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

合集下载

深圳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

深圳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

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〇一六年八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2)第一节发展基础 (2)第二节发展环境 (6)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9)第一节指导思想 (9)第二节发展目标 (10)第三章主要任务 (12)第一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12)第二节适应气候变化影响 (21)第三节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27)第四节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30)第五节深化区域交流合作 (31)第四章重点工程 (33)第一节能源结构优化工程 (33)第二节低碳交通建设工程 (34)第三节绿色建筑推广工程 (35)第四节低碳试点示范工程 (36)第五节废弃物处理工程 (38)第六节水环境管理工程 (39)第七节生态系统完善工程 (40)第八节灾害风险管理工程 (42)第五章保障措施 (43)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43)第二节健全政策法规 (44)第三节加大资金投入 (44)第四节加强能力建设 (45)前言气候变化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维护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人居环境质量、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安全至关重要。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依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和《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本规划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深圳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指导文件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圳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实现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立足国家战略,坚持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对节能、非化石能源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工作的引领作用。

省级气象部门标准化工作实践与思考

省级气象部门标准化工作实践与思考

标准实践省级气象部门标准化工作实践与思考■ 冯喜媛1 杨 磊2 涂 钢1 朱晓彤1(1.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2.吉林省标准研究院)摘 要:气象标准化是提升气象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省级气象部门在气象行业标准化发展战略中处于关键的纽带位置,在全省的标准化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省级气象部门的标准化意识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省级气象行业的发展。

本文以吉林省气象部门为例,分析了现有气象标准化工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吉林省气象标准化工作在标准化平台建设、标准培训交流、标准制修订和宣贯实施等方面开展了初步的实践和思考,以增加培训、立项等措施增强省级气象部门的标准化意识,提出了“强化顶层、细化基层、横向联动、融合科研”的工作思路,为省级气象部门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完善高效标准化工作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参考,实现以标准助力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以标准带动气象高质量发展为气象标准化工作的终极目标,紧随数字时代国际标准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省级,气象,标准化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3.22.020Practice and Consideration of Standardization Work in Provincial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sFENG Xi-yuan1 YANG Lei2 TU Gang1 ZHU Xiao-tong1(1. Institute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of Jilin Province; 2. Jili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Abstract:Meteorological standardization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The provincial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standard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basic guarantee of the standard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province. The standardization consciousness of provincial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s can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of provincial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to some extent. Taking the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of Jili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teorological standardiz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carried out the preliminary practice and thought on the meteorological standardization work in Jilin province, such as the standardiz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standards training exchange, standards development and revision, and the propaganda and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s to increase measures such as increasing training and project approval to enhance the standardization awareness of provincial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s, and proposes a work concept of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refi ning grassroots, horizontal linkage, and integrating scientifi c research”. This provides a basic reference for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ization work in provincial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ffi cient standardization work mechanisms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meteorological standardization work of using standards to assist the fi rst line of defense for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and driv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eteorology, closely following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digital era.Keyword: provincial, meteorology, standardization0 引 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强调“加强标准化工作,实施标准化战略,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党中央更是把“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2.03•【字号】宁政发〔2021〕15号•【施行日期】2021.02.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为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苏政发〔2020〕81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气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服务防灾减灾救灾等能力和水平,现结合我市实际,就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要求,对标找差、创新实干,加快气象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实现气象服务与城市运行管理深度融合,为“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提供坚实的气象服务保障支撑。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建成与国家、长三角区域、省气象发展战略相协调,适应需求、系统完备、开放融合、保障有力,具有南京特色高效普惠的公共气象服务、综合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和科学高效的气象治理体系,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程度显著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8%以上,预警准确率比“十三五”平均水平提升5%,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公共服务、科技贡献、人才支撑和政策保障水平等在全省保持示范领先、在副省级省会城市保持前列,若干领域达到领先水平。

