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胡桃夹现象)诊治近况

合集下载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张卫星
【期刊名称】《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4(19)1
【摘要】胡桃夹综合征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是左肾静脉在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所形成的夹角或腹主动脉和脊柱之间的间隙处受机械挤压后导致左肾静脉回流受阻从而引起左肾、输尿管及生殖腺静脉内压增高所产生一系列临床症候群的现象,临床上较为少见.结合文献报道和临场诊治经验,对胡桃夹综合征的病理生理、诊断、治疗及其进展进行了总结如下.
【总页数】5页(P10-14)
【作者】张卫星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河南郑州 45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02
【相关文献】
1.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治策略 [J], 刘玉霞;马睿
2.胡桃夹综合征22例诊治分析 [J], 王宾;沈来根;刘震杰
3.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J], 陈丹垒;马红珍
4.后胡桃夹综合征2例诊治体会 [J], 李佳琦;林燕
5.后“胡桃夹”综合征一例的诊治体会 [J], 周鑫;陈跃东;邢金春;周中泉;陈福真;刘荣福;陈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胡桃夹综合症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胡桃夹综合症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胡桃夹综合症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胡桃夹现象,是指左肾静脉回流到下腔静脉过程中需穿经由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形成的夹角,受到挤压而引起的血尿、蛋白尿、左腰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的一种疾病。

胡桃夹综合征异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胡桃夹综合症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是什么呢,让我们通过下文来了解一下吧。

胡桃夹综合征即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又称胡桃夹现象,好发于青春期至40岁左右的男性,儿童发病分布在4~7岁,多发年龄见于13~16岁。

胡桃夹现象的主要症状是血尿和蛋白尿,其中无症状肉眼血尿更易发现。

血尿的原因是左肾静脉受压致肾静脉高压,左肾静脉扩张所引流的输尿管周围静脉与生殖静脉淤血、与肾集合系统发生异常交通,或部分静脉壁变薄破裂,引起非肾小球性血尿,还会发生睾丸静脉和卵巢静脉淤血而出现肋腹痛,并于立位或行走时加重。

另外男性还能发生精索静脉曲张。

此外有蛋白尿,不规则月经出血,高血压等。

治疗:对于本病的治疗,由于大多数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处脂肪及结缔组织的增加或侧支循环的建立,淤血状态可得以改善而症状缓解,故一般对病程短、年龄小、症状较轻、无并发症的患者采取临床观察。

有学者认为硝酸银溶液经输尿管导管灌注肾盂治疗效果较好。

手术治疗也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手术适应证包括:①经2年以上观察或内科对症治疗,症状无缓解或加重的,成人NCS患者治疗可更为积极,观察6~12个月即可;②出现并发症者,如贫血、腰肋痛及精索静脉曲张,反复乏力、头痛、焦虑等,已影响工作或生活的患者;③有肾功能损害,排除其他原因者。

介入治疗即在左肾静脉狭窄处行血管支架置放术,有比较好的疗效,现在已越来越多地替代了手术治疗。

胡桃夹综合症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是什么?看了上文,想必你已经知道答案了吧。

左肾静脉行走在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这两条动脉构成40°~60°的夹角,左肾静脉刚好通过此夹角。

当青春期发育较快、身高迅速增长、脊柱过度伸展、体形急剧变化或肾下垂等情况下,左肾静脉在这个夹角中会受到挤压,引起血流变化和相应的临床症状。

胡桃夹综合征

胡桃夹综合征

病理生理变化
1.血尿的原因可能是:①左肾静脉受挤压后 扩张淤血,左肾静脉系统压力升高,淤血的静 脉系统和尿收集系统发生异常交通。②肾盏育 隆部静脉壁变薄破裂。③肾盏弯隆部豁膜的炎 症、水肿弓!起非肾小球性出血。④左肾静脉 淤血时瓤膜下静脉窦内压力上升导致其破裂出 血等。
病理生理变化
2.蛋白尿的发生具体原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蛋 白尿的发生和血尿产生的原因大致相同。即左肾静 脉受压,静脉系统淤血,蛋白滤出增加,重吸收减 少。直立性蛋白尿和胡桃夹综合征的相关性己被国 内外研究所肯定。
诊断方法
诊断方法
3. CT和MRI:对胡桃夹综合征亦有一定的诊 断价值,在相应平面增强扫描常能显示腹主动脉 和肠系膜上动脉与受压的左肾静脉三者的解剖关 系,有时能发现卵巢或精索静脉曲张。多层螺旋 CT和MRI可以根据获得的原始数据按不同的层厚 和层间距进行重建和三维图象后期处理,再现肠 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和左肾静脉的空间结构和 立体走学者根据我国的医疗实际情况提 出胡桃夹征的诊断标准:①尿RBC形态为非肾小 球性;② 24h尿钙排泻量<4 mg / (kg·d) ;③左肾静 脉的a/b ≥ 2倍(卧位时);④单纯性血尿或蛋白尿或 直立性蛋白尿;⑤肾功能正常。
治疗
1.保守治疗: 由于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 年患者,大多数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 加,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处的脂肪增加, 侧枝循环的建立,左肾静脉系统的淤血情况可以 得到缓解。故单纯表现为无症状血尿、蛋白尿的 患者,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可以暂时行保 守治疗。
定义
此后随着影象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胡桃 夹综合征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用于胡桃 夹综合征诊断手段主要有血管多普勒超声、 MRI, CT和血管造影等,治疗上主要有保守治 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但对诊断流程和治 疗方案的制定尚无统一认识。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浙江省第一医院作者:李鸣李鸣金炜单平张鸿坤潘松龄关键词胡桃夹综合征左肾静脉诊断手术支架摘要目的探讨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对61例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例行肠系膜上动脉移位术,2例行左肾静脉移位术,53例(54次)行左肾静脉支架植入术,3例行泛影葡胺逆行肾盂灌注治疗。

