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公示

合集下载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轴带结合、城 乡互动
“一带一轴”市域空间
“一带”-沿江城镇带
带状组团式发展,江苏省沿江 城镇带组成部分
“一轴”-淮江城镇发展轴
“点、轴”式城镇空间组织结构。
沿江城镇带:对接南京、镇江
扬州
往淮安
往泰州
主要客运走廊 镇江 南京 往上海 顺应宁镇扬城市同城化协调发展,城 市空间沿区域客运走廊东西展开、适 度偏重南部地区与镇江对接,适合扬 州城市发展的区域要求。
东西聚合,强化东西城 市空间与功能联系
向南发展,充分挖掘沿 江土地潜力,逐步与仪 征、镇江对接 沿江都市区远景空间结构方案
新城西区北区、蜀冈、维扬开发区
邗江城北、槐泗
江都北区
江都主城 扬州主城
江都港区
邗江、开 发区南部 沿江地区
发展方向:东西聚合、南拓北优
江淮生态廊道 中部分区
西部分区
东部分区
省域城镇空间结构
紧凑型城镇
开敞型区域
扬州
“一带、两轴、三圈、一极”
全市社会经济
南北差异明显
人口与城市化
• 人口呈南密北疏、轴线 分布的特征
城镇发展
全市现有中心城市1个 (扬州市区),县级市2 个(仪征市、高邮市), 县1个(宝应县),乡镇 75个(其中建制镇71个, 乡4个)。扣除纳入城区 的城镇,城镇个数为62个。
规划范围
市域:扬州市行政辖区范 围,面积为663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扬州市 区行政辖区全部地域(含 朴席)共2358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面积约640平方 公里
长三角地区 城镇体系
1-提升上海核心地位 2-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 能 3-增强其他重要城市实力 扬州:发挥历史文化和产 业优势,建设以电子、装 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 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 生态人文宜居城市。

江苏省扬州市房地产项目发展研究报告

江苏省扬州市房地产项目发展研究报告
江苏省扬州市房地产项目发展研究报告
1
1、扬州概述 2、扬州房地产市场现状概述 3、区域房地产市场发展分析
2
扬州概述
区位特征——江苏中部,南 临长江,西接南京,紧靠南 京都市经济圈
扬州是江苏省省辖市,地处江苏
中部,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中 贯京杭大运河,是连接“苏南” 和“苏北”的首要城市。 现辖广陵、维扬、邗江3个区, 江都、高邮、仪征3个市和宝应 县。全市共有97个乡镇,9个街 道办事处。全市总面积6653.81 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988.81平 方公里。
4
扬州历史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数度繁华。 扬州曾是我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都会,世界对外贸易和经济交往的四大口 岸之一,国内最大的盐运、漕运的集散中心,清朝康熙年间就是世界人口超过50万的10大 城市之一。 扬州人文荟萃,历史上名人雅士咏叹扬州的诗作有数万首之多。以清朝“扬州八怪”为代 表的扬州画派和扬州学派在中国文化领域独树一帜,扬州戏曲、评话、玉雕、漆器,以及 扬派盆景、淮扬菜系等,都独具特色、源远流长。 1998年,扬州荣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中国最著名的湖上园林瘦西湖和千年古刹 大明寺是中国4A级风景区(点):何园、唐城遗址、普哈丁墓、龙虬庄古人类遗址为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瘦西湖乾隆水上游览线是国家旅游局向海内外推出的国家级旅 游线,“烟花三月下扬州”正是反应扬州独特魅力的真实写照。 5
长到了24325元,增长了13825元,涨幅达131%;
职工平均工资也从9510元增长到了19981元, 增长了10471元,涨幅达110%。
扬州的人均GDP和职工平均工资目前处于稳步增长中,按照国际惯例,人均GDP 达到1000-3000美元时处于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扬州整体消费能力一般。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市区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的通知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市区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的通知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市区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扬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1.22•【字号】扬府办发[2008]5号•【施行日期】2008.02.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市区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的通知(扬府办发〔2008〕5号)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扬州市市区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希认真遵照执行。

