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及答案(word)
【化学】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及答案

【化学】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用氢氧化钠干燥气体B.食物腐烂C.用活性炭净水器净水D.用汽油清洗油污【答案】B【解析】A. 用氢氧化钠干燥气体, C. 用活性炭净水器净水,D. 用汽油清洗油污,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 食物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D.电解水时,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答案】C【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A正确;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大量热,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B正确;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实验现象描述不与事实符合,应为“有无色气体生成”,故C错误;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说法正确,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D正确.故选C.3.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古代就有许多发明和创造,在现代有继承和发展。
下列不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A.烧制陶瓷 B.玉石雕刻C.黄酒酿造 D.火药爆破【答案】B【解析】A、烧制陶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玉石雕刻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黄酒酿造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火药爆破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4.智能手机是一种多功能通讯工具, 一款智能机通常含有 41 种以上的化学元素。
手机屏幕大部分用的是硅酸铝玻璃, 下列关于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正确的是A.透光性好B.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C.易溶于水D.见光易分解【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硅酸铝玻璃可做手机屏幕,故它的透光性好,常温下不易与氧气反应,难溶于水,见光不易分解。
【化学】中考化学《走进化学世界》题20套(带答案)

【化学】中考化学《走进化学世界》题20套(带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达不到实验目的是()A.用图1所示的装置加热蒸发NaCl饱和溶液制备NaCl晶体B.用图2所示装置制取少量CO2气体C.在实验室中,用图3所示装置除去少量黄河水中的泥沙D.用图4所示装置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HC1气体【答案】D【解析】【分析】蒸发时玻璃棒要沿着一个方向搅拌,等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详解】A、蒸发是利用加热的方法,使溶液中溶剂变为气态而析出溶质的过程,可用加热蒸发NaCl饱和溶液制备NaCl晶体,故A正确;B、实验室可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可用图2所示装置制取少量CO2气体,故B正确;C、泥沙难溶于水,可用过滤的方法除去少量黄河水中的泥沙,故C正确;D、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D不正确。
故选D。
【点睛】制取二氧化碳,装置内有多孔隔板,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2.托盘天平静止时,指针偏向右边,若不再调平,就称药品,则读数为5时,药品实际质量()A.等于5克B.小于5克C.大于5克D.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当指针不在分度盘中央而偏右时,就开始称量,说明在未加砝码时,右边已经重了;在称量时是左物右码,只有左边多加称量物才能使天平达到平衡。
读数为5时,只有左边加入多于5g的药品才能使天平达到平衡,则称得的药品的质量大于5克。
故选C。
3.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答案】A【解析】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B、爆竹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煤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高温煅烧石灰石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钙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化学】中考化学《走进化学世界》题20套(带答案)

