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气象培训交流会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气象培训交流会,共同探讨气象事业的发展,交流气象工作的经验和心得。
在此,我感到非常荣幸,也很激动。
以下是我的一些发言。
一、气象事业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气象预报的准确性、覆盖范围、服务领域等方面来看,我国气象事业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以下是我对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概述:1. 气象预报准确性不断提高。
随着气象科技的不断发展,气象预报的准确性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从农业、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到公众生活、防灾减灾等方面,气象服务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
3. 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我国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气象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 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我国气象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气象培训交流的重要性1. 提高气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气象培训交流有助于气象工作者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业务水平,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 促进气象行业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培训交流,气象工作者可以了解行业动态,增进相互了解,推动气象行业的交流与合作。
3. 推动气象科技创新。
培训交流有助于激发气象工作者的创新意识,促进气象科技创新,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4. 提高气象服务质量。
通过培训交流,气象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
三、气象培训交流的建议1. 加强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的结合。
培训内容应紧密围绕气象工作者的实际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 注重培训方法的创新。
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如线上培训、现场教学、案例分析等,提高培训效果。
3. 鼓励气象工作者积极参与。
通过设立激励机制,鼓励气象工作者积极参与培训交流,提高培训的参与度。
4. 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选拔一批业务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气象专家担任培训教师,提高培训质量。
气象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6篇
气象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6篇篇1今年是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此,我对过去一年的气象工作进行总结。
(一)工作成果1. 气象监测与预报过去一年,我们不断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工作,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我们采用了先进的气象监测设备和技术,对天气变化进行了全面、精准的监测。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国内外气象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提高了天气预报的水平和质量。
2. 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服务我们建立了完善的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及时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在应对重大气象灾害时,我们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积极组织应急服务,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服务。
3. 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我们加强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展了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工作。
同时,我们还积极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工作亮点1. 创新工作方式我们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采用先进的气象监测设备和技术,提高了气象监测和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合作模式。
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我们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通过举办各类培训和学习班,提高了气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同时,我们还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工作计划为了推动气象事业的持续发展,我们将制定以下工作计划:(一)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工作我们将继续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工作,引进先进的气象监测设备和技术,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与国内外气象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提高天气预报的水平和质量。
(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机制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预警机制,提高预警信息的发布效率和覆盖面。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应急服务工作,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能力。
(三)推进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我们将继续推进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工作。
气象局_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2021年,我国气象局在党的领导下,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提升气象服务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现将本年度工作总结如下:一、气象观测与探测1. 地面观测:本年度,我国地面观测网络进一步优化,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共收集有效观测数据约5亿条,为气象预报、预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2. 高空探测:本年度,我国高空探测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高空探测飞机累计飞行时间超过1000小时,获取了大量高空气象数据,为天气分析和预测提供了重要支持。
3. 雷达探测:本年度,我国雷达探测网络进一步完善,雷达探测数据质量得到提高。
雷达探测数据在短时预报、预警和灾害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 气象卫星:本年度,我国气象卫星观测能力得到提升,共获取约5000万条卫星数据。
气象卫星在天气预报、气候监测、灾害预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气象预报预警1. 天气预报:本年度,我国天气预测准确率显著提高。
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
2. 灾害性天气预报:本年度,我国气象部门成功预报了多次强降水、台风、高温等灾害性天气,为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保障。
3. 预警信息发布:本年度,我国预警信息发布及时、准确,有效降低了灾害损失。
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不断拓展,短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全面覆盖。
三、气象服务1. 公共气象服务:本年度,我国气象部门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开展公共气象服务。
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
