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料金属元素与彩色陶瓷
唐三彩资料
胎釉造型、色彩风格等基本常识,是所有论述唐三彩辨伪文章都重点涉及的问题。但从目前见到的高仿三彩来看,这几个方面是没有根本差别的,就连胎釉的各种化学元素和物理特征的百分比都基本一致,什么“光龄”、“釉的老化程度”等等,仿造高手照样信手拈来。所以,在高仿三彩器面前,再谈什么基本的胎釉特征、造型风格、“光龄釉龄”已毫无意义。故本文把重点放在说明目前高仿者还无法仿出或无法仿得逼真的几个特殊点上面。 1、苍老的千年陈旧感。真品出土前或置于潮湿的墓室,或埋于泥土中,受千年地气、水分、泥土的侵蚀,有的出土后长期置于室内,受空气和冷暖变化的影响,其胎表已毫无新意,陈旧自然。真品的旧感极其自然,富有层次并深入肌里,用硬物轻划,可见旧感渗入胎里,如有可能可在不显眼处轻轻敲击一两处胎表就可发现旧感是由胎表向里渗透的。高仿三彩的胎,经作旧处理虽有陈旧感,但绝无真品胎经岁月侵蚀而显露出来累累沧桑的自然感,旧仅在胎表不入肌里,新的感觉依稀可辨,不会出现旧感渗入胎里的现象。轻击胎表就见“旧”仅是胎表的一层,是胎的“衣服”,不像真品旧感与胎互为一体,不可分割。 2. 遇空气即变颜色的胎土新断面。真品三彩由于时间久远,部分胎土新断面遇空气后,胎土颜色会由白渐变到黑,这一过程一般约100天左右,有一部分真品三彩洗净后的胎表也会出现这一现象。笔者曾多次敲开几个真品罐的盖子进行观察,其结果都一致。高仿三彩胎的新断面或胎表就是三五年,其白色的胎土也不会有什么明显变化。这一现象还有待于专家的进一步研究。关于真假唐三彩胎的微妙之处,程进奎老师在《唐三彩辨伪新知》(见《中国收藏》总第13期)一文中还有这样的陈述:“把真品露胎部分放进水中,取出后会出现中度粉红状,仿品的露胎处放进水中则呈现土白色”,笔者曾多次试之,结果亦然。不过,这种中度粉红状是和仿品胎那种死灰白相比较而言,微微呈现的粉红色,而且似乎单就河南胎而言更为合适,陕西古胎和现胎有一种胎色微呈粉红,入水则更明显。如洛阳等地复制的仿品胎色是略呈粉红色的,放入水中呈现较醒目的粉红色。 3.部分真品三彩露胎处会生出极细小的如针尖大的暗红、浅褐、黑等色的土锈。或密或疏,或多或少地出现于露胎处的表面,有的出现在口沿,有的出现在踏板上,有的出现在器物内。土锈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生成的,千百年时光的孕育使得胎体内的某些元素分子由胎内溢于胎表,成为胎表的一个组成部分。高仿三彩的胎表绝不会出现土绣,仿造的土锈极不自然,仿品出窑之后再往露胎处“种”上的土锈和自然生长出来的真土锈颜色差别很大,生长出来的和强加上去的,一个自然,一个僵硬不自然。 土锈看似简单,却极难仿造,故大多数高仿三彩为了尽量减少人为的破绽,干脆就不做土锈。说到土锈,不少人把土锈理解成胎土表面用水可冲洗掉的脏土层。其实所谓锈,是物质化学变化的产物,如铁锈、铜锈等,它和原物不可分割,真品三彩的土锈不但洗不掉而且越洗越清楚。
陶瓷釉原料的成分
陶瓷釉原料的成分1. 介绍陶瓷釉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装饰材料,它可以为陶瓷制品增添美观和功能性。
陶瓷釉的成分是制作釉料的关键,它决定了釉料的颜色、质地、熔化温度和化学稳定性等特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陶瓷釉原料的成分,包括常见的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
2. 无机成分陶瓷釉的无机成分通常包括氧化物、碳酸盐和硼酸盐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常见的无机成分及其作用。
2.1 氧化物氧化物是陶瓷釉中最常见的成分之一,它们可以提供釉料的颜色和质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氧化物及其功能:•氧化铁(Fe2O3):提供红色、棕色或黑色的颜色。
•氧化钴(CoO):提供蓝色的颜色。
•氧化铜(CuO):提供绿色或蓝绿色的颜色。
•氧化铬(Cr2O3):提供绿色的颜色。
