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参考书目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的书籍

中医辨证的书籍

中医辨证的书籍
以下是一些中医辨证的书籍推荐:
1. 《中医辨证归纳》:作者为钱杏坤,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中医辨证学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中医辨证的方法与规律。

2. 《中医临床辨证指南》: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收集了大量的辨证经验和临床案例,是中医诊疗方面的重要参考书。

3. 《辨证论治临床指南》:由杨海锋、徐桂香等主编,基于临床实践经验编写的辨证论治指南,针对常见病、多发病提供了具体的辨证论治方法。

4. 《中医辩证学》: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编写,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辨证学的理论基础、方法论与实践技巧。

5. 《中医辨病识治实用手册》:由董金鸿著,整理了常见病症的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实用。

6. 《辨证施治学教程》:由陈玲娴主编,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初学者和进修者都有很大的帮助。

这些书籍涵盖了中医辨证的理论与实践,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根据个人的需求和学习程度,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阅读。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中医博大精深,中医教材当然很重要,是入门之书,学完教材之后,可以建立一个中医知识的大体框架,然而距离中医临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中医书籍浩如烟海,还要看很多课外书。

现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中医书籍。

1、《名老中医之路》,此书很多名医的成长之路值得借鉴,比如说他们是如何成才的,主要学了哪些中医著作。

2、《新编中医入门》董汉良著,金盾出版社。

该书主要构建中医基本框架,并对每一部分如内、外、妇、儿等介绍了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及其参考书目。

书很薄,内容丰富。

3、《中医临床传统流派》黄煌著,相当于中医医学史,可以对古代中医有个大体的认识。

4、《医古文》段逸山著。

学中医,古文是障碍之一。

中医书很多,所以看书要精挑细选,先要用尽量少的书尽快建立一个基本框架,然后再广泛涉猎,所以在学校这几年时间很关键,工作之后想看书都可能没时间。

以下我分类列举书目,同学们要在每一个类别中先选其中的一本,看完所有类别,这样才能尽快建立一个框架。

一般而言,1990年是中医的转折点,1990年之后中医转向衰败,所以1990年之后写的中医书,很多都是纸上谈兵,除了几位名家著作之外,好书不多。

壹、四大基础:一《中医基础理论》二、《中医诊断学》(一)四诊:1、清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2、清代·林之瀚《四诊抉微》(二)望诊:1、民国·曹炳章《辨舌指南》2、清代·汪宏《望诊遵经》(三)切诊:1、现代·李士懋《濒湖脉学解索》2、民国·张山雷《脉学正义》3、清代·赵文魁《文魁脉学》4、晋·王叔和《脉经》(四)辨证:1、现代·孙其新《谦斋辨证论治学: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2、现代·欧阳锜《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2、现代·姚乃礼著《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3、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现代·姚乃礼《中医证侯鉴别诊断学》(五)断生死:现代·周信有《诀生死秘要》三、《中药学》1、现代·颜正华《药性歌括四百味》1、明代·龚延贤《药性歌括四百味》1、现代·王绪前《临床中药用药鉴别速览》2、清代·吴洛仪《本草从新》3、民国·张山雷《本草正义》4、民国·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四、《方剂学》1、清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2、现代·丁光迪《增订中药配伍运用》3、现代·刘子民《汤头趣记图释》4、现代·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附:四小经典1、明·李时珍《濒湖脉学》2、明代·龚延贤《药性歌括四百味》3、清·汪昂《汤头歌诀》4、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贰、四大经典一、黄帝内经类:1《内经知要》明·李中梓《内经知要》2、现代·王洪图(高考状元,内经倒背如流)《内经讲义》(本科教材)或《王洪图内经讲稿》3、现代·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黄帝内经灵枢校郭霭春,被誉为“黄帝内经”研究整理第一人。

近代中医书目

近代中医书目

近代中医书目
近代中医书目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包括了许多经典著作和研究成果。