2. 专业气象服务:本年度,我国气象部门为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行业提供了专业气象服务,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3. 气象科普:本年度,我国气象部门积极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气象科学素养。
四、气象科技与人才1. 气象科技:本年度,我国气象科技取得显著成果。
我国在大气科学上的成就
我国在大气科学上的成就
中国在大气科学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方面:
1.气象预报技术的发展:中国的气象预报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气象部门能够准确预报短期和中期的天气情况,包括降水、温度和风向等。
中国也在极端天气事件的预警系统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2.大气污染治理: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但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实施了一系列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包括减排措施、建立监测系统和加强大气环境法规等方面。
这些努力使得中国的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3.气候变化研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因此对气候变化的研究非常重要。
中国在气候变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中国还参与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全球气候谈判,并成为全球主要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家之一。
4.大气科学研究机构:中国拥有众多的大气科学研究机构,包括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
这些机构在大气科学研究方面积极开展合作,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总之,中国在大气科学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这为我国的气象预报、大气污染治理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未来,中国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大气科学的发展,为解决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做出更大贡献。
气象预报系统
气象预报系统气象成就⑦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现代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基本建立,气象预报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气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福祉福祉的能力显著提升。
以预报精准为龙头,坚持将预报精准放在气象业务链条中的核心位置,带动监测精密和服务精细发展,推进观测预报服务业务共融互通,是中国气象局常抓不懈、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的工作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精细化预报实现0天至30天无缝隙网格-站点预报一体化,全球范围0天至10天10公里网格预报及1万多城市的逐3小时预报。
基于“云+端”的气象业务技术体制重点改革逐步展开,以智能网格预报为代表的现代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基本建立,以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多源融合实况分析等关键技术为代表的客观化精准化技术体系逐步完善,气象预报业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初步具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能力。
十年来,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稳步提升。
暴雨预警准确率达89%,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至38分钟,均创历史新高;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为65公里,稳居国际先进行列。
预报准确率提升的背后,是气象预报预测关键核心技术的“井喷式”突破——锚定“地球系统框架”发展数值预报,构建短临、短期、中期、长期、延伸期-次季节、季节-年际、年代际无缝隙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模式体系;自主研发应用四维变分同化系统,推动我国数值预报同化技术迈入国际前列,成为国际上少数具有研制四维变分同化能力的国家之一;实现第三代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气候预测一体化,预测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进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精细化发展,实现全球同化预报系统25公里分辨率、可用预报时长10天,区域同化预报系统3公里分辨率,全球气候预测系统45公里分辨率;发展1公里快速循环更新同化预报系统,为北京冬奥会“百米级、分钟级”天气预报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和产品体系,通过分钟级滚动外推临近预报技术、高分辨率模式的短时释用预报、多尺度模式短期综合集成、基于集合预报的神经网络延伸期预报等技术研发,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我国天气预报业务逐步从站点-落区向数字-格点转变;推进降水、温度等气象要素网格预报产品业务稳定运行,实现国内5公里分辨率24小时逐小时预报、1天至10天逐3小时预报、11天至30天逐24小时预报,全球范围0至10天10公里网格预报及1万多城市的逐3小时预报;建立智能网格气候预测业务,研发延伸期(15天至30天)每日滚动更新的主要环流和要素格点化预测产品等。
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60年来,中国气象事业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气象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气象工作始终坚持把做好气象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以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大力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领域不断拓宽,手段不断改善,服务的总体效益显著提高。
1. 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20世纪50年代气象部门由军队转建地方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设立了气象机构,逐步形成了适应我国领导管理体制的,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气象科技服务在内的气象服务体系。
进入新世纪,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各级地方政府把气象服务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
建立了国家、省两级决策气象服务专门机构和专职队伍,地市、县级气象服务明显加强,显著提高了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的能力,在政府组织开展的自然灾害防御、事故灾难救助、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社会安全事件应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维护国家安全、重大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与保障,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组织重大社会活动等发挥了重要的参谋和助手作用,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2. 全面做好防灾减灾和应急气象服务我国气象灾害严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是气象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服务效果的重要体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的发布,推进了公共气象服务体制机制的创新,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行动机制。
建立了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气象保障服务系统,中国气象局和各省(区、市)气象局均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构,制定了应急预案,建立了统一高效的气象应急信息平台和流动气象台,开展了气象灾害防御、森林火险、污染物及有毒气体扩散等应急气象服务。
气象研讨会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参加气象研讨会,与大家共同探讨气象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在此,我代表我国气象工作者,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一、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气象工作者团结一心,砥砺前行,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几个方面:1. 气象观测能力显著提升。