结果支架定位不佳、术后后腹膜血肿和支架移位各1例,分别再次手术和重植支架。

随访6个月~1 0年,4例术后肉眼血尿消失,但活动后仍有镜下血尿。

1例支架植入后仍有活动后肉眼血尿,但次数明显减少。

1例泛影葡胺逆行肾盂灌注治疗后仍有活动后肉眼血尿。

其余患者术后复查尿检查均阴性,症状消失。

结论超声检查结合MRA或CTA检查可确诊胡桃夹综合征。

各种外科手术治疗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均有效,但创伤较大;经股静脉左肾静脉支架植入术创伤小,应作为治疗的首选。

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eft renal entrapment syndrom e),它是左肾静脉(left renal vein,LRV)行经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 ery, SMA)所成夹角时受压而引起的临床现象,常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腰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

1972年Schepper首先报告由此引起左肾出血,才引起重视。

我院从1998年10月~2009年1月共治疗61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分别行支架植入、手术和泛影葡胺逆行肾盂灌注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1例患者中,男46例,女15例;年龄18~45岁,平均25岁。

1.2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尿样检测均有红细胞,但所有病例尿中正常形态的红细胞>85%。

活动后肉眼血尿者24例。

有腰酸、乏力27例;肾功能损害4例。

1.3 检查方法本组61例患者均行超声检查。

胡桃夹综合症

胡桃夹综合症

专业资源]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作者:李鸣文章号:W059154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eft renal entrapment syndrome),它是左肾静脉(left renal vein,LRV)行经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所成夹角时受压而引起的临床现象,常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腰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

1972年Schepper首先报告由此引起左肾出血,才引起重视。

1 病因学解剖学上,下腔静脉(IVC)和腹主动脉并行于腹膜后脊柱两侧,前者位于右侧,后者位于左侧。

肠系膜上动脉(SMA)位于腹主动脉前方,与其形成夹角。

右肾静脉直接注入IVC,而左肾静脉(LRV)则需穿经腹主动脉与SMA所成的夹角,跨越腹主动脉前方才注入IVC。

正常时此夹角为45O~90O,其间充塞肠系膜脂肪、淋巴结及腹膜使LRV不致受到挤压。

但当青春期身高迅速增长、椎体过度伸展、体型急剧变化等情况下,此夹角变小,使LRV受压,引起左肾静脉高压,此称为“前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98%的正常人IVC与LRV压力梯度<0.13kpa(0.973mmHg),患有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时压力梯度≥0.40kpa(3mmHg)。

也有文献报道了另一种少见的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即左肾静脉并未穿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而是从腹主动脉后方穿过汇入下腔静脉,因受到腹主动脉的压迫而出现左肾静脉高压,因而又称之为“后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2 病理学左肾静脉受压后肾静脉高压是产生血尿的主要原因。

左肾静脉受压,使肾及其周围静脉淤血,淤积的静脉血最终造成肾盏薄壁静脉破裂出血,血液进入集合系统和肾盏穹窿出现血尿。

同时,左睾丸静脉、左卵巢静脉以及部分盆腔静脉由于回流受阻而淤血,肾静脉淤血还可影响肾间质的血液供应,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使尿中α1微球蛋白增高,出现蛋白尿。

胡桃夹现象的诊断与治疗

胡桃夹现象的诊断与治疗

胡桃夹现象的诊断与治疗胡桃夹现象(NCP)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是指走行于腹主动脉(AAO)和肠系膜上动脉(SMA)之间的左肾静脉(LRV)受到挤压而引起的血尿、蛋白尿、腹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1972年Schepper首次报道NCP引起左肾出血,此后国内外发表多篇相关报道,现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解剖学基础解剖学上LRV较右肾静脉(RRV)长,RRV直接汇入下腔静脉(IVC),其行程短而直,而LRV则需穿行于AAO与SMA之间形成的夹角后注入IVC。