到2035年,气象保障发展战略、服务国计民生水平显著增强,公共服务效益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全天候协同气象监测更加精密,无缝隙的智能网格预报更加精准,专业化气象服务更加精细,气象科技创新基础更加深厚,气象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在全省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示范作用更加显著,继续走在副省级省会城市前列。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09.12.30•【文号】气发[2009]463号•【施行日期】2009.12.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气发〔2009〕4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已经中国气象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是对《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指导意见》(气发〔2009〕175号)的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科学调整站网布局、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增强观测能力、确保观测系统稳定运行、发挥观测系统效益”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

请各省(区、市)气象局依据本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施计划,并报中国气象局备案。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国气象局2009年12月目录一、发展目标二、主要任务(一)国家气候观测网1.地面气候观测2.高空气候观测3.大气成分观测4.海洋基本气候变量观测5.陆地基本气候变量观测(二)国家天气观测网1.地面气象观测2.海洋气象观测3.高空气象观测4.天气雷达观测5.气象卫星观测6.移动气象观测(三)区域气象观测网(四)专业气象观测网1.农业气象观测2.交通气象观测3.人工影响天气观测4.风能观测5.太阳能观测6.电力气象观测7.环境气象观测8.城市气象观测9.空间天气观测(五)技术装备保障1.建立健全技术装备保障体系2.运行监控3.维护维修4.装备供应5.计量检定6.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管理(六)观测数据质量与观测产品1.主要内容2.实施进度(七)技术研发及平台建设1.技术研发2.国家气候观象台3.基础平台建设和设备考核试验三、保障措施(一)加强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二)完善体制机制(三)提高队伍素质(四)统筹各类资金投入(五)加强交流与合作附录附表1:气候观测要求(GCOS指标)(a)基本气候变量(b)地面和高空基本气候变量观测精度要求附表2:天气观测要求(WMO指标)(a)地面气象观测(b)高空气象观测(c)辐射观测附图1:优化后国家基准气候站分布图(草案)附图2:国家级地面观测站布局图(草案)附图3:全国雷电观测网布局图(草案)附图4:新一代天气雷达布局图(216部)附图5:调整后的农业气象观测站分布图附图6:风能资源观测网布局图(草案)附图7:太阳能资源观测网布局图(草案)附图8:空间天气观测布局图(草案)本规划依据《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指导意见》(气发〔2009〕175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气象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统筹国家、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对气象工作的投入,按照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思路,提出了2010-2015年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目标,明确了科学调整站网布局、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增强观测能力、确保稳定运行、发挥观测系统效益等方面的发展任务、实施进度和保障措施。

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 问题及建议

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 问题及建议

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问题及建议1.概述气象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的提出,旨在进一步推动气象事业的发展,为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与当前国家发展需要和气象事业的实际情况相比,纲要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和完善。

2.问题分析目前,《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存在以下问题:1)发展理念不够前瞻性:纲要中的发展理念相对传统,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对于未来气象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缺乏清晰的规划和指导。

2)技术创新不足:在纲要中对于气象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规划不够明确,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科技力量,缺乏对未来科技趋势和发展态势的预判和规划。

3)人才培养不足:纲要中对于气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政策不够详细和完善,缺乏对于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和举措。

3.解决途径针对以上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和完善:1)强化前瞻性规划:在纲要制定中应该加强对未来气象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前瞻性布局,充分考虑到未来气候变化、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等因素,制定更加科学和前瞻的发展策略。

2)加强技术创新:纲要中应该加强对于气象技术创新和应用的规划,鼓励和支持气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高气象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在纲要制定中,应该加大对气象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人才投身气象事业,提高气象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4.结语《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是当前推动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文件,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

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动气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的提出是一个重要的举措,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需要更加科学和前瞻性的规划,充分考虑到未来气象事业的发展需求和挑战。

