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奇异的土族文化_走进西北民族走廊上的七彩土族
彩虹部落,土族风情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彩虹部落,土族风情土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青海、甘肃两省,现有人口37万人(2011年)。
青海互助是全国土族居住最集中、人口最多的县份,也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
土族人自称是彩虹部落,2006年我第一次来到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彩虹部落的名称源于互助土族妇女传统服饰中的彩虹袖。
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谚,土族阿姑(姑娘的意思)穿上彩虹袖,“走起路来摆三摆,蜜蜂彩蝶赶不走;拂袖跳起安召舞,恰似彩虹下凡来”。
这无疑是对彩虹袖最诗意的咏叹和赞美,互助县也因此赢得了“彩虹之乡”的美誉。
彩虹袖俗称花袖,土族语称“秀苏”,如今已由传统的红、绿、黑、黄、白五色演变为用红、黄、蓝、白、黑、紫、绿七色的布料缝制的套袖。
关于彩虹袖起源的传说就不去细说了,这里红色代表太阳、绿色代表草木、黑色代表土地、黄色代表五谷、白色代表乳汁,而后的蓝色和紫色也有着土族人民对不同的自然景物的寓意和尊崇。
总之,土族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民族。
坐公交从县城来到城郊的互助土族故土园,刚好遇到有为游客表演,就蹭着观看。
当年用胶片相机拍下一些照片。
表演开始,主人向客人敬献哈达和奶茶。
土族人民能歌善舞,她们为客人表演流行歌曲,其实他们更擅长唱花儿。
花儿也叫少年,花儿与少年,唱起来很好听(见我的前一篇文章)。
轮子秋轮子秋是一项集体合作,融运动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
最早的轮子秋是在每年冬季碾完场后,人们在平整宽阔的麦场或者宽敞的场地上,将大板车的车轴连同轱辘竖起来,底扇压上碌碡或大石头,顶扇绑一横杆或梯子,横杆或梯子两头栓上皮绳,荡秋人坐在绳圈里,这样车轮载着荡秋,人在空中飞速旋转,围观的人载歌载舞,为荡秋者加油、喝彩。
现在的轮子秋已演化为用钢管做顶柱、钢板做下轮盘、装上滚珠轴承,饰以彩旗飘带的较为先进的民族娱乐体育器材,是土族人独具民族特色的娱乐工具和民间竞技体育活动,深受土族群众的喜爱。
土族的传统礼仪和饮食习惯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土族的传统礼仪和饮食习惯篇一:土族人热闹而独特的风俗土族人热闹而独特的风俗土族人热闹而独特的风俗土族迎亲走进土族人家做客,总会被主人的热情所感染。
2009年10月中旬,记者来到了互助县威远镇。
这是一个以传统土族民俗和节日闻名的镇子,很多关于土族的古老民俗至今依然保留着。
和所有少数民族一样,土族人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民俗习惯和生活习俗。
土族人民素以勤劳、忠厚闻名于世。
史书中早就有土族“勤于耕稼”、“民俗质朴、风土壮猛,人性坚刚慷慨”的记载。
敬老爱幼、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等传统美德和优良风尚,在土族地区广为流行,世代相传。
服饰据威远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土族服饰具有独特风格,兼有蒙古族和藏族的特点,衣服鞋帽上的刺绣非常丰富。
男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
男子常穿小领斜襟、袖镶黑边的长袍,腰系绣花长带,穿大裆裤,系两头绣花腰带,小腿扎上黑下白的绑腿带,戴毡帽,穿云纹布鞋,老年人在长袍外套黑坎肩;妇女穿绣花小领镶花边斜襟衣衫,两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蓝、紫镶花边坎肩,腰系绣花宽腰带或彩绸带,悬挂花手帕、花钱袋、荷包、小铜铃等。
裤腿外夹1尺高裤筒,下沿蓝、黑色搭配镶边。
穿绣花腰鞋,形如靴子。
戴各种“扭达”头饰。
土族妇女喜戴耳坠,喜庆节日或探亲访友时,还要在耳坠下吊一对“面古苏格”,即银耳坠,如铜钱大小,桃形,正面有刺纹图案。
戴时用数串珍珠把两只“面古苏格”连起来,挂在额带上。
土族妇女颈上所戴项圈称作“索尔”,用芨芨草扎成圆环,蒙上红布面,镶以铜钱大小的圆海螺片约20枚即成。
土族妇女服饰常带有地域性特点,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今天的土族服饰,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有很大的变化,有的服饰已消失,有的服饰经过推陈出新,重放光彩。
如旧时的绣花高领,如今变成直翻两用领;盖在“扭达”头饰上的长头巾“扭达尔秀巾”,变成今日少女使用的短头巾。
广大土族青年,不仅喜穿本民族服饰,而且还爱着时装,他们或使土族服饰时装化,或使时装土族服饰化,从而丰富了土族的服饰文化。
少数民族土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04
土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 承
土族民俗文化的现状与挑战
土族民俗文化旅游,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了解和体验土族文化,促进当地
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02
旅游品牌建设
将土族民俗文化融入旅游品牌建设,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
引力。同时,通过旅游业的推广,可以扩大土族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
力。
03
旅游产业带动
土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餐饮、住宿、交
除了手工艺品外,土族还有许多特色文化产品。例如, 土族刺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独特 的艺术风格和技艺;土族服饰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其独特的款式和图案体现了土族人民的审 美情趣和文化传统;此外,土族的歌舞、音乐等也是其 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特色文化产品不仅是土 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 重要方式。
