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发展经济学论文

合集下载

发展经济学论文

发展经济学论文

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摘要: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提高经济竞争能力和促进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而制度是创新的根本。

只有制度问题解决了,新制度产生了,才能一变百变、一通百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的真正强大才有坚实的基础。

所以,邓小平指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现在,世界各地为了通过制度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都在创新思维,调整发展战略,独辟蹊径,宁肯在其他方面做出让步与牺牲,也要全力推进新体制、新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本文主要分析了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好的制度才会带来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会有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制度创新经济发展中国经济一、相关概念经济学上,有关创新思想的研究始于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

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

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

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根据他的研究,创新是提高经济竞争能力和促进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

而诺斯对经济学家只是利用投资和技术创新等原因来解释经济增长提出质疑,指出国家、产权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解释长期经济增长和人类社会的演进。

就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的分析,首先给出相关的概念。

1.经济发展一般来说,有三层含义:(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 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关于发展经济学的论文

关于发展经济学的论文

关于发展经济学的论文经济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发展经济学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发展经济学的论文篇1现代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工作要点摘要:作为长期以来农民关心“焦点”的农村经济问题,社会的稳定往往和农村经济这一方面的繁荣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所在,然而,农村经济在如今的管理活动中有着很大程度上的一系列层面的问题所在,而在发现问题之后,首要的活动就在于解决问题。

故而,有必要尽最快速度去对农村经济管理这一层面的问题加以相应解决,本文分析目前的农村经济中所存咋的诸多方面的问题所在,对农村经济管理这一现代活动的“核心内容”加以研究。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核心内容;农民一、农村经济管理的定义众所周知,农村经济管理这一宏观管理活动类属有组织、自觉的针对一系列农村经济所开展的有针对性活动,其主要的依据因素就在于本地区所具备的社会、经济等层面条件和其“身处”的相应市场等方面环境,以及国家方面的一系列经济方针和各种配套政策;而这一方面的最基本的前提就在于对生产发展目标加以确定之;其管理过程实际上就可以确定为对再生产这一活动过程中的信息和消费、交换、分配、生产等诸多环节的生产要素开展控制、协调、组织、计划、决策之类活动。

故而,在农村的各种经济管理活动实际上就可以将其“指针”定位为以国家层面上经济总体战略方针,借助于自身所处地区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具备的诸方面条件,将经济发展目标加以“确认”,并对一系列生产要素加以重新的各种形式调控这一活动过程。

二、现代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1.不适应农业管理机构方面的设置。

虽然中国大陆的政府机构开展了为数众多的改革活动,但至今农村地区生产落后这一现象都没有获得改善,作为国家,要对其属下诸多国民生产生活方面的一系列“基本需求”加以满足,便有必要运行依旧具备明显的“计划经济时期风格”运行模式色彩的管理活动,尤其是精细分工的各部门关系如同“各管一段”的铁路警察一般,其中分割诸多部门的活动中,必然存在着彼此交流不畅这一状况。

经济学领域发展现状论文

经济学领域发展现状论文

经济学领域发展现状论文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生产、分配和消费以及相关现象的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变化,经济学领域也在不断地取得新的进展和成就。

本文将从经济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当前经济学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经济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当前,全球各国经济都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环境问题、经济增长放缓等。

这些挑战对经济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经济学理论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并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

与此同时,经济学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如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这些新兴领域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创新点和研究方向。

在经济学理论方面,现代经济学已经逐渐由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向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发展。

这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兴起为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式,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发展趋势。

同时,环境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新兴学科也逐渐受到关注,为经济学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价值。

在政策应用方面,经济学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

经济学方法已经逐渐成为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重要工具,如全球贸易政策、税收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

同时,数字经济、创新经济等新兴经济形式也为政策制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结合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综上所述,经济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和前沿化的趋势。

未来,经济学需要更加关注全球经济的相互联系,注重新兴经济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积极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为世界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同时,经济学也需要更好地结合现实需求,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推动经济学的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发展,经济学领域也面临着新的变革和挑战。

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经济形式正深刻影响着传统经济模式和市场结构,这些颠覆性的变化给经济学研究和政策制定带来了新的考验。

发展经济学经典论文选题

发展经济学经典论文选题

发展经济学经典论文选题发展经济学经典论文选题:基于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研究在当今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全球资本和技术的不断流动,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所展现出的特点和挑战也日益显现。

