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毒理学基础重点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一、毒理学基础概述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以及毒物的性质、特点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毒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如口服、吸入、注射等,对生物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了解毒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毒物中毒具有重要意义。

二、毒物的分类根据毒物的性质和来源,毒物可以分为化学毒物、生物毒素和放射性物质等不同种类。

化学毒物又可分为有机毒物和无机毒物,不同种类的毒物具有不同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

三、毒物的作用机制毒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毒性效应。

常见的作用机制包括对细胞膜的破坏、对DNA的损害、对细胞色素系统的影响等。

了解毒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毒物中毒。

四、毒物的代谢和排泄毒物在生物体内会经历代谢和排泄过程,其中代谢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排泄则主要通过肾脏和肠道完成。

毒物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可以影响毒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从而影响毒性效应的发生和程度。

五、毒物的检测和分析毒物的检测和分析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免疫学方法等。

通过对毒物的检测和分析可以了解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规律,为毒物中毒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六、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常见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痛、昏迷等。

针对不同种类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毒素治疗、洗胃、血透等,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避免不良后果。

七、毒物的环境和健康风险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问题,毒物污染会影响空气、水体和土壤的质量,导致生态系统受损,危害人类健康。

了解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风险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八、毒物的法律和政策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和维护社会的秩序,各国都出台了相关的毒物管理法律和政策。

这些法律和政策规定了毒物的管理和使用标准,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

毒理学基础

毒理学基础

第二章1.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是指化学物引1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

3.毒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4.靶器官: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但起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则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毒物直接发挥作用的器宫称为靶器官。

5.生物学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测定指标。

6. 暴露生物学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

7.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

8.易感生物学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9.量反应:此类效应的观察结果为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的数值表示。

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10.质反应:计数资料、没有强度差别,不能以具体数值表示,只能以“+,-:有、无”表示。

如:死、不死。

用于表示化学物引起的某种毒效应产生的个体在群体中的发生比例11.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变化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效应)强度改变之间的关系。

12.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变化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高低之间的关系。

13.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4.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其低一档的剂量即不再引起动物死亡。

15.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最新整理毒理学基础重点知识讲解

最新整理毒理学基础重点知识讲解

第一章绪论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现代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

描述毒理学工作者直接关注的是外源性物质的毒性鉴定,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规与措施的制订提供基础资料。

机制毒理学的研究重点旨在识别和了解外源和内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管理毒理学根据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工作者提供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品、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群健康的目的。

毒理学研究方法:动物实验或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观察和流行病学研究。

毒理学应用: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与交流。

毒理学替代法▲或痛苦的方法;减少实验动物使用数量并能实现预期研究目标的方法,替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例如采用细胞、组织或特定的动物器官等进行的体外试验,选用昆虫等模型生物进行的体内试验,以及利用理化技术和计算模型预测独行的方法。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毒性(toxicity):指化学物质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剂量相同时,对机体损害能力越大toxic effect):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第一篇:毒理学基础知识点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曲线基本类型是S形曲线。

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替代法又称“3R”法: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毒效应谱: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毒作用的类型:①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②局部或全身作用;③可逆或不可逆作用;④超敏反应⑤特异质反应。

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

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

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选择性毒性:水平: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三个水平。

原因:①物种和细胞学差异;②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③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④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毒性和毒效应的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

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ADME过程:吸收:是外源化学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

分布:是指外源化学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

代谢。

排泄:外源性化学物及代谢产物由机体向外转运的过程,是机体中物质代谢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毒理学基础各章知识点及简答题

毒理学基础各章知识点及简答题

毒理学基础各章知识点及简答题名词解释绪论1、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它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3、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即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一.毒理学基本概念1、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3、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4、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5、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6、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来表示。

8、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ictive dose)/ 靶剂量(target dose):是指送达剂量中到达毒作用部位的部分。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

精心整理《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先说一句,六,七,八,十二章是本书重点中的重点。

注意详细看课本。

一.名词解析:?13.遗传负荷(genetic?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14.危险度评定(risk?assessment):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认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评定伴随的不确定性。

?15.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1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17.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of?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产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18.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of?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和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应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19.蓄积作用(accumlation):外源化合物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或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

