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李博版课件2教材课程
合集下载
生态学课件第十章

二、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1.全球初级生产力的分布概述
全球陆地净初级生产总量的估计值为年产115x109 t 干物质,
全球海洋净初级生产总量为年产55x109 t干物质。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2/3, 但其净初级生产量只占全球的l/3。
全球净初级生产力在沿地球纬度分布上有 三个高峰: 第一高峰接近与赤道 第二高峰出现在北半球的中温带 第三高峰出现在南半球的中温带。
B≈ Sc
6.周转( turnover ):轮回(Odum) 周转率(turnover rate ):在特定时间阶段中, 新加入的生物量(或数量、N、P等元素的量)占 总生物量(或数量)的比率。 周转期(turnover time ):它表示现存总量完全 改变一次,或周转一次的时间。 周转期是周转率的倒数,两个现存量相等,而周 转率不同的两个生态系统很能说明周转的含义。
我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季 节变化,根据遥感信息和地面气候资料 的模型初步估计,年总净初级生产力约 为2.645×109 t C (孙睿、朱启疆, 2000)。
2. 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陆地 湿地和沼泽 热带森林 温带森林 北方针叶林/泰加林 撒王那/ 热带(或亚热带)稀树大草原 耕地 灌丛地 温带草原 苔原和高山 沙漠灌丛 水体 海藻层和暗礁 河口湾/海湾 湖泊河流 大陆架 开阔的海洋
净初级生产量
全球陆地净初级生产量的分布 由热带雨林向温带常绿林、落叶林、北方针叶 林、稀树草原、温带草原、寒漠和荒漠依次减 少。 在陆地上,热带雨林是生产量最高的,平均 2200g/ m2· , a 沼泽和某些作物栽培地是属于高生产量的(表 10—1)。
全球海洋净初级生产量的分布 1.珊瑚礁和海藻床是高生产量的,年产干物质超过 2000g/ m2· ; a 2.河口湾由于有河流的辅助能量输入、上涌流区域 也能从海底带来额外营养物质,它们的净生产量比 较高;但是这几类生类系统所占面积不大。 3.大洋区占海洋面积最大,但其净生产量相当低, 平均仅125g/ m2· ,被称为海洋荒漠,这是海洋净 a 初级生产总量只占全球的l/3左右的原因。 4.在海洋中,由河口湾向大陆架到大洋区,单位面 积净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有明显降低的趋势。
生态学2种群生态学PPT课件

物种(Species):
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具有相同的形态、生理特征和分布区的生物 类群。不同物种之间生殖上是隔离的。(中国百科大辞典) ➢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 ➢ 不同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地理隔离,长期隔离有可能发展为不
同亚种,甚至产生新的物种。
1.3 种群的构成
实验种群:种群也可指实验室内饲养或培养的一群生物,这时 称为实验种群。
1.2 种群与种(物种)之间的理解
种群(Population):
➢ 概念双重性(抽象/具体)生长在不同地段内的同种集合体,可 以理解为一个种群,也可以理解为彼此独立的种群。
➢ 种群个体之间了、可进行互配生殖。各个体间是相互依赖彼 此制约的统一体。同一种群内的成员共同栖于同一生态环境 并分享同一的资源。如同一水库中的鲢鱼就是一个种群。
种群的类型:自然种群、实验种群、单种种群和混种种群
2 种群的基本特征
自然种群具有三个特征 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即占据一定空间 数量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大小(个体数量或种群密 度),并随时间变动。 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是研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规律及其 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是现代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基础;形成了2 个发展方向: ➢ 种群生态学+种群遗传学= 种群生物学
c.每年生殖次数:d.生殖年龄的长短. 次级种群参数
➢年龄、时期结构 ➢性比 ➢种群增长率
名词解释
➢最大出生率(maximum natality):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 的最大出生数量,又称生理出生率(physiological natality)。 ➢实际出生率(realized natality):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 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量,又称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 natality). 它受生殖季节、一年生殖次数、一次产仔数量、妊娠期长短和孵 化期长短、以及环境条件、营养状况和种群密度等因素影响。 ➢最小死亡率(minimum mortality):最适条件下,所有个体都 因衰老而死,这种死亡率称生理死亡率,又称生理死亡率 (physiological mortality) ➢实际死亡率(realized mortality):一定条件下,种群实际的死
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具有相同的形态、生理特征和分布区的生物 类群。不同物种之间生殖上是隔离的。(中国百科大辞典) ➢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 ➢ 不同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地理隔离,长期隔离有可能发展为不
同亚种,甚至产生新的物种。
1.3 种群的构成
实验种群:种群也可指实验室内饲养或培养的一群生物,这时 称为实验种群。
1.2 种群与种(物种)之间的理解
种群(Population):
➢ 概念双重性(抽象/具体)生长在不同地段内的同种集合体,可 以理解为一个种群,也可以理解为彼此独立的种群。
➢ 种群个体之间了、可进行互配生殖。各个体间是相互依赖彼 此制约的统一体。同一种群内的成员共同栖于同一生态环境 并分享同一的资源。如同一水库中的鲢鱼就是一个种群。
种群的类型:自然种群、实验种群、单种种群和混种种群
2 种群的基本特征
自然种群具有三个特征 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即占据一定空间 数量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大小(个体数量或种群密 度),并随时间变动。 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是研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规律及其 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是现代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基础;形成了2 个发展方向: ➢ 种群生态学+种群遗传学= 种群生物学
c.每年生殖次数:d.生殖年龄的长短. 次级种群参数
➢年龄、时期结构 ➢性比 ➢种群增长率
名词解释
➢最大出生率(maximum natality):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 的最大出生数量,又称生理出生率(physiological natality)。 ➢实际出生率(realized natality):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 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量,又称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 natality). 它受生殖季节、一年生殖次数、一次产仔数量、妊娠期长短和孵 化期长短、以及环境条件、营养状况和种群密度等因素影响。 ➢最小死亡率(minimum mortality):最适条件下,所有个体都 因衰老而死,这种死亡率称生理死亡率,又称生理死亡率 (physiological mortality) ➢实际死亡率(realized mortality):一定条件下,种群实际的死