本论文将基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跨国投资、技术创新和国际贸易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探讨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和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和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为其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显著的包括跨国投资、技术创新和国际贸易。

跨国投资在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大规模的外国直接投资可以促进新兴市场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带来技术的转移和创新,同时也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国内投资。

然而,跨国投资也可能带来环境破坏和资源外流等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规范和引导。

因此,研究跨国投资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创新是推动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通过技术创新,新兴市场国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开发新的市场和产品。

然而,技术创新需要资金、人才以及良好的制度和环境来支持,因此研究新兴市场国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挑战和机遇,对于促进其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国际贸易也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通过参与国际贸易,新兴市场国家可以扩大市场、提高竞争力,并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技术。

然而,国际贸易也可能带来贸易逆差和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研究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有助于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贸易政策,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综上所述,基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跨国投资、技术创新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揭示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和路径,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实践经验。

发展经济学经典论文摘要

发展经济学经典论文摘要

发展经济学经典论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首先,我们回顾了发展经济学领域的经典理论,特别是关于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和制度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其次,我们提出了一个动态模型,以解释不同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在模型中,我们强调了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技术创新和制度环境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并对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最后,我们利用实证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增长。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发展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具体而言,我们首先回顾了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和罗默端模型等经典理论。

这些理论强调了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发现了制度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动态模型,将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和制度环境这三个因素融合在一起,以更全面地解释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在我们的模型中,资本积累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基础,而技术创新被视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同时,我们强调了制度环境对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的影响,指出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促进资本的有效配置和技术创新的实施,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此外,我们还分析了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正向的互动效应,制度环境则能够促进这种互动效应的发挥。

接着,我们运用实证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我们的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最后,我们根据模型的结论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包括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投入的力度,优化制度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这些政策建议旨在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增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综上所述,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个全面解释经济增长的动态模型,并得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发展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帮助。

现代化发展趋势经济学论文

现代化发展趋势经济学论文

现代化发展趋势经济学论文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学家们一直在思考着现代化发展趋势经济学的未来。

他们认为,现代化发展趋势经济学不仅关注经济增长和财富的分配,还要深入研究经济与其它方面的关系,如政治、社会、文化等。

现代化发展趋势经济学的核心是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是科技上的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化的经济环境早已形成,现代企业必须走向开放、共享和协作的方向,尤其是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之间合作和共享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流趋势,信息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在跨国企业和跨境业务方面,现代化发展趋势经济学认为地缘政治风险和法规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是制约跨国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现代化企业需要建立风险管理机制,避免因地缘政治风险和法规风险等不确定性而导致的经济爆发和风险。

在国际金融领域,现代化发展趋势经济学认为,金融全球化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已成为趋势,但是,这种趋势也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如金融波动和危机等,因此,现代化企业需要建立合适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保证企业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投资与获利。

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现代化发展趋势经济学认为,企业的发展应该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标准,并在财务评估中考虑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因素,避免将企业发展与环境问题挂钩,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总之,现代化发展趋势经济学不仅关注经济增长和财富的分配,还要关注企业在全球化、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企业必须积极研究和探究创新型经营的方向,以趋势引领发展,谋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趋势论文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趋势论文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趋势论文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又是如何的呢?。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论文篇1论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摘要:针对发展中国家普遍具有的压缩性工业化特征,分析了我国建立循环经济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对我国现有的资源环境问题进行了根源性的探索,提出利用制度创新来防范和解决我国建立循环经济面临的困难,提出了我国建立循环经济体制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环境循环经济体制一我国环境问题呈现压缩型特征1.压缩性工业化和环境滋涅茨曲线②联合国开发署环境专家 D・O・Conner 指出,早期发达国家经历了几个世纪完成的工业化,在东亚国家却只花了数十年,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显著缩短,这种缩短的工业化被有关专家称为“压缩型工业化”。

压缩型经济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工业化进程超速发展,产业结构急剧转变、资源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这种“赶超型”工业的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环境库滋涅茨曲线显示出来。

西方环境经学家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推算出EKC曲线转折点的人均GDP范围约在5千至1 万美元。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处于曲线的 A 点至 E 点,即 EKC 上升阶段。

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问题表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

既有与贫困落后相关联的农业环境破坏问题,也有与高水准工业化相关联的现代工业环境污染问题。

2.我国环境问题的根源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背景、时代、条件、文明阶段与发达国家的早期工业化不同,环境问题也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下面从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对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根源性探析。