分为物质蓄积和损伤蓄积。

?20.抑癌基因(anti-oncogen):指机体内正常细胞内所具有的能致癌的遗传信息,在DNA加合物的作用下原癌基因突变、激活成为癌基因而导致疾病发生。

?34.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指一组试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35.最大非致死量或浓度:LD0或LC0:指在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36.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毒理学基础知识和毒理测试方法

毒理学基础知识和毒理测试方法

毒理学基础知识和毒理测试方法毒理学是一门研究毒物对生命体产生的不良影响的学问。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化学品、农药、医药等化合物与人类接触的机会增多,因此毒理学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毒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毒理测试方法。

一、毒理学基础知识1. 暴露:人体接触或暴露于毒物的情况称为毒物暴露。

暴露形式包括吸入、口服、皮肤吸收等。

2. 剂量:一段时间内,通过暴露途径获得的毒物总量称为毒物剂量。

毒物剂量通常使用毫克/公斤体重来表示。

3. 毒物种类:毒物种类繁多,包括有机物、无机物、放射性物质等。

常见的毒物还包括气体、液体、固体等。

4. 毒理效应:毒物导致的不良生理或生化效应称为毒理效应。

毒理效应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

5. 器官毒性:毒物直接或间接影响器官的正常功能,引起病理变化和生理效应的能力称为器官毒性。

6. 毒性机制:毒物毒性效应的具体机制可能随毒物种类和剂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常见的毒性机制包括氧化应激、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异常等。

二、毒理测试方法1. 急性毒性测试:急性毒性测试是评估物质急性毒性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常将试验物质与实验动物进行短期接触,以评估给定剂量的物质对实验动物的急性毒性。

常见的急性毒性测试方法包括口服、吸入或注射等。

2. 亚急性毒性测试:亚急性毒性试验是对物质进行较长时间的毒性评估的方法。

在亚急性毒性试验期间,动物必须暴露于每天重复的毒性剂量。

这种试验持续几周或几个月。

3. 慢性毒性测试:慢性毒性试验是评估物质慢性毒性的基本方法之一。

慢性毒性测试的方式与亚急性毒性测试相似,但是它持续的时间更长,可以达到一个半年或一年。

4. 基因毒性测试:基因毒性测试是评估物质是否具有致突变性、致畸效应的基本方法之一。

基因毒性测试可用于评估物质对DNA和染色体的影响。

5. 生殖和发育毒性测试:生殖和发育毒性测试用于评估物质对生育和发育的影响。

生殖毒性测试可用于评估物质对精子或卵子数量、质量和睾酮分泌的影响。

毒理学知识点总结

毒理学知识点总结

毒理学知识点总结毒理学,这门研究外源性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科学,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以下将为您详细总结毒理学的相关知识点。

一、毒理学的基本概念毒理学中的“毒”并非单纯指有毒物质,而是泛指各种对生物体产生有害效应的因素。

毒物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剂量是毒理学中一个关键概念。

剂量反应关系描述了生物体接触不同剂量的毒物后产生的反应程度变化。

阈值则是指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最低剂量。

二、毒物的分类毒物的分类方式多样。

按照来源,可分为天然毒物和人工合成毒物;根据作用靶器官,有肝脏毒物、肾脏毒物等;依据化学性质,又分为有机毒物和无机毒物等。

例如,一些天然存在的毒素,如蛇毒、河豚毒素等,具有强烈的毒性。

而人工合成的毒物,如农药、工业化学品等,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若不注意防护,也可能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三、毒物的毒性作用毒物的毒性作用表现形式丰富。

急性毒性通常在短时间内接触高剂量毒物时发生,症状明显且严重,可能导致死亡。

慢性毒性则是长期接触低剂量毒物引起的,往往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但可能会引发慢性疾病。

局部毒性作用局限于接触部位,如皮肤刺激、呼吸道炎症等。

而全身性毒性作用则会影响多个器官和系统,导致全身性的病理变化。

四、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主要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

吸收后的毒物会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在体内,毒物会经历代谢过程,主要通过肝脏中的酶系统进行。

