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发〔2006〕3号 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3.19•【字号】安政[2007]17号•【施行日期】2007.03.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安政〔2007〕1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豫政〔2006〕61号)精神,加快安阳气象事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和豫西山地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区,地域气候多样,地形复杂,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等特点,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82.8”、“98.6.21”、“04.6.20”等几次典型的气象灾害,在几小时或十几小时内就对我市工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能否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对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事件能力,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气象灾害的防御意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气象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强化气象观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预报预测水平,趋利避害并举,加快科技创新,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气象服务。
(二)奋斗目标。
到2010年,建成具有河南省内先进水平的安阳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
廊坊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廊政[2007]53号
廊坊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正文:---------------------------------------------------------------------------------------------------------------------------------------------------- 廊坊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廊政[2007]5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廊坊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冀政〔2006〕70号)文件精神,促进全市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公共气象事业的发展方向,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需求,进一步强化气象观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天气等多种业务的预报预警水平,加快气象科技创新,建设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业务体系,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保障能力,为构建“和谐廊坊、效率廊坊、实力廊坊”和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加强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一)加快全市气象综合观测项目建设。
气象综合观测是气象和相关学科的重要基础,是当地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加快地面多种气象要素自动化观测、GPS水汽探测系统建设的同时,尽快建设土壤湿度、设施农业、会展人居环境、高速公路等自动化专业观测项目,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证其稳定可靠运行。
气象主管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做到统一布局、共同建设。
(二)推进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要把市级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成全市统一的气象通信和信息存储系统,实现各种气象服务产品和各类气象观测数据共享。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1.22•【字号】赣府发[2006]26号•【施行日期】2006.11.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赣府发〔2006〕26号2006年11月22日)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加快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全国气象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暴雨、洪涝、干旱、风雹、雷电、高温、冰冻、大雾等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农作物病虫害、流行病传播等,直接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据统计,全省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2%至4%。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电力等系统和行业,对气象保障服务和气候资源利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加快我省气象事业发展,对于趋利避害,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气象观测基础,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加快科技创新,丰富气象服务内涵,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奋斗目标。
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预测预报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气象服务覆盖面达到95%,使气象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全面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1.28•【字号】黔府发[2006]41号•【施行日期】2006.11.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黔府发〔2006〕41号)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充分发挥气象的基础性、现实性和前瞻性作用,更好地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结合实际,就进一步加快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特作如下通知: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我省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干旱、冰雹、暴雨洪涝、凝冻、秋风等气象灾害以及暴雨、干旱等引起的地质灾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等都造成了极大影响,在全省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中,气象灾害占85%以上。
我省气候资源丰富,空中云水资源、风能、太阳能、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等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加快气象事业发展,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合理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和空中云水资源等气象资源,对于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和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发展要求,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气象监测、预测、预警水平和气象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加大气象现代化能力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流气象服务;充分发挥气象工作对我省国民经济社会安全的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2.15•【字号】莆政综〔2006〕159号•【施行日期】2006.12.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莆政综〔2006〕15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气象事业的发展,对我市建设产业集聚强劲、配套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湄洲湾港口城市,实现“经济翻番、港城崛起”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政文[2006]42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新时期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提出如下若干意见:一、新时期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新时期加快气象事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对我市加快与海峡西岸经济区融入、实现港城崛起的现实性作用,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深远的前瞻性作用。
按照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强化探测观测基础,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加强科技创新,健全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支撑能力。
(二)总体目标:至2015年,初步实现气象业务现代化,使我市气象部门具有全省一流的装备、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气象台站,更好地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统筹发展,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一)加快新型立体气象监测系统建设。
根据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城市、海洋气象服务的需求,“十一五”期间全市建设1个生态环境监测站,20个自动气象站。
大气探测概论(基础知识班)
信息网络系统
基本气象信息 加工预测系统
气象服务系统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
通过深化改革,力争在3到5年内,建立基本满足 国家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的多轨道、集约 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增强气象业 务和服务能力,提升气象科技水平。
发展多轨道业务 完善预报预测体系 强化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 加强气象教育培训体系 健全综合观测体系 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调整业务组织机构
发展简史
气象要素定量测量阶段:16世纪中叶 高空大气探测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 大气遥感探测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后期 现代大气综合探测系统的发展
发展简史 气象要素定量测量阶段