首先,贫困和发展不足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

我国是历史上的农业大国,农业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长期的刀耕火种、毁林开荒活动不仅造成土地贫瘠化、自然资源枯竭等生态破坏事件,还使人们更加贫困。

发展经济学有关的论文选题

发展经济学有关的论文选题

发展经济学有关的论文选题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发展经济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备受关注。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减少贫困并改善民生成为了迫切的问题。

因此,本文选题将聚焦于发展经济学领域,探讨在当今全球经济环境下,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将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角度出发,探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宏观经济挑战,如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和外汇储备不足等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

同时,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实践经验,分析各种政策措施的效果和适用性。

第二部分将关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探讨如何利用区域经济的优势和资源配置,促进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

同时,研究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型的路径和模式,以及如何应对城乡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第三部分将结合新技术和创新的角度,研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推动经济增长。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如何应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产业结构和就业模式的影响,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最后,本文将综合上述问题,提出一套符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整体发展策略,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区域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路径等方面的整合性建议,以期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除了以上所述的内容,还有一些其他的可以被选作论文选题的发展经济学相关议题。

其中包括了:1.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探讨如何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并提出环境友好型发展战略。

这可能包括研究在减少排放和能源消耗方面的技术创新,通过采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2. 社会公平和贫困问题:分析社会不平等、贫困和社会包容性,探讨如何实现更加公平的社会结构,有效减少贫困并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

3. 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研究如何通过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收入保障等方式促进农村发展,解决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足和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的问题。

经济学高质量发展小论文

经济学高质量发展小论文

经济学高质量发展小论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动,经济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经济学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推动经济学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经济学的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加强理论研究。

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证并重的学科,在推动经济学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理论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加强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可以提高对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入理解,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其次,推动经济学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是检验理论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经济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手段。

在实证研究中,经验数据和定量分析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因此,加强实证研究,提高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技术水平,是推动经济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同时,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也是推动经济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与数学、统计学、信息技术、心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

在实际研究中,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拓展研究思路,可以促进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最后,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也是推动经济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学界的合作交流已成为趋势。

通过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经济学研究的多元化和全球化,提高经济学的研究水平。

总之,推动经济学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

只有不断深化研究,提高学术水平,才能推动经济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同时,经济学的高质量发展也需要注重社会实践和政策应用。

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经济问题,为政府决策和实际经济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因此,将经济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政策和经济管理中,是推动经济学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此外,加强人才培养也是推动经济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人才是推动经济学研究和实践的关键力量。

培养高素质的经济学人才,不仅需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在未来的经济学研究和实践中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发展经济学论文-后发优势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论文-后发优势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论文-后发优势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论文-后发优势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论文后发优势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系别: 经济与管理科学系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2011/6/24 摘要: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主要有两种优势可以利用,一种是比较优势,一种是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是针对后发展国家而言的,其中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开放的经济环境为发展中国家充分地利用客观存在的后发优势,最大限度地谋取后发优势所带来的利益、促进本国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对于中国来说,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后发优势、经济开放、经济发展后发优势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后发优势,是后起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方面的特殊有利条件,这一条件在先发展国家是不存在的,它是与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

后发展是相对于先发展而言的,因而后发优势涉及的主要是时间纬度,至于国家之间在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国土面积等方面的差别则不属于后发优势范畴,而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相关。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提到后发优势概念,指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与后发优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后发优势的发展:后发优势是由后发国地位所致的特殊益处,这一益处先发国没有、后发国也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出来,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

后发展是相对于先发展而言的,因而后发优势涉及的主要是时间维度,至于国家之间在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国土面积等方面的差别则不属于后发优势范围。

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62年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

发展经济学结构演变发展影响毕业论文(共5篇)

发展经济学结构演变发展影响毕业论文(共5篇)

发展经济学结构演变发展影响毕业论文(共5篇)第1篇:用发展经济学看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一、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基础结构调整和周期波动是经济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从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不仅体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成长;从短期来看,这两个问题就变成经济总量的波动问题和产业结构的短期调整问题。

