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科编写教材、教参一览表

合集下载

中医著作系列书籍(169册)

中医著作系列书籍(169册)

中医著作系列书籍(169册)中医著作系列书籍P.241药学精要(共20册)中药材经验鉴别手册(高清版)P.459药学精要(共20册)输液剂的制备与临床配伍P.402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22册)《沈绍功验... P.245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22册)《李介鸣验... P.270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22册)《高忠英验... P.341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全四册)徐小圃医案医论集(高清版)...P.705湖湘名医典籍精华综合卷01P.605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医经卷_温病卷_诊法卷01P.610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外科卷_针灸卷_五官科卷01P.722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妇科卷_儿科卷01P.209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周筱斋P.169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弼臣P.493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翰卿P.282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杜雨茂P.337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董建华P.630中药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及药效(...P.990中华临床药物学(上、下册)_001P.1685中华传世医方(下册)(张方胜主编)P.830中华传世医方(上册)(张方胜主编)01P.443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高清版)01P.370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高清版)01P.1024中国古今医案类编--气血及津液病类P.1106中国地道药材鉴别使用手册(上、下册)(张穗坚)...P.180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药炮制-001P.323药剂学(第二版)(2011版)-001P.2225现代实用本草(上、中、下册)P.600实用中医外科方剂大辞典(王玉玺主编)01P.225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学勤1(高清版)P.1188中国医学大成[1].50.圣济总录纂要P.568中国医学大成[1].49.刘涓子鬼遗方.医方考P.451中国医学大成[1].48.重刊本草衍义.药征.药征续编P.534中国医学大成[1].47.神农本草经.珍珠囊补遗药性... P.397中国医学大成[1].46.医学心悟P.428中国医学大成[1].45.叶选医衡.医学源流论.慎疾刍... P.415中国医学大成[1].44.医学读书记.读医随笔.市隐庐... P.383中国医学大成[1].43.重订灵兰要览.肯堂医论.知医... P.508中国医学大成[1].42.儒门事亲P.857中国医学大成[1].41.巢氏诸病源候总论P.518中国医学大成[1].40.潜斋医话.友渔斋医话.对山医...P.518中国医学大成[1].39.冷庐医话.柳洲医话.馤塘医话... P.439中国医学大成[1].38.吴鞠通医案P.493中国医学大成[1].37.程杏轩医案.何澹安医案.邵兰... P.580中国医学大成[1].36.孙文垣医案.三家医案合刻.张... P.400中国医学大成[1].35.眉寿堂方案选存.徐批叶天士... P.644中国医学大成[1].34.针灸甲乙经.巢氏宣导法.针灸... P.549中国医学大成[1].33.幼幼集成P.656中国医学大成[1].32.小儿卫生总微论方P.456中国医学大成[1].31.活幼心书.幼科直言P.439中国医学大成[1].30.慈幼新书.原瘄要论.麻疹备要方论P.728中国医学大成[1].29.校注妇人良方P.464中国医学大成[1].28.经效产宝.女科经纶P.560中国医学大成[1].27.盘珠集胎产证治.胎产指南.重... P.627中国医学大成[1].26.徐评外科正宗P.568中国医学大成[1].25.正体类要.外科证治全生集.外... P.407中国医学大成[1].24口齿类要[1].尤氏喉科秘书.重... P.376中国医学大成[1].23.一草亭目科全书.异授眼科.银... P.509中国医学大成[1].22.脉因证治.韩氏医通.医林改错... P.997中国医学大成[1].21.周慎斋遗书.医原P.622中国医学大成[1].20.症因脉治P.639中国医学大成[1].19.十药神书.增订十药神书.痰火... P.736中国医学大成[1].18.增补评注温病条辨P.493中国医学大成[1].17.温热逢源.随息居霍乱论.瘟疫... P.463中国医学大成[1].16.增订叶评伤暑全书.伏气解.伏... P.466中国医学大成[1].15.南病别鉴.痧胀玉衡.疟疾论.... P.513中国医学大成[1].14.瘟疫明辨.温热暑疫全书.温证... P.415中国医学大成[1].13.瘟疫论.重订医门普度温疫论.... P.562中国医学大成[1].12.脉说.望诊遵经.重订诊家直诀... P.676中国医学大成[1].11.医灯续焰P.514中国医学大成[1].10.脉经.玉函经.重订太素脉秘诀... P.675中国医学大成[1].09.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P.723中国医学大成[1].08.重刊金匮玉函经二注.沈注金... P.512中国医学大成[1].07.伤寒来苏集.伤寒论翼.伤寒附翼P.412中国医学大成[1].06.张卿子伤寒论.伤寒补例P.476中国医学大成[1].05.伤寒贯珠集.伤寒六经辨证治法P.403中国医学大成[1].04.伤寒九十论.阴证略例.伤寒明... P.571中国医学大成[1].03.灵枢识P.733中国医学大成[1].02.黄帝内经灵枢集注P.572中国医学大成[1].01.黄帝内经素问集注P.1918全国中草药名鉴(下册)(谢宗万等主编)P.1257全国中草药名鉴(上册)(谢宗万等主编)P.1338汉拉英中草药名大辞典(谌发文主编)P.400中华本草801P.513中华本草702P.520中华本草701P.310中华本草602P.310中华本草601P.524中华本草502P.530中华本草501P.506中华本草402P.510中华本草401P.390中华本草302P.400中华本草301P.444中华本草202P.500中华本草201P.331中华本草102P.340中华本草101P.800现代本草纲目(上下卷)01P.917传世藏书子部医部(全六册)01P.153重庆堂随笔P.120仲景学刊第三辑P.170仲景方与临床P.530中医运气学P.524中药彩色图集P.1035中华道家修炼学上、下P.1348中国医药百科全书P.513中国膏药学P.906郑钦安医术阐释P.267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P.879医学衷中参西录P.381医经原旨-薛雪P.234医宝秘囊-王成德P.295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P.165研经言P.165新编耳穴望诊彩色图谱P.182小柴胡汤证研究-林伯良P.88温热经纬P.146王鹏飞儿科临床经验选P.196孙秉严治疗肿瘤临床经验P.381手相手纹手诊P.390伤寒瘟疫条辨P.546伤寒名医验案精选P.133伤寒名案选新注P.774伤寒论与临证P.175伤寒论通俗讲话P.328伤寒论临床实验录P.548伤寒论方证证治准绳P.198伤寒赋P.339《伤寒论》疑难解读-李心机P.198《伤寒论》求是(陈亦人)P.197清宫药引精华P.312齐氏医案P.287破蟞斋医草-龚士澄P.232欧阳锜P.284名医类案P.506名老中医之路(二)P.200六经辨证与方技新析P.327临证用药经验-龚士澄P.280临证秘验录-朱晓鸣P.411临床辩证施治备要P.139经方验P.212经方使用标准P.391经方临证集要P.1732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P.450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P.387活人书-朱耾P.76附子的研究P.279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何绍奇P.594当代医家论经方P.224虫类药的应用P.716常用中药名与别名手册P.195百药效用奇观P.91滋阴论-章真如P.117中医外感三部六经说——《伤寒论》医理探源P.105阴证略例P.85医学真传-P.117医学传心录P.111医理衡正-丁伯荪P.101医贯P.85五运六气-任应秋P.150伤寒论十四讲P.39脾胃论P.124内经气学概论P.91命门学说应用荟萃P.72脉学心悟P.140红炉点雪-龚居中P.160海峰验方集P.99《伤寒论》中三阴病之我见P.32杂病源P.99伤寒真方歌括-陈修园。

