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有哪些主要作家与代表作

合集下载

东北作家群名词解释

东北作家群名词解释

东北作家群名词解释东北作家群是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一个作家群体。

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从农村、工厂基层成长起来的一批中青年作家在政治运动的打击下被迫分散到全国各地,此后有的回到原籍东北,有的到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昆明等城市,其间虽然也有过往来,但总体上没有聚合过。

由知青文学发展而来的城市作家群(如舒乙、韩映山等),始终游离于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之外,既不像北京的“伤痕文学”群那样全部隐匿,也没有出现省际、地域性作家的大团聚。

所以这一作家群与“先锋文学”或“寻根文学”具有明显的差别,具有比较稳定的面貌。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社会环境变化,这些“先锋派”们纷纷回归文学本体,而且出现了全国性的小型文学流派。

他们将现实题材的写作作为主攻方向,开始探索人性的真谛,并进而关注历史、思考现实,使得东北作家群文学创作在新世纪有了新的拓展。

主要成员代表作品三大名旦:指长篇小说《改革者》、《春天的道路》、《海南纪事》在创作时期受到省内评论界和出版界较高评价。

曾被列入文学史。

陈荒煤的《不沉的湖》、刘绍棠的《人到中年》、王松的《阴阳沟》、何申的《那五》等小说也颇负盛名。

沙汀、柳青的长篇小说已具规模,柳青《创业史》成为经典;罗烽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周立波的《山乡巨变》,马加的《罗霄山脉的回声》,张光年的《重整河山》等,都可列入优秀长篇小说行列。

许多作家的创作活跃期已超过30年。

作品多带有半自传色彩。

沈阳:在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局、辽东省委、辽宁省委、辽东军区、辽东省军区等党政机关,及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中央电影局、中央文学研究所、中国剧协、中国作协、中央戏剧学院、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等,曾设在沈阳。

在1949年之前,沈阳就已出现著名作家李满天、张恨水、老舍、萧军、萧红、王统照、端木蕻良、艾芜、金剑啸、马加等。

建国后沈阳更出现白桦、杜晚、李辉英、于德翔等享誉全国的名家。

现代派小说:指以刘绍棠、王松、李存葆、刘心武等人为主要作家的短篇小说创作。

第九章、东北作家群

第九章、东北作家群
• 同时,东北作家群即继承了“五四”新文 学的反帝爱国主义传统,又继承和发展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改造社会形态、 改造国民灵魂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 代表性研究成果: • 逄增玉.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湖南教
育出版社,1995.
• 参考资料: • 程光炜、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刘勇
1.萌生期: 1931-1935年
• 九.一八事变后,由上海的穆木天、李辉英发起东北流亡 文学。穆木天的《别乡曲》、李辉英的《最后一课》、 《万宝山》,初步奠定了东北作家流亡文学的基础。
• 在北平求学的端木蕻良于1933年创作了长篇小说《科尔沁 旗草原》第一部。
• 此时,在哈尔滨逐渐形成了东北作家群的雏形“哈尔滨作 家群”,成员包括巴来、塞克、舒群、萧军、萧红、罗烽、 白朗、金人、林珏等,他们主要利用报纸、剧展展开救亡 宣传活动。除二萧外,他们的文学创作尚都处于习作阶段, 比较稚嫩,多写日寇高压下的呻吟与愤懑,发泄着一种个 人的求生欲望。
• 此时,东北作家群体意识明显,思考民族 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书写了人们对日寇 暴行的反抗,塑造了受难者和反抗者的群 像,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审美风格沉郁、 苍凉、悲壮。
3.低落期:1938-1940
• 七七事变后,他们的创作也响应时代号召,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多写一些具有宣传、 鼓动作用的报告文学、战地通讯、纪实小 说、话剧。
• 1934年,“哈尔滨作家群”成员流亡到青岛,二萧写出 《八月的乡村》、《生死场》
• 1935年,二萧到上海,他们的《八月的乡村》、《生死场》 被编入“奴隶丛书”出版,轰动文坛。
2.崛起期:1936-1938
• 1936年,东北流亡作家群的成员舒群、罗烽、白 朗、塞克、金人、林珏、全部到达上海,北平的 端木蕻良也来到上海,与穆木天、李辉英相聚, 至此,从作家队伍上,东北作家群已完全形成。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

