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0年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
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一、十三五”期间我县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1.“十二五”发展回顾“十二五”期间,XX县气象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农业强县、旅游名县、物流中心、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工作思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在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气象事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全县气象综合探测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了X个自动气象站、XX个乡镇区域自动监测站。
“人工XX防雹工程”成功实施两年,购置了X套火箭作业系统,作业车X辆,实现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手段和作业规模的升级。
⑴气象工作在XX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二五”期间,我县天气预报水平,特别是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过程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增强了气象灾害及其发生灾害的预报警报能力。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先后开展了特种温度观测、高密度分时雨量监测、气象灾害预警等业务服务工作。
目前,我县气象服务已发展到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建筑、林业、水利、环保、国土、电力、保险、消防等各行各业,渗透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防灾减灾做出了积极贡献。
气象服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⑵气象科技不断发展,人才培养力度明显加大。
通过实施“科技兴气象”战略,进一步完善了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增强了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科研项目的规模、档次有了较大提高。
“人才强业”战略稳步实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培养本科生X名(含在读),大专生X名,有X人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培养工作得到明显加强,人才结构和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⑶气象法制建设和依法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县气象依法行政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气象行政审批项目进入行政服务中心。
气象行业规划、行业政策、行业监督和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气象事业步入依法建设和发展的轨道。
中国气象局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
中国气象局㊀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气象事业发展 十三五 规划»的通知(2016年7月7日)沪府发 2016 47号中国气象局各职能司,上海市各区㊁县人民政府,上海市政府各委㊁办㊁局:现将«上海气象事业发展 十三五 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上海气象事业发展 十三五 规划十三五 时期,是贯彻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㊁全面深化改革㊁全面依法治国㊁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气象发展改革的重要时期,是全国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加快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迈进的关键五年. 十三五 时期,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㊁金融㊁贸易㊁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在更高水平上建成小康社会,让全市人民生活更美好.上海气象事业发展要牢固树立 创新㊁协调㊁绿色㊁开放㊁共享 的发展理念,积极落实中国气象局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㊁全面深化气象改革㊁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㊁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的部署,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安全运行提供支持保障.为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要求,根据国家«气象发展 十三五 规划»«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2014-2020年)实施方案»«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五年第十三个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本规划.一㊁ 十二五 期间发展成效十二五 期间,按照«中国气象局㊀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沪府发 2012 54号),牢牢抓住国家推进气象强国建设的机遇,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始终服务国际经济㊁金融㊁贸易㊁航运中心建设,全面推进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发展目标任务,提升了上海气象综合实力,扩大了国际影响力,继续保持在全国气象部门的领先地位.(一)气象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高.综合观测系统进一步建设完善,全市自动气象站平均间距达到5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完成浦东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升级改造和10部风廓线仪建设,建设崇明东滩综合野外观测站等10个大气化学观测站,基本建成雷电㊁农业气象㊁交通气象等专业观测系统.24小时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到89%,强对流天气预警信号时效达到45分钟.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小于100k m.推出 上下班时段天气预报 3小时天气预报 未来10天逐日天气预报 等一系列精细化预报产品.(二)城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有效提升.«上海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暂行办法»印发实施,全市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立,已可发布5部门20种预警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100%,新兴信息媒介预警发布时间不超过5分钟.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初步建成,开展多灾种风险分析与研判,建设成果被世界气象组织推广应用.先后成功应对了 海葵 台风㊁ 菲特 台风㊁2013年重度雾霾天气及历史罕见的极端高温㊁2015年 6 17 特大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三)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有序开展.成立上海市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建立国际城市气候变化合作研究网络,国内外影响力明显增强.研制上海能源㊁防汛除涝等领域的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模型和风险指标体系,发布«上海市气候变化监测公报»和«典型城市群区域气候变化特别评估报告».开展城市生态网络规划等重大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完成上海太阳能资源评估,建立风电场发电功率预报系统.(四)气象服务民生效益明显.着力适应公众个性化气象服务的需求,开通 上海天气 微博㊁微信平台,向公众发布空间分辨率达3公里的精细化格点预报,市民可获得气象服务产品种类比 十一五 末增加了20%.智能气象服务水平与公众互动程度显著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达80%以上.(五)专项气象保障功能增强.成立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与环保部门联合发布空气质量指数(A Q I)预报.建立168小时内全球海洋风浪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建立上海市农业气象中心,开展绿叶菜气象灾害指数保险服务.圆满完成 亚信峰会 ㊁第十四届世界游泳锦标赛㊁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事等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任务.