中医诊断学专论之实践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专论之实践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专论之实践湖南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第一章测试1.感冒暑湿伤表证的代表方剂是?()。

A:加减葳蕤汤 B:银翘散 C:新加香薷饮 D:参苏饮答案:C2.风热感冒的代表方是?()。

A:加减葳蕤汤 B:参苏饮 C:银翘散 D:新加香薷饮答案:C3.阴虚感冒的代表方剂是?()。

A:参苏饮 B:加减葳蕤汤 C:银翘散 D:新加香薷饮答案:B4.气虚感冒的代表方剂是?()。

A:银翘散 B:新加香薷饮 C:参苏饮 D:加减葳蕤汤答案:C5.感冒的辨证要点包括()A:辨不同兼夹 B:辨风寒风热 C:辨偏实偏虚 D:辨外感内伤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不寐心脾两虚证的治疗方剂?()。

A:龙胆泻肝汤 B:黄连温胆汤 C:六味地黄丸 D:安神定志丸答案:A2.不寐痰火扰心证的治疗方剂?()。

A:安神定志丸 B:龙胆泻肝汤 C:六味地黄丸 D:黄连温胆汤答案:D3.不寐心脾两虚证用()。

A:黄连温胆汤 B:六味地黄丸 C:安神定志丸 D:归脾汤答案:D4.不寐心肾不交证用()A:归脾汤 B:六味地黄丸 C:黄连温胆汤 D:安神定志丸答案:B5.不寐痰火扰心证的临床表现()A: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B:胸闷脘痞,泛恶嗳气 C:头重目眩 D:心烦不寐答案:ABCD第三章测试1.胃脘痛寒邪客胃的治疗方剂?()。

A:清中汤 B:失笑散合丹参饮 C:黄芪建中汤 D:香苏散合良附丸 E:柴胡疏肝散答案:D2.胃脘痛寒邪客胃的治则?()。

A: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B: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C: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D: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答案:A3.胃脘痛胃阴亏虚证用()。

A: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B:黄芪建中汤 C:清中汤加减 D:柴胡疏肝散加减答案:A4.胃脘痛饮食停滞证用()A:保和丸加减 B: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C:清中汤加减 D:柴胡疏肝散加减答案:A5.胃脘痛的病机有哪些()A:阴液亏虚 B:气机郁滞、湿浊中阻 C:热毒蕴结 D:瘀血停滞答案:ABCD第四章测试1.泄泻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中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教务处2014年9月修订目录1.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培养方案(含临床、外科、骨伤、全科医学方向) (1)2.中医学专业(拔尖人才七年制本科阶段)培养方案 (18)3.本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拓展课外学分实施办法 (27)4.公共任意选修课程一览表 (29)5.网络教学任意选修课程一览表 (31)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系统的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对常见病症进行中医临床诊疗的能力,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中医学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接受人文、科学、职业素养教育以及临床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运用中医药进行诊疗、预防、康复和人群健康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与中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2.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医思维方法以及必要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3.熟悉国家医疗卫生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4.熟悉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人文关怀的有关知识;5.熟悉全科医学思想和中医全科医生的工作任务、方式以及必要的预防医学知识与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6.了解中医学术思想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学术观点;7.了解中医学科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8.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9.具有对常见病症进行辨证论治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常见危急重症进行判断和初步处理的能力;10.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有效沟通以及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11.具有阅读中医古典医籍和医学相关文献以及利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12.具有初步的中医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13.具有自我完善、不断追求卓越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14.具有依法行医和在执业活动中保护患者以及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与能力;15.中医骨伤科学方向学生除具备以上中医临床医学方向学生的基本要求以外,还应进一步掌握骨伤科学的相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临床技能,熟悉骨伤科学的现代研究进展,具有对骨伤专科常见病症进行判断和处理的能力;16.中医外科学方向学生除具备以上中医临床医学方向学生的基本要求以外,还应进一步掌握中医外科学的相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临床技能,熟悉外科学的现代研究进展,具有对中医外科专科常见病症进行判断和处理的能力;17.中医全科医学方向学生除具备以上中医临床医学方向学生的基本要求以外,还应进一步掌握中医全科医学的相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临床技能,熟悉全科医学的现代研究进展,具有对中医全科医学领域常见病症进行判断和处理的能力。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本(专)科课程教学大纲《中医护理学》适用护理学专业(湘杏本科)笔人:杨金花定人:潘晓彦院负责人:罗尧岳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务处二○一四年十月一、理论与实验课时教学时间分配表第四篇中医护理基本技能二、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中医护理学》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的一门基础学科,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是其他中医护理专科学习的基础,也是护理学专业的特色课程,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课程适用于护理学专业。

