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欧洲一体化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析

欧洲一体化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析

欧洲一体化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析标签:欧洲一体化;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作为新制度主义的重要分支,在制度内涵及核心假设方面都有其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末被应用于欧共体/欧盟研究以来,其学术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特别是它对欧洲一体化为何制度化以及如何被制度化提供了一个比较精细的理解,受到学界关注。

本文试图概括分析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基本特征及核心假设,阐析其对欧盟制度运作的经典解释,并就其理论解释优势及局限性进行思考和总结。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作为新制度主义的重要分支,和其他分支一样,也是围绕“制度重要”这一核心主张建立起来的。

有分析指出,具有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欧盟常被看作各种各样制度主义的理想验证场所。

但是,对于制度到底如何重要,制度主义各个分支是有不同解释的。

作为更靠近经济理性主义一端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把制度狭义地界定在正式规则程序层面,并且是作为行为体以更高效率开展交易的中介性变量发挥影响。

这种颇具特色的制度内涵解释使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欧盟制度运作分析方面一度大显风头。

自20世纪80年代末被应用于欧洲一体化研究以来,其理论解释优势日益受到学界重视。

本文试图概括分析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核心假设,阐析其对欧盟制度运作的经典解释,并就其理论解释优势及局限性进行思考和总结。

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一般特征及核心假设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最初源于政治学者对美国国会制度和行为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以肯尼斯·谢普斯勒(Kenneth A.Shepsle)为代表,在理查德·麦凯尔维(Richard Mck-elvey)、威廉·赖克(William Riker)等理性选择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转向制度分析,注意到美国国会制度,特别是委员会系统,在决策过程中对各类行为体的投票和表决权进行导向,能够导致“结构引导的均衡”。

他还把注意力转向“均衡制度”问题,即行为体如何选择并设计制度来确保相互收益,以及这些制度如何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或不变。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专题(论文讲解)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专题(论文讲解)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遵循“算计途径”——个体主义方法论
历史制度主义:没有发展出一套类似于“文化途径”和“算计途径”那样 的社会本体论。 在他们看来,历史制度主义的已有文献中可以发现,是存在着一种社 会本体论的。那就是,史制度主义试图超越“文化途径”和“算计途径” 的极端假设,努力通过对结构与行动的辩证关系的考察,来发展出一套以 结构—行动的二元辩证关系为起点的社会本体论。

4.Kathleen Thelen :各流派之间难以截然分开 各个流派内部也存在很多“越界而动”的研究者,他们一方面反
对把各流派的边界予以扩大,另一方面注重从其他流派那里吸取有助
于更好地解释现实问题的实证工具。
文章框架:
一 二 三 四
问题产生的背景
规范层面的争论与分歧
实证层面上的相互交叠 一项新的研究议程

同这种人类行为、政治生活及社会构成的观点形成对立的是,很多研 究者反对静止不变的和普遍一致的人性观,认为政治行动者具有灵活性, 易受影响且富于变化,并由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所塑造。
三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权力基础

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同与之密切相关的公共选择理论共享相似的理论渊 源和研究方法,而且在研究主题及对象的选取上,都对传统政治研究 的权力分析形成了有益的补充。
三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权力基础

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在Moe看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理论发展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它
倾向于将政治制度视为自愿合作的结构,认为该结构可以解决集体行
动困境并使所有相关者获益。然而,在现实政治过程中,制度总是令 某些人的收益变得更好而使其他人的处境变得更差,这取决于人们之 中谁掌握权力以贯彻其意愿。基于这样的认识,Moe强调可以把制度理 解为一套合作结构,但同时不应忽视制度也是某种权力结构。从这个 意义上讲,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丰富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对权力的认识, 拓展了权力研究的理论深度。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与模式(1)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与模式(1)

第10卷第1期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0,No.1 2011年03月Journal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Mar.,2011文章编号:1671-6523(2011)01-0089-08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与模式罗春华1,吕普生2(1.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经济与管理系,广东广州528225;2.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摘要: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一种约束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规则,制度变迁通常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和替代。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继承了理性选择理论推理逻辑,共享着一套典型的行为假设:认为偏好是稳定的,行为是偏好最大化的工具,而且行为具有高度策略性,这种策略性算计受到规则的约束。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模式包括产权模式、滞后供给模式、诱致性和强制性变迁模式、制度交易模式以及博弈论模式等等。

这些模式对于制度变迁给出了相当不同的解释,因而有必要在此基础上重构一个有关制度变迁的一般性理论。

这个一般性理论试图结合成本收益分析、供给需求分析和均衡分析的方法,厘清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并明确制度变迁的主体、起点、条件、过程以及制度的持续等方面,从而把理论选择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观重构为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理论。