(一)经济周期理论现实经济活动(主要表现为经济系统中的宏观总量)总是围绕着其自身稳定的增长趋势呈现循环往复的起伏波动,即经济增长是在经济扩张和收缩的交替运动中实现的,这种现象就是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波动阶段一般可划分为收缩和扩张两个阶段,波峰和波谷是周期的转折点;或者划分为繁荣、衰退或危机、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经济周期实质上反映了经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对其均衡状态的偏离与调整过程,但在现实经济中,对经济的均衡状态难以给出准确的描述和度量。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切尔和伯恩斯在1946年对经济周期给出了描述性定义:“经济周期是在主要以工商企业形式组织其活动的那些国家的总量经济活动中可以发现的一种波动形态。

一个周期包括许多经济领域差不多同时发生的扩张,接下来是同样一般性的衰退、收缩和复苏,后者又融入下一周期的扩张中。

这一系列的变化是反复发生的,但不是定期的;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从1年以上到10年、20年不等,它们不能再分为具有相同特征的更短的周期。

”(二)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一般以产业产值占GDP中的比重和产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来表示。

关于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比较著名的研究首先是“配第—克拉克定理”。

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劳动力分布会由第一產业依次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配第—克拉克定理”阐述了一个基本规律,即随着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其自身产业结构会由第一、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的形态向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的形态转化。

1000字的经济学论文

1000字的经济学论文

1000字的经济学论文篇一:经济学论文1000字浙江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浙江的“民营经济”全国皆知,拥有一支全国最多的民营企业。

我国的民营经济与改革开放同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限制、取缔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的补充作用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非常重要支撑力量,并且日益成为推动改革的主要动力。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广泛支持,国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并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经营环境。

合法经营十六大明确提出了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更加促进了民营经济政策的发展。

2021年宪法修改将健康发展非公有制世界经济写入了宪法,国家的政策对其也由“引导、监督和管理”,变为“鼓励、支持和引导”并对其“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政策给民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拓宽了空间。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行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放宽市场准入”、“享受同等待遇”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使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产业发展了新的重要政策主要依据。

现阶段,民营经济基本上已正式成为我国各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省分和发展的对象。

所以,浙江更应该推进民营经济。

在浙江,对民营经济更流行的世界经济代称是“百姓经济”,政府官员如是说,大小老板如是说,普通民众更是称颂对此津津乐道。

最近,学者又为这一说法换上一个更有理论内涵的概念——“民本经济”。

在“十五”规划中强调发展民营中国经济,在“十一五”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全民创业”、“大力支持和发展民营经济政策”,并制定了具体的配套措施。

在政府机构巢湖市政府积极倡导和支持下,近几年浙江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浙江的整体经济发展贡献率不断加大,但浙江民营经济能否继续保持过去数年发展的势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对杭州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中,发现浙江民营经济在快速的发展江苏过程中,尚有诸多不足,比如国际化的不平衡、科技投入低,为后面对浙江民营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分析、论证作下铺垫。

经济学论文-影响GDP增长因素分析

经济学论文-影响GDP增长因素分析

影响GDP增长因素分析摘要:本文通过收集过去30年影响国内生产总值主要因子的数据,并对此作计量经济分析,明确影响国内生产总值主要因子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并作出计量经济模型。

关键词 GDP、居民消费水平、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就业人员、能源消耗总量、增长、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GDP增速每年在8%以上,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作为拉动增长的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言而喻,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经济发展,到底国内生产总之于这些因子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们没有一个定量的概念,为了明确我国GDP增长的因子和这些因子对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为以后经济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对我国过去30年的GDP增长因子做计量经济分析。

(影响GDP增长的因素很多,下面只把居民消费水平、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就业人员、能源消耗总量作为最主要的因子进行分析。

