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北京戏剧市场研究(1912-1937)

合集下载

城市、戏曲与性别_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

城市、戏曲与性别_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

城市、戏曲与性别_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城市、戏曲与性别: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近代京津地区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培养了许多杰出女伶的地方。

在20世纪的一段时间里,女性越来越多地涌入戏曲领域,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以城市、戏曲和性别为切入点,探讨这一时期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的状况和特点。

首先,城市因素对女伶的崛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代京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形成了繁华的文化市场。

戏曲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城市居民的广泛喜爱。

女伶们在这个市场中找到了施展才艺的机会。

城市也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交流机会,女伶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和借鉴他人的表演经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

其次,性别问题在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早期,戏曲行业主要由男性掌控,女性的参与受到了限制。

然而,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女伶们开始获得更多的机会。

许多女伶展现出了出色的才艺和表演能力,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赞赏。

她们的成功不仅为戏曲行业带来了新的鲜血,也为更多的女性提供了追求艺术梦想的样板。

同时,性别也对女伶们的职业生涯产生了一些限制。

在戏曲行业中,女伶被要求保持纯洁的形象和体态,且有一定的年龄限制。

尤其在一些传统的剧种中,男扮女装的舞台形象更受青睐。

因此,女伶们需要不断地努力维持自己的形象和外貌,以求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近代京津地区的女伶群体在性别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她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华,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尊重。

她们在舞台上展现出的优雅和才艺,不仅让观众陶醉其中,也对传统的戏曲艺术形成了一定的改变和推动。

她们的成功也为更多的女性树立了榜样,激励更多的人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在那个时代,女性在社会地位和权益上还面临诸多不平等的现象。

京剧的市场调研报告

京剧的市场调研报告

京剧的市场调研报告1. 简介京剧是中国传统的古典戏曲形式之一,起源于19世纪的北京,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京剧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世界。

2. 市场规模及发展态势京剧是中国戏曲的代表性剧种,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

截至2021年,京剧在中国乃至全球的观众数量仍然庞大,并且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目前,京剧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数十亿人民币。

尽管年轻一代对京剧的兴趣不如以前那么高,但京剧仍然吸引着一大批中老年观众。

同时,京剧在教育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许多中小学开设京剧的选修课程,有助于传承和推广京剧。

近年来,一些年轻人开始重新关注京剧。

随着文化多样化和传统文化复兴的潮流,京剧在一些时尚品牌、电影和电视剧等领域的推广越来越多。

这些新兴方式使得京剧能够触及更广泛的受众,有助于提高市场份额。

3. 市场竞争格局京剧市场竞争格局比较复杂。

除了传统的京剧剧团,还有一些民间京剧团体和独立戏曲演员,它们各自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此外,近年来戏曲电子商务和在线票务平台的兴起,也为京剧市场带来了新的变化。

传统京剧剧团凭借其丰富的舞台经验和优秀的演员队伍保持着市场竞争的优势。

然而,他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传承和培养年轻优秀演员、引进新剧目以吸引年轻观众等。

民间京剧团体在京剧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年轻演员,以其时尚的包装和年轻化的表演风格吸引了一大批新观众。

然而,由于资源和影响力的限制,他们在市场份额上还有待提高。

随着戏曲电子商务和在线票务平台的兴起,京剧市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些平台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观剧选择和便利的购票方式,有助于扩大京剧市场的规模。

4. 市场发展机遇和挑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提高,京剧市场面临着一些机遇。

首先,传统文化的复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京剧,尤其是年轻人。

其次,新媒体和社交网络等平台为京剧的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民国前期(1912-1937)北京书画市场中介机构研究

民国前期(1912-1937)北京书画市场中介机构研究
流 品评 为价 值 高 下。 是 厂肆 中乃 有一 种 自然 而 然 之行 市 , 有 差 池 , 于 纵 亦不 甚 远 。 自外人 购 求 我 国 古 董 日盛 , 侩 贪 利 , 为 搜 罗 , 此 者 , 市 争 业 人 类 复 杂 , 习 为 奸 欺 ,同 业 之 中 ,屡 有 所 闻 … …京 朝 官 中亦 非 复 从 前 之 景 象 , 后 生 小 子 无 学 问 ,无 眼 光 ,不 为 厂 肆 中人 所 信 服 ,反 有 从 厂 肆 中 求 秘 要 者 … … 书 画 一 道 ,光 绪 丰 年 ,唯 二 三钜 公喜 收 此 种 礼 物 者 ,价 因之 而 起 ,如 石 谷 醇 士 骤 得 大 价 是 也 , 为 洋 人 所 收 ,求
参 与 编 校 ,而 各 地 书 商 ,亦 多 辇 书 到 京 , 设 肆 供 应 ; 琉 璃 厂与 当 故 时 文 人有 不 可 分离 之 势 。 ” 琉 璃 厂最 早 出现 的店 铺 是 书 肆 , 着 琉 璃 厂 商 业 的进 一 步 发 展 , 随 南 纸 店 、 古 董 铺 也 渐 渐 出现 并 发 展 起 来 , 而 这 些 新 出 现 的 店 铺 经 营 者 也 因 这 种 文 化 氛 围 的熏 陶 而 呈 现 出 一 般 商 贾 所 没 有 的 气 质 特 点
深入 的催 化剂。 民国北京地 区的书画中介 机构 呈现为 中西结合、并
鸣,通 过这种互动进而获 得一种精神上 的自慰与排解。这种 文化场
行不悖的状况 。既有传 统的书画经 营机构如南纸店、古董铺 等,也 域 的特质,甚 至也 为当时 的一些外 国人所 青睐。“ 晴楼璀 璨五云开, 彩幔骈罗锦绣堆。唯有 高驹丽供使,琉 璃厂肆购书来。 ⑨朝鲜王朝 ” 有新兴 的中介机构如展 览、社 团等 。

关于北京演出市场调查(剧场部分)的报告2002.6.10

关于北京演出市场调查(剧场部分)的报告2002.6.10

关于北京演出市场(剧场部分)的调查报告第一部分(剧场简介)1.长安大戏院:长安大戏院始建于1937年,1996年由香港某公司投资,在北京市政府的主持下重新修建,现位于北京市东长安街北侧光华长安大厦内,行政上归属于中国·北京长安文化娱乐中心。

剧场的建筑设计,维系了明清的建筑风格,内部装修古朴典雅,是一座豪华、舒适的现代化综合剧场。

长安大戏院无疑是国内最负盛名的戏曲剧场,在它走过的七十余年的历史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也使得它拥有最广泛的戏迷观众。

重建后的长安大戏院在硬件上大力改造,观众厅可容纳800余人观看演出,其多功能舞台(升降、旋转、车台、可伸缩)和先进的灯光音响设备均由计算机控制,能够胜任各种门类的艺术演出。

目前,长安大戏院不但是戏曲演出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承演其他剧种的演出,几年来,长安大戏院组织、排演了多部中外名剧,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效益,使“长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

长安大戏院的管理者在排演传统戏曲的同时,锐意进取,以剧场为依托,自行组织、排演新式京剧。

例如前一阵,长安大戏院与北京京剧院强强联手,排演了大型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一时轰动京城,获得了艺术与市场效益的双丰收。

