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7加与减(二)7.2搭积木教学反思素材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搭积木》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搭积木》教学反思

2020-2021年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学期
1. 通过实物的演示、学生的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思考的方法。

由此概括出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规律。

2. 让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在巩固计算方法的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条件,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

我相信,经过我不断地尝试与努力,我的学生们一定会更爱上数学课。

3. 体现生活数学化。

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北师大一上《搭积木》教学反思

北师大一上《搭积木》教学反思

《搭积木》教学反思《搭积木》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搭积木的游戏情境开始,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但一节课下来,发现实际上课效果与预想中差别较大,存在着一些事先想不到的问题。

1.由于我对教材理解的不够深刻,在教学时仅仅讲授了“列算式”一种方法。

在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运算模型时没有用到直观模型,忽视了“数小棒”、“计数器”的方法因此学生在理解这一部分时就缺少了桥梁,学生会使用算式进行计算,但并不能充分理解“个位相加,十位不变”这一运算规则,课后和各位老师进行交流发现用小棒和计数器等都可以很形象的向学生解释清楚。

这也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不能盲目追求完成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发现,循序渐进是最有用的。

2.课堂过于民主,不够集中。

课堂上每位同学都有表达、展示的机会,学生畅所欲言,很多同学甚至展示了自己的“奇思妙想”,导致课堂秩序有些混乱,缺少老师的引领与总结。

课堂民主与集中的平衡问题是我一直在思索的,我认为一个完美的课堂是学生既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疑问,又能有序参与课堂活动,在探索中发现真理。

在之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的同时,还应将课堂节奏掌握在自己手中,做好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3.在讲课过程中学生自主交流、小组活动的机会几乎没有,学生由于没有亲身体会,所以对课堂活动的秩序感就没有概念。

以后要多给学生一些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表达能力、合作意识、总结能力得到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总结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我还要认真钻研教材,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而教。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学反思我们班的孩子,对搭积木的游戏还是很感兴趣的,搭积木也是孩子们的天性。

今天我就选择了了班级中建构玩具中的一种,对孩子们搭积木进行观察和分析,今天区域活动中参加积木区的幼儿有五名,分别为:皓宇、璐希、子龙、子琦和童童等。

璐希是我们班今年的插班生,但是她的适应能力还是很快的。

我对她的要求也稍微放松了些,不过搭的积木还是很形象的,把不同的大小的积木平铺再一起,她说是宽宽的马路,我引导他,在马路边上还有房子呢?她就把积木竖着插在“马路”上,高兴的对我说:“老师,房子搭好了!”还真挺会动脑筋的;童童也是我们班今年的新来的插班生,不过还是挺聪明的。

她一开始搭的是电风扇,她说:“天很热的时候,可以扇一扇”,我问她这个电风扇还像什么,怎么样会更好看呢?她就看到别的小朋友让我给他搭的小汽车说:“我搭个停车厂,这是停车厂的电风扇。

”很有创意的。

子龙黝黑黝黑的小男孩,却是个很有灵气的孩子。

他一开始就搭了两条长长窄窄的,我以为是马路呢,他告诉我,这是火车,于是,还在“火车头”的位置插上了两根长的积木说:“这里就是火车头!”还在火车边上搭了一些土地,土地上还搭了一个摩天轮,他很开心的告诉我说:“老师你看,这个我电视里看过的!”还用手转动着上边的座位,真棒!皓宇聪明且任性的孩子。

他一开始也搭了电风扇,但是他的电风扇是一整排的,说:“我这个是连排的电风扇,很凉快的!”他还做了个小盒子,说:“这个小盒子里可以装很多好吃的东西呢。

”还在盒子上装了个电风扇,说是要给盒子也要扇一扇凉快。

子琦是个聪明能干的女孩子。

首先做了一个电风扇,然后把电风扇做的很不同,还让我帮她做了一辆小汽车,她开着开着,小汽车不小心摔坏了,我让她自己想办法,她做到了,说:“我要把它变成公交车,这个电风扇可以装在公交车里。

”她平时很多时候是做公交车来的,所以对公交车也比较了解。

很好的想法。

12>>>。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搭积木》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搭积木》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搭积木》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搭积木》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在情境的教学中,学生基本上能够看图描述出数学信息,也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自己列出算式来解决问题。