我国已建立起覆盖全国、功能完善的气象观测网络,包括地面气象观测、卫星气象观测、雷达气象观测等,为气象预报和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2. 气象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
随着气象科技的进步和预报方法的创新,我国气象预报准确率逐年提高,为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保障。
3.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气象服务已从传统的灾害性天气预警拓展到农业、交通、能源、环保等多个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4. 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深入。
我国气象事业积极参与国际气象事务,与世界各国气象机构开展广泛合作与交流,提升了我国气象事业的国际影响力。
二、气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本次气象研讨会旨在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促进我国气象工作者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探讨气象领域的热点问题,推动气象事业的发展。
以下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1. 深化气象科技创新。
通过研讨交流,激发创新思维,推动气象科技创新,提高我国气象事业的竞争力。
2. 提升气象服务水平。
通过研讨交流,总结经验,推广先进技术,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服务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通过研讨交流,增进与世界各国气象机构的了解与友谊,推动我国气象事业走向世界。
三、气象领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气象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1. 挑战(1)气候变化对气象事业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对气象预报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2)气象观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我国古代天文气象的成就
我国古代天文气象的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和气象学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以下是其中一些成就:
1.天文观测和记录: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和记录天体运动、日食、月食
等现象,建立了丰富的天文数据和观测方法。
例如《殷周天文归趣》是最早的中国天文观测记录,记载了天象变化和天文事件。
2.天文历法: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开展了广泛的历法研究,包括太阳历、农历等。
他们通过观测和计算,建立了准确的历法系统,为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和宗教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参考。
3.星象学: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观测星象,研究星体运动规律,建立了丰富的星
图和星座系统。
《春秋穀梁传》中记载的天文观测和星象解释,对后世星象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4.天文仪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发明了许多天文仪器,例如浑仪、日晷、水平
仪等。
这些仪器在天文观测和测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5.气象预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比较早地开始研究气象预测,根据农历、星象
和气象现象等制定了一系列气象预报规律。
例如“三伏天”、“秋分雨”等都是中国古代气象预报的成果之一。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天文和气象学在观测、历法、星象学、仪器、理论和气象预报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就,对于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和宗教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和指引。
这些成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为世界天文和气象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气象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9篇
气象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9篇第1篇示例:气象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一、工作总结作为气象工作者,经过一年的工作,我对自己在过去一年的工作状态进行了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认真负责,尽职尽责地完成了我的工作任务。
在气象观测、气象预报、气象预警等方面,我都尽力做到准确、及时,为社会、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准确的气象信息。
在气象观测方面,我积极参与了气象站点的观测工作,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记录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的数据,保证了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气象预报方面,我运用气象预报知识和技术,结合实时的气象观测数据,准确地预报了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为人们的出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气象预警方面,我及时发布了各类气象预警信息,有效地预防了自然灾害的发生,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我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意识到了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中,为气象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工作计划在新的一年里,我将制定以下工作计划,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 提高气象观测能力。
我将加强气象观测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将按时进行气象观测、数据记录,确保每一份数据都准确无误。
2. 加强气象预报能力。
我将不断学习新的气象预报知识和技术,提高自己的气象预报能力。
我将及时更新气象预报数据,及时向社会发布准确的气象预报信息。
4. 加强团队合作。
我将积极配合气象站点的其他工作人员,共同完成气象观测、气象预报和气象预警等工作任务。
我将与同事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共同为气象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作风,全力以赴完成工作任务,为气象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坚信,在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过程中,我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2000字】第2篇示例:气象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一、工作总结1.精准预测在过去的一年里,我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提高了自己的预测精准度。
民航气象年度总结
一、前言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蓬勃发展,航空气象工作在保障航空安全、提高航班正点率、促进民航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年度,民航气象部门紧紧围绕民航局工作部署,紧密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履行气象保障职责,不断提升气象服务质量和水平。
现将本年度航空气象工作总结如下:二、主要工作及成效1. 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本年度,航空气象部门以提升预报准确率为核心,加强预报技术研究和业务实践,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
通过优化预报模式、加强数据分析和应用,本年度航空气象预报准确率较去年同期提高了5%。
2. 加强气象服务保障航空气象部门紧密围绕民航运输需求,积极开展各类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一是加强重要天气监测预警,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发布;二是开展航空气象会商,为航班运行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三是加强与航空公司的沟通协作,提高气象服务针对性和实效性。