该剧由徐瑛编剧,特邀著名导演田沁鑫执导,在市场上大力宣传,由《北京晚报》、《信报》、《北京电视台》、《新剧本》等多家媒体追踪报道,使得该戏广为人知,在开演之前,便早已名声斐然,因此,该戏的成功便不足为奇了。

长安大戏院对当前戏曲界做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为戏曲经营与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经营理念,以往的剧场都是在等戏演,而长安是通过自身的运作,去组织演出。

与剧场的合作,转变了以往收场租的方式,大胆采取分票制,由双方共同运作演出,承担风险。

目前,长安已拥有了一套完整的宣传体系,由专门的业务员负责宣传、策划。

这些举措,是使长安大戏院在戏曲不甚景气的今天,依旧保持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剧场,票房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面对不景气的演出市场,剧场所受的冲击是最大的。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公示名单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公示名单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一般项目 湖南师范大学 吉林建筑大学 南京大学 宁波大红鹰学院 莆田学院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130
131
132 社会力量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研究
133 基于乡村治理的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互动发展研 究 台湾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研究 艺术衍生品的时尚化开发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 一般项目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央民族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安徽科技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暨南大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 宁波大学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丝绸之路青花瓷器艺术交流史研究
103 “一带一路”品牌化VIS规划设计研究
104 敦煌壁画中的家具图式研究
105 德国现代设计思想及其影响研究 基于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群调研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产 业的当代创新性转型研究 面向中国老龄社会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创新设计方法研 究
134

民国天津京剧票友、票房探析(1912-1937)

民国天津京剧票友、票房探析(1912-1937)

民国天津京剧票友、票房探析( 1912-1937)
民国天津京剧票友、票房探析(1912-1937) 作者:王兴昀
作者机构:天津市艺术研究所
来源:戏剧文学 ISSN:1008-0007 年:2015 卷:000 期:011 页码:144-150 页数:7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天津;京剧;票友;票房 摘要: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期,天津京剧票友众多,票房林立,玩票逐渐成为一种普遍性大众自娱活动.一些票友、票房以弘扬京剧为己任,借助 义务戏彰显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但是票友、票房的活动的商业色彩日益浓重.票友和票房与天津近代城市文明融合共生,为传统 的“玩票”注入了新的生机.

城市、戏曲与性别: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

城市、戏曲与性别: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

城市、戏曲与性别: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探究(1900-1937)近代中国的京津地区是戏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许多优秀的戏曲演员和女伶脱颖而出。

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性别观念的束缚,女性在戏曲领域的地位和待遇遥遥不及男性。

本文将探讨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在1900年至1937年期间的状况,并分析城市、戏曲和性别之间的干系。

起首,我们来看看这一时期京津地区的城市环境对女伶的影响。

近代城市的进步带来了工商业的茂盛,也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然而,在娱乐行业中,尤其是戏曲领域,女性的地位并不抱负。

尽管女伶们在职业表演中展示卓越的才华,但她们屡屡受到社会的卑视和偏见。

城市环境虽然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但也让她们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其次,我们来分析戏曲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以及女性在表演领域中的地位。

戏曲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对于性别的分工较为明显。

男性扮演正面角色,如英雄、官员等,而女性则扮演更多的爱情和家庭角色。

女伶们在表演上表现卓越,但她们的表演范围被限制在一些传统的女性角色中。

她们往往要通过扮相和声腔来塑造角色,这使得女性的人格和性别屡屡受到制约。

另外,性别观念的影响也是女伶们在戏曲领域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当时的社会对于女性的期望主要集中在家庭和婚姻方面,女性在戏曲领域中的表演屡屡被视为不雅不端。

女伶们不仅要面对观众的质疑和指责,还要承受社会对于女性自由表达和追求事业的束缚。

性别观念对于女伶们的职业进步和个人选择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然而,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和不公平待遇,近代京津地区的女伶群体依旧英勇地坚持着戏曲事业。

她们通过不息进修和提升自己的演艺技巧,逐渐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尊重。

她们的努力为后来的女性艺术家树立了榜样,并为性别对等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的状况是城市、戏曲和性别互相作用的产物。