【化学】中考化学《走进化学世界》题20套(带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上下震荡洗涤试管 B.读取液体体积C.塞进橡胶塞 D.过滤【答案】B【解析】A、洗涤试管的正确方法是:用手指拿住试管,用手腕摆动B. 读取液体体积,应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 C. 将试管放在桌面上,塞进橡胶塞,易将试管压坏;应拿起试管将塞子旋进试管; D. 过滤时应将玻璃棒轻轻靠在三层滤纸处,避免因滤纸破损导致过滤失败;选B2.下列实验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中,正确的是A.酒精灯:加热,使用后应吹灭并盖上灯帽B.量筒:测量液体体积,不能被加热C.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管口应向上,防止液体流出D.托盘天平:称量药品,药品直接放置在托盘上【答案】B【解析】A、酒精灯:加热,使用后不应吹灭并盖上灯帽,应用灯帽盖灭,以免失火,故A错误;B、量筒:只能测量液体体积,不能被加热,加热有可能使量筒炸裂,故B正确;C、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管口应向下,以免腐蚀胶帽,故C错误;D、托盘天平:称量药品,药品不应直接放置在托盘上,以免腐蚀托盘,故D错误。
点睛∶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量筒只能用于测量液体体积,胶头滴管应悬空竖直,药品不应直接放置在托盘上。
3.以下我国古法酿酒工艺中,以发生化学反应为主的过程是()A.酒曲捣碎B.酒曲发酵C.高温蒸馏D.泉水勾兑A.A B.B C.C D.D【答案】B【解析】【详解】A、酒曲捣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酒曲发酵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C、高温蒸馏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泉水勾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B。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赏中华诗词,品生活之美。
下列诗词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本诗句中的烽火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本诗句说的是一夜下了很多雪,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本诗句写的是狂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本诗句主要是写景,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023—2024学年人教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分层训练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人教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分层训练题含答案人教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选择题。
(16题)1、亚硝酸钠是一种工业用盐,人若误食会中毒。
下列选项中给出了亚硝酸钠的部分性质,则有关亚硝酸钠性质归类的判断错误的是()A.亚硝酸钠有咸味——物理性质B.亚硝酸钠受热易分解——物理性质C.亚硝酸钠为白色固体——物理性质D.亚硝酸钠有毒——化学性质2、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变色B.有其他物质生成C.放出气体D.生成沉淀3、下列物质常温下呈液态的是()A.牛奶B.空气C.玻璃D.石块4、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挥发B.高粱经发酵得到乙醇C.干冰升华D.浑浊的河水过滤后变清5、下表列举了法拉第《蜡烛的故事》中涉及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选项问题对问题的回答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主要成分是石蜡蒸气B火焰为什么向上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C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6、在擦玻璃时,人们时常向玻璃上“哈气”,再擦会更干净,这说明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是()A.二氧化碳B.氮气C.水蒸气D.氧气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液体过滤B.闻气体气味C.检查装置气密性D.给液体加热8、淀粉溶液是一种常见的化学试剂,它遇到碘水呈蓝色,维生素C能使淀粉-碘溶液褪色。
根据上述的信息,采用右图所示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便可比较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
实验时,除正确操作外还必须控制相关物质的量,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你不妨动手试一试,你认为实验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A.烧杯的大小必须相等B.烧杯中的淀粉-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C.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体积必须相等D.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必须相等9、下列叙述前者是物理性质,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A.氧气具有氧化性氧气液化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一氧化碳燃烧C.铁具有导电性铁生锈D.食盐具有咸味食盐在水中溶解10、下列四组仪器中,都能加热的一组是()A.水槽、烧杯、试管B.量筒、蒸发皿、集气瓶C.烧杯、试管、燃烧匙D.表面皿、集气瓶、烧瓶11、小新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黑色物质的成因12、下列变化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 醋的酿造B. 烟花燃放C. 盐酸挥发D. 铁锅生锈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志是仪器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B.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C.连接玻璃导管与乳胶管时,直接将导管旋进乳胶管D.洗净的试管用抹布擦干后放在指定的地方14、日常生活中,下列区分各物质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A.食盐和蔗糖——尝味道B.白酒和白醋——闻气味C.蒸馏水和矿泉水——看颜色D.铁片和铜片——看颜色15、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原卷版)_1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1.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用铁制作炊具B.用氢气充气球C.燃放礼花D.用铜制成导线2.实现绿色化学有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A.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B.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C.燃放烟花爆竹,增添节日气氛D.改进污水处理技术,减少水体污染3.科技展中有一幅彩图,其内容是一只漂亮的小鸟和水中的金鱼生活在“一起”,制作这个鸟笼的高分子薄膜必须具备的性质是()A.绝热B.隔水透气C.导电D.透水4.下列图片中的内容属于化学对人类贡献的是())A.甲做完实验后,将剩余的试剂倒回原试剂瓶B.乙在点燃酒精灯时,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C.丙在取稀盐酸时,在无用量说明的情况下,量取了1﹣2mLD.丁直接用手将粉末状药品加入试管中6.下列仪器使用不当的是()A.用烧杯做反应容器B.在试管中进行化学反应C.在量筒中溶解食盐配制食盐水D.在烧杯中溶解固体药品7.下列有关蜡烛燃烧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A中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B.实验B中的白瓷板表面有炭黑C.实验C中外焰部分火柴模最先碳化D.实验D中的“白烟”不能再次被点燃8.小明给试管里的水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了,你认为下列哪些原因会导致试管炸裂()①试管外壁有水① 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①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中的水① 试管中的水超过了试管容积的1/3 ①试管底部接触到了酒精灯的灯芯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9.(2024·重庆·中考真题)五育并举,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
在下列劳动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扫地B.生火C.摘菜D.提水10.(2024·湖南·中考真题)质量守恒定律探究实验中,涉及到的部分实验操作如下,其中安全、规范的是()A.点燃酒精灯B.倾倒液体C.加铁钉D.称量11.复印机复印资料时,常能闻到—股特殊的气味,这种气味就是臭氧的气味。
【化学】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测试(含答案)(word)

