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2024年气象服务中心全年工作计划

2024年气象服务中心全年工作计划

2024年气象服务中心全年工作计划一、引言2023年气象服务中心将继续致力于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服务, 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提供科学支撑。

本工作计划将涵盖气象观测、预报预警、气候服务和技术创新等方面, 旨在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 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 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作出应有贡献。

二、气象观测1.维护现有气象观测设备的正常运行, 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扩大气象观测网络, 增加观测站点覆盖面, 提高观测数据的时空分辨率。

3.推进自动化气象观测技术,提高观测数据的自动化程度和实时性。

三、预报预警1.提高短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包括小时级、日级和逐时预报。

2.强化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 完善预警体系和预警技术手段, 提高预警及时性和精确性。

3.深化气象与其他专业领域的融合,提供定制化的气象服务,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

四、气候服务1.提供长期气候预测和季节气候预报, 帮助农业、水利、交通等行业做出科学决策。

2.加强极端天气事件的气候背景分析研究, 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3.推广气候监测与分析技术,提供气候资源评估、气候适应性研究等服务。

五、技术创新1.加强气象大数据研究, 提升大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为气象服务提供更多元化的支持。

2.推进人工智能在气象预报和分析中的应用, 提高预报准确性和效率。

3.加快气象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传输和共享的效率,支撑气象服务的智能化发展。

六、专业培训与交流1.继续组织气象人员参加国际、国内气象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了解国际气象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2.加强内部培训, 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

3.开展公众气象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气象服务的认识和理解。

七、综合管理1.加强气象服务质量监督, 建立健全质量评估和反馈机制, 及时解决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2.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灾害性天气事件, 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气象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6篇

气象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6篇

气象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6篇篇1今年是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此,我对过去一年的气象工作进行总结。

(一)工作成果1. 气象监测与预报过去一年,我们不断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工作,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我们采用了先进的气象监测设备和技术,对天气变化进行了全面、精准的监测。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国内外气象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提高了天气预报的水平和质量。

2. 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服务我们建立了完善的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及时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在应对重大气象灾害时,我们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积极组织应急服务,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服务。

3. 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我们加强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展了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工作。

同时,我们还积极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工作亮点1. 创新工作方式我们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采用先进的气象监测设备和技术,提高了气象监测和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合作模式。

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我们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通过举办各类培训和学习班,提高了气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同时,我们还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工作计划为了推动气象事业的持续发展,我们将制定以下工作计划:(一)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工作我们将继续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工作,引进先进的气象监测设备和技术,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与国内外气象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提高天气预报的水平和质量。

(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机制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预警机制,提高预警信息的发布效率和覆盖面。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应急服务工作,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能力。

(三)推进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我们将继续推进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工作。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09.12.30•【文号】气发[2009]463号•【施行日期】2009.12.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气发〔2009〕4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已经中国气象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是对《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指导意见》(气发〔2009〕175号)的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科学调整站网布局、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增强观测能力、确保观测系统稳定运行、发挥观测系统效益”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