他们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

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东北作家群的创作普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小说中浓郁的民俗文化描写淡化了其中的政治功利色彩,增加了小说的文化含量和审美价值。

在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自身的民俗体验、亲历的家国之痛和真切的政治要求,因此,审美和意义在其笔下得到一次自然的契合,这也构成东北作家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崛起的特殊意义。

[萧红]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萧红萧军,意思为“小小红军”)。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

《呼兰河传》是作家对故乡呼兰河城20年代生活的记叙,是一部自传性小说。它通过一个小女孩的 视点,对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河的乡风民情,做了详尽的描述,展示了一幕幕人间悲剧故 事 ,从对中国国民生命状态的直接观照中展开了对民族文化的深刻思考,带有鲁迅小说和老舍小说 批判国民性的特点。 作品写了这个北国的小城里,人们世世代代持续着的一种不幸然而却没有人感到不幸的沉滞而麻木 的生活。大泥坑陷人陷马,淹死猪淹死鸡淹死鸭,人们却乐得享受这些悲剧所带来的种种刺激,谁 也没有想到去填平它。卖豆芽的王寡妇虽因儿子被淹死而发疯,但发疯之后仍是每天平静地去卖豆 芽。染房里一个学徒把另一个学徒按进染缸里淹死,“不声不响地成了古事”,然而这个染缸染出 的布却照样行销各地。在这里,人的生命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只是遵循自然的机遇和历史的惯例 苟活着,如一片死寂的荒漠。当然也不能说他们没有自己的精神“盛举”:跳大神、放河灯、赶庙 会、看野台子戏,但这些盛举又大都是在虐杀着无辜的生命和扭曲着人们的心灵。老胡家那个黄瘦 萎靡的小团圆媳妇就是在这种“盛举”中被一次又一次扔进开水锅里活活烫死的。更可悲的是这些 折磨人的人却并没有意识到对别人的“折磨”,反而认为是善意的爱护与救治,因而当他们最终家 破人亡之后,仍然不明白败亡的原因。 萧红笔下的呼兰城,如同鲁迅笔下鲁镇未庄一样,是一个麻木而荒漠的世界。然而,这是一个群体, 一整座城,一段沉滞凝冻的历史,这就不能不使人感到更加触目惊心!这是一种残酷的真实。作家 正是从这生命的苍凉中揭示出规范着生命的文化的荒唐,从而呼唤着伟大变革的到来。 在艺术上,它比《生死场》要更为成熟,表现为抒情更加浓厚,笔调更加活泼自然,童年视角的运 用,增加了民间色彩。茅盾曾高度评价它,说它虽不像传统小说,但有“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 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
“……为什么呢?应该打仗的王八们,跑了。遭殃的是谁呢?除 开我们老百姓还有谁呢?我们现在就等着日本兵将我们赶跑吗?叫 他们将我们赶到大海里去喂王八吗?还是就在这里等死?” “不,不——一定要和他们拼命!拼命…..” 这是群众的声音,湮没着山岗,湮没着远天……
鲁迅在《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中道: “我却见过几种说述关于东三省被占的事情的小说。这《八月的 乡村》,即是很好的一部,虽然有些近乎短篇的连续,结构和描写人 物的手段,也不能比法捷耶夫的《毁灭》,然而严肃,紧张,作者的 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蝈 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 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凡有人心的读者,是看得完的,而 且有所得的。” 李健吾《〈八月的乡村〉——萧军先生作》:“萧军先生不苟且。行 文犹如做人,他要的只是本色……《八月的乡村》来得正是时候,这 里题旨的庄严和作者心情的严肃喝退我们的淫逸。它的野心(一种向 上的意志)提高它的身份和地位。” 小说先后被译成俄文、英文、日文、德文等多种文字,在许多国 家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
著作书目:
《跋涉》(短篇小说合集)与萧红合著,1933,自费出版 《八月的乡村》(长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 《羊》(短篇小说选)1936,文生;1981,广东人民出版社。 《江上》(短篇小说选)1936,文生 《绿叶底故事》(诗、散文合集)1936,文生 《第三代》(1—2部,长篇小说)1937,文生; 《十月十五日》(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涓涓》(中篇小说)1937,上海燎原出版社 《侧面》(报告文学)1938,成都跋涉书店; 续集《从临汾到延安》,1941,香港海燕书店 《幸福之家》(四幕话剧)1940,上杂 《萧军杰作选》(综合集)1947,上海新象书店 《五月的矿山》(长篇小说)1954,作家 《过去的年代》(上下册,长篇小说),1957,作家 《吴越春秋史话》(上下册,长篇小说) 1980,黑龙江人民 《萧军近作》(诗文选辑)1981,四川人民 《萧军五十年文集》(综合集)1981,黑龙江人民 《我的童年》(自传)1982,黑龙江人民 《从临汾到延安》(散文集)1983,山西人民 《萧军戏剧集》(戏剧)1984,黑龙江人民