)下表是下表提供我国1980—2010年的GDP总量及主要影响因素的数据。

其中Y=GDP(亿元);X1=居民消费水平(元);X2=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X3=进出口总额(亿元);X4=就业人员(万人);X5=能源消耗总量(煤万吨)obs Y X1 X2 X3 X4 X5 1980 4545.620 238.0000 910.9000 570.0000 42361.00 60275.00 1981 4889.460 264.0000 961.0000 735.3000 43725.00 59447.00 1982 5330.450 288.0000 1230.400 771.3000 45295.00 62067.00 1983 5985.550 316.0000 1430.100 860.1000 46436.00 66040.00 1984 7243.750 361.0000 1832.900 1201.000 48197.00 70904.00 1985 9040.740 446.0000 2543.200 2066.700 49873.00 76682.00 1986 10274.38 497.0000 3120.600 2580.400 51282.00 80850.00 1987 12050.62 565.0000 3791.700 3084.200 52783.00 86632.00 1988 15036.82 714.0000 4410.400 3821.800 54334.00 92997.00 1989 17000.92 788.0000 4517.000 4155.900 55329.00 96934.00 1990 18718.32 833.0000 4753.800 5560.100 64749.00 98703.00 1991 21826.20 932.0000 5594.500 7225.800 65491.00 103783.01992 26937.28 1116.000 8080.100 9119.600 66152.00 109170.0 1993 35260.02 1393.000 13072.30 11271.00 66808.00 115993.0 1994 48108.46 1833.000 17042.10 20381.90 67455.00 122737.0 1995 59810.53 2355.000 20019.30 23499.90 68065.00 131176.0 1996 70142.49 2789.000 22913.50 24133.80 68950.00 138948.0 1997 78060.85 3002.000 24941.10 26849.70 69820.00 137798.0 1998 83024.33 3159.000 28406.20 26967.20 70637.00 132214.0 1999 88479.16 3346.000 29854.70 29896.20 71394.00 133831.0 2000 98000.48 3632.000 32917.70 39273.20 72085.00 145530.9 2001 108068.2 3887.000 37213.50 42183.60 72797.00 150405.8 2002 119095.7 4144.000 43499.90 51378.20 73280.00 159431.0 2003 134977.0 4475.000 55566.61 70483.50 73736.00 183791.8 2004 159453.6 5032.000 70477.43 95539.10 74264.00 213456.0 2005 183617.4 5596.000 88773.61 116921.8 74647.00 235996.7 2006 215904.4 6299.000 109998.2 140974.0 74978.00 258676.3 2007 266422.0 7310.000 137323.9 150648.1 75321.00 280507.9 2008 316030.3 8430.000 172828.4 166863.7 75564.00 291448.3 2009 340320.0 9283.000 224598.8 179921.5 75828.00 306647.2 2010 399759.5 10522.00 251683.8 201722.2 76105.00 324939.2 一设估计模型为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U i运用OLS估计法对上式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如下:Dependent Variable: YMethod: Least SquaresDate: 12/16/13 Time: 22:44Sample: 1980 2010Included observations: 31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C 8621.314 8349.478 1.032557 0.3117X1 22.10706 2.137336 10.34328 0.0000X2 0.471963 0.064007 7.373655 0.0000X3 0.225350 0.193125 1.166863 0.2543X4 -0.282131 0.333525 -0.845904 0.4056X5 0.039960 0.164561 0.242828 0.8101R-squared 0.998855 Mean dependent var 95594.02Adjusted R-squared 0.998626 S.D. dependent var 109250.3S.E. of regression 4050.243 Akaike info criterion 19.62293Sum squared resid 4.10E+08 Schwarz criterion 19.90047Log likelihood -298.1554 Hannan-Quinn criter. 19.71340F-statistic 4360.504 Durbin-Watson stat 2.191273Prob(F-statistic)0.000000回归分析结果:从经济意义上讲,就业人口X2的系数为负,可初步认为国民经济在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发展。

发展经济学论文

发展经济学论文

发展经济学论文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繁荣和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的学科,探讨了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因素和策略。

本篇论文将深入探讨发展经济学的重要概念、理论和实践,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一、发展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1. 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区别:经济增长是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包括经济增长以及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发展经济学强调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综合发展。

2. 发展经济学的核心要素: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要素包括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和制度环境等。

资本积累是指投资和储蓄的积累,技术进步是指创新和技术改进,人力资源是指劳动力的素质和数量,制度环境是指政府政策、法律和规章制度等。

3.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包括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人力资本理论等。

新古典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力资本理论则强调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二、发展经济学的实践经验1.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韩国、台湾、新加坡和香港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他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发展。

这些国家实施了出口导向型产业政策,鼓励外资投资和技术引进,同时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培养。

2. 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增长。

中国通过引进外资、发展特色产业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成功地推动了经济发展。

同时,中国还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和教育等领域的发展。

3. 非洲的经济发展挑战:非洲大陆面临着许多经济发展的挑战,如贫困、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不稳定的政治环境等。

为了促进非洲的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并推动政治稳定和良好的治理。

三、发展经济学的政策建议1. 加强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教育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论文论文

发展经济学论文论文

1 引言我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大量的人口流动及人口流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都将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等问题。