榆林气象事业十三五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榆林气象事业十三五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市本级,12个区县
1500
地方
9
农村气象
防灾减灾体系
全面完成160个乡镇气象工作站建设,3000个行政村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建立大喇叭、显示屏等自动接收播放设备。
160个乡镇,3000个行政村
5000
地方
10
小计
7200
11
现代农业气象保障工程
现代农业气象
观测网络
新建4套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站、10套大田作物实景观测站、12套小气候自动观测站,45套现代农业气象预警服务多媒体显示屏,更新6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设便携式土壤水分观测仪和移动农业气象观测设备。
市本级
140
中省
14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发布网络
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推广应用面向全市基于互联网+的“陕西省现代农业气象服务app”,购置硬件和相关软件。
市本级,12个区县
800
中省+地方
15
小计
1800
16
重点区域公共气象服务工程
“智慧城市”气象综合服务系统
建设“互联网+”的直通式气象综合服务系统,建立市民虚拟气象台和气象信息智能互动终端系统,建立基于地理位置的气象信息智能获取系统
市本级,12个区县
500
中省+地方
7
气象防灾减灾
重点实验室平台
建立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围绕灾害性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服务、雷电预警等地方防灾减灾需求开展重点研究
市本级
200
地方
8
城市气象
防灾减灾能力
在全市各区县以社区为单位新建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建设100套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升级改造气象演播室。购置气象灾害应急指挥车。建设城市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开展城市气象风险普查和区划,建立城市气象风险隐患点数据库、城市积涝模型和城市内涝影响分级指标。

新时期气象重大工程精准立项研究

新时期气象重大工程精准立项研究

新时期气象重大工程精准立项研究文/郭转转顾青峰牛官俊陈鹏飞王璐1%%搞要:随着0事止高廇量皮雇,(D家对气象事此蟋支持力螋逐渐加象重太工程项@随之增多,俚在项目立项阶段^■立项难、常批馒鲶间题,究其原函盖要是谣划尽够科#、立&禾够高放。

气象重太工裎项@对子气象事止鲶高凟量皮雇4美重要,通此.净式将从项目谋划和项目立项两个阶段‘X i屋研究,金面老虑气象重太工程项0谣划冷容及方式,I详细今祈项目立项帘批要彤和接意事项,旨在强化项目谣刻#准性,提高项S立项时鼓,加快项0立项迸度。

■象重大工程项目是落实气1象规划的有力支撑,是提高气象业务能力的保障渠道,是实现气象现代化的着力点与落脚点。

加快气象重大工程项目谋划及立项,对于促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为了推动气象重大工程精准立项,既要科学合理地谋划项目,也要掌握立项要求促进项目高效立项。

一、气象重大工程项目谋划立顷现状“十三五”时期,气象部门印发了《气象发展规划管理办法》,逐步形成了国、省两级以气象发展规划为龙头、区 域规划和专项规划为配套的“二 级三类”气象发展规划体系,印发的规划主要包括《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我总第252期丨37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等。

“十三五”以来,气象部门采用规划整体和业务板块相结合的方式共谋划实施了气象卫星工程、气象雷达工程、气象信息化系统工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海洋气象综合保障工程、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等17个国家级重大工程。

在规划期内的国家级重大工程中,除海洋气象综合保障二期工程,以及西南、华北、东南三个区域的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尚未完成立项工作外,大 部分已完成立项并正在加紧推进实施。

二、气象重大工程项目谋划立顷存在的不足经研究分析,已立项的项目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项目谋划不够精准的问题,进而导致项目立项审批时效低。