3. 深化气象科技创新本年度,航空气象部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
一是开展航空气象大数据分析,为气象预报和服务提供有力支持;二是推广气象探测新技术,提高气象观测数据质量;三是加强气象装备更新换代,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4. 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航空气象部门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气象人才培养和引进。
一是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气象业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二是选拔优秀人才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5. 强化气象安全保障航空气象部门始终把安全保障放在首位,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气象工作安全稳定。
一是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安全意识;二是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1)部分气象预报产品与实际天气状况存在偏差,预报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有待提升,尤其在复杂天气条件下,保障能力仍有不足。
(3)气象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仍需加强。
气象年度考核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一年一度的气象年度考核已经落下帷幕。
在这一年中,我作为气象工作者,始终坚守岗位,兢兢业业,为实现气象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及考核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1. 职业素养(1)政治思想:始终坚定信仰,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业务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熟练掌握气象观测、预报、服务等方面的技能,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拓宽知识面,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3)职业道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诚实守信,廉洁自律,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2. 工作业绩(1)气象观测:严格执行气象观测规范,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年度考核中,观测数据合格率达到100%。
(2)气象预报: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先进技术,提高预报准确率。
在年度考核中,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85%,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80%。
(3)气象服务:密切关注社会需求,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
在年度考核中,服务满意度达到90%。
(4)科普宣传:积极参与气象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在年度考核中,组织开展科普活动5次,受益群众达1000余人。
(5)团队协作:与同事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在年度考核中,团队协作得分90分。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1)业务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努力学习,但与先进工作者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2)创新意识不足。
在气象服务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创新意识还有待加强。
(3)工作压力较大。
由于气象工作具有特殊性,工作任务繁重,导致工作压力较大。
2. 改进措施(1)加强业务学习。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培养创新意识。
积极参加各类创新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为气象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2.04.28•【文号】国发〔2022〕11号•【施行日期】2022.04.28•【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22年4月28日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懈努力,推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统筹发展和安全对防范气象灾害重大风险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保障的需求越来越多样。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牵引发展、多方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中国气象卫星技术成就与展望
文章编号:100621630(2008)0120001210中国气象卫星技术成就与展望李 卿,董瑶海(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201109) 摘 要:概述了我国风云一号(F Y 21)极轨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F Y 22)静止气象卫星的发展概况与成就。
介绍了即将发射的新一代风云三号(F Y 23)极轨气象卫星的主要功能和技术特点,以及配置的10通道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26通道红外分光计、20通道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微波辐射计、微波成像仪、紫外臭氧探测仪、地球辐射收支仪和空间环境监测器等仪器的用途。
给出了F Y 22静止气象卫星的基本任务、主要探测性能和技术特点,以及在研的新一代风云四号(F Y 24)静止气象卫星的关键技术和遥感仪器。
分析了国外新一代三轴稳定静止气象卫星的发展与载荷配置。
总结了我国气象卫星业务系统的应用和取得的效益。
关键词:极轨气象卫星;静止气象卫星;功能;技术特点;有效载荷;应用;效益中图分类号:V474.24 文献标识码:AAchievement and Foreca st of Meteorological S atellite Technology in ChinaL I Qi ng ,DON G Y ao 2hai(Sha nghai Academy of Spacef light Technology ,Shanghai 201109,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 nd ac hie veme nt of F Y 21polar orbit meteo rological satellite a nd F Y 22geostationa ry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in China we re summarized in t his pape r.The major f unction a nd technology c har ac te ristic of F Y 23pola r or bit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whic h will be launched in the near f ut ure were introduced ,and so we re the 10band visible and in f ra red scanning radiometer ,26band inf ra red spectral ra diome te r ;20ba nd modera te r esolution ima ging spect roradiometer ,microwave ra diometer ,mic rowave radiomete r imager ,ultr aviolet ozone instr ume nt ,ear th radiation budget instr ument and space par ticle composition mo nitor whic h were installed on F Y 23satellite.The mission ,perf ormance and technology of F Y 22satellite were pr esented ,and the key technology and sensors of F Y 24geostationa ry meteorolo gical satellite we re de scribe d.The development and payload of three 2axis st abilizedgeostationa ry me teorological satellite in abroad we re give n out.The application and achievement of operational syste m of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in domestic wer e revie wed.Keyw or ds:Polar or bit meteorological sa tellite ;G eostationary meteo rological satellite ;F unction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 ;Payload ;Application ;Benefit 收稿日期22 作者简介李 卿(3—),男,研究员,上海市宇航学会会员,FY 2静止气象卫星总设计师;董瑶海(66—),男,研究员,上海市宇航学会会员,F Y 23极轨气象卫星总设计师,均从事卫星总体设计。