这些书目记录了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经典著作
1.《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记录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方法,对后世中医学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2.《难经》:是中医中的经典之一,主要介绍了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提高中医临床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3.《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中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介绍了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近代研究成果
1.《中医药学》: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医药学的专著,包括中药学、方剂学等内容,对于中医药学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中医诊断学》:是一本介绍中医诊断学的专著,包括望诊、闻诊、问诊等内容,对于中医诊断技术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针灸学》:是一本介绍针灸学的专著,包括针灸的原理、技术和应用等内容,对于针灸治疗的研究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上仅是近代中医书目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著作和研究
成果。

通过研读这些书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中医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能够广泛阅读这些书目,不断深化对中医学的认识和理解,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本科教材25本

中医本科教材25本

中医本科教材25本
中医本科教材是指用于中医本科教育教学的教学用书,它们涵
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
官科、针灸、推拿、中药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这些教材通常由中
医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内容丰富、系统完整,是中医学生学习的
重要参考资料。

1. 中医基础理论类教材,这类教材主要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
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以及《中医基础理论》等专著。

2. 中医诊断类教材,这类教材主要介绍中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包括《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等教材。

3. 中医内科类教材,这类教材主要介绍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
病机、诊断和治疗,包括《内科学》、《中医内科学》等教材。

4. 中医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类教材,这些教材主要介绍
中医对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
《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
科学》等教材。

5. 针灸、推拿类教材,这类教材主要介绍中医针灸、推拿的理
论和实践技术,包括《针灸学》、《推拿学》等教材。

6. 中药学类教材,这类教材主要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药物学、药方学等知识,包括《中药学》、《方剂学》等教材。

总的来说,中医本科教材的数量很多,每个学科都有相应的教材,涵盖了中医学的方方面面,为中医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中医知
识提供了重要的学习工具。

这些教材的编写都经过严格的专家学者
审定,内容丰富、权威性强,对于培养合格的中医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大纲中医学

教学大纲中医学

教学大纲中医学一、课程简介中医学是一门涵盖了广泛领域和理论的学科,它致力于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本课程将通过系统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对中医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程目标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熟悉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3、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4、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和临床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1、中医学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和理论;2、中医诊断学: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3、中药学:介绍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4、方剂学:介绍常见方剂的组成、功效及临床应用;5、中医内科学:介绍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6、中医外科学:介绍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7、中医妇科学:介绍常见妇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8、中医儿科学:介绍常见儿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部分包括以上所有内容,实践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周:绪论,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2、第二周至第四周:中医学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和理论;3、第五周至第八周:中医诊断学,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4、第九周至第十二周:中药学和方剂学,介绍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常见方剂的组成、功效及临床应用;5、第十三周至第十六周: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和中医儿科学,介绍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6、第十七周至第十八周:实践操作,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作业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广州中医药大学部分相关考试科目参考书

广州中医药大学部分相关考试科目参考书
2、〈〈实用中医骨伤科学〉〉韦贵康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09
中医骨伤科学
1、〈〈中医骨伤科学〉〉二十一世纪教材,王和鸣主编,
2、〈〈实用骨伤学〉〉胥少汀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
10
脊柱外科学
脊柱外科学胡有谷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中医妇科学
01
中医妇科学
1、《生殖免疫学与内分泌学》人民军医出版社、罗颂平主编
05
中医内科学
1、《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王海燕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肾脏病学》叶任高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06、30
中医内科学
1、《中医内科学》第七版,主编周仲瑛,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08、17
中医内科学
1、《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中医妇科学》欧阳惠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02、03
中医妇科学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2003年8月,第一版。司徒仪主编,科学出版社
04、05、06
中医妇科学
1、《中医妇科学》第七版,欧阳惠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妇产科学〉〉第六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儿科学
01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第七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主编
温病学
1、《温病学》林培政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
03、04
温病学
全国统编教材第六版
06、07、08
伤寒论
《伤寒学》熊曼琪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09
伤寒论
1、<<伤寒论选读>>柯雪帆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96年5月

中医诊断学电子书,共62页

中医诊断学电子书,共62页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诊断即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病证所提出的概括性判断。

它是由基础医学引申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防治取决于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对患者四诊的周密诊察和精确的辩证分析,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会有正确的治疗。

所以诊断在防治疾病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学,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

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不仅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而且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全面考虑。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