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深化气象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社会化为导向大力发展重点领域专业气象服 务,探索气象科技服务新思路。落实地方支持气象事业发展有关政策,完善与推进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双重计划财 务体制,建立健全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考评机制。
.加强气象法治标准建设。推进气象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强化气象行政权力 的制约和监督,依法发展气象事业,全面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以重点监管、信用监管 、“双随机、一公开”为抓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气象法治机构和队伍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
(六)加强组织保障,全力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区、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发挥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的主导作用,落实气象事业发展各项任务。认真研究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组织协调,制定实施方 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要求,强化督查考核,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提高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能力。聚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需求,加强面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 、加工和供应等各个环节的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构建完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站网。优化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方式 ,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气象基础信息融合共享,实现基于位置、关键农时的精细化、定制化、直通式农业气象服 务。发展精细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加强花木盆景、黑塌菜等特色优势农业全产业链特色服务,进一步放大“苏•皋 长寿”品牌效应,深化乡村旅游和美丽宜居乡村气象服务效益。与保险公司共建持续稳定的信息共享机制,扩大政策 性气象保险服务效果。
到2025年建成较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构完善、功能先进、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 象工作与“强富美高”新建设需求相适应。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6%以上,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比“十三五”平均水 平提升5%,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达到45分钟以上,公众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 90分以上,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较“十三五”平均下降15%。在城市和沿江气象服务方面形成比较明显优势, 气象灾害监测精细化程度、气象服务智慧化程度、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走在前列;在气象科技创 新和人才体系建设方面形成比较明显优势,形成一批气象科技创新成果,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业务人才。

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2.04.28•【文号】国发〔2022〕11号•【施行日期】2022.04.28•【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22年4月28日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懈努力,推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统筹发展和安全对防范气象灾害重大风险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保障的需求越来越多样。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牵引发展、多方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背景“十三五”是2021年-2025年的五年规划,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总体规划。

在制定这个规划时,我们需要对当前国家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全面评估。

规划的编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我们严格按照流程,全面梳理现状,深入研究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

目标本文旨在明确“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方案,确保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流程、标准和规范的要求进行。

工作范围“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包括以下方面:第一阶段:准备工作在开始制定“十三五规划”之前,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国情研究:分析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形势与发展趋势。

2.经济指标研究:分析国内经济形势,制定主要经济指标。

3.社会发展研究:分析社会发展现状,探索解决现有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4.组织机构构建:明确国务院相关部门的职责和编制“十三五规划”的领导小组,以及工作组、专家组等工作团队的组织结构。

第二阶段:方案编制方案编制是“十三五规划”工作的核心环节,需要按照以下流程进行:1.建立工作机制:建立工作框架、责任制度,明确本阶段各工作环节的任务和要求,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2.调研研究:深入开展相关领域调研和研究,梳理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瓶颈,为制定“十三五规划”提供支持。

3.综合分析: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分析成果进行综合和梳理,形成全面、系统的分析报告。

确定“十三五规划”的总体目标、重点领域、政策措施等内容,并制定方案。

第三阶段:方案调研方案调研阶段是“十三五规划”编制的重要环节,需要按照以下流程进行:1.方案起草:依据第二阶段的结果,起草“十三五规划”的草案。

2.审查修改: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对草案进行审查和修改,完善方案,解决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3.方案意见征求:公开征求各级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搜集各方面意见并进行统筹考虑。

第四阶段:方案编审方案编审阶段是“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包括以下流程:1.修订方案:根据意见征求的结果,对方案进行修订和修改。

《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编制情况说明

《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编制情况说明

《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编制情况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0.01.03•【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编制情况说明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论述,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气象科普发展规划编制工作,2018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制定气象科普发展规划。

2018年初,中国气象局成立了由局领导牵头,局办公室统筹协调,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具体负责,相关业务单位、省局人员参与的编写组,和由部门内部、外部专家组成的编写专家咨询组。

经近两个月的时间,编写组按照任务分工边调研、边起草,先后五易其稿,于6月1日正式形成《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讨论稿。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先后共收到意见68条,采纳了51条。

具体包括:6月7日,局领导听取规划编制情况汇报,提出了对整体框架、主要内容等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根据局领导意见和建议,编写组召开三次讨论会,对讨论稿内容进行修改;召开两次咨询会,听取科技部、中国科协、中科院、科普研究所等外部门院士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讨论稿;8月28日,局办公室发文,向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和内设机构征求意见;10月22日至23日在第六次全国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会议上征求与会代表意见,进一步修改讨论稿,形成送审稿;12月10日,《规划》经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12月19日印发。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注重做好五个“衔接”:一、注重与国家科普规划衔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是全国科普工作的行动指南,气象科普工作是其中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与国家科普规划衔接将为气象科普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解读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解读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解读气象局日前,中国气象局印发《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简称《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全国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目标、主要发展任务、专项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观测业务现代化,观测业务整体实力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为实现气象现代化和建设智慧气象奠定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发展综合观测的具体目标和工作思路是基本实现综合化、初步实现智能化、全面实现信息化、适度实现社会化。

