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现象
审美现象的创造者例子
审美现象的创造者例子
审美现象的创造者例子之一是贝多芬。
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
他虽然生活在苦难中,但他的音乐却给人带来了欢乐和希望。
他的《命运交响曲》就是他个人经历的写照,也是他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与命运的斗争,最终战胜命运的故事。
贝多芬是一个真正的强者,他坚信“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并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真理的追求。
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也传达了他对人类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因此,贝多芬是一个创造审美现象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审美现象发生的机理
审美现象发生的机理
审美现象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是人类感知、理解、评价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和体验。
审美现象发生的机理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关键因素:
1. 感知觉:审美现象的发生始于人的感知觉。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人们能够接收外界的各种信息,并对其进行感知和辨认。
这些感知觉经验为审美体验提供了基础。
2. 情感反应:审美现象往往伴随着情感反应。
当人们面对美的事物时,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喜悦、愉悦、兴奋等。
情感反应在审美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和引导作用。
3. 认知过程:审美现象还涉及认知过程。
人们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对美的事物进行认知和理解。
认知过程包括对形式、色彩、构图等元素的感知,以及对意义、主题等方面的解读。
4. 文化和社会背景:审美现象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下,人们对美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可能存在差异。
文化
和社会因素在塑造审美观念和审美偏好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5. 创造和表达:审美现象不仅包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还包括创造和表达美的过程。
人们通过艺术、文学、音乐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
审美体验和创造力,进一步推动了审美现象的发展。
总之,审美现象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涉及感知觉、情感反应、认知过程、文化和社会背景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些机理,人们能够体验、理解和创造美,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体验。
审美现象的三要素包括()
审美现象的三要素包括()审美现象的三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观看过程。
这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了人们对于审美事物的感受和评价。
主体是指进行审美活动的个体,客体是指被观看、欣赏或评价的对象,观看过程则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主体是审美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体是观看者、欣赏者或评价者,是对于审美事物进行感知和体验的主要角色。
主体的审美能力和经验对于感受和评价审美对象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有良好审美素养的主体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到客体的美感,并从中获得愉悦和启发。
客体是审美现象的核心。
客体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事物,如艺术作品、自然风光、人物形象等。
客体的审美价值是观看者对其所产生的美感和情感的评价。
客体的审美价值往往与其形式、结构、色彩、情感表达等方面密切相关。
不同的观看者对于同一客体的评价可能存在差异,因为审美是主观的体验。
观看过程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观看过程包括主体对客体的感知、理解和评价。
观看者通过感官对客体进行感知,通过认知和情感加工对客体进行理解,并通过主观的评价来表达对客体的喜好或评价。
观看过程中的感知、理解和评价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决定了观看者对于客体的感受和评价。
审美现象的三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观看过程。
主体是进行审美活动的个体,客体是被观看、欣赏或评价的对象,观看过程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这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了人们对于审美事物的感受和评价,使我们能够从中获得美的愉悦和启发。
审美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和感知方式,通过欣赏、评价和创造美的事物,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丰富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知识点
美学试题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1、审美现象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主体)、(对象)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2、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美学史上曾流行过几种看法:第一中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以黑格尔为代表;第二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如柏拉图的美学;第三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的,如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的美学研究。
3、根据美学的知识学构成,美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有(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符号学美学)等4、根据美学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相应的分支学科有(艺术美学)、(教育美学)、(技术美学)等。
5、根据瑞士精神病理学家荣格的说法,自然美的原型是(原始自然崇拜文化)。
6、(1750)年,德国的(鲍姆嘉登)根据他在大学的讲义出版了关于感性学的著作,他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7、人本身所表现出的美主要表现在(人体美)、(人格美)两方面。