土族人的生活方式与民居建筑密切相关。他们注重家 庭生活,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消费。家庭内部成 员分工明确,男性主要从事农耕和手工艺制作,女性 则负责家务和纺织。土族人注重家庭和谐,尊重长辈 ,注重礼节。在日常生活中,土族人喜欢吃面食和乳 制品,如酥油茶、青稞酒、奶酪等。他们还喜欢穿着 传统的民族服装,如长袍、马褂等。
土族民俗文化面临现代化和全 球化的冲击,传统习俗逐渐消 失,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认识 不足。
缺乏系统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许多珍贵的民俗文化面临流失 的风险。
寻找彩虹的故乡
寻找彩虹的故乡文 图/晋华向着蓝蓝的天空看,艳丽的彩虹挂天边。
那不是彩虹挂天边,是土族阿姑的花袖衫。
——土族民歌几日前行走西宁,顺路探访了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让我惊喜的是在这隐秘的土族聚居区,发现了土族特有的手工刺绣技艺——盘绣。
土族被称为“彩虹民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土族儿女,不仅能歌善舞、热爱生活,而且服饰文化尤为引人注目。
看来来往往的土族妇女,人人从头到脚用刺绣装扮,身着五彩缤纷的“彩虹衣衫”,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真不愧是名符其实的 “彩虹的故乡”。
更加幸运的是,我寻访到了编织“彩虹”的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族盘绣传承人李发秀。
一针一线编织的“彩虹”找到李发秀的家非常顺利。
初一见李大姐,她的一身土族传统装扮瞬间就惊艳了我们的双眼:满身艳丽的色彩,领口胸前精致的盘绣,古朴之风扑面而来。
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李发秀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熟练地游走在黑色绣布上面,专心致志,沉浸在自己的盘绣世界里……对我们的到来,李发秀大姐非常高兴,她的绣品工作台上,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线整齐地摆放着。
几幅将绣完的作品有石榴、五瓣梅,有太极图,还有一些土族的传统图案,每一幅都呈现出迷人的彩虹色。
我不想打断李大姐的工作,反而更想亲眼看看她是怎样用一针一线编织“彩虹”的。
这指尖上的“彩虹”并非虚言,从李大姐的选线中就能看得出来。
原来,盘绣须选用上等丝线,每种颜色色彩的搭配要根据绣品的规格、内容而定。
她准备绣的一幅“太阳花”纹样,在土族传统中喻意为富贵长寿。
为了达到镶色和顺,每种色彩要从深到浅配十多个色级的绣线,“只有这样才能配色协调、鲜艳夺目。
”配线就已经这么复杂了,而针法却更是十分独特,“无论是我国其他民族,还是其他地区,至今尚未发现能与土族盘绣的针法相媲美的绣品!”李发秀不无自豪地说。
她专门放慢速度让我仔细观察针法。
土族盘绣不用棚架,而是直接用双手操作,针法是“一针两线”,即用一根绣花针,两条色彩相同的丝线,其中一条做盘线,另一条做缝线,作盘线的一根挂在右胸衣服上,作缝线的一根线穿在针眼上。
青海土族
青海土族作者: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第30期“向着蓝蓝的天空看,艳丽的彩虹挂天边。
那不是彩虹挂天边,是土族阿姑的花袖衫。
”这是一首在土族聚居区广为流传的赞歌。
土族被称为“彩虹民族”,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又被誉为“彩虹的故乡”。
土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的互助、大通、同仁等地,还有部分居住于甘肃省天祝、水登等地。
土族生存的家园,资源丰富,风景秀美,民风淳朴。
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的北山林区,脉接祁连,势揽河西,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也是国家地质公园。
佑宁寺,藏传佛教名刹,素有“湟北诸寺之母”盛誉。
南门峡、五峰寺皆为旅游名胜。
更有小庄土族民俗旅游业如火如荼,扬名华夏。
土族有灿烂的民间文学艺术。
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有民间文学《拉仁布与吉门索》、民间音乐《丹麻土族“花儿会”》、民间舞蹈《土族於菟》、民间美术《土族盘绣》、民俗《土族纳顿节》和《土族婚礼》。
另有多项民间文学艺术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土族民间音乐主要有:婚礼歌、叙事歌、“安召”舞曲、赞歌、问答歌、“花儿”(情歌)、儿歌、劳动歌曲和宗教歌曲,种类繁多,争奇斗艳。
在众多民间歌舞形式中,以“安召”舞和“轮子秋”最为著名。
每逢节庆日,土族群众不论男女,都环绕着家中的“转槽”转“安召”。
他们边唱边舞,情绪热烈,曲调悠扬,舞姿优美。
“轮子秋”是秋千的一种,是土族人民独创的娱乐活动。
简单说,它是将板车车轴连同车轮竖起,底扇车轮用碌碡等固定起来,在顶扇车辆上固定一具梯子,又在梯子的两端缚上绳子,做成秋千。
随着社会进步,土族人民不断创新,轮子秋制作越来越精美,表演动作也更具艺术美和观赏性。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前,土族“轮子秋”在鸟巢面向全球观众演出,赢得掌声一片。
此外,群众性集会形式的“花儿”会群众基础深厚,历史悠久,长盛而不衰。
土族“花儿”曲调优美、深沉、婉转,极富感染力。
土族盘绣,指尖上的彩虹
土族盘绣,指尖上的彩虹作者:影子来源:《中国西部》2017年第10期几日前行走西宁,顺路探访了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让我惊喜的是在这隐秘的土族聚居区,发现了土族特有的手工刺绣技艺——盘绣。
土族被称为“彩虹民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土族儿女,不仅能歌善舞、热爱生活,而且服饰文化尤为引人注目。
看来来往往的土族妇女,人人从头到脚,用刺绣装扮,身着五彩缤纷的“彩虹衣衫”,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真不愧是名符其实的“彩虹的故乡”。
上针盘下针缝找到李发秀的家非常顺利,一见李大姐,她的一身土族传统装扮瞬间就惊艳了我们的双眼,满身艳丽的色彩,领口胸前精致的盘绣,古朴之风扑面而来。