生态学(共26张PPT)

逆行演替:发生在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干扰因素之后,原来稳定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代以结构简单、稳定性小的群落,利用环境和改 造环境能力相对减弱,甚至倒退到裸地
先⑤锋起物 始种条最件先划出分的现:、原湿易生于演被替生挤、掉次的生演沼替。泽植物开始生长。如莎草科、禾本科等一些湿生
种类。排水能力更强和垫高能力更强 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水深1米左右,睡莲等植物飘浮水面,导致水下的沉水植物得不到光照而被排挤,飘浮植物的茎部的阻碍,更多泥沙沉积下来
水生演替系列
➢ 自由飘浮植物阶段:整个植物体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类浮水植物,
这类植物的根通常不发达。
➢ 沉水植物阶段:5-7米水深,首先出现轮藻属植物,由于它
的生长,湖底有机质积累较快而多,由于湖底嫌气条件轮藻 的残体分解不完全,湖底进一步抬高;水深2-4米左右,有金
鱼藻、狸藻等出现,繁殖强,垫高湖底
➢ 多元顶极论 地下水位降低,大量地被物改变了土壤条件
新兴特有现象的存在,以及对植物环境特殊适应为方向的物种形成 ⑤起始条件划分: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第七章 群落的动态 万年到亿年:群落的演化 气候顶极是顶极群落的一种类型,但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
列的阶段,到达中生性顶极群落。这种沿着顺序阶段向着 顶极群落的演替过程称之为进展演替
➢ 逆行演替:发生在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干扰因素之后,原来稳定
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代以结构简单、稳定性小的群落, 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能力相对减弱,甚至倒退到裸地
➢ 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的比较
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比较
水更浅,使湖底迅速升高 根据主导因子的不同,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动物顶极;
先⑤锋起物 始种条最件先划出分的现:、原湿易生于演被替生挤、掉次的生演沼替。泽植物开始生长。如莎草科、禾本科等一些湿生
种类。排水能力更强和垫高能力更强 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水深1米左右,睡莲等植物飘浮水面,导致水下的沉水植物得不到光照而被排挤,飘浮植物的茎部的阻碍,更多泥沙沉积下来
水生演替系列
➢ 自由飘浮植物阶段:整个植物体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类浮水植物,
这类植物的根通常不发达。
➢ 沉水植物阶段:5-7米水深,首先出现轮藻属植物,由于它
的生长,湖底有机质积累较快而多,由于湖底嫌气条件轮藻 的残体分解不完全,湖底进一步抬高;水深2-4米左右,有金
鱼藻、狸藻等出现,繁殖强,垫高湖底
➢ 多元顶极论 地下水位降低,大量地被物改变了土壤条件
新兴特有现象的存在,以及对植物环境特殊适应为方向的物种形成 ⑤起始条件划分: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第七章 群落的动态 万年到亿年:群落的演化 气候顶极是顶极群落的一种类型,但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
列的阶段,到达中生性顶极群落。这种沿着顺序阶段向着 顶极群落的演替过程称之为进展演替
➢ 逆行演替:发生在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干扰因素之后,原来稳定
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代以结构简单、稳定性小的群落, 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能力相对减弱,甚至倒退到裸地
➢ 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的比较
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比较
水更浅,使湖底迅速升高 根据主导因子的不同,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动物顶极;
《生态学基础》PPT课件 (2)

地球上的碳有两类库:
①贮存库:贮存于岩石中的碳。容量大,流通率低,只有8g/(m2·a)。
②交换库(循环库):碳在生物体和它们生活的环境之间的交换。容量小, 流通率很大,达400g/(m2·a),十分活跃。
地球上99.9%的碳被岩石圈束缚着(以碳酸盐的形式)。碳在海洋中约占 0.1%,在大气中约占0.0026%。
营养分
非生物成分
转变者
生物成分
图3-4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与功能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生态系统(Ecosystem) 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了解)
1.物种结构 3.垂直结构
2.平面结构 4.时间结构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
如:Ⅳ哺碎乳类食或性鸟食类物→链跳-蚤---→--以原碎生食动物为→基过础滤。性病毒
如:树叶碎片及藻类 →虾 →鱼 →食鱼的鸟类
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即以能量和营养的联系而形成的各 种生物之间的链索,称为食物链。食物链上的每一个层次都称为一个营养级,彼此交错的 食物链构成食物网。
2、食物网
食 物 网 的 作 用:
一是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自我调节能力;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 二是推动着有机界的进化。 三是对某些元素或稳定难分解物质有“生物放大作用”(见图)
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物质随食物链的延长浓 度逐步增加的现象。
106
0.5ppm
0.04ppm
Predator:食肉动物 herbivore:草食动物
(1)定义: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及作用机理的科学。
生物:
①贮存库:贮存于岩石中的碳。容量大,流通率低,只有8g/(m2·a)。
②交换库(循环库):碳在生物体和它们生活的环境之间的交换。容量小, 流通率很大,达400g/(m2·a),十分活跃。
地球上99.9%的碳被岩石圈束缚着(以碳酸盐的形式)。碳在海洋中约占 0.1%,在大气中约占0.0026%。
营养分
非生物成分
转变者
生物成分
图3-4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与功能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生态系统(Ecosystem) 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了解)
1.物种结构 3.垂直结构
2.平面结构 4.时间结构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
如:Ⅳ哺碎乳类食或性鸟食类物→链跳-蚤---→--以原碎生食动物为→基过础滤。性病毒
如:树叶碎片及藻类 →虾 →鱼 →食鱼的鸟类
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即以能量和营养的联系而形成的各 种生物之间的链索,称为食物链。食物链上的每一个层次都称为一个营养级,彼此交错的 食物链构成食物网。
2、食物网
食 物 网 的 作 用:
一是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自我调节能力;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 二是推动着有机界的进化。 三是对某些元素或稳定难分解物质有“生物放大作用”(见图)
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物质随食物链的延长浓 度逐步增加的现象。