二○○八年一月二十二日扬州市市区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建立和严格实行城市绿线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加强城市绿化的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包括已建成绿地的控制线和规划预留绿地的控制线。

第三条扬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绿线的划定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城市绿线实施分级保护制度。

对已建成的城市公园、广场绿地、重点防护绿地、古典园林、文物保护单位绿地、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和规划的重点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划定绿线,实施一级保护,对其他绿地划定绿线实施二级保护。

第五条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城市绿线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城市绿线由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建设、土地等管理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城市现有绿地、风景名胜、自然地貌予以划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下列区域应界定城市绿地,并划定城市绿线:(一)城市规划区内已建成的和规划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二)城市规划区内的河流、湖泊、湿地等城市生态控制区域;(三)城市规划区内的风景名胜区、古典园林、规定的古树名木保护范围等;(四)其他对城市生态和景观具有积极作用的区域。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前言上世纪80年代至今,扬州共编制完成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82-2000)于1985年省政府批复;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于1999年省政府批复;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于2003年通过专家论证,2004年报省政府待批。

几轮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引导扬州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提升,城市特色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进入21世纪以来,扬州迎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总量增速明显,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目前人口与用地规模已超出了上轮总规确定的中期和远期目标,同时城市发展又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变迁、区域交通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重组等挑战,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建设目标也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这些背景,市政府于2009年决定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扬州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及时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010年8月30-31日,《扬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通过了江苏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论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现就《扬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欢迎广大市民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报批成果,指导未来城市发展,建设扬州美好家园。

相关意见和建议可在公示现场留言,也可邮寄至扬州市规划局城乡规划处(地址:扬州市淮海路33号,邮编:225002)。

咨询电话:0514--87340303公示网址:/gzcy/现场公示:扬州双博馆规划展示中心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要点一、总则1、修编目的为适应扬州市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适应快速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扬州大东门规划方案

扬州大东门规划方案

扬州大东门规划方案第1篇扬州大东门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扬州大东门地区位于扬州市主城区东部,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区域面临基础设施老化、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亟待进行更新改造,以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水平。

二、规划目标1. 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改善基础设施,保障居民生活需求。

3. 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地域特色。

4. 促进产业发展,增强区域活力。

三、规划原则1. 合法合规:确保规划方案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

2. 人本导向:关注居民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 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4. 历史文化保护:尊重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

四、规划内容1. 土地利用规划- 优化用地布局,合理划分居住、商业、文化、教育、绿地等功能区。

- 提高土地利用率,确保各类用地符合国家及地方标准。

2. 道路交通规划- 完善道路网络,提高区域内外交通便捷性。

- 增设公共交通设施,鼓励绿色出行。

- 规划停车设施,缓解停车难问题。

3. 公共设施规划- 配套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 建设生态公园、绿地,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4. 城市设计- 强调建筑风貌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体现扬州地域特色。

- 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街区。

5. 产业发展规划- 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提升区域经济活力。

- 加强产业引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 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水系、绿地等生态资源,提高生态效益。

- 推广绿色建筑,降低能源消耗。

五、实施保障1. 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及地方政策支持,确保项目合法合规实施。

2. 资金筹措: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项目资金需求得到满足。

3.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提高项目成功率。

4. 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项目监督管理机制,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六、总结本规划方案旨在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改善基础设施、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产业发展等措施,全面提升扬州大东门地区的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水平。