8、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美以(社会功利)为前提。
9、构成形式美的基本要素是(色)、(形)、(声)。
10、(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11、英国的画家和美学家(荷迦兹)在《(美的分析)》一书中说:波状线可以称之为“美的线条”。
蛇行线可以称之为“富于吸引力的线条”。
12、形式美基本要素的组合规律有(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节奏韵律)13、节奏可以分为(时间性)节奏和(空间性)节奏两个方面。
14、(多样统一)被称为形式美最高级的组合规律。
15、多样统一另一说法是(和谐)。
包括两中基本类型:(对比)及(调和)。
16、古罗马的(朗吉弩斯)第一次明确地论崇高和优美。
17、(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18、声音的(表情)功能和(象征)功能使它成为形式美的要素。
19、英国的(博克)认为“惊惧是崇高最高度的效果”。
20、根据康德的说法,(优美)与爱欲和女性美有关,(崇高)与攻击性和男性美有关。
21、优美和崇高可以理解为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一种是各方面的(和谐统一),一种是各方面的(对立冲突)。
生活中的审美现象举例
生活中的审美现象1. 什么是审美现象审美现象是指人们对艺术、自然、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感知和评价。
它是一种主观的、情感化的体验,涉及到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感官,同时也受到文化、教育、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在生活中,我们能够感知到许多美丽的事物,这些事物就是生活中的审美现象。
下面将以不同领域的审美现象为例,探讨其特点和价值。
2. 自然界的审美现象2.1. 日出日落•日出和日落是大自然中最美丽的景象之一。
当太阳升起或者落下的时候,天空呈现出多种绚丽的颜色,如红、橙、黄、蓝等。
这种颜色的渐变给人一种宁静、平和的感觉。
•日出日落的审美意义在于展示了大自然的魅力和无穷的创造力。
每一天都能欣赏到不同的天空颜色和形态,这些都是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美的享受。
2.2. 星空•星空是另一个自然界的美丽景象。
当夜幕降临时,星星会在黑暗的背景上闪烁,形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和光芒。
星空所给人的感觉是宇宙的广阔和人的渺小,给人以无限遐想和思考的空间。
•星空的审美价值在于其神秘、浩瀚的存在。
人们在星空下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宇宙的无限可能,这种感觉让人心境开阔,能够超脱尘世的纷杂和烦恼。
3. 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3.1. 绘画•绘画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色彩、线条和形状的运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绘画作品通常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展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
•绘画的审美价值在于其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给人们带来审美上的享受和思考的机会。
不同的绘画作品可以带给观者不同的情感体验,让人们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美的力量。
3.2. 音乐•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音乐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带给人快乐、悲伤、激动等不同的情绪体验。
•音乐的审美意义在于其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
不同的音乐作品可以带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让人们沉浸于美妙的音乐世界,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
4. 生活中的审美现象4.1. 建筑•建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审美现象之一。
美 学 第一章 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
审美现象的构成 1,审美主体 2,审美对象:审美客体 3,审美关系
1,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是与主体发生审美关系的自然、艺术、社会、 科学等多种多样的对象。审美对象中与审美主体及其 美感相对应的结构是多层次的。
1,形式层。(感官快适) 2,意蕴层。(情感理解) 3,道,存在。(生命承担)
《本源》:在谈到器具的器具性时, 他提到了这幅鞋的油画:
从梵高的画上,我们甚至无法辩论这双鞋是放在什么地方的.除了 一个不确定的空间外,这双农鞋的用处和所属只能归于无.鞋子上 甚至连地里的土块或田陌上的泥浆也没有粘带一点,这些东西本 可以多少为我们暗示它们的用途的.只是一双农鞋,再无别的.然而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 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 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 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 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 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 面包的稳靠性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喜悦,隐 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属于大地,它在 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本身 才得以出现而自持.
审美主客体之间关系
静观关系:无功利与无目的 对话关系:交流与共鸣 存在关系:主客融为一体
静观关系:无功利与无目的
《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对话关系:交流与共鸣
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
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 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美学
美学1.审美现象是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即:审美客体,以及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
2.人类对审美现象的反思是源远流长的,这一源远流长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的哦啊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3.审美意识分为:初级审美意识(最典型体现在:原始初民的生存劳动中)、高级审美意识4.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时间是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的。