城市环境提供了更多展示机会,戏曲作为艺术形式塑造了女性角色的表演方式,而性别观念对女伶们的职业进步和个人选择产生了影响。

民国北京知识分子的收藏生活与身份

民国北京知识分子的收藏生活与身份

总第236期‘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12期民国北京知识分子的收藏生活与身份认同(1912-1937)韩晓莉[收稿日期]㊀2022-04-29[作者简介]㊀韩晓莉(1977 ),女,山西繁峙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㊂[基金项目]㊀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7LSB004) 20世纪以来北京娱乐文化生活与社会变迁研究㊂[摘㊀要]㊀文化收藏是不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爱好,民国北京知识分子虽然经历了从传统文人到现代学人的转型,但他们对文化收藏仍怀有极大热情㊂知识分子通过对琉璃厂书市的书写和寻访,在北京这座文化古城强化着对知识人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㊂他们在搜寻旧书与古物的过程中,既感受着与传统文人相通的生活意趣,又创造着属于现代学人的人生价值;既体会到身为读书人的优越感,又不得不面对政治经济地位下降带来的挫败感㊂民国时期北京知识分子的收藏活动及在活动中的复杂感受,反映了身处 过渡时代 的知识分子从旧文化中寻找和创造现实生活的意义,强化身份认同的努力㊂[关键词]㊀民国北京;知识分子;收藏生活;身份认同[中图分类号]㊀K258;K26㊀㊀[文章编号]㊀1002-3054(2022)12-0060-11[文献标识码]㊀A[DOI ]㊀10.13262/j.bjsshkxy.bjshkx.221207㊀㊀一㊁引言㊀㊀在20世纪初的时代变革中,知识分子成为受冲击最猛烈的群体,他们经历了从传统文人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㊂学界对知识分子的转型以及转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有不少讨论,提出了诸如 权势转移 知识分子社会 等颇具启发性的概念㊂近年来,随着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兴起,对近代知识分子的研究出现了从思想文化领域向日常生活领域扩展的趋势㊂①不过,相较于对知识分子生活样貌的呈现,对他们生活中心态感受的研究还略显不足,而这方面的研究无疑有助于深化对近代知识分子的理解,丰富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认识㊂基于此,本文尝试以民国时期北京知识分子的收藏生活为切入点,体会他们在收藏过程中的复杂感受,分析收藏活动背后他们对自我身份的建构和认同,并从社会生活层面,展现民国时期知识分子与北京这座文化古城的互动㊂㊀㊀二㊁知识分子对琉璃厂书市的书写与寻访㊀㊀自明朝迁都以来,北京逐渐确立起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地位㊂在 学而优则仕 的人生追06民国北京知识分子的收藏生活与身份认同(1912-1937)求下,大量的读书人或因科举或因求学来到京城,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塑造着城市的文化象征地㊂琉璃厂书市就是因文人汇聚而兴起,逐渐成为京城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文化空间㊂琉璃厂位于北京城东,原名海王村,元㊁明时期是烧制琉璃瓦器的官窑所在地,被人称为琉璃厂窑㊂琉璃厂从窑厂变为城市文化中心缘于知识分子在该地的活动㊂清朝建立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政策,汉族官员多居住在宣武门外,距宣武门不远的琉璃厂附近逐渐成为汉官和进京读书人的聚居地,服务知识分子的书肆因此出现㊂乾隆年间,很多生活在琉璃厂附近的汉官文人都参与了编修‘四库全书“的工作,在他们大集天下藏书的过程中,琉璃厂书肆的数量不断增加㊂与书肆相伴而生的还有服务于文人的古玩店㊁南纸店㊁碑拓铺㊁裱画铺㊁刻字铺㊁墨盒铺等㊂到清后期,琉璃厂书市渐具规模,成为京城知识分子的主要文化消费地㊂和其他日常消费不同,收藏旧书㊁古物一向被知识分子视作体现社会地位和个人品位的雅好㊂因此,他们在琉璃厂消磨时间㊁花费金钱的同时,留下了许多对这一文化街市或赞美或怀念的文字㊂随着这些文字的流传,琉璃厂在社会上,尤其是在读书人中的知名度与日俱增,也激发起外地文人对京城的向往和想象㊂清末民初,琉璃厂书市并没有因政局动荡受到太大冲击,反而随着新学的兴起,高等学府的创建,权贵家中藏品的流出,以及海外机构和人士对中国古籍文物的收购,保持了繁荣态势㊂当然,和其他商业街市一样,这时的琉璃厂书市也不时有老店消亡㊁新店继起㊂作为古旧物品的集中地,琉璃厂的繁荣和新旧交替很容易引起刚刚经历政权更迭的旧派文人的联想与共情㊂清末担任过翰林院编修㊁书院院长㊁京师图书馆馆长等职的缪荃孙一直是琉璃厂的常客㊂民国建立后,他寓居上海,专注目录学研究,身份的转换难免让他生出无所适从的失落感㊂缪荃孙仿照乾隆年间进士李文藻的‘琉璃厂书肆记“,写了‘琉璃厂书肆后记“㊂文中,他回顾了自己40年的仕途经历,细数了在琉璃厂与书商㊁书友的交往过程㊂面对琉璃厂 旧肆存者,寥寥星辰 而继起者亦甚众 的情形,他不禁感慨自己这篇后记也许要和李文藻的文章一样 同作宣南掌故矣 [1]㊂民国初年,像缪荃孙这样面对世易时移,担心成为 宣南掌故 的旧式文人还有不少㊂做过清朝御史的叶德辉也时常想起与同僚 每于退值或休务日,群集于厂肆,至日斜,各挟数破帙,驱车而归 的情景,遗憾自己未能和黄丕烈㊁李文藻等文人生在同一时代㊂[2]除了借回忆抒发不甘又无奈的心情外,寓居京城的旧派文人也将这种怀旧情绪融入到对琉璃厂的观察中㊂周肇祥曾是清末举人,先后在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内任职,和新政权相比,他对前朝似乎怀有更深厚的感情㊂在他眼中,民国初年的琉璃厂 冰清鬼冷 ,一派 斯文凋丧,国学就湮 [3]的景象,已不能和 同光全盛时 [4]相比㊂当他看到厂肆中散落着宫中盗出的图籍㊁玉册时,发出了 国破则家亡,千古最伤心事也 [5]的感叹㊂和缪荃孙一样,周肇祥也时时怀念 先辈以主持风雅为事,后进承流仰风,成为习尚 [6]的前朝厂肆风气㊂有学者指出, 过去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词汇表和参照系,它为今天的城市居民对他们不愿见到的事物进行批评提供了一个途径 ,怀旧感是中国现代性的一个关键性特征㊂[7]这在20世纪初经历了身份㊁地位变化的旧派文人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而琉璃厂这个由传统文人士大夫建构的城市文化空间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抒发怀旧情绪的平台和孔道㊂当然,这种怀旧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㊁新社会身份的适应而减弱,对比周肇祥1913年和1928年关于琉璃厂的记述,可以明显感知这一点㊂除旧派文人之外,民国初年汇聚到京城的知识分子更多的是主动转换身份,将教书治学视为人生目标的现代学人,他们对琉璃厂同样表现出了极大兴趣㊂这些新知识分子进京后迫不及待地16‘北京社会科学“㊀2022年第12期奔赴琉璃厂,不是要回味旧朝时光,而是去探访向往已久的文化象征地,在这座文化古城寻找和强化对于知识人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㊂1912年5月,任职教育部的鲁迅到京后的第一个休息日就直奔琉璃厂, 历观古书肆 [8]㊂此后,琉璃厂几乎成为鲁迅每周末的必去之地,仅1912年的半年多时间,他就前往琉璃厂27次㊂[9]1913年2月,朱希祖进京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国语注音字母方案的起草工作,他也希望借此机会在北京高校谋得一个教职㊂到京后的第二天,朱希祖就赶往厂甸庙会寻访旧书㊂[10]之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几乎日日前往琉璃厂㊂[11]1917年3月,周作人从浙江来到北京,他最先游览的地方同样是琉璃厂㊂[12]周作人主要从事外国文学方面的研究,他的很多书籍邮购自日本书店,但这并不影响他对琉璃厂书市的兴趣,在北京生活期间,他在这条文化街市消磨了大量时光㊂此外,在顾颉刚㊁吴宓㊁钱玄同㊁吴虞㊁容庚等人的日记中,也都有他们进京不久就游逛琉璃厂的记载㊂作为文化象征地,琉璃厂对知识分子的吸引力在每年的厂甸庙会期间表现得尤其明显㊂自清初,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琉璃厂附近都会组织厂甸庙会,会场以书籍㊁字画㊁古玩为大宗,这是京城知识分子每年必赴的盛会㊂1929年旧历新年这天,朱希祖 率全家眷属至琉璃厂周览旧书摊 [13]㊂虽因日记缺失,无法知道朱希祖全家逛厂甸的活动是否持续多年,但在新年这个特殊日子,全家 周览旧书摊 当是知识分子家庭才有的节日活动㊂1934年,周作人曾专门写过一篇关于厂甸的文章,他称自己因路远,这年庙会只去了4次, 与玄同半农诸公比较不免是小巫之尤 [14]㊂由此可见,周作人㊁钱玄同㊁刘半农等人对厂甸庙会的热衷㊂周作人逛厂甸必会买书㊂在1937年的厂甸庙会上,他没有挑到心仪的书, 但是也不愿意打破纪录空手而回,便胡乱花了三四毛钱,买了三册破书回来了 [15]㊂近代中国也被一些学者称作 过渡时代 [16]㊂知识分子对这种 过渡 的感受尤深,他们中的很多人或主动或被动地疏离于政治之外,从传统文人士大夫转型为现代知识分子㊂面对边缘化或去政治化的转变,旧派文人难免生出怀旧感㊁无奈感,而接受专业学人身份的新式知识分子也迫切需要在新环境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㊂于是,琉璃厂这个由前代文人群体建构并一直为知识分子所享有的城市文化空间,对民国知识分子具有了不同以往的特殊意义,无论是旧派文人,还是新式知识分子,似乎都能从琉璃厂获得精神慰藉㊂当然,知识分子对琉璃厂的热情也在某种程度上强化着它作为城市文化象征地的形象,使其在满足知识分子文化收藏需要的同时,成为他们确认身份㊁表达情绪㊁感受生活的重要场域㊂㊀㊀三、彰显文人意趣与学人价值的旧书收藏㊀㊀清代学人治学重训诂考据,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的编修又是以收集全国古旧书为开端,这都助长了京城古旧书业的发展㊂到民国时期,北京书市还是以古旧书为主㊂蒋廷黻回忆在清华大学的生活时说: 任何一个学者,一旦到了北平,就会染上搜集旧书的癖好㊂这种癖好很有传染性㊂ [17]董玥曾用 传统的回收 概念来分析民国北京市民到天桥购买旧物的行为, 通过这种方式,民国北京的居民积极地应对着在既抵制又接受新的变化的过程中所必然产生的问题,并且为他们现实生活中的当下创造出积极而明确的意义 [18]㊂这似乎也可以部分地解释民国北京知识分子搜集旧书的癖好㊂对厌恶政争㊁不满社会现状的知识分子来说,埋首故纸堆无疑可以帮助他们应对或隐藏当下生活中的种种问题㊂不过,作为文化和思想的载体,旧书显然有别于普通日用旧物,知识分子的这种 回收 行为,一方面在于满足个人爱好,另一方面也借此进行着文化的传承和知识的再生产,彰显着学人价值㊂在堆叠的旧书中翻找虽破旧但有价值的东西,体会着寻宝的乐趣,是知识分子热衷游逛26民国北京知识分子的收藏生活与身份认同(1912-1937)琉璃厂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当这种旧物的价值只有具备一定学识的人才能发现时,更激发了他们对这一活动的热情㊂可以说,访书是知识分子强化身份认同的一种重要方式㊂鲁迅是琉璃厂的常客,在京生活期间,赴琉璃厂达480多次,购书3800多册㊂[19]他曾在1912年的日记中写道: 京师视古籍为骨董,唯大力者能致之耳㊂今人处世不必读书,而我辈复无购书之力,尚复月掷二十余金,收拾破书数册以自怡说,亦可笑叹人也㊂ [20]鲁迅虽以 收拾破书 自嘲,但这一过程显然为生活增添了很多意趣,让他不惜月掷二十余金 且乐此不疲㊂民国知识分子中对旧书收藏最为热衷的当属伦明,他以续修‘四库全书“为己任,几乎将全部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旧书收藏中㊂伦明不喜欢书肆伙计 挟书候于门 ,更愿意在 闲游厂肆 中收获惊喜, 见有散置外室若不甚爱惜者,视之多有佳本,及遍翻架上下,尘灰寸积,中残册零帙,往往惊所未见 [21]㊂周肇祥认为: 旧书铺翻检破书,古董铺搜其远年压架之物,最为乐事㊂ [22]1922年,胡适无意中买到一本‘四松堂集“,这让他激动不已,称 此为近来最得意的事 [23]㊂巴金更是用怦然心动和 诗意 来形容自己在琉璃厂发现好书的兴奋㊂ 往往遇到一部好书,翻阅再四,不忍释手 , 及至抱了那一函线装由书肆踱出了时,衷心实在是怦怦地跳动着的 , 真是但觉宇宙之大,也不过包综于这几万卷线装里面而已,便不会不使你忘了一切身边的琐事,而感觉到一种莫可言传的趣味,这里竟想不出一个适当的名词来说明这种趣味,姑且叫他做 诗意 罢 [24]㊂有学者考察了民国时期的上海书市后指出,随着现代出版印刷业的发展,城市市民开始成为图书市场的消费主体,知识分子对旧书的偏爱主要是为建构阶层认同感,达到自身群体与其他群体相区隔的目的㊂[25]和上海相比,北京的情况有所不同,一方面民国北京出版业远逊于上海,书市仍以旧书为主,书籍在普通市民中的流传还较为有限;另一方面,北京知识分子中以教书治学为本业的学院派知识分子为多,收藏旧书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为建构阶层认同感,更是安身立命之本,是学人文化传承和知识生产的职责所在㊂藏书家伦明是北大文学系教授,他在藏书之余也进行考据和辨伪工作,著有‘孔子作 孝经⓪证“‘渔洋山人著书考“‘建文逊国考疑“等文㊂[26]伦明藏书不为独占,志在流传,他在‘续书楼藏书记“中写道: 今所存者,大率原刻初印本也,新抄本亦择精纸,命端楷写之,他日流布,当就原书影印,勿烦缮写㊂ [27]伦明经常借书或赠书给朋友用于研究,晚年还委托好友,要将全部藏书捐给北平图书馆㊂[28]和伦明一样,在北大历史系任教的朱希祖不仅自己藏书治学,也从保存文学和史学资料的角度,帮助学校和图书馆等机构收集旧书㊂1917年10月,朱希祖代北大购得明臧晋叔原刻元人杂剧百种,共80册㊂[29]1924年12月,他在宣武门外大街小书铺购得‘升平署档案“和钞本戏曲一千数百册,并依据这批资料撰写了‘续曲録“‘清升平署志略记“‘整理升平署档案记“等文;1932年,他将这批资料低价转让给了北平图书馆㊂[30]1927年,朱希祖在书肆发现了‘八旗通志“共300余册,因书商索价过高,无力购入,为避免被德国人购去,他多方联系,最终促成北京图书馆收藏了这批珍贵资料㊂[31]鲁迅㊁胡适㊁周作人㊁傅斯年㊁顾颉刚可谓知识分子中的 新派 ,虽然新文化运动期间,他们在新旧文化的论战中主张推倒旧传统,反对旧文化,但在收藏和治学活动中,却并没有表现出非此即彼的对立,旧书和旧文化在他们的生活中仍占据着重要位置㊂鲁迅在京生活期间广泛收集各类旧书和碑刻拓片, 著译之外,勤于纂辑古书,钞录古碑 [32]㊂除旧书和碑刻拓片外,鲁迅还在琉璃厂购买了很多前人画集和印有木刻画的笺纸㊂1933年,他与郑振铎合作,收集琉璃厂书肆和南纸店的笺纸,编成‘北平笺谱“,并分两次自费印制了200部送给朋友㊂鲁迅称,正是出于对传统文化即将消失的 杞忧 ,促使他去做这件事㊂[33]36‘北京社会科学“㊀2022年第12期胡适回国后不久即成为琉璃厂书市的常客,他热衷收集各种版本的明清小说,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 水浒传⓪考证“和‘ 红楼梦⓪考证“等文㊂[34]他在日记中多次表示,要继续寻访清人著述,对曹雪芹和‘西游记“进行研究㊂[35]虽然无法确定是旧书激发了胡适小说考证的兴趣,还是考证的需要推动他寻访更多的旧书,但胡适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这从他保存国粹 