扬州城市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扬州城市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扬州城市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扬州市广陵区人民政府中科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OO二年十月项目名称:扬州城市·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委托方:扬州市广陵区人民政府承担方:中科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总指导:范朝礼客座研究员项目负责人:陈雯研究员张京祥博士、副教授项目参加人:周诚君博士研究生罗震东博士研究生向俊波博士研究生顾人和副研究员朱红云博士研究生高春亮博士研究生程同升硕士研究生左文芳硕士研究生李艳硕士研究生陈璐硕士研究生导言公元二零零一年十月,金秋时节,扬州市委、市政府对市区行政区划再度进行调整,广陵区域面积由原来的26km2增加至67 km2 ,为广陵区域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嗣后不久,广陵区人民政府王玉新区长与我们多次磋商,希望我们研究制定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起初,考虑到广陵区不是一座完整的城市,况且中国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个城区系统地编制过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战略规划,我们颇感为难。

然而当我们面对广陵区委、区政府企望开展战略规划工作的决心,特别是王玉新区长的再三恳求,我们已无法婉拒,同时也激起我们迎难而上、对前人从未做过的事情的探索热情和创新勇气,籍于此我们接受了这一委托。

是的,作为一个城区是否有必要研究制定发展战略规划,不仅我们犹豫过,而且一些专家也持有异议。

但是,当一个城区政府面对中心城市的大发展,面对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拓展空间,面对城市、城乡结合部、乡村等多种区域形态,面对历史和人民交付的重大发展使命时,研究制定一个能够指导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无疑是具有尝试价值的。

目录第一篇世纪追求: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详细内容一、透视多相坐标中的扬州中心城市 (2)1、纵轴观芜城沧桑2、横轴察名城机运3、以“名城”为原点的扬州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二、寻觅多重嵌套中的广陵区域 (7)三、遴选广陵区域的竞争资源 (10)1、文化资源——参与竞争的底气2、生态资源——指点未来的根本四、亮出广陵区域的特色名片 (14)1、积淀深厚的古城2、生态浸润的水土3、秀雅舒适的居境4、产业持续的新区五、择定广陵区域发展的战略路径 (16)1、以融入中心城市为基点2、以整合空间资源为支点3、以凸显个性特色为亮点4、以培育市场环境为契点5、以提升城市品位为焦点第二篇时代省思:把握城市发展的难得际遇详细内容一、把脉区域发展的症结所在 (20)1、发展方向的错位2、有限主体的尴尬3、制度环境的约束4、产业基础的薄弱5、空间结构的断层6、传统文化的桎梏二、审视区域发展的机运所用 (24)1、区域空间的拓展2、中心城市的呼唤3、社会心理的期望4、决策层面的共识5、初显端倪的先机第三篇价值升华:打好区域竞争的两张王牌详细内容一、文化的灵动 (29)1、几度兴衰的地域文化2、积淀深厚的性格禀赋3、独领风骚的时代精神二、生态的复归 (36)1、探索生态城市的核心理念2、认清生态现状的潜在危机3、谋划切合人性的生态格局第四篇经济支撑:彰显可持续产业的特质优势详细内容一、以全新理念打造可持续产业 (41)1、“工业化情结”的反思2、桑榆与东隅的得失3、链接与集群的机巧4、无形与有形的对握二、以政府引导促发优势产业的扩张 (43)1、商贸产业的定位2、旅游产业的突破3、房地产业的勃兴4、教育产业的嬗变5、绿色工业的引入6、生态农业的传播三、产业链的延伸组织粘性空间 (49)1、古城区产业链2、城东新区产业链3、湾头新区产业链第五篇载体重构:呼应交相辉映的空间布局详细内容一、前瞻中心城市拓展的空间态势 (52)1、空间格局形成的动因与预测2、空间发展方向的调整与选取—东延、西进、南优、北控二、确立广陵区域的空间发展目标与理念 (55)1、空间发展目标2、空间发展理念三、勾勒区域空间重组的总体框架 (56)1、区域发展的三大板块:空间、文化与生态的整合递进2、空间发展分区及建设管制3、规划预期的引导方式4、空间开发的时序比选5、空间景观的营建策略6、区划调整的策应预案第六篇城市经营:攻克区域发展的运作难题详细内容一、发展与权力的悖论 (66)1、市区与城区的权力分割2、政府与市场的力量权衡3、城区与城区的政策落差二、经营与模式的选择 (68)1、经营理念:资金导向转向功能导向2、有效模式: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3、经营对象:存量资源与增量资产4、经营体制:主动适应与制度创新第一篇 世纪追求: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广陵,扬州的古称谓之一;原广陵区,地改市前的县级扬州市域;现广陵人,正宗扬州人的代表;广陵文化,亦即扬州文化。