其任务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中医护理基本理念,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整体观念开展辨证施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实践中更好地为人的健康服务提供高水平的护理。

三、课程目标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护;中医护理的一般方法(生活起居、饮食调护、情志护理、用药护理等);中医护理的基本技术操作(拔罐、艾灸、刮痧等),最终使学生能够应用中医护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满足临床护理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

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临床实践环节,帮助学生认识作为一名护士的自身价值,建立积极的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的护理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专业信念、知识和技能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概述第一章概述第二节中医护理学概述【教学内容】、中医护理学的概念、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的关系、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目的要求】、重点与难点点: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史,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点: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教学要求、掌握中医护理学的概念,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特别是有关著作;、了解中医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的关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运用讲授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等。

【参考学时】2学时。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护类学生毕业考核实施细则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护类学生毕业考核实施细则

附件:湖南中医药大学医护类学生毕业考核实施细则一、中医学(一)综合笔试1.基本理论和临床知识考试(60%)(1)题量:240题(2)题型:A1型选择题、A2型选择题、B1型选择题、X型选择题(3)考试时间:3.5小时(4)具体内容:①中医基础知识一(10%),涉及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

②中医基础知识二(20%),涉及课程:方剂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内经选读等。

③中医临床知识(15%),涉及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等。

④西医基础知识(8%),涉及课程: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等。

⑤西医临床知识(7%),涉及课程:内科学、外科学等。

2.临床思辨能力考核(40%)(1)考核方式:笔试,包括三个阶段考核,第一段考核问诊能力、第二段考核临床思维能力、第三段考核常见病中西医诊断(含理化结果分析)、鉴别诊断、中西医治疗。

(2)考核时间:120分钟(3)题型:见样题(二)临床技能考核1.考核内容:设两站考核,第一站中医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第二站体格检查和西医基本技能操作。

第一站中医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考核:中医诊断技能、常用中药饮片辨识、常用针灸穴位的定位及临床应用、针灸、推拿、拔火罐等临床技术应用。

2.考核方式:(1)望诊:根据提供的面或舌等图片,进行面部五色主病诊断,阐述病理面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判断舌质、舌苔或舌下络脉,阐述病理舌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闻诊:根据播放设备播放的患者发出的声音,阐述患者发出的声音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3)脉诊:在模特寸口部位演示诊脉方法(部位、时间、体位、选指、布指、运指、平息)并加以口述。