正常情况下此夹角为45°~60°,被肠系膜脂肪、淋巴结等充塞使LRV不致受挤压。

但在某些情况下,如青春期身体增长过快、脊椎过度伸展或淋巴结肿大以及肿瘤压迫等,LRV受到挤压,回流受阻,内压增高、扩张,形成左肾瘀血,瘀血的静脉系统与尿收集系统间发生异常交通,或因肾盏穹隆部静脉窦壁变薄破裂而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检查方法尿红细胞(RBC)形态检查:NCP时尿RBC为正常形态即非肾性血尿;24小时尿钙定量测定,若>4mg/(kg·日)为高钙尿症性血尿。

肾静脉造影:被用于直接观察LRV受压及扩张,同时可直接测量IVC内压及LRV内压,当两者压差≥3mmHg时,可考虑LRV高压。

但肾静脉造影因受血液动力学及某些技术因素的影响可引起假阴性,同时不易观察侧支循环。

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能清晰显示LRV受压及扩张的远端LRV,同时可显示侧支循环情况,对NCP的诊断较为准确和全面。

在左肾动脉期,造影表现还可除外其他血管畸形、肿瘤病变。

CT:对NCP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在相应平面增强扫描常能显示AAO和SMA与受压的LRV三者的解剖关系,有时能发现卵巢或精索静脉曲张。

B型超声:是诊断NCP首选的无创性非侵袭性检查。

价格较CT便宜,方法简单,可复性强,能清晰地观察到LRV受压时的解剖关系,作出LRV扩张诊断,同时还可除外先天性肾畸形外伤、肿瘤、结石、感染性疾患及血管异常造成的血尿。

30例胡桃夹综合症误诊分析

30例胡桃夹综合症误诊分析
现 2年 未 复发 。 例 2男 性 ,5岁 , 生 。 因 间 断血 尿 3年 , 重 半 月 , , 2 学 加 门 诊 以” 肾小 球 肾炎 ” 治 入 院 。患 者 自述 半 年 前 感 冒后 2 出 收 天
3 例 中, 0 尿肌酐轻度升高( 5— 5u o L 9例 , 10 3 0 m l ) / 血脂 、 血 糖、 血浆蛋 白均在正 常范 围。抗 核抗体 ( )HB A ( , F 一 , S g 一)R
正 常 。 常 规 : 白( )红 细 胞 3 ~ 0个/ P 尿 红细 胞 相 差 尿 蛋 口 , 54 H ,
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在 9度以 内。无肾动脉狭 窄及静脉
栓塞现象。 中 1 其 0例 B超 提 示 左 肾轻 度 肿 大 , 有 轻 度 弥 漫 伴
性损伤。
1 . 疗 及转 归 3治 确 诊 后 的 病 例 ,5例 给 予 介 入 治 疗 , 转 上 级 医 院 手 1 5例
现肉眼血尿 , 尿路刺激征 、 无 水肿及高血压 。尿常规 : 白( 蛋 口 口 )红细胞 满视 野。当地 以” , 急性肾炎” 诊治 , 给予青霉素静 脉滴注 , 口服中药汤剂 。 者第 1 天尿常规 : 白阴性 , 患 0 蛋 红细 胞 01 H 。 ~ 个/ P 但以后 间断发作 , 于运动后明显。 每 入院查体 : 血 压 109 mm g 精神不振 , 4 /0 H , 面色萎黄 , 周身无水肿 、 心肺正 常, 全腹无压痛 , 双肾区无 叩击痛 。 患者 自述身倦 、 乏力 , 左侧 腰部不适 。 化验血肌 酐 3 0 mo1血脂 、 2u U, 血糖 , 0 血沉等均 抗” ”
尿 中红细胞相差显微镜检查 9 %为正常细胞形态 。 0 彩色多普 乐: 仰卧时 , 肾静 脉扩张部位 内径( ) 左 a 是狭 窄部位 内径 ( ) b 的 25倍 , . 脊柱后伸 2 0分钟 后 ,/ ab为 6 。诊断 : 胡桃 夹综合 症 。经休息 、 于中药益气和活血化淤治疗 3周 , 给 血尿 消失 ,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eft renal entrapment syndrome),它是左肾静脉(left renal vein,LRV)行经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所成夹角时受压而引起的临床现象,常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腰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

1972年Schepper首先报告由此引起左肾出血,才引起重视。

1、病因学解剖学上,下腔静脉(IVC)和腹主动脉并行于腹膜后脊柱两侧,前者位于右侧,后者位于左侧。

肠系膜上动脉(SMA)位于腹主动脉前方,与其形成夹角。

右肾静脉直接注入IVC,而左肾静脉(LRV)则需穿经腹主动脉与SMA所成的夹角,跨越腹主动脉前方才注入IVC。

正常时此夹角为45O~90O,其间充塞肠系膜脂肪、淋巴结及腹膜使LRV不致受到挤压。

但当青春期身高迅速增长、椎体过度伸展、体型急剧变化等情况下,此夹角变小,使LRV受压,引起左肾静脉高压,此称为“前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98%的正常人IVC与LRV压力梯度<0.13kpa(0.973mmHg),患有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时压力梯度≥0.40kpa(3mmHg)。