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送审稿)扬州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九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土地利用的现状与形势 (5)第一节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5)第二节土地利用基本情况与主要问题 (5)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8)第四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9)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及目标 (13)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目标 (13)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14)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 (14)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7)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7)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9)第五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22)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22)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4)第三节县域土地利用调控 (26)第六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30)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 (30)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32)第三节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33)第四节建设高效农业产业板块 (34)第七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36)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36)第二节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 (37)第三节保障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 (39)第四节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39)第八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42)第一节优化生态用地结构和布局 (42)第二节优化市区生态环境 (44)第三节严格管理永久性保护绿地 (45)第四节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46)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48)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48)第二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 (49)第三节中心城区发展方向 (49)第四节中心城区空间管制分区 (50)第十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52)第一节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52)第二节土地利用重点建设项目 (54)第十一章规划管理制度与实施保障措施 (56)第一节建立健全农用地规划管理制度,切实保护耕地 (56)第二节加强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57)第三节创新生态管理体制,落实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58)第四节健全实施保障机制,完善实施保障体系 (60)第十二章附则 (6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及布局优化,改善区域土地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编制《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实施意见-扬府办发〔2018〕113号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实施意见-扬府办发〔2018〕113号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实施意见正文:----------------------------------------------------------------------------------------------------------------------------------------------------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实施意见扬府办发〔2018〕11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生态科技新城、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改革工业用地供应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提质增效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要素配置,加强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现就提高我市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意见。

一、精准调节土地投向,促进资源要素集中集聚(一)优化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布局。

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各类规划的有机融合,通过“多规合一”引导各类产业科学布局,促进产业发展与资源供给的空间协同。

发挥开发园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载体作用,依据开发园区的产业集聚度、资源利用率和经济贡献度,进一步明确各类开发园区的用地规模、开发边界,明晰产业功能定位,整合定位趋同、行业交叉的园区,适当增家国家、省、市开发园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用地规模,促进产业串联式、组团式集聚发展。

(二)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用地。

加大规划、计划、流量等各类指标的统筹配置,将指标安排与项目体量、环境容量、开发强度、产业布局等相挂钩,对市确定的基本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型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以及重点扶持的工业百强企业、重大项目和重点技改项目等,优先安排土地计划指标;对其它一般项目用地限制新增土地供应,原则上通过内部挖潜优先使用存量土地;对省、市政府明令调整的落后产能及禁止供地目录内的项目一律停止供地。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1.25•【字号】苏政复〔2016〕10号•【施行日期】2016.01.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省政府关于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批复苏政复〔2016〕10号扬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请示》(扬府发〔2015〕179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5-2030)》。

二、同意扬州历史城区保护范围为:东、南至古运河,西至二道河,北至北护城河,面积约5.09平方公里。

同意确定东关、仁丰里、湾子街和南河下等4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面积分别约32.47公顷、12.07公顷、32.50公顷、22.35公顷,具体保护范围和面积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确定。

三、按照保护规划要求,制定完善并全面落实相关措施,加大对市域各类物质文化遗存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重点保护大运河等历史河道以及河道两岸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体现扬州城历史演变的城河水系、城墙遗址本体及其周边历史环境。

四、保护历史城区的空间特征,保持传统街巷、河道的空间形态与尺度,保护文昌阁、四望亭等标志性建筑物,严格控制新建建筑高度和视线走廊,延续南秀北雄相融合的传统建筑风格。

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防灾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五、抓紧编制完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进一步明确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格局、传统风貌及其物质遗存的保护要求,全面落实各项保护措施。