“东北作家群”的历史价值

“东北作家群”的历史价值
“东北作家群”的历史价值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他们对中国现代文坛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把边远的东北带给现代文坛,东北文学萌生于“五四时期”,但是发育的比较迟缓,“九一八”以后,东北作家突破了那道关隘,使东北和内地联系起来,通过他们的新作旧作,东北作家群的作品汇入整个文坛,把两地的文学联系起来了。二、在中国文学史上,反帝文学是伴随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而产生的。中国近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反帝,这时候,东北作家群产生了,东北是中国最早受日本侵略压迫的地区,作为生活在这片领土的作家,东北作家群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因而在抗日题材的文学作品上,他们有话语权。他们的作品以色彩浓厚的笔墨,粗犷雄健的力度和激愤的情感,在现代文学上第一次集中强烈、鲜明地体现了抗日就过的时代主题。三、反帝爱国和国际主义精神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品,早就号召被压迫人民和民族团结起来,一致反对共同的压迫者,“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马克思注意的光辉旗帜。中国东北作家群就一直关注这个主题,如李辉英的《万宝山》,可以说描写蒙古姑娘为救助和掩护中国游击队而遭到日本强盗的奸污,并为此献出了生命,东北作家群写出了爱国主义和国际注意相结合,表现邻国人民交往密切,劳动人民之间相互支援,相互渗透和影响。
东北作家群,在中国文坛虽然崛起比较晚,但是至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以积极的行动为中国文坛添砖置瓦,成为东北文化甚至中国文坛一种标志性群体。

考研现当代名词解释

考研现当代名词解释

春柳社: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

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

1907年正式公演《黑奴吁天录》。

这是春柳社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创作活动,演出在东京引起了轰动,其影响达于国内。

辛亥革命后,春柳社员陆续归国。

1912年初,陆镜若在上海邀集欧阳予倩等人成立了新剧同志会,正式从事职业演剧。

它始终保持着春柳社的宗旨和传统作风,因此可算作"后期春柳"。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

主要人物是林语堂。

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

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

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

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

(六)东北作家群(定义)指"九一八事变"后从沦陷的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他们的作品多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下的苦难和斗争生活,表达了对敌伪的仇恨,对故乡的眷恋和早日光复国土的愿望,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

代表作主要有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等。

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实际上构成了左联创作的一部分,虽然其中有些人并未加入左联。