关键词: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制度变迁;模式中图分类号:D521文献标志码:ATheories and Model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in 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LUO Chun-hua1,LV Pu-sheng2(1.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hai District,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528225,China;2.College of Government,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institution means a rule that constrains an or-ganization and its members’behavior;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usually refers to the change and substitution of the current institution.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 has inherited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rational choice,so the two share the same typical behavior assumption,which holds that the preference is stable and behavior is the tool for the maximization of preference and is highly tactical while this tactic is subject to the restriction of rules.The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of the 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 includes property right model,lagged-supply model,inductive and compulsory transitional model etc.All these models offer different explanations for the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which makes it necessary to reconstruct a common theory about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to combine the cost-benefit analysis,supply-demand analysis and equilibrium analysis,clarify the inner logic of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and identify every aspect of institution transition including the body,the beginning,the conditions,the process and the duration of institution transition,etc.Consequently,we can recast the notion of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of the 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 and make it a theory with inter-nal consistency.Key words: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institutional transition;model收稿日期:2010-12-16修回日期:2011-01-26作者简介:罗春华(1972—),女,讲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研究,E-mail:luoluo2009@gmail.com。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综述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综述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综述谢嘉元(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摘要:通过比较系统考察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产生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是一种制度分析“典范”,在美国政治学界中占主导地位,但在我国政治学界的研究和运用才刚刚起步背景及特征、国外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者的主要观点、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学者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研究、理论的发展现状,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特点;主要观点自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于1984年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杂志上发表“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一文,“新制度主义”一词在政治科学中的出现频率便越来越高。

按照被接受最广的霍尔和泰勒的观点,新制度主义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的流派: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

所有这三种流派都是针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的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并试图重新阐释制度在决定社会和政治产出中所发挥的作用.尽管这三种流派出现的时间起点相近,并且都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且彼此的发展也呈现了相对的独立性。

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的背景理性选择从方法论层面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追溯到霍布斯和休谟。

但是,作为现代理性选择理论则产生于 20 世纪50年代。

理性选择理论诞生之初,仅是政治科学学科中的一个很小的分支,没有受到太大的关注。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现在的理性选择理论较之过去更加成熟.当理性选择理论运用严格的预设假定前提来研究美国国会的投票行为时,发现一个重大的矛盾,即如果传统理性选择的模型正确的话,美国国会的立法就很难保持稳定的多数。

因为立法者们众多的偏好顺序和问题本身的多维特征都将会导致这样一种现象,即新的多数往往会倾向于推翻任何已经通过的议案,从而使得从一个议案到另一个议案都会出现阿罗循环的现象.然而事实表明,美国国会投票结果保持了相当大的稳定性。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

第35卷第3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35,No .3008年5月Journal of Sichuan Nor 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May,2008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戴 扬(四川大学行政管理学系,成都610064) 摘要: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又称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个理论流派。

目前,它已在西方政治学尤其是美国政治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从历史回顾与现实观照两个层面上,试图勾勒出西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完整画面: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是什么?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解决了政治学中的哪些问题?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发展前景如何?关键词: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性选择;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西方政治学中图分类号:D09115;F09113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5315(2008)0320027204收稿日期:2007209228基金项目:四川大学青年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戴扬(1979—),女,重庆市人,博士,四川大学行政管理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政府经济学。

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一般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其一,是作为一种研究法。

“政治学中的所谓研究法,是研究政治现象的基本战略。

……研究法既具有启发性的功能,又可以起解释的作用。

这也就是说,研究法可以提供概念框架,或甚至采取模型或概念体系的形式,或者还可以成为政治理论形成的动力”[1]227。

在这一层面上,学界一般称其为理性选择理论(其中理性选择方法、理性选择模型以及理性选择制度主义都属一个序列的概念)。

其二,是作为政治学科史中的一个流派。

因其涉及博弈论和理性行动者理论,并且是在吸收和改造经济学新制度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学界称之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学派。

近来在政治学领域中,一部分学者为强调理性选择学派对传统制度主义的继承和对经济学新制度主义的改造,又将该学派称之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理性选择