106
0.5ppm
0.04ppm
Predator:食肉动物 herbivore:草食动物
(1)定义: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及作用机理的科学。
生物:
生态学李博版课件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对植物而言,种子小利于种子传播,种子数量多可增加种子 的存活率,种子大利于种子定居,种子内贮存的营养多可以 增加实生苗的竞争能力。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繁殖成本
繁殖和生存是权衡有机体适应性的两个基本成分。虽然可 以预期一个生物的适应性将直接与它产生的子代数量成比 例地增加,但实际上,繁殖要使生长和存活付出成本。
扩散意义
动植物的扩散具有同等重要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 可以使种群内和种群间的个体得以交换,防止长期近亲繁 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可以补充或维持在正常分布区以外的暂时性分布区域的种 群数量。 扩大种群的分布区。对于动物来说,扩散可能带来遭到天 敌侵袭、存活和繁殖成功率降低等诸多风险,但也可能降 低暴露给捕食者和染上疾病的机会,增加遇到资源和配偶 的机会,并由于杂种优势而产生更多的合适后代的机会。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繁殖
生物繁殖方式的生态学意义是 – 在现存环境条件下的扩展性; – 对多变环境的适应性; – 繁殖速度; – 繁殖潜力; – 在自然选择压力下的进化速度 比较而言,无性生殖不经过复杂的有性过程和胚胎发育阶段, 它的子代是来自同一基因型的亲体,因而在扩展性、繁殖速 度与繁殖潜力上比有性生殖更具优势。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繁殖策略
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生物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着 一定的方向进化的对策。 繁殖策略:表示生物繁殖方面对它所处生存条件的适应方式。
AB207-生态学

课堂互动
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的C, N, P循环
2
多媒体授课
课堂讨论
掌握生态系统当中三个重要元素的循环过程
课程总结
4
PPT报告
是否能够学以致用
PPT报告+提问
*考核方式
(Grading)
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组合而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出勤率、PPT等,占30%。主要考核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性工作、处理信息、口头及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方式
作业及要求
基本要求
考查方式
第一章
绪论
2
多媒体授课
初步了解生态学的定义、发展历史和科学体系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与光
2
多媒体授课
课堂讨论
掌握生物对不同光照的适应
课堂提问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与温度
2
多媒体授课
课堂讨论
掌握生物对不同温度的适应
课堂提问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与其它环境因子
授课对象
(Audience)
农业与生物学院本科生;也对其他感兴趣的本科生开放
授课语言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中文
*开课院系
(School)
农业与生物学院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生物学基础、高等数学等
授课教师
(Instructor)
邱江平、安渊、赵琦
课程网址
(CourseWebpage)
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的C, N, P循环
2
多媒体授课
课堂讨论
掌握生态系统当中三个重要元素的循环过程
课程总结
4
PPT报告
是否能够学以致用
PPT报告+提问
*考核方式
(Grading)
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组合而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出勤率、PPT等,占30%。主要考核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性工作、处理信息、口头及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方式
作业及要求
基本要求
考查方式
第一章
绪论
2
多媒体授课
初步了解生态学的定义、发展历史和科学体系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与光
2
多媒体授课
课堂讨论
掌握生物对不同光照的适应
课堂提问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与温度
2
多媒体授课
课堂讨论
掌握生物对不同温度的适应
课堂提问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与其它环境因子
授课对象
(Audience)
农业与生物学院本科生;也对其他感兴趣的本科生开放
授课语言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中文
*开课院系
(School)
农业与生物学院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生物学基础、高等数学等
授课教师
(Instructor)
邱江平、安渊、赵琦
课程网址
(CourseWebpage)
《生态学李博版》课件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分类
生态系统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单位。我们将介绍生态系统的概 念、结构、功能以及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保护
1
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的宝库,我们将探索为什么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2
威胁与挑战
我们将讨论当前面临的生物多样性威胁和保护面临的挑战。
《生态学李博版》PPT课 件
欢迎来到《生态学李博版》PPT课件!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介绍生态学的基 本概念、生态系统的分类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内容。准备好迎接关于自然、 生态和环境的精彩旅程吧!
生态学基本概念
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是理解整个学科的基石。我们将介绍生态学的定义、范围、研究对象以及与其他学科的 关系。
讨论气候变化的原因、后果以及 应对策略,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 放和适应气候变化。
பைடு நூலகம்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可再生能源
探索可再生能源的概念、类型和应用,如太阳能、风能和水力能。
循环经济
介绍循环经济的原理和实践,包括废物减量、回收再利用和资源回收。
环境政策
了解国际和国内的环境政策与法规,以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我们将深入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目标和实践。
案例分析与讨论
1
保护物种多样性
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如何保护濒危物种和物种多样性。
2
城市绿化与生态景观
探讨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和如何设计生态友好的城市景观。
3
生态农业