1593年,意大利 伽利略 (G.Galileo)发明 气体温度表 1643年,意大利 托里拆利( E.Torricelli)发明 水银气压表 1662年, 英国 列恩(C. Wren)设计了雨量器 1664年, 法国 巴黎天文台开始气象观测 1667年, 英国 胡克(R. Hooke)制作了风压板 1674年,英国 波义耳(R.Boyle)制作了自记湿度计 1706年,德国 华伦海特(G.D.Fahrenheit)制作了酒精温度表 1774年,瑞士德索修尔(H.B.de saussure)发明太阳温度表 1802年,法国 拉马克(Lamarok)提出云的分类法 1820年,德国 勃伦特斯(H.W.Brandes)绘制第一张等压线图 1385年,中国 南京北极阁司天台改为观象台,观天象,测风雨、 物候和地震地磁,24小时观测。1669年迁至北京。 1872年, 中国 上海徐家汇建立观象台,开始气象观测工作 1912年, 中国 在北京成立中央观象台,1915年开始绘制天气图
吉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吉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法规类别】气象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吉政发[2006]23号【发布部门】吉林省政府【发布日期】2006.06.19【实施日期】2006.06.1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吉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06]23号)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精神,加快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快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加快全省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
我省地处中纬度气候脆弱带,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冰雹、霜冻、大风和沙尘暴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对全省经济发展、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日趋明显。
因此,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对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开展气候资源变化分析,评估气候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和风能、太阳能、农业气候等资源,使各种气候资源得到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加快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面向全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新需求,以“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为统揽,建立功能先进、结构优化的新型业务技术体制,推进气象科技自主创新,实现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奋斗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技术支撑保障系统,全省气象预报预警公众覆盖率达到95%,气象灾害对GDP的影响率在现有水平基础上减少25%,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全国气象系统中等偏上水平,基本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6]3号文件加快山东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6]3号文件加快山东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5.13•【字号】•【施行日期】2006.05.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6]3号文件加快山东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进一步加快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加快发展气象事业,对于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省地处沿海和黄河、淮河流域下游,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之一,每年由于台风、暴雨雪、冰雹、低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已成为我省防灾减灾、建设和谐山东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省气象事业发展迅速,科技手段不断完善,预测预报能力显著增强,在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我省气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综合观测体系不完善,精细预测预报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气象事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领导,加大支持,创造气象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气象事业不断提高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和服务能力,提高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能力,提高风能、太阳能、空中云水等气象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一)总体要求。
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06]27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正文:---------------------------------------------------------------------------------------------------------------------------------------------------- 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06〕27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为了加快本市气象事业发展,现就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提高认识,明确本市气象事业发展目标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气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社会公共安全紧密相关。
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有利于构建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更好应对突发灾害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安全。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若干意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推进本市气象事业的发展。
本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以建立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为重点,以部市合作机制为依托,按照“一流的装备、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台站”的要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水平。
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上海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同期世界大城市先进水平,为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为建设气象强国作出贡献。
二、强化应用,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气象事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服务,要强化“服务大局、服务决策、服务社会”的意识,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健全体系、完善机制,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一)提高气象工作服务于城市安全的水平一方面,要针对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对城市安全威胁日益凸现的特点,切实把加强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作为完善本市综合减灾体系的重点,做到实时监测、准确预报、及时预警、广泛发布。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6〕3号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天气、气候业务和科研体系,提高了气象监测、预报、预测和服务水平,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气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
为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突发灾害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台风、暴雨(雪)、干旱、沙尘暴、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
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提高全社会防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大面积干旱、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土地荒漠化、粮食产量波动、流行病传播等,对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
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影响和对策研究,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三)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我国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气候资源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资源。
我国横跨5个气候带,气候资源丰富多样,风能、太阳能、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空中云水资源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着巨大的经济、环保和生态价值。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0.10•【字号】甘政发[2006]81号•【施行日期】2006.10.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甘政发〔2006〕81号2006年10月10日)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快我省气象事业发展,提高气象工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自然灾害、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还存在气象灾害监测体系尚未形成,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
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加快气象事业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支持力度。
要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一流服务”的要求,拓展服务领域,力争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使气象工作整体实力达到20世纪末全国先进水平;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全国先进水平,若干领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二、加快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设步伐,提升防灾减灾保障能力。