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李发秀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熟练地游走在黑色绣布上面,专心致志,沉浸在自己的盘绣世界里……对我们的到来,李发秀大姐非常高兴,她的绣品工作台上,红、黄、绿、蓝、桂红、紫、白七色线整齐地摆放着,几幅将绣完的作品有石榴、五瓣梅,有太极图,还有一些土族的传统图案,每一幅都呈现出迷人的彩虹色,我不想打断李大姐的工作,反而更想亲眼看看她是怎样用一针一线编织“彩虹”的。
这指尖上的“彩虹”并非虚言,从李大姐的选线中就能看得出来,原来,盘绣须选用上等丝线,每种颜色色彩的搭配要根据绣品的规格、内容而定,她准备绣的一幅“太阳花”纹样,在土族传统中喻意为富贵长寿,为了达到镶色和顺,每种色彩要从深到浅配十多个色级的绣线,“只有这样才能配色协调、鲜艳夺目”。
配线就已经这么复杂了,而针法更是十分独特,“无论是我国其他民族,还是其他地区,至今尚未发现与土族盘绣的针法相媲美的绣品!”李发秀不无自豪地说。
她专门放慢速度让我仔细观察针法,土族盘绣不用棚架,而是直接用双手操作,针法是“一针两线”,即用一根绣花针,两条色彩相同的丝线,其中一条做盘线,另一条做缝线,作盘线的一根挂在右胸衣服上,作缝线的一根线穿在针眼上。
走针时,把盘线盘在针上,用左手大拇指压住线,用右手针缝压。
5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土族基本状况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土族土族勤劳、善良、智慧、纯朴,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东南麓。
土族称呼不一,史书上称西宁州土人,汉族、回族称其为土人、土民,还有的称呼土户家、土昆、蒙古儿、霍尔等。
关于土族的来源,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一只白虎与人结合后,生下一个孩子。
那孩子脸上半边人形半边虎形,既有人一般的聪明,又有虎一般的勇猛,人们叫他虎儿娃。
虎儿娃上山,百兽拥他为王。
出现了受惊的烈马,虎儿娃一站,那烈马就服了。
虎儿娃知道皇帝的三公主被魔王抢去,立即奔赴魔王山,要魔王交出三公主。
那魔王吐一口气,顿时刮起一阵狂风,刮得石头遍地滚,大树连根拔,虎儿娃却纹丝不动。
魔王喷了一口水,顿时洪水滔滔,汹涌澎湃,冲走了一切,可虎儿娃还是一动不动。
虎儿娃斩了魔王,救出了三公主。
三公主嫁给了虎儿娃。
他俩成亲后,繁衍的后代,成了后来的土家人。
历史上居住在现今土族聚居地区的是吐谷浑人,与当地其他各族人民交错杂居,经过世世代代的互相吸收,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共同体-----土族。
从唐至宋,土族的先民逐渐聚居在河潢流域,而且,基本稳定。
吐谷浑又称吐浑、退浑,是我国西北的古代民族之一。
原为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先祖游牧于徒河青山(今辽宁省义县东北)。
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即晋太康四年至十年(283—289年)左右,鲜卑单于涉归庶长子吐谷浑,因与以母贵继单于位的嫡弟若洛廆(慕容廆)不和以及开拓新牧场的需要,率所部1700户从辽东慕容鲜卑中分离出来,西迁到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
313年(西晋永嘉末)左右,又从阴山南下,经河套南,度陇山,至陇西之地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市)西北。
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向南、北、西三面拓展,统治今甘肃省南部、四川省西北和青海省等地的氐、羌等族。
317年(东晋建武元年),吐谷浑卒,长子吐延嗣位。
329年(咸和四年),吐延被昂城(今四川省阿坝境)羌酋姜聪所刺杀。
其长子叶延在沙州立总部,仿汉族帝王传统,以其祖吐谷浑之名为氏,“亦为国号”。
青海民族l--土族-
是消夏度假、休憩疗养的理想之地。
佑宁寺
佑宁寺 原名郭隆寺,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南龙王山南麓,距县城30公里,距西宁市60公里。 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在历史上曾涌现出大批在海内外享有声誉的高僧哲 人,被宗教界公认为佛学研究圣地,其影响曾一度超过了塔尔寺。由于它在历史上的巨大影 响,国内外信士、游人慕名前来朝觐参观者络绎不绝。山下河谷地带,居住着民风纯朴的土 族同胞,使宗教文化、自然风光与土乡风情融为一体,是青海省一处很有吸引力的旅游风景 区。
青海旅游资源—互助土族
土族
民族概况 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 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大通县、乐都县、同仁县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于甘肃省天祝 藏族自治县,过去各地土族有多种自称,互助、大通、天祝一带的自称“蒙古尔”(蒙 古人)、“察罕蒙古”(白蒙古),民和县的多自称“土昆”(意即土人,吐浑音转),乐 都县自称“大夏人”(西夏人)、其他地区的自称“土户家”。附近藏族称土族为“霍 尔”(对藏北游牧民的泛称,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鹘或蒙古族;另说即吐谷浑),汉、回 等民族称之“土人”、“土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 土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族人口数为241198。主要从事农业。兼 营畜牧业。使用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过去通用汉文,近年创制了以拉丁字 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 编辑本段 土族居住地及人口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 等地。人口19万多(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根据距今最近的一次全国人口普 查(2000年,第五次)统计,土族人口数为241198。
轮子秋