请各省(区、市)气象局依据本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施计划,并报中国气象局备案。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国气象局2009年12月目录一、发展目标二、主要任务(一)国家气候观测网1.地面气候观测2.高空气候观测3.大气成分观测4.海洋基本气候变量观测5.陆地基本气候变量观测(二)国家天气观测网1.地面气象观测2.海洋气象观测3.高空气象观测4.天气雷达观测5.气象卫星观测6.移动气象观测(三)区域气象观测网(四)专业气象观测网1.农业气象观测2.交通气象观测3.人工影响天气观测4.风能观测5.太阳能观测6.电力气象观测7.环境气象观测8.城市气象观测9.空间天气观测(五)技术装备保障1.建立健全技术装备保障体系2.运行监控3.维护维修4.装备供应5.计量检定6.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管理(六)观测数据质量与观测产品1.主要内容2.实施进度(七)技术研发及平台建设1.技术研发2.国家气候观象台3.基础平台建设和设备考核试验三、保障措施(一)加强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二)完善体制机制(三)提高队伍素质(四)统筹各类资金投入(五)加强交流与合作附录附表1:气候观测要求(GCOS指标)(a)基本气候变量(b)地面和高空基本气候变量观测精度要求附表2:天气观测要求(WMO指标)(a)地面气象观测(b)高空气象观测(c)辐射观测附图1:优化后国家基准气候站分布图(草案)附图2:国家级地面观测站布局图(草案)附图3:全国雷电观测网布局图(草案)附图4:新一代天气雷达布局图(216部)附图5:调整后的农业气象观测站分布图附图6:风能资源观测网布局图(草案)附图7:太阳能资源观测网布局图(草案)附图8:空间天气观测布局图(草案)本规划依据《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指导意见》(气发〔2009〕175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气象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统筹国家、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对气象工作的投入,按照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思路,提出了2010-2015年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目标,明确了科学调整站网布局、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增强观测能力、确保稳定运行、发挥观测系统效益等方面的发展任务、实施进度和保障措施。

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

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

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一、十三五”期间我县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1.“十二五”发展回顾“十二五”期间,XX县气象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农业强县、旅游名县、物流中心、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工作思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在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气象事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全县气象综合探测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了X个自动气象站、XX个乡镇区域自动监测站。

“人工XX防雹工程”成功实施两年,购置了X套火箭作业系统,作业车X辆,实现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手段和作业规模的升级。

⑴气象工作在XX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二五”期间,我县天气预报水平,特别是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过程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增强了气象灾害及其发生灾害的预报警报能力。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先后开展了特种温度观测、高密度分时雨量监测、气象灾害预警等业务服务工作。

目前,我县气象服务已发展到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建筑、林业、水利、环保、国土、电力、保险、消防等各行各业,渗透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防灾减灾做出了积极贡献。

气象服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⑵气象科技不断发展,人才培养力度明显加大。

通过实施“科技兴气象”战略,进一步完善了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增强了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科研项目的规模、档次有了较大提高。

“人才强业”战略稳步实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培养本科生X名(含在读),大专生X名,有X人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培养工作得到明显加强,人才结构和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⑶气象法制建设和依法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县气象依法行政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气象行政审批项目进入行政服务中心。

气象行业规划、行业政策、行业监督和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气象事业步入依法建设和发展的轨道。

气象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9篇

气象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9篇

气象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9篇第1篇示例:气象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一、工作总结作为气象工作者,经过一年的工作,我对自己在过去一年的工作状态进行了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认真负责,尽职尽责地完成了我的工作任务。

在气象观测、气象预报、气象预警等方面,我都尽力做到准确、及时,为社会、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准确的气象信息。

在气象观测方面,我积极参与了气象站点的观测工作,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记录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的数据,保证了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气象预报方面,我运用气象预报知识和技术,结合实时的气象观测数据,准确地预报了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为人们的出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气象预警方面,我及时发布了各类气象预警信息,有效地预防了自然灾害的发生,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我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意识到了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中,为气象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工作计划在新的一年里,我将制定以下工作计划,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 提高气象观测能力。

我将加强气象观测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将按时进行气象观测、数据记录,确保每一份数据都准确无误。

2. 加强气象预报能力。

我将不断学习新的气象预报知识和技术,提高自己的气象预报能力。

我将及时更新气象预报数据,及时向社会发布准确的气象预报信息。

4. 加强团队合作。

我将积极配合气象站点的其他工作人员,共同完成气象观测、气象预报和气象预警等工作任务。

我将与同事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共同为气象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作风,全力以赴完成工作任务,为气象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坚信,在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过程中,我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2000字】第2篇示例:气象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一、工作总结1.精准预测在过去的一年里,我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提高了自己的预测精准度。