公元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首创“诊籍”即病案,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方药、日期等,作为复诊的参考。

公元三世纪初,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把病、脉、证、治结合起来,作出了诊病、辨证、论治的规范。

与此同时,著名医家华佗的《中藏经》也记载了丰富的诊病经验,以论脉、论病、论脏腑寒热虚实、生化顺逆之法著名。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既阐明脉理,又分述寸口,三部九候、二十四等脉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载列各种疾病的证候1739论。

唐代孙思邈认为,诊病要不为外部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宋、金、元时期,诊断学又有新的发展,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

金元之世,专攻诊断者,颇不乏人。

中医手掌诊断学 书籍

中医手掌诊断学 书籍

中医手掌诊断学书籍
- 《手诊纲目图谱》:这是一本关于手掌诊病的专业书籍,语言通俗易懂,手诊知识全面丰富。

通过九区与三大主线的脏腑置换规律,可以在短时间内对脏腑的亚健康或疾病状态、阴阳平衡状态做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诊断,同时明确相应发病的原因。

- 《中医手诊图释》:这本书通过观察手掌、手背颜色的变化及相应部位的特征来诊断疾病。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述望手诊病的特点,包括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对望手疹病的认识,以及手诊可早期诊断疾病等内容;下篇是望手诊病解析,包括手掌手背脏腑分属部位和180幅拖诊彩色图释。

- 《观掌诊病挂图》:这本书以中医诊断学望诊部分的掌诊知识为基础,收录了临床上掌诊基础知识及常用掌诊辨证的病症。

书中包含两张挂图,分别为“掌诊基础知识”和“常见病症掌诊表现”。

这些书籍的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需要注意的是,手掌诊断学只是一种辅助诊断方法,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

如果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

中医入门书籍

中医入门书籍

中医入门书籍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对于初学者来说,了解中医基本理论和常见疾病的诊疗方法是入门的关键。

下面将介绍几本适合中医入门的书籍。

1.《中医入门教程》这本书是中医专家精心编写的入门指南,内容涵盖了中医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常见疾病及其治疗方案等。

书中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快速入门,对于中医的整体认识及其应用有较为全面的介绍。

2.《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之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书中记录了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和诊疗经验,对于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初学者可选择一些比较系统的注释版本来阅读,以帮助理解和学习。

3.《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常用方剂速查手册》这本手册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系统介绍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常用方剂,方便读者快速查阅和学习。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章节了解中医方剂的基本组成和使用情况,提高诊疗能力。

4.《中医诊断学入门》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病人的症状、舌脉等信息进行疾病诊断。

该书通过讲解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技巧,引导读者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该书学习中医的病证辨析和诊断思路。

5.《中医按摩与推拿学》中医按摩与推拿是中医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通过按摩和推拿来调理身体,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该书通过介绍中医按摩和推拿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手法,帮助初学者了解中医治疗的一种方式。

通过阅读以上书籍,可以初步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

此外,初学者还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班和课程,与中医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学习,更好地掌握中医的精髓和技术。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问诊1、问诊的一般内容A.一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婚否等。

B.生活史(习惯):生活经历、饮食嗜好、劳逸起居等。

C.家族史:传染病、遗传病。

D.既往史:既往健康情况和曾患过的主要疾病。

如素体肝阳上亢者,易中风;患有癫狂病者,常因精神刺激而复发。

(问小儿:预防接种、传染病及传染病接触史。

)E.起病《十问歌》(明· 张景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全过程(病变过程、诊治过程、现在症状)。

2、现在症状(9):寒热、汗、疼痛、头身脘腹、耳目、饮食口味、睡眠、二便、妇女。

问寒热①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②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

③但寒不热:病人但感畏寒而无发热。

特点:病人常自觉怕冷,但加衣近火可缓。

④但热不寒:病人但感发热而无怕冷感觉。

见于里热证。

注:午后夜间发热,亦可见瘀血积久郁化热问汗: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出于体表者。

表证辨汗:风寒表实、风寒表虚、外感热邪里证有汗——阳气虚,阴虚,里实热,亡阴、亡阳;里证无汗——阳虚或津血亏虚。

【七版】问疼痛问头身(1)头部: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脑为髓海;肾主骨生髓,髓聚而为脑。