代谢可能会使毒物的毒性增强(称为活化)或减弱(称为解毒)。

最终,毒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肝脏、肠道等途径排出体外。

排泄速度和效率会影响毒物在体内的蓄积程度和毒性作用的持续时间。

五、毒作用机制毒物产生毒性作用的机制复杂多样。

有的毒物直接损伤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如强酸强碱对细胞的腐蚀。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致突变: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次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丧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主要是根据以上发育阶段的区分来设计的,每一段试验大致相当于上述两个阶段。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1段:生育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2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3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性试验〕3R原则:替代、减少和优化致畸:致畸物引起畸形〔发育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

脂/水分配系数: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到达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机体负荷:是指在体内化学物和〔或〕其代谢物的量及分布。

0201633、适应:是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

0201734、受体:是能与配体或激活剂高度选择性结合,并随之发生特异性效应的生物大分子或生物大分子复合物。

02023第一章绪论《毒理学基础》第5版+第6版,预防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心如〔一〕概念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毒理学基础知识培训

毒理学基础知识培训
应。
特点
症状不明显,通常在暴露几年甚 至几十年后才出现。
评估方法
通过慢性毒性试验来评估化学物 质的慢性毒性作用,观察机体的 生理、生化、病理等方面的长期
变化。
致癌作用
定义
致癌作用是指某些化学物 质具有引发癌症的能力。
特点
致癌作用通常需要较长时 间才能表现出来,可能潜 伏期长达数十年。
评估方法
通过致癌试验来评估化学 物质的致癌作用,观察机 体的肿瘤发生情况。
05
毒作用及其机制
急性
急性毒性作用是指机体一 次性接触较大剂量的化学 物质后,在短时间内引起 的中毒效应。
特点
发病迅速,症状明显,通 常在暴露后几小时到几天 内出现。
评估方法
通常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来 评估化学物质对机体的急 性毒性作用,如LD50(半 数致死剂量)等指标。
亚慢性毒性作用
06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概念和目的
概念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指通过实验室研究和动 物试验,对化学物质、药物、食品添加剂等 物质进行毒性评估,以确定其在一定条件下 是否对生物体产生有害影响。
目的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旨在为人类健康和环境安 全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物质在使用或接触过 程中不会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不可接受的危害 。
风险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要点一
内容
包括危害识别、剂量-反应关系评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 描述等方面。
要点二
方法
包括数学模型、概率统计等方法,以及参考相关标准和国 际经验进行比较分析。
THANKS
感谢观看
毒物吸收的检测方法
可以采用生物检测法、化学分析法等方法检测毒物在体内的含量和 分布情况。

药物毒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药物毒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毒理学第一章1、药物在机体发挥药理作用或产生毒理作用的组织器官可完全不同2、靶部位、毒性靶组织(器官)3、同一药物可能有不同的毒性靶部位,而不同的药物可能具有相同的靶部位4、毒性作用方式:直接作用、间接作用毒性作用靶部位并一定是其浓度最高的部位药物的毒性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称为剂量-效应关系。

