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发〔2006〕3号 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天气、气候业务和科研体系,提高了气象监测、预报、预测和服务水平,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气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

为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突发灾害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台风、暴雨(雪)、干旱、沙尘暴、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

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提高全社会防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大面积干旱、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土地荒漠化、粮食产量波动、流行病传播等,对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

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影响和对策研究,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
的基础性作用。

(三)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我国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气候资源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资源。

我国横跨5个气候带,气候资源丰富多样,风能、太阳能、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空中云水资源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着巨大的经济、环保和生态价值。

开展气候资源变化分析,评估气候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四)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五)奋斗目标。

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20世纪末世界先进水平;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若干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三、加强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六)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国家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是气象和地球相关学科业务与科研的重要基础。

要大力加强气候观测系统、气象卫星系统和天气雷达、雷电监测网、农村和重点林区及海域气象站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证其稳定可靠运行,不断提高综
合气象观测能力和水平。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做到统一布局、共同建设。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重点加强中小尺度区域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提高区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七)推进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气象信息系统是国家基础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强国家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把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建设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心,建设全国统一的气象通信和信息存储、分发系统,充分发挥气象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实现观测数据共享。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气象观测数据的共享工作,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平台,积极提供和共享大气、水文、海洋、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数据信息。

(八)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

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不断完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努力提高预报预测水平。

加快预报预测精细化进程,加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警报和旱涝趋势气候预测。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重点支持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要加大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测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为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九)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

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坚持避害与趋利并举,建立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有关部门要重点强化气象灾害预报功能,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调查和影响评估的能力建设,增强对农林业病虫害、地质灾害、沙尘暴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和有毒有害气体及核泄漏扩散、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

(十)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加快现代化进程。

通过改善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信息的迫切需求,特别是要加强海洋以及农村、社区、企业的气象服务。

拓展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引导有关媒体、网络和通信运行企业积极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信息的播发工作,以气象警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报警报信息,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性。

四、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
(十一)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研究。

要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国防和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认真组织气候变化监测、分析、预估、评价和信息发布工作。

坚持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依托,不断提高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要充分发挥专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气候变化规律,特别是气候变暖机理的研究,为我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十二)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粮食产量、品质和种植结构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要依靠科学,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及应对工作。

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服务,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要建立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粮食产量预报业务,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气象保障。

(十三)做好交通和空间气象保障。

发展公路、铁路、海洋、内河航运等专业气象监测网和灾害预警系统,为运输、渔业、旅行等安全和海洋资源开发、应急救援提供气象保障与实时服务。

加强航空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北京航
空气象中心建设,提高机场终端区探测和监控预报的能力,加强航空器探测资料的收集和使用,提升航空气象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加快空间天气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发展空间天气预警预报业务,提高空间天气灾害监测和空间环境变化预警能力。

(十四)加强城市和公共卫生气象监测。

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密气象观测站点,实现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及时发布城市气象灾害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

建立气象与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生规律、病理影响机理的综合研究,建立气象环境变化对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业务服务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五、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十五)做好气候资源的普查和规划利用工作。

要认真做好气候资源的普查工作,对重点地区进行区域高分辨率普查,形成完整的气候资源数据库。

在全国气候资源普查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气候资源区划。

要根据各地特点,积极开展生态气象监测,开展生态环境状况的气象评估,为制订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十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要按照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和作业体系、建设性能优良的设备设施的要求,编制“十一五”全国和地方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城市供水和工农业用水紧缺地区的水源地及其上游地区,要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加大作业力度。

建立应对扑灭大规模森林草原火灾、严重空气污染、城市高温天气等事件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机制。

健全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十七)做好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气象服务。

气象主管机构要负责组建太阳辐射、风力强度监测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多层次普查
和可利用资源的评估,为制订和修订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大型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勘察、选址提供技术支持,为风电场、太阳能电站的建设、运行、调度提供实时气象监测和预报服务。

(十八)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组织对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和减少重要设施遭受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或对城市气候资源造成破坏而导致局部地区气象环境恶化,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六、推进气象工作的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
(十九)健全气象法规与标准体系。

加快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等法律法规建设,完善配套规章。

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气象执法监督,保护好气象设施及探测环境,依法管理和规范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护、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信息发布等活动,严格禁止非法从事气象探测活动。