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深化气象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社会化为导向大力发展重点领域专业气象服 务,探索气象科技服务新思路。落实地方支持气象事业发展有关政策,完善与推进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双重计划财 务体制,建立健全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考评机制。
.加强气象法治标准建设。推进气象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强化气象行政权力 的制约和监督,依法发展气象事业,全面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以重点监管、信用监管 、“双随机、一公开”为抓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气象法治机构和队伍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
(六)加强组织保障,全力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区、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发挥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的主导作用,落实气象事业发展各项任务。认真研究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组织协调,制定实施方 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要求,强化督查考核,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提高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能力。聚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需求,加强面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 、加工和供应等各个环节的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构建完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站网。优化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方式 ,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气象基础信息融合共享,实现基于位置、关键农时的精细化、定制化、直通式农业气象服 务。发展精细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加强花木盆景、黑塌菜等特色优势农业全产业链特色服务,进一步放大“苏•皋 长寿”品牌效应,深化乡村旅游和美丽宜居乡村气象服务效益。与保险公司共建持续稳定的信息共享机制,扩大政策 性气象保险服务效果。
到2025年建成较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构完善、功能先进、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 象工作与“强富美高”新建设需求相适应。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6%以上,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比“十三五”平均水 平提升5%,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达到45分钟以上,公众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 90分以上,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较“十三五”平均下降15%。在城市和沿江气象服务方面形成比较明显优势, 气象灾害监测精细化程度、气象服务智慧化程度、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走在前列;在气象科技创 新和人才体系建设方面形成比较明显优势,形成一批气象科技创新成果,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业务人才。

气象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气象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气象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气象科技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气象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需求分析(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气象科技取得了显著成就。

气象观测技术不断进步,气象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等观测手段日益完善,数据质量和时空分辨率不断提高。

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取得重要进展,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逐步提升。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涵盖了农业、交通、能源、水利等多个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需求分析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天气气候形势和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我国气象科技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和预报能力有待提高,气候系统模式的模拟和预测能力还需加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不够完善,跨学科交叉融合不够深入,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加强气象科技创新,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 2025 年,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突破,气象观测、预报、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气象科技对气象事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 60%以上。

到 2035 年,建成世界气象科技创新高地,气象科技整体实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实现气象强国目标提供强大支撑。

三、重点任务(一)加强气象观测技术创新研发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观测仪器和设备,发展天地空一体化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加强卫星气象观测技术研发,提高气象卫星的观测精度和时空分辨率。

2023年气象工作计划9篇

2023年气象工作计划9篇

2023年气象工作计划9篇气象工作计划篇1一、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基本情况和现状分析(一)基本情况市地处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台风、洪涝、干旱、高温、强对流天气、寒潮、暴雨、大雾、冰冻、霜冻、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都有发生。

据统计,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各类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绝对值在大幅度地增加,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在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为主要特点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

气象灾害防御已经成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重要的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导各级气象防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状分析随着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建成较完整的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业务体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与服务面不断拓宽,电视、电台、报纸、手机、、电话、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广泛应用于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全市每天接受气象服务信息的公众达到95%以上;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取得进展,已经探索建立了市区域联防、上下联动、部门联合的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应急处置机制;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著,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显著下降,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的3%—6%下降到目前的1%—3%;初步构建起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制度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国务院有关文件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陆续颁布实施;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科普宣传不断深入,通过气象科普基地、气象科普馆、气象科普讲座、大众传媒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了公众防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2.04.28•【文号】国发〔2022〕11号•【施行日期】2022.04.28•【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22年4月28日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懈努力,推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统筹发展和安全对防范气象灾害重大风险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保障的需求越来越多样。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牵引发展、多方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编制情况说明

《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编制情况说明

《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编制情况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0.01.03•【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编制情况说明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论述,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气象科普发展规划编制工作,2018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制定气象科普发展规划。

2018年初,中国气象局成立了由局领导牵头,局办公室统筹协调,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具体负责,相关业务单位、省局人员参与的编写组,和由部门内部、外部专家组成的编写专家咨询组。