理性选择
[编辑]
路径依赖的表现方式
路径依赖有两种表现方式:自我强化和锁定。秦池酒业从一个县级小厂能迈向全国靠的就是广告,它从广告中尝到了甜头,这种收益刺激了它在第二年第三年的时候继续这一战略,不计成本地去夺取中央台广告标王,在一夜暴富以后还想一夜成为贵族;这就是自我强化。至于锁定,恋爱中的男女最容易被观察到。女孩爱上了男孩,但男孩有些屡教不改的恶习,朋友们都说放弃吧,多少次经验证明了要改是不可能的,但女孩一直执著地相信再下一次他一定会改的,就这样她拖了好多年……这不仅是“一叶障目”的问题,还含有路径锁定的因素。
1982年,奥尔森试图采用联合行动来表述《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的原因。其主要思想是在一个国家的时间长河里,小的分散的联合会会慢慢组建。像棉农组织、钢铁工人组织、工会等会有相当动机去组建自己的政治游说团去影响政策,使它偏向自己的利益。通常这些政策是贸易保护主义和反科技进步的,进而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这些政策的受益者是那些支持这些政策的利益联合体,然而其成本却是需要整个社会分担的。“逻辑”这个词指出,这些政策通常很少会遇到公共的抵制。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分散的联合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的加入,整个国家的负担也越来越重,经济也随之开始下行。
理性
一个模型:
集体行动问题
制度安排问题
经验的理性选择模型
理性选择的行为假定:个体是决策者,他们是理性的,因为他们的行动与他们的偏好一致,而且他们的选择服务于他们的目标;他们是策略性的,因为每个人的选择受他人可能选择的影响,而且选择的变化是行动者所受约束的函数。(P37)
理性假定与偏好
效用最大化
均衡分析/均衡假定
理性选择的力量在于它的简约性的均衡(打破均衡、引发改变的力量)
路径依赖(时空序列与因果链条)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专题(论文讲解)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专题(论文讲解)

好是外在于政治分析过程的,因为追求最大化利益的偏好是固有的,
因而其本身并不构成分析的对象, 政治分析所要解决的, 只是要研 究这种偏好之间的作用方式及其在政治过程中的展开情况。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实际上已经接受了这样一
个观点, 即偏好的固定性问题只能适用于特定的制度背景,并且只有 在制度背景固定的情况下才能适用。

3.Junko Kato指出,部分学者已开始致力于对不同研究路径进行比较, 其“最终目的是在那些支持与反对理性假设的研究者之间搭建沟通的
桥梁”。一方面,不同流派都关注制度如何塑造政治行为和政治后果
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其研究内容都包括正式的规则和组织,以及非 正式的惯例和程序。
四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整合与超越
三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权力基础

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在Moe看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理论发展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它
倾向于将政治制度视为自愿合作的结构,认为该结构可以解决集体行
动困境并使所有相关者获益。然而,在现实政治过程中,制度总是令 某些人的收益变得更好而使其他人的处境变得更差,这取决于人们之 中谁掌握权力以贯彻其意愿。基于这样的认识,Moe强调可以把制度理 解为一套合作结构,但同时不应忽视制度也是某种权力结构。从这个 意义上讲,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丰富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对权力的认识, 拓展了权力研究的理论深度。
度作为分析基础会比基于个体的分析获得更多的理论成果。
其次,所有新制度主义流派都重视结构性要素在决定个体行为及政治 后果方面的重要角色。 第三,几乎所有新制度主义流派都把制度视为人类实践的结果,而且 认识到“制度由人类能动性塑造但同时约束行动者”这一悖论。

中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研究基于理性选择的制度主义框架

中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研究基于理性选择的制度主义框架

本次演示基于理性选择的制度主义框架,对中国博士生培养制度进行了系统 的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博士生培养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 完善和优化。制度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动态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培养制 度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未来研究方向可以包括深入探讨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合作在博士生培养中的重 要性及其实现途径、如何平衡学术成果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进一步完善导师指 导制度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感谢观看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次演示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文 献分析法,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明确研究问题和假设。其次,运用问卷调查法, 以全国范围内的博士生为样本,了解他们对于博士生培养制度的看法和感受。最 后,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不同学科领域的博士生培养案例,对研究结果进行深 入剖析。
基于理性选择的制度主义框架,本次演示对中国博士生培养制度进行了分析。 主要观点包括:
1、制度环境对博士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说,国家政策、高校 管理和学科特点等宏观环境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博士生的培养过程。
2、博士生在培养过程中会根据制度环境的变化做出理性的选择。例如,他 们会根据就业市场的要求、学科发展趋势和导师的研究方向等因素,调整自己的 研究方向和学术目标。
3、制度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动态的。制度环境的变化会促使博士生做 出相应的选择,同时,博士生的选择也会反过来影响制度的演变。
中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研究基于 理性选择的制度主义框架
基本内容
中国博士生培养制度是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术界的热点 话题。本次演示旨在基于理性选择的制度主义框架,探讨中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的 研究框架,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文献综述方面,本次演示对理性选择的制度主义框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 理和评价。制度主义框架下的研究主要制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体如何在 特定制度环境下做出理性的选择。已有研究表明,制度主义框架对于解释中国博 士生培养制度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制度与实践之间的互动 关系。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理性选择理论进行全面的述评。

理性选择理论,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自其诞生以来就对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主张个体在做出选择时,会基于自身的偏好和利益进行理性的计算与权衡,从而选择最符合自身利益的行为。

本文将从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该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将对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回顾理性选择理论的发展历程,梳理其从产生到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

本文将探讨理性选择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分析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研究成果。