六、正确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按照规划制定分期实施计划,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依法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存,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江苏省人民政府2016年1月25日。

扬州槐泗规划方案

扬州槐泗规划方案

扬州槐泗规划方案扬州槐泗,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西南部,是扬州市的一个新城区。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槐泗地区的规划建设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扬州槐泗规划方案,为该地区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一、规划目标槐泗地区的规划建设,旨在打造一个现代化、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区。

基于此,规划方案提出以下目标:1.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城市中心区和地标性建筑,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文化氛围;2.建设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生活品质和城市服务水平;3.依托槐泗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旅游景点,打造旅游产业新区,促进经济发展;4.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创新创业和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

二、规划结构扬州槐泗规划方案,总体布局分为四个区域:中央商务核心区、住宅生活区、文化旅游区和科技产业区。

1.中央商务核心区中央商务核心区是槐泗地区的重要发展区域,其位于区域的中心地带,包含了行政办公中心、商业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一系列设施。

规划方案要求在该区域建设高品质的写字楼、星级酒店和购物中心等,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2.住宅生活区住宅生活区是槐泗地区的主要居住区域,覆盖面积较大,涵盖多个板块。

规划方案中要求在该区域建设高品质的住宅小区、学校、医院、商业街等设施,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

3.文化旅游区槐泗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是一个理想的旅游胜地。

文化旅游区位于槐泗地区的南部,规划方案要求在该区域建设一系列旅游景点和主题公园等设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4.科技产业区科技产业区是槐泗地区的新兴产业区域,其位于槐泗地区的东部和北部,规划方案要求在该区域建设一批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和研发中心等设施,推动槐泗地区的创新创业发展。

三、规划实施扬州槐泗规划方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从规划设计到实施落地需要经过多方面的努力。

规划实施涉及到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公示征求意见稿)序言扬州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于1997年编制完成,1999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近几年来,我市进行了行政区划的调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不断扩展,城市建设理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当前随着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沿江城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以适应城市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为此,2002年7月扬州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由市规划局具体负责组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为进一步增强城市规划的民主性,市规划局现通过报刊的形式进行总规成果摘要公示,欢迎市民、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并在9月15日前将意见通过信函、电话、规划局网站(我局在网站同步进行公示,网址:)反馈我局,以利进一步完善总规成果。

一、总则规划期限:2001年为规划基准年;近期:至2005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至本世纪中叶。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分三个层次: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发展控制区。

1、市域:指扬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扬州市区、仪征市、江都市、高邮市和宝应县,面积为6638平方公里;结合沿江开发战略,重点对扬州都市区进行了规划,包括扬州市区以及江都市和仪征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3215平方公里;2、城市规划区:包括扬州市区行政辖区全部地域(广陵区、维扬区、邗江区)及仪征市新集、刘集、朴席三镇行政区域,面积共1134平方公里。

3、中心城发展区:指主城区及周边与之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区,范围包括广陵区、维扬区、开发区管辖范围和邗江区的邗上街办、蒋王街办、汊河街办及槐泗镇、酒甸镇、甘泉镇、瓜洲镇、沙头镇、霍桥镇、杭集镇、泰安镇、杨庙镇等,面积588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集中在以润扬大桥北接线、西北绕城公路、廖家沟、宁通公路和大运河围合成的主城区范围内布置,覆盖面积为252平方公里。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市在“两个率先”进程中,总体奋斗目标是:确保“三个高于”,实现“两个率先”,力争“苏中第一”。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扬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意见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扬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意见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扬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扬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1.05•【字号】扬府发〔2016〕17号•【施行日期】2016.01.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水电正文市政府关于扬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意见扬府发〔2016〕1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根据《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等政策的规定,为集约开发、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我市长江岸线及陆域资源,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和推动跨江融合发展,制定本意见。

一、总则(一)长江岸线包括前方一定范围的水域和后方土地,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