整理国故 的主张中可见一斑㊂钱玄同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他的藏书中也有不少儒学典籍㊂1923年初,钱玄同在厂甸庙会买到一本介绍八股文体的‘制义丛话“,准备对八股文进行研究㊂他解释说: 我以为八股文这样东西,影响中国八百年来的政治㊁文学㊁道德㊁思想者至钜,它的自身虽是最没有价值的东西,但研究历史的人,岂能将它抹撒(煞)不谈? [36]傅斯年曾感慨, 我们的思想新,信仰新;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 ,胡适认为 此论甚中肯 ㊂[37]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五四时期的新旧之争,并非知识之争,而是态度之争㊂[38]这些新派知识分子在以坚决的态度宣传新思想的同时,又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保持着传统文人的某些特质,彰显着自己的学人价值㊂除 传统的中国人 因素外,民国北京知识分子热衷藏书和治学也与他们对政府㊁对政局的看法有关㊂胡适在1920年之前,多次表态要 二十年不谈政治 ,这反映了当时学界对政治的普遍态度㊂正因为知识分子对政治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所以,当1928年北京失去国都地位时,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感到庆幸欣喜㊂1929年12月,刘半农在谈及首都南迁时说: 大人先生们要打仗,也可以另挑一个地方各显身手㊂于是乎我们这班酸先生,就可以息心静气地读书,安安闲闲地度日,说不定过上数十年之后,能把这地方改造的和日本的京都,英国的牛津㊁剑桥一样㊂ [39]于是,在权贵政要纷纷南下时,很多知识分子反而选择迁居北京㊂1930年,钱穆从苏州来到燕京大学任教,他以 时局虽艰,而安和黾勉,各自埋首,著述有成,趣味无倦 [40]来形容在北京的生活㊂钱穆在京生活的5年多时间里,购书逾5万册,20万卷,他曾对友人戏称, 一旦学校解聘,余亦摆一书摊,可不愁生活㊂ [41]民国北京知识分子的出身学识㊁观点认识虽有新旧差异,但他们在心态和身份认同上却有着很多共通之处㊂在北京这样一个传统文化氛围浓厚且能为知识分子提供稳定收入的城市,他们中的很多人选择以藏书和治学作为生活的主要部分,当然,这也反映了他们对政治的态度和看法㊂可以说,民国北京知识分子埋首故纸堆㊁远离政治的边缘化形象,既有当时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是他们主动塑造的结果㊂㊀㊀四、个人爱好与现代文物观念结合下的古物收藏㊀㊀古物是北京文化市场除旧书外的另一大宗商品,琉璃厂的古玩店在数量上几乎和书肆不相上下,知识分子同样是古玩店的常客㊂不过,民国北京知识分子对古玩的兴趣不只为满足个人爱好,还有着乱世中保存文物的家国情怀,表现出有别于传统文人士大夫和社会其他收藏者的学人特点㊂在民国文人中,周肇祥对收藏古物最为热衷,他 生平笃嗜古物,广搜精选,研讨有年 [42]㊂周肇祥认为,古物收藏是 最高尚之娱乐 [43],能够体现知识分子 超拔 的见识和 坚贞 的品性,所谓 虽玩戏亦足知人 [44]㊂该论说虽有自夸之嫌,但从他多年的收藏经历可以看出,他收藏古物有着不同一般社会收藏者的考量㊂周肇祥在古物收藏方面投入巨大,以1927年为例,厂甸庙会持续了20多天,周肇祥几乎日日赴会,仅记录在册的古物花费就达220多元,还有很多藏品并未记下价格㊂[45]事实上,这一年周肇祥经常感到 危乱困乏 时艰资绌 ,但他对古物还46民国北京知识分子的收藏生活与身份认同(1912-1937)是忍不住 急图之 [46], 勉力收之 [47],甚至 不惜举债收之 [48]㊂爱好之外,他收藏古物的迫切心情,更多是来自对中国古物大量外流的忧虑㊂1913年,周肇祥将所购的石佛像暂存于古玩店内,后该石像被一德国人看中, 率来商让 ,这让他非常生气,称自己 保爱古物如手足之护头目 [49]㊂周肇祥对专门向外国人售卖古物的古玩商深恶痛绝,斥责其是 古物之断头台 [50]㊂当他看到外国机构和个人大量收购中国旧瓷而国人无动于衷时,不禁喟叹: 将来欲考求旧瓷,必有借镜于人之一日 , 美术之观念,我国为至薄矣㊂ [51]忧心古物流失的不止周肇祥,早在1909年,罗振玉就谈及该问题: 近欧美人之研究东方学者日增,故中国古物,航载出疆者,亦岁有增益 ,他感慨, 我国国学乃日有零落㊂ [52]民国年间,北京很多具有现代学术观念和专业知识的学者都注意到了古物流失的严峻状况,他们出于保存国粹㊁开展研究的目的加入古物收藏行列,容庚就是其中之一㊂先后任教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容庚主要从事古文字和古铜器研究,1927年他还兼任了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㊂在研究和鉴定工作中,容庚对古物的流失深感痛心, 然环顾宇内,干戈扰攘,发掘墟墓,所出日多,政府莫能禁 ,他将 抱残守缺 ,保存古物视为自己的责任, 嗣是厂肆时有游踨,力所能够,间取一二 [53]㊂1928年,容庚第一次在琉璃厂古玩店购买彝器就花费了58元㊂这一年,容庚每月只能收到100元薪金,58元可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他认为物有所值㊂[54-55]从此,容庚在古物收藏方面一发不可收拾㊂1929年初,他一次就花去120多元购买铜镜㊁青羊镜㊁鼎等物㊂[56]1930年,容庚听闻山西一收藏家的后人拟将家藏数百件古铜器整批出售,索价万元㊂为防止古物外流,容庚急忙筹措了5000元,定下这批古物并运送到京,之后,他将一半铜器卖给同道用于支付余款,容庚也因此跻身于古铜器收藏家之列㊂[57]像容庚这样,出于研究和保存目的在琉璃厂搜寻古物的金石研究者还有不少,如商承祚㊁孙伯恒㊁马叔平㊁唐立庵㊁周季木等㊂[58]面对古物流失,仅靠个人力量毕竟有限,北京的知识分子也尝试联合起来在古物保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㊂1926年11月,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领的瑞典科学考察团抵达北京,希望赴中国西北地区进行科学考察㊂斯文赫定的考察计划得到了民国政府的同意,却遭到了北京学界的反对,原因就是 难保不要掠取我国古物之事 [59]㊂为此,北京学界专门成立了北京学术团体联席会议(后改称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瑞方交涉㊂1927年4月,由周肇祥代表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和斯文赫定签订了包括考察中所发现古物均属于中国等内容的合作协议㊂[60]知识分子在古物保存方面的努力也引起了政府对古物的重视,1929年2月至5月,针对当时各种中外采掘团㊁考察团在地方的活动,外交部㊁内政部和教部会同北平古物保管委员会和中央研究院开会讨论,最终拟定了‘关于发掘古物办法之意见“,以解决古物盗掘和保存问题㊂[61]为尽可能地保存古物,知识分子还利用自身影响力争取高校和图书馆等机构的支持和参与㊂1929年1月,容庚在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会议上提议设立考古学研究室,并请求研究所拨款购买古物㊂[62]在他锲而不舍的呼吁下,国学研究所终于决定拨款2000元建设博物馆㊂[63]利用这笔经费,容庚先后为学校购买了铜镜㊁弩机㊁商爵㊁铜炉等珍贵铜器㊂[64]他不仅为燕京大学收藏古物,还以原价将自己的一些藏品转让给图书馆,帮助北京之外的高校代购古物㊂如1929年8月,容庚将买到的汉石经残字200多种,包括前人未发现的‘急就章“转让给北海图书馆; 1931年2月,他在琉璃厂为岭南大学购买古铜镜10余面;1932年1月,他将一铜鼎按原价转让给北平图书馆㊂[65-67]除了从事金石研究的专业学人外,京城其他知识分子在逛琉璃厂或市场时也很难不被古物所56。