本文还将对理性选择理论面临的挑战进行梳理,包括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实证研究的困境以及与其他理论的对话与碰撞等,以期对该理论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通过对理性选择理论的全面述评,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应用价值,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该理论的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二、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框架理性选择理论,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起源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并逐渐扩展到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其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理性行动者、偏好最大化、选择约束和结果预测四个核心要素。

理性选择理论假设行动者是理性的。

这意味着行动者在做出决策时,会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结果,并基于自身的偏好和利益来做出最优选择。

理性行动者具备完全的信息和计算能力,能够准确评估各种选择的可能后果。

理性选择理论强调行动者会追求偏好最大化。

这意味着行动者会根据自己的偏好体系,选择那些能够带来最大满足感的行动方案。

偏好体系可能是多元的,包括物质利益、社会地位、情感满足等多个方面。

再次,理性选择理论指出行动者的选择会受到一定的约束。

这些约束可能来自于行动者的个人条件、社会环境、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综述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综述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综述嘉元(东北大学文法学院,110004)摘要:通过比较系统考察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产生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是一种制度分析“典”,在美国政治学界中占主导地位,但在我国政治学界的研究和运用才刚刚起步背景及特征、国外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者的主要观点、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学者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研究、理论的发展现状,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特点;主要观点自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于1984年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杂志上发表“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一文,“新制度主义”一词在政治科学中的出现频率便越来越高。

按照被接受最广的霍尔和泰勒的观点,新制度主义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的流派: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

所有这三种流派都是针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的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并试图重新阐释制度在决定社会和政治产出中所发挥的作用。

尽管这三种流派出现的时间起点相近,并且都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且彼此的发展也呈现了相对的独立性。

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的背景理性选择从方法论层面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追溯到霍布斯和休谟。

但是,作为现代理性选择理论则产生于20 世纪50年代。

理性选择理论诞生之初,仅是政治科学学科中的一个很小的分支,没有受到太大的关注。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现在的理性选择理论较之过去更加成熟。

当理性选择理论运用严格的预设假定前提来研究美国国会的投票行为时,发现一个重大的矛盾,即如果传统理性选择的模型正确的话,美国国会的立法就很难保持稳定的多数。

因为立法者们众多的偏好顺序和问题本身的多维特征都将会导致这样一种现象,即新的多数往往会倾向于推翻任何已经通过的议案,从而使得从一个议案到另一个议案都会出现阿罗循环的现象。

然而事实表明,美国国会投票结果保持了相当大的稳定性。

政治学理性选择理论研究

政治学理性选择理论研究

政治学理性选择理论研究摘要:政治学与法律制度及政治制度有着密切关系,影响着政治价值取向。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作为西方政治学主流,不仅弥补了以往政治学研究范式缺陷,更诠释了制度概念、制度行为、制度起源等问题,为复杂政治现象提供了合理解释。

我国正在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论政策安排,还是国家宏观发展战略都表现出对新政治知识的迫切需求,深入研究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将针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想选择理论为了适应新的国际政治局势,我国应积极加强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

通过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不难发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中国政治学中虽存在一定局限性,但也有着一定适用空间。

因此,应积极研究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理性选择理论,学习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方法,从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

一、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九十年代已在西方政治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在解释现实问题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运用基本假设,通过融合逻辑规则及各类方法使政治分析更加严格和精密,解释了政治生活中的大量实问题,对当代政治现象的揭示程度更深刻。

理性选择理论作为政治学分析范式,在西方政治学界处于主导地位。

而从国内研究情况来看,依然比较滞后,尚未突破基本阶段,理论与技术上都存在着诸多不足。

为了促进政治制度改革,应加强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理性选择理论的研究。

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理性选择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当前新制度政治学与国内其他政治学派相比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评价和实用性讨论较少。

但理性选择理论在中国政治学中依然有一定适用空间[1]。

理性选择理论强调制度与行为的互动,反对过度政治现象的解释,注重对人与制度、政治与人、政治活动与制度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运用理性方法理性解释政治现象。

