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诊重点知识
中医诊断学知识重点
第一单元绪论中医诊断三大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第二单元望诊1望神①得神:健康②失神、无神:重病,久病,虚证,实证。
精亏盛衰:意思模糊,目无光彩,眼球呆滞。
→提示:脏腑精气亏虚已极。
邪盛神乱(病重):实证导致谵语←热扰心神所致实证。
③少神:得神与失神之间,亚健康:精神不振,面色不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
④假神:突然面红如妆,戴阳证,除中。
→脏腑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
(回光返照)傻2神乱:癫狂痴痫脏燥↑⑴焦虑:脏燥;恐惧:卑惵;⑵淡漠痴呆:见于癫,痴呆⑶猝然昏倒,口吐白沫,口中怪叫见于痫病。
↓喃喃自语,哭笑无常;3望面色①正常人(有胃气;有神气;):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主色(生来就有肤色;有光泽和无光泽之分)客色(→外界影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善色,恶色属于异常。
②五色主病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满面通红:实热证;两歡潮红、嫩红:虚热证、阴虚。
面色苍白,歡颊部嫩红如妆:戴阳证白色:主虚证(血虚→淡白;气虚→苍白;阳虚→晄白),寒证,失血证。
无阴虚黄色:主虚证(脾虚为主),湿证。
萎黄:脾胃气虚黄胖:脾虚湿盛黄疸:阳黄黄色鲜明如橘,湿热阴黄如烟熏,寒湿。
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寒痛淤惊+气滞)青紫:血瘀青黄、苍黄:肝郁脾虚眉间鼻柱,唇周围色青:惊风、惊风前兆。
青黑、淡青:寒盛痛剧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淤血,剧痛。
(寒痛淤虚+水饮)面黑暗淡:肾阳虚面黑干焦: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黧黑:淤4望形态形体胖瘦:形体肥胖,食欲旺盛:形气有余;形体胖瘦,食少:形胜气虚;形瘦食多:中焦有火;形瘦食少:中气虚弱;大肉尽脱:脏腑精气衰竭,属病危。
姿态异常:喜仰,但坐不得卧:心衰,肺气肿。
(了解)异常动作:颤动者:外感:动风预兆;内伤:虚风内动;抽搐、拘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见于小儿惊风,痫病,破伤风,子痫,马钱子中毒。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导言: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下面将介绍中医学基础知识的重点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人体各器官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阐述了世界万物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元素(金、木、水、火、土),用以描述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
3. 气血津液理论:中医强调人体的气血津液对健康的重要性,即脏腑组织器官需要充足的气血津液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二、中医诊断方法1. 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是四诊合参,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舌苔、脉搏等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并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 脉诊: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包括脉搏的频率、形态、力度等变化。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病人的阴阳、气血等方面的情况。
三、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应用单味草药或复方药物来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经典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形式,通过手法的推拿和按摩来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达到调节气血、舒缓疼痛、促进病灶复原的作用。
四、中医文化与养生1. 中医养生理论:中医强调预防和调护,注重提高个体的自身抵抗力。
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都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
2. 中医与四季饮食:中医将食物与四季变化、气候特点相结合,提倡根据季节来调整饮食,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3. 中医与心理健康:中医注重身心的调和,认为情绪的失衡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来保护健康。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医诊断学是考试中容易得分和对学习其他临床科目有很大帮助的学科,就此,对中医诊断学在考试中常出现考点的容进展了汇总,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重点容,重点复习,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望诊:一、望神中四种神态常考的是少神、假神及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假神尤为常考察的容。
1.得神的临床表现:精神良好,神志清楚,反响灵敏,两目精彩,面色红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作自如等。
反映脏腑精气充足,生命活动正常,为安康的表现。
2.少神的临床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缓慢等。
提示正气缺乏,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素体虚弱者,或病情较轻,或病后恢复期。