量反应:毒性效应强弱呈持续增减的量变。

质反应:有些毒性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等表示。

TI=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ED95~LD5之间的距离,称为安全范围。

该值越大越安全。

药物毒性作用分类1、速发性、迟发性2、可逆性、不可逆性3、局部毒性、全身毒性药物毒性作用机制一、从给药部位到靶组织二、终毒物与靶分子相互作用三、细胞功能紊乱及损伤四、修复紊乱或错误修复第二章(一)经消化道吸收1、单纯扩散,脂溶性大、解离度小2、多种因素可影响吸收:药物本身理化性质、pH值、胃肠蠕动、食物量和质3、金属离子及盐类可与药物结合,降低溶解度而影响吸收4、重金属及盐类可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沉淀而影响吸收5、首过效应是影响消化道吸收的重要因素(二)经呼吸道吸收1、吸收迅速且完全的是气体、小颗粒气溶胶和脂/水分配系数较高的药物2、易溶于水的气体药物在上呼吸道吸收,鼻粘膜可减轻水溶性气体和高反应性气体对肺部的损伤3、水溶性较差的气体药物主要吸收部位在肺泡4、粉状物质或气溶胶则在呼吸道表面附着,易引起毒性4、经呼吸道吸收药物的毒性取决于其在血液中的溶解度及与血细胞结合的程度5、呼吸道清除颗粒相对较困难,长期吸入颗粒易引起纤维样病变(三)经皮肤吸收1、表皮脂质屏障、附属器官2、第一相为透过角质层,限速过程,皮肤的通透性取决于扩散力和角质层厚度3、第二相为透过表皮层,扩散吸道清除颗粒相对较困难,长期吸入颗粒易引起纤维样病变4、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皮肤方面主要为角质层的厚度及含水量药物方面主要为脂溶性和分子量(四)注射吸收1、肌内注射及皮下注射主要取决于局部循环2、静脉注射及动脉注射不存在吸收问题,较易产生毒性二、药物分布环节的毒性初期主要靠血流后期主要取决于组织亲和力药物进入细胞过程:被动扩散(脂溶性、解离程度)、主动转运(一)表观分布容积1、血浆、组织间液、细胞内液2、药物发生毒性作用的靶组织或靶器官并非一定是其分布浓度最高的组织3、组织亲和力、蓄积存储组织(二)药物在组织器官中的蓄积1、血浆蛋白结合:可逆性、结合型药理(毒理)活性暂时消失呈储存状态、特异性低易发生置换、广泛性2、在肝肾中蓄积:浓度较高3、在脂肪组织中蓄积:亲脂性,自我保护机制4、在骨骼组织中蓄积:在骨骼表面物质(无机羟磷灰石结晶)和周围液体(细胞内液)之间发生吸附交换(三)体内屏障1、血脑屏障:脂溶性小或极性大药物难以穿透,自我保护机制2、胎盘屏障:进入较慢,胎盘具有一定的生物转化作用3、血眼屏障、血睾屏障等三、药物生物转化环节的毒性1、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或水解,第二步为结合2、I相反应显著改变药物固有活性,II相反应增加药物的极性3、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谷胱甘肽S-转移酶2、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1)II相(结合)反应中的重要酶系(2) 催化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药物(毒物)结合(3)可被亲电子基、超氧阴离子、活性氧和活性氮修饰激活,加快灭活亲电子基团四、药物排泄环节的毒性(一)经肾排泄1、肾小球滤过:分子量,血浆蛋白结合率2、被动扩散:pKa、pH3、主动分泌:弱酸性通道、弱碱性通道,竞争性抑制(二)经消化道排泄肝肠循环,易引起毒性(三)经呼吸道排泄挥发性药物或气体(四)其它途径排泄乳汁:易对婴儿产生毒性,杀虫剂、乙醚、咖啡因、金属等药物进入体内产生毒性作用的因素:1、药物固有的作用特征2、药物到达靶器官的量和滞留时间3、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能力4、机体靶器官对药物的易感性一、毒代动力学研究目的1、阐明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2、预测靶器官,解释机制3、明确重复给药对动力学特征影响4、探索种属差异,推荐临床剂量5、明确终毒物,进行安全性评价二、毒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内容1、房室模型(1)一室模型①静脉注射染毒②非静脉注射染毒③重复染毒(2)二室模型①大多数药物(毒物)的体内过程符合二室模型②包括中央室和周边室③可分为分布相和消除相,各相的药动学参数不同2毒物代谢动力学参数1、速率常数:(1)零级动力学苯妥英钠、阿司匹林、氯丙嗪等①恒量(恒速)消除②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③t1/2随起始浓度下降而缩短④易导致体内药物蓄积中毒个体化用药(2)一级消除动力学①消除速率与体内药物量成比例②血浆半对数浓度与相应的时间呈直线关系③t1/2恒定④按固定消除速率常数消除(3)非线性消除动力学①药物浓度高时服从零级动力学②药物浓度低于饱和浓度时服从一级动力学③大部分毒物的体内变化过程2表观分布容积越大,毒性越大。

毒理学基础知识

毒理学基础知识

毒理学基础知识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以下是毒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1.毒性(Toxicity):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的性质。

毒性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取决于剂量和暴露时间。

2.剂量(Dose):剂量是指化学物质进入生物体的量。

剂量通常以毫克(mg)或微克(μg)来衡量,并且与毒性效应的强度有关。

3.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急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在短时间内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包括口服、皮肤接触或吸入染毒。