其显著特殊是:以经济方法解释政治现象,以个体作为政治分析的逻辑起点,以制度与行为的互动诠释政治核心[2]。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方法论评述——兼论其在中国政治学中的适用性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方法论评述——兼论其在中国政治学中的适用性
曹 芳
[ 摘 要 ] 理性 选择 制度 主 义作 为一种 制度 分析 “ 式” 在 美 国政 治学界 q 占主 导地 位 , 范 , - 而在 我 国政
治学界 的研 究和运 用则 刚刚起 步 。本 文试 图通过 比较 系统考 察 理性 选 择 制度 主 义 的方 法论 特 征 , 并反 思 其 深层 次本 体论 、 认识 论基 础 , 最后 从 理性 选择 制 度 主 义 方法 论 评 析 的视 角思 考 其在 我 国政 治 学 中的适
48
于其科学方法 的 同时 , 由此而 付 出了分析 范 围被 却 约 束的代 价 。 [ ’ 在 实 践 中运 用 理 性 选 择 方 ”] 而 法 解释 美 国 国会 投 票 行 为 的 矛 盾 则 直 接 带 来 了
“ 新发现制 度 ” 重 的契 机 。 与此 同时 , 理性 选择理 论从 兴盛 的新制 度 主义 经 济学那里借 用 了一套分 析工 具如产 权 、 寻租 和交
用性 。
[ 关键 词 ]理 性选择 制度 主义 ; 分析 范 式 ; 法论 个人 主义 方 [ 作者 简介 ] 曹芳 , 汉 大学政 治与公共 管理 学 院政 治学理论 专 业博 士研 究生 , 武 湖北
[ 中图分类 号 ]D 5 [ 献标 识码 ]A 文
武 汉 407 30 2
[ 文章 编 号 ] 10 4 3 ( 0 9 l 0 4 0 0 4— 4 4 2 0 ) 1— 0 8— 6
利, 也是对 行 为 主 义 科 学 方 法 失 败 后 的 方 法论 补
位。但从 目前国内已有成果来看 , 与新制度主义政
治学 旗号下 其他 派别 相 比 , 理性 选 择制度 主义 在 我
国 政 治 学 界 的 研 究 才 刚 刚 起 步 , 究 明 显 不 研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引言理性选择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石,它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

该理论以理性人为基本假设,认为人们会在特定环境下作出最优选择,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本文将重点理性选择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及其现实应用,同时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理论阐释理性选择理论源于经济学,其特点是强调人类行为的自利性和最优化。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选择时,会根据自身偏好和可用资源,对各种可能的结果进行权衡,以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理性选择理论模型包括:期望效用理论、成本效益分析、博弈论等。

这些模型为我们理解人们的决策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现实应用中,理性选择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各种社会现象,如市场交易、政治投票、社会互助等。

它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利益关系、行为动机以及个人和集体的决策过程。

现状分析近年来,理性选择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国内外学者的努力下,该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并涌现出许多新的研究成果。

例如,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社会科学的兴起,为理性选择理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实证依据和微观基础。

此外,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复杂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方法也为理性选择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然而,理性选择理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该理论往往基于严格的假设条件,如完全信息、无摩擦市场等,但在现实世界中,这些条件往往难以满足。

其次,理性选择理论在解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如情感、价值观和习惯等,显得力不从心。

最后,该理论的普适性和跨文化适用性也受到质疑,因为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存在差异。

启示与建议理性选择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时,应人们的目标、偏好和决策过程,并尽可能地考虑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理性选择理论的局限性,并尝试从其他学科和视角寻求补充和完善。

针对当前研究中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放宽理性选择理论的假设条件,使其更具有现实性和解释力;其次,加强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研究,以拓展理性选择理论的应用范围;最后,情感、价值观和习惯等非理性因素在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中的作用,为理性选择理论注入新的活力。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制度、结构及局限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制度、结构及局限

本 文 由联 系不算 紧 密 的若 干 主题 构成 。首先
对 制度 的概 念进 行 界 定 , 关 注理 性 选 择 理 论 者 对
作者简 介 : 肯尼斯 ・ 谢普 斯勒 ( 1 9 4 5 一) , 男, 教授 , 从
事公共选择理论 、 政治经济学研究 。 译者 简 介 : 马 雪松 ( 1 9 8 2 一) , 男, 副教 授 , 政 治 学博
的 以及 自我 施 加 的博 弈形 式 。 理性 选择 制 度 主 义 关 注 不 同 环 境 下 制 度 呈 现 的 结 构性 特 征 , 以及 不 具 结 构 性 特 征 的 规 范和 非 正 式 互动 模 式 , 从 而 为 结构 性 制 度 与 不 同 类型 的 集 体 行 动 问题 提 供 分 析 工 具 。 理 性 选 择 制 度 主
更 是 广 泛 关 注 信 息 在 回溯 评 估 (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a s .
s e s s m e n t ) 、 系统 预测 和 策 略计 算 等 方 面 的重 要 意
义, 这表 明关 于 政 治 目的 、 信念 、 意 见 与行 为 的研
究 不 断精 益 求 精 。与 此 同时 , 政 治 活 动 得 以开 展 的背 景 以及 背景 引 导 行 为 的方 式 被认 真 思 考 , 政 治行 为反 过 来 维 系或 改 变 背 景 的 方 式 也 受 到 关
世纪 前 曾讲 过这 样 的话 : 若 对 不 带 感 情 的理 性 投 以不合 理 的激 情 , 必 将 夺 去 人 生 全 部 乐趣 。理 性 选择 理论 作 为范 式 已在 政 治 科 学 中存 在 了 4 0余
年, 虽然 该领 域 中 不 少 因循 守 旧者 以及 若 干 行 为 主义 者 的乐趣 被 它 悉 数 夺 去 , 但 理 性 选 择 理 论 已 经成 为 社会 科学 研 究 的活 力 源 泉 , 为 政 治 活 动 提 供 了微 观理 论基 础 、 均衡研 究 导 向 、 演 绎性 定理 与 命题 , 运 用 比较 静 态 方 法 论 ( c o n p a r a t i v e s t a t i c s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方法论评述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方法论评述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方法论评述[摘要]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分析“范式”,在美国政治学界中占主导地位,而在我国政治学界的研究和运用则刚刚起步。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系统考察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方法论特征,并反思其深层次本体论、认识论基础,最后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方法论评析的视角思考其在我国政治学中的适用性。