【头痛】a.部位①前额部连眉棱骨痛——阳明经头痛(面、额);②侧头部,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为甚——少阳经头痛;③后头部连项痛——太阳经头痛(头顶、后头、面颊);④巅顶痛——厥阴经头痛;⑤头痛连齿——(足)少阴经头痛;*⑥头痛晕沉,腹泻自汗——太阴脾经头痛。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供本科五年制中医各专业及中西医结合、骨伤、针推专业七年制使用)前言《中医诊断学》是按照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定病种、辨不证候的基础理论、差不多知识和差不多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通向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有绪论、四诊、辨证、综合运用四个部分,要紧内容为诊法与辨证。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把握望、闻、咨询、切四诊的差不多理论、差不多知识及方法;把握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差不多理论与知识;了解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和疾病的诊断、命名与分类的差不多知识;初步训练四诊、辨证和病案书写的差不多能力,从而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打下有关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有用性,又必须突出重点,做到精讲、略讲、自学相结合。

要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录象、诊断仪器、CAI课件、运算机软件等多种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适当进行病例分析讨论,以提升和巩固教学成效。

临床示教与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差不多技能的训练。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一、把握“中医诊断学”、“四诊”、“辨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差不多概念。

把握中医诊断的差不多法则。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差不多原理、要紧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学的进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学科性质和地位。

二、中医诊断学的要紧内容:四诊、辨病、辨证和病案。

三、中医认识疾病的差不多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和以常达变。

四、中医诊断疾病的差不多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证求本和辨病与辨证结合。

中医诊断学参考书目

中医诊断学参考书目

中医诊断学参考书目
各章参考书籍绪论部分
一、诊断内容与意义
、、、
二、医贵精诚

望诊部分
一、全身望诊
、、、、、、、、
二、局部望诊、、、、、、、
三、望排出物
、、
四、望小儿指纹
舌诊部分
一、舌诊概说
、、、、
二、望舌质
、、、、
三、望舌苔
、、、、
闻诊部分
一、声音辨证
、、、、
二、嗅气味

问诊部分
一、问诊意义与内容、、
二、问症辨证
、、、
脉诊部分
一、指法运用
、、
二、脉象的胃神根、、、、
三、脉象要义
、、、、
按诊部分

八纲辨证部分
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二、寒热虚实真假、、、、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部分
一、病机总要
二、气血津液辨证
、、
脏腑辨证部分

诊法与辨证的综合运用部分、、、、、、、、、、、、、、、、、、、、、、、、、、、、、、、、、、、、、、、、、、、、、、、、、、、、、、、、、、、、、歌决选读
、、、、。

中医学大专教材

中医学大专教材

中医学大专教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学大专教材,供您参考:
1. 《中医学基础理论》: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等。

2. 《中药学》:介绍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包括药物分类、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的认识、药物的药理学、药物的炮制和质量控制等。

3. 《中医诊断学》:介绍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技术,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以及舌诊、脉诊、腑诊等具体诊断方法。

4. 《中医治疗学》:介绍中医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包括针灸、推拿、中药治疗、中药配伍等。

5. 《中医经典》:介绍中医的经典文献,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这些经典文献对于理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教材覆盖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药物学、诊断学、治疗学和经典文献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修的教材。

当然,不同学校和教材版本可能会有所差异,建议查阅所在学校或专业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教材安排。

《中医诊断学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四五 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中医诊断学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四五 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三)以常衡变 (四)因发知受
(一)整体审察 (二)四诊合参
(三)病证结合 (四)动静统一
(二)注重中医临 床思维的培养
(一)注意中医诊 断基础理论的学习
(三)强化临床实 践与技能训练
上篇
第一章 望诊 第二章 闻诊
第三章 问诊 第四章 切诊
第六章 病性辨证
第五章 八纲辨证
第七章 病位辨证
1
第三节 气血辨证 第四节 津液辨证
1
第一节 脏腑辨 证
2
第二节 六经辨 证
3
第三节 卫气营 血辨证
4
第四节 三焦辨 证
5
第五节 经络辨 证
下篇
第八章 中医诊 断思维与应用
第九章 中医医 案与病历书写
第一节 中医诊 断思维方法
第二节 中医诊 断思维的应用
第一节 中医医 案
第二节 中医病 历书写
主要参考书目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 中 医 诊 断 学 全 国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中医药行业高等教 育 十四五 规划教 材》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内容
脉象
中医
原理
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证
意义
胸胁