【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综合测试(含答案)(word)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1.下图所示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雪融化B.燃料燃烧C.橙子榨汁D.品红溶液【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燃料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苹果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酒精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
2.对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A.通过闻气味区别厨房中的醋和白酒B.往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该沉淀一定是BaSO4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该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答案】A【解析】分析: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并不一定说明是硫酸钡,也可能是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新的杂质.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解答:解: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闻气味可以区分,故此选项正确.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可说明有可能生成了硫酸钡、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故此选项错误.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氯化镁的杂质,正确的做法是加入稀硫酸除掉氧化镁,故此选项错误.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只要在降温过程溶液达到饱和时即可,故此选项错误.故选A3.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只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氧气炼钢B.铜制作导线C.硫酸除铁锈D.二氧化碳制碳酸饮料【答案】B【解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中考化学《走进化学世界》题20套(带答案)

【化学】中考化学《走进化学世界》题20套(带答案)一、选择题1.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答案】B【解析】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这一过程中落花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B。
点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2.下列实验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中,正确的是A.酒精灯:加热,使用后应吹灭并盖上灯帽B.量筒:测量液体体积,不能被加热C.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管口应向上,防止液体流出D.托盘天平:称量药品,药品直接放置在托盘上【答案】B【解析】A、酒精灯:加热,使用后不应吹灭并盖上灯帽,应用灯帽盖灭,以免失火,故A错误;B、量筒:只能测量液体体积,不能被加热,加热有可能使量筒炸裂,故B正确;C、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管口应向下,以免腐蚀胶帽,故C错误;D、托盘天平:称量药品,药品不应直接放置在托盘上,以免腐蚀托盘,故D错误。
点睛∶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量筒只能用于测量液体体积,胶头滴管应悬空竖直,药品不应直接放置在托盘上。
3.关于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探究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将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不变浑浊,说明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B.呼出气体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呼出气体中不含氧气C.空气不能在干燥玻璃片上形成水雾,说明空气中不含有水蒸气D.对着干燥玻璃片哈气形成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增多【答案】D【解析】【详解】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将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变浑浊,是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少(体积分数为0.03%),不能说明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错误;B、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呼出气体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是因为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不能说明呼出气体中不含氧气,错误;C、水蒸气遇冷能凝结成水雾,空气不能在干燥的玻璃片上形成水雾,不能说明空气中不含有水蒸气,错误;D、水蒸气遇冷能凝结成水雾,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形成水雾,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增多,正确。
【化学】中考化学《走进化学世界》题20套(带答案)

【化学】中考化学《走进化学世界》题20套(带答案)一、选择题1.如图,在一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容器中有一枝燃着的蜡烛,现用一只杯子将蜡烛罩住,猜想一下,杯子内会有什么现象发生()A.蜡烛燃烧不变,液面不变B.火焰逐渐熄灭,液面下降C.蜡烛燃烧更旺,液面上升D.火焰逐渐熄灭,液面上升【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随着蜡烛的燃烧,杯子中的氧气越来越少,蜡烛的火焰会逐渐熄灭;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和澄清石灰水反应,使杯子内的气压减小,水就会进入杯子,液面上升;故选:D。
2.下列仪器中,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有①试管②集气瓶③瓷质蒸发皿④量筒⑤烧杯⑥燃烧匙⑦石棉网A.①④⑤⑥⑦B.①③⑥⑦C.①③⑤⑥⑦D.①②③⑤⑥【答案】B【解析】:①试管②集气瓶③瓷质蒸发皿④量筒⑤烧杯⑥燃烧匙⑦石棉网.中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瓷质蒸发皿、燃烧匙、石棉网;集气瓶、量筒不能用于加热;烧杯可垫石棉网加热.故选B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夜幕降临,城市霓虹灯通电后发出美丽的亮光B.青铜受热熔化后浇铸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C.“侯氏制碱法”用空气、水、食盐生产纯碱和化肥D.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蒸馏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霓虹灯发光的原理是外电源电路接通后,变压器输出端就会产生几千伏甚至上万伏的高压.高压加到霓虹灯管两端电极上时,使气体的电离.带电粒子与气体原子之间的碰撞,多余的能量就以光子的形式发射出来,这就完成了霓虹灯的发光点亮的整个过程,属于物理变化.B、青铜受热熔化后浇铸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只是物质的形状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侯氏制碱法”用空气、水、食盐生产纯碱和化肥,由空气、水、食盐到纯碱和化肥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蒸馏水,是将自来水中的杂质与水分离属于除杂类,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4.下列是“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其中错误的是()A.取用氯化钠固体B.称量氯化钠固体C.量取水的体积D.溶解【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应用药匙取用,瓶塞应倒放,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D、溶解时,为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可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化学】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及答案