[关键词]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析范式;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分析“范式”,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政治学界中占主导地位。

但从目前国内已有成果来看,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旗号下其他派别相比,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我国政治学界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明显不足。

尽管已有学者试图勾画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完整画面,但总体上对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方法论特征缺乏专门研究,对其深层次研究哲学的思考及在中国适用性的自觉反思更缺乏系统研究。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范式到底有哪些方法论特征呢?我们应如何看待它呢?它对中国政治学适用吗?本文所讲的方法论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指由本体论和认识论组成的哲学层面;第二层是指在科学研究上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方法的综合,即由假设、前提及推理过程等组成的范式层面。

本文拟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试图通过与传统理性选择范式,以及历史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的比较来考察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析范式及其深层次本体论、认识论基础,并试图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方法论评析的视角思考它在我国政治学中的适用性。

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缘起从方法论层面上看,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追溯到17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但是,作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旗号下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范式主要是对理性选择范式的扬弃和对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借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世纪60、70年代形成并延续至今的理性选择革命,是现代经济学方法对政治学研究的巨大胜利,也是对行为主义科学方法失败后的方法论补救。

政治科学中理性选择理论继承了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形成了最鲜明的理论特征即“理性人”假设,把分析个人在既定的环境中选择和行动的动机作为范式的解释重点。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最初,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是从研究美国的国会行为中发展起 来的,它起源于对一个悖论的思考:如果理性选择理论是正确的, 那么就很难解释美国国会的立法产出呈现出的相对稳定的特点。 因为按照理性选择理论的假设, 所有立法议员的偏好顺序是多元 的,议案的性质也是多维的,那么就应该导致后通过的一个法案与 前一个法案之间总是不一致的, 因为很难确保每次通过的多数是 稳定的。 在尝试破解这个悖论时,理性选择的理论家们将目光转向 了制度。 他们中的一些认为,稳定多数的原因在于立法程序和国会 的委员会制度。 他们认为正是国会的这些制度性架构,降低了议员 之间达成共识的交易成本, 从而使得通过前后一致的法案乃是可 能的。 用最简短的话来说,国会制度解决了立法过程中集体行为的 困境。 从上就可以看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借用了很多新组织经济 学中的分析工具:产权、寻租、交易成本等等。 特别是交易成本理论 和代理理论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Hall and Taylor,1996)。
历尽了几年的发展,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与其他几种制度主义 一样,尽管一直存在着内部的争论,但作为一种流派我们大致还是 可以将其特征归结为下面几点:
第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采纳了一系列行为主义的假设,他们 认为相关行为人有着固定的偏好, 行为者的行为绝大多数是工具 性的,他们能对实现各种偏好的行为方式进行优次的排列,并选择 最优的策略实现自己目标效用的最大化。
- 96 -
思政探讨
社会
好的方法, 批评者认为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一切现实欲求都列为行 为者偏好,这样得出的模型根本不可能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力,更谈 不上对未来的预测力了。 对此,现在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大多采取 了后一种演绎推理的方法,他们往往会有一个最基本的假设,比如 人都是追求自利的,再结合具体的制度,由制度倒推行为者可能的 行为偏好,比如在官僚系统中,官员最大的行为偏好是连任。 基于 这样的推导方式我们就不难理解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多将正式制度 (formal institution)作为分析研 究 的 对 象 ,典 型 的 比 如 说 国 会 制 度 、 选举制度等,因为只有在这种正式制度下,行为人的偏好相对比较 单一。 但即使这样,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还是遭到了假设过于简化的 批评,事实上外在的观察者与真实置身于制度之下的行为者,对于 制度具体所提供的激励和约束的看法是不同的, 我们怎么能得到 行为者附加于每一个偏好的精确信息呢(Kurt Weyland,2002)? 对此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者们认为他们理论的价值并不在于假设的客观 细致,而在于模型的预测力。 理性选择学者们的抱负在于揭示政治 行为的普遍法则, 在他们演绎的模型中, 他们向现实世界所探寻 的, 首要不是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 然后为此提供有说服力的解 释 ,而 是 以 真 实 世 界 来 反 向 检 测 他 们 模 型 的 有 效 性 (Sven Steinmo, 2001)。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学者们个个都是 优秀的理论家,在收集资料的问题上,相较于数据的深度他们更偏 爱于数据来源的广度, 因为在他们的目标中排第一位的永远是模 型检测(model testing)。 正如格林和 沙 皮 罗 在 《理 性 选 择 理 论 的 病 变》一书中批评的那样,这多少有种追求理论普适主义的野心,而 忽略了理论本身的现实可验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综述谢嘉元(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摘要:通过比较系统考察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产生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是一种制度分析“典范”,在美国政治学界中占主导地位,但在我国政治学界的研究和运用才刚刚起步背景及特征、国外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者的主要观点、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学者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研究、理论的发展现状,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特点;主要观点自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于1984年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杂志上发表“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一文,“新制度主义”一词在政治科学中的出现频率便越来越高。

