短信和邮件礼貌?”但也有网友赞成:“打电话除了更为直接礼貌,也锻炼孩子的沟通能力”。还有“不能用iPhone手机录制特别多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有网友诧异“手机不让拍照录视频,这是哪门子规矩”,但成熟点的网友理解这位母亲的观点,“你没有必要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记录下来。好好过自己的生活这些都会存在你的记忆中”。排除中美文化诧异和这份条约的执行情况,美国网站那位专栏作家的爸爸的一句话其实可以概括这份合约的基本意义,“我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孩子签订合约并不是一件坏事。虽然这个合同执行起来对孩子而言并不容易,但是他在使用iPhone的时候肯定会思考,学着去承担责任。这也是‘合同’最大的价值所在”。

和孩子签个“手机协议”

2010年06月24日13:57参与互动(1)【字体:↑大↓小】

在大人们巴不得“关掉手机”甚至“扔掉手机”时候,愈来愈多的学生乃至幼儿园的小朋友,却捧着手机玩得不亦乐乎。

“保持联系”、“担心孩子遇到危险”、“别人孩子都有手机、自己的孩子也得有”,是很多家长给孩子买手机的主要原因。“现如今,不让孩子用手机不太现实。”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林丹华教授表示,关键是如何正确使用它。

由于孩子本身自制力差,容易沉迷于手机短信,各国也想出很多办法,为孩子用手机“限量”。在日本石川县2009年通过的《石川儿童综合条例》修正案中,就增加了“家长应尽量不让处于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年龄段的子女持有手机”。石川县知事谷本正宪说,“重要的是,家长能否下定决心,即使孩子一个劲央求也不给买(手机)。”

在美国,有电信运营商为父母们提供儿童手机监管程序,父母可以限制孩子手机的通话时长、短信流量,而父母和子女通电话或打紧急电话的次数,则不受限制。而在韩国,已立法规定孩子使用手机必须签订专门的协议,话费不得超过规定上限,以防止孩子过多用手机下载游戏。在以色列,父母可以限制孩子手机拨打设置好的号码,防止孩子拨打声讯服务或和陌生人聊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