2024年气象台工作总结
2024年气象台工作总结2024年是气象行业发展的关键一年,我所在的气象台也经历了许多挑战和成就。
以下是我在2024年度的工作总结。
一、工作概述过去一年,我作为气象台的工作人员,主要职责是收集、分析和发布气象数据,为公众和各个行业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
在这一年里,我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工作内容1. 数据收集与分析作为气象台的一员,我每天都会收集各地的气象数据,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向等信息。
我要负责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天气的变化趋势,并与其他气象专家进行讨论和验证。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帮助公众做出合理的决策。
2. 天气预报发布作为气象台的工作人员,我们每天都要发布天气预报,告知公众当天和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在发布预报之前,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收集并分析当地和周边地区的气象数据,掌握天气状况;其次,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结合地理和气象条件,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趋势;最后,编写详细的天气预报报告,包括气温、湿度、降水量、风力等信息,并进行口头发布和网上发布。
3. 气象服务除了天气预报之外,我们还需要为公众和各个行业提供相应的气象服务。
比如,我们会针对农业、水利、航空等行业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气象规划和策略,对其进行气象保障和风险评估。
此外,我们还会定期发布特殊气象警报,以应对突发天气情况。
4. 科研与创新作为气象台的一员,我们还会参与各种科研项目和创新工作。
这些工作旨在提升我们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探索新的气象现象和预测方法。
通过科研与创新,我们可以不断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为未来的气象预报和气象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工作成绩在2024年度的工作中,我取得了以下几个成绩:1. 准确的天气预报通过对气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和同事们能够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为公众和各个行业提供可靠的参考。
在这一年里,我们的预报准确率达到了90%,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和赞许。
气象个人年终工作总结7篇
气象个人年终工作总结7篇第1篇示例:气象个人年终工作总结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在气象行业中度过了忙碌而充实的时光。
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团队的协作,我取得了一些进步并获得了一些成就。
在这里我想总结一下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和经验,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计划。
一、工作成果1. 提升技术水平:在过去一年中,我积极参加各种技术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升了自己的技术水平。
通过学习新的气象模型和工具,我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天气变化,为社会提供更及时、准确的服务。
2. 加强团队合作:我始终坚信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在工作中积极与同事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合作,我参与了多个气象预报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4. 积极履行职责: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积极响应国家气象部门的号召,不断加强对极端天气的监测预警工作。
在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来临之际,我能够迅速组织预警发布,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工作经验1. 学会沟通与协调: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意识到在工作中沟通与协调的重要性。
只有与同事良好沟通、协调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2. 不断学习与提升:气象科学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领域,要不断学习和提升才能跟上时代潮流。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新的气象知识和技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三、展望与计划1. 深入研究气象科学:未来我将继续深入研究气象科学,不断提高预测准确性,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 推动气象信息化建设: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气象信息化已成为未来的趋势。
我将积极推动气象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用户体验。
3. 加强团队建设:团队是工作的核心,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有更好的成绩。
未来我将积极参与团队建设,促进团队合作,共同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过去一年的工作虽然充满挑战,但我依然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和奋斗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为气象事业贡献力量。
未来,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为气象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愿明年的我更加稳健成熟,在职业生涯的旅途中不断前行,不辜负时光与机遇,更不负自己和社会的期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引言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明了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
这一方面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又对气象事业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减轻天气气候灾害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是本世纪头20年中国气象事业的历史使命。
一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在各类自然灾害中,70%以上是天气气候灾害1。
天气气候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天气气候灾害明显增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天气气候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
1995年以来,每年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 1998年高达2998亿元。
如果考虑到天气气候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社会、人文、经济等继发性灾害,则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急1黄荣辉,1996,《中国气候灾害的分布和变化》,气象出版社2阮均石,2000,《气象灾害十讲》,气象出版社- 1 -剧增加。
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达到368ppmv(百万分之一体积),是过去42万年来的最高值3。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2001年)预测: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4-5.8℃。
《2024年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与应用》范文
《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与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深入,气象卫星的应用已经逐渐深入到各个领域。
它以其高效、准确的特性为全球的天气预测和气候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我国的气象卫星技术自其发展以来,不断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就,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1. 起步阶段我国的气象卫星事业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通过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成功研制出我国的第一颗气象卫星。