【化学】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用KClO3和MnO2制取O2,并回收MnO2和KCl的装置如下,其中正确的是()A.制取O 2B.溶解C.过滤D.蒸发结晶【答案】B【解析】【分析】A、收集氧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B、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促进固体的溶解;C、根据过滤的注意事项考虑;D、蒸发时要用玻璃棒搅拌。
【详解】收集氧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图示是向下排空气法,故A错;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促进固体的溶解,故B正确;过滤的注意事项:玻璃棒末端放在三层滤纸一边,不能放到滤纸上缘,漏斗尖嘴部分紧贴烧杯内壁,故C错;蒸发时要用玻璃棒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使液滴飞溅,故D错。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
2.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叙述不是化学变化的是()A.人吃进的食物逐渐被消化B.人体的呼吸作用C.使用煤气作燃料烧饭做菜D.水在冰箱里结成冰【答案】D【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食物被消化的时候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 人体的呼吸作用有二氧化碳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C.煤气作燃烧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D. 水在冰箱里结成冰,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故选D。
3.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下列①一④描述的是两种物质的性质或变化,其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变化的是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②水的汽化和氦气的液化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A.②③B.②④C.①④D.①③【答案】A【解析】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都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②水的气化和氦气的液化都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都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都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化学】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及答案

【化学】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牛奶变酸、水利发电B.干冰升华、钢铁生锈C.酒精挥发、蜡烛熔化D.光合作用、木炭燃烧【答案】B【解析】A、牛奶变酸有新物质酸性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水力发电是通过水的流动做功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C、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熔化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吸入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氧气和有机物,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B。
点睛: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
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D.电解水时,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答案】C【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A正确;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大量热,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B正确;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实验现象描述不与事实符合,应为“有无色气体生成”,故C错误;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说法正确,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D正确.故选C.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石油分离出汽油、煤油和柴油等B.小苏打焙制糕点C.工业上分离空气制取氧气、氮气D.膜法和热法淡化海水【答案】D【解析】【详解】A. 石油分离出汽油、煤油和柴油等是利用几种成分的沸点不同将物质分离,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A选项错误;B、小苏打焙制糕点的过程中,由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故是化学变化,故B选项正确;C、工业上分离空气制取氧气、氮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C选项错误;D、膜法和热法淡化海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D选项错误。
走进化学世界(含答案)

走进化学世界一、单选题(共6道,每道10分)1.有关物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需要加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C.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D.发光发热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答案:C解题思路:A.不需要加热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物理变化,如钢铁生锈、食物腐烂等不需要加热即可发生,均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加热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错误;C.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故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C正确;D.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发热属于物理变化,D错误。
故选C。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物质的变化2.下列物质的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牛奶变酸B.铁器生锈C.铁杵磨成针D.粮食酿酒答案:C解题思路: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无新物质生成。
A.牛奶变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显酸性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B.铁器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C.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正确;D.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错误。
故选C。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物质的变化3.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气味B.可燃性C.沸点D.硬度答案:B解题思路: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别在于该性质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气味、沸点、硬度等性质均不需要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A、C、D错误,而可燃性需要在燃烧这个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B。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物质的性质4.下列实验项目所选择的仪器错误的是( )A.较多量液体反应——烧杯B.少量试剂的反应——试管C.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D.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答案:D解题思路:A.烧杯用于较多量液体反应,A正确;B.试管用于少量试剂的反应,B正确;C.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C正确;D.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药品,D错误。
最新 中考化学走进化学世界20篇(附带答案解析)(word)