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气象法律意识,普及气象知识。

建立健全以综合探测、气象仪器设备和气象服务技术为重点的气象标准体系,加强气象业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二十)加强统筹规划与管理。

要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则,统筹编制和实施重要气象设施的建设与布局规划,推进气象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信息的有效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投资的总体效益。

要进一步改进行业管理,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将各部门自建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国家气象观测网络的总体布局,由气象主管机构实行统一监督、指导。

(二十一)加快气象科技创新。

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不断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气象开放实验室、科研机构基础设施、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气象科
技基础条件平台等科技设施建设。

加强气象观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气候变化应对、人工影响天气、大气成分分析、气象资源利用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

在实施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重视气象领域的科学研究,给予气象科研稳定的投入支持。

在国家重大气象工程建设中,设立气象科技研发专项资金,切实加大对气象领域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二十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各级财政要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气象事业发展。

坚持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切实加大对重大气象工程、气象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建设运行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保证气象卫星研制、开发和运行的经费。

按有关规定做好气象部门职工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工作。

(二十三)加强气象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加气候系统及其相关领域国际组织的有关业务计划,发起和参与全球性、区域性气象科学、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计划,广泛开展多边、双边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加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各项国际活动,全力维护国家权益。

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气象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十四)抓好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转换用人机制,积极推行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

制定气象人才培养规划,加大气象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力度,形成不同层次、满足不同需求的气象人才梯队。

加强气象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高教育培训能力,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气象科技教育,提高气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将气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科技发展规划,并进一步细化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抓紧
制定和落实各项具体措施,统筹安排,加强协作,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
二○○六年一月十二日
气象局关于印发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气发〔201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
《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已经中国气象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气象局
二○一○年一月十六日
目录
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
现代天气业务以预报的精细化发展为标志,精细化的预报是指准确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涵盖不同天气现象、适应不同用户需求的预报。

现代天气业务以提高精细化基础上的预报准确率为核心,以数值预报等现代预报技术的发展及多种资料和预报技术的综合应用为支撑,以建设能够驾驭现代科学技术的预报员队伍为关键因素。

现代天气业务包括数值预报、天气预报、产品检验评估、综合分析预报平台以及合理的业务布局和业务流程等方面,其突出特征体现在天气业务核心技术和支撑手段的现代化,业务流程的合理化,业务产品的精细化和业务分工的专业化。

发展现代天气业务,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关键环节,是适应“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公共气象服务需求的根本保证。

为指导我国各级气象台站现代天气业务的科学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49号)和《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意见》(气发〔2007〕477号),结合现代天气业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现状与需求
(一)现状分析
以自主研发的GRAPES模式投入业务试用为标志,我国数值预报业务发展形成了引进吸收与自主研发并重的新格局,初步构建了包括全球和区域模式预报系统、集合预报系统及专业数值预报系统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数值预报体系。

数值预报能力逐步提高,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
(T639L60)可用预报时效达到了6.5天。

在天气预报方面,开展了精细化的气象要素预报和定量降水落区预报业务;初步建立了台风、暴雨、强对流、寒潮、高温、大雾、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的临近、短时和短期监测预警业务;开展了中期旬降水量、平均温度距平和天气过程预报,开展了11~30天的延伸期预报业务试验。

初步形成了以数值天气分析预报产品为基础,以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为工作平台,预报员综合应用各种观测资料、技术和方法制作各种时效天气预报产品的技术路线。

近10年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了5%,台风24、48小时路径预报和沙尘暴数值预报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随着天气业务的发展,专业及专项气象预报业务内涵不断丰富,为重大社会活动、重大工程、重大突发事件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逐步加强。

但是,相对于国家气象防灾减灾需求和国际先进水平而言,我国天气业务仍存在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1)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2)数值预报的变分同化技术、模式物理过程的优化改进以及模式产品的解释应用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3)卫星、雷达、风廓线等多种资料在天气业务中的有效应用不足;4)临近预报、精细化预报以及集合预报等新技术在天气业务中未得到广泛应用;5)科学合理的天气预报业务布局尚未形成;6)预报员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不够。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种遥感遥测资料的有效应用以及数值天气预报技术及高性能计算机能力不断提高,现代天气业务将进入新的快速
发展时期。