5.“美学之父”:鲍姆加登6.Aesthetica(拉丁文,此词的德文Asthetik,英文Aesthetic)“感性学”,也就是今天讲的“美学”7.美学研究方法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
从学科性质来看,最核心、最本质的方法:哲学方法(理由:P25)8.美学研究的各种哲学方法所体现的基本原则:①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②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9.西方美学史的基本特色:他它始终被当作哲学的一个分支或组成部分来看,并与哲学史一起经历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10.11.悲剧理论:①亚里士多德:“过失说”“进化说”;②黑格尔:“矛盾冲突说”12.作家作品:宗炳《画山水序》;刘勰《文心雕龙》;司空图《诗品》13.朗吉弩斯《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
14.崇高的特点:(同“审美形态”)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优美的特点15.康德:①“数学的崇高”:体积大或数量大;②“力学的崇高”:力量的巨大和不可抗御16.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中和、神妙、气韵、意境17.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感性直观性、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不自觉性和突发性、非逻辑性、创造性)18.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19.艺术创造经历了触发、孕育、生产三个阶段20.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物质材料层、符号形式层、意象世界层、超验意境层、21.音乐艺术最鲜明地表现了时间艺术的根本特征22.德国美学家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发表于1795年,此书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而且对审美教育的性质、特征、作用也作了较系统的论述。
浅析自然界的审美现象——自然美
只有在和人类具有一定关系的情况下,美,才会变得有意义。 是一种敌对、恐惧、抗争的关系,后裔非要射掉九个太阳才
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简言之,也就是作为“审”这个动作 罢休,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形成一种审美关系。只有在以
发出的主体——人,与客观对象——“美”,发生了审美关系, 后,太阳对人类不再造成威胁和灾难并逐渐融入其生活,成
美,以“太阳”、“桂林的水”、“丽江的玉龙雪山”等自然现 命的“万,得出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不是 的,如果缺失了“审”这一动作发出的主体人,那么,也就
一成不变的。自然美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自然现象和人类建立 不存在任何审美的意义。比如,桂林的水,丽江的玉龙雪山,
作为一个动词,那么必定要有一个发出“审”这个动作的主 的对象受到人们赞颂,而是作为造成酷热与干旱的巨大灾
体,这里的主体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类。那么,“美”必定就 害,甚至威胁到人类生存的罪魁祸首。在这个神话故事里,
是作为被“审”的客观事物,客观对象。“审美”, 也就是说,美, 很显然,太阳和人类没有建立起亲近、和谐的关系,相反,
离开了主体人,也就没有所谓的美不美。例如,桂林的水, 为人类亲近、和谐、友好、共处的对象时,成为带给人类光
丽江的玉龙雪山,这些景象 , 如果离开了“审美”主体的人, 明和温暖的对象时,人类才会与之发生亲和关系并逐渐产生
也就没有了美的意义。
审美关系,才可被称作美,自然美。因此也说明,人类和自
2.“心外无物,于我心间”
人类自身之外的客观事物为美学之研究对象,而第三种观点 人类与自然产生审美关系的前提条件是,人类和自然发生了
则是转向以人类主观心理方面为研究对象。以上对美学研究 亲和关系。事实上,人类和自然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是充满
对象的典型的三种观点都代表了人们对美学这门新型学科 人类与自然抗争的、搏斗的历史。
美学
35、 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他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概念。所谓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脑海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32、 审美即教育。审美教育也有狭义和广义两层意指。狭义的美育指有意识的通过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提高人的整体精神素质,焕发人的精神风貌。广义的美育指通过审美活动,建构人向全面发展成长的存在方式,促进人向理想的、自由的、健康的、精神丰满的人生成。
33、 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审美是一种人生境界:(1)境界与人生境界;(2)从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艺术境界的生成。
21、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创构的以“境界”为核心的范畴的美学体系,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个理论模式,一个开山纲领。
22、 蔡元培的美学思想,都是以美育实践为轴心而展开和发挥的。提出了著名的“美育代宗教说”,成为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最早开拓者。
23、 主观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吕荧一开始就把美学定位于主观意识,提出“美是人的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
60、
61、 1853年,罗森克兰兹出版了《丑的美学》一书。
62 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1、在审美这种人生实践中,人能够相对全面而自由的占有自己的本质。所以审美活动本身必然包含对于美的发现、欣赏、创造与对丑的揭露、鞭挞和摒弃两个 侧面。2、美在过程中,美不是作为物化形态的结果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而是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所谓美丑。
美学
5、非理性的显性表征。与别的经验相比而言,无意识、直觉、非逻辑性、反常性等非理性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并且也有着一系列不同于其它理性认识活动的特点:a不自觉性和突发性,由于审美经验有非理性的因素,具有了某种非自觉性的特点,例如有时审美对象是在不经意间打动主体,使其突然进入审美活动中的。有时这种非理性也会无意识在一瞬间给予作家直觉。这种不自觉性、突发性证实一切非理性活动的重要特点。b逻辑性,指事物或时间的发展变化不受逻辑规则和逻辑程序的制约,所呈现处得不规则性和跳跃性,它即不受逻辑规则的制约,也不受因果联系的约束。C创造性,非理性活动具有跳跃性和突发性,因而不似理性活动,他的创造性只可能出现在认识活动的特定阶段,它往往能在某些关键环节和阶段上做出某种突破性贡献。非理性活动的创造性在审美经验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合理的运用,对于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②荒诞的实质:表现为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就是非理性和异化。