轮子秋是土族人民勇敢、智慧、团结的结晶和象征,也是土族男女老幼喜闻乐见并踊跃开展的传统活动。 关于轮子秋的起源,有一则美丽神奇的传说。相传土族先民为了寻求生活的出路,先后用青龙和野牛犁地, 都失败了。最后用黄牛耕地,"犁了南滩犁北滩,洒下金子般的青稞种子"。秋天,制作木车,运送收割的庄稼。 当最后一车麦捆运上场时,车子翻了,只见两个净肚娃娃在朝天的那扇车轮上飞舞,口唱丰收的家曲《杨格喽》。 从此,每年冬季碾完场后,人们在平整宽阔的麦场或者宽敞的地场上,把卸掉车棚的大板车车轴连车轮坚立 起来,稳固住重心。朝上的一扇车轮上平绑一架长木梯,梯子两端牢固地系上皮绳或麻绳挽成的绳圈。两人相向 推动木梯,使之旋转,然后乘着惯性分别坐或站在绳圈内,快地转动起来,并表演出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惊险动 作,令人喝彩。观看的人还不时地帮推木梯,使之加速旋转。有时,一大群服装艳丽的男女青年在旁边围成圆圈, 载歌载舞,势如众星簇月。
青藏高原上的彩虹—土族刺绣
作者: 李友友
作者机构:
出版物刊名: 上海工艺美术
页码: 108-111页
主题词: NULL
摘要: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居住着一个善绣的民族,土族。
他们色彩艳丽的服饰,似高原上的七彩彩虹。
第一次看到土族服饰是一幅叫《收获》的油画,那是著名画家朱乃正上个世纪80年代的作品,画面上三位土族妇女身着民族服饰脚踏高原,双手高举盛满麦粒的笸箩正在扬场,七彩的服饰在蓝天白云和绿色的大地衬托下艳丽夺目,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心中自此留下了土族情结。
真正遇到土族是在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那。
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虹部落的土族盘绣
家庭文化C ivilization tour 文明之旅26院子里拉了几道麻绳,上面搭满了新娘的手艺,金边毡帽,绣花的腰带、枕头、头巾、荷包……婚礼上种种的喧嚣热闹都笼罩在这一片五彩斑斓之中。
土族女儿在婚礼上用这样的摆针线仪式来展现自己的针线女工,以此为婆家获得巧媳妇好福气的好口彩。
摆出来的新嫁衣包含了头饰、服装、鞋袜、佩戴饰物,是土族女孩从七八岁开始学习的手艺结晶,她们为之倾注了青春和心血。
在炫目的五光十色中,引人注目的是传统的土族花袖衫,一件彩虹袖的嫁衣可谓是土族盘绣技艺的集中体现。
土族盘绣是独具特色的土族刺绣艺术,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
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距离青海省会西宁市35公里,人口38万,是一个有土、回、藏、蒙等11个少数民族的自治县,其中土族人口12万。
互助县位于祁连山麓南侧,据说土族最早的祖先是居住在辽东的鲜卑族慕容部,是以狩猎和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支鲜卑人逐渐向外扩张,在青藏高原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建立了强大的吐谷浑王国,长达350年之久。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这里是中国惟一的土族自治一千多年来,土族盘绣以母女相传为主,亦在姊妹、妯娌、婆媳间传承。
土族盘绣传承至今,其文化与艺术的价值不可低估。
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彩虹部落的土族盘绣■ 文 江上月县,土族,这个古老而又传统的民族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土族是个能歌善舞、酷爱美的民族。
在土族服饰文化中,最引人注目、最美丽的算是土族花袖衫。
这是土族女人的传统服饰,土族语称作“秀苏”,是一种用红、黄、蓝、白、黑、紫、绿等七种色料的布或者丝绸制作成套袖,缝于长衫上。
由于土族女人喜欢穿五颜六色的花袖衫,所以,人们习惯称她们为“穿彩虹衣衫的人”,土族之乡也因此而得名“彩虹之乡”。
土族之乡--七彩互助骑行攻略
土族之乡--七彩互助骑行攻略土族之乡--七彩互助骑行攻略雨浓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是土族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以汉族为主,土族约占总人口的17%,还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等。
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和大通谷地西南侧山地、沟谷地,湟水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南,大通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县境东部。
第一条骑行线路:西宁市--韵家口--互助东路--互助县城--五峰寺--长宁乡--后子河--西宁市1、线路里程:约100公里;2、线路特点:一是骑行强度一般,上下坡骑行里程一样,途中需翻越一座小山(约3公里左右),骑行者可轻松完成;二是途中可参观青海著名寺庙“五峰寺”;三是途中可品尝青海小吃“八眉土猪肉”、“互助洋芋凉皮”、“后子河牛羊杂碎”;第二条骑行路线:西宁市--互助白马寺--红崖子沟--五十乡--佑宁寺--天门寺--哈拉子沟--西宁市1、线路里程:约125公里;2、线路特点:一是骑行强度较强,有近50公里的上坡路段,途中需翻越一座约3公里的垭口;二是可以感受浓厚的人文气息,沿途可参观藏传佛教寺院白马寺、黄河北岸诸寺之母--佑宁寺和天门寺;第三条骑行路线:西宁市--韵家口--互助东路--互助县城--南门峡水库--老虎沟(或者磨尔沟、克麻沟)--鹞子沟景区--老爷山--后子河--西宁市1、线路里程:约130公里左右;2、线路特点:一是骑行强度较强,有近60公里的上坡路段,途中需翻越一座约5公里长,海拔约3000米左右的垭口;二是可以感受浓厚的人文气息,沿途可参观藏传佛教寺院“却藏寺”;三是途中可品尝青海小吃“八眉土猪肉”、“互助洋芋凉皮”、“后子河牛羊杂碎”;四是沿途自然景区众多,有南门峡水库风景区、鹞子沟国家森林公园、老爷山4A级国家自然景区等。
第四条骑行路线:西宁市--哈拉直沟--丹麻乡--翻越大阪山--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浪士当景区)--天堂寺--元甫沟--互助十二盘--互助县城--西宁市1、线路里程:约250公里,需两天时间;2、线路特点:一是骑行、徒步与登山完美结合的经典路线,途中需徒步登山翻越海拔4000米左右的祁连山脉的大阪山(山路为牦牛和羊群走的羊肠小道);二是沿途自然景观众多,既可以体验登顶后的乐趣和艰辛,又可领略雪山的壮美和森林公园璇旎,还可以感受母亲河(黄河主要支流大通河)博大的胸怀;三是可住宿在土族农家乐园,体验火炕的温暖、舒适,品尝土族农家饭的香甜,感受土族的民俗、民风的淳朴(住宿费每人约40元);五是骑行强度较大,全程要翻越海拔3500米左右的两座垭口。
中国土族文化
中国土族文化中国土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东北部地区,是青海省重要的民族之一。