也有文献报道了另一种少见的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即左肾静脉并未穿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而是从腹主动脉后方穿过汇入下腔静脉,因受到腹主动脉的压迫而出现左肾静脉高压,因而又称之为“后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2、病理学左肾静脉受压后肾静脉高压是产生血尿的主要原因。

左肾静脉受压,使肾及其周围静脉淤血,淤积的静脉血最终造成肾盏薄壁静脉破裂出血,血液进入集合系统和肾盏穹窿出现血尿。

同时,左睾丸静脉、左卵巢静脉以及部分盆腔静脉由于回流受阻而淤血,肾静脉淤血还可影响肾间质的血液供应,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使尿中α1微球蛋白增高,出现蛋白尿。

胡桃夹综合征一例病案报告及诊疗讨论

胡桃夹综合征一例病案报告及诊疗讨论

胡桃夹综合征一例病案报告及诊疗讨论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 ,NCS)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eft renal vein entrapment syndrome )是指左肾静脉(LRV)在通过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腹主动脉(AO)之间的夹角时,由于夹角的减小而受到压迫,从而引起血尿、蛋白尿、生殖静脉曲张、左腰腹部疼痛、全身疲乏、月经失调等一系列临床表现【1】。

1972 年Schepper 首次报道胡桃夹综合征引起左肾出血,经膀胱镜检分侧留取尿液而证实【2】。

随着临床上多种医学检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胡桃夹综合征的发现率逐渐提高,也推动了临床上对于该病的研究与认识。

本文介绍一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临床诊断过程,结合相关文献,对胡桃夹综合征的临床诊疗方法进行简要描述。

1.病例简介患者,男,19 岁。

主诉因自查发现阴囊左侧精索静脉曲张,且偶有左腰腹部不适,前来就诊。

患者平卧位查体未见精索静脉曲张有明显缓解,考虑为左肾静脉受机械压迫所致。

尿常规化验各项指标均正常,无血尿或蛋白尿;红细胞形态检查结果正常。

进行平卧位左肾部彩色超声检查,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腹主动脉(AO)之间夹角为26°,正常人两者之间夹角在45°到60°之间;左肾静脉(LRA)受压处管径(D1)为2.11mm,左肾静脉远端管径(D2)为9.33mm;左肾静脉受压处血流速度(V1)为1.21m/s,左肾静脉远端血流速度(V2)为0.31m/s。

左肾静脉远端与受压端管径比值4.42,通常该比值大于3 即可考虑疑似胡桃夹综合征阳性。

进一步做CTA 肾血管造影检查后,可清晰的看到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为 22.5°,明显小于正常值,结合患者症状,诊断为胡桃夹综合征。

临床上当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夹角小于30°时会对左肾静脉产生较严重的压迫,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但该患者年纪较小,且无血尿、蛋白尿等肾部受损症状,故推荐保守治疗,定期复查即可。

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syndrome)

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syndrome)

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syndrome)
胡桃夹现象描述了腹主动脉和上肠系膜动脉之间左肾静脉的受压迫。

胡桃夹综合症是指胡桃夹现象引起的临床表现。

文献显示女性的发病率较高,高峰出现在30-40岁之间。

主要临床表现
检查方法:
❶病人应禁食但补充充足水分。

这能够消除肠道气体,同时保持静脉充盈
❷超声检查者应在肠系膜上动脉水平的横断面和纵断面上检查主动脉,这是为了排除任何可能压迫左肾静脉的占位性病变
❸在纵切面上测量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角度。

角度小了
❹然后评估左肾静脉是否受压?如果阳性,测量压迫点、远心段直径
❺测量左肾静脉远心段和受压段的流速。

流速比大于5:1为阳性。

❻评估两个肾脏,寻找任何病理状况
❼评估腹股沟区域的静脉系统是否功能不全?如果怀疑,测量静脉直径,超过3毫米为阳性
❽男性精索静脉曲张及女性卵巢静脉功能不全的评估。

左精索静脉曲张
小结:
主要超声表现
特别提醒:临床上要全面查肾脏功能,以防因为胡桃夹综合征而忽略了肾炎,造成延误治疗
附:巷有烟雨千古秀,心无霜雪四时春。

几十年变迁,平江路情结永不忘怀,这里留下我童年的足迹,这里留下年少的余韵。

中医药治疗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经验

中医药治疗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经验

中医药治疗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经验1、概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1eft renalvein entrapment syndrome)即胡桃夹现象(nutcracker phenomenon,NCP)。

是指走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所形成夹角、跨越腹主动脉前方注入下腔静脉的左肾静脉(LRV)受到挤压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

2、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肠系膜上动脉起始于腹主动脉,并于之构成45°~60°夹角,左肾静脉走行于此夹角之间,由于其夹角被肠系膜脂肪及腹膜等填充,而防止左肾静脉受压。

当这一解剖位置发生变化,使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的纤维通道相对变小,使正常通过其间然后汇入下腔静脉的左肾静脉受压。