3.假神的临床表现: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佳,神志清楚;或目无光荣,突然目光转亮;或久病面色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久病懒言少语,却突然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久病本无食欲,而突然欲进饮食或食量突然增加等。
提示脏腑精气衰竭,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多见于临终之前。
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二、望面色中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是重点中的重点。
考频率尤为高。
1.青色青色主血瘀、肝病、寒证、痛证、惊风。
〔1〕面色淡青,多为虚寒证。
〔2〕面色青黑,多为实寒证、剧痛,或肝病迁延日久。
〔3〕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阳虚衰,心血瘀阻,或肺气壅塞。
〔4〕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冷脉微,多属心阳暴脱证。
2.赤色赤色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炽热炽盛的实热证。
〔2〕两颧潮红者,多属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3〕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颧颊部嫩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
是阳气虚衰,阴寒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3.黄色黄色主脾虚、湿证。
〔1〕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萎黄〞。
常见于脾胃气虚,气血缺乏者。
〔2〕面色淡黄而虚浮,称为"黄胖〞。
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级)考试重点知识点大全
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级)考试重点知识点大全1、连续监测法测定ALT活性浓度,标本量(v)10μl,试剂量350μl,比色杯光径(L)1cm,340nm处NADH摩尔消光系数ε=6.3×103,经计算K值[X=(TV/SV)×(1/ε)×(1/L)×104]为( )。
A.6508B.5714C.4920D.4127E.3915正确答案:B2、下列试验中血标本受溶血影响最小的是( )。
A.钾离子B.葡萄糖C.LDHD.ASTE.ACP正确答案:B3、与前列腺癌密切相关的肿瘤标志物( )。
A.NSEB.CEAC.CA225D.PSAE.AFP正确答案:D4、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的免疫复合物,可选用何种试验来检测A.Clq结合试验B.腹蛇毒因子激活试验C.细菌多糖结合试验D.胰蛋白酶结合试验E.速率散射比浊法正确答案:A5、骨髓移植后引起GVHR的主要效应细胞是A.T细胞B.B细胞C.基质细胞D.造血干细胞E.红细胞正确答案:A6、目前抗可提取性抗原抗体的检测方法是( )。
A.免疫印迹法B.ELISA(夹心法)C.直接凝集试验D.ELISA(间接法)E.免疫荧光技术正确答案:A7、下列关于清蛋白的描述,正确的是A.具有运输胆红素的功能B.分子结构中含氨基酸残,基的个数为850个C.分子结构中含二硫键的个数为13个D.不能运输青霉素E.在血液偏酸性时,其氨基和羧基以—NH正确答案:A8、胰岛素的作用机制是A.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改变膜成分的排列结构,这种变化的信息通过第二信使再引起细胞内生物学反应B.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经过第二信使的传递直接参与糖代谢的调节C.直接渗透到细胞内对糖代谢发挥作用D.直接渗透到细胞内与核内蛋白结合而发挥作用E.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对糖代谢发挥作用正确答案:A9、ICSH推荐血沉测定的参考方法是A.库氏法B.潘氏法C.温氏法D.魏氏法E.ZSR法正确答案:D10、下列对热抵抗力最强的细菌是A.大肠埃希菌B.阴沟肠杆菌C.草绿色链球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E.结核分枝杆菌正确答案:D11、以下关于抗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中医诊断学重点考点总结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脏腑辨证心血虚心阴虚心气
中医诊断学重点考点总结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脏腑辨证心血虚心阴虚心气摘要:1.中医诊断学概述2.脏腑辨证的重要性3.心血虚与心阴虚的临床表现及区别4.心气虚的病理特点与治疗方法5.心得与总结正文: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诊断学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中,脏腑辨证作为一种基本的诊断方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本文将对中医诊断学中的重点考点进行总结,以期为大家在学习和应用中提供有益的参考。
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核心内容,它通过对脏腑功能的分析,判断病因、病机和病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在脏腑辨证中,心血虚、心阴虚和心气虚是心脏疾病的三种常见类型,了解它们的临床表现及区别,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心血虚主要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质淡嫩、脉细无力等。
心阴虚则见心悸、失眠、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质红绛、脉细数等。
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同点在于都有心悸、失眠等症状,但心血虚以阳气不足为主,表现为面色苍白、舌质淡嫩、脉细无力;而心阴虚以阴液亏损为主,表现为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质红绛、脉细数。
心气虚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面色咣白、舌质淡、脉弱。