土族人口虽然不多,但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却深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土族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习俗,带您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民族。
一、土族的起源与发展土族源自于青海东北部的土木巴山区。
据考古学家研究,土族在公元青海南北诸羌的融合中形成,并与唐朝时期的农民阶级中原后裔相结合,形成了现今的土族。
国家将土族列为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土族也被国家喜爱,被列入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二、土族的宗教与信仰土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他们遵循《古兰经》的教义,尊重并追求着“安拉”的信仰。
土族人民敬仰古兰经神圣不可亵渎,并弘扬着伊斯兰教的精神,其中包括同胞之义、谦和之风、友善待人等等。
在土族地区,伊斯兰教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每天都要进行几次礼拜,这一切都体现着土族人民对于宗教的虔诚信仰。
三、土族的婚嫁风俗土族的婚嫁风俗独特而丰富多彩。
在土族人的心中,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婚礼在他们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土族的婚礼仪式繁复而庄重,由香师主持,举行时通常要进行三次宗教仪式。
新郎在结婚前,必须学习播种、耕种、经商等实用技能,以维持婚姻家庭的良好生活。
四、土族传统节日土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祭祀汽车”节日。
每年的这个节日,土族人会用传统的方法装饰汽车,祈求旅途平安和遥远地方商贸欣欣动人。
这个节日被认为是土族人民的精神符号,代表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许。
五、土族的传统艺术土族的传统艺术多样而独特。
土族善于编织毛毡制品,尤其以精美的手工帽子和鞋子而闻名。
土族人还擅长民族舞蹈、民族音乐和民族绘画等艺术形式。
他们的舞蹈动作流畅优美,音乐悠扬动听,绘画作品色彩斑斓,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六、土族的传统饮食土族的传统饮食以牛羊肉、奶制品、面食、糌粑为主。
他们崇尚自然环保的生活方式,烹饪食材多采用天然无污染的原材料。
土族人会用特制的食材来丰富菜品的味道,如菜肴中所用的藏红花、茴香、糖葫芦等。
指尖“彩虹” 照进美育——青海土族盘绣与地方高校美育融合价值新探
指尖“彩虹” 照进美育——青海土族盘绣与地方高校美育融
合价值新探
魏辉
【期刊名称】《中国土族》
【年(卷),期】2022()3
【摘要】“七彩虹”照见民族文化之美青海土族盘绣在当地被誉为“指尖上的彩虹”,从色彩审美上来看,一般以红、黄、绿、蓝、紫、黑、白七色丝线绣制,不论绣制对象和题材,一般七色俱全,配色鲜艳。
在土族人的思想观念中这样的基础七色各自有其象征意义,红色象征太阳和热情、黄色象征五谷和丰收、绿色象征田野和希望、蓝色象征蓝天无边、紫色象征祥瑞昌吉、黑色象征广袤大地、白色则象征着牛羊的纯洁。
【总页数】3页(P60-62)
【作者】魏辉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土族盘绣:指尖上的彩虹
2.土族盘绣指尖上的彩虹
3.土族盘绣指尖上的彩虹
4.土族盘绣进“唯品”指尖“非遗”出班彦——走进青海省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盘绣园
5.土族盘绣,指尖上的彩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走进彩虹之乡领略土族风情34
土族的饮食
饮食习惯
日常的主食以青稞为主,小麦次 之。蔬菜较少,主要有萝卜、白菜等 10余种,平日多吃酸菜,辅以肉食。 爱饮奶茶吃酥油沙面。喜庆节日,必 做各种花样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 饮食卫生也很讲究。用饭时每人都有 固定的饭碗、筷子,请客吃饭也是每 人一份。
沓呼儿
“沓呼儿〞是土族人招待客人的特 有食品。在麦面中加上清油、盐水拌 匀,做成圆饼,放进灶内烤熟,吃起 来酥脆可口。土族人招待贵客时,桌 上要摆一个酥油花的炒面盒,端上一 盘大块肥肉,上插一把五寸长的刀子, 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这是主人对贵 客最尊敬的招待。
土族敬酒歌 “古然格唔〞
土族的节日
土族人民的重要节日有,农历正月十四日佑 宁寺官经会,二月二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四 月八庙会,六月十一丹麻戏会,六月十三、二十 九“少年〞会,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区 的“纳顿〞(庆丰收会)等等。其中擂台会、丹麻戏 会和“纳顿〞最具民族特色。届时,除举行赛马、 摔跤、武术和唱“花儿〞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 举行物资交流会。此外,与汉民族一样,也过春 节、端午节等。
小品
黄牛大仙
爱我民族 爱我中华
会被认为是下逐客令。
2、“出学典礼〞是土族 人为 初三 学生举行的盛
大毕业庆典。
3、客人到主人门前时主人 敬三杯酒,叫做临门三杯酒;
客人坐在炕上主人敬三杯酒, 叫做上马三杯酒 。
歌曲
土族谚语说,“饭可一天不吃,歌不可一 日不唱。〞 在土族之乡,不仅逢年过节、婚 嫁喜宴之时,合庄和四方亲友老少咸集,载歌 载舞以表达庆贺和祝福之情,即在平日田间劳 作、山林牧樵、路上行走,无不即兴讴歌,抒 发性灵 。尤其是在各地定期举行的传统庙会、 集会上,土族儿女身着鲜丽的民族服 饰,不 远百里前来赶会赛歌。一时花事如锦,歌声如 潮,往往通宵达旦,尽兴方散。 土族之乡, 享有高原歌舞之乡的美誉 。
七彩土乡行
七彩土乡行
祁文汝
【期刊名称】《中国土族》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在中国青藏高原的东北部祁连山南麓,有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人们称之为土族之乡。
祁连山的苍松翠柏使土族之乡与大高原上的其他地域景致迥然不同,这里不是西北常见的黄土高坡,也不是高原坦荡的大漠戈壁,互助因山奇水秀景观众多、风情独特而成为中国大西北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总页数】3页(P37-39)