左肾静脉回流受阻,压力增高,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即“胡桃夹”综合征(图一、图二)。

图二磁共振血管造影左肾静脉在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形成的夹角内受压3、临床表现“胡桃夹”综合征好发于青少年,儿童发病分布在4—7岁,多发年龄在13—18岁,随着近年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成年人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及其他临床表现。

3.1血尿为无症状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92%以上的红细胞形态为正形即非肾小球性血尿)的发作,有时可伴有左侧腹痛和腰痛。

血尿多在剧烈运动之后和傍晚出现,出血可反复发作,有时伴有持续性肉眼血尿。

产生血尿的原因主要为肾内静脉、肾盂和输尿管静脉压力持续或间断增高,静脉扩张迂曲,静脉壁变薄。

在某种原因使压力继续增高可导致扩张病变的静脉壁破裂,血流流入肾集合系统,产生临床上的血尿症状。

各患者之间的血尿症状轻重不一,同一患者也可轻重不同,有时可以完全消失。

3.2蛋白尿“胡桃夹”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直立性蛋白尿,多见于小儿直立位或活动后出现。

产生蛋白尿的原因是当患者直立位时或活动后内脏下垂,使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间夹角变小,导致左肾静脉受压致肾充血,使肾小球对蛋白的滤过增加,并超过肾小球重吸收能力而产生蛋白尿。

胡桃夹综合症诊断标准

胡桃夹综合症诊断标准

胡桃夹综合症,也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是一种由于左肾静脉在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所形成的夹角或腹主动脉和脊柱之间受机械挤压导致左肾静脉回流受阻,左肾、输尿管及生殖腺静脉压力增高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

胡桃夹综合症的诊断标准并未完全统一,但一般会参考以下几个关键指标:1.左肾静脉狭窄处近端扩张处的内径与狭窄处的内径比:这个比值大于3,可以作为诊断胡桃夹综合症的一个重要依据。

2.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的夹角:一般情况下,这个夹角大于45°,这也是B 超可以测量的标准。

3.血尿和直立性蛋白尿:这是胡桃夹综合症的常见症状,如果有这些症状,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认是否患有胡桃夹综合症。

4.腰痛:胡桃夹综合症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腰痛的症状,尤其是在活动后。

5.其他症状: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胡桃夹综合症的患者还可能出现直立不耐受、腹痛、腰痛、胃肠道症状和性腺静脉曲张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以上指标可以作为诊断胡桃夹综合症的参考,但最终的诊断还需要依赖于医生的专业判断和相关检查结果。

胡桃夹综合征的临床及CT表现

胡桃夹综合征的临床及CT表现
胡桃夹综合征的临床 及ct表现
目录
CONTENTS
• 胡桃夹综合征概述 • 胡桃夹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 胡桃夹综合征的CT表现 •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 胡桃夹综合征的案例分析
01 胡桃夹综合征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胡桃夹综合征,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 合征,是由于左肾静脉在腹主动脉和 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受到机械性挤压而 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流行病学与发病率
流行病学
胡桃夹综合征在亚洲地区较为常见, 尤其是日本和中国。其发病率约为 0.7%-1.7%,男女比例约为4:1。
发病率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肥胖 人群的增加,胡桃夹综合征的发 病率呈上升趋势。
02 胡桃夹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01
02
03
04
血尿
约一半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 的血尿,表现为尿液颜色变红
腹主动脉狭窄
腹主动脉在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中 可能存在狭窄,表现为血管壁不 规则或局部狭窄。
肠系膜上动脉扭曲
肠系膜上动脉在胡桃夹综合征患 者中可能存在扭曲或移位,导致 血管形态异常。
鉴别诊断
左肾静脉血栓
01
左肾静脉血栓的CT表现与胡桃夹综合征相似,但通常伴随其他
症状如疼痛、发热等。
腹主动脉瘤
02
腹主动脉瘤的CT表现与胡桃夹综合征相似,但通常伴随动脉壁
部分患者腹部可闻及血管杂音,提示肾静脉受压。
3
精索静脉曲张
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索静脉曲张,提示下腔静脉受 压。
并发症
贫血
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表现为 乏力、头晕等症状。
肾功能不全
长期肾脏病变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 表现为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等症状。