心气虚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补益心气,方剂可选用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
此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适当选用中成药、针灸、拔罐等治疗手段。
在学习脏腑辨证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熟练掌握各种证候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
此外,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基本功,如脉诊、舌诊等,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总之,中医诊断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掌握脏腑辨证是关键。
通过对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等病证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中医执考考生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o老舌:实证o嫩舌:虚证。
o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o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o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o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o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o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o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o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o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o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o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o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o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医,学教育网整理。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中医必背知识大全一、中医基础知识1. 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2.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四诊法、六经辨证法;3. 中医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二、中医病证诊断1. 中医常见病:感冒、发热、腹泻、咳嗽、头痛等;2. 中医常见病证:风寒感冒、暑湿伤食、中暑等;3. 中医重点病证: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肝炎等。
三、中药学知识1.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分类、药材采集、药物炮制等;2. 中药治疗方法:方剂选取、煎药制剂等;3. 中药药理学:药物性状、药理作用、药物毒性等;4. 主要中药:人参、陈皮、桂枝、阿胶等。
四、针灸按摩1. 针灸基础知识:针刺定位、穴位分布,针灸操作规范等;2. 针灸应用:针灸治疗常见病证;3. 按摩基础知识:穴位按摩手法、常见的按摩调理方法等;4. 按摩应用:按摩治疗常见病证。
五、营养调理1. 中医饮食调理:中医养生的四季保健、五味调理、五谷杂粮等;2. 中医保健: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
六、中医与现代医学1.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中西医整合、中医适应症等;2. 中医现代化:中医药规范化、现代化设备等。
七、医德医风1. 医患关系:医患信任,医患沟通等;2. 医德医风:医德道德要求、医生职业道德规范等。
八、中医药文化1. 中医历史:中医发展历史、中医名家等;2. 中医文化:中医文化底蕴、中药文化等。
以上就是中医必背知识大全,领会其中的精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同时,我们在学习和传承中医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和基础。
它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了解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从而确定病人的病证。
以下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章节总结。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病因分类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它强调从整体上观察病人的病情,辩证分型,并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因病机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病因与病机之间的关系。
病因分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它将疾病按病因不同分为外感病、内伤病、中毒病、杂病等。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目色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语音、呼吸声、咳嗽声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谈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这些方法相互补充,综合运用可以得到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三、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痛、头痛等。