【作者】祁文汝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枹罕的昨天与今天--甘肃土乡行之三 [J], 董思源
2.闪烁的杓哇--甘肃土乡行之二 [J], 董思源
3.七彩虹霞映土乡 [J], 张翔
4.走进七彩土乡、探访中国青稞酒之源——兰大“视野”杯高尔夫企业家邀请赛暨天佑德之旅 [J], 翟云峰;
5.七彩土乡展新姿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七彩的名族
幡杆顶端横置、硬币等物的“粮蛋 子”。
土 族 服 饰
土族特色小吃
土族轮子秋
“轮子秋”是土族传统 娱乐项目。每年正月农 忙过后,土族青年们将 大板车改装成融秋千、 转盘为一体的吊车,两 名身着彩装的姑娘在上 面飞旋起舞。为求一年 神清气爽,男女老幼在 “轮子秋”上转一转已 成习俗,技艺高超者还 能做出高难度的杂技动 作。
二月梆梆会
• 按照土族的习俗,每年的春节要过到农历二月初 二才算结束。二月初二当地群众要到广场上去祭 龙王,把所有供品拿到广场上用来做道场,煨桑、 上香、点灯、磕头祷祝等。祈求龙王保佑庄户平 安,风调雨顺
• “梆梆会”的主要仪式有: 竖幡、跳神、招魂、放幡、 卜卦等。在神殿前竖高10 米的幡杆,埋地0.6米深, 寓意为33天界和18层地狱。 用黄表和彩纸剪贴的云纹、 水浪、万字纹、连环套等 花样长幡和长线,挂在杆 头,垂落于地。
• 土族婚俗作为一 种社会现象,更 多地表现出其具 有的艺术性。土 族婚礼融进了各 种艺术活动,如 要唱“道拉”、 哭嫁歌、迎娶歌、 要跳按昭舞,要 对歌等。在我国 各民族婚礼中, 土族婚礼的表现 形式最有艺术特 点,被誉为“歌 舞剧”式的婚礼
• 土族住宅一览 • 房子多为三间一组,中为堂屋,一侧为卧室,另一 侧为佛堂。卧室为炕的暖炕,连着锅灶。住室的栋 梁和门窗上大多雕刻着或描绘着象征牛羊健壮、五 谷丰登的彩色花纹图案,鲜艳美观。
土族
•
土族与蒙古族有着 密切关系。在互助土 族中,广泛流传着祖 先来自蒙古人,以及 成吉思汗属将格日利 特(格热台)率部留驻 今互助县一带,以后 与当地霍尔人通婚, 逐渐繁衍而成土族的 传说。
土族图腾 •土 族 图 腾
土族传统节日
• 土族人民的重要节日有,农历正月十四 日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威远镇擂台会, 三月三、四月八庙会,六月十一丹麻戏会, 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会,七月二十 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区的“纳顿”(庆丰收 会)等等。其中擂台会、丹麻戏会和“纳顿” 最具民族特色。届时,除举行赛马、摔跤、 武术和唱“花儿”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 举行物资交流会。此外,与汉民族一样, 也过春节、端午节等。
小学说明文 七彩的土族-精品
七彩的土族
七彩的土族
胡发彦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有这百花齐放。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地方特色,服饰、饮食、起居等等。
无不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的悠久历史。
在一个微乎其微的土族故乡—互助土族自治县。
这里是土族赖以生存的地方,他们的风俗习惯让人惊叹不已。
土族的花儿,是整个青海省,乃至整个西北是家喻户晓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
花儿以优美动听的曲子和丰富多彩的作词,加上载歌载舞,无不体现出土族人民的豁达、乐观、善良和友好的品性。
土族人民的服饰,绚丽多彩。
男人的白领用金丝边镶上,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格外引人注目。
衣服的袖口是用红、黄、绿、蓝等颜色组成,再用黑色做铺盖,构成了七彩的彩虹式样,显出庄重,严肃的情形。
女人们的衣服更加绚丽多彩,五花八门。
头顶上的毡帽,黑底衬着各色鲜花,从很远的地方就很引人入胜。
衣服上各种图案的刺绣、堆绣、盘绣琳琅满目,光彩照人。
再在腰间系上一条腰带,显得格外出众,精神抖擞。
衣服的袖口和男人的袖口一样,也是用七彩的彩虹式样,所以,互助也被称为“彩虹的故乡”。
土族人民的民族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足够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
2019年01月19日。
七彩土乡情
七彩土乡情
王凡
【期刊名称】《北方旅游》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土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人口19余万,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东部。
互助土族自治县则是中国惟一的土族自治县。
出省城西宁北行30多公里便来到了互助。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王凡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944
【相关文献】
1.乡情到深处,家园土也香——《土地的誓言》超前阅读 [J], 胡善恩
2.土乡情思 [J], 秦学勤
3.巴里坤土席中的浓郁乡情 [J], 田蓉红
4.浓浓乡情促依法调解——广西国土资源系统依法调解涉土纠纷略记 [J], 陶琦;熊丽菊;罗传江
5.我的乡情,我的力量之土 [J], 郭旭峰;张喆(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乡的彩虹最美丽
土乡的彩虹最美丽
解生才
【期刊名称】《中国土族》
【年(卷),期】2022()2
【摘要】在祖国的大西北,河湟谷地北岸,祁连山南麓,充盈着一方苍茫俊秀、玉带缠绕的广袤原野,这里平均海拔在2400米至3500米之间,全境3423.9平方公里,整年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在这富饶丰腴的高天厚土上,世代聚居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土族,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便诞生在这盎然勃发的热土上.自古以来,勤劳、淳厚、朴实的土族人民,视彩虹为敬仰的偶像和崇拜的图腾,于是他们裁来天边的彩虹,并精巧搭配以红、黄、绿、白、黑、蓝、紫色的布料,缝制成七彩绚丽的服饰,穿戴在身上,彰显着圣洁、庄重、富贵和华丽.故此,久而久之,人们习惯地给土族冠以彩虹的民族,把土乡誉为彩虹的故乡.