京剧市场调研数据报告

京剧市场调研数据报告

京剧市场调研数据报告
根据对京剧市场的调研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京剧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调研数据显示,京剧在中国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中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他们对京剧的关注度较高,有很强的文化归属感。

其次,京剧在城市中较受欢迎。

调研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京剧市场的需求量相对较大。

这与城市人群接受新事物的态度和文化消费水平有一定关系。

同时,在一些文化节日和重要活动中,京剧演出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项目。

然而,京剧市场在年轻人中的需求量相对较低。

调研数据显示,年轻人对京剧的关注度较低,观看京剧演出的人数相对较少。

这可能与年轻人的文化兴趣偏好有一定关系,他们更喜欢接触时尚和流行的艺术形式。

此外,调研数据还显示,京剧市场存在一定的潜力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京剧具有独特、精湛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魅力,一些名家名团的精彩演出吸引了很多观众。

另一方面,京剧市场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演出内容更新的问题、观众群体老龄化的问题等。

综上所述,京剧市场在一线城市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和欢迎,但在年轻人中的需求量较低。

京剧市场存在一定的潜力和挑战,
可以通过推广和创新等方式来提高京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

民国北京知识分子的收藏生活与身份认同(1912-1937)

民国北京知识分子的收藏生活与身份认同(1912-1937)

民国北京知识分子的收藏生活与身份认同(1912-1937)民国时期的北京是充满着知识分子的城市,这是因为知识分子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代表了思想的先进与文化的精英,对于收藏生活的追求与身份认同也体现了他们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自豪与追求。

在民国时期,一些北京的知识分子热衷于收集各类器物、字画、书籍以及古玩等,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爱好,更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

这些知识分子将收藏视为一种修养,通过与收藏品的接触与研究,他们得以更深刻地了解和领悟那些被文化传承的精髓。

同时,收藏也是他们展现个人修养和品位的一种方式,使他们在社会上建立起一种独特的精英身份。

对于这些知识分子来说,收藏品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身份象征。

他们通过拥有名贵的古董、字画等,以显示他们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此外,收藏品也成为知识分子之间进行交流的桥梁,他们通过互相分享自己的收藏品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与其他知识分子保持着长久的友谊和交往。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收藏,知识分子们也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

他们通过收藏各式各样的文化遗产,保留下了历史和文化的痕迹。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致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通过收藏,他们让文化得以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关注,并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和血脉。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的北京知识分子的收藏生活与身份认同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争议。

一方面,收藏的高成本使得不是每个知识分子都能够轻松拥有自己的收藏品,这进一步加深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大了收藏品所代表的身份认同之间的差距。

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动,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对传统文化以及收藏生活抱有怀疑和批评的态度,他们认为过多关注过去的文化传统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他们更倾向于引入西方现代文化,将收藏的重心转向西方艺术品和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北京知识分子对收藏生活与身份认同的追求在多个层面上体现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的努力,同时也为他们赢得了社会地位和认同。

民国戏曲同业组织与演剧市场

民国戏曲同业组织与演剧市场

【经济史苑】DOI :10.14182/ki.j.anu.2022.05.007民国戏曲同业组织与演剧市场*艾立中(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关键词:民国;戏曲同业组织;演剧;市场摘要:民国戏曲同业组织对于民国的演剧市场有重要的意义。

戏曲同业组织以团体的力量来维护戏曲界不同阶层的利益,解决戏曲界的内外纠纷。

这对于稳定演剧市场、加强演职人员的团结、促进戏曲改良、维护剧团权益、提升艺人社会地位等有重要的作用。

戏曲同业组织使戏曲界各阶层逐步适应了现代商业社会的规则,增强了戏曲界用行规法律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22)05-0069-10Trade Organization and Drama Marke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AI Li-zhong (School of Literature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China )Key words :the Republic of China ;opera trade organization ;play ;marketAbstract :The opera trade organiz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opera market in theRepublic of China.The opera trade organization maintains the interests of the different classes with the strength of thegroup and solv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sputes in the opera circle.The trade organization of drama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tabilizing the market of drama ,strengthening the unity of cast and crew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of drama ,safeguard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drama troupe ,and enhancing the social status of artists.The trade or-ganization of opera gradually adapted all strata of the opera circle to the rules of the modern commercial society andstrengthened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opera circle to protect its rights and interests with the rules and laws.——————————————————————————————————————————近代政治、经济的变革推动了工商业同业组织的转型。

民营京剧团商业模式调查研究

民营京剧团商业模式调查研究

民营京剧团商业模式调查研究作者:李树杰来源:《南北桥》2022年第07期[ 作者简介 ]李树杰,男,河北保定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国际商务与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小金融机构运行、国际金融与经济内外均衡、投融资问题。

[ 摘要 ]在梳理WZ京剧100多年的发展脉络基础上,通过深入调研天鹅京剧团的运行情况,介绍当下民营京剧团在WZ具有的规模及其采用的家族式治理模式、关系式营销模式、开源节流的盈利模式。

同时发现民营剧团在弘扬传统文化、丰富百姓文化生活、教化民众、促进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的独特社会作用。

类似京剧团也存在艺术水平欠提升、演员老龄化、设备老旧、演职员部分权益未落实等问题,需要政府扶助提升其艺术水平、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监督剧团落实演职员权益和检查财政补贴的利用效果。

[ 关键词 ]民营京剧团;模式;社会效益问题;政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7.008笔者奔赴WZ市采取全天候“客串跟团”的方式对该市的天鹅京剧团进行了为期10天的调查研究。

对WZ京剧的发展简史、天鹅京剧团的现状、运行模式、社会效益、存在问题和困难等进行论述,并提出一些对该类民营剧团如何完善管理以及国家应该给予哪些扶持措施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1 现当代WZ市的京剧发展历程WZ的京剧发端于光绪年间(大约在1894年前后),福建的戏剧团来WZ演出,当时又称“新剧”。

福建戏中的京调班虽不是京城嫡系,但与京戏相近。

后来,“新福建班”“老荣升班”相继来WZ演出,效果极佳,深受WZ百姓喜爱,为至今100多年的WZ京剧大发展提供了可能。

清末民初,京剧逐渐风靡全国,WZ的京剧亦日渐兴盛。

光绪和宣统年间,先后有“咏霓社”“改良会”“金福连”等京剧社团纷纷在WZ上演京剧剧目,深受WZ百姓的追捧。

抗日战争爆发后,WZ各地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抗日,还把京剧作为宣传武器。

1936年,WZ联中的教师和学生为了支援百灵庙的抗日义勇军,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在五马街中央大戏院举行了大型义演活动。