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为后续的独立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自主研发阶段进入八十年代后,我国开始独立研发气象卫星。
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研制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象卫星。
这些卫星在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为我国的气象预报和气候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3. 全面发展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气象卫星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我们不仅成功发射了多颗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气象卫星,还在数据处理、应用软件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同时,我们也在努力提高气象卫星的覆盖范围和观测精度,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三、我国气象卫星的应用领域1. 天气预报气象卫星是天气预报的重要工具。
通过观测卫星云图、大气温度、湿度等参数,我们可以提前预测天气变化,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例如,通过监测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和发展,我们可以提前采取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2. 气候变化研究气象卫星数据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气候变化的历史趋势和规律,为未来的气候变化预测提供参考。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观测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 农业服务气象卫星在农业服务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观测农田的土壤湿度、温度等参数,我们可以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预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监测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的灾害预警。
2024年气象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2024年气象个人年终工作总结尊敬的领导和同事们:时光荏苒,转眼间,2024年即将过去。
回顾这一年来,我在气象工作岗位上的努力和成就,虽然有些遗憾和挑战,但我也取得了一些关键的进展。
现在,我将对我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分享一些收获和经验。
1.数据分析和预测能力的提升作为一个气象工作者,数据分析和预测是我的核心能力。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加强了对气象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掌握了新的技术工具和模型,并应用它们进行天气预测和气候研究。
这使我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天气变化和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
2.团队合作和沟通作为一个团队成员,我深知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积极参与团队的活动和讨论,与团队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并分享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我鼓励和支持团队成员,与他们共同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
3.提高服务质量作为一名气象工作者,我的主要职责是向社会提供准确可靠的天气信息和服务。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我不断学习和研究最新的气象知识和技术,掌握最先进的气象设备和工具,并不断改进和优化工作流程。
我努力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合作,确保及时有效地传递天气信息和预警信号。
4.不断学习和创新气象工作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我始终保持学习和创新的态度。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不断参加培训和学习新知识,不断尝试新技术和方法。
这使我能够保持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提升,为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挑战。
5.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去的一年里,我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难,但我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
我学会了沉着应对问题和压力,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问题。
我与同事们保持良好的合作,互相支持和帮助,共同克服了困难和困境。
总结起来,2024年对我来说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一年。
我在气象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高了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提高的方面,比如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发展,为气象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气象家园论坛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我是气象家园论坛的一名普通会员,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发表我的看法。
在此,我想就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气象预报技术的进步以及气象科普宣传等方面,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首先,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气象部门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气象预报预警能力。
在台风、暴雨、干旱、高温等自然灾害预报预警方面,我国气象部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此,我要向我国气象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其次,气象预报技术的进步令人瞩目。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气象预报精度不断提高。
特别是在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报上,我国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这得益于我国气象工作者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不懈努力。
在此,我要为我国气象预报技术的进步点赞!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气象预报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例如,在短时预报、小时预报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此外,气象科普宣传也是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我国气象科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气象知识普及率不断提高。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气象科普宣传仍存在一定差距。
为此,我建议以下几点:1. 加强气象科普宣传队伍建设,提高科普宣传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2. 创新气象科普宣传方式,利用新媒体、网络等渠道,让气象知识更加贴近民众生活。
3. 加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让更多的人走进气象科普基地,亲身感受气象科学的魅力。
4. 深化气象科普与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融合发展,让气象科普走进千家万户。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气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希望大家能够关注气象,了解气象,共同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我国气象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体气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气象事业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壮美画卷--简评《全国基层气象台站简史》