我国将按照空间范围、观测时效、观测要素三个维度对国家综合气象观测网进行布局,通过地空天联合观测,实现对基本气象要素的分钟级全空间覆盖;获得满足预报服务需求的气象要素三维实况场及天气系统实时监测产品。

到2020年,在三维实况场产品方面,温度、水汽、风、水凝物等要素实况场的时间分辨率优于30分钟,垂直分辨率100米,水平分辨率陆地达公里级、海上达10公里级,准确率98%。

《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的七项任务:构建新型观测业务体系,统筹布局气象观测站网,建立气象观测标准质量体系,发展智能气象观测能力,提高观测业务稳定运行能力,提升观测数据处理应用水平,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规划》明确指出,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由观测技术装备业务、观测数据获取业务、观测数据处理业务和观测运行保障业务四部分组成,并确定了每项业务的具体内容,以及业务布局和业务分工。

围绕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规划》提出,按照地面观测、高空观测和空间观测三个层次,实现站网立体设计,逐步形成地空天基手段互补、协同运行、交叉检验的一体化观测布局。

通过优化陆面和海面观测布局,完善地面观测布局;通过优化大气廓线观测布局、完善天气雷达观测布局、推动飞机气象观测布局,强化高空观测布局;通过强化天基空间观测布局、完善地基空间观测布局,推进空间观测布局。

同时,气象部门将统筹各方观测资源,通过推动社会气象观测、推进部门共建共享、加强国际合作共建等方式,鼓励引导全社会和周边国家参与我国气象观测。

海西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西州“十四五”地方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海西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西州“十四五”地方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海西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西州“十四五”地方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12.30•【字号】西政办〔2021〕125号•【施行日期】2021.12.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海西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西州“十四五”地方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市、县人民政府,大柴旦行委,州政府各部门:《海西州“十四五”地方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州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1年12月30日海西州“十四五”地方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海西州气象局二〇二一年十二月海西州“十四五”地方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前言气象事业关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气象服务需求领域更广,建设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动力强劲。

海西是我省气象灾害种类较多、发生频繁、影响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气象灾害日益敏感,对防灾减灾和气象保障服务工作要求更高,迫切需要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共安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三五”时期以来,全州气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跟科技发展新步伐,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气象现代化这条主线,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全力推进海西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基本完成了海西“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为新形势下保障海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长治久安夯实了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海西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五年,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五年,作为青海向西向南开放的“桥头堡”和全省对外开放的战略支点,是全省“两核一轴一高地”区域发展新布局的核心增长极,担负着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门户枢纽等重大使命,是海西气象全面落实“四州战略”“五个海西”建设的重大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海西现代化国际陆港城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和全面推进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太原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2016

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太原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2016

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太原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气象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并政办发[2016]89号【发布部门】太原市政府【发布日期】2016.12.21【实施日期】2016.12.2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太原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的通知(并政办发〔2016〕8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园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局、办,各有关单位:《太原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12月21日太原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山西省“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太原市人民政府山西省气象局全面提升气象保障和支撑能力共同推进太原建成一流省会城市合作框架协议》和《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一)“十二五”期间气象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良好,太原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现代化建设成就突出,气象业务服务能力提高,气象服务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升,气象事业发展继续保持了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态势,全面完成了五年发展目标。

1.气象防灾减灾成效显著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完善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基本完善了市、县、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全社会主动防御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断增强。

《太原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作为政府专项预案正式下发。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升。