经近两个月的时间,编写组按照任务分工边调研、边起草,先后五易其稿,于6月1日正式形成《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讨论稿。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先后共收到意见68条,采纳了51条。

具体包括:6月7日,局领导听取规划编制情况汇报,提出了对整体框架、主要内容等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根据局领导意见和建议,编写组召开三次讨论会,对讨论稿内容进行修改;召开两次咨询会,听取科技部、中国科协、中科院、科普研究所等外部门院士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讨论稿;8月28日,局办公室发文,向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和内设机构征求意见;10月22日至23日在第六次全国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会议上征求与会代表意见,进一步修改讨论稿,形成送审稿;12月10日,《规划》经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12月19日印发。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注重做好五个“衔接”:一、注重与国家科普规划衔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是全国科普工作的行动指南,气象科普工作是其中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与国家科普规划衔接将为气象科普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气象事业规划的工作方案(2篇)

气象事业规划的工作方案(2篇)

气象事业规划的工作方案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气象事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____年,我们将以科学精神和务实作风,制定和实施全面的气象事业规划,以应对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等气象挑战,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1. 加强观测和预报:提高气象观测和预报能力,准确有效地预测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

2. 优化服务体系:建立现代化的气象服务体系,提供个性化、精确的气象服务,满足社会各个层面对气象信息的需求。

3. 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气象科技创新,提升气象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4.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气象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享气象信息和技术,提高国际气象合作水平,推动全球气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重点工作1. 提高气象观测和预报能力- 更新和完善气象观测设备,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 加强气象预报模型的研发和优化,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推动气象监测和预报技术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数据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 建立和完善气象观测和预报质量评估机制,保证观测和预报的质量。

2. 建立现代化的气象服务体系- 搭建个性化气象服务平台,满足各行业、各层面对气象信息的个性化需求。

- 加强与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供实时、精准的气象服务支持。

- 推广气象智能终端设备,提供更便捷的气象信息查询和服务。

- 加强社会气象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气象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3. 加强气象科技创新- 加大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研究力度,提升气象科学研究水平。

- 推动气象遥感技术的应用,提高气象观测的空间分辨率和时空覆盖能力。

- 加强气象数值模式的优化和改进,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 深化气象大数据研究,开展气象数据挖掘和分析,挖掘气象数据的潜在价值。

4. 拓展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气象组织的合作,参与全球气象科学研究和气象监测网络建设。

2024年气象事业规划的工作方案

2024年气象事业规划的工作方案

2024年气象事业规划的工作方案一、引言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全球气象灾害的频发,气象事业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为了提高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水平,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制定____年气象事业规划的工作方案至关重要。

本工作方案将着重探讨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能力提升、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点工作。

二、科技创新1. 加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推动气象观测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利用,开展气象预报模型的研究和改进,提升气象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2. 推进气象监测技术的创新:加强对气象监测仪器的研发和改进,提高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气象预警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持。

3. 发展气象灾害预警技术: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前预警并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三、人才培养1. 加强气象专业教育:加大气象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设高水平的气象学院和研究机构,培养更多优秀的气象专业人才。

2. 推进交叉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鼓励气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交叉学科人才,提高气象事业的整体水平。

3. 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的气象人才培养和职称评定制度,激励气象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吸引更多高水平的人才加入气象事业。

四、服务能力提升1. 完善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的建设和布局,提升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 提高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加强对各类气象服务需求的分析和研究,提供精准的气象预报和服务,满足不同行业和群体的需求。

3. 加强区域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在重点区域建立起健全的气象服务体系,提供定制化的气象服务,实现区域气象的全方位覆盖。