(4)中药饮片辨识:根据提供的中药饮片,阐述饮片的名称、功效和主治。

(5)针灸:口述穴位定位及临床应用,在模型上演示针灸及拔火罐等操作。

(6)推拿:在米袋上演示推拿操作。

第二站体格检查和西医基本技能操作:体格检查:一般检查、头、颈、胸、腹、生殖器、肛门、直肠、脊柱四肢、神经系统等检查等。

中医诊断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第一章测试1.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辨别、分析、综合病人病情资料,对疾病全过程特点、规律作出概括与抽象,并判断病种、得出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称为() A:辨病 B:诊断 C:辨证 D:诊法 E:病历书写答案:A2.为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A:《金匮要略》 B:《中藏经》 C:《伤寒论》 D:《黄帝内经》 E:《难经》答案:D3.下列哪项不属于四诊的内容()A:诊脉 B:望形 C:按胸腹 D:听声音 E:诊病答案:E4.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其作者是()A:吴又可 B:王叔和 C:张仲景 D:巢元方 E:陈无择答案:D5.首创“诊籍”的名医是()A:淳于意 B:华佗 C:扁鹊 D:王叔和 E:张仲景答案:A6.《濒湖脉学》的作者是()A:王叔和 B:张景岳 C:孙思邈 D:张仲景 E:李时珍答案:E7.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的《外感温热篇》,成书于()A:唐代 B:明代 C:宋代 D:元代 E:清代答案:E8.建立辨证论治理论的医家是()A:巢元方 B:王叔和 C:张仲景 D:葛洪 E:淳于意答案:C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症状”的是()A:腹胀腹痛 B:体倦乏力 C:口干口苦 D:舌红苔黄 E:心烦失眠答案:D10.于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不包括()A:四诊合参 B:因发知受 C:以常衡变 D:司外揣内 E:见微知著答案:A第二章测试1.察神,突出地表现于()A:目光 B:面色 C:表情 D:言语 E:脉象答案:A2.久病精气衰竭的病人,突然精神好转,食欲大增,颧赤如妆,语言不休,此属()A:神志异常 B:假神 C:有神 D:少神 E:无神答案:B3.小儿囟门迟闭,骨缝不合,是()A:囟陷 B:解颅 C:小儿先天性痴呆 D:囟填 E:大头瘟答案:B4.望诊方法中有五色主病,其中五色是指()A:赤、黄、黑、白、灰B:赤、紫、灰、白、黑C:赤、青、黄、白、黑D:赤、紫、黄、白、黑 E:A赤、紫、黄、白、灰答案:C5.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的病机是()A:水饮 B:瘀血 C:痛证 D:寒证 E:肾虚答案:B6.舌尖所候的脏腑一般是()A:肾 B:三焦 C:心肺 D:肝胆 E:脾胃答案:C7.淡白舌可见于()A:阳虚水湿内停 B:外感表寒证 C:阴虚火旺证 D:肝阳上亢证 E:外感表热证答案:A8.阴虚内热的舌象为()A:舌红绛粉白苔 B:舌红绛无苔 C:舌红绛黑滑苔 D:舌红绛苔黄腻 E:舌红绛苔薄白答案:B9.舌边青,口燥而但欲漱水不欲咽,提示()A:内有瘀血 B:寒湿困脾 C:寒邪直中肝肾 D:阳郁不宣答案:A10.下列哪项不属于舌体痿软的主病()A:阴虚火旺 B:气血虚衰 C:邪热伤阴 D:风痰阻络答案:D第三章测试1.失音是指()A:声音不响亮 B:完全不能发音 C:声音不圆润 D:发音困难 E:声音不清脆答案:B2.“金实不鸣”的原因多为()A:虚火灼金 B:津枯肺损 C:悲忧伤肺 D:邪气犯肺 E:气虚无力答案:D3.呼吸微弱而声低,称为()A:气短 B:嗳气 C:气微 D:上气 E:少气答案:E4.呕吐声音壮厉,吐物呈胶黏黄水,或酸或苦,多为()A:食滞胃脘 B:阴虚胃热 C:虚寒之证 D:热扰神明 E:实热之证答案:E5.语声重浊多为()A:外感风寒 B:寒邪客肺 C:外感风热 D:热邪壅肺 E:外感风燥答案:A6.引起哮病发作最常见的诱因是()A:宿痰内伏 B:感受外邪 C:情志失调 D:过食辛辣 E:劳倦过度答案:B7.表现为咳声重浊,吐痰色白质滑的是()A:寒邪客肺 B:热邪壅肺 C:阴虚肺燥 D:风寒束表 E:痰湿阻肺答案:E8.古人所称的“噫”是指()A:矢气 B:少气 C:嗳气 D:呵欠 E:呃逆答案:C9.太息的常见病机是()A:脾气虚弱 B:肝气郁结 C:肝风内动 D:肝气虚弱 E:肝阳上亢答案:B10.消渴病晚期病人的病室气味为()A:血腥味 B:尿味 C:腐臭味 D:尸臭味 E:烂苹果味答案:E第四章测试1.下列哪项不是现病史包括的内容()A:诊治经过 B:饮食起居 C:病变过程 D:发病情况 E:现在症状答案:B2.临床上常见的寒热症状不包括下列哪项()A:寒热往来 B:恶寒发热 C:上热下寒 D:但热不寒 E:但寒不热答案:C3.日晡是指()A:15~17时 B:13~15时 C:11~13时 D:17~19时 E:9~11时答案:A4.气虚患者,临床常见()A:战汗 B:自汗 C:绝汗 D:黄汗 E:盗汗答案:B5.下列那种疼痛是瘀血致病的特点()A:走窜痛 B:灼痛 C:隐痛 D:空痛 E:刺痛答案:E6.雀盲是指下列哪项()A:视物模糊 B:视物旋转 C:白昼视力减退 D:视力丧失 E:夜间视力减退答案:E7.大肠湿热证不出现()A:脓血便 B:里急后重 C:泻下黄糜 D:完谷不化 E:肛门灼热答案:D8.病人高热烦渴,脉细数而疾,汗出如油,热而粘手常见于()A:暑伤津气 B: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C:亡阳 D:亡阴 E:湿热郁蒸答案:D9.五更泄泻,腹痛喜温喜按,形瘦食少,神疲乏力,畏寒,舌淡者,多因()A:肾气不固 B:脾肾阳虚 C:中气下陷 D:心脾两虚 E:脾阳虚答案:B10.问疼痛,应当询问患者疼痛的()A:时间 B:性质 C:部位 D:程度答案:ABCD第五章测试1.寸口脉分候脏腑,肝胆病变反映于()A:右关部 B:左尺部 C:左关部 D:左寸部 E:右尺部答案:C2.5~6岁小儿平脉,其脉搏次数一息多为()A:4至 B:8至 C:5至 D:6至 E:7至答案:D3.气滞血瘀证患者其脉象常见()A:紧脉 B:迟脉 C:实脉 D:虚脉 E:涩脉答案:E4.患者素体痰盛而又感受外邪者之脉象是()A:浮数 B:弦紧 C:滑数 D:弦滑 E:浮滑答案:E5.下列属于弦脉形态特点的是()A:端直以长 B:脉来绷急 C:浮而搏指 D:状如波涛 E:沉按实大答案:A6.弦细脉的主病为()A:阴虚有热 B:肝郁气滞 C:寒滞肝脉 D:血虚肝郁 E:肝郁血瘀答案:D7.“有根”之脉象是指()A:和缓有力 B:沉取尺部应指有力 C:节律一致 D:不快不慢 E:不浮不沉答案:B8.举之脉形浮大,稍用重力按之则无,称为()A:散脉 B:濡脉 C:洪脉 D:革脉 E:芤脉答案:A9.浮滑脉的主病多为()A:饮食停滞 B:湿热内蕴 C:风热袭表 D:风痰 E:痰热互结答案:D10.右肋下扪及肿块,硬而凹凸不平,疼痛拒按,提示()A:瘀血 B:疟母 C:气滞 D:肝痈 E:肝癌答案:E第六章测试1.