(六)气象科技创新取得成果.实施省部级以上项目92项,9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依托气候变化研究中心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承担实施4项世界气象组织国际示范项目和19项气象科技双边(地区)合作项目.建立华东区域气象科技协同创新工作模式.数值预报和气候变化科技创新团队取得国内领先成绩,入选中国气象局领军人才㊁双百计划和科技创新团队等高层次人才比 十一五 增加133%,气象人才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七)气象社会管理依法推进.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配套制度逐步落实.建立区(县)政府防灾减灾联席会议制度,推进政府气象工作考核,开通气象热线服务.实施区县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加强全市应急管理干部培训,社会公众的气象法制意识逐渐提高,依法发展气象事业的意识不断加强.(八)气象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㊁四中㊁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 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认真落实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气象部门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深入开展系列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全市9个区县气象局和10个事业单位荣获市级文明单位,1个事业单位荣获市级机关系统文明单位,气象部门文明单位创建实现全覆盖,气象行业连续三届荣获市文明行业称号.二、发展新机遇与新挑战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气象科技正孕育革命性突破,核心技术创新成为业务发展新引擎,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㊁应对气候变化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气象与经济发展日益融合,气象服务全球化趋势明显,国际气象科技竞争加剧.服务国家 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我国着力构建气象服务保障新格局,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㊁全面深化气象改革㊁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㊁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大力实施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加快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迈进.上海基本建成 四个中心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全面参与国际科技㊁经济的合作和竞争,创新驱动发展㊁经济转型升级,全球化程度提高,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更加突出,城市运行安全对提高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公众对生命健康㊁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促进上海气象服务机制㊁结构㊁方式产生重大变革.面对参与国际气象科技竞争㊁服务国家气象发展战略和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㊁ 四个中心 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新要求,上海气象事业发展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瓶颈,表现在:主要核心业务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高分辨区域模式㊁城市综合气象探测和台风㊁暴雨㊁强对流等预报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仍有明显差距;气象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还不适应,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针对用户的专业定制,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能力还亟待提高,面对社会生产㊁公众生活的服务需求,气象数据和服务产品还需要进一步开放共享;气象影响预报及风险预警水平与城市生产安全和运行安全保障的要求仍较滞后,航空与海洋气象影响预报与上海航运中心建设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暴雨积涝和环境㊁健康气象等风险预警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城市应急管理和市民生活服务需求.抓住新机遇,必须超前布局㊁主动作为.迎接新挑战,必须创新发展㊁提质增效. 十三五 期间,上海气象事业发展要瞄准世界气象科技先进水平,坚持开放合作,加快数值预报模式等核心业务技术创新,加大集聚人才举措,勇于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升国际显示度和综合竞争力;要服务国家气象发展战略,在全国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推进区域数值预报科技创新体制和上海自贸试验区气象服务市场管理改革试点,形成可推广㊁可复制的创新制度体系;要融入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构建便捷高效的智慧气象体系,提升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完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运行安全服务保障,努力成为建设承载体和创新生力军.三、发展目标和原则(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㊁四中㊁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㊁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落实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牢固树立 创新㊁协调㊁绿色㊁开放㊁共享 的发展理念,始终按照 上海风格㊁中国气派㊁世界水平㊁科技引领 的发展定位,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人为本㊁服务民生㊁促进生产㊁支撑决策,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深化气象改革战略创新气象依法治理机制,融入上海 四个中心 ㊁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跨越做出积极贡献.(二)发展原则1.坚持开放融合发展.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对气象服务需求,融入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㊁城乡发展一体化㊁智慧城市㊁自贸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对特大型城市能级提升㊁运行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使人民群众享有温馨㊁及时㊁有效的气象服务.2.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气象发展战略,积极对接国家 一带一路 ㊁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海洋气象发展布局,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专业气象中心能力建设,提升服务长三角㊁长江经济带及全国的能力.3.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对标世界气象科技先进水平,积极促进气象科技原始创新㊁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加入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和攻关.参与高层次㊁多领域国际竞争和合作.突出气象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创造上海气象事业开放式发展新格局.4.坚持深化改革驱动.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科技型㊁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定位,深化气象事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发展转型和结构升级,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㊁气象服务社会化和气象工作法治化.着力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㊁质量和效益,完善气象发展制度保障,不断增强气象发展整体合力.(三)总体目标坚持以业务技术突破为核心的科技能力现代化和以法治保障为依托的社会服务现代化两条发展主线.努力完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做出贡献,为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发挥服务保障作用;为服务国家战略做出贡献,为全国气象现代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两项使命任务.