多种资料的同化应用和模式物理过程的改进将有效改进中尺度对流系统模拟和预报质量,强天气集合概率预报和超级集合预报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强天气预报能力进一步提高,也将对延伸期预报业务形成有效支撑;随着高分辨率快速分析预报和解释应用技术的发展,天气分析将更注重天气尺度与中尺度分析的紧密结合,定量化、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和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能力将进一步提高;伴随现代天气业务布局和业务流程建设,天气业务体制将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多种专业模式(模块)的进一步发展,将有效推进天气业务向满足行业用户需求方向拓展;国外数值预报的先进技术成果和发展经验也将对我国数值预报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借鉴和指导。

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精细化、时效性和专业化程度将显著提高。

(二)需求分析
首先,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对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的提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次,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安全福祉不仅对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天气预报的针对性、通俗性和指导性提出了新的需求;第三,为国民经济各行业、为各项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社会活动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对天气预报的专业性、准确率、长时效和不同时效预报间的无缝隙衔接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公共气象服务需求为牵引,以综合观测业务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为保障,面向“一流技术”的发展目标,围绕着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核心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预报技术;依靠改革创新,完善业务体制;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预报员队伍,促进现代天气业务科学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整、技术先进的现代天气业务。

实现以GRAPES为主体的全球/区域四维变分同化系统及GRAPES和T639数值预报系统的业务稳定运行;以灾害性天气为主要内容的天气监测分析和预报警报业务得以完善,预报的提前量和准确率得到有效提升;气象要素预报、定量降水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的精细化和准确率进一步提高;发展延伸期天气预报技术,预报能力明显提高;集合预报技术在中期和延伸期预报及灾害性天气概率预报中普及应用;预报员应用中尺度模式产品诊断分析能力和综合分析多种资料的能力明显提高。

初步实现天气业务技术和支撑手段的现代化,业务流程的合理化,业务产品的精细化以及业务分工的专业化(具体指标见附表1)。

三、主要任务
现代天气业务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为核心,重点围绕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建设、专业化监测预报业务和技术系统研发、多种观测资料综合分析应用、集约化预报业务流程调整与完善以及专家型预报员团队建设等方面推进现代天气业务发展建设。

其业务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一)数值天气预报业务
按照《中国气象局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发展计划(2008—2011年)》及其滚动修订的计划,推进GRAPES模式发展。

在进一步改进和深化T639业务模式应用的基础上,发展建立以GRAPES模式为基础的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及动力和统计相结合的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业务。

1.数值预报模式
发展完善三维/四维变分同化分析系统并业务运行。

提高全球模式卫星遥感资料同化应用水平,在全球变分同化分析系统中卫星遥感资料能够占到所同化资料总量的80%以上。

建立区域变分同化系统,有效同化应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卫星、自动站等高时空分辨率的稠密资料,实现逐小时快速资料同化分析,显著改善对中小尺度系统的分析模拟与短时短期预报能力。

有效融合洋面上可获得的卫星、雷达等各种观测资料,完善台风涡旋初始化技术。

研发陆表参数的资料同化方法,建立全球实时下垫面资料自动生成系统。

开展中国区域资料再分析,利用成熟的区域同化与模式,建立10年长度的试验性再分析资料集。

建立全球25公里分辨率和中国区域3~5公里分辨率的分析与预报系统。

优化全球模式动力框架和垂直坐标,改进极区和大地形区的处理方案。

考虑平流层物理过程,提升模式顶高。

重点改进影响东亚区域预报技巧的降水过程、陆面过程的参数化方案,优化辐射过程中云的处理和预报方案,实现物理过程的合理精细化,发展能反映中国天气气候特点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

研发模式动力诊断与物理诊断的技术和软件,建立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综合诊断平台,为模式预报性能的改进提供依据。

在国家级发展全球、区域集合预报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

发展基于奇异向量的初值扰动方法和物理过程随机扰动方法;有效增加集合预报样本、模式空间分辨率和预报时效,全球集合预报的预报时效达到2周。

完善中国TIGGE中心建设,发展多业务中心多模式集合预报集成技术,进一步提高温度、定量降水等要素的概率预报能力;发展概率预报降尺度技术,进一步提高精细概率预报水平。

区域级参与国家级数值预报系统研发,并针对本区域开展适合于本地地域与气候特征的区域数值预报业务。

2.数值预报产品统计释用
发展基于T639模式及业务化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的解释应用工作,完善数值天气预报产品释用和订正平台。

在国家级建立中短期灾害性天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