•氧化锰(MnO2):提供紫色或棕色的颜色。
•氧化钛(TiO2):提供白色的颜色,并增加釉料的光亮度。
2.2 碳酸盐碳酸盐是一种常见的无机成分,它可以提供釉料的熔化性和稳定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碳酸盐及其功能:•碳酸钠(Na2CO3):提供熔化性,降低釉料的熔化温度。
•碳酸钾(K2CO3):提供熔化性,降低釉料的熔化温度。
•碳酸钙(CaCO3):提供熔化性,增加釉料的硬度和稳定性。
•碳酸锌(ZnCO3):提供熔化性,增加釉料的亮度和透明度。
2.3 硼酸盐硼酸盐是一种常见的无机成分,它可以提供釉料的熔化性和稳定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硼酸盐及其功能:•硼酸(H3BO3):提供熔化性,降低釉料的熔化温度。
•硼砂(Na2B4O7):提供熔化性,增加釉料的硬度和稳定性。
3. 有机成分除了无机成分外,陶瓷釉中还可以添加一些有机成分,以提供特殊的效果或改善釉料的性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有机成分及其功能:•有机颜料:提供丰富的颜色选择,可以用于制作彩色釉料。
•有机增稠剂:增加釉料的粘度,使其更易于涂抹或喷涂。
•有机发泡剂:增加釉料的起泡性,可以制作出多孔的釉面效果。
•有机抗菌剂:增加釉料的抗菌性能,防止细菌滋生。
唐三彩
辉煌的艺术唐三彩之谜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以高岭土或其他各色粘土作胚体,在将素胚入窑焙烤后,用含铜、铁、钴、锰、金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的着色剂,并在釉中加入适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助熔剂,通过再次入窑烧成的艺术珍品。
唐陵陪葬墓中出土了大量的三彩,有器具、人物俑和动物俑,多彩多姿,是唐朝政治、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唐三彩是唐代劳动人民对世界物质文化的贡献之一。
相传最早在1928年建筑陇海铁路时穿越洛阳北邙,从唐墓内出土了大批多彩釉陶器,人们称之为唐三彩,于是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以高岭土或其他各色粘土作胚体,用含铜、铁、钴、锰、金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的着色剂,并在釉中加入适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助熔剂。
先将素胚入窑焙烤,陶胚烧成后,再上釉彩,再次入窑烧至800摄氏度左右而成。
由于使用不同的着色剂,比如在釉料中加入适量的氧化钴就变成蓝色,加上氧化铜就变成绿色,加入氧化铁就变成黄褐色。
此外在这些色调的基础上,还能配成深绿、浅绿、浅黄、赭黄、翠绿、天蓝、黄、白、褐红等色彩。
所以,一件器物上往往是多种色彩并存,不仅仅真的是三彩。
唐三彩的制作开始于什么时候?从目前发现的器物看,最早的在唐高宗时期。
高宗以前,还没有发现过。
三彩在唐代陵墓中作为一种随葬品,大约在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
由于几个重要的唐代帝陵都没有被打开,是否有三彩不得而知,而今日发现的三彩主要集中在唐陵陪葬墓中。
目前已知出土三彩最早的唐墓是礼泉县昭陵陪葬的太宗妃燕氏墓和赵王李福墓,时间均为高宗咸亨二年(672年)。
燕氏墓出土了三彩罐1件,李福墓出土三彩罐和盘各1件。
富平县献陵虢王李凤墓出土三彩双联盘和三彩榻等3件,昭陵唐嘉会墓出土三彩砚1件、安元寿墓出土三彩女立俑和三彩马头各1件、越王李贞墓出土三彩66件,乾陵永泰公主墓出土三彩81件、章怀太子墓出土三彩262件、懿德太子墓出土三彩143件,定陵节愍太子墓出土三彩马、驼等10件。
从时间上看,三彩器的制作至迟在唐高宗时期就已经开始并很快发展起来。
55个陶瓷专业术语,你知道多少?