人口流动和迁移问题,既是人口问题,又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资源环境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已达到2.11亿,而这些流动人口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人口流动及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2 我国流动人口流动的现状及特点2.1 人口流动的含义人口流动是人口在短期离开后又返回原居住地的现象,一般指离家外出工作、读书、旅游、探亲和从军一段时间,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

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比人口迁移更为普遍和经常,流动的人口不能称为移民。

人口流动分为周期流动和往返流动。

周期流动是有规律的人口流动。

定期外出旅行后在新地点居住一定长的时间后返回居住地,对称季节流动。

例如中国一些地区农民农闲时到城市做临时工,农忙季节返回乡村工作。

又如山区牧民在夏季把畜群放牧到高山草地,冬季带着畜群回山谷里越冬。

大学生外出读书,旅游者外出旅游,都可看作人口周期流动。

往返流动是指往返于工作场所和居住地点的人口流动,外出时间一般不超过一昼夜,又称每日流动。

如农民白天到田里耕作,夜间回到村庄;渔民到海上捕鱼一天或几天,再回到渔港等等;但更主要的是指居住在郊区的居民每天到市区里的工作地点上班。

我国的流动人口特指人们为了追求一种新的价值观、向往更美好的生活方式,为改变原来的居住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自发组织自愿参加的一种以流往城市或城镇为主要流动地,以寻找工作机会或改善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的“准”迁移活动。

和迁移不一样的是,他们是不改变户籍的“人户分离”人口。

2.2 我国流动人口的生存现状2.2.1 庞大的流动人口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户籍居民开始离开本乡本土进城或外出务工社会现象的出现,我国开始进入了人口流动迁移最为活跃的时期。

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统计,1997年全国流动人口为8600万,2002年上升为1.2亿,2005年达到1.8亿,2008年又有新的上升,达到2.01亿,2011年达到2.11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发展经济学论文发展经济学应当是经济学中关于增长与发展问题的学问,它正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

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发展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发展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城乡统筹发展经济学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就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务必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力求收到实际效果。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突出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如果城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并带来诸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乡差别突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还可能更加凸现。

逐步消除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积极进行体制机制的探索、创新,特别是我们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该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闯出一条新路子。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只有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分析研究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才有可能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城乡统筹才有可能按照正确的轨道前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只注重分析研究城乡二元结构的表象,操作上也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工作措施和思路不得要领的现象,其结果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就需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并切实运用理性思维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经济学作为二战后新兴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经济学科,具体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如何从不发达状态演进到发达状态。

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实际上是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三农的矛盾,是发展中的矛盾。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正确认识和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对于结合国情、市情及县情、乡情,制定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措施,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发展经济学来看,改变或者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兼顾,国际上主要有两种理论可资借鉴和研究。

一种是通过劳动力流动,以城市发展带动乡村发展。

这种理论认为,起初,在乡村传统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其边际生产力趋近于零。

只要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的劳动收益存在差距,乡村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自然会流向城市工业部门,形成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雇用乡村农业部门过剩劳动力所形成的积累不断转为投资,生产日益扩大,从而吸引更多的农业过剩劳动力。

随着农业部门的生产率逐步提高,收入不断增加,乡村过剩劳动力的逐步减少乃至消失,城乡二元结构才会转为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

另一种是通过增加农业投入,确保城乡平衡发展。

这种理论认为,乡村过剩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收入相等,二元结构也不会自然消失,相反,随着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城市失业日益严重,并出现众多城市病。

这种理论假设:城乡之间劳动力的转移是由城乡之间预期收入的差异引起的,只要城市的就业机会和预期收入大于留在乡村的预期收入,即使城市存在大量失业,乡村劳动力还是会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

如果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速度赶不上乡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不仅使城市发展产生严重经济社会问题,也会使农业生产萎缩,粮食等农产品供应缺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为此,这种理论提出,政府要缩小城乡之间就业和收入差距,关键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公共设施和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事业,就地就近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等问题。

以上两种理论,在我们现实工作中都有所体现和反映,并经实践放大,显示出各有其利弊。

前一种理论在部分党政领导层面有较大市场,并付诸实践的比较多,因为发展城市经济见效快,在领导频繁调整的情况下,容易在短期内出政绩,其弊端在于不能从根本上建立解决三农问题、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长效机制。

后一种理论在理论界和党政领导的施政报告中有较多的体现,由于其投入大、工作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理论往往落后于实践,说的多落实的少,有的甚至根本不重视研究三农问题,其投入也是毛多肉少。