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河。

其作品充溢着深沉的力,把作家的心血,和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二、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

)(参考:扬联芬的《中国现代小说导论》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一)地位和价值;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风格独特的天才女作家,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30年代的文学洛神””创作生涯仅9年,却创作了大量凄美动人的文学作品,早在三、四十年代就风靡一时,盛誉至今不衰。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城三月》、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短篇集《牛车上》《旷野的呐喊》等,以自己不足十年的创作生涯,创造了上海――东京时期,香港时期两个高峰,留下了不少佳作。

(二)、逃避男权与“寻找父亲”1、成长期的感情缺史;2、爱情苦旅;(三)浓重的悲剧意识。

1、生存的物化状态:承受压迫和贫困、生存价值和意义的缺式或被忽略,动物一样生2、精神的原始落后:麻木的人生,扭曲的精神活动,落后蒙昧的人性的人性3、男权压迫下的苦难的女性。

:不幸的婚姻、痛苦的生育过程,悲剧的生死轮回(四)艺术特色:1、淡化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故事情节;2、重文化风格和自然景物的描写;3、重自我主观感受的抒发;4、散文化的小说结构;。

国难催生的东北作家群纵览

国难催生的东北作家群纵览
争” 和“ 血 的 飞溅 ”, 虽 引 起 了强 烈 的 反 响 , 却 遭 到 r口

作 家组 成 了 东北 作 家群 , 开 始 了 东北 抗 日文 学 的创 作 .他 们 的作 品 都 以 东北 为背 景 , 以在 平 庸 的 农 村 生 活 中的 小人 物 从 苦 难 到抗 争的 历 程 为 主 线 . 勾勒 出 了
1 9 3 5年 8月 , 进 发着 民族 情 感 的抗 日小 说 《 八 月
的 乡村 》 由j 海容光书局f } ; 版 r 萧 军笔 下 捕 写 的 是
在 党 领 导下 的 一 支 抗 日游 击 队— — 中华 人 民 革 命 军
第 九 支 队 ,在 磐石 地 区 与 日伪军 队进 行 斗争 的故 事
车 的封 杀 。 从此 , 他 们 由哈 尔 滨走 到青 岛 。 开始 _ 『流 的抗 日文 学 创 作 。 1 9 3 4年 ,他 们 各 自完 成 _ r成名 作 《 八 月 的 乡村 》 和《 生死场》 。这两部作品从创作 到f ¨ 版, 从题材到主题 , 都是何“ m缘 ” 天系的. 可 渭 是抗 H 义学 姐 妹 篇 , 并 且它 们 鄙 是 属 于 “ 奴隶社” 的《 奴隶 丛
农 民守 土抗 日高 大形 象 一些 代 表 性作 品的 出版 不但
推 动 了抗 日文 学的 发展 . 也 为 全 国抗 日战 线 增 添 了无 限 的 力 量 纵 观 这 些 作 品 . 我 们感 到 了在 国难 中 中国 人 的 爱 国情 怀 , 感到 了 中 国人 生 生 不息 的 军 所 说 的 : “ 为 了加 强 作 品 的 气 氛, 他 不得 不 放 弃 仔 细 的刻 嘶 , 他要一气呵成, 要 让 感
情 的闸门大开 , 一泻千里地喷 涌出来, 以便 使 作 品 能

中国现代文学史1

中国现代文学史1

36.孤岛文学①指1937年上海沦陷后至1941年底(珍珠港事变)上海租界的文学。

②孤岛文学中杂文写作和戏剧活动较活跃。

杂文界发生过"鲁迅风"的争论。

于伶和阿英分别创作了很有影响的现实剧和南明史剧37.战国策派①活动于抗战中期,因刊物而得名。

②主要成员陈铨、林同济。

③文艺上主张以"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

④代表作有陈铨的剧本《野玫瑰》,把国民常间牒作为民族英雄歌颂。

38.以《灭亡》、《寒夜》为例,说明巴金小说创作的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灭亡》和《寒夜》是巴金创作风格变化的两极标志,其风格主化主要表现在:(1)早期热衷于塑造"英雄"形象,后期逐渐向塑造平凡的小人物转化。