感冒是由外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发热、流鼻涕、咳嗽等。
咳嗽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其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等。
发热是由于机体受到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其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
腹痛是腹部出现疼痛的症状,其病因多种多样,中医诊断学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可以确定病人的病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包括内科疾病辨析、外科疾病辨析、妇科疾病辨析等。
内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外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伤部位、疼痛程度、红肿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妇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月经情况、白带情况、腹痛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中医内科主治 专业知识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主治专业知识重点总结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医内科主治专业知识重点总结导言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腑的疾病诊断、治疗以及预防。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中医执考考生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o老舌:实证o嫩舌:虚证。
o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o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o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o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o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o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o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o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o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o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o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o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o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医,学教育网整理。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1.中医四诊法: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也被称为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观特征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呼吸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2.脉诊: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脉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情况。
根据脉搏的弦、滑、涩、散、数、微等特点,可以判定病症的轻重、病因的归属等信息。
3.舌诊:中医诊断中,舌诊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人体内脏的功能状况可以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质地等来判断。
例如,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消化不良,舌苔少津可能表示阴虚等。
4.望诊: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等外观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例如,面赤可能表示热病,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虚等。
5.问诊:中医的问诊过程中,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从而了解疾病的起因和发展。
问诊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方面。
6.切诊:中医的切诊是指通过对脉搏的触摸来判断人体各脏腑功能的状况。
例如,肝脉代表肝的健康状况,脾脉代表脾的功能状况等。
7.病因学:中医诊断学中,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包括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凉伤阳、病毒感染等。
8.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它包括了病机关系、病机转变、病机对证候等方面的内容。
9.辨证施治:中医诊断学中,辨证施治是根据疾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是以辨证施治为特点的医学,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
辨证的方法包含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等。