本意见所称长江岸线,是指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即本市所辖仪征市、江都区、广陵区、邗江区、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扬州化工园区范围)长江沿岸包括夹江、汊江和岛屿的全部岸线。

(二)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岸线分类的标准,确定沿江各类岸线及相应的水域、陆域范围。

(三)长江岸线使用应符合《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江苏省沿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扬州市沿江发展总体规划》、《扬州港总体规划》等规划,坚持科学规划、统筹管理、严格保护、集约开发、合理利用、有偿使用等原则。

(四)长江岸线资源的使用功能,主要包括产业布局、城市建设、港口设施、涉水工程、跨江设施、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等。

根据《扬州市沿江发展总体规划》,按照长江岸线资源条件和功能要求,全市岸线分为生产岸线(包括港口岸线和临水型装备制造业岸线等)、生活岸线(包括过江通道、城市生活景观和城市旅游景观等岸线等)和生态岸线(包括水源地保护区岸线、生态保护岸线)三类岸线。

(五)市政府对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实行统一管理。

市沿江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有关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重大问题。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规划批后管理的通知-扬府办发〔2017〕30号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规划批后管理的通知-扬府办发〔2017〕30号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规划批后管理的通知正文:----------------------------------------------------------------------------------------------------------------------------------------------------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规划批后管理的通知扬府办发〔2017〕3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为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确保建设项目按规划审批要求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和形势发展变化,经研究,现对2007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建设项目规划批后管理的意见》(扬府发〔2007〕100号)作相应修改,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明确建设项目规划批后管理职责分工(一)建设项目规划批后管理是指依法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跟踪监督管理,其内容包括:规划验线、跟踪督查、规划核实以及对发现的违法建设进行查处。

(二)职责分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核发前发生的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内容进行建设以及城乡规划编制、勘察、测绘、设计中的相关违法行为,由市规划局负责查处;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以及其他违反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由城管行政执法部门(含景区综合执法机构,下同)负责查处。

市规划局在工作中发现属于城管行政执法部门职权范围的违法行为,应当函告城管行政执法部门查处。

城管行政执法部门对市规划局函告的违法案件应当及时组织查处,查处结果函告市规划局。

城管行政执法部门查处违法行为,对违法事实及性质、情节、处理方式等需要进行规划技术认定的,市规划局应当积极给予配合。

二、统一建筑面积、容积率计算标准有关建筑面积、容积率计算标准,按照国家、省相关技术规定和我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执行。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8.25•【字号】苏政复〔2023〕22号•【施行日期】2023.08.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苏政复〔2023〕22号扬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审批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扬府发〔2023〕80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扬州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着力建设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产业科创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扬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99.0000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63.894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668.312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031倍。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积极融入扬子江城市群,协同打造大运河文化魅力带,推进南京都市圈建设,构建等级合理、协调有序的城镇体系,强化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强城乡融合发展。

以高邮湖为基础,协同构筑江淮湖群生态绿心,强化长江、大运河沿线生态保护修复。

打造北部里下河、南部沿江、西部丘陵特色农业片区,促进农业安全、绿色、高效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前言上世纪80年代至今,扬州共编制完成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82-2000)于1985年省政府批复;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于1999年省政府批复;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于2003年通过专家论证,2004年报省政府待批。

几轮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引导扬州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提升,城市特色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进入21世纪以来,扬州迎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总量增速明显,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目前人口与用地规模已超出了上轮总规确定的中期和远期目标,同时城市发展又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变迁、区域交通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重组等挑战,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建设目标也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这些背景,市政府于2009年决定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扬州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及时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010年8月30-31日,《扬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通过了江苏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论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现就《扬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欢迎广大市民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报批成果,指导未来城市发展,建设扬州美好家园。