胡桃夹综合征诊疗进展

胡桃夹综合征诊疗进展

统 一 的诊 断 标 准 , 极 易造 成误 诊 、 漏 诊 。该 病 治 疗 应 以 保 守 治 疗 为 主 ; 有手 术适应证 者 , 及早 行手术 治疗 , 效果较 好 ; 介 入 治 疗 潜 力 巨大 , 前景广 阔, 有 望 取 代 手 术 而成 为该 病 首 选 的 治 疗 方 法 。 关键 词 胡 桃 夹 综 合 征 左 肾静 脉受 压 [ 中图分类号 ] R 6 9 2 诊 疗 进 展
< 4 mg / ( k g・ d ) ; ③ 腹部 超 声 或 C T检 查 可 见左 肾静 脉受压 、 扩张 ; ④ 左 肾静 脉 和下 腔 静 脉 间 的 压力 差 > 5 c mH , 0; ⑤ 膀 胱镜检 查 发现左 侧尿 路 出血 ; ⑥ 肾活检
春期 身 高 快 速增 长 、 S MA起 始 部 脂肪 组 织减 少 、 腹 腔 脏 器下 垂 、 脊柱 过度 伸展 等情 况 , 该夹 角变 窄 , 左 肾静
月 经 出 血 。 三、 诊 断
系膜 上 动 脉 ( s u p e r i o r me s e n t e r i c a r t e r y , S M A) 之 间 的 夹角 时受 到挤 压 ; 后者 是指 左 肾静脉 从腹 主动 脉 和脊 柱之 间 的 问 隙 穿 过 时 受 挤 压 。如 果 仅 发 现 L R V 受挤 压 , 而没 有其 他 相 关 的临 床 症 状 , 则 称 为 胡桃 夹 现象 ( n u t c r a c k e r p h e n o m e n o n , N C P ) 。
[ 文 献标 识 码 ] A
胡 桃夹 综 合 征 ( n u t c r a c k e r s y n d r o me , N C S ) , 又 称

左肾静脉压迫(胡桃夹)综合征_56

左肾静脉压迫(胡桃夹)综合征_56
频谱多普勒:于左肾静脉受压段狭窄处取样,可见频谱呈“城垛样”改变。
主编 曹 雁 韦曙东 于纯
副主编 修斌 王战业 熊鹰
内容简介
超声经典教程全书分为四章,运用简洁的文字,由浅入深的写作手法,涵盖常规腹部(肝胆胰脾)、男科(泌尿、男性生殖)及浅表器官(甲状腺、乳腺)以及产科等方面的内容。
与国内同类书不同的是此书的内容贴切临床,诊断要点做了非常细致的描述,附有临床病例和经典图像,对临床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适合各年资超声医师学习参考,特别适合于中低年资医师,也适合临床相关医师阅读,是国际公认的学习超声经典教程。
第三章 颜面部畸形
第1节 眼距过近
第2节 眼距过宽
第3节 独眼畸形
第4节 小眼畸形
第5节 无眼畸形
第6节 白内障
第7节 无鼻
第8节 单鼻孔
第9节 喙鼻
第10节 裂鼻
第11节 双鼻
第12节 鞍鼻
第13节 唇裂
第14节 腭裂
第15节 小颌畸形
第16节 无耳畸形
第17节 小耳畸形
第18节 耳位低
第19节 鼻泪 管 囊 肿
第14节 木乃伊结节
第15节 多囊甲状腺
第二章 甲状旁腺与颈部淋巴结
第1节 甲状旁腺增生
第2节 甲状旁腺腺瘤
第3节 甲状旁腺癌变
第4节 颈部淋巴结
第三章 乳腺
第1节 哺乳期双侧乳腺积乳
第2节 乳腺炎
第3节 脂膜炎
第4节 脂肪团块嵌入
第5节 副乳
第6节 假体
第7节 乳腺增生症
第8节 乳腺囊肿
第9节 积乳囊肿
第6节 脾包虫性囊肿
第7节 脾恶性淋巴瘤
第8节 脾血管肉瘤
第9节 脾转移癌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夹现象 ” 。1 9 5 0年 , E L — S AD R 和 MI NA 首 次 报 道 了
肾静 脉走 行 于腹主 动 脉 和脊 柱 之 间 的后 胡 桃 夹 综 合
征_ 4 ) 、 肠 系膜上 动 脉 的异 常分 支 或起 源 异 常 _ 6 ] 、 腹
腔 脏器下 垂 ( 尤 其在 直 立 活 动 时 , 腹 腔脏 器 因重 力 下 垂 牵拉肠 系膜 动脉 , 导致左 肾静脉受 压 ) 、 部分青 少 年
r ena l v ei n be t wee n t he ab dom i na l a or t a a nd s up er i o r me s e nt e r i c a r t e r y or be t wee n t he ab do mi na l a or t a a nd s pi ne,w hi c h r e s u l t s i n va r i ou s s y m pt oms.Ba s e d on l i t e r a t ur e r e v i e w an d t he a ut hor ’ S c l i ni c al e x per i e n ce,t hi s pa pe r d e s c r i b e s t h e pat h ophy s i Ol Og y, d i a gn os i s a nd t r e at me nt o f t hi s r a r e di s e a s e.
ABS TRACT : Nu t c r a k e r s y n d r o me ,a l s o k n o wn a s l e f t r e n a l v e i n e n t r a p me n t s y n d r o me ,i s c a u s e d b y c o mp r e s s i o n o f t h e l e f t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胡桃夹现象)诊治近况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胡桃夹现象)诊治近况
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左肾静脉及其周围解剖结构,有助于明确 诊断。
MRI血管成像
MRI血管成像也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可以多角度、多平面地显示 左肾静脉受压情况。
肾静脉造影
肾静脉造影是诊断胡桃夹现象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左肾静脉受压 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02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胡 桃夹现象)的病因学研究