1911-1937年话剧在北京高校盛行的原因

1911-1937年话剧在北京高校盛行的原因

1911-1937年话剧在北京高校盛行的原因李子淇;王晶瑶【摘要】1911-1937年,学生演剧处于北京话剧演出的主流地位.各学校纷纷成立话剧社团,报刊经常刊载学生创作的剧本、演出广告及剧评.话剧盛行于北京地区高校的原因主要是:现代大学构建起学生演剧的文化空间;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校园话剧意识的觉醒;留欧美学者的戏剧教育对校园话剧的引领;报刊媒介对校园话剧的有效传播.当代校园戏剧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本质上边缘性、非专业性等因素存在,使其文化传播受到很大限制.【期刊名称】《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21)001【总页数】4页(P72-75)【关键词】话剧;北京;校园戏剧【作者】李子淇;王晶瑶【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0话剧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逐渐形成以上海和北京为主的南北两个中心。

上海文明戏的主要特点是商业性,演出是一项营利活动。

与上海的商业演剧不同,北京地区的话剧演出一直是以学生演剧为主,学生们把创作和演出新剧作为一项社会活动。

民国前期,北京地区的学校演剧不仅发生频次高,而且波及范围广。

以清华大学为例,“仅1913-1920年的八年中有记载的演剧达77次,如加上没有记载的不在百场以下”。

[1]1915年以后,上海的文明戏逐渐衰退,而北京的校园戏剧逐渐成为中国话剧的主流。

北京高校学生演剧参与热情很高,如1922年2月24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演出的《叶启瑞》,剧本根据2月5日《晨报》“社会咫闻”栏目的《学生谋害发妻惨闻》的事实创作。

[2]从事件见报到戏剧演出,中间不到2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剧本的创作和排练。

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等高校的话剧社团纷纷成立,同时还有一些跨学校的剧社出现,如北京实验剧社、葳娜剧社、北平剧团、北平学生剧团等,这些剧社积极吸收学生演剧的积极分子参加。

《2024年城市、戏曲与性别_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范文

《2024年城市、戏曲与性别_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范文

《城市、戏曲与性别_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篇一城市、戏曲与性别_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一、引言自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随着社会文化变迁,近代京津地区戏曲艺术与女性身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相互交织,共同演绎了一部独特的文化史诗。

本篇论文旨在深入探讨城市发展、戏曲文化与性别身份如何在近半个世纪中影响和塑造了京津地区的女伶群体。

二、城市背景与戏曲发展在晚清至民国时期,北京和天津等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商业繁华、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这些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与新兴的娱乐消费需求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而作为重要的文化形式,戏曲亦反映了城市的文化面貌与居民的生活方式。

京剧、评剧等戏曲形式在这一时期逐渐成熟并得到广泛传播。

三、女伶群体的崛起与特点在戏曲艺术的发展中,女伶群体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们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城市经济以及戏曲艺术的自身发展密切相关。

近代京津地区的女伶群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个性,逐渐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她们不仅在表演技艺上有所突破,更在性别身份的认同上有着显著的转变。

四、性别身份的建构与挑战女伶的性别身份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潮的交织中显得尤为复杂。

她们在舞台上展现了女性的柔美与力量,同时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来自社会传统观念的挑战与压力。

女伶的性别身份不仅影响着她们的艺术生涯,也关系到她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与权益。

五、女伶群体的社会影响女伶群体的崛起不仅对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她们的表演为观众提供了对女性形象的全新认知,促进了性别平等的观念传播。

同时,女伶群体的艺术成就也成为了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六、个案研究:女伶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本部分将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深入探讨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女伶的生平经历、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这些个案将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女伶群体的生活状态与艺术追求。

七、结论通过对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发展、戏曲文化与性别身份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织、共同演进的。

《2024年城市、戏曲与性别_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范文

《2024年城市、戏曲与性别_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范文

《城市、戏曲与性别_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篇一城市、戏曲与性别_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一、引言在近现代中国,城市发展迅速,戏曲文化尤为繁荣。

尤其是京津地区,其戏曲文化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女性开始进入传统戏曲的舞台,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女伶群体。

本文以1900年至1937年为时间节点,通过对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的研究,探讨其在城市发展、戏曲艺术和性别身份方面的演变和特点。

二、近代京津地区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一)城市发展概况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京津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迅速。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市民阶层逐渐壮大,文化娱乐需求日益增长。

(二)戏曲文化的兴盛京津地区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种类繁多。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种戏曲艺术形式得以蓬勃发展,其中包括女性参与的戏曲表演。

三、女伶群体的形成与特点(一)女伶群体的形成随着社会观念的逐渐开放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开始进入戏曲舞台。

她们通过学习和表演,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女伶群体。

(二)女伶群体的特点女伶群体在表演技艺、艺术风格和舞台形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她们不仅具备了传统戏曲的表演技巧,还通过自己的表演方式对传统戏曲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四、女伶群体在城市与戏曲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一)女伶群体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女伶群体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表演为城市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

同时,她们的表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

(二)女伶群体在戏曲艺术中的贡献女伶群体在戏曲艺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们通过自己的表演,对传统戏曲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推动了戏曲艺术的进步。

同时,她们的表演也丰富了戏曲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五、性别身份与女伶群体的生存状态(一)性别身份的认同与挑战女伶群体在表演过程中需要认同自己的性别身份,同时也面临着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挑战。

《2024年城市、戏曲与性别_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范文

《2024年城市、戏曲与性别_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范文

《城市、戏曲与性别_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篇一城市、戏曲与性别_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一、引言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戏曲不仅是文化艺术的一种独特表达,还是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符号。

尤其是在京、津这样的大都市,戏曲更被视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当城市化和近代化的脚步走进千家万户时,作为特殊职业群体之一的女伶群体,在戏曲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1900年至1937年间,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的形成、发展及其在性别文化、戏曲文化以及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二、城市与戏曲:京剧艺术的兴盛首先需要提及的是当时城市的飞速发展对于京剧等戏曲艺术的巨大推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京、津两座大都市,由于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

城市生活的丰富多样为戏曲艺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观众基础。

而京剧作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之一,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三、女伶群体的形成与崛起随着京剧艺术的兴盛,女伶群体逐渐崭露头角。

她们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魅力,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这一时期的女伶不仅在技艺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在性别角色上实现了突破。

她们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传统戏曲中男性主导的局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观念的变迁和女性地位的提升。

四、女伶群体的特点与分类女伶群体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社会特征。

她们通常分为多个派别或流派,各自有着不同的表演风格和特色。

她们不仅具备高超的技艺和深情的演绎力,更以特有的“女子气”吸引了观众的关注。

与此同时,她们也在音乐创作和演出编排中展现了不逊于男伶的创新与才能。

五、女伶与性别文化的交织女伶群体与性别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女性往往被赋予柔弱、婉约等特质,而女伶在戏曲舞台上则将这些特质转化为艺术表现力。

她们的表演不仅展现了女性的美和魅力,也体现了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与反思。

她们的成功演出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公众对女性形象和女性价值的认知。

民国天津戏曲演出业述略(1912—1937)

民国天津戏曲演出业述略(1912—1937)

民国天津戏曲演出业述略(1912—1937)
王兴昀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上半月》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民国时期的天津形成了以戏曲演出、什样杂耍、电影放映、报刊传媒为代表的城市文化产业领域。