【总页数】12页(P4-15)
【作者】解生才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
【相关文献】
1.丝路欢歌秀彩虹土乡劲舞抒锦绣第十五届青海土族安召纳顿节开幕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青海土族研究会会长鲍义志出席并致辞
2.走进土乡彩虹部落探寻中国青稞
酒之源3.丝路重振舞彩虹土乡欢歌颂盛世——在第十三届中国土族安召纳顿节上的讲话4.彩虹飞舞喜气扬五洲健儿集土乡——第八届环湖赛开幕式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举行5.手捧彩虹迎亲人习主席来到咱土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9月/6日/第005版独家报道独特奇异的土族文化:走进西北民族走廊上的七彩土族本报记者曾江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黄河及其支流湟水、隆务河日夜奔腾,形成一个个美丽富饶的河谷,这里是土族同胞生活的家园:民和土族生活在黄河边的三川土族之乡;同仁土族在隆务河谷与藏族一起创造了灿烂的热贡艺术;互助等地土族则主要聚居在湟水以北地区。
土族居住的地区都是多民族共居的地区,从县名就可窥见一斑。
互助、民和、同仁等县都是1930年前后建县,据有关资料记载,取县名考虑到这些地区各民族混居的情况,“互助”取“互助友爱”之意,“民和”取“民众和睦”之意,“同仁”取“一视同仁”之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族按方言分为互助、民和、同仁三个片区。
土族与其他民族同胞和谐共处,创造了多彩的民族文化。
近日,本报记者东赴民和,南下同仁,探访互助,走进黄河、湟水、隆务河边的一系列土族乡村,对土族进行了连续性的考察。
民和土族:甘青边界独特的三川土族文化黄河水从积石峡内冲出,打着旋儿向东流去,水浪拍击着岸边的鹅卵石。
远望对岸,小积石山横亘南天,烟雾弥漫,山顶在伏天仍有残雪。
记者漫步在喇家村南的黄河边,大河这边是官亭镇,属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对岸是大河家镇,属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官亭盆地是河湟谷地的一个小气候区,气候温和,水量充沛,自然环境非常优越,与汉中和川北有些相似。
民和三川的土族同胞就生活在黄河北岸官亭盆地的台地上,大约有4万人,因为有三条小河自北而南注入黄河,所以这里叫做三川地区,近年来以三川土族之乡著称。
回到借宿的喇家村土族老乡喇虎家,记者和家里人聊起家常。
喇虎家是一户典型的三川土族民居,木柱高大,空间宽敞亮堂。
邻居豆哥说,“木屋住着舒服,我们这里建新房还是喜欢使用木柱建架”。
院子正中有一个大花坛,这是土族民居的灵魂所在。
花坛里鲜花怒放,院子里色彩明艳,令人心情愉悦。
村子里的花坛多是方形的,听说有的地方是圆形的,原来立有经幡。
“盖房子先要考虑花坛,在花坛下埋有宝罐,内装宝贝、经书等东西”,喇虎说,“花坛原来有不少禁忌,比如小孩子不能在花坛上玩,近年来没那么讲究了。
”老奶奶刚刚参加完村里的嘛呢会回来。
嘛呢会是三川地区土族的一种民间信仰文化活动,近年来也引起民俗学者的研究兴趣。
虽然言语不通,老奶奶还是比划着向记者介绍今天嘛呢会的情况。
第二天,记者来到三川一带的乡镇。
乘车在乡间穿行,山间树丛里常常看到白塔、经幡。
土族是一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在三川地区有一系列寺庙,铧尖寺、文家寺、朱家寺、喇家寺都各有特色,沿黄河一线排开。
三川土族还普遍信仰二郎神,而这种信仰既有土族本身的文化传统来源,又受到汉族和藏族信仰文化的深刻影响,表现出这一多民族共居地带宗教信仰的复杂状态。
三川的二郎神主庙位于中川乡。
走进庙门,记者发现,主持寺庙事务的是一个藏传佛教僧侣。
此人叫土丹多吉,来自附近的朱家寺,他为记者打开殿门。
走进大殿,二郎神塑像是藏族格萨尔王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二郎神额头上并没有第三只眼这个最为重要的外貌特征。
墙上的壁画内容也完全是格萨尔神话。
土丹多吉告诉记者,在这里有两尊二郎神像,另一尊抬到三川各乡镇参加“游神”活动去了。
二郎神在三川又称“河州帝帝”,据文献记载,民国时代三川还曾从河州(今临夏)请来神像,当时也还应当是具有第三只眼的道教二郎神信仰,到今天则已经完全转换为格萨尔的形象,反映了信仰文化的变迁。
而按照土族学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吕建福的观点,“河州帝帝”的原型是葬于河州的吐谷浑王,后来才与二郎神信仰混合。
二郎神信仰来源很早,起源于四川汉羌交接地带。
在宋代,四川灌口二郎神信仰非常盛行。
今天在甘青交接地带普遍存在二郎神信仰,又受到藏传佛教和藏族苯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二郎神信仰在这一带呈现出多元的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由青海下四川的这条历史悠久的文化通道。
记者来到位于官亭镇的三川科技文化中心,这里是三川土族文化的陈列馆和研究室。
土族学者邓西银是青海民和刺绣协会副会长,他取出钥匙,打开三川刺绣展室,带记者参观。
邓西银介绍说,展室收藏的清末民国时期的三川刺绣,主要使用盘绣技法。
各地土族都擅长刺绣,互助土族服饰和刺绣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仁土族的年都乎堆绣也特别有名,三川土族刺绣的魅力还藏在深闺人不识。
土族学者徐秀福是喇虎的老师,是土族“花儿”研究专家,他告诉记者,三川花儿是河湟花儿家族的一员,又有三川土族独特的风格。
说着说着,徐秀福唱起一支三川花儿来,曲调悲伤,情绪低沉。
唱罢,徐秀福告诉记者,这是“水红花令”《阿尕们黑峡里受苦着哩》,是民国时期被军阀驱赶到黑峡干苦工的土族老百姓唱的。
在三川地区,除了用汉语演唱的“花儿”,还有用当地土语演唱的情歌“库咕茄”(土语,意为葫芦搭架),曲调较为古老,低缓婉转。
在记者提议下,徐秀福唱起“库咕茄”,果然与“花儿”不同,在情绪上更为欢快,连一旁的“花儿”高手喇虎也不由跟着低声吟唱起来。
同仁土族:隆务河谷奇特的“同族异语”现象隆务河是黄河的支流,汉语意为“九条溪流汇成的地方”。
同仁县境内的隆务河畔,藏语称为热贡地区,这里以热贡艺术享誉海内外,是隆务河谷的土族、藏族等民族同胞共同创造的。
到达同仁,记者才得知,虽然同仁土族大约只有8万人,却分为吾屯村和年都乎乡两个方言小区:吾屯村土族使用吾屯话,为汉语和藏语混合的一种土语;年都乎乡土族使用保安语,与保安族的语言基本相通。