增强大气环境服务能力和城市气象灾害综合治理能力,守住生态环境和城市安全两条底线.天气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全面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级大幅跃升,核心业务技术创新实现重大突破,气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气象依法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智慧气象体系.到2016年,在全国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部分领域接近或达到同期世界先进水平.到2020年,全面建成适应需求㊁结构完善㊁功能先进㊁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实现更高水平㊁更可持续的现代化,综合实力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天气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无缝隙㊁精准㊁智慧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更加完善,多尺度区域高分辨率天气和环境数值模式与同化分析系统全面建成,业务中试支撑平台和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满足预报服务系统需求.长中短临预报体系基本形成,10天晴雨预报准确率(加权平均)达到70%,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T S评分)达到 十二五 末世界先进水平,24小时雾霾预报准确率达到85%,24小时台风风雨影响预报准确率㊁海上大风预报准确率达到85%.城镇精细化预报水平显著提升,极端暴雨天气和重污染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满足城市安全保障需求.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全面增强.政府主导㊁部门联动㊁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更加健全,气象灾害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体系基本形成,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全面推进,强对流天气预警时效提高到90分钟,影响预报风险预警覆盖率达到60%.气候变化适应对策不断完善,以灾害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气候服务平台基本建成,气象安全街镇达标率达60%.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服务能力提升到85分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公共气象服务能级大幅跃升.政府主导㊁部门主体㊁社会参与的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信息便捷高效,公众气象服务时效达到30天,气象信息社会覆盖面达到100%,公共气象服务普惠化水平和气象服务社会化程度国内领先.海洋㊁能源㊁交通㊁农业㊁旅游㊁保险等专业气象服务快速发展,专业服务平台优化,精细化程度提高,专业服务能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气象科学及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90%,气象服务综合满意度保持在85分以上.核心业务技术创新实现重大突破.聚集核心技术㊁开放高效的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更加完善,气象核心业务创新发展制度体系基本建立,观测资料数值预报同化率达到80%,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分辨率达到1公里,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气候㊁海洋㊁台风㊁环境等专业模式创新发展,区域数值预报模式性能和释用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气象领军人才及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国内领先,气象科技贡献率达到85%. 气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完成数据资源㊁基础设施资源和政务管理资源规范化建设,各类数据业务流程优化,以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C I M I S S )为核心的集约化标准化业务系统基本建成,气象数据标准化率达到95%.公共气象数据资源互通共享,社会资源开放利用机制进一步完善,云计算在业务服务系统深度应用,气象大数据共享应用程度明显提高.气象依法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以科学标准为基础㊁高度法治化的气象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气象灾害防御等法规体系健全,气象行政综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气象技术㊁服务和管理标准健全,气象行业及社会管理标准应用率达到90%,国际标准化工作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上海自贸试验区气象服务管理改革试点效应凸显,气象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四)主要指标主要发展预期指标指标名称单位2020年指标值1区域数值预报分辨率k m 1210天晴雨预报准确率(加权平均)%703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T S 评分)%26达到 十二五 末世界先进水平424小时雾霾预报准确率%85524小时台风风雨影响预报准确率%85624小时海上大风预报准确率%857观测资料数值预报同化率%808强对流天气预警时效分钟909影响预报风险预警覆盖率%6010气象信息社会覆盖面%100指标名称单位2020年指标值11公众气象服务时效天3012气象服务综合满意度分8513气象安全街镇达标率%6014气象科学及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9015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服务能力分8516气象科技贡献率%8517气象数据标准化率%9518气象行业及社会管理标准应用率%90㊀㊀四、重点发展任务(一)加强监测预警,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优化城市气象综合观测,着力提升观测业务标准化㊁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发展基于影响预报的风险预警服务,建立风险预警业务体系,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一是增强城市气象综合观测能力.完善城市综合观测系统,构建多元综合三维一体观测实况场.提升边界层㊁对流层观测能力,发展自动探空系统,弥补大气三维立体探测能力不足.完善雷达探测网,提升对云及降水的精细化探测能力.增强多要素中尺度地面观测网,完善垂直观测系统.建立城市消防和低空飞行安全监测网.健全应急观测体系,应用移动端技术,构建应急监测㊁调度㊁分析和决策一体化系统,提升突发事件气象应急响应能力.发展气象智能观测体系,应用物联网㊁穿戴技术㊁云计算技术,增强城市大气体征获取能力.建立观测装备智能保障系统,着力观测系统稳定性,提高观测业务运行效率,确保观测数据质量稳定可靠.二是提高灾害天气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能力.建立基于集合预报的非确定性概率预报技术及业务系统,全面推进影响预报业务.建立高影响天气灾害风险研判系统,完善与用户决策相融合的风险预警服务系统.建立城市内涝风险预警业务,完善内涝风险预警联合会商㊁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建立气象保险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推进气象与交通㊁农业㊁旅游㊁保险行业信息深度融合,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三是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逐步接入交通㊁卫生㊁安全监管㊁海事㊁电力等部门预警信息,进一步健全预警信息汇交㊁发布㊁监控机制,加强信息互联㊁互通及共享.重点围绕全网发布㊁分区发布和目标人群发布,提高预警信息精细化水平.积极应用新信息技术,创新业务流程和管理方式,推进预警信息线上化㊁移动端化,增强预警信息的及时性㊁便捷性.四是提升城市气候服务能力.加强11-30天短期气候预测能力,提升极端气候事件预测水平.建立和完善敏感行业气候影响评估模型,优化气候服务互动机制,建立城市气候服务平台,提升气候服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展城市基础设施㊁人体健康㊁能源安全等领域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气候承载力分析,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研究,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保障气候安全.开展城市规划和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为风能㊁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精细化气候服务.(二)优化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以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服务为核心,创新城市气象服务体制机制,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普惠均等化水平.