辨证的总纲是()A:脏腑辨证B:三焦辨证C:气血津液辨证D:八纲辨证E:六经辨证答案:D2.下列哪项不是表里证鉴别要点()A:脉象变化B:汗出情况C:舌象变化D:内脏证候是否突出E:寒热症状特点答案:A3.寒证的典型舌象是()A:舌淡苔白润B:舌淡苔黄腻C:舌淡苔白干D:舌淡红苔薄白E:舌淡紫苔白腻答案:A4.虚证的病理特点是()A:邪正交争 B:邪正相持 C:正虚邪不盛 D:正虚邪盛 E:邪盛而伤正答案:C5.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A:阳盛格阴 B:真阴欲竭 C:阴盛格阳 D:阴盛阳衰 E:阳盛阴衰答案:C6.判断表邪是否已入里的主要依据是()A:是否苔白 B:是否脉浮 C:是否发热 D:是否口渴 E:是否恶寒发热并见答案:E7.下列症状中,与真热假寒证无关的()A:胸腹灼热B:渴喜热饮C:口臭息粗D:四肢厥冷E:小便短黄答案:B8.下列哪项不是实热证的必有表现()A:便秘尿黄舌红苔黄C:脉数有力D:壮热恶热E:神昏抽搐答案:E9.真寒假热证最突出的证候是()A:神疲而躁扰不宁B:咽干口渴不欲饮C:身凉肢厥面浮红D:咽喉痛但不红肿E:脉大或数而有力答案:C10.真热假寒证最主要的“假寒”表现是()A:脉沉迟四肢凉C:身恶寒D:神不清E:面色青答案:B第七章测试1.对于“风淫证”首应区分()A:风水与风毒 B:风湿与风燥 C:风寒与风热 D:外风与内风 E:虚风与实风答案:D2.最常见的外风证候是()A:恶风,微热,汗出 B:面浮,肢肿,少尿 C:咳嗽,喉痒,鼻塞 D:眩晕,抽搐,震颤 E:风疹,肤痒,麻木答案:A3.下列不属于伤寒证表现的是()A:微汗出 B:头身疼痛 C:鼻塞流清涕 D:苔白脉浮紧 E:恶寒,或伴发热答案:A4.湿淫患者不可见()A:便溏 B:吐血疮疡 C:下肢浮肿 D:关节重痛 E:阴痒湿疹答案:B5.气候干燥,口鼻干燥,干咳少痰,舌干少津,伴恶寒发热,属于()A:外燥证 B:伤阴证 C:内热证 D:火旺证 E:液脱证答案:D6.风淫证候的临床表现常不具有()A:口眼㖞斜 B:关节游走疼痛 C:皮肤瘙痒 D:半身不遂 E:发热,恶风,头痛答案:D7.下列情志所致脏腑气机紊乱,不正确的是()A:忧愁过度,脾肺气郁 B:悲伤过度,伤及肾脏,气机沉降 C:思虑过度,心脾气郁 D:喜乐过度,神气失常 E:愤怒过度,肝气横逆答案:C8.以善悲喜哭,精神萎靡,疲乏少力为主要表现的是()A:恐证 B:悲证 C:忧证 D:喜证 E:思证答案:B9.关于忧证的认识,错误的是()A:倦怠乏力 B:脾在志为忧 C:忧伤脾肺 D:表情淡漠 E:胸闷气短答案:B10.脐周腹痛,嗜食异物,面色萎黄有白斑,消瘦神疲,睡中啮齿见于()A:虫积证 B:火淫证 C:气滞证 D:伤食证 E:湿淫证答案:A第八章测试1.气滞证的主要症状是()A:腹部坠胀 B:呼吸急促 C:嗳气恶心 D:头昏眼花 E:胀闷疼痛答案:E2.胁痛咳更甚,转侧牵引而痛,气短息促,此属()A:悬饮 B:溢饮 C:痰饮 D:支饮 E:水饮答案:A3.临床见咯血,心烦,身热,舌红者,诊断为()A:血虚证 B:气滞证 C:血瘀证 D:气虚证 E:血热证答案:E4.痰白滑而量多,易咳出者,属()A:寒痰 B:风痰 C:热痰 D:燥痰 E:湿痰答案:E5.水液停聚的病理产物,由稀到稠的顺序是()A:湿—水—饮—痰 B:湿—饮—水—痰 C:痰—饮—水—湿 D:饮—水—湿—痰 E:湿—痰—水—饮答案:A6.阳水的特点,一般不包括下列哪项()A:起病急 B:病程短 C:腰以下肿甚 D:头面部先肿 E:多挟风邪为患答案:C7.气不固证一般不见于下列哪项()A:自汗 B:吐血 C:遗精 D:滑胎 E:小产答案:B8..因情志过极导致的“气闭”,最突出的表现是()A:窜痛 B:神情不宁 C:突然晕厥 D:脉弦 E:胀闷不舒答案:C9.气滞证中出现疼痛,其性质一般为()A:空痛 B:隐痛 C:刺痛 D:酸痛 E:胀痛答案:E10.临床常见的气逆证,多与相关的脏腑是()A:心、肾、肺 B:肺、胃、肾 C:肝、心、肺 D:肺、脾、肾 E:肝、肺、胃答案:E第九章测试1.心气虚、心血虚、心阳虚、心阴虚四证的共同症状是()A:心痛 B:心烦 C:胸闷 D:失眠 E:心悸答案:E2.心火移热于小肠的主要特征性表现是()A:口舌生疮 B:大便干结 C:尿赤涩痛 D:心烦失眠 E:面赤口渴答案:C3.下列除哪一项外,都是心脉痹阻证的常见原因()A:正气不足 B:气滞 C:热盛 D:阴寒 E:瘀血答案:C4.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的鉴别点是()A:有无胸痛咳血 B:有无恶寒发热 C:是否口干咽燥 D:咳痰的难易 E:痰量的多少答案:B5.突起水肿而以头面眼睑先肿者,最宜诊断为()A:风湿犯表证 B:肾虚水泛证 C:湿溢肌表证 D:风水相搏证 E:脾肾阳虚证答案:D6.脾病虚证的基本证候是()A:脾不统血证 B:脾胃虚寒证 C:脾阳虚证 D:中气下陷证 E:脾气虚证答案:E7.寒湿困脾与湿热蕴脾均可出现()A:脘腹痞闷 B:便溏尿黄 C:皮肤瘙痒 D:舌苔白腻 E:口淡不渴答案:A8.肝胆湿热与湿热蕴脾两证的鉴别症是()A:纳差腹胀 B:胁肋胀痛 C:脉象弦滑 D:舌苔黄腻 E:肌肤发黄答案:B9.肝阳上亢证的眩晕主要诊断依据是()A:腰膝酸软,头重足轻 B:急躁易怒,口苦口干 C:头目胀痛,舌红苔黄 D:口咽干燥,潮热盗汗 E:耳鸣耳聋,恶梦纷纭答案:A10.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皆可见到()A:小便清长 B:腰膝酸软 C:五心烦热 D:尿少浮肿 E:脉象细数答案:B第十章测试1.六经病证隔一经或两经相传,称为()A:循经传 B:表里传 C:顺传 D:越经传 E:直中答案:D2.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的特征性症状是()A:胸胁苦满 B:脉弦 C:寒热往来 D:口苦咽干 E:心烦喜呕答案:C3.少阴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A:肺肾两虚 B:心血不足 C:心肾虚衰 D:脾胃虚寒 E:心气不足答案:C4.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A:张景岳 B:吴鞠通 C:叶天士 D:王孟英 E:张仲景答案:C5.温病邪热入营,劫灼营阴,其发热的特点是()A:身反恶热 B:阴虚潮热 C:五心烦热 D:暮热朝凉 E:身热夜甚答案:C6.患者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口不甚渴,斑疹隐隐,舌红绛,脉细数,证属()A:气血两燔 B:热入营血 C:热入营分 D:血分证候 E:气营同病答案:C7.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学著作是()A:《内经》B:《伤寒杂病论C:《温热经纬》D:《温病条辨》E:《景岳全书》答案:D8.温病下焦病证相当于卫气营血辨证中的()A:营分证 B:气分证 C:血分虚热证 D:卫分证 E:血分实热证答案:C9.合病是指()A:隔一经或隔二经相传 B:一经之病治不彻底,又见他经证候 C: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 D:互为表里经相传 E:这一经的证候转变为另一经的证候答案:C10.卫分证的临床表现应除外()A:头痛 B:发热微恶寒 C:脉浮数 D:咽喉肿痛 E:舌绛答案:E。