③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a先是因为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b荒诞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既然与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反抗现实社会的荒诞境遇相关,那实际上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的程度上把审美时间与人生时间的距离拉近了。c诞之所以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实际上还有一个深刻的内在原因,就是重现和再创荒诞。
④丑作为审美形象的形成,a对于丑的忽视既有西方社会历史的原因,也有着美学自身的规定性的影响。b在西方古典美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丑从被抛弃到准坚守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进而上升为一种审美形态、一个美学的范畴,是与美学自身对于抽的价值逐渐有否定到接纳再到认同结合一起的。c审丑不等于审美,至少,审丑的假如使得审美活动趋向了复杂化。D1853年罗森克兰兹出版了《丑的美学》一书明确提出丑虽然“不在没的范围之内”,“但又始终决定没的相关性”,“因而也属美学讨论范围之内”该本书是对于现代美学的开启,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
美学复习提纲
《美学》复习提纲1、审美现象的构成:审美现象的构成是由审美客体,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三个要素组成。
2、论述审美对象、审美主体的结构层次以及各层次的关系。
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4、西方美学史经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
5、本体论美学主旨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立的、终极的、普遍的美,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
6、古希腊早期的毕达哥拉斯是从数学入手进行哲学和美学思考的,他们把数提升到本体论层面,认为事物最终由数构成,数的原则就是万物的原则,数给出一种永恒有序的局面和状态。
7、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开启了西方美学关于美的形而上学思考方式,严格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两个概念。
8、亚里士多德把美的形式归结为:“秩序、匀称与明确”。
9、普洛丁主张神或太一是美的根源。
10、在认识论阶段,西方美学的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
围绕这一主旨,英国经验主义、大陆理性主义、法国启蒙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先后从不同视角展开论述。
11、经验主义拒绝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否认真理的先验理性法则,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官知觉和经验,肯定各种感性质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代表人物有培根、夏夫兹博里、休谟和博克等人。
12、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理论代表培根认为: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两种灵魂:一种是理性灵魂,一种是感性灵魂。
前者是上帝吹入的气息,后者为物质实体自身所具有,前者不能从哲学上加以认识,后者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13、夏夫兹博里重视人的感官,但他认为人审察美、丑、善、恶的能力依赖于天生的内在的“第六感官”。
14、休谟认为,“美并不是事物自身的一种性质。
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不同人的心灵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15、理性主义美学的思想代表法国的笛卡儿以怀疑为起点,提出“我思故我在”。
16、法国启蒙主义美学以狄德罗为思想代表,他的美学思想集中地体现于“美在关系”说。
论述审美现象的构成要素
论述审美现象的构成要素
审美现象的构成要素包括感性认知、审美情感、审美判断和审美体验四个方面。
1. 感性认知:指的是对审美对象的感性感知和认识,即我们通过感官的接受和处理,获得对事物的直观感受和体验。
感性认知是审美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我们感知审美对象美感的基础。
2. 审美情感:是指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个体产生的情感反应和体验。
这种情感反应是因为个体对于审美对象的个人喜好、性格、文化背景、社会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主观体验。
3. 审美判断:指的是个体对于审美对象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的过程。
审美判断是个人主观意见和客观标准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形成对于美好和优越的价值评价。
4. 审美体验:是个体通过对审美对象感性认知、审美情感和审美判断三个过程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全面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个体和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是借助审美对象、审美情感、审美判断等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全面展开的精神活动。
在审美现象的构成要素中,感性认知和审美情感是主观因素,而审美判断和审美体验则同时具有主观和客观的性质。
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审美现象的整
体过程。
美学名词解释
1、审美现象,指一切有关人类审美活动所呈现出的现象,“美”无处不在,审美现象也就无处不在。
广义讲,任何与人类审美活动关联的现象,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审美现象;而狭义讲,审美现象是指人类生活对美的欣赏、发现和创造等一切活动而呈现的现象。
审美现象存在于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和艺术领域。
2、审美体验,指人类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心灵感悟和愉悦,这个感悟和愉悦以特殊的感性积淀方式,积累于人类的历史中,从而成为促进人类不断进行乐此不疲的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
审美体验是基于理性消泯于感性的一种特别的心理体验,在这样的体验中,理性遁于感性享受之中,人类获得了心灵自由的愉快和狂喜。
对于审美现象来说,审美体验是这个现象的内在目的和动因3、美感属于审美心理学的范畴,分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
狭义的美感就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形成审美关系后的心理活动与心理感受,是一种悦目怡情的心理状态,是理性消泯于感性的、由快感而升华的自由心灵的感动,是审美活动中对美的欣赏、认识和评价。
广义的美感也叫审美心理,它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由狭义美感组成,第二个层次是指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它“包括审美理想、审美修养、审美能力、审美趣味等”。