按照被接受最广的霍尔和泰勒的观点,新制度主义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的流派: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

所有这三种流派都是针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的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并试图重新阐释制度在决定社会和政治产出中所发挥的作用。

尽管这三种流派出现的时间起点相近,并且都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且彼此的发展也呈现了相对的独立性。

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的背景理性选择从方法论层面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追溯到霍布斯和休谟。

但是,作为现代理性选择理论则产生于 20世纪50年代。

理性选择理论诞生之初,仅是政治科学学科中的一个很小的分支,没有受到太大的关注。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现在的理性选择理论较之过去更加成熟。

当理性选择理论运用严格的预设假定前提来研究美国国会的投票行为时,发现一个重大的矛盾,即如果传统理性选择的模型正确的话,美国国会的立法就很难保持稳定的多数。

因为立法者们众多的偏好顺序和问题本身的多维特征都将会导致这样一种现象,即新的多数往往会倾向于推翻任何已经通过的议案,从而使得从一个议案到另一个议案都会出现阿罗循环的现象。

然而事实表明,美国国会投票结果保持了相当大的稳定性。

正是在解答这一令传统理性选择理论者感到迷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性选择开始对制度进行研究。

国会的制度降低了事务处理的交易成本,使得在议员之间能够达成交易,从而使得法案的稳定通过成为可能。

此时,理性选择理论也被称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理性选择范式目前在美国政治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现代政治学家们一般都把“理性选择理论”视为公共选择理论、社会选择理论、博弈论、理性行动模式、实证政治经济学等的同义词。

按照盖伊·彼得斯的分析,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又可以分为若干分支。

第一个分支是印地安那学派,以美国学者奥斯特罗姆夫妇为代表,主要关注如何用制度来解决公共池塘的治理问题,即如何克服公共池塘资源治理中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不一致问题。

第二个分支是公共选择学派,即把现代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用于研究政治学的问题,以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和刻画政治市场上的主体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

公共选择“是将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公共选择的主题就是政治科学的主题,即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官僚政治等”。

主要以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威廉·H·里克尔、安东尼·唐斯和尼斯坎南为代表。

第三个分支是博弈论,认为制度是博弈的规则,把委托人——代理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为博弈关系。

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的特征历尽了几年的发展,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与其他几种制度主义一样,尽管一直存在着内部的争论,但作为一种流派我们大致还是可以将其特征归结为下面几点:第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采纳了一系列行为主义的假设,他们认为相关行为人有着固定的偏好,行为者的行为绝大多数是工具性的,他们能对实现各种偏好的行为方式进行优次的排列,并选择最优的策略实现自己目标效用的最大化。

第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将政治看作是一系列集体行为的困境,永远面临着行为者个体理性最大化却导致集体产出次优的悖论,而制度正是为解决这种种悖论并满足个体利益而创设出来的工具。

第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将制度仅仅理解为行为者博弈的规则,认为制度对相关行为人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制度通过对行为者提供特定的激励和约束,限制行为者可选择策略的范围;通过提供给行为者彼此互动的信息并在必要时提供强制,从而影响行为者对他人行为的预期,进而来引导行为者做出特定的行为。

第四,在解释制度的形成因素上,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制度的产生是基于相关行为者的自愿共识,制度为行为者带来了合作的好处,一个制度越能有效地解决集体行为的困境就越有可能被持久地遵循下来。

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主要观点(一)国外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者的主要观点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主要是通过研究文献来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的问题作较细致的分析。

奈特认为,理性选择理论“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社会生活中制度作用的理解”。

门罗把理性选择描述为“政治和社会科学中主导范式之一,提供了具有洞察力的、严谨的和非常节省的解释”。

作为政治学的研究方法,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用较为系统的演绎得出有关政治行为的微观解释,例如,关于投票、选举、委员会,以及战争等的博弈模式。

作为政治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理性选择关注什么是制度,关注制度与政治行为的关系问题,关注民主制度的动力问题(多数统治与民主、民主程序与制度改革等)。