(2)作家的创作情绪由早期的主观倾诉、激情渲泄,转向后期在客观写实中寄托人生理想。

39.在曹禺的剧作《雷雨》中,侍萍这一人物的安排对刻画周朴园有什么意义? (1)侍萍的安排,使剧作各种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更加复杂与尖锐。

(2)侍萍的安排,更加深刻地发掘了周朴园虚假伪善、冷酷无情的性格。

40.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与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有何不同?①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描写了各种人生问题,但或"只问病源,不开药方",或以虚幻的"爱"与"美"为药方;艺术上有观念化的缺失。

②赵树理的"问题小说",因作者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明确的创作动机,所以既反映现实的各种问题,又描写了问题是怎样得到实际解决的;艺术上则较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

41.联系郭沫若和闻一多的诗歌创作,论述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贡献。

①郭沫若积极倡导并实践自由体诗,开始了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由于过分强调情感的流露和渲泄,在艺术表达上缺乏节制。

左翼时期的其他小说

左翼时期的其他小说

城市底层市民向上爬的灰暗人生 艺术上:漫画化的夸张,笔调轻松, 抓住人物富于个性的语言与动作,语 言的诙谐。
后期代表作《华威先生》
华威的形象特征 小说的艺术特色
张天翼创作的独特价值
六、沙汀的创作
沙汀(1904—1992年)原名杨朝熙(杨 子青),四川安县人。 30年代与艾芜一道向鲁迅请教 成名作《法律外的航线》 揭示军阀统治的《代理县长》《凶手》 《兽道》《在祠堂里》
萧红小说特色
1、描写本真原始的文化形态 2、散文诗化的文体 3、忧郁感伤的格调 4、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学价值 5、写实的口语和白描
(三)萧军
萧军 (1907—1988年)原名刘鸿霖,与 萧红并称“二萧” 。 代表作《八月的乡村》受法捷耶夫《毁灭》 影响,反映东北抗联小分队的故事。 对东北特异环境中形成的“胡子”做了精 心的刻画,是这类题材的开山 。
第六章 左翼时期的其他小说
第一节 “左联”青年作家
一、蒋光慈的小说
蒋光慈(1901——1931)原名蒋如恒,安 徽六安人,早期中共党员,20年代留学苏 联。主要作品: 诗集有《新梦》(1925)《哀中国》 (1927) 中篇《少年漂泊者》(1926)
《短裤党》(1927)《野祭》(1927) 《菊芬》(1928) 短篇小说集《鸭渌江上》(1927) 长篇小说:《最后的微笑》(1928) 《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 《田野的风》(1932)
第二节 新感觉派小说
一、新感觉派小说的形成 首先崛起于20年代的日本,与德国表现 主义、法国超现实派、英美的意识流都 属于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 追求感觉的新奇是它最高的目的。 二、什么是新感觉派小说
2、新感觉派小说的总体特征
(1)以快速节奏表现现代都市生活。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2)主观感觉印象的刻意追求与小说 形式的花样翻新。 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新感觉派: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主要作家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徐霞村、叶灵凤等。

2、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3、乡土小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村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4、新月诗派:新月社成立于1924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

新月社的活动始于1923年的北京,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闻一多、陈源等,多系英美留学生。

新月社本来不是专门的文艺团体,开始以聚餐会的形式活动,后来发展成为新月俱乐部。

1924年夏成立新月社。

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后,曾编辑出版《诗镌》、《剧刊》,开始形成新月诗派。

他们中间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5、湖畔诗社:现代文学社团。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作家资料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作家资料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全部知识点(复习资料)作家知识□ 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