一是提升民生气象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民生领域公共服务新机制㊁新模式,进一步推进气象服务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深度融合.加强空气质量㊁霾㊁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服务,继续完善环保㊁气象部门预报会商机制,进一步加强信息共享,重点提升短期重污染天气预测预报技术能力,持续提高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准确率.完善健康气象服务系统,加强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人类疾病发生㊁流行的气象条件分析预报等健康气象服务业务,不断完善感冒㊁儿童哮喘㊁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等与市民健康密切相关的气象服务产品.健全交通气象服务体系,建立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指标,开展轨道交通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提升交通气象专业服务效率和应急能力.二是推进城乡气象服务一体化.加快气象服务资源配置向基层倾斜,提升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气象服务和灾害防御融入城乡 网格化 管理服务体系,提供精准高效的气象服务.推进气象管理资源下沉,加强分类指导,强化气象防灾减灾㊁气象信息发布㊁气象服务最后 一公里 ,增强基层气象管理能力.根据上海超大城市灾害影响及脆弱性特点,建立城市气象防灾标准体系,实现城市防灾减灾的精细化管理.建立街镇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完善街镇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制定社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开展社区承灾体暴露度和脆弱性普查,逐步开展气象安全社区认证,提高社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三是增强专业气象服务功能.完善部门㊁行业合作机制,深度嵌入,逐步互融,推进天气信息向用户影响信息服务的转化,促进气象服务与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求,完善海洋气象观测网,提升石油平台㊁造船基地㊁渔港等重点海洋产业服务能力.发展近海航线和全球自主远洋气象导航服务.积极开展主航道及黄浦江等骨干河道气象预报服务,提升港口㊁航道及内河通航能力.建设海洋气象装备质量检测中心.建立都市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创新基地,提升农业和生态气象科技内涵,拓展农业气象服务外延.建立电力气象风险预判平台,重点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完善新能源资源评估和利用咨询平台,提高能源气象保障效率.完善旅游气象服务联动机制,以都市旅游中心圈㊁主题游乐区㊁休闲度假区㊁生态产业体验区等旅游度假核心功能区域为核心,增强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建立旅游气象预警系统,优化旅游气象服务结构.加强试飞航空气象保障中心建设,开展试飞航空气象预报服务.加强与民航部门合作,推进基础气象预报对航空气象业务的支撑,开展通用航空气象业务.推进金融保险气象服务,扩大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覆盖面,逐步开展交通㊁航运等气象指数保险,探索气象巨灾保险服务,形成气象防御技术与保险市场机制相互促进的城市治理新模式.四是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普及率.突出主题㊁传承特色,推进气象科普进校园㊁进社区㊁进农村.注重群众性㊁社会性和经常性,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全国气象科普示范学校㊁社区.持续开展气象科普实践体验活动,增强市民气候变化意识,积极倡导科学㊁文明㊁健康的生活方式.重点完善徐家汇科普基地及浦东㊁宝山㊁松江㊁嘉定㊁崇明等区(县)气象科普功能建设,创建全国气象科普示范基地.(三)坚持创新驱动,提升核心业务技术能力不断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加快核心业务技术创新,实施气象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国际化气象人才集聚,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潜力.一是加快数值预报核心技术创新.建成水平分辨率1k m级分辨率的区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建立分辨率9k m的中尺度集合数值预报业务系统,为重点行业开展影响预报提供高分辨数值模式产品,为精细化预报服务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数值预报模式性能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模式先进水平.建立高分辨率数值模式中试基地,吸引国内外同类先进区域模式系统和相关技术在基地进行业务运行和业务测试,形成预报员和数值模式的经验价值反馈机制.二是着力研发资料融合技术.加强现代气象多源探测资料和信息的整合,增强数据质量控制.推进气象信息向大数据汇聚㊁分析和服务方向转变,完善现代城市综合观测资料融合处理系统.三是发展基于数值预报的应用技术.着力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坚持 数值预报+ 的技术方向,不断完善无缝隙㊁集约化的预报业务体系,继续发展客观化㊁精准化的预报技术体系,改进强对流天气预报㊁台风风雨强度客观预报㊁海洋气象预报㊁环境气象预报㊁影响预报及风险预警等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业务服务技术成果.四是推进气象科学试验.深入分析评估各类观测系统的综合观测能力和业务应用效益,开展多种。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解读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解读气象局日前,中国气象局印发《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简称《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全国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目标、主要发展任务、专项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观测业务现代化,观测业务整体实力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为实现气象现代化和建设智慧气象奠定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发展综合观测的具体目标和工作思路是基本实现综合化、初步实现智能化、全面实现信息化、适度实现社会化。
我国将按照空间范围、观测时效、观测要素三个维度对国家综合气象观测网进行布局,通过地空天联合观测,实现对基本气象要素的分钟级全空间覆盖;获得满足预报服务需求的气象要素三维实况场及天气系统实时监测产品。
到2020年,在三维实况场产品方面,温度、水汽、风、水凝物等要素实况场的时间分辨率优于30分钟,垂直分辨率100米,水平分辨率陆地达公里级、海上达10公里级,准确率98%。
《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的七项任务:构建新型观测业务体系,统筹布局气象观测站网,建立气象观测标准质量体系,发展智能气象观测能力,提高观测业务稳定运行能力,提升观测数据处理应用水平,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规划》明确指出,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由观测技术装备业务、观测数据获取业务、观测数据处理业务和观测运行保障业务四部分组成,并确定了每项业务的具体内容,以及业务布局和业务分工。
围绕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规划》提出,按照地面观测、高空观测和空间观测三个层次,实现站网立体设计,逐步形成地空天基手段互补、协同运行、交叉检验的一体化观测布局。
通过优化陆面和海面观测布局,完善地面观测布局;通过优化大气廓线观测布局、完善天气雷达观测布局、推动飞机气象观测布局,强化高空观测布局;通过强化天基空间观测布局、完善地基空间观测布局,推进空间观测布局。
同时,气象部门将统筹各方观测资源,通过推动社会气象观测、推进部门共建共享、加强国际合作共建等方式,鼓励引导全社会和周边国家参与我国气象观测。
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太原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2016
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太原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气象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并政办发[2016]89号【发布部门】太原市政府【发布日期】2016.12.21【实施日期】2016.12.2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太原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的通知(并政办发〔2016〕8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园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局、办,各有关单位:《太原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12月21日太原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山西省“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太原市人民政府山西省气象局全面提升气象保障和支撑能力共同推进太原建成一流省会城市合作框架协议》和《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一)“十二五”期间气象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良好,太原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现代化建设成就突出,气象业务服务能力提高,气象服务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升,气象事业发展继续保持了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态势,全面完成了五年发展目标。