总之,中医诊断学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脉诊、舌诊、望诊、问诊、切诊等手段,通过观察、听诊、嗅闻、问询等方法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一、中医学基础概念1.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和自然环境相互关联,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受到自然界的影响。
3. 中医学的辩证施治中医学强调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和病情表现,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学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理论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阐述了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 五脏六腑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3. 经络与气血经络与气血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调理气血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诊断方法1. 望闻问切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观察、听诊、询问和脉诊等手段了解患者的病情。
2. 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等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
3. 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来判断其体质和病情。
四、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选用具有药理作用的药物来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特色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施针或灸灼来调整患者的气血,从而治疗疾病。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按摩特定部位和穴位来调整气血,促进疾病康复。
五、中医药文化与传统医学1. 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
2. 传统医学的价值传统医学在治疗慢性病、康复保健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3. 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药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空间。
总结回顾: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中医药文化等方面。
中医诊断学口诀
中医诊断学口诀使用说明:中诊是一个较为散装的科目,即知识点分散,需要自己归纳和总结。
一开始我觉得中诊是最难学的科目,没有规律,后来在复习的过程中发现考试重点非常集中,也就是要着重对一些常考内容进行深度记忆,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学中诊的效率。
像舌诊脉诊是历年考试的重点内容,而且经常考察多选,这两部分完全可以通过背口诀加记忆提高复习效果。
我复习中诊是课本+学霸笔记相结合,最好和中基一起学习,两门科目有许多交叉知识点,便于加深理解。
之前听过几节张凤瑞老师的视频课,他说学中诊最好的方法就是两个人一起学,这样可以每天跟对方互抽知识点,不知道效果如何,如果大家有研友可以试一试。
以下的口诀按照考纲顺序来,有些是自编口诀,有些是蓝基因APP里积累的,大家可以酌情选择一些顺口的。
Part1望诊(举例)少神:晦乏少不即目光晦暗乏神,面色淡白少华,精神不振面青:气血寒痛风面黑:肾虚水寒淤血痛囟填:温脑颅目态:目凝肝风瘿精痰目瞤风热血气衰疝气:肝气寒热久远行(肝郁、寒湿、湿热、久立、远行)舌诊:青紫舌:寒热酒血伤(寒极、热极、血瘀、酒毒、外伤)绛舌:热热阴(热入营分、热入血分、阴虚火旺)舌形:胖点老裂痕(胖瘦、点刺、老嫩、裂纹、齿痕)胖大舌:水湿内停,痰湿热毒(水湿、痰饮、湿热、热毒上壅)裂纹舌:血虚脾虚热裂纹(血虚不润、脾虚湿侵、热盛伤津)颤动舌:一个老男人耍酒风(老男人:什么都虚,所以气血虚、阳虚;酒:酒毒内蕴;风:肝风内动之各种生风)白苔:平表寒湿(平人、表证、寒证、湿证)Part2闻诊谵语:外热温心阳明痰,热血痈陷疔走黄(1、外感热病,温邪入心包2、阳明腑实证3、痰热扰乱心神4、热入血室5、痈疽毒邪内陷6、疔毒走黄)呃逆:新病闻呃非火即寒(寒邪、热邪客胃),久病闻呃胃气欲绝、突发呃逆饮食刺激,偶感风寒嗳气:嗳气食积肝气犯,寒邪胃阳胃气虚肠鸣音增多(肠鸣漉漉):蓄水师干旱死(胃肠虚寒虚寒、水饮、饮食、肝脾不调、外感风寒湿客于胃肠)肠鸣音减少:热气凝结,干(热结、气虚、气滞、寒凝、肝脾不调)烂苹果味:削苹果(消渴并发症患者)Part3问诊头汗:上中元酒(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蕴结、元气将脱,虚阳上越,进食热汤热酒)手足心汗:阴阳中阴阳脾(阴虚阳亢、阳气内郁、中焦湿热、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燥热内结、脾虚运化失常)麻木:麻气风寒湿(气血亏虚、肝风内动、痰湿淤血阻滞经络)乏力:乏气阳脾湿(气血亏虚、阳气虚衰、脾虚湿困)厌食:一食一妇两湿热(食积胃脘、妇女妊娠恶阻、脾胃湿热、肝胆湿热)渴不多饮:阴湿痰淤热入营(阴虚、湿热、痰饮、淤血、热入营分)其中阴虚还可表现为渴不欲饮脉诊:二十八脉歌诀(最好全背下)浮洪濡散革与孔,沉伏牢弱四脉充。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上篇四诊部分笔记绪论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法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一、审察内外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辨证求因病证结合,以证为主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证”和“症”和概念“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