关系:广义的美感常常是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潜能存在,为狭义美感提供一种背景、土壤,但它的形成需要依靠狭义的美感;而狭义的美感则是在具体的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中出现,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审美心理感受。
4、柏拉图的“迷狂”一是美感是审美过程中人处于“迷狂”状态的心理反应,这意味着美感是非理性的,是一种感性的心理激动,是一种无法持久的心理状态(谁也无法在现实世界里长期保持“迷狂”状态);二是他认识到美感的获得,要依赖人的感觉器官,而这恰好肯定了美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实质。
5、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
它既不是理性的认知活动,也不完全是感性的;它介于理性与感性之间,是人对美的直觉、体验和传达活动。
审美活动,是一种非功利的感动兴会,是心灵自由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因此是赏心悦目、令人愉快的。
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谈谈你对美的本质的认识重点
美的本质美,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字眼儿,也是一个迷人的迷。
古往今来,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地连在了一起。
大概所有的人都会同意生活中不能没有美,所以,人们说话,写文章也就经常要谈到美。
于是,诸如“山河美”、“青春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等,经常为人所道。
但,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美已经十分清楚地了解了呢?不是的!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辩论“什么是美?”,最终未能给出一个终极而本质的定义,不得不慨叹:“美是难的”。
直到科学昌明,哲学繁荣的现在,“美是什么”的问题仍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谜”,仍在无休止的争论中。
虽然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思想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过艰苦的探索,并提出了种种当时在他们看来最为理想的答案。
但他们都未能最终摘下这颗美学皇冠上的明珠。
回答“美是什么”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所要求的并不是对个别对象作审美判断或作经验性的描述,而是要求在各种美的对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与非审美对象的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
美并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着各种性质上极不相同的事物。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如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各种劳动产品以至人物的品质、动作、相貌、表情、风度等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都可以是美的事物。
要在这些性质上极不相同的各种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质,当然是极困难的。
再则,美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
在动态的时空结构中,由于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美的内涵极其价值意义也就很不一样。
综上,正是美的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复杂性甚至变易性给美的本质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难以揭去的面纱。
有人认为美是主观的,他们认为只有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产生美,按他们的说法就是“椅子不为人坐就不成为椅子”。
但这个观点遭到“客观论”者的反对,他们认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体条件还不行,还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或素质。
最新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认识与解读-精品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认识与解读在现代文明中,关于美和审美的观念不应只是书斋、画室和各种店堂中,它已经扩展到生活的每一处,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审美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的,供大家阅读借鉴。
1审美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什么是审美呢?审美就是指人们对美的对象进行观赏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
人们在进行审美时,会产生一种美感,从而心情愉悦,而且这种愉悦还可以感染人,就像易中天老师说的“美感可以传达,快感却仅仅属于个人”.狭义的说,审美一般发生在艺术创作和欣赏活动中。
但从辞源看,“审美”一词的含义应是广义的,不应局限在以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为主要活动方式的范围内,在今天,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现象正回应了这一界定。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精彩纷呈的审美现象以其精妙绝伦的姿态,为最广大的民众带来审美的享受,诸如家居的装修、环境的绿化、小礼品的包装等等,都在显露出艺术化、审美化的追求,这是任何精英所不可替代的。
随着网络传媒的迅速发展,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趣味获得了迅速的传播和交流,为日常生活的艺术化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条件。
其次,审美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很普通的词,我们每天都在审美,当我们翻开书本,在读小说的时候是在审美;当我们打开电视,观看电视剧的时候是在审美;当我们来到大海边,看浪花拍打着岩石,心驰神往的时候,我们是在审美;当我们来到街心公园,看春天的桃花,秋天的红叶,也是在审美;哪怕你是在家里看墙上的挂历或壁画,也是在审美,但我们是否珍惜过这样的时刻呢?是否意识到自己是在审美呢?其实审美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在现代文明中,关于美和审美的观念不应只是书斋、画室和各种艺术店堂中,它已经扩展到生活的每一处,扩展到了每一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身上。
当我们解决了安全、温饱之后,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表现出对美的饥渴是每个现代人的追求。
自古以来是如此,现代社会需求更大。
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当下中国有哪些审美畸形的现象?