在提问“你是怎么得出15时”,学生也大部分能够由已经学习的方法(数一数)来得出结果,本节课重在帮助学生在理解诶加减法的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摆小棒、拨计数器等过程来掌握算法,并最终形成数学的思维模式,学会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即:想:3+2=510+5=15,能够做到“数形结合,数不离形。

形不离数”,通过多次的练习最终达到“心中有形,脑中有数”。

,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当然由于过于赶教学进度,导致学生在“形”尚未形成之际,便急于书写,导致孩子无法真正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无法真正理解算法,部分还是存在照搬现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搭积木》教学反思这篇文章共953字。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学反思【名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学反思【名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学反思【名师】
《搭积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以及通过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20以内数的顺序和数位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
首先情境引入。

通过摆积木熟悉20以内数的组成;
再接着是通过积木的增减,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第三是每次增减积木时写出相应的算式,并问是怎样算出得数的(用什么方法算);
最后是巩固练习和总结。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并且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理解了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理,在练习中注重联系日常生活。

但本节课值得思考的有以下几点:
1、给学生准备的积木做的不够细致。

一条是十,另外的是两个一条的,在让学生摆之前对学生解释的不够详细,从而导致学生在摆积木的过程中,把两个一组的也作为一个来算。

所以在另一个班上课时,在学生摆之前,先向学生说清楚这个问题,结果出现的问题较少;
2、学生在摆积木,写出算式后,我没有让学生到黑板前来再展示摆积木的过程,这能让学生更加直观理解算理。

如果再上这课的话,这一步是不能少的。

3、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放不开手脚,有牵着学生走的感觉。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_搭积木》说课稿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_搭积木》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XX老师,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搭积木》。

在这个课时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掌握7以内的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7.2搭积木》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简单的加减法(一)》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7以内的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解决问题。

但是对于7以内的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减法的含义,突破计算方法。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7以内的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7以内的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列出不同的算式,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课前,我准备了一些积木,让学生自由搭建,引发学生对搭积木的兴趣。

课堂上,我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搭积木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加减法奠定基础。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_搭积木》说课稿 (1)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_搭积木》说课稿 (1)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_搭积木》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7.2_搭积木》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一部分。

在这一节中,我们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法的概念,但是对于加减法的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这一节课中,我们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应用。

同时,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搭积木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搭积木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加减法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节课中,我将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应用。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一幅积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加减法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搭积木的活动,每组选一个组长,组长负责记录每组的积木数量。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4.交流: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成果,分享自己在搭积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5.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加减法的意义和应用。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加减法的意义加法:两个数相加,总数增加减法:两个数相减,总数减少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课堂表现来进行。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2课时 搭积木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2课时 搭积木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2课时搭积木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内容1. 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3. 加法和减法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加法和减法的应用,特别是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教学图片。

2. 学具:练习册、计算器、积木。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加法和减法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讲解:通过教学视频和教学图片,详细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通过计算器计算加法和减法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搭积木的游戏,让学生将加法和减法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通过PPT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对加法和减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板书设计1. 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3. 加法和减法的应用。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加法和减法的题目。

2. 让学生回家后,通过搭积木的游戏,将加法和减法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加法和减法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能够积极地进行练习和应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讲解和练习。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以下是针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1. 引入在引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加法和减法实例,如:水果的增多或减少、家庭成员的变化等,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_搭积木》说课稿_(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_搭积木》说课稿_(3)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一年级数学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 搭积木》这一节内容。

一、教材分析《7.2 搭积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进一步体会简单的加减法的实际意义,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学习了《7.1 认识数字1-10》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他们喜欢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来学习。

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以搭积木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加减法的实际意义,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进一步体会简单的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 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 难点: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式。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 实物演示法:通过展示搭积木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 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搭积木,列出不同的算式,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的规律,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看看谁能搭出最美的积木作品。

2. 引导学生观察:请大家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中的积木作品有什么特点?(二)自主探究1. 活动一:搭积木(出示图片)(1)提问:同学们,图片中的积木作品是怎么搭出来的?你能用数字表示出来吗?(2)学生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式。

(3)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的规律,如10+3=13,13+2=15等。

《搭积木》课后反思

《搭积木》课后反思

《搭积木》课后反思我上课的题目是:搭积木(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和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

《搭积木》一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加与减(二)》中的第三课时。

这个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数的理解的基础上实行的教学,是学生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要学会2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这些知识都是学习其他计算知识的基础,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课的教学目标是: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系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明确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实行计算。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语言表达水平以及合作意识。