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设,是提高天气、气候预报准确率的基础。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5.14•【字号】苏政发[2006]67号•【施行日期】2006.05.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苏政发[2006]67号2006年5月14日)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为加快全省气象事业发展步伐,更好地为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结合江苏实际,现作如下通知: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气象事业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服务群众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省濒海沿江,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区,台风、暴雨、干旱等气象灾害频繁,成为威胁城乡公共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
由于我省人口稠密、城镇密集、经济发达、交通运输繁忙,一旦遭受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较大损失。
另一方面,我省自然资源匮乏,合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气候资源,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较大的经济、环保与生态价值。
加快发展气象事业,不仅是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应对突发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而且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我省气象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步建立了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体系,为防灾减灾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气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是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预测预报水平亟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气象工作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尚不完全适应。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气象事业发展一定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服务能力,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和可再生清洁能源,更好地发挥支持、服务和保障作用。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9.20•【字号】津政发[2006]84号•【施行日期】2006.09.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津政发(2006)84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的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按照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不断满足我市国民经济发展对气象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更好地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市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气象(雨量)站网、卫星遥感、GPS探测站网、数值天气预报解释应用等气象现代化业务系统投入运行,气象预测预报水平显著提高,气象工作在重大气象灾害防御、防汛抗旱、工农业生产、地质灾害防御、森林防火、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重大工程建设和社会活动天气保障、方便城乡群众日常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目前我市气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着综合气象监测体系尚未形成、预测预报科技水平亟待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体系亟待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需要解决的问题。
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是一个气象灾害频发的地区,暴雨、冰雹、大风、大雾、风暴潮以及干旱、洪涝、寒潮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对我市交通、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公共卫生和安全等构成了严重威胁。
大力发展气象事业,提高我市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已成为我市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迫切任务。
邯郸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邯郸市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邯政办字〔2015〕156号
邯郸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邯郸市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正文:----------------------------------------------------------------------------------------------------------------------------------------------------邯郸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邯郸市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邯政办字〔2015〕15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对口有关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冀南新区、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关于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保障河北绿色崛起的意见》(冀政〔2014〕116号)和《邯郸市人民政府河北省气象局共同推进气象为邯郸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合作协议》的有关要求,全面推进我市气象现代化进程,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结合邯郸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围绕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总体目标,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为宗旨,以防灾减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等为重点,以气象科技和人才为支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富强邯郸、美丽邯郸提供强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到2017年,建成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综合气象观测、气象预报预测、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以及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共同构成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全市气象观测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气象预报更加精准,公共气象服务更加广泛,专业气象服务更加精细,气象灾害防御更加有效,气象科技支撑能力更加突出,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二、主要任务(一)推进气象基础业务现代化。
1.完善气象观测站网建设。
国发〔2006〕3号 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天气、气候业务和科研体系,提高了气象监测、预报、预测和服务水平,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气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
为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突发灾害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台风、暴雨(雪)、干旱、沙尘暴、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
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提高全社会防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大面积干旱、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土地荒漠化、粮食产量波动、流行病传播等,对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
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影响和对策研究,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三)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我国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
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达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0.24•【字号】达市府发[2006]67号•【施行日期】2006.10.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达市府发〔2006〕67号二○○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06〕16号)精神,充分发挥气象工作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特别是防灾救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现就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突发灾害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我市自然灾害频繁,是气象灾害多发易发地区,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暴雨、干旱、冰雹、霜冻、大风、雷电、大雾等气象灾害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特别是我市连续三年遭受的特大自然灾害,充分暴露了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气象预报预测水平和气象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二、加强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建设(一)加强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建设。
根据我市地域较宽、地形差异大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市城乡防灾减灾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应用系统、雷电监测、气象技术支持保障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建设一套先进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