4.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慢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在长期暴露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试验通常涉及长期喂食或重复剂量。

5.致突变性(Mutagenicity):致突变性是指化学物质引起基因或染色体突变的潜力。

致突变性通常通过体外试验来评估。

6.生殖发育毒性(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生殖发育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殖系统和发育中的胚胎的毒性效应。

这通常通过体内试验来评估,包括对怀孕动物的研究。

7.致癌性(Carcinogenicity):致癌性是指化学物质引起癌症的潜力。

致癌性通常通过长期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来评估。

8.毒理学测试方法:毒理学测试方法包括体外试验(如细胞培养试验)和体内试验(如动物实验)。

体外试验通常用于快速筛选和评估化学物质的潜在毒性,而体内试验则用于更深入的研究。

9.安全限值(Safety Limits):安全限值是指化学物质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中的允许最大浓度。

这些限值通常由监管机构设定,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10.毒理学研究的应用:毒理学研究用于评估化学物质的安全性,指导化学物质的使用,以及在发生中毒事件时提供科学依据。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在评估化学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影响时的应用。

毒理名解重点总结

毒理名解重点总结

毒理学基础(第五版)名解、大体部分重点总结第八章1.毒理学(toxicology): 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现代毒理学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 生物学机制, 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 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3.自由基(free radical): 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 它主要由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

4.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5.半减期(half life): 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6.癌基因(Oncogene): 一类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 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

7.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包括一般行为、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

8.基准剂量BMD\benchmark dose: 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 用一定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9.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又称代谢转化, 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10.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不同种属, 不同个体内的同一种代谢酶的基因编码不同, 从而导致了其功能的不同, 这就是代谢酶遗传多态性11.危险度(risk): 又称危险或危险性, 指在特定条件下, 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 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医学毒理学基础学习资料

医学毒理学基础学习资料
3 解毒失败的原因
解毒能力耗竭 解毒酶失活 某些结合反应可被逆转 解毒过程有时产生潜在有害副产物
第二节 靶分子的反应
▪ 反应的类型
非共价结合 共价结合 去氢反应 电子转移 酶促反应
▪ 毒物对靶分子的影响
靶分子的功能失调 靶分子的结构破坏
第三节 细胞调节功能障碍
▪ 毒物引起细胞调节功能障碍 (一)基因表达调节异常
第五节 血液毒理学研究方法
▪ 动物模型与血液检测 ▪ 体外骨髓实验及应用
第十三章 免疫毒理学
第一节 免疫生物学基础概述
▪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 免疫应答过程及其病理反应
第二节 免疫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 免疫抑制 ▪ 超敏反应 ▪ 自身免疫
第三节 免疫毒性作用的试验方法与评价
▪ 检测方案 ▪ 检测方法 ▪ 评价
第一部分 毒理学原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一、描述毒理学 二、机制毒理学 三、管理毒理学 四、毒理学科学与艺术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毒性和毒效应
▪ 一、外源化学物和毒性
几个基本概念: 毒理学,外源化学物,毒性,中毒,毒物
毒物的分类:9大类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毒性和毒效应
▪ 心脏毒性的毒作用机制 ▪ 血管毒性的毒作用机制
第四节 心血管毒性的检测与评价
▪ 心血管毒理学研究方法 ▪ 心血管毒理学实验方法 ▪ 形态学和功能学检测与评价
第二十章 皮肤毒理学
第一节 概述 ▪ 皮肤作为毒物靶器官 ▪ 皮肤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 皮肤毒作用类型和机制
▪ 接触性皮炎 ▪ 光毒理学 ▪ 痤疮 ▪ 色素异常 ▪ 肉芽肿 ▪ 荨麻疹 ▪ 中毒性表皮溶解坏死 ▪ 皮肤肿瘤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一、毒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毒理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一门科学。

它不仅关注化学物质,还包括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对生物系统的不良影响。

其研究范畴非常广泛。

首先是毒物的来源和特性,了解各种可能对生物体造成危害的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具有怎样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