最新中考化学走进化学世界20篇(附带答案解析)(word)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1.下列生产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油分馏 B.C.湿衣服晾干 D.淀粉转化成葡萄糖【答案】D【解析】A、石油分馏过程中将石油的成分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灯泡通电发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C、湿衣服晾干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淀粉转化成葡萄糖过程中有新物质葡萄糖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故选D。
点睛: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在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天然气燃烧B.把水烧开沸腾C.铁锅生锈D.蔬菜腐烂【答案】B【解析】【详解】A、天然气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B、把水烧开沸腾只是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物质本身没变,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合题意;C、铁锅生锈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D、蔬菜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点睛】一般情况下燃烧指的是化学变化3.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A B.B C.C D.D【答案】C【解析】A、将试管放在桌面上,把橡胶塞压入试管口,易导致压坏试管;B、氢氧化钠易潮解且有很强的腐蚀性,应放在烧杯中称量;C、浓硫酸的密度比水的大,溶于水放出大量热,且腐蚀性太强,稀释浓硫酸时,应酸入水,正确;D、测待测溶液pH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并滴在pH试纸的一端上,显色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相同颜色的pH值,将试纸伸入待测液,会导致污染试剂。
故选C。
4.下列做法能达到目的的是A.将NaOH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后过滤制取氢氧化铜Cu(OH)2B.用过滤的方法可以把NaCl 和NaOH分开C.清洗试管中附着的铜:向试管中注入稀硫酸,振荡D.鉴别硫酸铵和氯化铵两种氮肥:分别与熟石灰混合后研磨,闻气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
【化学】中考化学《走进化学世界》题20套(带答案)

【化学】中考化学《走进化学世界》题20套(带答案)一、选择题1.“三不一要”原则,即剩余药品的处理方法.具体是就是: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称量固体药品 B.检查装置气密性C.取用液体药品 D.稀释浓硫酸【答案】B【解析】A、用天平称量质量时应该左物右码,错误;B、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正确。
C、液体药品应该装在细口瓶中,错误;D、稀释浓硫酸应酸入水,错误。
故选B。
3.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答案】A【解析】A、点燃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燃,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易引发灯内酒精着火,甚至酒精灯爆炸;B、倾倒液体时,试管和试剂瓶要倾斜,试剂瓶口要紧靠试管口,标签要向着手心,瓶盖倒放在桌面上。
C、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且要用外焰加热,先均匀加热,后对准药品固定加热。
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呈45°角。
D、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的质量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
选A4.下列仪器中,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有①试管②集气瓶③瓷质蒸发皿④量筒⑤烧杯⑥燃烧匙⑦石棉网A.①④⑤⑥⑦B.①③⑥⑦C.①③⑤⑥⑦D.①②③⑤⑥【答案】B【解析】:①试管②集气瓶③瓷质蒸发皿④量筒⑤烧杯⑥燃烧匙⑦石棉网.中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瓷质蒸发皿、燃烧匙、石棉网;集气瓶、量筒不能用于加热;烧杯可垫石棉网加热.故选B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塞紧橡皮塞B.加热液体C.取用液体D.读出液体的体积【答案】D【解析】【详解】A、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取液后的胶头滴管不能倒置,以防止腐蚀胶头,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1.化学实验室使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使用时,一定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和操作规程,图中适合贴在实验室常用的浓酸、浓碱药品柜上的图标是()A. AB. BC. CD. D2.对着窗户上的玻璃吹气,一会儿玻璃上就会出现水雾,由此说明了()A.在呼吸时,吸入了大量水蒸气B.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水蒸气比空气中的水蒸气多C.人体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D.空气中不含有水蒸气3.以下的科学活动不属于化学研究对象的是()A.黑火药成分的研究B.过山车运转速度的测定C.隔水透气鸟笼的研制D.分子、原子性质的探究4.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C.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火焰,放热并产生白烟5.某同学在观察镁条燃烧时记录了如下现象:①发出耀眼的强光 ①放出大量的热 ①镁条变短 ①镁条由银白色固体变成了白色固体。
请帮助他选出能作为判断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A. ①B. ①C. ①D. ①6.下列有关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A. AB. BC. CD. D7.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C.氧气不易溶于水D.木炭可以在氧气中燃烧8.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向青少年连续开展多次报告。
下列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A.选项AB.选项BC.选项CD.选项D9.下列关于实验安全的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实验室不必备有灭火器等防火器材B.浓硫酸沾到皮肤时,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C.化学实验室空间较小,易燃易爆物跟其他物质可混存D.一切能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均不要进行10.某学生俯视量筒内液体读数为20mL,则实际液体体积为()A.大于20mLB.小于20mLC.等于20mLD.无法判断11.下列加热试管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加热试管时,试管口不对着自己或他人B.试管底部要接触灯焰中温度最高的焰心C.加热试管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D.加热试管时,试管外壁要干燥12.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可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且杯内壁变黑,由此可以得到启发:从失火的高层楼房逃生,应选择的正确方法是()A.用干毛巾捂住口鼻,往楼下冲B.尽量往楼顶跑C.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撤离D.若得不到及时救援,可跳楼13.李林同学在不同季节的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春天——花朵掰成花瓣B.夏天——粮食酿成美酒C.秋天——水果榨成果汁D.冬天——冰砖凿成冰雕14.在蜡烛燃烧的实验中,观察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雾,片刻后取下,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化学】中考化学《走进化学世界》题20套(带答案)