二是在城市和天然气开发区、重点农牧区、重要生态保护区、主要交通干线、重点旅游景区及主要江河流域建设160个自动气象观测站(今明两年内建设80个),从根本上改变气象观测站点稀少、自动化程度低下的现状,提高局地突发灾害性天气和生态气候的监测能力。
(二)完善防灾减灾信息共享平台。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4.20•【字号】市府发[2007]9号•【施行日期】2007.04.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市府发〔2007〕9号)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黔府发〔2006〕41号)精神,结合六盘水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国务院和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2006年,为充分发挥气象的基础性、现实性和前瞻性作用,使其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黔府发〔2006〕41号),就抓好气象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
特别是黔府发〔2006〕41号文件,在认真分析我省气象灾害面临的形势和气象资源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措施。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国务院和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充分认识气象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制定相应政策,进一步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步伐。
二、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气象公共服务能力(一)加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和信息系统建设。
针对气象监测的薄弱环节,大力加强包括环境气象观测在内的气候观测系统、天气雷达、雷电定位及自动气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市、乡镇、沿江、沿水库、沿公路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网、中小尺度加密观测系统以及设备运行保障系统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固定和移动并举的全天候立体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金华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2.02•【字号】金政发[2006]212号•【施行日期】2006.12.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金政发〔2006〕21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气象事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6〕51号)精神,结合金华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事关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实施。
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对于防灾减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我市天气、气候复杂多变,暴雨、台风、大雪、寒潮、干旱、强对流等各类气象灾害频发,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4%,同时也给我市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影响。
近年来,我市气象事业发展迅速,气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我市气象事业发展还存在综合气象观测体系不健全、气象预报预测能力亟待提高、气象灾害应急服务水平相对滞后、气象科技支撑较为薄弱等突出问题,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气象服务需求。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关心、重视和支持气象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能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平安金华”建设的目标,按照实施“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战略和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全面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大力提升气象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大力提升气象灾害预警对社会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气候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0.19•【字号】京政发[2006]39号•【施行日期】2006.10.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06〕39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十五”时期,本市气象事业取得较快发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本市气象工作还存在气象综合监测体系不够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完善,气象预报预测能力和水平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气象信息覆盖面不够广泛等问题。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精神,进一步加快本市气象事业发展,充分发挥气象工作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
气象灾害是本市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暴雨、雷电、大风、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事件及其引发的沥涝、泥石流、火灾、大气污染等次生灾害已表现出频发、突发和多样化的特点,对城市安全运行构成重大挑战,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加强本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资源压力,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气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社会公共安全紧密相关。
本市气象事业为中央党政军机关开展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随着本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气象工作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具体化,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具有重要的作用。
内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内府发[2006]54号
内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正文:---------------------------------------------------------------------------------------------------------------------------------------------------- 内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内府发〔2006〕54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为进一步加快我市气象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06〕16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贯彻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一)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以天气、气候业务为主体的包含探测、信息网络、分析预测和气象服务为主的气象基本业务体系。
但我市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干旱、暴雨、低温霜冻、大风、冰雹、雷击等以及由此引起的气象次生灾害,特别是洪涝、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威胁着我市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每年我市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平均在3亿元以上。
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提高全社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我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
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在我市的防灾减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综合监测网络体系不够健全、预报预测水平尚不能满足社会和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气象灾害预警及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网络不够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也未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
我市是农业大市,十年九旱的天气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水资源及能源紧缺更加严重,对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安全等构成了严重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天气、气候业务和科研体系,提高了气象监测、预报、预测和服务水平,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气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
为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突发灾害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台风、暴雨(雪)、干旱、沙尘暴、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
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提高全社会防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大面积干旱、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土地荒漠化、粮食产量波动、流行病传播等,对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
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影响和对策研究,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三)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我国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气候资源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资源。
我国横跨5个气候带,气候资源丰富多样,风能、太阳能、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空中云水资源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着巨大的经济、环保和生态价值。