其次是毒物的作用机制,也就是这些物质是如何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导致损害的。

再者是毒物的毒性表现,包括中毒后的症状、体征以及对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影响。

二、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一)吸收毒物进入生物体的途径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经消化道吸收,比如我们误食了有毒的食物或药物;经呼吸道吸入,像一些有害气体或粉尘;经皮肤接触吸收,例如某些化学物质直接接触皮肤并渗透进去。

(二)分布一旦毒物被吸收,就会在体内进行分布。

不同的毒物在体内的分布具有选择性,这与它们的化学特性以及生物体内的组织器官特点有关。

比如,有些毒物容易在脂肪组织中蓄积,而有些则更倾向于分布在肝脏、肾脏等代谢活跃的器官。

(三)代谢毒物进入体内后,通常会经过代谢过程。

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毒物可能被转化为更具活性或更不具活性的物质。

这种代谢转化对于毒物的毒性有着重要影响。

(四)排泄生物体有一套自身的排泄机制,以将毒物排出体外。

主要的排泄途径包括肾脏排泄,通过尿液将毒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还有通过胆汁排泄到肠道,随粪便排出;以及通过呼吸、汗液、乳汁等途径排泄。

三、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一)毒物本身的性质毒物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剂量等都会影响其毒性。

一般来说,化学结构相似的毒物,其毒性可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剂量更是关键因素,所谓“量变引起质变”,剂量不足可能不会产生明显毒性,而剂量过大则可能导致严重中毒甚至死亡。

(二)生物体的因素不同的物种、个体、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都会影响对毒物的敏感性。

比如,儿童和老人通常对毒物的耐受性较差;某些人由于遗传因素,可能对特定的毒物更为敏感。

2023年关于毒理学基础知识解读

2023年关于毒理学基础知识解读
如安全性评价程序,ADI *以确保化学物、药品和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和生产环
境的安全,达到保护民众身心健康的目的
8
毒理学研究的其它研究领域
法医毒理学(Forensic Toxicology) 协助确定死因
临床毒理学(Clinical Toxicology) 研究毒物与药物引起的疾病,研发解毒剂
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环境污染物---人群、动物
工业品(农药、溶剂) 对人 对鱼、鸟、蚕、动物和植物
6
机制毒理学 (Mechanistic Toxicology)
研究外源物/因素产生毒性作用的细胞、生化与分子机理 危险度评定:
证实与人类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得损害作用 如有机磷—大鼠、昆虫
验证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的有害效应
如糖精—大鼠膀胱癌-人没有(膀胱中达不到那样的浓度)
21
40年代:BAL
解磷定 硝酸盐与硫代硫酸钠—氰化物
50年代:
美国 Lehman 《食品、药品和化妆品中化学物质的安全性评价》 60年代:沙西德的一家制药厂生产了一种安眠药沙利度胺(“反应
停”),对妊娠呕吐有明显的疗效,一时各国争相上市,使用极为 广泛。1961年10月,在西德妇产科学术会议上报告了沙利度胺引起 的海豹型畸胎,总结了从1956~1961年五年间畸形胎儿6000~8000 个。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它给人们敲响了必须重视药品 安全性的警钟。
职业毒理学(Occupational Toxicology) 生产环境中的原料、中间产品、产品与污染物—人
*生态毒理学(ecotocoxicology) 生态系统中毒物对群体动态的影响 环境中化学物质的迁移、转归及交互作用

毒理学基础知识

毒理学基础知识

毒理学基础知识
毒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
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有害作用的应用学科。

毒理学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反应、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

毒理学对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预测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毒理学还与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主要应用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动物实验、临床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研究外来物质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和中毒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现代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

描述毒理学工作者直接关注的是外源性物质的毒性鉴定,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规与措施的制订提供基础资料。

机制毒理学的研究重点旨在识别和了解外源和内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管理毒理学根据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工作者提供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品、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群健康的目的。

毒理学研究方法:动物实验或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观察和流行病学研究。

毒理学应用: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与交流。

毒理学替代法▲或痛苦的方法;减少实验动物使用数量并能实现预期研究目标的方法,替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例如采用细胞、组织或特定的动物器官等进行的体外试验,选用昆虫等模型生物进行的体内试验,以及利用理化技术和计算模型预测独行的方法。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毒性(toxicity):指化学物质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剂量相同时,对机体损害能力越大toxic effect):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当改变暴露条件时,毒效应会相应改变。