当下中国有哪些审美畸形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变化。
在这个时代,我们却发现了一些审美畸形的现象,这些现象让人们感到困惑和无奈。
那么,究竟有哪些审美畸形的现象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一、过度追求瘦身在当下社会,瘦身已经成为了一种审美标准。
许多人为了追求瘦身,不择手段,甚至会采取极端的减肥方法,如节食、吃减肥药、做手术等等。
这种审美畸形的现象不仅会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让人们变得越来越虚荣,对自己的身体不断地挑剔和苛求。
二、盲目跟风在当下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念往往会受到媒体和明星的影响。
许多人会盲目地追随流行,不顾一切地模仿他人的穿衣、打扮、发型等等。
这种审美畸形的现象不仅会让人们失去自我,还会让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对自己的内心产生不必要的负担。
三、追求奢华在当下社会,许多人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他们会购买名牌服装、豪华汽车、高档餐厅等等,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这种审美畸形的现象不仅会让人们变得越来越功利,还会让人们忽视生活中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四、过度依赖网络在当下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许多人过度依赖网络,会在网络上寻找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
这种审美畸形的现象不仅会让人们变得越来越孤立,还会让人们忽视现实生活中的美好和真实。
五、追求外表而忽视内在在当下社会,人们往往会过分注重外表,而忽视内在的美丽。
许多人会为了追求外表的完美而不断地改变自己,而忽视了真正的内在美。
这种审美畸形的现象不仅会让人们变得越来越肤浅,还会让人们失去真正的自我。
当下中国存在着许多审美畸形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仅会让人们失去自我,还会让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和功利。
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摒弃这种审美畸形的现象,追求真正的美和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真实。
美学2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
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5、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答: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②其次,美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答: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
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生活中的审美现象举例
生活中的审美现象举例一、引言审美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欣赏和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各种审美现象所包围,比如艺术品、建筑、服装、食物等等。
这些审美现象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二、建筑审美1. 古典建筑: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建筑以其严谨的几何形态和精致的雕刻而闻名。
例如:帕台农神庙、斯巴达克体育场。
2. 现代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强调简洁明快,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例如:悉尼歌剧院、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3. 民居建筑: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地域风情。
例如:四合院、土楼。
三、艺术品审美1. 绘画艺术:绘画作品通过色彩、线条等元素表达作者对于生活和情感的理解。
例如:梵高的《星夜》、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
2. 雕塑艺术:雕塑作品通过形态和材质表达作者对于人体、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例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罗丹的《思想者》。
3. 摄影艺术:摄影作品通过光线、构图等手法表达作者对于人类、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感悟。
例如:安塞尔·亚当斯的风景照片、史蒂夫·麦科瑞的人文照片。
四、服装审美1. 传统服饰:不同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服饰,反映出当地文化特征和历史背景。
例如:中国汉族的旗袍、日本和服。
2. 时尚服饰:时尚服饰强调个性化和时尚感,反映出当代社会审美趋势。
例如:迪奥的连衣裙、LV的手袋。
3. 舞台服装:舞台服装通过颜色、形态等元素表达角色特征和情感状态。
例如:歌剧《茶花女》中主角玛格丽特穿着白色晚礼服。
五、食物审美1. 西餐:西餐注重菜品的色、香、味、形,反映出西方文化的讲究和细腻。
例如:法国的鹅肝酱、意大利的披萨。
2. 中餐:中餐注重菜品的色、香、味、形,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精致和多样。
例如:北京烤鸭、广东点心。
3. 日料:日料注重食材新鲜和制作精细,反映出日本文化的纯净和简约。
例如:寿司、刺身。
六、结语生活中的审美现象丰富多彩,不同人对于同一审美现象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生活中的审美现象生活中的审美与健康
生活中的审美现象生活中的审美与健康人们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但目的都离不开几种基本指向,一是强体健身,有益身心健康;二是审美和追赶时尚;三是消遣和陶冶性情。
为了这几种目标,人们会采纳各种手段,其中就有装饰身体(包括服饰)和对身体的某种塑型。
但是,假如方式不当,就可能与止面的目标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
从长颈人谈起由于种种缘由,东南亚地区的缅甸有一些难民逃亡到泰国,泰国政府就在其北部边疆面临缅甸的小城湄洪顺(MaeHongSon)城外的原始丛林里设置了一个难民所,收留缅甸难民。
他们被允许长期居住在这里,但永久都不能离开。
而这个难民营却只有不到两个足球场大的地盘,自成一个寨子,他们只能在里面生活。
这群特别的难民叫卡人(Karen),是山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人们也叫他们长颈人。
由于这个民族的女孩子一生下来,脖子上就要被套上项圈。
随着年龄的增长,项圈的长度和重量也在增加,她们要把这条最终长达32厘米,重22千克的项圈始终带进坟墓。
当时,卡人这样装扮他们的女人,是为了和其他部落的女子相区分,同时显示其女人的漂亮。
但是,自从他们逃离缅甸在泰国成犯难民后,便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由于他们没有田地,没有技能,也没有任何经济来源。
于是长颈就成为他们的生存之道。
他们向游客展现其女人们的长颈,收取门票和卖一些旅游品赚钱度日。
游客进入寨子之前,要先买门票。
而卡人的女子除了以长颈出众外,还以和善勤劳著称。