1.气象防灾减灾成效显著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完善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基本完善了市、县、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全社会主动防御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断增强。
《太原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作为政府专项预案正式下发。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升。
积极推进旅游、环境、山洪地质灾害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建设,开展了雾霾、气溶胶等连续监测,突发气象灾害监测率达87%。
[计划总结]某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计划总结]某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某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阶段,是XX县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攻坚阶段,编制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XX气象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意见》(潍政办字〔2014〕191号)等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一)“十二五”主要成就“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局以发展气象业务为主要目标,以建设“四个一流”台站为标准,不断提高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水平,为XX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气象服务,气象事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工作总结如下:(一)主要成就1、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发挥效益明显。
2011-2014年,我县连续四年开展“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在气象局建成气象为农服务平台,收集我县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指标,提供生产技术指导。
与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经管局等单位建成联合会商机制,为全县150个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提供点对点的气象服务,主要包括气象信息和农林业生产技术、养殖技术、商品价格信息等服务。
建成农业气象服务专家团,将气象信息与生产技术联合起来,最大限度提高气象投入产出比,增加对当前农业生产、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防御以及灾后自救指导,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2、防灾减灾体系建成投入使用,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县、镇两级都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建成灾害防御部门联系会议制度,每年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中央和地方财政先后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在全县11个镇街区建成气象信息服务站,配备工作人员、办公场所、办公设备,负责气象信息的上传下达。
扬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扬州市气象局关于印发《扬州市气象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扬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扬州市气象局关于印发《扬州市气象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扬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扬州市气象局•【公布日期】2016.09.12•【字号】扬发改农经发〔2016〕625号•【施行日期】2016.09.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扬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扬州市气象局关于印发《扬州市气象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扬发改农经发〔2016〕62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发展改革委、气象局:为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气象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为扬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一流气象保障。
根据《关于做好‘十三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扬府办发〔2016〕51号)要求,市气象局编制了《扬州市气象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扬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扬州市气象局2016年9月12日扬州市气象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前言“十三五”时期是扬州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扬州”取得重大进展关键期,是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气象事业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服务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编制《扬州市气象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对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扬州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扬州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面向“强、富、美、高”的新扬州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年)》《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00—2020年)》《扬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进行编制,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扬州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
池州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池州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二〇一六年九月目录第一章“十二五”发展成就 (2)一、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加强 (2)二、气象为农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3)三、气象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4)四、生态环境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 (6)五、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6)六、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升 (7)七、气象部门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8)第二章“十三五”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8)一、总体思路 (8)二、发展目标 (9)第三章“十三五”主要任务 (11)一、构建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11)二、构建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12)三、构建气象科技创新和气象人才体系 (14)四、构建法治化的现代气象管理体系 (14)第一章“十二五”发展成就“十二五”以来,我市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化气象改革,切实加强气象法治建设,“十二五”确定的气象事业发展主要任务和目标全面完成,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福祉安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加强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基本建成。