这些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浓厚兴趣,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王远新称之为“同族异语”现象,他指出,这反映了土族“族源多元”的复杂状况。
记者分别前往吾屯村和年都乎乡进行实地考察。
隆务河流域有一系列的古寨堡,保安古城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
保安族原来就居住在这里,族名也来源于此,清代中期才从这里全族辗转迁徙到今甘肃省大河家镇一带。
当地的藏族朋友索南多杰带着记者来到保安城。
走进保安城的关帝庙,殿内的关公泥塑还没有完工,尚未上彩,保持着黄泥本色。
二郎神坐在旁边,这里的二郎神额头正中有第三只眼。
而两厢墙上则是藏传佛教明王的图像。
一位泥塑师傅正坐在殿前石阶上仔细地塑造关公的双手。
记者和师傅攀谈起来,师傅名叫三智,是吾屯上庄的土族、父亲斗尕是国家评选的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三智是斗尕的大儿子,“我父亲唐卡、雕塑都很擅长,我向父亲学习的主要是泥塑。
父亲现在就在家里,你去拜访他,他会很高兴”。
告别三智,按照他指点的路线,记者和索南多杰一起来到吾屯上庄。
斗尕家里有五六个远方而来的唐卡学徒。
斗尕一共教过50多个学生。
“我年纪大了,眼神没原来好了,要用放大镜,不过手还没问题。
现在,我把我的技艺传给了我的儿子和徒弟们,有的徒弟在当地名气还很大,还有个侄子已经接近我的水平了。
对于热贡艺术的前途,我不担心。
”斗尕说。
在二楼的画室,斗尕揭开保护唐卡的绢布,为记者逐一介绍他的唐卡作品。
形式上,从一般的彩色唐卡到黑唐、金唐、银唐都有;内容上,有一般的世俗内容,也有反映藏传佛教学术谱系的唐卡,还有藏密修持使用的唐卡,斗尕都一一道来。
看完唐卡,已是日色偏西,斗尕和小儿子尕藏尼玛一直送记者到村口。
夕阳西下,吾屯上寺的宝塔七彩灿烂,一位土族妇女推着婴儿车走过塔前,宛若画中。
索南多杰有亲戚在年都乎乡郭麻日村,他带着记者去走亲戚。
来到郭麻日,整个村子就是一个寨堡,寨墙保存基本完好,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生活空间。
索南多杰的亲戚家是一个保存较好的古代民居。
木门上贴着汉族的门神,钉着新月形的铜牌,还挂着辟邪的树枝,两边是藏语的对联,门额横幅是藏语的吉祥用语。
走进院子,可以看到房屋为土木结构,分为两层,占地很小,非常紧凑,没有三川土族民居那么宽敞,也没有美丽的大花坛。
家中的媳妇尕玛措告诉记者,她是蒙古族姑娘,来自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会用蒙古语、年都乎土语(保安语)、藏语、汉语交流。
这可真是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的现象。
包括郭麻日在内的年都乎乡使用的土语是一种保安语。
保安语分为两支,一支是聚居在大河家镇的保安族使用的保安语,他们生活在三川地区的黄河对岸,另一支就是年都乎保安语。
保安族学者马世仁、马沛霆告诉记者,他们来这里进行田野调查时非常震惊,因为这里的农民所说的语言和自己的语言几乎完全一致。
“听到这里乡下的土族老太太嘴里蹦出和自己语言一样的词句,那种感觉真是难以言表。
”马沛霆说。
回到西宁,记者遇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他正要去同仁吾屯上庄拜访他的朋友——唐卡画师娘本。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对热贡艺术近年的发展很了解,“2008年,国家批准成立‘热贡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这是我国第三个、西部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这里有许多东西值得保护和研究”。
互助土族:湟水北岸的七彩人文互助片区的土族主要居住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以及甘肃的天峻等县,这些地区大都在湟水以北。
互助片区位于西宁的东北方向,元末明初的史籍中开始出现“西宁州土人”的相关记载。
夏天来到互助,让人流连忘返。
南边属于湟水谷地,是青海最重要的农耕区之一,北边是祁连山脉的达坂山崔嵬高峻,峰顶云雾缭绕。
在路边的青稞或麦地里,土族妇女在辛勤劳作,进入五十镇、丹麻乡一带,有的还穿着土族民族服装。
因为是油菜花渐次开放的时节,路边不时可以看到整齐的蜂箱和远道而来的养蜂人。
到互助,记者才惊讶地发现,一个县竟然有六七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麻土族花儿、土族婚礼、土族轮子秋、土族服饰、安昭舞。
在互助有一些新建的土族风情园,集中展示这些文化遗产。
虽然大都是一些商业开发,但是作为民族文化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用,直接服务于当地社会的发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记者和一些国内外的民族、民俗学者来到一个土族风情园,一起观察这个土族文化产业项目,也颇有意思。
来自匈牙利的青年民族学者大卫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安德明研究员一起参加土族游戏活动I引来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空地上正在表演的“轮子秋”是一种互助土族特有的传统体育活动。
简单地说,是一种转动的秋千。
随着圆盘转动,土族阿姑和小伙做出“雄鹰展翅”、“孔雀三点头”、“春燕串柳”等造型,看上去动作舒展,也有些惊险,让人不由捏了一把汗。
一位学者告诉记者,近年来,在西宁周边地区,互助县的文化产业发展是最好的,这和青海省这些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关,互助合理利用土族文化资源,打造出七彩互助的文化品牌。
这是目前互助土族地区发展好于民和和同仁的原因之一。
西北民族走廊大家庭中的土族文化土族的族源、土族内部各族群之间的差异、土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融等一系列学术问题都广受学术界关注。
土族与西北民族走廊上其他民族的文化关系引起记者极大的兴趣,记者发现,在各地土族的民间故事中也有不少有意思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