③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重点是:学会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是:明确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算理。

这课之前学生基本上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十加几的加法,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还理解了数位中的个位和十位,对数位有了初步的理解。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

但入学只有三个月的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借助课件辅助教学,借助教具积木创设情境,借助学具计数器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学着解决数学问题。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探究13+2的计算方法。

教师用课件演示搭积木,利用计数器操作。

(2)引导学生探究18-2的教师方法。

教师用课件演示搭积木,利用计数器操作。

(3)教师小结优化算法,反馈练习。

本节课通过搭积木的情景让学生仔细观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玩中也能学数学,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为学生没有准备积木和计数器,我只好用课件演示搭积木,利用计数器拨一拨、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的角度理解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2 搭积木教案含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2 搭积木教案含反思

第17课时乘车(1)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和第46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知道它们的运算顺序。

2.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提高加减法的计算技能,并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并会计算。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2.连减。

(1)课件依次出示教材第45页问题二的情境图。

(2)问:这两幅图是什么意思?生:车上有8人,在七里庄车站时从前门下来1人,从后门下来4人。

(3)问:车上现在有多少人?你能列出算式解答吗?(4)同桌讨论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指名一生板演,说说每一步表示什么?8-1-4=3或8-4-1=3(5)教师说明这样的算式叫连减。

(6)小练习:找一找生活中可以用8-1-4=3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小结:计算连减算式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用它们的差减去第三个数。

3.加减混合。

(1)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问题三的情境图。

(2)问:这两幅图是什么意思?(3)生:车上有9人,在九棵树站时从前门上去1人,从后门下来5人。

(4)问:现在车上一共有多少人?你能列出算式解答吗?(5)学生列式计算,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表示什么?解法一:9-5+1=5 解法二:9+1-5=5让学生说说这两个算式中有哪些运算?(加法和减法)教师指出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加减混合运算。

(6)小练习:请你列一个加减混合运算的两步式子给同桌计算。

小结: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也就是先算前两个数,再用所得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加减。

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46页“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看图列出算式计算,再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46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看图编故事,提出一个连减问题,再独立列出算式解答。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 加与减(二)教案及教学反思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 加与减(二)教案及教学反思

本单元包括古人计数(11~20各数的认识)、搭积木(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有几瓶牛奶(9加几)、有几棵树(8加几)、有几只小鸟(7,6,5加几)、练习三、做个加法表等内容。

其主要知识点:1. 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2. 认识个位和十位,了解数位的意义;正确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

3. 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数法或用个位相减再加十位的方法计算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

4. 利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本单元学习以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掌握了10以内各数的顺序及大小,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对于20以内的数,大多数学生会数,但对于建立数位概念、数的组成却不清楚,所以本节课重点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及个位、十位上各数的意义,难点是建立数位概念。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等差异较大,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要特别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大胆尝试操作、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及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1.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写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2. 认识数位,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3. 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并能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4. 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1. 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操作活动。

2. 教学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3. 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到的加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1 古人计数1课时2 搭积木 1课时3 有几瓶牛奶1课时4 有几棵树1课时5 有几只小鸟1课时6 练习三 1课时7 做个加法表1课时古人计数。

(教材第74~76页)1. 结合现实情境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及数位“个位”和“十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搭积木》说课稿(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搭积木》说课稿(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 搭积木》说课稿 (3)一. 教材分析《7.2 搭积木》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搭积木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搭积木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认识长度单位,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可能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但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为主线,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和比较。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环节,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和比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为主线,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积木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搭积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新知:学生分组进行搭积木的活动,观察和体验长度单位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度单位的概念和作用。

3.巩固新知: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实际操作,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4.应用拓展:学生独立进行长度单位的测量和比较任务,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教学难点:动手操作,列出例外的算示.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图片等.教学过程:一、活动一:观察思考解决问题.(一)搭积木(出示图片:说一说1)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教师板书:10+5=15 16-2=14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1)明明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明明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2)丁丁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十八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二)课堂小结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明明和丁丁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惠.二、活动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一)动手操作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10+1=1111-1=1011-10=110+6=1616-6=1016-10=610+7=1717-7=1017-10=7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二)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三、活动三:整理归类.(一)找规律1.根据我们列出的算式进行整理,你们能找到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吗?2.小组合作交流.3.指名列出算式,集体反馈.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二)教师小结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找到了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及方法,你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四、活动四:结合实际巩固练习(一)出示图片:说一说4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加法算式.(二)出示图片:说一说5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减法算式.(三)教师小结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吗?我和你们一样高兴,因为,我们在玩中也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学反思:《搭积木》这节课,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基础上,让学生摆一摆、推一推、搭一搭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来了解它们的特征。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搭积木》教学反思范文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搭积木》教学反思范文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搭积木》教学反思范文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搭积木》教学反思范文
《搭积木》这节课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首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个活动:创设搭积木的情境,这里的积木实际上就是直观模型方块,每次增加积木或减少积木都是在右边也就是个位的位置进行相加减;第二个活动:安排了在计数器上拨出计算结果,再一次强调数位的概念,强化在个位上相加减;第三个活动师观察直观图得出计算结果。