积极推进旅游、环境、山洪地质灾害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建设,开展了雾霾、气溶胶等连续监测,突发气象灾害监测率达87%。

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1.11.24
•【文号】气发〔2021〕133号
•【施行日期】2021.11.24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气象其他规定
正文
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印发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气发〔2021〕13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气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编制了《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该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全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未来五年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现将《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推动我国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附件: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
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
2021年11月24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一、十三五”期间我县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1.“十二五”发展回顾“十二五”期间,XX县气象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农业强县、旅游名县、物流中心、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工作思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在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气象事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全县气象综合探测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了X个自动气象站、XX个乡镇区域自动监测站。

“人工XX防雹工程”成功实施两年,购置了X套火箭作业系统,作业车X辆,实现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手段和作业规模的升级。

⑴气象工作在XX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二五”期间,我县天气预报水平,特别是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过程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增强了气象灾害及其发生灾害的预报警报能力。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先后开展了特种温度观测、高密度分时雨量监测、气象灾害预警等业务服务工作。

目前,我县气象服务已发展到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建筑、林业、水利、环保、国土、电力、保险、消防等各行各业,渗透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防灾减灾做出了积极贡献。

气象服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⑵气象科技不断发展,人才培养力度明显加大。

通过实施“科技兴气象”战略,进一步完善了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增强了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科研项目的规模、档次有了较大提高。

“人才强业”战略稳步实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培养本科生X名(含在读),大专生X名,有X人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培养工作得到明显加强,人才结构和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⑶气象法制建设和依法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县气象依法行政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气象行政审批项目进入行政服务中心。

气象行业规划、行业政策、行业监督和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气象事业步入依法建设和发展的轨道。

⑷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县气象局先后荣获中国气象局“局务公开先进单位”、“县抗洪抢险先进单位”、“全省人工增雨作业先进单位”,“市气象部门综合目标管理红旗单位”等称号。

2.“十二五”期间,XX气象事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逐步解决。

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气象监测网络设备老化、中尺度气象监测站点的项目太少,特别是对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明显不足;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健全,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气象灾情收集渠道不畅,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应急响应能力不强。

高层次人才依然缺乏、业务与科研的结合有待加强。

现有人才队伍结构、专业不尽合理,掌握现代化装备和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不足,与事业发展的要求差距明显。

科研成果向业务的转化能力不强,业务需求对科研的拉动效应体现得不够。

公共财政投入与事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台站基础设施、科技开发、重大技术装备投资较弱,制约了气象事业的持续发展。

气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气候资源开发、气象灾害防御等方面建章立制工作进展缓慢,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影响未得到足够重视。

3.机遇和挑战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承前启后阶段,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谋划了“十三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蓝图,XX气象事业将迎来黄金的发展期。

⑴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新需求。

要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机、找准发展的切入点,紧紧围绕发展深化改革,加快XX气象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丰富气象服务产品,为政府决策和防灾减灾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减轻气象灾害影响,合理开发利用气象资源,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

⑵政府职能转变对气象事业提出了新要求。

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气象部门作为开展公共服务的部门,在处置突发事件、启动应急响应、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⑶全社会对气候变化的高度关注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气候变化与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气候突变对国家安全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引起了人类社会的特别关注。

因此,加强研究气候变化的事实、成因及其对我县的影响,并提出适应对策,提高气候变化监测水平和预测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⑷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手段。

卫星、雷达以及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气象领域的应用,为XX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二、“十三五”期间我县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扎实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需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气象信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气象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全面实施科技兴气象、拓展领域和人才强业战略,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确保“一流服务”,努力为XX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基本原则⑴需求牵引、科技推动。

根据我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对气象事业提出的新需求,立足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基本定位,实施“科技兴气象”战略,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提高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

⑵开放合作、和谐发展。

加强开放与合作,集成相关部门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形成多部门有机配合和共享的综合网络体系。

做好本规划与XX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行业发展规划的衔接,促进国家气象事业、地方气象事业的集约化协调发展。