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如:痰热壅肺证肾阴虚证卫分证三、四诊合参四诊并重,不可偏废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闻—听声音、嗅气味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切—诊脉和按诊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二)八纲(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辨证的方法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三、参加临床实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望诊注意事项:(1)光线(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3)有步骤、有重点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第一节全身望诊一、望神二、望色三、望形态四、望姿态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先天之精→神←滋养后天之精•神、精、气三者同盛同衰•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神旺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三)望神的要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得神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假神1、神气不足:轻度失神虚证患者2、神志异常癫--抑郁型(湿痰蒙闭)狂--兴奋型(痰火扰心)痫--发作型(肝风挟痰上扰)望神的注意事项•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2、做到神形合参•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4、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二、望面色•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西医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西医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症状学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三单元检体诊断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背诵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背诵
1. 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包括辨证施治的原则、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内容。
2. 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包括辨证的基本方法、辨证的程序与要求等。
3. 四诊合参:包括望、闻、问、切四个诊断方法,通过观察病人外部表现、听闻其言、询问其病情、切诊其脉象等,全面了解病情,为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4. 病机辨证:指根据中医病机学理论,辨析病机,即病因、病位、病理的综合作用,从而进行辨证施治。
5.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目、唇、舌质等外部表现,来了解病情,判断其虚实、寒热、湿燥、血瘀等病机特点。
6. 闻诊: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警觉程度等表现,来了解病情,判断其呼吸音、呼吸节律、声音的状况等。
7.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的主诉、伴随症状、发病过程等,了解病情,判断其病机特点。
8. 切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了解病情,判断其脉象的阴阳、浮沉、代谢等特点,从而得出是否有病以及病机。
9. 辨证施治:根据病情辨证,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按摩、刮痧、拔罐等,以恢复人体内外平衡,促进健康。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知识背诵,建议学习者结合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深入学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中基、中诊说课ppt课件
中基、中诊说课
课程教学时间设计
1、全学期《中基、中诊学》共90学时,理 论教学90学时,课外实践教学12学时。
2、其中中医基础讲授48学时,中医诊断42 学时。
3、周末组织学生见习,不计入正规教学课 时。
中基、中诊说课
教学过程与课堂教学时间设计
复习上次课内容, 概述或提问3分钟 提出问题或病例,收集资料, 12分钟
讲述内容,解决 问题65分钟讨论问题或病例,布 置作业10分钟
中基、中诊说课
五、课程建设思路
1
创建校级、市级精品课 程和教学团队。
探讨并实施实践教学法、
2 开放互动教学法等。
创立整套教学PPT,拍
3 摄整套中医学视频。
中基、中诊说课
课程建设思路
PBL教 学
PPT
参考书 练习题
临证视频
集成教 学软件
1.常色 • 含义:人在生理状态时面部皮肤的色泽。
• 特征——明润,含蓄。 • 中华民族的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 分类:
(1)主色——人基本的,终身不变的肤色。 (可因种族或个体差异而不同)
中基、中诊说课
(2)客色——因外界因素(如季节、气候)的影 响而发生变化的正常肤色。
(较之主色略有不同;变化是暂时的) • 四季平色:
中基、中诊说课
3、选用教材及教材的重点、难点
选用教材: 新世纪全国中医中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由王农银、郭靠山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 重点:阴阳、藏象、病因、防治原则、四诊、脏腑辨证、 八纲辨证
• 难点:藏象、病因、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中基、中诊说课
教学对象情况
临证考核 动画
中诊重点知识