【化学】中考化学《走进化学世界》题20套(带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过滤 B.倾倒液体 C.点燃酒精灯D.移走蒸发皿【答案】B【解析】A.过滤操作中注意事项较多,可总结为: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液面低于滤纸边远、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烧杯尖嘴靠在玻璃榜上、玻璃棒下端靠在三层滤纸的中间、漏斗下端靠在烧杯的内壁上,无玻璃棒引流,故A错误;B.液体药品的取用时,瓶口紧挨、标签朝向手心、瓶塞倒放,故B正确;C.酒精灯使用中经常要注意:二查二禁一不可,包括查灯芯是否齐整、酒精是否适量、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就酒精、不可吹灭等,故C错误;D.移走加热的蒸发皿需要用坩埚钳完成,以防烫伤,故D错误;故选B。
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D.电解水时,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答案】C【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A正确;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大量热,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B正确;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实验现象描述不与事实符合,应为“有无色气体生成”,故C错误;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说法正确,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D正确.故选C.3.量取液体时,某学生俯视读数为5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平视读数为3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A.大于20mL B.小于20mL C.等于20mL D.无法确定【答案】B【解析】【详解】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
该学生倾倒液体前俯视液面,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5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平视读数为30mL,那么实际体积应等于30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小于20mL。
【化学】中考化学《走进化学世界》题20套(带答案)

【化学】中考化学《走进化学世界》题20套(带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铁杵磨针B.胆矾研碎C.死灰复燃D.木已成舟【答案】C【解析】A、铁杵磨针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胆矾被研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C、死灰复燃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D、葡萄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C。
点睛: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石油用于炼制汽油、煤油等燃料B.生石灰用作干燥剂C.氮气用作保护气D.盐酸除铁锈【答案】A【解析】A、石油用于炼制汽油、煤油等燃料是利用了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控制温度将各成分分离的过程,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利用其物理性质,正确;B、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利用了化学性质,错误;C、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错误;D、盐酸除铁锈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故利用了化学性质,错误。
故选A。
3.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A B.B C.C D.D【答案】C【解析】A、将试管放在桌面上,把橡胶塞压入试管口,易导致压坏试管;B、氢氧化钠易潮解且有很强的腐蚀性,应放在烧杯中称量;C、浓硫酸的密度比水的大,溶于水放出大量热,且腐蚀性太强,稀释浓硫酸时,应酸入水,正确;D、测待测溶液pH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并滴在pH试纸的一端上,显色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相同颜色的pH值,将试纸伸入待测液,会导致污染试剂。
故选C。
4.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以蜡烛为主题,对青少年发表了一系列演讲,其演讲内容被编成《蜡烛的化学史》一书。
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蜡烛燃烧时,在顶端会形成一个液态石蜡的凹槽B.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的白烟是水蒸气C.蜡烛燃烧时,液态石蜡抵达烛芯上汽化并燃烧D.拿住火柴梗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约1 -2 s后取出,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炭化变黑【答案】B【解析】A、蜡烛燃烧时,温度升高,蜡烛会熔化,在顶端会形成一个装满了液态石蜡的凹槽,正确;B、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入的可燃物是蜡的蒸气,而不是水蒸气,错误;C、蜡烛燃烧时,液态的蜡要气化,液态石蜡抵达烛芯上端汽化并燃烧,正确;D、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拿住火柴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约1-2s后取出,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炭化,正确。
【化学】中考化学《走进化学世界》题20套(带答案)