⑶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兼顾气象事业的整体发展,结合我县气象工作的阶段任务和长远发展目标,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利用有限资源、有限时间,实现有限目标。

⑷注重内涵、提高效益。

重视发挥现代化建设的效益,结合实际情况,控制建设规模,加强系统内涵建设,不单纯追求建设规模、速度和设备水平,更重要的是实现建设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三、“十三五”期间我县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1.总体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县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全面贯彻“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以提高预报准确率为核心,大力提升XX气象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服务能力、保障能力和支撑能力。

到“十三五”末,暴雨短期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10%;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气象灾害预信息公众覆盖率达100%。

2.发展多轨道、研究型业务建立并完善天气、气候、农业与生态气象、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多轨道气象业务体系,增强业务服务能力。

形成科技创新促进业务发展的研究型业务,实现科研和业务的有机结合,明显提升气象科技水平和气象业务的科技含量。

⑴天气业务。

建立各类天气及相关灾害的短时预警和预报业务系统,加强精细数值预报产品的应用工作,建立各类天气及相关灾害的中短期预警和预报业务系统。

⑵农业与生态气象业务。

建立适用于全县农业与生态气象业务系统,开展农业生产气象保障服务;利用卫星遥感、GIS技术,建立农业与生态气象监测评估系统,开展作物产量预报及年景评估开展重大农业与生态气象灾害定量监测评估与防御对策服务。

⑶人工影响天气业务。

进一步加强防雹、抗旱功能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建设;配合省、市气象局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外场科学试验研究和效果评估;完善人影预警及作业指挥系统。

3.构建集约化、开放式业务功能平台建立资源高度共享、相互支撑的业务功能平台,优化业务布局,调整业务组织结构,形成开放式业务体系,实现气象业务集约化发展。

⑴公共气象服务平台。

公共气象服务包括决策、公众和专业气象服务。

完善和规范决策服务产品系列,推进决策服务向直接提供决策建议转变,增强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及时性。

按照“不漏一处,不存死角”和“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服务理念,丰富公众气象服务产品,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

适应专业、行业需求,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大力发展农业、水利、国土、卫生、交通、旅游等专业气象服务。

充分发挥部门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科技服务。

①决策气象服务。

为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防汛抗旱、农业生产、灾害防御、社会安全等方面的决策服务,开展重大社会活动和重大工程建设气象保障服务。

完善重大气象灾害、气象次生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预案,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管理。

加强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人工增雨以抗旱为主向增加水资源和抗旱并重的转变。

②公众气象服务。

加强和发展包括天气、气候、农业与生态气象、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公众气象服务产品,提高个性化、精细化服务能力。

创新服务方式,建立畅通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渠道,为公众特别是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提供及时的公共气象服务,最大限度地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

完善气象新闻发布和气象服务公众评价制度。

进一步健全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队伍。

③专业气象服务。

进一步拓展专业气象服务领域,加强与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建筑、林业、水利、环保、电力、保险、消防等行业的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和灾害鉴证。

开展作物引种、农产品储运和农业保险的气象服务。

推进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建立气象实时监测系统,开展能见度、路(水)面状况等预服务。

积极为公路、交通部门提供气象资料和技术支持。

⑵一体化综合观测平台按照“一站多能”、“一网多用”的目标,构建我县范围内的国家气象基准站和区域气象监测站,形成区域天气观测网。

①地面常规观测。

建成适应气象预报服务需要,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地面气象站网;依照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要求,逐步实现气象观测要素的全面自动化,拓展雷电监测、土壤墒情监测和生态气象观测业务,为我县“三农”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

②地基遥感探测。

充分利用省、市雷达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对中小尺度天气及暴雨雨量、雨区的定点、定量预警功能。

⑶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功能齐全、技术先进、性能优越、安全可靠、高度自动化的气象通信网络系统;建成现代化的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全社会的气象信息共享;建立气象技术装备的现代化保障系统,为气象业务的连续可靠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