八纲辨证: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证候归类的八个纲领.医生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搜索和掌握的各种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部位的浅深,疾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症类别的阴阳作为辨证的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里证:病变部位在身体深层,脏腑气血受病所反映的证候,它和表证相对而言,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病.齿痕舌: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 多见于脾阳虚虚衰、湿盛或气血不足。
心脉痹阻证:由于瘀血、瘀浊、寒邪、气滞等阻痹心脉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心胸闭闷疼痛,痛引肩背内侧,时发时止等症状。
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午后两颧潮红者属阴虚证,(阴虚阳亢,虚火上炎—肺痨)。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如红妆,游移不定,属戴阳证。
正常脉象的特征:舌色淡红,(淡红舌,薄白苔)。
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见于胃阴虚证。
(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作者:晋朝,王叔和。
何谓半表半里证?半表半里证是指病变既未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而是处于半表半里之间的证候.主要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正常脉象的特点:正常脉象是指正常人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也称平脉、常脉或缓脉.特点:脉位不浮不沉,沉取不绝;脉数一息4~5至,不快不慢,节律一致;脉形不大不小,寸、关、尺三部有脉;脉势从容和缓,流畅均匀,流利有力。
“三部有脉,和缓有力”为要,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从容、徐和、软滑(脾胃功能的胜衰和营养状况的优劣);有神:柔和有力、节律整齐(血气旺盛心神健旺);有根:迟脉有力,沉取不绝(肾气充足)。
五色主病的要点病色可分为赤、白、黄、青、黑。
分别见于不同的脏腑和不同疾病的性质。
五色归五脏,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青为肝,黑为肾.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根据病人面部五色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即为五色主病。
中医诊断学
崔紫虚 敖 氏
金元四大家: 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从正
这一时期在医学上的百家争鸣,为下一阶段的众多成就打下了基础。
绪论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三)
3 明清以来,中诊的突出成就
著作名称 时 代
《景岳全书》 明
作者
张介宾
对中诊的贡献
内容丰富,论述精辟。其中“脉神章”详述 《内》、《难》、《伤寒》诸家脉义,尤以脉神、 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度为详;“传忠录”首先讨 论阴阳六变,明确提出八纲辨证的重大作用。同 时提出问诊“十问歌”等。 取诸家脉学之精华,以歌诀形式,详述二十七脉 之脉体、主病及鉴别等。
诊法
一、问寒热
寒热概念: “寒”,指病人有怕冷的感觉,临床有以下三种情况: 恶风:遇风感冷,避之可缓; 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加衣被近火取缓而不能缓解者; 畏寒:病人自觉怕冷,加衣被近火取缓可以缓解者。 “热”,指体温升高;或虽体温正常而病人自觉全身或局部发 热。 寒热病机:取决于病邪性质及阴阳盛衰两方面。 邪气致病:感受寒邪,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则恶寒; 感受热邪,热为阳邪,其性炎热,则发热。 阴阳失调:阳盛则热,阴虚(阳亢)则热,热为阳征; 阴盛则寒,阳虚(阴盛)则寒,寒为阴象。 张景岳曰:“寒热者,阴阳之化也。”“阴阳不可见,寒 热见之。” 寒热内容:有否寒热;寒热是否同时出现,孰轻孰重;寒热之新久;持 续时间长短;有否特定时间或部位;寒热与体温的关系;寒热消长 的条件及其兼症等。
绪论
诊
病
诊病,又称辨病。是在中医理论指导 下,综合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 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病,是对疾病的全过程的特点和变化 规律所作的概括和抽象。 中医诊断学将介绍疾病诊断的基本方 法,疾病的病名命名原则及分类等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纲辨证: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证候归类的八个纲领。
医生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搜索和掌握的各种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部位的浅深,疾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症类别的阴阳作为辨证的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里证:病变部位在身体深层,脏腑气血受病所反映的证候,它和表证相对而言,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病。
齿痕舌: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
多见于脾阳虚虚衰、湿盛或气血不足。
心脉痹阻证:由于瘀血、瘀浊、寒邪、气滞等阻痹心脉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心胸闭闷疼痛,痛引肩背内侧,时发时止等症状。
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午后两颧潮红者属阴虚证,(阴虚阳亢,虚火上炎—肺痨)。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如红妆,游移不定,属戴阳证。
正常脉象的特征:舌色淡红,(淡红舌,薄白苔)。
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见于胃阴虚证。
(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作者:晋朝,王叔和。
何谓半表半里证?