而戏曲演出业凭借着市民的喜爱,以及自身面对各种变化的不断调试,在天津文化产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行业。

一、戏曲演出剧种的多元化天津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支持了戏曲演出业的持续发展,
【总页数】2页(P118-119)
【作者】王兴昀
【作者单位】天津市艺术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6
【相关文献】
1.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盗墓活动述略(1912-1937) [J], 马金生
2.娱乐与助赈:民国天津赈灾义演研究(1912-1937) [J], 张秀丽
3.民国时期静宜园改造述略(1912—1937) [J], 杨俊涛
4.从静宜园到香山村: 民国时期静宜园改造述略(1912-1937) [J], 杨俊涛
5.存储、流通与信用:贸易周转中的民国上海堆栈业发展(1912-1937) [J], 王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城市、戏曲与性别_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范文

《2024年城市、戏曲与性别_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范文

《城市、戏曲与性别_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篇一城市、戏曲与性别_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一、引言在近现代中国,城市与戏曲文化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其中,京津地区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戏曲文化尤为繁荣。

而在这片繁华的舞台上,女伶群体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旨在探讨1900年至1937年间,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的生存状态、社会地位及其对戏曲文化的影响。

二、城市发展与戏曲文化的繁荣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京津地区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此时,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特别是女性开始参与戏曲表演,成为舞台上的新力量。

这既是对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挑战,也是戏曲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女伶群体的生存状态与社会地位在近代的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的生存状态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她们大多出身贫寒,通过学习戏曲表演谋求生计。

然而,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她们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尽管她们在舞台上展现了出色的才艺和魅力,但背后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她们的生计、情感和婚姻问题等都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四、女伶对戏曲文化的影响女伶的加入为戏曲带来了新的活力。

她们以细腻、柔美的表演风格,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现力。

同时,她们的出色表现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推动了戏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此外,女伶还在戏曲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戏曲的传承和创新注入了新的元素。

五、女伶群体中的性别角色与认同在近现代京剧等戏曲艺术中,女伶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对性别角色的探索与挑战。

她们在舞台上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规范,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女性形象。

同时,她们也在社会和文化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性别认同。

这种认同既是对传统性别角色的反思和突破,也是对现代女性身份的探索和构建。

六、女伶群体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女伶群体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丰富了戏曲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女性地位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北京戏剧市场研究(1912-1937)
民国以降,北京以专制帝国统治的结束和民主共和国家的建立为契机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近代化进程。

在近代资本主义因素快速成长,传统生产方式顽固存续,近代都市化进程不断建构,社会文化环境不断变迁的背景下,北京戏剧在城市近代化的激荡变革中承袭着传统并吸纳着新质,形成了初步发展的戏剧市场体系,并由此将清末以来的戏剧发展高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与清末戏剧相比,初立的北京戏剧市场发生了一些重要的质变。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时期戏剧市场的剖析,还原戏剧市场在行业结构、基本业态、运行机制、竞争态势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试图在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双重视角下判定其发展阶段、解释其基本价值特征。

除绪论外,全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了北京戏剧市场的历史流变与1912—1937年间的社会文化环境。

长期作为帝都的北京有着悠久的戏剧发展史,是全国的戏剧中心,到清末民国,北京戏剧再次掀起发展高潮。

这一时期,北京政治地位的变化、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思潮的传播、大众传媒的发展为近代化进程中的民国北京戏剧市场孕育了不同于专制时代的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二章主要分析戏剧行业的市场构成。

在近代北京市场体系之中,戏剧日渐演进为一个独立性娱乐行业,并建构了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

在市场主体方面,形成了以戏班和剧场二者有效合作的运行机制。

在市场客体方面,观众群体日益壮大,群体内部分化加剧,并表现出不同的消费特征。

并且,梨园公会、剧场公会等市场行业组织也有所发展。

民国北京戏剧市场在戏班、剧场、行业协会以及观众之间的有效“结构化”,成为延续和推动近代北京戏剧市场繁盛的重要原因。

第三章探析了以营业戏、堂会戏、义务戏三种演出形态为支撑的戏剧市场结构及其基本业态。

营业戏是戏班、剧场的日常演出和经营方式,也是收入的常规来源。

堂会戏是戏班或伶人单方面受邀参加为庆祝婚嫁、寿辰、生日等进行非开放性质的演出,是伶人获得高额演出回报的主要方式。

义务戏是剧界为救助贫苦同业,或为赈荒或为公益、慈善事业进行的演出,体现的是伶界的道德情操。

三种演戏形态相互补给、互为借势,不仅形成了艺术上蓬勃昂扬的生机活力,而且助推了戏剧市场的热闹喧嚣与繁花似锦,更在精神
层面上彰显了商业化市场中戏剧界的人文关怀和价值指向。

第四章探讨了戏剧市场中的经营运作问题。

在合作上,戏班与剧场形成了自由合同式的契约合作方式。

在分配上,剧场与戏班之间形成了分账制、场租制、包场制等多种分配方式。

在戏班与剧场各自内部体系中,戏班内部通常按照角色等级进行戏码的安排和收入的分配,剧场则将一些副业以承包的方式进行租赁经营。

同时,戏剧市场与近代大众传媒逐步联姻,广告宣传开始作为戏剧经营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第五章考察了戏剧市场激烈的竞争态势,并分析了由此引发的一些主要的戏剧业业态变迁。

在戏剧市场外部,电影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和平民化的票价分流了部分戏剧观众,对戏剧市场形成了强烈冲击;而在戏剧市场内部,戏班与戏班之间、剧场与剧场之间、伶人与伶人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与竞技。

并且,在竞争机制促动下,
民国北京戏剧市场在戏班结构、角色体制、戏价、伶人群体特征、戏剧传播交流等方面发生了诸多的变迁,客观上加速了戏剧业的近代化进程。

第六章论述了政府对戏剧市场的管理情况。

民国时期,政府强化了对戏剧市场的管理和控制力度,管制方式呈现出向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从管理机构的变迁来看,民国北京戏剧市场经历了两个阶段,在1928年以前,戏剧市场主要由京师警察厅负责管制,教育部的通俗教育研究会也兼负相应职能;在1928年以后,戏剧市场的管理主要以社会局为主,卫生、公安、财政、教育等职能部门兼管。

从管理内容来看,戏剧内容的审查是管理的核心,尤其是北平市社会局管理期间,对大量的剧本进行了内容审定和演出内容的监督管理。

此外,作为政府税收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戏剧的税捐管理也是一个重要内容。

第七章是余论,主要从共时性和历时性的视角探讨了北京戏剧市场的发展阶段问题及其转型特征。

与国外主要国家戏剧市场相比,1912—1937年间的北京戏剧市场仍旧处在
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并且在历史文化传统和近代资本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在市场
业态、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转型特征。

1912—1937年间的
北京戏剧市场,延续并集成了清代以来我国戏剧发展的高潮,将以京剧为主的近
代戏剧市场推向了新的高度。

在近代化的动力推进与历史文化传统的阻力妨碍的博弈关系中,北京戏剧市场代表了近代化转型进程中大多数城市所面临的发展境遇和转型特点,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而作为帝都向地方城市转进的特例,北京戏剧
市场的发展流变又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价值内涵和文化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