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壮美画卷--简评《全国基层气象台站简史》温克刚;李德善;刘立成【期刊名称】《气象科技进展》【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2页(P121-122)【作者】温克刚;李德善;刘立成【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湖北省气象局【正文语种】中文《全国基层气象台站简史》(以下简称《简史》)自2009年启动编撰以来,历时5年,于2014年初正式出版与读者见面了。
《简史》卷帙浩大,共31部,2400多万字,记录了2600多个基层台站的历史沿革和建设历程。
《简史》的编撰和出版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是气象文化建设的重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气象事业发展壮美画卷的精彩呈现。
《简史》名“简”,其实体例详备。
它以省(区、市)为单位独立成卷,每卷概述本单位气象台站建设的由来、进程及现状,大致反映出60多年来气象台站体制、机构、人员、观测、预报、服务、法规建设以及党建、文化、荣誉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简史》是我国基层气象台站60多年来抗击气象灾害的经验总结。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有重视自然灾害记载的传统,尤以方志记载蔚为大观。
《简史》秉承这一传统,记录了60多年来发生在我国各地的重大气象灾害,全景式地展示了气象台站积极探索当地气象灾害规律,主动、科学地做好气象服务,夺取抗灾救灾斗争胜利的历史过程,总结了在防灾救灾斗争中积累的成功经验。
这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规律,进一步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简史》是我国基层气象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它记录了广大基层台站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不断进步、气象预报预测系统不断创新、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不断发展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不断演进的发展过程。
一个气象台站的简史,是气象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分省写就的31部《简史》,则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气象事业发展的壮美画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60年来,中国气象事业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气象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气象工作始终坚持把做好气象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以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大力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领域不断拓宽,手段不断改善,服务的总体效益显著提高。
1. 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20世纪50年代气象部门由军队转建地方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设立了气象机构,逐步形成了适应我国领导管理体制的,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气象科技服务在内的气象服务体系。
进入新世纪,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各级地方政府把气象服务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
建立了国家、省两级决策气象服务专门机构和专职队伍,地市、县级气象服务明显加强,显著提高了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的能力,在政府组织开展的自然灾害防御、事故灾难救助、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社会安全事件应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维护国家安全、重大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与保障,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组织重大社会活动等发挥了重要的参谋和助手作用,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2. 全面做好防灾减灾和应急气象服务我国气象灾害严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是气象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服务效果的重要体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的发布,推进了公共气象服务体制机制的创新,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行动机制。
建立了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气象保障服务系统,中国气象局和各省(区、市)气象局均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构,制定了应急预案,建立了统一高效的气象应急信息平台和流动气象台,开展了气象灾害防御、森林火险、污染物及有毒气体扩散等应急气象服务。
全国已形成由30多万人组成的气象灾害防御信息员、协理员队伍,与农业、交通、教育等多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建立起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基本适应需求的公众天气预报预警服务系统。
气象部门已成为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的前哨阵地。
3. 气象为农业服务取得新进展我国是农业大国,气象部门一直把为农业服务作为工作重点。
大力发展农业气象服务。
建成了农业气象试验站6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631个,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网络初具规模。
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布局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逐步发展完善,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围绕农业生产种、管、收开展全程系列化服务,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改制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区划与开发利用服务,农业适应气候变化业务逐步发展。
农业气象服务范围由主要针对粮、棉、油等种植业扩展到包括农、林、牧、渔等在内的大农业范畴。
粮食产量预报准确率已达95%以上,为粮食生产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服务发展。
农业气象实用技术试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一些地区推广应用取得可喜成绩。
农经网等农村气象与经济信息服务逐步发展,已成为气象防灾减灾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
气象为农业服务,为推进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4.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成效显著从1958年气象部门开展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的试验研究以来,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以气象部门组织实施、地方投入为主的国家—省—地市—县四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制,形成了以飞机和高炮、火箭等作业手段相结合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和指挥体系。
截至2008年底,我国有30个省(区、市)的2044个县(包括兵团、农垦单位)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工增雨面积360万平方公里,防雹保护面积达44万平方公里。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领域已由单纯的农业抗旱拓展到农业防灾减灾、增加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森林草原防火灭火、应对污染突发事件,以及保障重大社会活动的人工消云减雨、机场消雾等领域,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气象服务手段改善,服务领域拓宽20世纪50年代气象服务仅靠报纸、电话、广播和人工等有限手段传递气象信息,制约了气象服务信息的及时传送。