相关意见和建议可在公示现场留言,也可邮寄至扬州市规划局城乡规划处(地址:扬州市淮海路33号,邮编:225002)。

咨询电话:0514--87340303公示网址:/gzcy/现场公示:扬州双博馆规划展示中心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要点一、总则1、修编目的为适应扬州市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适应快速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与建设秀美名城的要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充分发挥总体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综合调控职能,引导城市建设,实现扬州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修编重点(1)深入分析区域环境,合理确定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深入分析新时期扬州在国家、长三角战略格局中面临的机遇挑战,剖析自身优劣势,合理确定扬州在区域中的职能定位,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战略。

(2)立足宁镇扬和沿江重点发展地区,调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从宁镇扬、市域和扬州沿江地区等多个层面研究城镇空间布局,确定合理的沿江城镇整体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确定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协调扬州主城与周边城镇的功能分工与空间关系。

(3)贯彻交通引导战略,优化城市内外交通环境合理确定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加强扬州与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联系,做好与城市内部交通的衔接;依据城市交通发展态势的变化,优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合理的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理顺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匹配关系;重视城市交通重点问题的研究,解决东西交通不畅的矛盾;超前研究轨道交通线网方案,做好交通廊道的用地预控。

(4)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塑造,彰显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将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在空间上予以落实。

进一步深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展城市特色保护与塑造的研究,挖掘城市特色内涵,彰显城市个性。

4、规划期限:近期为2010-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远景至本世纪中叶,重点对2030年市域与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轨道交通建设等进行了安排,并对远景沿江都市区进行了展望。

5、规划范围:(1)市域:为扬州市行政范围,包括江都、仪征、高邮3个县级市和宝应县,面积6634平方公里;(2)规划区:扬州市区及其行政代管范围,面积1028平方公里;(3)中心城区:东至廖家沟、壁虎河一线,南至长江、夹江一线,西至扬溧高速,北至扬溧高速、槐泗河一线,面积为310平方公里。

二、发展目标与策略1、总体发展目标“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1)着力发展经济,通过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产业、创新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创新扬州”;(2)大力提高提升城市辐射功能,充分挖掘历史与人文资源,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致扬州”;(3)着力改善民生,建设安居乐业、社会公平、充满人文关怀的“幸福扬州”。

2、城市建设目标(1)完善区域交通环境,加强与上海、苏南地区的对接,建立现代化对外交通体系;(2)加强古城保护,加快旧城更新,重点建设新区,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实现扬州与江都的空间与城市功能对接,初步构建“一体两翼”都市区空间框架。

(3)推进商务中心建设,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空间,强化对市域乃至苏中地区的辐射能力;加强各项功能配套,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质量,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提升扬州人居环境水平。

(4)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并倡导节能、环保、人性化的交通出行方式。

3、空间发展策略(1)加强与上海、苏南的交通对接,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力推进区域交通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对外交通体系,通过加强与上海及苏南的交通对接,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消费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2)积极构建宁镇扬经济板块:加快宁镇扬同城化步伐,为产业互补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创造条件;稳妥推进城镇空间结构调整,构建东西延展的都市区布局结构。

(3)制定差异化策略,引导市域空间有序发展:制定市域差别化的发展策略,引导城镇空间合理布局,加快沿江地区发展,并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联动、开拓市场等途径,带动北部地区沿湖沿河优质高效农业、制造业以及产品市场的发展。

(4)促进与江都、仪征的一体化发展:整合沿江地区各项资源,通过空间布局、交通设施建设、产业分工、岸线利用等方面综合协调促进扬州、仪征、江都三地一体化发展。

(5)保护并塑造城市特色,巩固并提升中心城区的区域核心地位:紧扣城市特色的核心要素,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塑造城市个性,提升中心城区在区域中的公共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将扬州中心城区打造成市域的公共服务中心,扩大在苏中、苏北地区的辐射范围。

三、市域城镇体系1、城镇化发展战略(1)区域联动策略与市域周边城市南京、泰州和镇江强调联动发展,注重强化交通联系,协调边界地区产业选择和用地合理布局,做好岸线利用协调、环境保护以及过江通道的控制;重视市域南北和城乡联动发展,城镇空间强调适度向南部地区集中,引导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产业空间实行优化重组,优化市域各区域的产业分工结构,形成多个特色经济集聚区;培育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产业园,借助万顷良田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并结合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和体验农业,切实促进农民增收。