湖南中医药大学含浦校区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任选课表(长沙爱讲座网编辑)

湖南中医药大学含浦校区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任选课表(长沙爱讲座网编辑)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课程 [010848]国家公务员制度解读
学分 1
[010851]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2
[010852]卫生国情与卫生改革
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020177]影视艺术欣赏 1.5 [011001]音乐欣赏 2
1607教室 1409教室 2506教室 1506教室 2105教室 1506教室 2102教室 1508教室 2310教室 1105教室 2305教室 2506教室 1506教室 1506教室 1506教室 1506教室 1306教室 1506教室 2207教室 2310教室 2405教室 1506教室 1506教室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040975]市场营销理论与技巧 2 [030242]络病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1.5 [021610]普通话训练与测试 0.5 [021175]口才与演讲 1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070613]历代名医医案选 1.5 [070605]大学生就业指导 1
[0005894]吴群
10 11 12
[1982432]朱庆华
9 13
[1997327]李世兵
1 1 1 2 3 4 5 6 7
[0005874]阳春林 [1982635]文乐兮 [1983167]欧阳建军 [1991287]胡方林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科的一门重要分支,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本课程将系统地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能,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熟悉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鉴别诊断;3、学会运用中医诊断技能进行临床实践;4、提高中医临床思维和诊疗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等;2、望诊,包括望神、望色、望舌等;3、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等;4、问诊,包括问寒热、问汗、问疼痛等;5、切诊,包括脉诊、触诊等;6、八纲辨证,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7、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鉴别诊断,如感冒、咳嗽、腹痛等。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1、课堂讲解:教师将系统地介绍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案例分析:教师将通过分析真实的临床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3、实践操作:学生将通过实践操作,学习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断技能,并运用这些技能进行临床实践。

五、教学资源本课程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PPT、视频、网络资源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1、教材:将使用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

2、PPT:教师将制作精美的PPT,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程内容。

3、视频:将制作和收集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如名医讲座、临床操作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4、网络资源:将提供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如中医学术论坛、中医师承教育平台等,以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

六、评估与反馈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践操作、期末考试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

《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

《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医诊断学》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沟通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基础核心课程,以研究疾病中各种症状、病名、证名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正确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情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的能力。

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共72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中医学专业主干基础课程之一,为后续学习临床各科奠定基础。

4.课程作用:《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中医诊断学》课程根据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基层中医医生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基于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而设置。

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基层医疗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基层中医医生岗位工作需求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在理论为实践服务、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指导下,结合中医行业现状、我校现有条件以及高职中医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制定该课程标准。

中医本科教材25本

中医本科教材25本

中医本科教材25本
中医本科教材是指用于中医本科教育教学的教学用书,它们涵
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
官科、针灸、推拿、中药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这些教材通常由中
医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内容丰富、系统完整,是中医学生学习的
重要参考资料。

1. 中医基础理论类教材,这类教材主要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
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以及《中医基础理论》等专著。

2. 中医诊断类教材,这类教材主要介绍中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包括《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等教材。

3. 中医内科类教材,这类教材主要介绍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
病机、诊断和治疗,包括《内科学》、《中医内科学》等教材。

4. 中医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类教材,这些教材主要介绍
中医对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
《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
科学》等教材。

5. 针灸、推拿类教材,这类教材主要介绍中医针灸、推拿的理
论和实践技术,包括《针灸学》、《推拿学》等教材。

6. 中药学类教材,这类教材主要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药物学、药方学等知识,包括《中药学》、《方剂学》等教材。

总的来说,中医本科教材的数量很多,每个学科都有相应的教材,涵盖了中医学的方方面面,为中医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中医知
识提供了重要的学习工具。