开展气候资源变化分析,评估气候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四)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五)奋斗目标。
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20世纪末世界先进水平;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若干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三、加强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六)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国家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是气象和地球相关学科业务与科研的重要基础。
要大力加强气候观测系统、气象卫星系统和天气雷达、雷电监测网、农村和重点林区及海域气象站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证其稳定可靠运行,不断提高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和水平。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做到统一布局、共同建设。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重点加强中小尺度区域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提高区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七)推进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气象信息系统是国家基础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强国家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把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建设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心,建设全国统一的气象通信和信息存储、分发系统,充分发挥气象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实现观测数据共享。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气象观测数据的共享工作,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平台,积极提供和共享大气、水文、海洋、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数据信息。
(八)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
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不断完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努力提高预报预测水平。
加快预报预测精细化进程,加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警报和旱涝趋势气候预测。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重点支持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要加大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测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为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九)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
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坚持避害与趋利并举,建立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有关部门要重点强化气象灾害预报功能,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调查和影响评估的能力建设,增强对农林业病虫害、地质灾害、沙尘暴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和有毒有害气体及核泄漏扩散、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
(十)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加快现代化进程。
通过改善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信息的迫切需求,特别是要加强海洋以及农村、社区、企业的气象服务。
拓展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引导有关媒体、网络和通信运行企业积极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信息的播发工作,以气象警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报警报信息,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性。
四、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十一)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研究。
要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国防和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认真组织气候变化监测、分析、预估、评价和信息发布工作。
坚持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依托,不断提高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要充分发挥专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气候变化规律,特别是气候变暖机理的研究,为我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十二)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粮食产量、品质和种植结构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要依靠科学,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及应对工作。
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服务,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要建立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粮食产量预报业务,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气象保障。
(十三)做好交通和空间气象保障。
发展公路、铁路、海洋、内河航运等专业气象监测网和灾害预警系统,为运输、渔业、旅行等安全和海洋资源开发、应急救援提供气象保障与实时服务。
加强航空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北京航空气象中心建设,提高机场终端区探测和监控预报的能力,加强航空器探测资料的收集和使用,提升航空气象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加快空间天气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发展空间天气预警预报业务,提高空间天气灾害监测和空间环境变化预警能力。
(十四)加强城市和公共卫生气象监测。
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密气象观测站点,实现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及时发布城市气象灾害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
建立气象与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生规律、病理影响机理的综合研究,建立气象环境变化对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业务服务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五、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十五)做好气候资源的普查和规划利用工作。
要认真做好气候资源的普查工作,对重点地区进行区域高分辨率普查,形成完整的气候资源数据库。
在全国气候资源普查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气候资源区划。
要根据各地特点,积极开展生态气象监测,开展生态环境状况的气象评估,为制订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十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要按照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和作业体系、建设性能优良的设备设施的要求,编制“十一五”全国和地方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城市供水和工农业用水紧缺地区的水源地及其上游地区,要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加大作业力度。
建立应对扑灭大规模森林草原火灾、严重空气污染、城市高温天气等事件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机制。
健全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十七)做好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气象服务。
气象主管机构要负责组建太阳辐射、风力强度监测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多层次普查和可利用资源的评估,为制订和修订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大型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勘察、选址提供技术支持,为风电场、太阳能电站的建设、运行、调度提供实时气象监测和预报服务。
(十八)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组织对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和减少重要设施遭受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或对城市气候资源造成破坏而导致局部地区气象环境恶化,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六、推进气象工作的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十九)健全气象法规与标准体系。
加快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等法律法规建设,完善配套规章。
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气象执法监督,保护好气象设施及探测环境,依法管理和规范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护、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信息发布等活动,严格禁止非法从事气象探测活动。
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气象法律意识,普及气象知识。
建立健全以综合探测、气象仪器设备和气象服务技术为重点的气象标准体系,加强气象业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二十)加强统筹规划与管理。
要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则,统筹编制和实施重要气象设施的建设与布局规划,推进气象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信息的有效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投资的总体效益。
要进一步改进行业管理,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将各部门自建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国家气象观测网络的总体布局,由气象主管机构实行统一监督、指导。
(二十一)加快气象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