半表半里证是指病变既未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而是处于半表半里之间的证候。
主要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正常脉象的特点:正常脉象是指正常人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也称平脉、常脉或缓脉。
特点:脉位不浮不沉,沉取不绝;
脉数一息4~5至,不快不慢,节律一致;
脉形不大不小,寸、关、尺三部有脉;
脉势从容和缓,流畅均匀,流利有力。
“三部有脉,和缓有力”为要,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从容、徐和、软滑(脾胃功能的胜衰和营养状况的优劣);
有神:柔和有力、节律整齐(血气旺盛心神健旺);
有根:迟脉有力,沉取不绝(肾气充足)。
五色主病的要点
病色可分为赤、白、黄、青、黑。
分别见于不同的脏腑和不同疾病的性质。
五色归五脏,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青为肝,黑为肾。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根据病人面部五色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即为五色主病。
1.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阴虚证(虚阳上越)。
2.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3.黄色:主脾虚、湿证。
4.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
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虚实真假的辨证要点:
辨别虚实的真假,关键在于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其中尤以沉取之象为真谛。
其次是舌质的胖嫩与苍老,言语呼吸的高亢粗壮与低怯微弱。
病人整个体质状况、病之新久、治疗经过等也是辨析的依据。
郑声的临床表现:神识不清,语音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
是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见于疾病晚期、危重的病人。
亡阴证:指体液大量耗伤,阴液严重亏乏而欲竭所表现的证候。
表现为:汗热味咸而粘,呼吸短促,恶热,手足文,躁妄不安,口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干无津,脉细数,按之无力。
亡阳证:体内阳气极度虚衰而表现出阳气将脱的证候。
表现:冷汗淋漓,味淡而微粘,肌肤凉,手足冷,口不渴,喜热饮,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面色鲜明如橘皮色—阳黄(湿热为患);
面色晦暗如烟熏色—阴黄(湿寒为患)。
紫舌主气血运行不畅。
舌色泛青—寒凝血瘀,血形凝泣之证;
舌色淡紫或紫暗而湿润-阳虚阴盛,气血运行不畅之证;舌色绛紫或红紫,苔少而干—邪热亢盛,营血瘀滞;舌色紫暗或舌上有斑点—瘀血内阻;
舌尖瘀血瘀斑—心血瘀阻;
舌边瘀血瘀斑—肝郁血瘀;
舌中青紫—瘀阻胃络。
心阴虚:心烦咽干,心悸,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也是青少年的常脉,妇人的孕脉。
短脉:主气病。
促、结、代脉的共同特点:脉律不规则(脉律不齐),
濡脉与弱脉的区别要点
濡脉:浮细而软,轻举即得,主虚证、湿。
弱脉:极软而沉细,重按始得,主气血两虚。
夏季:主洪脉(夏季阳气亢盛,脉象稍现洪大)
【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脏腑在舌面的分布: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根主肾,舌边主肝胆。
舌苔有根(有根苔为胃之舌,即舌苔中厚边薄,紧贴舌面或刮之有苔迹)是胃气存亡的指标。
少阳证(半表半里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厥阴证:肝与心包寒热虚实错杂。
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呕逆。
头痛连项---太阳经;
两侧头痛---少阳经。
前额连眉棱骨痛—阳明经,
巅顶痛—厥阴经。
口干而但欲漱口而不欲咽者---血瘀证;
渴喜热饮,饮水不多—痰饮内停,阳气虚弱。
渴不多饮,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黄腻—湿热证。
渴不多饮,身热夜甚—温病营分证。
多食易饥,大便溏泄---胃强脾弱。
(能食不能化—脾寒胃热)
痰和饮的共有证不包括:形体肥胖。
饮停胃肠:脘腹痞胀,谁生漉漉,时吐清水,谓之痰饮。
饮停胸胁:胸胁饱满,咳嗽时牵引作痛,谓之悬饮。
饮停心肺:支饮;饮停四肢:溢饮。
阳水证的特征:水肿之病短而属实的证候,以头面浮肿,先从眼睑开始,继而遍及全身,来势迅速,小便短少,皮肤薄而光亮,伴恶风,发热咽痛,肢体酸楚,苔白,脉浮,多有外邪侵袭。
以水肿突起,来势迅速,小便短少,皮肤光亮,病程短,体壮实为特点,病变主要在肺脾。
阴水证的特征:水肿之病程而属虚证证候,水肿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脘腹闷胀,纳呆便溏,神倦肢困,畏冷喜温,腰膝冷痛,四肢不温,面色晄白,舌淡胖,脉沉迟无力,由病久体虚,脾肾阳气亏虚所致。
以肿势缓而持久,肤色暗,畏冷肢凉,舌淡胖等为特征。
腻苔提示:湿浊、痰饮、食积。
苔腻而滑:痰浊,寒湿内阻,阳气被逼。
苔厚腻如粉:时邪夹湿,自里而发,苔厚而粘腻:脾胃湿浊之邪气上泛。
自汗、盗汗并见见于气阴两亏。
脾阳虚证,水肿证:
由于脾阳虚衰,失于温运而表现的虚寒证候。
表现为:腹胀纳少,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冷,四肢不温,大便溏薄清稀,肢体浮肿,小便短少,带下量多而稀白,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迟无力。
证因:脾胃气虚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而损伤脾阳,亦可因肾阳不振而致脾阳虚衰,温运无力,则水湿停聚,故小便短少水湿泛溢于肌肤,肢体浮肿。
①主诉:腹痛五年,加重一周.②证名:脾阳虚证(脾虚寒证).
③辨证分析:本证因过食生冷伤脾而致脾阳虚所致.脾阳虚衰,运化失健,故纳少腹胀;食后脾气益困,故食后尤甚;阳虚阴盛,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按。
脾失健运,湿渗大肠则便溏;湿溢肌肤则肢体困重,阳虚温煦失职,故四肢不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均为阳虚、水寒之气内盛之征。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