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

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有:《朝花夕拾》。

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

散文名篇有:《过客》、《秋夜》等。

□ 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名文。

创造社的现代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他的小说创作特别信守“自叙传”的写法,张扬主观情绪的抒发,善于坦露作品主人公及作家自身的内心世界,其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

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1921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三篇:《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寒灰集》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

散文集《闲书》、《屐痕处》、《日记九种》等;散文名篇有《一个人在途上》,《钓台的春昼》等。

□ 叶绍钧叶绍钧(1894~1988),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

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川集》等。

他还创作了最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 冰心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

文学研究会代表作家。

1919年起,谢婉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爱的哲学”的小说代表作《超人》、《烦闷》等。

“东北作家群”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

“东北作家群”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

“东北作家群”是东北沦陷时期最具光彩和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群体,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东北现代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存在。

“东北作家群”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被称之为“东北流亡文学”,是东北沦陷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

“东北流亡文学”特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八一五”光复期间一代文学青年流亡关内后,以东北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是相对于东北沦陷时期“十四年殖民地文学”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文学形式。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真实地描绘了东北人民在沦陷中的苦难与抗争,生动地记录了东北人民故土沦陷的剧痛和背井离乡的流亡生活,深刻地反映了东北人民对黑土地的无限眷恋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切肤之恨。

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浓郁的地域色彩、沉重的历史感,不甘示弱于其他地域文学和抗日文学。

他们的作品先后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朝鲜文和俄文。

本文拟对“东北作家群”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作一个总体性的梳理。

一、“东北作家群”文学作品英译概况东北流亡作家描写故乡沦陷、流亡他乡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沦陷时期东北流亡文学英译研究”(L15BYY02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姜蕾,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李碧玉,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刘迪,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摘要:“东北作家群”是东北沦陷时期最具光彩和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群体,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东北现代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存在,他们的小说被学界誉为表现“民族乡土主义”的“怀乡文学”。

“东北作家群”中被译介到英语世界的作家主要包括萧红、萧军和端木蕻良,国内外的译者主要包括葛浩文、伊文·金、戴乃迭、沙博理、茅国权、张培基和刘士聪等人,美国译者葛浩文和伊文·金以及美籍华裔译者茅国权等人的译文在英语世界被广泛接受和传播。

国内现有研究主要针对葛浩文翻译的萧红小说《呼兰河传》,对萧红其他作品和“东北作家群”其他作者的作品的英译研究,以及其他译者的译作研究十分有限。

悲愤流亡的文学印记——东北作家群的散文创作

悲愤流亡的文学印记——东北作家群的散文创作

悲愤流亡的文学印记——东北作家群的散文创作东北地区的文学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民风淳朴,是中国的粮仓和重工业基地。

然而在20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东北人民也承受了极端沉重的历史磨难。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开始在东北开展革命斗争,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东北人民遭受了血腥暴行,战乱不断,迫使许多作家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四处漂泊。

东北作家群众多,其中著名的有老舍、沈从文、杨绛等人,他们都在东北度过了青年时期,并以此地为创作依托,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然而,这里所聚集的作家们同样遭受过历史的沉重压磨,深受内心的痛苦和思想的挣扎,他们的血泪与悲愤融入了自己的创作,成为东北文学的印记。

上世纪20年代,东北爆发了大规模的土地革命,抗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作为一批革命知识分子,东北的作家们深受这场革命的影响,也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创作使命。

对于大多数东北作家而言,他们所面临的困局就是对家庭、对人性、对历史及命运的矛盾感和迷茫。

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就是对只能沉重劳动的乞丐阶层的控诉。

他把人性之光放在普通人身上,将其机会和能力的缺失归咎于社会上层的虚假人情和制度的堵塞。

小说中的祥子,对命运的反抗只用极端的手段才能减轻痛苦,这种悲剧背景直接反映了东北创作环境的深度神伤。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也同样呈现了东北作家对于乡村和边疆民众同样重要的关注,故事中的白秋终究不能融入温馨的家庭,最后离开了故乡、亲人和友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从何开始。