这些教材的编写都经过严格的专家学者
审定,内容丰富、权威性强,对于培养合格的中医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诊断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医诊断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跨学科整合:第九章和第十章则将中医诊断学与现代医学进行了有机结合, 既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思路,又涉及了现代医学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这种 跨学科整合的方式有利于拓宽读者的视野,提升中医诊断学的综合实力。
《中医诊断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目录设计充 分体现了其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该教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提供了系统的中医诊 断学教学资料,有利于培养中医药行业的高素质人才。其目录结构符合中医诊断 学的学科特点,有助于读者系统掌握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目录中 的跨学科整合内容对于培养中西医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注重基础理论:该书目录中第一章到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 论,包括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四诊的方法和意义、病因病机等。这些内容为后 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突出临床应用:第五章到第八章重点介绍了临床常见的症状、体征及舌诊、 脉诊的临床应用。这些内容既包含了中医诊断学的核心知识点,又与临床实践紧 密相连,增强了学习的实用性。
《中医诊断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教材,对 于中医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 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科学,它不仅涉及到病人的病理变化,还涉及到病人的体 质、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等因素。因此,中医诊断学需要运用中医基础 理论、病理学、解剖学、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谢谢观看
中医诊断学注重“因人制宜”,即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需要考虑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等因素, 根据这些因素来制定适合病人情况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强调“天人合一”,即认为自然界和人类是相互关联的。在诊断 过程中,医生需要考虑病人的生活习惯、季节变化等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来制定 适合病人情况的治疗方案。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学科分析报告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学科分析报告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学科分析报告2006-2015年2015年12月目录目录 (2)图表目录 (2)1学科基本介绍 (1)2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2)3论文数量统计 (2)4作者分析 (3)4.1高产作者分析 (3)4.2合作作者分析 (3)5合作机构分析 (4)6关键词分析 (5)7论文影响力分析 (6)8期刊影响力分析 (7)图表目录图表1 论文发表趋势图 (2)图表2 高产作者统计表 (3)图表3 高产作者共现图谱 (4)图表4 合作机构记录表 (4)图表5 合作机构共现图谱 (5)图表6 高频关键词表 (5)图表7 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 (6)图表8 高被引论文列表 (7)图表9 来源期刊列表 (8)1学科基本介绍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学科于1986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一个中医诊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和湖南省省级重点学科,1990年在国内最先成立中医诊断研究所,1993年和2002年分别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二批局级重点学科,2003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和湖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2001年和2007年分别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级重点学科。

2006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7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8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省级优秀教研室、国家级教学团队。

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培训基地。

“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主编单位。

2006年连续担任第二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国际人体生物特征识别学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本学科具有“病证规范化研究”、“四诊客观化研究”、“辨证微观化研究”和“教学现代化研究”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研究生教学实行学位课程、选修课程学习与研、医、教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以文献研究为先导,临床诊断为基础,实验研究为手段的三段教学方法,自主地持续培养本学科高层次人才,使研究生精于专业,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结构,提高了实验技能,增强了科研能力。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供本科五年制中医各专业及中西医结合、骨伤、针推专业七年制使用)前言《中医诊断学》是按照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定病种、辨不证候的基础理论、差不多知识和差不多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通向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有绪论、四诊、辨证、综合运用四个部分,要紧内容为诊法与辨证。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把握望、闻、咨询、切四诊的差不多理论、差不多知识及方法;把握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差不多理论与知识;了解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和疾病的诊断、命名与分类的差不多知识;初步训练四诊、辨证和病案书写的差不多能力,从而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打下有关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有用性,又必须突出重点,做到精讲、略讲、自学相结合。

要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录象、诊断仪器、CAI课件、运算机软件等多种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适当进行病例分析讨论,以提升和巩固教学成效。

临床示教与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差不多技能的训练。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一、把握“中医诊断学”、“四诊”、“辨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差不多概念。

把握中医诊断的差不多法则。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差不多原理、要紧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学的进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学科性质和地位。

二、中医诊断学的要紧内容:四诊、辨病、辨证和病案。

三、中医认识疾病的差不多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和以常达变。

四、中医诊断疾病的差不多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证求本和辨病与辨证结合。

中医诊断学(全套课件303P) 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全套课件303P)  ppt课件

复习思考:
1. 何谓“诊断”? 2. 中医诊断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3. 何谓诊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4.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哪三点? 5.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有哪三点? 6. 中医诊断的整体审察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7. 为什么司外可以揣内?
第一章


望诊的概念:Δ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气血 经络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变化等以 诊察病情的方法。 望诊的原理及意义:人体的外部表现可反映内在脏腑、气 血、经络、的病变。观察人的外部异常表现可诊察内在的病 变。“望而知之谓之神”。 望诊的注意事项:1.光线:以自然光线为好。 2.温度:适宜。

病 全过程本质 先辨病再辨证—— 先辨证再辨病——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能只辨证而忽 视辨病


姓 名
论 著
黄帝内经 难经

为四诊奠定基础

公元五世纪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 西汉 东汉 东汉 西晋 隋代 南宋 元朝 金元 淳于意 张仲景 华佗 王叔和 巢元方 施发 敖氏 杜清碧 刘完素 李杲 伤寒杂病论 中藏经 脉经 诸病源候论 察病指南 点点金、金镜录 伤寒金镜录 素问玄机原病式 脾胃论
神乱鉴别表
型 类 表现 主病 病机 性质
焦 虑 恐惧
时时恐惧,焦虑 卑谍、脏躁 不安,心悸气促, 不敢独居。 狂躁妄动,胡言 狂病、外感 乱语,少寐多梦, 热病 打人骂詈,不避 亲疏。
心胆气虚,心神失 养。
虚证
狂 躁 不安
痰火扰心
阳证
淡 漠 痴呆
表情淡漠,神识 癫病、痴呆 痴呆,喃喃自语, 哭笑无常,悲观 失望。
春秋战国难经重视脉诊提出寸口诊法西汉淳于意创诊籍为后世病案奠基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开创辨证论治先河东汉华佗中藏经论证论脉论防治十分精要西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专著南宋施发察病指南诊法专著最早以图示脉发展简南宋施发察病指南诊法专著最早以图示脉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论舌第一部专著杜清碧伤寒金镜录现存第一部论舌专著金元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诊病辨证重视病机李杲脾胃论辨脉重视四诊合参张从正儒门事亲主张从外知内朱丹溪格致余论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明清叶天士温热论记载了丰富的温热病诊疗经验创立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吴鞠通温病条辨吴又可温疫论简史熟读叔如临证多神象等概念抽象诊病方法和辨证思维涉及阴阳五行精神气化等基本理论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护类学生毕业考核实施细则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护类学生毕业考核实施细则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护类学生毕业考核实施细则为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适应就业和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毕业考核拟参照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办法,重在考核毕业生的临床技能、基本操作和临床答辩能力。

一、毕业考核包括临床技能考核和综合笔试两部分,其中综合笔试占40%,临床技能考核占60%记入毕业考核成绩。

毕业考核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安排,第一中医临床学院、第二中医临床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医学院及护理学院具体负责实施。