到20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和气象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气象服务能力显著加强,服务范围大大扩展,气象服务信息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电子显示屏、声讯气象信息服务台、超高频警报器、掌上气象台等多种媒体迅速传播给亿万公众和广大用户,逐步突破了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障碍。
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晨练、出行、防晒、晾衣等几十项特殊气象信息服务,受到公众的欢迎。
目前,电视天气预报已成为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全国每天接受各类气象信息服务的公众超过10亿人次,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气象专业专项服务和各种气象科技服务的手段不断改善,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服务的领域已扩展到工业、农业、林业、商业、能源、交通、环保、水文、海洋、旅游和卫生防疫等上百个行业,以及军事和尖端科学试验等领域,能源气象服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城市气象服务、重大工程气象服务、气候变化决策服务等新的服务正在逐步完善。
6. 气象服务产生重大社会经济效益60年来,气象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受到各级党政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
在1954年8月长江流域百年一遇的区域性特大洪水,1963年8月海河流域严重暴雨洪涝,1987年5月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1991年6月江淮地区特大洪涝灾害,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2008年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气象服务中,气象部门为夺取抗灾抢险的胜利、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象部门为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以及新中国60周年大庆提供定点、定时、定量的精细化气象保障服务,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据统计,全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由20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5000人左右,下降到本世纪以来每年2000人左右。
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的3%~6%下降到当前的1%~3%,气象工作的投入产出比达到1∶50。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气象预报预测水平不断提高气象预报是否准确,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心。
60年来,广大气象工作者积极探索并建立了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比较完善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体系,预报预测准确率稳步提高,预报内容不断丰富,预报产品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断增强,为做好气象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数值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天气预报方式实现了重大变革经过60年的发展,天气预报方式实现了重大变革。
气象部门采用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技术,加强数值预报模式的引进、研发和应用,形成了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以人机交互处理系统为平台、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方法的预报业务技术体制,基本实现了从人工为主的定性分析预报迈向人机交互的自动化、客观化和定量化分析预报的重大变革。
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国天气气候特点的,由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全球集合预报系统、热带气旋路径数值预报模式、沙尘暴数值预报模式和污染物扩散传输模式等组成的数值天气预报业务体系,中期预报可用时效已达6天。
近几年,我国研发的大气环流、海洋环流、陆面、海冰及海―陆―气耦合动力气候模式,正在逐步成为模拟和预估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数值预报产品的广泛应用,为各级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和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国家气象中心已成为世界气象组织的区域专业气象中心。
通过从中央到基层气象台站业务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协作攻关,我国对区域性暴雨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预报有了长足的进步,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和短时预报正在形成业务能力,24小时、48小时热带气旋路径预报准确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
2. 气候业务建设快速发展,短期气候预测为组织防灾减灾、经济建设提供重要决策服务经过十多年的重点建设,我国气候与短期气候预测业务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体系。
完成了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工程建设,建立了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中心、气候资料存储检索系统、气候开放实验室和大气化学实验室。
第一代动力气候模式预测系统已投入业务使用,能够进行汛期、月、年际气候预测和三个月滚动的季气候预测业务。
制定和实施了《中国国家气候计划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气候系统观测计划》,气候监测领域已从大气圈逐步拓展到水圈、生物圈、冰雪圈和岩石圈,气候影响评价从农业拓展到水资源、能源、交通、生态、建筑、重大工程立项、人类健康等多个领域。
国家气候中心已成为世界上14个能发布短期气候预测产品的机构之一,能够提供区域和全球月、季、年际时间尺度的气候系统监测、诊断、预测和影响评估产品和气候变化的预估产品,为省级和区域气候预测业务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为组织防灾减灾、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3. 气候变化研究和开发工作迈出重要步伐中国气象局制定了《气象部门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行动计划》,加强了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积极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工作,组织编写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和《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等,我国气候模式预估结果被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引用。
积极参与IPCC有关气候变化工作,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并提供技术支持。
强化气候变化影响评价和决策服务,向党中央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建议写入了十七大报告。
此外,在大气温室气体观测和模型研究、气候和生态相互作用研究以及古气候环境研究等方面都取得重要进展。
农业和生态气象业务有了较大发展。
积极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调查评估,为国家开展节能减排、开发新清洁能源提供依据,促进了气象工作全面融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建立了比较现代化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综合观测能力显著增强观测工作是整个气象业务的基础。
经过60年来气象部门不懈努力,用现代化技术装备提高观测能力,基本建成了地基、空基和天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综合观测系统,为气象业务、科研、服务和气象事业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地面气象观测系统不断完善,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建设迈上新台阶随着各行各业对气象工作的需求日益增长,气象部门大力推进台站网布局建设,以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了台站观测业务能力。
地面观测网中相继建成了143个基准气候站、685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588个一般气象站、4个大气本底观象台(站),3个有人极地考察站和5个南极冰盖自动气象站,2400多个有人值守的各类气象台站基本完成自动化改造,各省(区、市)还建成了近26200个中小尺度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增加了沙尘暴、生态、大气成分等一批新的观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