“十二五”期间,新增多要素区域自动站68套。
目前境内共建有153套自动气象站,平均站距7KM,实现了实时气象要素自动监测的全境覆盖,区域自动站乡镇覆盖率和多要素区域自动站乡镇覆盖率均为100%,居全省前列。
全市新建气象卫星接收系统(CMAcast)5套, 气象资料接收完整率、及时率和资料处理能力明显提高。
完成气象专网升级建设,SDH专线带宽达到14M,建成高清视频会商系统。
建成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系统5套,闪电定位仪2套。
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观测网络体系。
气象预报预测水平稳步提升。
天气预测预报水平,特别是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过程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
建成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山洪地质灾害和中小流域防汛精细化预报预警系统(SWAN)、空气质量指数预报系统等平台。
兴安盟行政公署办公厅关于印发《兴安盟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的通知
兴安盟行政公署办公厅关于印发《兴安盟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兴安盟行政公署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5.25•【字号】•【施行日期】2017.05.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兴安盟行政公署办公厅关于印发《兴安盟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的通知各旗县市人民政府,盟直各委、办、局,各企业、事业单位,中区直垂直管理单位:经盟行署同意,现将《兴安盟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7年5月25日兴安盟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前言气象事业是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技型基础性公益事业。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兴安盟气象事业在新常态、新机遇、新需求下实现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兴安盟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意见》《兴安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兴安盟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2015-2020年)》编制。
《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全盟气象事业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是“十三五”时期我盟气象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据。
目录第一章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第三章重点任务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生态文明气象保障体系建设创建气象科技扶贫新模式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现代气象管理体系建设第四章重点工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工程阿尔山新一代天气雷达工程旅游气象保障系统人工影响天气建设项目气象科普宣传基地建设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第五章保障措施第一章发展环境一、“十二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十二五”时期,我盟气象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气象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气象工作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服务保障作用日益凸显。
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汉中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汉中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6.09.08•【字号】汉政办发〔2016〕43号•【施行日期】2016.09.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汉中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汉政办发〔2016〕43号各县区人民政府,汉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汉中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9月8日汉中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加快推进汉中气象现代化,更好服务于汉中防灾减灾和生态立市战略,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陕西省《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陕政发〔2006〕32号)文件精神,结合汉中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1.气象监测预报预测水平长足发展。
建成了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和L波段探空雷达、11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279个区域气象观测站、11个气象卫星接收系统、8个土壤水分监测站、1个雷电监测站、2个雨滴谱仪监测站、1个负氧离子监测站等组成的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建成秦岭生态监测站9套,开展秦岭南麓生态环境梯度监测;建立了新一代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了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系统、短期气候预测系统、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服务系统;晴雨预报准确率87%,最高气温准确率69%,最低气温准确率达77%。
2.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健全。
建成了市、县、镇、村四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市、县全部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152个镇成立了气象工作站,建成中、省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12个,全市、县及126个镇政府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7个县开展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
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气象发展“十三
五”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气象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气发[2016]62号
【发布部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含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计划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6.08.23
【实施日期】2016.08.2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气发[2016]6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气象局:
为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
1 / 1。
“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公益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根据《X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X省“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X政〔X〕83号)和《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X政〔X〕24号)精神,结合X实际编制了本规划,重点阐明规划期内X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工作任务和重大项目,是今后五年全市气象事业建设的宏伟蓝图,是强化公共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依据。