1.理性选择理论者理解的制度。

理性选择理论把制度定义为一种决策规则,同时也把某种关系建构看作是制度,如委托——代理结构、博弈结构等。

这些结构也能约束个体的行为选择。

理性选择由于强调结构对行为或政策的影响,认为制度对于某种模型分析来说是一种外在因素,当模型出现问题,不能解释公共政策的结果时,制度的出现才是重要的。

所以制度的变迁往往来自于制度本身的失败。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个人的行为是受规则、合约等影响的,同时如果把个人看作是独立的决策者,个人也会影响制度。

理性选择分析中个人与制度的关系是,人们设计和创造制度的同时又受到制度的约束。

在理性选择学派那里,制度是设计出来克服市场的可识别性缺陷或者产生集体决策结果的政治体制,因此,好的制度就是能高效完成这一任务,同时能维持权威性规范如民主那样的制度。

2.制度与政治行为。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最大优势在于通过自己的行为假定有效地说明和预测现存制度的问题和设计新制度方面。

以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为代表的印第安那学派为了提高理性选择理论的解释力,对传统理性选择模型进行了一些改造,认为理性概念重要的是“具有多样程度的理性的个人行为在什么样的制度或制约下能发挥其最有效的、最佳的作用”的问题,认为人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容易犯错误的学习者”。

而且人是在一个给定的具体条件下,试图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为了改善制约自己行为的规范和规则而具备可以重新设计制度能力的个体。

3.民主制度的动力。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为政治科学家研究民主制度中的动力带来了新方法。

他们认为,社会结果是个人选择的副产品,并且将均衡的概念引入政治学中,“当行动者以最有利的方式来进行选择,已知其他人的选择,而且实现了他们所希望的结果的时候,社会的均衡就产生了”。

具体而言,例如,他们认为,选民与政党之间是一种类似于市场中的“交换”关系,政党试图获得选民的更多选票,在选举中获胜,而选民则通过参与政治过程来使个人利益最大化。

在此基础上,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试图阐明民主投票规则与民主过程结果之间的复杂关系。

即在政治实践中,所采取的规则不同,影响选民、政治家或政党的有关行为的成本——收益模式也不同,因而会表现出不同的“需求”结构。

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看来,制度是可以人为设计的。

当现存的制度不能履行功能时,人们就会对制度进行重新设计。

它认为,个人与制度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制度通过塑造人的行为影响政治结果,制度构成了一种“策略背景”。

另一方面,个人也塑造了制度,制度是基于个人的需要被创造出来的,个体通过制度的创新提高收益水平。

人们对制度的遵守是经过计算认为符合自身利益的“结果性逻辑”,因此,个体行动者是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驱使的,但是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依赖于制度结构。

理性选择制度主主张个体的偏好是外生制度并且一致的,当面临着相同的制度激励与约束时,人们会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

更进一步说,制度不仅仅是激励或约束个体行为的一种机制,而且是一种规范或规则。

(二)国内学者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研究国内学者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研究并非像国外学者一样侧重于系统的理论研究,而是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实际,解决当前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这一理论的适用性。

许英杰、苏振华运用理想选择制度主义的视角来分析村庄治理中的行动逻辑。

胡海清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析了中国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

周光礼、张文静运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创新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还有学者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国际政治的研究中去,对欧洲社会的对话作了系统分析,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与政策网络视角下的欧盟政策作了系统研究。

曹芳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中国政治学中的适用性分析》中指出,这一理论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制度转型的理论研究和政策设计有一定适用性,也适合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法律化的制度重建。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引入有助于扩展中国政治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由此而推动了中国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

通过“恢复政治学的制度传统,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基础上,就能够发展一套有说服力的政治学研究中的宏观理论”。

四、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评价(一)支持者的观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其发展中受到了多方的批评,但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的分析流派在下面两个方面有其突出的优势:首先,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论架构,它的遵循者们提出了明确的理论预设,并从这些预设中系统地推导出一系列特殊的结论。

因此,他们的假设是直观在外的,能向他人清楚地展示这些假设怎样贯穿了他们的理论分析和模式架构。

第二,由于所有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做的研究都立足于相近的基础预设,这就为这一流派的学者们之间进行探讨和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同样也就为这一领域的知识积累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膀上”,一代代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学者们能在他们特定的研究领域中不断地提出新的洞见。

(二)批评者的观点下面来集中探讨几种针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所提出的批评。

分析可以着眼于所有的制度主义者都关注的两个问题入手:第一,制度究竟通过怎样的方式影响了个体的行为?第二,制度何以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怎样来解释一个制度的长期生命力及其在特定历史时刻所发生的变革?对第一个问题,制度主义中间可以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分析路径,一种可以被称为计算的路径,另一种则可以被称为文化的路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