这些来自于东北文学的作品,在许多经历过生死浴火的作者的笔下,揭示出一种强烈的悲愤情绪。

许多作品中反映出了深层次的批判和反对,尽管有人可能会争辩这些情感是中国文学长期以来的主题之一,但是东北作家群的思想深入却同样卓然。

东北作家群的流亡和离散也是东北文学另一个重要的创作标志。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许多作家四处逃亡,无家可归。

如战时疏散的杨绛与萧红,在逃亡中思想、生命皆受到严重的冲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有哪些主要作家与代表作?
答:(1)“东北作家群”主要作家如下: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东北开始涌现一批创作以抗日为主题的小说家。

他们是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白朗、罗锋、骆宾基等人,时称为“东北作家群”。

(2)“东北作家群”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如下:
1932年1月,李辉英发表以反日爱国为主题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长篇小说《万宝山》;不欠(久),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丰年》、《人间集》,集子中的小说太多描写东北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抗日武装斗争。

1933年,萧军、萧红在哈尔滨出版短篇小说合集《跋涉》,受到东北文坛重视。

1934年,萧军创作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萧红完成中篇小说《生死场》。

同年10月,他们到达上海。

次年,这两部小说由鲁迅列入他主编的《奴隶丛书》出版。

同年,舒群、罗烽和白朗也先后流亡到上海,着手创作抗日题材的文学作品,舒群创作了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战地》和中篇小说《秘密的故事》,罗烽创作了短篇小说《第七个坑》,白朗创作了短篇小说《生与死》,这些小说都反映了东北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精神。

端木蕻良创作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于1935年在上海出版。

他于1936年初到上海,创作了第二部长篇小说《大地的海》,并发表了《紫鹭湖的优郁》、《浑河的急流》等短篇小说。

骆宾基于1936年5月到上海,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边陲线上》。

于是,1936年在上海形成了一个东北作家群体。

同年,上海的《作家》、《中流》、《文学》、《光明》、《海燕》和《文学界》等文学刊物,比较集中地刊载了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罗烽和白朗等东北作家的作品。

萧军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没有祖国的孩子》,上海生活书店为东北作家群出版了《东北作家近作集》,收有李辉英、舒群、罗烽和白朗等人的作品。

1937年7月全面抗战开始后,东北作家相继离沪。

他们除创作反映内地生活的作品外,仍创作了不少反映东北地区社会生活的作品,如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萧军的长篇小说《第三代》、骆宾基的长篇小说《混沌》等,保持了东北作家创作上的特有气质。

列举了代表作家与作品,内容比较完整,只要将作家与作品并列即可,这样一目了然,不用大段地书写。

(二)“北方作家群”的小说创作,有哪些主要作家与代表作?
(1)“北方作家群”主要作家如下:
答:30年代,在中国北方城市,主要是北京,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关艺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

这一派艺术倾向比较复杂,大体上一面揭露社会不平,一面又惧怕革命与破坏,把人生理想寓于自然,人性美,尤其是乡土的人情美之中。

他们在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理论、批评方面都有建树。

就小说家而言,除前期的老舍外,另有沈从文,废名‘芦焚,萧乾等人。

(2)“北方作家群”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如下:
沈从文于1924年开始写小说,30年代为其创作最丰盛的时期,到抗战爆发前,出版了《好管闲事的人》、《石子船》、《旅店及其他》、《老实人》、《月下小景》、《八骏图》等20部小说集,成为当时新文学领域中小说创作数
量最多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取材很广,有描写旧军队生活的,如《入伍后》、《会明》、《传事兵》等;有描绘城市世态人情的,如《绅士的太太》、《八骏图》、《某夫妇》等。