01
02
03
影像学检查
利用超声、CT和MRI等影 像学手段,提高对左肾静 脉压迫综合征的早期发现 率。
血液检查
关注尿常规、肾功能等指 标变化,以便早期发现异 常。
临床观察
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观察, 特别是对疑似患者进行定 期复查。
优化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 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 提高治疗效果。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检查方法, 可以清晰地显示左肾静脉的解剖结构和血流情况,有助于 早期诊断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动态增强CT
动态增强CT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左肾 静脉的解剖结构和血流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左肾静脉压 迫综合征。
新型治疗方法的研究
1 2 3
尿。
腰痛
蛋白尿
高血压
约40%的患者会出现腰 部疼痛,多为钝痛或牵
拉痛。
约30%的患者会出现蛋 白尿,多为微量至轻度。
约10%的患者会出现高 血压,可能与肾脏缺血
有关。
诊断标准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胡桃夹现象的首选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左肾静脉受压 情况,同时还可以测量左肾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等参数。
CT血管成像
定义与病理机制
定义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胡桃夹现象)诊治近况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胡桃夹现象)诊治近况

自1972年 De Schepper 首先报道 NCP可引起左肾出血以来, 至今已30 多年,通过 大量临床观察 和研究,目 前对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 疗等,大部分都已比较清楚。 本病多 见于儿童, 也可见于成人,儿童多在 发育期发病,发病年龄 7~13 岁,男 性居多,且常发生在 体形比较瘦长的 青少年中
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3D -MRA 3D - MRA 可立体清晰地显示LRV 受压部 位及程度,并能很好地 观察狭窄远端有无扩 张;NCP的LRV 于SMA 处受压,其压迹边 缘清楚整齐, 受阻的远端呈狭窄后扩张表现, 有时可见侧支循环及曲张的静脉影, 通常有 腰升静脉、左肾上腺静脉、输尿管周围静脉、 生殖腺静脉等
静脉肾盂造影 静脉肾盂造影可对NCP 提出参 考诊断依据, 但 IVP 受患者血液动力 学变化及某些技术因素的影响可出 现假阴性, 且不易观察侧支循环状况, 临床采用并不广泛
DSA
C T 检查
可显示LRV 被挤压的征象, 在相应 平面增强扫描显示 AO、SMA 与受压的 LRV 三者的解剖关系, 可见LRV 近端淤 血扩张, 有时还能显示侧支循环情况, 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佳
其它表现
当LRV长期受压,持续静脉高压 状态,侧枝循环建立不良,可能继发 失血性贫血,肾性高血压,肾功不全 等严重并发症,反之,随着青少年的 成长,脂肪组织的填充,侧枝循环的 建立,受压减轻,LRV静脉高压缓解, NCP的表现也可能缓解消失
一 NCP 二 NCP 三 NCP 四 NCP 五 NCP
认识 NCP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 血尿、蛋白尿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两个症 状,也是肾内科最常见的 2个表现,血尿较 蛋白尿更常见; 2. 尿潜血阳性和镜下血尿的关系; 3. 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常见的原因; 4. 是器质性疾病还是功能性疾病; 5. 运动性血尿、运动性蛋白尿,直立性蛋 白尿的原因; 6. 认识 NCP,儿童、成人、中老年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尿的程度与腹痛、精索静脉曲 张等症状不相符合,伴有精索静脉曲 张的患者,因有可能缓解肾静脉的高 压状态,故出血和腹痛可不明显。
NCP的血尿是由LRV与泌尿系发 生异常交通引起,因红细胞不经过肾 小球基底膜挤压滤过,故尿中红细胞 多为正常形态,血尿属于非肾小球源 性,呈均一型
绝大部分NCP出血是于尿常规 检查时,发现无症状镜下血尿而就 诊, 也有不少患者 因肉眼血尿发 现,且病程中可有数次和 / 或反复 性肉眼血尿,甚至有的可持续数月 或更久,多在感冒时、剧烈运动后 出现血尿,可伴有全身倦怠、左侧 腹痛、左腰部不适和腰部疼痛等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胡桃夹现象)诊治近况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left renal vein entrapment syndrome)也称胡桃夹综合征 (nutcracker syndrome)或 胡 桃 夹 现 象 (nutcracker phenomenon,NCP) 是 临
床上引起血尿、蛋白尿的重要原因之一。 它
汇入IVC;而 LRV则需穿过A0与 SMA形
成的夹角, 才能注入IVC。这一夹角约为 45 ° ~60°, 并被肠系膜脂肪、 淋巴结、 腹膜等组织充填。正常情况下 LRV不受压 迫,某些特定情况下(如青春期儿童增长