她们在自己的窝棚前摆一个竹架搭的小桌,一边让游客观看自己的长脖子,一边兜售手织的围巾和自己制作的小工艺品。
如此看来,长颈人把自己的脖子塑成长脖子的起源吕先是审美,后来生计发生困难后,才成为生存的工具或技能。
卡人的女孩从五六岁就带铜项圈,每年增加一个,始终到老死。
铜圈带上后不能取下,不管是吃饭、睡觉还是洗澡、干活。
渐渐地,她们的脖子就越长越长,成为畸形,但在该族人的眼中,这反而是一种美。
但是,无论是以审美为目的,还是为生存所迫,这种拉长的脖子由于违反了人的正常的生理和自然功能,便会对健康和生命造成危害。
文化审美的扭曲的例子
文化审美的扭曲的例子《文化审美的扭曲之一》在这个时代,文化审美似乎正走在一条有些奇怪的道路上,出现了不少扭曲的现象。
就拿现在的网红文化来说吧,那可真是有点让人捉摸不透。
我记得有一次刷短视频,看到一个所谓的“网红景点”。
那就是在一个普通的小池塘边,放了几个五颜六色的塑料球,旁边还有一些破破烂烂的人造花。
可就这么个地方,被吹嘘成了仿佛人间仙境一般。
好多年轻人都趋之若鹜,在那里摆着各种夸张的姿势拍照。
我就想,这算哪门子的美啊?这就好比把一块普通的石头,硬说成是价值连城的宝玉一样,实在是有点滑稽。
也许在那些追捧者眼里,只要能拍出好看的照片,能在社交平台上获得点赞,那就是美的。
可这种美,就像是快餐一样,没有什么内涵,吃的时候觉得还不错,过后就啥也不剩了。
再看看现在的一些所谓的时尚潮流。
那些奇装异服,有的简直是让人看了直呼“辣眼睛”。
比如有些衣服,破破烂烂的,到处都是洞,还卖得死贵。
这要是搁以前,那就是被当成乞丐服的东西。
可现在呢,却被当成了时尚的代表。
我看到有些人穿着那些衣服,趾高气昂地走在街上,好像自己是走在时尚前沿的弄潮儿。
我就忍不住想问,这难道就是我们追求的文化审美吗?这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呢?还有那些整容文化,也有点变味了。
很多人都想要整成那种千篇一律的“网红脸”,大眼睛、高鼻梁、尖下巴。
走在街上,感觉看到的都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可现在却都朝着一个标准去改变自己。
这就像把大自然里千姿百态的花朵,都强行变成同一种形状,那这个世界得多单调啊。
我觉得,文化审美应该是多元的,是包容各种不同的美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一些奇怪的标准扭曲成这个样子。
我们不能让这种文化审美的扭曲继续下去,不然我们的文化就会变得越来越空洞,越来越没有灵魂。
就像一个失去了个性的人,只剩下一个空洞的外壳,那多可悲啊。
《文化审美的扭曲之二》《文化审美的扭曲》我常常在想,文化审美这东西,怎么就变得这么奇怪了呢?有时候真的是让我摸不着头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现象:就是一段社会时期大众对美评判的基准并接受这样的基准,通常最初是由上层社会流传开的,所谓上行下效。
当然有时候下层社会也回影响上层社会。
这是在人类发展到文明社会的现象。
在原始社会是效仿大自然的美。
审美现象的构成:是由审美客体,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三个要素组成。
(形式层意蕴层存在层)。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是在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审美形态之一。
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阳和完整的体现。
在这种审美活动之中,对象和审美主体都获得了新的意义;或者说,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悲剧是对现实生活中悲的提炼,在本质上与崇高相同,显示着新旧力量的冲突,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激发人民伦理精神的高扬,化悲痛为力量,使人感奋兴起,提升精神。
美学的研究对象①从客观方面研究审美对象,阐明美的本质和根源,研究美丑的矛盾发展,美的各种存在形态以及崇高,悲剧等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
②从主观方面研究审美意识,阐明它的本质,反映方式,特征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③研究集中表现美的艺术,阐明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形式,种类以及艺术创造活动的规律和作为这种创造成品。
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是物象性和意味性的统一,模糊性和明确性的统一。
悲剧类型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
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古典传统美学对比①从理论根基看,它比西方传统美学更贴近社会伦理和日常人生,更赋予伦理和人生的意味。
②从理论取向看,它比西方传统美学更接近深邃的宇宙,人生的始源境遇,显得更加玄远和超越。
③在思维方式上,它比西方传统美学更有整体性和综合性,但缺乏理论高度和系统性。
④从理论的历史行程看,它比西方传统美学更有连贯性。
意境的基本审美内涵①主客统一②情景交融③时空转换④有无相生⑤言有尽而意无穷⑥辩证的哲理智慧。
集体无意识说的代表人物——荣格。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中国当代主观论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客观论美学以蔡仪为代表,主客观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实践美学以李泽厚为代表。
中和的审美特征1.中和的审美特征首先是强调适度。
2.中和作为审美形态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是多样性的统一。
3.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审美发生理论影响较大的观点主要有: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劳动说。
审美经验构成因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1.从深刻的揭露中显示美,从个别中见出一般,必须要描写有高度,个性化的形象。
2.从情感的渗透中去显示美。
3.从生动的形式中表现美。
总之,造成生活丑转化成为艺术美的原因不在于对象的美丑而是在于艺术家的创造。
审美关系的特点①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而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和直觉性。
②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③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
④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美感指的是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客体)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审美体验是指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审美体验的瞬间,主体的各种心里因素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紧张和亢奋的活跃状态。
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优美可以唤起人的本质力量与异己力量在很美活动中所达成的高度吻合一致状态。
概而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
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极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①惊异:从日常生活中跃出。
②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审美活动中的主体的主观条件:①健全,社会化的审美感官;②必要的审美修养,知识储备,文化教养,生活阅历;③有审美心境。