而最有特色的是反映湘黔边境少数民族地地的风土民情的作吕,如《旅店》、《夜》、《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边城》等,可谓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且县分乡村人事,人民爱恶哀乐,生活式样,尽在其笔下展现。

还有描写湘黔边区的民情风俗时,作家的笔触不能不涉及社会上那些人格遭到践踏,追求平凡幸福的理想不能实现,甚至有着血和泪的令人心灵颤抖的故事,象《贵生》、《丈夫》、《柏子》、《萧萧》等小说所展现的。

师陀生于1910年,1931年到北京用笔名芦焚创作。

抗战前出版《谷》、《里门拾记》、《落日光》、〈野鸟集〉,主要描写故乡河南“绅士和老爷”的横行,“老实的庄稼汉子”的受难,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他善于描摹世态,刻划风习,往往在悲哀的抒情中插入揶揄笔调,悲叹与笑谑相融合,语言生动简约,感情深沉含蓄,形成了一种特的艺术风格。

萧乾,1909年生于北京,是后起的京派青年作家。

自幼贫苦,熟悉北京贫民区的生活。

因能独特的视角,反映当时社会的污秽,以典型的京派社会观,描写人间的不幸。

短篇集《篱下集》中的《皈依》等篇,写教会学校的黑幕,有反宗教的倾向。

《栗子》通过一对未婚夫妻的离异,写出“一二九”爱国运动对青年一代的考验。

长篇《梦之谷》,是一部自叙传式的作品,具有很强的个人反抗色彩,与叙述的抒情气质,充分显示了京派小说的抒情特点。

总结:京派小说是现代小说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脉支流。

在30年代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的背景下,其自身存在着政治与艺术之间的不解矛盾,有思想局限。

但它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中融入了浪漫的,讲究主观个性表现的因素,开导了现实主义多样发展的途径,这是不可抹杀的贡献。

关于“北方作家群”的主要作家与代表作都列举得很完整,符合题意。

(三)30年代初期,“现代派”小说有哪些主要作家?其共同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答:1、“现代派”小说的主要作家有如下:``
中国30年代,上海文坛出现了现代派小说。

现代派小说受到日本新感觉主义文学的影响,主要的作家是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其中以施蛰存成就最高。

她是30年代重要文艺杂志《现代》的主编,20年代开始创作小说,1928年出版《上元灯》。

这个集子虽重视心理描写,表现少男少女纯真的初恋,但仍用传统的手法,为优美的市民文学。

1934年出版了《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的行品》三个短篇集。

这些作品与穆时英的《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等集子,成为现代派小说重要的结集。

2、“现代派”小说作家的共同创作特点如下:
(1)小说情节运用现代心理学和美学的参透,现代派小说有一种独特的表现生活的能力,在表现手法和余式上有某种革新。

比如不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注意刻划人物的各种心态。

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往往接连写人物的感觉、幻觉,写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2)节奏比较快,有时是多线索并进,重视主观感觉造成的浓重色彩,还有注重形式、手法和技巧的创新。

现代派小说后来出现了分化,穆时英、刘呐鸥的小说日趋欧化,并且转向在五光十色的舞厅、影院、旅社、酒吧、跑狗场、
郊外花园、夜总会里讨生活,有着浓烈的感伤与色情的描写。

而施蛰存的《春阳》、《雾》、《鸥》等作品,则表出强烈的向现实主义归依的倾向。

(3)总结:现代派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五四”时期开始引入的,长期附着于浪漫主义小说身上的现代主义成份精神的卑污,散发消极、悲观的思想情绪,有较大的局限。

因此,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现代派小说的影响是有限的。

参考书目:
1.《中国现代文学词典》/吴欢竟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国现代文学概观》/庄明萱等编著,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1994年,63-65面。

“现代派小说”作家列举出来,现代派小说的主要特点也概括得较为准确,但主要停留在理论说明,缺少必要的作品分析,这方面可以适当补充。

王丹红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