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毒性是一种能力,中毒是一种状态,毒效应是一种表现。

毒物(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称为毒效应谱,随剂量增加可以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毒效应还包括致癌、致突变、致畸胎作用。

决定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

分为:①暴露剂量:表示个人或人群暴露的物质的量,此定义普遍适用于职业和环境暴露;实验情况下,动物的量被称为给予剂量。

暴露剂量又分为:潜在剂量和应用剂量。

机体实际摄入、吸入或应用于皮肤的外源化学物的量直接与机体吸收屏障接触可供吸收的量②内剂量:为经吸收到机体血流的外源化学物的量。

③靶器官剂量:为发生损害作用部位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可更好地反映剂量-效应之间的联系,也称为到达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

与健康效应机制联系从低到高:潜在剂量,应用剂量,内计量,到达剂量,生物有效剂量。

效应:量反应(graded response),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造成的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此变化程度用计量单位表示,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反应: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人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如死亡率、肿瘤发生率,其观察结果只能以“有”或“无”、“异常”或“正常”等计数资料来表示。

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 ),现称剂量-量反应关系(graded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现称剂量-质反应关系(quantal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剂量-量反应关系和剂量-质反应关系统称为剂量-反应关系,是毒理学的重要概念。

化学物质的剂量越大,所致的量反应强度应该越大,或出现的质反应发生率应该越高。

剂量-反应关系是受试物与机体损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

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选择性毒性产生的原因:(1)物种和细胞学差异(细菌、青霉素)(2)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百草枯、肺)(3)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磺胺类药物的发明)(4)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肝、肾再生能力强,脑、神经再生能力弱):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②在同一靶器官产生相同毒效应的化学物质,其作用机制可能不同。

biomarker):又称生物学标记或生物学标志物,是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人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通常把生物学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median lethal dose,LD50):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

LD50是评价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化学物质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

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越大,其LD50的数值越小。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LD0,LC0):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某种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对照)机体是可以区别的。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水平:(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发生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west observed effect level,L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非有害作用(如治疗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水平:(no observed effect level,N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有害或者非有害)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阈值(threshold):指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小樱的剂量或者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效应将发生。

安全限值(safety limit value):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对某种环境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总摄入量的限制性量值或在生活和生产环境中各种介质(空气、水、食物、土壤等)中所规定的浓度和暴露事件的限制性量值,在低于该浓度和暴露时间内,根据现有知识不会观察到任何直接和(或)间接的有害作用。

安全限值和暴露限值经政府采用,即成为试试卫生法规的技术规范、卫生监督和管理的法定依据。

分为:①是基于健康的指导值,以单位体重表达②涉及具体的暴露条件和介质,以单位环境介质表达。

毒作用带(toxic effect zone):是表示化学物质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分为急性毒作用带与慢性毒作用带。

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 Z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1.毒效应谱和毒作用类型:毒效应谱见前。

毒作用类型:(一)速发性毒作用与迟发型毒作用:速发性毒作用:是指一次暴露于某外源化学物后短时间内出现或发生的毒作用。

迟发型毒作用:是在一次或多次暴露于某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作用。

(二)局部毒作用和全身毒作用:局部毒作用: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最初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全身毒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进入血液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三)可逆性毒作用和不可逆性毒作用:可逆性毒作用:是指机体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可逐渐消失的毒作用。

不可逆性毒作用:是指机体在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其毒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可进一步发展。

砷引起的皮肤癌-致畸等作用(四)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致突变、致畸性)(五)超敏反应:超敏反应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介导有害反应。

引起超敏反应的外源性化学物称为致敏源。

(六)特异体质反应2.为什么把毒效应谱看成连续谱:3.剂量效应关系曲线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及意义如何:①直线型效应或反应强度与剂量呈直线关系;随着剂量的增加,效应或反应的强度也随着增加,并成正比关系。

但在生物机体内,此种直线关系较少出现,仅在某些体外实验中,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