(2)差别推动策略南部沿江地区:推动集聚思路引导下的城镇化、网络化发展。

整合沿江地区和中心城区周边的城镇,强化与中心城区的交通和功能联系;统筹安排沿江地区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新区、开发区和中心城区逐渐成为城镇人口新的集聚空间。

北部地区:城镇发展相对集聚,适度分散。

发挥城镇节点对城乡腹地的带动作用,培育沿河、沿路发展轴线。

重点发展高邮、宝应以及沿河地区传统中心镇如范水、邵伯等,扶持腹地沿市域环路重点镇的发展,以“点轴”模式推动城镇空间发展。

(3)辐射带动策略壮大中心城市:积极构建扬州都市区,沿江地区扬州、仪征、江都三市实施空间和功能整合互动发展,扬州中心城区注重第三产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培植区域性生产业服务中心的形成,仪征、江都充分利用沿江岸线和既有产业发展条件,大力发展汽车、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船舶制造等产业,提高沿江城镇整体经济实力,吸纳人口集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

强化县市城区:积极强化二级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城市辐射力,打造新型县市区,发挥北部高邮、宝应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淮江公路、市域环路等轴线为载体,加快经济社会要素在市域范围内的流通,随着扬州市区城市职能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联动、开拓市场等途径,重点带动北部制沿湖沿河优质高效农业、制造业以及产品市场的发展。

培育重点城镇:有选择地培育一批重点镇,给予其一定的政策倾斜,改善重点镇的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重点中心镇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能力,集约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综合效益。

强化重要发展轴线和节点对乡镇腹地的带动作用。

优化完善一般镇:重视城镇内涵式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城镇的产业、文化和区位等优势,塑造城镇的个性与特色,强化城镇的综合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

2、市域人口与城市化水平2009年底市域总人口502.33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58.8万人),城镇人口265.73万人,城市化率52.9%。

规划期末市域总人口为560万人,城镇人口380万人左右,城市化率约68%。

3、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至2020年扬州形成市域中心城市、市域二级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的四级等级规模结构体系,其中包括:1个人口大于100万的特大城市扬州;4个人口在30-50万的城市,即江都、仪征、高邮、宝应;11个重点镇;32个一般镇。

4、城镇空间结构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一带一轴”的城镇空间组织结构。

“一带”为沿江城镇带。

“一轴”为淮江城镇发展轴。

一带:包括扬州市区和仪征、江都南部地区,以扬州市区、仪征市区、江都市区为核心,辅以新集、朴席、甘泉、槐泗、杭集、宜陵等为节点,依托发达的沿江基础设施,合理聚集区域人口和产业,形成高度现代化的、发达的城市化地区。

一轴:包括宝应、高邮、江都沿淮江公路城镇,是江苏省沿运河发展轴的重要区段,以宝应、高邮、江都三个市域二级中心城市及汜水、界首、邵伯等城镇为节点,纵向延伸扩展,并进一步向东部腹地辐射。

由沿江高等级公路、安大公路、盐金公路、老淮江公路和邮仪公路构成了市域环路,联系了市域主要的重点中心镇。

规划通过沿环路的城镇和产业的合理布局带动周边城镇及乡村的发展,成为沿江城镇带及淮江城镇轴的有益补充,沿线城镇发展应兼顾广大陆域腹地的发展,继续强化生态农业发展优势,鼓励各镇适度发展制造业,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推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5、市域交通充分发挥南北逢源、东西联动的区位优势,强化扬州作为江苏省中部交通枢纽的地位;建立各类交通方式相对完善、交通方式之间相互协调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与周边重点城市的快速联系,缩短与上海、南京、杭州等核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巩固苏中地区交通枢纽地位,积极融入苏南交通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