讨论生态农业的概念和实践,包括有机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
3
保护措施
(2024年)全新生态学ppt课件

02
01
倡导全球共治
积极倡导全球共治理念,推动构建公平合理 、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04
03
2024/3/26
32
2024/3/26
谢谢聆听
33
03
温室气体排放趋势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加 ,对气候的影响日益严重。
9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原因分析
2024/3/26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加
01
全球变暖使得极端高温、干旱、洪涝等天气事件频发。
人类活动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
02
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的
1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破坏和生境 丧失。
2
城市扩张占用大量农田和绿地,导致生态服务功 能下降。
3
城市人口集聚,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增加,环 境压力加大。
2024/3/26
19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实践
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均衡布局、功能多样。
绿地建设实践
公园绿地、街头绿地、生态廊道、居住区绿地等 。
政策支持
政府加大对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快速发 展。
技术创新
通过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提高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效率 和经济效益。
2024/3/26
25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畜禽粪便
通过堆肥发酵、生产有机肥等方式,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 。
农作物秸秆
推广秸秆还田、生产生物质燃料等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 。
固体废弃物分类
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为分析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奠定了一个便 利的基点;
– 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薄弱环节。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耐受限度
“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 (1840,德国) –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 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
极限而限制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关键性因子称 为限制因子 – 限制因子概念的意义
最低量的营养元素称最小因子。 – 两个补充条件(Odum,1973):
1)严格的稳定状态 2)因子补偿作用。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案 例 : 低 温 对 非 洲 蜂 分 布 的 限 制
南北较高纬度地区的 低温是影响非洲蜂进 一步向高纬度范围扩 散的限制因子。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生态因子的类型
Smith等将生态因子分成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s):食物、天
敌等生物因子 – 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s):温度、降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生物种的耐受性限度图解(仿Smith,1980)
耐受性下限 不能耐受区 生理受抑制
最适区
耐受性上限 生理受抑制 不能耐受区
种 群 种群消失 数 量
数量很低
数量最高
数量很低 种群消失
低
环境梯度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耐受限度
“耐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1913,美国) – 生物的生存与繁殖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环境因子的存
在,而且生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 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 耐受限度,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灭绝。
水、气候等因子 Мончадский(蒙恰斯基)将生态因子 分为稳定因子和变 动因子 – 稳定因子(steady factors):地心引力、地磁、太阳辐射
常数等长年恒定的因子 – 变动物因子(variable factors):周期性变动:春夏秋冬、
潮夕涨落;非周期性变动:风、降水、捕食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内涵:环境的本质就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资源 或影响这种资源的因素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环 境 类 型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生态、行为)联系 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 单位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环境概念
环境和环境因子: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 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 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称 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的类型
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因子通常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类 生物因子:有机体(同种和异种) 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湿度、pH、氧气等
有的学者将生态因子分为五类 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 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等 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
生物种的概念
传统生物学家的物种(species)概念 真实存在、形态相似、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达尔文的物种概念 人为分类单位,亲缘关系密切的个体群 物种可变、个体差异在种间渐变 近代的物种概念 形态和遗传结构相似的种群构成,种类个体间存在差异 现代的物种概念 由许多群体形成的生殖单元(与其他单元生殖上隔离),占
高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Shelford耐受性定律的发展
– 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不同年龄、季节、 栖息地等同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