【化学】中考化学《走进化学世界》题20套(带答案)一、选择题1.节约原则,即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没有说明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取用,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2.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古代就有许多发明和创造,在现代有继承和发展。
下列不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A.烧制陶瓷 B.玉石雕刻C.黄酒酿造 D.火药爆破【答案】B【解析】A、烧制陶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玉石雕刻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黄酒酿造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火药爆破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3.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答案】A【解析】A、点燃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燃,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易引发灯内酒精着火,甚至酒精灯爆炸;B、倾倒液体时,试管和试剂瓶要倾斜,试剂瓶口要紧靠试管口,标签要向着手心,瓶盖倒放在桌面上。
C、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且要用外焰加热,先均匀加热,后对准药品固定加热。
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呈45°角。
D、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的质量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
选A4.下列是“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其中错误的是()A.取用氯化钠固体B.称量氯化钠固体C.量取水的体积D.溶解【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应用药匙取用,瓶塞应倒放,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D、溶解时,为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可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最新走进化学世界难题及答案(word)

C、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属于物理变化,故C选项错误;
D.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D选项错误。故选A。
【答案】B
【解析】A、烧制陶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玉石雕刻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黄酒酿造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火药爆破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考点∶考查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
16.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火药的使用B.用铁矿石冶铁C.烧结黏土制陶瓷D.打磨磁石制指南针
【答案】D
【解析】
A、火药的使用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氮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用铁矿石炼铁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烧结粘土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打磨磁石制指南针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会导致液体沸腾喷出伤人,故A正确;
B、使用胶头滴管时,用自来水冲洗,会使滴管沾有自来水,自来水中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所以能污染试剂,故B正确;
C、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发生火灾,故C错误;
D、用量筒量液读数时,视线偏高(俯视)会导致读数偏大;故D正确;故选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及答案(word)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1.标签向着手心,以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污染或腐蚀标签;2.“三不一要”原则,即剩余药品的处理方法.具体是就是: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3.对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A.通过闻气味区别厨房中的醋和白酒B.往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该沉淀一定是BaSO4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该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答案】A【解析】分析: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并不一定说明是硫酸钡,也可能是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新的杂质.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解答:解: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闻气味可以区分,故此选项正确.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可说明有可能生成了硫酸钡、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故此选项错误.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氯化镁的杂质,正确的做法是加入稀硫酸除掉氧化镁,故此选项错误.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只要在降温过程溶液达到饱和时即可,故此选项错误.故选A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不规范的是()A.给液体加热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C.闻药品气味D.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药品【答案】A【解析】【详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所示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标签未朝向手心,错误,符合题意。
C、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固体药品的取用时,试管横放,用纸槽或药匙,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避免沾在试管壁上。
图中所示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在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天然气燃烧B.把水烧开沸腾C.铁锅生锈D.蔬菜腐烂【答案】B【解析】【详解】A、天然气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B、把水烧开沸腾只是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物质本身没变,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合题意;C、铁锅生锈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D、蔬菜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点睛】一般情况下燃烧指的是化学变化6.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古代就有许多发明和创造,在现代有继承和发展。
下列不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A.烧制陶瓷 B.玉石雕刻C.黄酒酿造 D.火药爆破【答案】B【解析】A、烧制陶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玉石雕刻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黄酒酿造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火药爆破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称量固体药品 B.检查装置气密性C.取用液体药品 D.稀释浓硫酸【答案】B【解析】A、用天平称量质量时应该左物右码,错误;B、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正确。