小方块,计数器,直观图作为直观模型,都是帮助学生进行抽象运算的一个桥梁,他们从多角度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2、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第四个活动让学生“听口令摆一摆”小正方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体验在相同数位上相加减,突破学生思维上的难点。

这一课不足之处在于,让学生“听口令摆一摆”应该先让学生摆一个一个的数等学生熟练后,再摆算式。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_搭积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_搭积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_搭积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7.2_搭积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材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将抽象的长度单位与实际物体长度联系起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于长度单位这一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同时,学生在这一阶段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正在发展,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和理解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

2.培养学生将抽象的长度单位与实际物体长度联系起来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和理解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

2.难点:让学生将抽象的长度单位与实际物体长度联系起来。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物展示、学生实际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积木、直尺、绳子等。

2.学具:每组准备一套积木、直尺、绳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积木,引导学生关注积木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向学生介绍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认识长度单位。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米、分米、厘米的长度。

例如,用一根米尺和一把厘米尺,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套积木,用积木搭建一个长方形。

然后,让学生用直尺测量搭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并用米、分米、厘米表示。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搭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可以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表示。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学反思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学反思

2020年最新
《搭积木》教学反思
本节课安排的是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让学生做积木增减的游戏开始,刚上课时学生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但是课上完才发现原来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事先想不到的问题。

1、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太少。

课堂一开始的积木增减游戏我只是请了个别学生上台来做,班里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进来,这无疑削弱了许多学生的积极性。

其实我应该事先让学生准备好剪好的彩色卡纸代替积木,这样上课时每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游戏中,会更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2、在讲课过程中学生自主交流的机会几乎没有,学生由于没有亲身的体会,所以对所讲的内容就没有自己的想法。

以后要多给学生一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学会从自我发现观察中学到知识。

3、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

”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上课时处于精神振奋的状态呢?这是我一直都在思索的问题。

讲课时的声音要有磁性、要抑扬顿挫、要对学生有吸引力,我要学会用自己的声音为学生营造一个有亲切感和兴奋感的认知环境。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2 搭积木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2 搭积木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第3课时搭积木
教学内容:教材第77~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2021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借助熟悉的物体(积木)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进一步巩固数位的关系。

3初步学会在合作、探究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体会到计算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理解2021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进一步体验加减法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积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七 加与减(二)《搭积木》说课及反思1

七 加与减(二)《搭积木》说课及反思1

搭积木〔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设计意图及教学反思
大划——唐勇教学内容是: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退法。

教学目标是:
1.结合搭积木等活动,进一步体会简单的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探索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学习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和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位相加减的道理,这样的计算道理对一年级的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
首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就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并学习用数学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同位相加减的道理,创设的搭积木的情境图,积木实际就是直观模型方块。

然后通过让学生用计数器拨一拨加减的过程,计数器可以很好的表达数位的概念,13块加两块,加的是两个一,就只能在个位上再拨两个。

再出示摆积木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加和减都是从一列零几块的零的中增加或减少。

通过以上两个直观操作,学生初步理解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都是个位相加减,然后抽象总结口算的方法:个位相加减十位不变。

从直观到抽象层层递进,水到渠成。

教学反思:
1.总结口算方法时,算式中的数没有能很好的与直观模型相对应。

2.学生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较少,没能很好的表达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3.课后反应,大局部学生能正确计算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但对同位相加减的道理还不是很理解,只有再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搭积木(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教学反思
1.通过实物的演示、学生的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思考的方法。

由此概括出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规律。

2.让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在巩固计算方法的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条件,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

我相信,经过我不断地尝试与努力,我的学生们一定会更爱上数学课。

3.体现生活数学化。

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