五、国际合作1. 加强与国际气象组织的合作:加大与世界气象组织和其他国际气象组织的合作力度,参与全球气象事务的决策和规划,提升我国在国际气象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2. 推动气象科技成果的国际合作应用: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成果在国际上的应用和推广,为全球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1.11.24
•【文号】气发〔2021〕133号
•【施行日期】2021.11.24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气象其他规定
正文
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印发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气发〔2021〕13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气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编制了《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该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全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未来五年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现将《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推动我国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附件: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
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
2021年11月24日。

气象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气象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气象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回顾过去的一年,气象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骄傲的成绩,我们在各项工作中不断迈进,为气象服务、预报预警、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2023年的工作展现出了我国气象事业的新气象、新气象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以及我们团队协同合作的优良品质,在此,为了更好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我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对未来气象工作的展望,提出2024年的工作计划。

一、工作总结1. 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在过去的一年,我们不断加强对气象服务的能力建设,提高服务的精准度和时效性,扩大了服务的范围和领域。

通过气象服务系统的升级改造,我们能够更好地为各行业提供气象服务支持,满足人们对气象信息的需求。

在自然灾害气象预警方面,我们持续完善预警机制,提高了灾害预警的准确度和及时性,为防范自然灾害带来了更多的安全保障。

2. 聚焦气候变化研究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我们紧密跟踪国际研究进展,加强了国内外合作,提高了气候变化模拟和预测能力。

我们也加大了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研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更多的科学参考和支撑。

3.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不断引进新技术,加强自主研发,提高了气象观测、预报和服务的科技含量。

我们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手段,提高了气象信息的提取和利用效率,为气象服务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4. 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我们不断加强对气象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工作,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的气象科技人才,为气象科研和服务提供了更强大的智力支持。

我们也加强了团队合作和协同创新,形成了一支思想活跃、业务技能娴熟的精英团队,为整个气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加强气象宣传工作我们注重加强气象宣传工作,提高了公众对气象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引导公众关注气象信息,提高了对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我们积极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展示活动等方式,深入推进了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气象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气象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气象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2.31•【字号】成办发[2012]66号•【施行日期】2012.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气象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成办发〔2012〕66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气象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2年12月31日成都市气象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为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气象现代化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四川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成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气象事业发展回顾(一)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基本形成。

全市建成了地面观测与垂直观测相结合、遥感遥测连续自动化的气象综合观测网,各类地面自动观测站达到315个,新增卫星遥感观测、风廓线雷达观测、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卫星GPS(全球定位系统)水汽观测、大气成分观测、能见度观测、雷电观测、土壤湿度自动观测等一批现代化新型装备,气象观测手段更加先进,观测项目更加丰富,观测时空密度得到极大提高,对灾害性、高影响天气的监测更加及时有效。

(二)现代气象预测预报业务基本建立。

基本建立起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综合应用多种监测资料和分析手段的现代气象预测预报业务体系。

建成高性能计算机和海量存储系统、高清视频预报会商系统、新一代卫星遥感应用系统、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等现代化业务系统;研究开发了乡镇预报系统、短临预报系统、大气污染气象监测服务系统等;开展了灾害性天气短临预报、乡镇气象预报业务工作,初步建立了精细化数值预报业务系统;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得到较大提升,预报时效从3天提高到5天,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从75%提高到82%,暴雨、强对流等灾重天气的短期预报准确率由57%提高到67%,短时临近预报从无到有,监测预报准确率达到85%。

海洋气象发展规划(2016~2025年)

海洋气象发展规划(2016~2025年)

附件海洋气象发展规划(2016-2025年)2016年1月前言我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海洋是我国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我国地处典型季风气候区,海洋的能量、水分循环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气候和环境变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确定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任务,对海洋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海洋事业发展规划》、《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均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强海洋气象服务。

根据《气象法》、《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相关规定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完成了《海洋气象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写工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中国气象局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听取专家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赴沿海省份开展了实地调研,多次征求了有关部门和地方的意见,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进行了评估,根据各方面意见对《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并与相关专项规划进行了衔接。