– 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区一般比 较广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综合作用: 生态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主导因子作用:生态因子的非等价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 直接因子:直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子 – 间接因子: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对生物发生影响 作用的阶段性: 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生态因子间不可替代,但在一定程 度上可以补偿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教学重点: ●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类型、特征、作用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生物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 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薄弱环节。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耐受限度
“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 (1840,德国) –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 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
极限而限制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关键性因子称 为限制因子 – 限制因子概念的意义
最低量的营养元素称最小因子。 – 两个补充条件(Odum,1973):
1)严格的稳定状态 2)因子补偿作用。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案 例 : 低 温 对 非 洲 蜂 分 布 的 限 制
南北较高纬度地区的 低温是影响非洲蜂进 一步向高纬度范围扩 散的限制因子。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生态因子的类型
Smith等将生态因子分成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s):食物、天
敌等生物因子 – 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s):温度、降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生物种的耐受性限度图解(仿Smith,1980)
耐受性下限 不能耐受区 生理受抑制
最适区
耐受性上限 生理受抑制 不能耐受区
种 群 种群消失 数 量
数量很低
数量最高
数量很低 种群消失
低
环境梯度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耐受限度
“耐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1913,美国) – 生物的生存与繁殖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环境因子的存
在,而且生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 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 耐受限度,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灭绝。
水、气候等因子 Мончадский(蒙恰斯基)将生态因子 分为稳定因子和变 动因子 – 稳定因子(steady factors):地心引力、地磁、太阳辐射
常数等长年恒定的因子 – 变动物因子(variable factors):周期性变动:春夏秋冬、
潮夕涨落;非周期性变动:风、降水、捕食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内涵:环境的本质就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资源 或影响这种资源的因素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环 境 类 型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生态、行为)联系 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 单位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环境概念
环境和环境因子: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 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 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称 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的类型
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因子通常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类 生物因子:有机体(同种和异种) 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湿度、pH、氧气等
有的学者将生态因子分为五类 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 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等 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
生物种的概念
传统生物学家的物种(species)概念 真实存在、形态相似、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达尔文的物种概念 人为分类单位,亲缘关系密切的个体群 物种可变、个体差异在种间渐变 近代的物种概念 形态和遗传结构相似的种群构成,种类个体间存在差异 现代的物种概念 由许多群体形成的生殖单元(与其他单元生殖上隔离),占
高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Shelford耐受性定律的发展
– 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不同年龄、季节、 栖息地等同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
– 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区一般比 较广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综合作用: 生态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主导因子作用:生态因子的非等价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 直接因子:直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子 – 间接因子: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对生物发生影响 作用的阶段性: 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生态因子间不可替代,但在一定程 度上可以补偿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教学重点: ●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类型、特征、作用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生物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