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①感性直观性;②超个性眼前的功利性;③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④自由无限性;⑤非理性(非理性显著特征:a.不自觉性和突然性;b.非逻辑性;c.创造性)审美与人生:1.实践不仅指物质生产活动,还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人的艺术和审美活动。
2.审美活动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的生存实践之中并且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成长。
3.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的。
审美对象的特点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 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气韵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其特征是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动,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气韵这一审美形态在唐诗中达到极盛,同时,极盛而衰,开始逐渐消解。
气韵的消解主要表现在宋代美学中。
气韵消解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古代社会气运的衰落,是气韵消解的根本原因。
2. 气韵的内涵,决定了它的消解具有必然性。
3. 总的来说,气韵是主要属于雅文化之内的审美形态。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的最后两句既照应了开头,又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此中”即诗人为之神往的大自然之中,亦即“心远地自偏”的“结庐”之地。
“真意”指什么,诗人没有说出。
“欲辩”一句使人欲知“真意”之所在而又戛然而止。
此语出于《庄子》:“辩也者,有不辩也,大辩不言。
”又:“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
”诗人晚年颇受老庄哲学的影响,有消极避世的思想,如《饮酒》诗中曾慨叹:“吾生梦幻间,日没烛当秉。
”但此诗中所说的“真意”之不可言说,乃是表现诗人“任真自得”的天性、意趣。
他在《归园田居》中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又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厌恶官场生活的尔虞我诈,厌恶“世俗久相欺”的污浊社会,一旦归到大自然,就觉得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他要在无车马之喧,无名利之逐的大自然中寻求乐趣,坚守节操,这就是他的“真意”所在。
柏拉图开启了西方美学关于形而上学法国启蒙狄德罗康德提出美是”无目的合目的性”古希腊《诗学》亚里士多德西方美学史经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
审美形态的类型主要有六种: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
象主要有四种类型:仿象、兴象、喻象和抽象。
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的三个阶段:它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学科。
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下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人生境界: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生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人生实践。
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求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
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太可能是审美的。
审美境界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
审美体验的最高层次是对人与世界无阻无碍、自由自在、圆融合一状态的情感化的觉解和体悟。
在人生实践中,会有各种不同层次的觉解和感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而审美境界则是其中一个比较高层次的、特殊的人生境界。
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可以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
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
审美境界的生成离不开人生境界的转化和提升,不应将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割裂开来。
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只有在实践存在论的意义上才是相通的。
意境与意象的联系: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装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
区别:①首先,意象主要是讲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②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③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美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首先,美学自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后来美学成为独立学科,从来没有脱离过哲学,直到当代各种有影响的美学流派和思潮都有相应的哲学思想为背景。
第二,由于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且是具有当下的一次性特征的精神活动,需要主体的全身心投入,尤其需要主体在观念世界中尽情游历,以洞悉审美的真谛,这是科学和实验方法及其他任何方法都力不能及的。
第三,美学涉及到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无限意义等整体深层的本源问题,只有靠理性指引下体验、感悟、冥想、领会的哲学方法才能掌握。
最后,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不仅包括在理性潜在指导下现象的辨析、鉴赏的体验、本质的审察、灵感的沟通,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抽象思辨和理论提升,这也离不开哲学思考。
因此,美学的核心方法应是哲学的方法。
审美的显著特点:它是在自身中排除了直接的功利性和有限的目的性的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
而巫术活动对审美的原始发生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第一,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的精神能力。
第二,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
第三,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