《规划》在分析海洋气象发展现状、面临形势、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了海洋气象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对海洋气象统筹布局、共建共享做了安排,是未来十年全国海洋气象发展的基本依据。

《规划》范围为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们江入海口,以及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我国管辖海域,海洋气象服务能力覆盖远海和远洋。

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1)第一节海洋气象业务发展现状 (1)第二节海洋气象发展面临的形势 (3)第三节海洋气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第二章海洋气象发展的总体思路 (7)第一节指导思想 (7)第二节规划原则 (7)第三节发展目标 (8)第四节规划布局 (10)第三章完善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站网 (13)第一节海基气象观测 (13)第二节空基气象观测 (15)第三节岸基气象观测 (16)第四节天基气象观测 (18)第四章提高海洋气象预报预测水平 (20)第一节海洋气象监测分析 (20)第二节海洋气象预报预警 (20)第三节海洋气候监测预测 (21)第四节海洋气象数值预报 (22)第五章构建海洋气象公共服务体系 (24)第一节海洋气象信息发布 (24)第二节海洋气象专业服务 (26)第三节海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 (27)第四节海洋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 (29)第六章加强海洋气象通信网络建设 (30)第一节海洋气象通信网络 (30)第二节海洋气象信息处理 (30)第三节海洋气象信息共享 (32)第七章提升海洋气象装备保障能力 (33)第一节海洋气象综合保障基地 (33)第二节无人飞机保障平台 (33)第三节海洋气象移动应急保障 (34)第八章建立海洋气象共建共享协作机制 (35)第一节共建海洋综合观测站网 (35)第二节共用海洋综合保障设施 (35)第三节共享海洋气象数据产品 (36)第四节协作加强预报预警服务 (36)第五节合作加强海洋气象研发 (36)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 (37)第一节规划实施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37)第二节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37)第三节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 (38)第十章资金筹措及实施安排 (39)第一节资金筹措 (39)第二节重点工程 (39)第三节前期工作安排 (41)第四节效益分析 (42)第十一章保障措施 (45)第一章规划背景我国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和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3.6%,集中了我国40%以上的人口、70%以上的大城市和60%以上的社会总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发展规划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年)来源: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8日气象发展规划(2011 — 2015年)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前言?“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指导下,广大气象工作者奋发努力,气象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时代要求,公共气象服务面临前所未有的需求,气象现代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气象科技创新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气象事业发展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2009年9月中国气象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气象发展规划(2011 - 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期间对《规划》进行了多次讨论审议。

《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 - 2015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以下简称国务院3号文件)相关部署,是科学谋划未来五年气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目录前言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四、强化公共服务,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气象保障水平(一)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三)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四)深化城市气象服务(五)加强重点领域气象服务?(六)强化人工影响天气能力?(七)大力发展气象信息产业五、加强业务体系能力建设,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一)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二)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三)强化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四)增强资料应用和信息支撑能力?六、积极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一)气象卫星系统工程?(二)天气雷达工程?(三)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四)气候变化应对决策支撑系统工程?(五)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六)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气象保障工程(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工程?(八)人工影响天气工程?(九)海洋气象综合监测预报预警工程?(十)国家气象业务应急备份系统工程(十一)数值预报和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工程?(十二)基层气象台站能力建设工程?(十三)区域和省级重点工程?七、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加大投入力度?(三)推进科技创新?(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六)坚持依法行政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重点项目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气象整体实力明显提升,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做出突出贡献,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气象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树立了“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确立了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实现“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以下简称“四个一流”)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以下简称“四个能力”)的战略任务,形成了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构成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新格局。

气象防灾减灾取得重大成效。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 - 2020年)》、《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等先后发布,“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进一步健全,国家、省、地、县气象灾害专项预案体系初步建立。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防范应对能力明显增强,气象信息发布手段和制度不断完善,公众防范气象灾害意识不断增强。