C、液体药品应该装在细口瓶中,错误;D、稀释浓硫酸应酸入水,错误。
故选B。
8.安徽省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下列是省内四地市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其过程主要体现的是化学变化的是()A.芜湖汽车组装B.铜陵冶炼金属C.六安水力发电D.淮南开采煤矿【答案】B【解析】【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A、汽车组装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B、冶炼金属过程中,生成金属单质,是化学变化;C、水力发电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D、开采煤矿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故选B。
【点睛】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9.下列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的是A.滴水成冰 B.瓷器破碎 C.铁锅生锈 D.积雪融化【答案】C【解析】A.滴水成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瓷碗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铁锅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D.积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C。
10.央视的“诗词大会”近年来火遍全国,诗词、名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下列诗句或名著事件的描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春风又绿江南岸B.日照香炉生紫烟C.诸葛亮草船借箭D.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过程中,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A选项正确;B、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过程中,烟雾缭绕,是因为物质的状态改变导致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选项错误;C、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属于物理变化,故C选项错误;D.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1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粉笔折断B.棉纱织布C.木材燃烧D.汽油挥发【答案】C【解析】【详解】A.粉笔折断, B.棉纱织布,D.汽油挥发,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木材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下列关于蜡烛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A.“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B.“泪”说明蜡烛燃烧只发生物理变化C.“泪”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D.“泪”说明石蜡不能燃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泪”指的是高温下蜡烛融化变为液态,属于物理变化,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
考点:化学常识点评:本题属于对化学常识的考察,近几年中考加大了对化学常识记的考查力度,特别是和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
13.用试管加热时试管破裂,其原因可能是()A.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B.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1/3C.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D.先用外焰均匀加热,再固定位置加热【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试管对着人可能伤人,但是不会造成试管破裂,错误;B、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1/3可能造成液体外溅,错误;C、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炸裂,正确;D、先用外焰均匀加热,再固定位置加热是试管加热的正确方法,错误。
故选C。
14.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以蜡烛为主题,对青少年发表了一系列演讲,其演讲内容被编成《蜡烛的化学史》一书。
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蜡烛燃烧时,在顶端会形成一个液态石蜡的凹槽B.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的白烟是水蒸气C.蜡烛燃烧时,液态石蜡抵达烛芯上汽化并燃烧D.拿住火柴梗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约1 -2 s后取出,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炭化变黑【答案】B【解析】A、蜡烛燃烧时,温度升高,蜡烛会熔化,在顶端会形成一个装满了液态石蜡的凹槽,正确;B、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入的可燃物是蜡的蒸气,而不是水蒸气,错误;C、蜡烛燃烧时,液态的蜡要气化,液态石蜡抵达烛芯上端汽化并燃烧,正确;D、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拿住火柴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约1-2s后取出,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炭化,正确。
故选C。
15.生活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下叙述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牛奶变酸B.用食醋除去热水瓶内壁上的水垢C.云变成雨D.抹在墙上的石灰浆逐渐变硬【答案】C【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详解】A.牛奶变酸,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用食醋除去热水瓶内壁上的水垢时,醋酸分别与和碳酸钙、氢氧化镁发生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而被除掉,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C.云变成雨,只有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D.抹在墙上的石灰浆逐渐变硬,是因为石灰浆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故选C。
16.智能手机是一种多功能通讯工具, 一款智能机通常含有 41 种以上的化学元素。
手机屏幕大部分用的是硅酸铝玻璃, 下列关于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正确的是A.透光性好B.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C.易溶于水D.见光易分解【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硅酸铝玻璃可做手机屏幕,故它的透光性好,常温下不易与氧气反应,难溶于水,见光不易分解。
故选A。
1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B.称量10.05g固体C.液体加热D.量9.5mL液体【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来点燃另一个酒精灯,否则容易引起酒精灯着火爆炸,故A错误;B、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0.1g,故不能称量10.05g,故B错误;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且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的三分之一,故C正确;D、量取9.5mL液体应选用与之相近的10毫升的量筒,而不能选用100mL的,故D错误。
故选:C。
18.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解析】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B、爆竹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煤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高温煅烧石灰石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钙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19.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