对上述两种理论,我们不能盲从,要结合我们的特殊国情、市情、区情、县情,借鉴、吸取发展经济学中的合理因素,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因为城市与农村有着天然的联系,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从建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长效机制、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笔者倾向于用后一种理论指导统筹城乡实践,同时兼顾前一种理论,实现城乡结合、城乡互动,不断增强农村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在目前的改革发展中,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

这就是盲目发展大城市,企图通过城市扩张和发展,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定居,也就是通过所谓农民变市民的途径,一劳永逸地解决三农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种带有理想色彩的思维方式,容易被一些干部急功近利化。

况且,城市的就业压力本身就比较大,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将使就业问题的矛盾更加激化,使城市交通、医疗、教育等问题更加突出。

同时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城市与农村、农业、农民职能的错位,导致资源的浪费,大量的城市居民因农民工的涌入,就业更加艰难,而农村大量的土地撂荒或者不能精耕细作,农产品产量下降、质量下滑,市场物价也会因粮油、生猪、蔬菜等农产品供给不足而大幅上涨,城乡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在适度发展城市的同时,更加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的造血功能。

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时,要胸怀大局,统筹考虑城乡规划,统筹推进城乡交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质的公共服务和同等的民主政治权利,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能力,在发展中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有关发展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创新发展经济管理论文一、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弱化。

一些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管理比较弱化。

企业领导对于员工的管理主要依据个人经验,有的领导对员工缺乏人性化关怀,这种随意性的管理让员工无所适从,不适应企业长期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要求,对员工缺乏岗位职业培训。

有的企业对员工没有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对员工的奖励还依靠领导对其评价,这样就造成了员工与业绩的偏离,员工薪酬与福利偏低,就不能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使得企业失去了经营活力。

因此,企业经济管理中对人力资源观念滞后,缺乏合理开发人力资源,这样在动态发展的市场环境中,人力资源管理就变得迟缓。

2.企业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还比较低。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变化。

然而,有的企业在经济管理模式上还是生产工艺或服务上,都没有结合互联网的特征进行改善。

这样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低,就脱离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互联网能够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也能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企业忽视了对信息技术的提升,就难以实现信息化的办公。

还有的企业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进行宣传与公关,这样就失去了低投入和高产出的效果。

还有的企业没有重视网络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与招聘,就难以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不能提高工作效率,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还比较低,这样就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3.企业还没构建知识经济的经济管理模式。

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要进行调整,构建健全的知识特征的管理体系,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但是,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社会这样的变化趋势,仍然坚持原有的管理模式,这样就不行满足复杂经济环境的管理新要求。

对于缺乏知识特征的企业组织来说,就不能进行动态与开放式的经济活动,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不能依据规模效益来获得竞争优势,而是要考虑到消费需求的变化,要以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这样就要使企业重视生产工艺流程,精准把握终端市场的消费者的消费动向。

但是,缺乏对知识经济环境的分析的企业,其生产决策与终端市场的消费者消费诉求相分离的格局。

此外,知识经济也要求企业员工具有较强的创新力,要求企业技术与员工知识不断更新,但是,一些企业做不到这样的主动变革,就被市场所淘汰。

二、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的措施1.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企业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因此,企业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采取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构建良好的劳资关系。

企业要为员工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培训,构建学习型的组织,企业要保障员工的各项福利和权益。

企业要发挥激励机制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还应建立奖惩制度,这样才能在企业内部创造公平公正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更好地发挥员工的潜在能力,也促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企业应该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这样无形的文化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实现以人为本和柔性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2.增强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经济管理能力。

在信息时代,企业应加强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增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与管理能力,为企业的发展中创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的网络信息管理。

企业应培养和引进具有较强信息技术的人才,提升企业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管理组织执行力,优化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

网络信息化还能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业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构建知识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当前,信息化加快了知识与技术的传递,使产业发展迅速。

这样就必须促使企业构建知识型企业,采取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管理模式。

企业要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给予员工尊重,通过提升组织团队的知识能力,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以知识经济为导向来改善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改进产品生产工艺和优化企业运营流程的方式来提升企业对终端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增加用户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感知价值,企业应当通过建立终生学习式企业的方法来稳步提升员工的综合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水平。

三、结语通过对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进行探讨,得出在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必须创新发展模式,才能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