一、X市气象事业发展状况和形势(一)“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二五”时期,X气象在防灾减灾、气象为农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圆满完成了“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气象防灾减灾取得重大成效。
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市、县全部成立气象防灾减灾组织协调机构,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防御规划,开展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气象信息服务站乡镇和村覆盖率均达到100%,发展气象信息员1129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信息发布渠道不断拓宽、气象应急服务能力逐步增强。
利用手机短信、电视、广播、微博、微信等及时发布各类气象预警信号419次;科学应对X年、X年特大干旱等气象灾害,为“春运”“三夏”“三秋”等重大社会活动和关键农事季节提供了有力保障。
综合气象观测自动化能力显著提升。
安装了3个国家气象自动观测站、4套农田小气候梯度观测系统、15套农田实景监控系统、19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58个多要素区域站、35个卫星反演陆基观测点,装备2部车载雷达、3部移动气象站、6套便携式土壤水分仪,建成了全国地市级唯一的风云三号卫星地面接收系统,站点布设密度全省第一,形成了高密度、广覆盖、全天候、可视化的立体综合气象观测网。
秦皇岛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秦皇岛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是秦皇岛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攻坚阶段,编制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秦皇岛市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河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秦皇岛市人民政府与河北省气象局《共同推进秦皇岛“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会议纪要》等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一)“十二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现状“十二五”期间,在河北省气象局和秦皇岛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气象部门积极落实《秦皇岛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抓发展、促和谐、强管理”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共投入建设资金7147万元,组织实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与农业气象服务工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秦皇岛市海洋气象预警中心建设工程、秦皇岛市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建设工程、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工程,有力提升了气象事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日趋完善。
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各级政府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主导作用更加有力,市政府修订了《秦皇岛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市、县(区)全部制定了暴雨和多灾种的气象灾害防御办法实施细则,印发了《秦皇岛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流程规定》,建立较为完备的地方气象防灾减灾法规体系。
市、县两级政府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政府绩效管理,推动各级各部门切实履行发展气象事业的责任,促进气象部门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
成立了秦皇岛市气象灾害防御中心,落实5个地方人员编制、经费,实现了实体化运行。
部门联动机制更加高效,与国土、水务、林业、农业、交通、海洋、海事、环保、旅游、城管、民政、广电、电力、通讯等部门广泛开展合作,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畅通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录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2)(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就 (2)(二)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6)(三)“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 (7)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8)三、主要任务 (11)四、重点工程 (14)(一)、公共气象服务工程 (14)(二)、生态气象服务工程 (16)(三)、人工影响天气示范工程 (16)(四)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工程 (17)五、保障、措施 (17)(一)加强组织领导 (18)(二)加大投入力度 (18)(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9)(四)强化部门合作 (19)(五)健全气象法律法规 (19)XX 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一) “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就“十二五”期间,在XX 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我市气象事业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1、气象服务效益显著围绕防灾减灾需要和政府、公众和行业需求开展决策、公众、专业气象服务工作,逐步使气象服务信息渗透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服务手段不断丰富、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目前,全市决策服务网用户XXXX 余人;手机短信用户XX 万,年信息发送量X.X 亿条;12121 电话年拨打量超过XXX 万人次;每天有X 套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分别在市、县电视台播出,节目时长超过20 分钟,观众超过XX 万,收视率高居榜首。
依托快速便捷、渠道丰富的气象信息传播网络,气象部门防范和应对灾害天气的能力明显增强。
2,在2011 年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2013 年百年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等重大灾害天气服务过程中,XX 市局因表现出色,获省委省政府表彰2 次、市委市政府表彰2 次、中国气象局表彰1 次。
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以实施XX 市“十二五”城乡气象防 3 灾减灾工程为契机,加强气象现代业务体系建设。
完成以X 个遥测自动站、XXX 个中尺度区域自动站、X 个闪电定位监测站、X 个土壤湿度自动站、X 个GPS/MET 水汽通量站为主体的综合探测系统建设任务。
完成以决策服务网、公众气象网、电视天气预报、手机气象服务短信、户外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在建)为主体的公共气象服务网络建设任务。
在气象现代业务体系发展的推动下,天气监测、预警发布、应急响应、气象服务等能力不断加强。
3、业务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落实科研经费。
在有效的激励下,全市学术研究氛围浓厚,科研创新能力明显加强。
2010 年以来,全市完成县级以上科研课题XX 项,涉及范围包括精细预报技术、灾害天气系统模式研究、地质灾害预报、交通气象预报、农业气候应用等。
在成果转化应用的过程中,建立起地质灾害等级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系统、预报员工作平台、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影视制作系统、自动站实时监测系统等,并在实际运用中取得明显效果,大大提高了业务技术水平、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预报水平。
2012 年《XX 江上游地区XX 段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应急系统研究与应用》成为市局首个获省科技厅立项课题;2015 年《XX 区XX 栽培气候适应性分析》获得省农推三等奖。
4、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坚持人才强局战略,不断提高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人才结构。