阴虚证
气 注意事项

方法
小儿 思维 肺
情况 血 气血
目录
01 《中医诊断学》编委 会
03 编审专家组
《中医诊断学》融合
02 出版数字化资源编创 委员...
04 编写说明
05 绪论
07 下篇
目录
06 上篇 08 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从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基本思维、基本方法构建中医诊断学课程的知识框架,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 医诊断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望、闻、问、切四诊,以及八纲、病性、病位辨证的基本知识 和基本技能,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和方法,熟悉医案与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中医诊断学十四五教材

中医诊断学十四五教材

中医诊断学十四五教材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是研究中医诊断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关于中医诊断学的教材,一般分为基础教材和
专业教材两类。

基础教材主要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
技术,而专业教材则更加深入地探讨各种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技术。

在中国,关于中医诊断学的教材有很多,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包
括《中医诊断学》(作者,张文德)、《中医诊断学》(作者,王
忠诚)、《中医诊断学》(作者,刘渡舟)等。

这些教材系统地阐
述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技术,并结合临床实践进
行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和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诊断学
的知识。

这些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医诊断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
包括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诊断方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等内容,同时也对常见疾病的诊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如内科病、
外科病、妇科病、儿科病等,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中医诊断学的理
论和实践。

此外,这些教材还结合了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对诊断中的一些
难点和疑难病症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有助于读者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用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和技术。

总的来说,这些教材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专业,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相关知识,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医诊断学的人士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1、中医诊断学—目录

1、中医诊断学—目录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一、问一般项目 二、问主诉和病史 三、问现在症状
(-)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三)诊脉的部位 一、脉诊 (四)诊脉有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正常脉象 (六)病理性脉象 (七)诊小儿脉 (八)脉症顺逆与从舍
二、按诊
《中医诊断学》—目录
第三章 八纲
第一节 表里 第二节 寒热 第三节 虚实 第四节 阴阳
《中医诊断学》 目录
《中医诊断学》—目录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一、诊断学原理 二、诊断学原则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目录
第二章 四诊
第一节 望诊 第二节 闻诊 第三节 问诊
第四节 切诊
一、整体望诊 二、局部望诊 三、望舌 四、望排出物 五、望小儿指纹
一、表证 二、里证 [附]半表半里证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一、寒证 二、热证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一、虚证 二、实证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一、阴证和阳证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三、亡阴与亡阳
《中医诊断学》—目录
第四章 辨证
一、六淫、疫疠证候
第一节 病因辩证
二、七情证候 三
一、气病辩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辩证
四、津液病辨证
一、肝与胆病辨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辩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辩证
一、十二经脉病证 二、奇经八脉病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参考书目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中医诊断学参考书目
各章参考书籍绪论部分
一、诊断内容与意义
、、、
二、医贵精诚

望诊部分
一、全身望诊
、、、、、、、、
二、局部望诊
、、、、、、、
三、望排出物
、、
四、望小儿指纹
舌诊部分
一、舌诊概说
、、、、
二、望舌质
、、、、
三、望舌苔
、、、、
闻诊部分
一、声音辨证?
、、、、
二、嗅气味

问诊部分
一、问诊意义与内容
、、
二、问症辨证
、、、
脉诊部分
一、指法运用
、、
二、脉象的胃神根、、、、
三、脉象要义
、、、、
按诊部分

八纲辨证部分
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二、寒热虚实真假、、、、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部分一、病机总要
二、气血津液辨证
、、
脏腑辨证部分

诊法与辨证的综合运用部分
、、、、、、、、、、、、、、、、、、、、、、、、、、、、、、、、、、、、、、、、、、、、、、、、、、、、、、、、、、、、、
歌决选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