有效应对了2006年“桑美”超强台风、2007年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涝、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2009年冬麦区特大干旱和初冬北方大范围暴雪、2010年西南地区特大干旱等重大气象灾害。

农村防灾减灾、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气象为我国粮食连续增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和整体效益不断提升。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80%以上,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作用日益突出。

发起并组织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参与编制并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编制完成第一、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牵头协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国内工作,组织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第五次评估报告编写,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际谈判。

气候业务系统日益完善,初步建成了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和多圈层耦合的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开展了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重大工程等影响评估,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战略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科学依据。

完成了全国陆地和近海高分辨率的风能资源评估和区划。

广泛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专题科普宣传。

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气象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任务。

与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建设的世界气象馆首次以气象主题独立参展世博会,获得了国际展览局颁发的上海世博会评委会特别奖。

圆满完成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以及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突发灾害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的气象保障任务。

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显着成就。

实施了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等重点工程。

成功发射4颗气象卫星,实现了极轨气象卫星技术升级换代和上下午卫星组网观测、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观测和在轨备份。

新建新一代天气雷达73部,形成了由164部新一代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观测网,基本形成风廓线雷达局部观测业务试验网,全面实现高空观测技术换代。

地面气象基本要素实现观测自动化,自动气象站覆盖全国85%以上乡镇,建成了400座风能观测塔、121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485个全球定位系统气象观测站、10个空间天气观测站。

温室气体实现在线观测。

启动了海洋气象观测系统建设。

建立了全国基本观测业务设备运行监控系统和适应现行观测系统稳定可靠运行要求的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体系。

国内气象数据收集、分发能力分别提高6倍和16倍。

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总运算能力达到50万亿次/秒,自主研发的全球/区域多尺度通用同化预报系统实现了准业务运行。

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比2006年提高2%,台风路径预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组织实施了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启动实施了天气、气候、应用气象和综合气象观测四项研究计划。

气象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科研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科研与业务紧密结合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风云二号C星业务静止气象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国梅雨锋暴雨遥感监测技术与数值预报模式系统”、“我国新一代多尺度气象数值预报系统”、“人工增雨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奥运气象保障技术研究及应用”、“气象防灾减灾电视系列片《远离灾害》”等五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实施“双百计划”、“强基工程”等人才工程,气象队伍学历层次、职称结构、专业分布逐步优化,继续教育和大规模岗位培训成效显着,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高。

气象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初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为主体、以《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为补充的气象法律法规体系,注重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增强了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

广泛推进开放合作,积极开展气象科技国际多边和双边合作,国际影响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是建设气象现代化体系、实现国务院3号文件第二步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气象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提升“四个能力”、实现“四个一流”的攻坚时期。

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围绕提供“一流服务”的发展宗旨,气象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气象防灾减灾提出新需求。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日益加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对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对人民福祉安康造成的威胁越来越严重。

各级党委和政府将更加重视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公众将更加关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有效防范。

气象发展面临加强全社会灾害风险管理和增强公众防灾意识的新需求。

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新任务。

国际社会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博弈将更加激烈,由此引发的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未来五年,我国将制定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加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交流和战略政策对话,积极参与国际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

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观测和影响评估,提升极端气候事件监测预警能力,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科技水平,强化气候变化问题国家外交、内政决策支撑作用,将赋予气象发展新任务。

世界科技竞争带来新挑战。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各国都把加强科技创新和发展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竞相实施新的科技和人才战略,力争重塑国家竞争优势。

发达国家加快推进地球环境观测、地球综合模拟预测、气候系统模式和高性能计算机网络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打破少数发达国家在气象科技方面长期占据优势的不利局面,将对气象发展带来新挑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新使命。

我国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以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强节能增效等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在以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在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在以大规模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以及在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市场开放的进程中,蕴涵着大量的气象服务需求,气象发展将面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新使命。

构建和谐社会提出新要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政府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公众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生产的公共气象服务,迫切要求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切实履行公共气象服务职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气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十一五”期间,气象发展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