迅速, 形成瘦长体形, 脊椎过度伸展,
体位急剧变化等)可使夹角变小,影
响 LRV的血流动力学,使LRV和引流 到 LRV的血管发生瘀血或形成侧支循环, 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表现。近 年来,有
与SMA间夹角变窄,导致NCP的发生
NCP引起出血的机制
一方面因 LRV回流受阻, LRV内压增高,导致薄壁的静脉 破裂,血液流入尿收集系统引起 血尿;另一方面,扩张的静脉窦 与临近的肾盏形成的交通支亦会 引起血尿
据报道,98 %的正常人 LRV和 IVC 之间的 压差 <1mmHg ,当压差
≥Hale Waihona Puke mmHg时,即可导致左肾出血。 是否出血还和局部解剖及肾脏有
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结合文献对 NCP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诊断治疗作简要介绍
一 NCP 的发病机制 二 NCP 的临床表现 三 NCP 的辅助检查 四 NCP 的诊断标准 五 NCP 的治疗进展
NCP 的解剖学基础
下腔静脉(IVC)位于A0 右侧,右肾
静脉(RRV) 与A0的行程短而直,可直接
是指 行走于 腹主动 脉( Abdominal aorta,
AO)肠系 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之间的左肾静脉 ( Left re-
nal vien,LRV)受到挤压 引起的 一系列的
临床表现
认识 NCP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 血尿、蛋白尿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两个症 状,也是肾内科最常见的 2个表现,血尿较 蛋白尿更常见;
无病理状态有一定关系(如肾盏穹隆
部静脉窦壁菲薄,位于肾小盏终末端
易于破裂,穹隆部黏膜炎症、水肿等)。 LRV行程长于RRV且血流负荷较大, 也是引起LRV高压的因素
NCP引起蛋白尿的机制
直立性蛋白尿在青少年中并不少见, 其青春期发病率可达10 % , Shintaku 等 (1990)报告15 例直立性蛋白尿患儿伴有 NCP,他认蛋白尿可能与直立位时肾静脉 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有关。直立位时内脏下 垂,可使AO与SMA之间的夹角变小,导致 LRV受压,LRV受压引起肾瘀血、缺氧, 使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蛋白的滤过 增加,超过肾小球重吸收的能力而产生蛋 白尿
学者认为 NCP 可引起 LRV 及肾内各级 分支动脉的血流变化,导致肾小球及肾
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萎缩、坏死,从而 引发肾脏病变的发生
IVC SMA
LRV受压的因素
青春期身高迅速增长、椎体过度 伸展、体型趋向瘦长,内脏下垂,直 立活动时 腹腔脏器因重力牵拉 SMA, SMA起始部脂肪组织减少,淋巴结肿 大以及 肿瘤压迫等情况,都可使 AO
技术的不断发展,NCP的发病率呈逐 年上升趋势。本病的 典型症状为非肾
小球性血尿和/或直立性蛋白尿,近年 来还有以慢性疲劳综合征、左侧 精索
静脉曲张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的NCP 的报道
由于NCP 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 故对NCP准确做出诊断、及时进行治 疗意义重大。近年来有关NCP的报道 日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 年底 国内报道172篇,总数已逾千例。
动物实验证实,将大鼠肾静脉 夹住,可使尿蛋白的排出量增加10 倍多。Cho 等报告53 %~56 %的 直立性蛋白尿由NCP引起,故对青 春期发生直立性蛋白尿的患者,在 慎重查找有无器质性肾脏疾病的同 时,应警惕NCP的可能
前“胡桃夹”现象:左肾静脉在肠 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受压称之 为前“胡桃夹”现象或肠系膜上动脉现 象;
2. 尿潜血阳性和镜下血尿的关系; 3. 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常见的原因; 4. 是器质性疾病还是功能性疾病; 5. 运动性血尿、运动性蛋白尿,直立性蛋 白尿的原因;
6. 认识 NCP,儿童、成人、中老年人
自1972年 De Schepper 首先报道 NCP可引起左肾出血以来, 至今已30 多年,通过 大量临床观察 和研究,目
前对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 疗等,大部分都已比较清楚。 本病多 见于儿童, 也可见于成人,儿童多在 发育期发病,发病年龄 7~13 岁,男 性居多,且常发生在 体形比较瘦长的 青少年中
据统计,小儿NCP引起的血尿约 占儿童血尿的33.3 % ,目前已成为儿 童血尿较常见的病因之一。 随着诊断
后“胡桃夹”现象:是指左肾静脉 行走于腹主动脉之后所形成的“胡桃 夹”现象,称之为后“胡桃夹”现象
一 NCP 的发病机制 二 NCP 的临床表现 三 NCP 的辅助检查 四 NCP 的诊断标准 五 NCP 的治疗进展
非肾小球性血尿
LRV高压是产生血尿的主要原因, LRV及其引流的输尿管周围静脉、生 殖系统静脉等处于瘀血状态,此瘀血 的静脉系统与尿的收集系统之间发生 异常交通时即引起血尿。NCP引起血 尿最主要的特征是来自左侧的非肾小 球性血尿,出血程度不—。血尿可发 生于运动后,多无其他症状,但也有 诉及左腰部不适、腹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