近年,出台一系列管理、培养、激励办法,通过举办各类业务技能竞赛和业务培训;组建业务骨干队伍; 培养行政管理人才;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学历教育等措施,使气象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目前,全市共有研究生X 人,本科生XX 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85%,X 人入选XX 省“业务骨干”,X 人入选“青年新秀”,X 人受聘XX 市局首席预报员。
各类优秀人才活跃在基础业务、技术创新、科技服务、行政管理等核心领域,积极推动XX 气象事业向前发展。
5、事业发展的法制环境不断改善依法兴气象,这是XX 气象部门大力发展气象事业的又一抓手。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气象法》,积极争取XX 市委市政府的支持,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XX 市防御雷电灾害管理规定》、《XX 市防御气象灾害规定》、《XX 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关于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通知》、《关于加强全市农村气象信息工作的通知》、《关于明确我市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范围的通知》等配套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这些文件明确了气象部门在灾害防御、防雷安全管理、探测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等方面的职能。
在气象法规体系的保障下,气象部门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以及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事业发展秩序井然。
6、基层台站建设成效显著根据“四个一流”新型台站建设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大力改善工作条件,新增办公面积XXXXX 平方米;大力改善气象探测环境,新增土地XXX 亩,新建探测基地X 个,全市探测环境评估由原来的64.8 分提高到90.5 分;大力改善综合环境,环境绿化率全部达到60%以上,XX 市局、雷达站、南雄、翁源、乐昌等多个台站被当地政府评为“园林式单位”。
大力改善职工文体活动条件,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增设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老干活动中心等场所。
2012 年6 月,XX 市局获“XX 省气象系统新型台站”称号。
7、部门合作不断深化气象工作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与方方面面紧密相关。
近年,不断加强与人大、财政、应急、安监、农业、林业、三防、交通、国土、教育、通讯、新闻等部门的合作交流,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完善部门合作机制,有效推动公共气象服务、项目建设、探测环境保护、气象应急管理、防雷安全管理、农业气象、交通气象、地质灾害防御、气象科普宣传等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气象部门在发展中赢得主动和先机。
8、科学规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加强科学规范化管理,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改善“软环境”,积极营造和谐的发展氛围。
在重大事项决策、干部人事任免、行政审批和依法行政、财务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基建、招投标、防雷管理、生产及交通安全、保密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推行局务公开、纪检监察、签订责任书等有效监督机制,使气象事业逐步走上科学规范发展的轨道。
开展创建“六型机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争先创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主题活动,定期组织文体活动,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加强政治思想和文化道德修养,使气象人精神在部门内发扬光大。
2012 年,XX 市局获得“XX 省文明单位”称号。
2014 年获“优秀基层党组织”、“文明窗口”等称号。
2014 年,XX 市局XXX、XX 县局XXX 分别获得“XX 省劳动模范”、“XX 建功立业女能手”称号。
(二)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我市气象事业在“十二五”期间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气象业务服务水平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一根本矛盾将长期存在;气象事业的投入与发展需求不相匹配,体制和机制障碍短期内难以解决等瓶颈问题仍将制约气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气象服务能力不足天气预报准确率有待提高。
预报的定时、定点、定量技术水平还有待加强;服务产品不够丰富。
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还不够健全。
主要表现在观测项目有限,存在探测盲区,高山等偏远地区的观测资料十分缺乏,自动气象站密度明显不够;能见度、云量和云高、雨强和冻雨等尚不能实现自动观测,雷电、闪电定位、电场仪、风廓线、GPS/MET 水汽总量探测、GPS 电离层观测、大气化学成分监测等尚属起步阶段;气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尚不健全和完整;气象信息传输和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不完善。
公共气象服务意识、服务能力与各级领导和公众的需求仍有差距,农村气象服务能力还有待加强,气象预警发布在农村和偏远山区仍然存在盲点。
2、气象部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仍然较弱及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不够完善气象行政执法检查监督体系尚未完善,由原来的部门管理转向全社会涉及气象领域活动的社会管理还有相当差距。
“部门联动”防御机制的职责任务、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够完善,特别是在“社会参与”方面存在极大的不足,气象信息员队伍没有完全延伸到社区、企业和人防等部门,公民对应急工作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自我防范意识薄弱。
3、人才队伍与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有差距。
人才的瓶颈问题仍十分突出,人员的数量和整体素质不能很好地适应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高层次人才仍十分缺乏。
4、公共气象发展保障能力不足。
基层台站事业维持和发展经费的投入机制仍不完善,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地方财政对气象事业的支持力度不足;十二五期间所添置设备的运转、维护保养、损耗以及人员经费等,都需要稳定的财政经费来保证。
(三)“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1、防灾减灾对气象事业提出了新需求XX 近年来极端气象灾害增多,台风、暴雨及其引发的洪涝、地质灾害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公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多次就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气象工作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
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气象事业提出了新需求。
农村仍然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农业仍然是最易受天气气候影响的脆弱行业,农民仍然是最需要提供气象服务的弱势群体。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新经济,规划选址建设新村镇,气象科技下乡培育新农民,健康旅游追求新生活,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需求,农村防灾减灾和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将进入发展新阶段。
3、应对气候变化对气象事业提出了新需求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人类生存、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XX 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都明确指出,不仅要加强气候观测系统建设、气候变化监测预估,还要开展气候变化对各行业、各领域的影响评估,开发气候变化减缓和和适应技术,提供气候变化决策咨询,这对气象事业提出了新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XX 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谋划好未来五年的发展;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建设具有“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XX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与全省同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