(一)各学院学生办应在实习学生返校后3天内上报学校教务处本学院参加毕业考核学生的具体人数并提供参加考试具体人员名单。

(二)教务处审核后,向各承办单位下达毕业考核任务。

(三)各承办单位应根据教务处提供的参考人员名单,制定详细的考核安排计划,3天内上报学校教务处。

二、时间安排:毕业考核安排在学生结束实习返校后第2周进行。

三、各专业综合笔试考核内容和计分标准:综合笔试由基本理论考核和病例分析组成。

(一)中医学专业(含中医临床、五官、骨伤、外科专业方向):1.基本理论考核(A1型选择题):中医基础理论(15分)、中医诊断学(15分)、中药学(15分)、方剂学(15分)。

2.病例分析:1个内科病例(20分),选做1个外科、妇科、儿科、骨伤、五官或针灸相关专业病例(20分)。

(二)中西医结合专业:1.基本理论考核(A1型选择题):中医诊断学(15分)、方剂学(15分)、药理学(15分)、人体解剖学(15分)。

2.病例分析:1个内科病例(20分),选做1个外科、妇科、儿科、骨伤、五官或针灸相关专业病例(20分)。

(三)针灸推拿专业:1.基本理论考核(A1型选择题):中医基础理论(15分)、中医诊断学(15分)、方剂学(15分)、经络腧穴学(15分)。

2.病例分析:1例内科病例(20分),1个针灸推拿专科病例(20分)。

(四)临床医学专业:1.基本理论考核(A1型选择题):生理学(12分)、病理学(12分)、药理学(12分)、人体解剖学(12分)、西医诊断学及外科总论(12分)。

《中医诊断学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四五 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中医诊断学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四五 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三)以常衡变 (四)因发知受
(一)整体审察 (二)四诊合参
(三)病证结合 (四)动静统一
(二)注重中医临 床思维的培养
(一)注意中医诊 断基础理论的学习
(三)强化临床实 践与技能训练
上篇
第一章 望诊 第二章 闻诊
第三章 问诊 第四章 切诊
第六章 病性辨证
第五章 八纲辨证
第七章 病位辨证
1
第三节 气血辨证 第四节 津液辨证
1
第一节 脏腑辨 证
2
第二节 六经辨 证
3
第三节 卫气营 血辨证
4
第四节 三焦辨 证
5
第五节 经络辨 证
下篇
第八章 中医诊 断思维与应用
第九章 中医医 案与病历书写
第一节 中医诊 断思维方法
第二节 中医诊 断思维的应用
第一节 中医医 案
第二节 中医病 历书写
主要参考书目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 中 医 诊 断 学 全 国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中医药行业高等教 育 十四五 规划教 材》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内容
脉象
中医
原理
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证
意义
胸胁

阴虚证
气 注意事项

方法
小儿 思维 肺
情况 血 气血
目录
01 《中医诊断学》编委 会
03 编审专家组
《中医诊断学》融合
02 出版数字化资源编创 委员...
04 编写说明
05 绪论
07 下篇
目录
06 上篇 08 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从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基本思维、基本方法构建中医诊断学课程的知识框架,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 医诊断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望、闻、问、切四诊,以及八纲、病性、病位辨证的基本知识 和基本技能,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和方法,熟悉医案与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中医诊断学参考书目

中医诊断学参考书目

中医诊断学参考书目
各章参考书籍绪论部分
一、诊断内容与意义
、、、
二、医贵精诚

望诊部分
一、全身望诊
、、、、、、、、
二、局部望诊、、、、、、、
三、望排出物
、、
四、望小儿指纹
舌诊部分
一、舌诊概说
、、、、
二、望舌质
、、、、
三、望舌苔
、、、、
闻诊部分
一、声音辨证
、、、、
二、嗅气味

问诊部分
一、问诊意义与内容、、
二、问症辨证
、、、
脉诊部分
一、指法运用
、、
二、脉象的胃神根、、、、
三、脉象要义
、、、、
按诊部分

八纲辨证部分
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二、寒热虚实真假、、、、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部分
一、病机总要
二、气血津液辨证
、、
脏腑辨证部分

诊法与辨证的综合运用部分、、、、、、、、、、、、、、、、、、、、、、、、、、、、、、、、、、、、、、、、、、、、、、、、、、、、、、、、、、、、、歌决选读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科编写教材、教参一览表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科教材建设情况的几点说明
自上世纪80年以来,本学科即非常重视教材建设。

在郭振球、朱文锋、袁肇凯等教授的带动下,经过全体教师多年不懈的努力,教材建设已取得较好的成果。

在本学科教师主编、参编的100余部书籍中,《中医诊断学》系列的教材、教参达45本(详见附表)。

1. 教材类型
(1)教学类型:涵盖国家统招生、函授生、成教生、自考生、职业教育生和留学生等各个类型的教材。

(2)教学层次:包括专科生、本科生、七年制、硕士生、博士生不同层次的学生用的教材。

(3)专业对象:编写中医专业、中药专业、中西结合专业等不同教材。

(4)教学种类:编写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等不同种类的教材。

(5)语言种类:编写中文教材和汉英双语教材。

(6)应用对象:编写课堂教学教材、学生辅导资料、教师参考资料不同类型。

(7)教材层次:国家级统编教材和规划教材,校际、室际间合作的协编教材,本学科内组织的自编教材,及教师个人编写的独编教材。

2. 影响程度
本学科编写的这些教材整体质量较高,一些教材在一年内多次印刷发行,辐射面广,不仅被国内三十多所中医药高校采用,在海外(如美国、东南亚、韩国、台湾)也广泛使用,获得了广泛好评,产生较大影响。

为实现精品课程的教学,本学科编写了两部中医诊断实验教学的教材在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同学们中医诊断专业理论的学习兴趣和对临床辨证的了解,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深受同学的好评。

所编写的教材、教参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1项,中华中医药著作奖1项,及作为重要内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