55个陶瓷专业术语,你知道多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陶瓷也不例外。
在中国数千年的陶瓷发展史上,历代陶工们根据日常制瓷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积累总结出了许多陶瓷专业术语,今天为大家挑选了日常容易碰到的55个,希望可以对每一位“陶瓷人”有所帮助。
一、陶瓷的专业名词1.釉下五彩釉下彩瓷是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尤其是湖南醴陵出产的釉下五彩瓷器,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瓷器中的五彩,一般是指釉上五彩或青花五彩,而釉下五彩是特指清朝末宣统年间创烧的新品种。
红官窑釉下五彩百花齐放系列餐具2.青花瓷器釉彩名,白底蓝花瓷器的专称。
3.斗彩斗彩是一种以釉下青花、釉里红和釉上多种彩结合而成的品种。
斗彩开光折枝莲纹盖罐 / 雍正4.釉里红又名釉下红,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创烧于元代。
5.新彩旧称洋采,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出现于清末,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
磁胎洋彩锦上添花喜相逢双环腰圆瓶 / 台北故宫博物院6.粉彩也叫“古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
7.颜色釉是用含有着色金属元素的原料配制的呈色优美的釉料。
豇豆红釉菊瓣瓶 / 清康熙8.综合彩是采用多种技法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装饰形式。
9.玲珑瓷青花玲珑瓷是在明宣德年间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10.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二、陶瓷术语1.雕瓷经过雕刻花纹凸起的瓷器。
2.刻瓷采用钻石刻刀刻画阴花纹的瓷器。
3.冷纹在单色釉或彩绘瓷器的釉上出现的短而极少的裂纹,是因受冷空气袭击自然形成。
4.开光在单色釉或密绘的几个部分留有似窗口(长方型、菱形、圆形等)的白地,在白地内再施以绘画称为“开光”。
5.开片在单色釉瓷器的釉上出现或粗或细、或长或短的裂纹,是窑工为美化瓷器而故意制作的。
带有开片的釉料是一种专门的配方,既瓷器烧成后,在逐步降温和出窑后,因胎釉收缩不同步而形成的裂纹。
稀土元素的发色特性及其在陶瓷色釉料中的应用
稀土元素的发色特性及其在陶瓷色釉料中的应用苑金生【摘要】主要介绍了稀土元素的特殊原子结构,发色特性以及其在陶瓷色釉料中作为发色剂、助色剂、稳色剂、变色剂和发光剂的应用.【期刊名称】《陶瓷》【年(卷),期】2010(000)004【总页数】3页(P34-36)【关键词】稀土;发色;陶瓷;色釉;应用【作者】苑金生【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建材工业局,河北,保定,071000【正文语种】中文稀土元素又称稀土金属,是稀有元素中的一类。
稀土元素包括钪、钇和镧系元素,共有钪、钇、镧、铈、镨、钕、钜、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 17 种元素。
稀土元素的化学活性很强,能生成极为稳定的氧化物、卤化物、硫化物等;在较低的温度下又能与氢、氮、磷、碳及其他元素作用生成各种化合物。
稀土元素的氧化物是呈各种颜色的粉状物质,经高温煅烧,不溶于水,难溶于酸,是优良的陶瓷色釉用原料。
稀土元素的电子层结构特殊,随着原子核电荷的增多即原子序数增加,其外层的O层、P层电子层结构几乎无变化,因为增加的电子都填充到尚未填满的较内的次亚层(即4f层)的轨道中。
由于外层电子的屏蔽作用,使稀土元素的离子或溶解于氧化物中的稀土,都能显示各自的颜色。
另外,稀土元素的电子层多而复杂,电子受光激发后,参加跳跃的电子除有4f层外,还有O层、P层的许多电子。
所以,稀土元素的光谱线就多于过渡金属元素的光谱线,电子能级和谱线都要比其它元素多种多样。
它们可以吸收或发射从紫外光,可见光到红外光区域的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
因此,稀土元素呈色多姿多彩,且颜色纯净,光透性强,有些元素还具有变色和发光效应,可作为陶瓷釉料中的变色和发光剂。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为760~400 nm,色谱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顺序分布。
白光是复色光,波长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由两种或多种单色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组成白光,组成白光的两种单色光称为互补光。
例如,KM nO4溶液对可见光中波长为525 nm的绿光有很强的吸收效果,对波长大于或小于525 nm的光波吸收逐渐减弱,直至不吸收,所以我们看见 KM nO4溶液的颜色为紫色,而紫色是绿色的互补色。
彩陶的概念及其装饰特点
彩陶的概念及其装饰特点
彩陶是一种古老的陶器装饰工艺,其概念是在陶器表面上使用彩色釉料进行装饰。
彩陶的装饰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彩色釉料:彩陶的装饰主要依靠彩色釉料实现。
彩色釉料是一种含有不同金属氧化物的陶瓷釉料,经过烧制后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黄色、绿色、蓝色等。
这些颜色的变化是由金属氧化物在烧制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产生的。
2. 绘画技法:彩陶的装饰通常使用绘画技法进行。
绘画技法通常包括刷洗、划线、点彩、描绘等。
艺人们利用这些技法在陶器表面上绘制以花鸟、人物、山水等为主题的图案,使陶器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装饰性。
3. 图案选择:彩陶的装饰图案通常选择自然界景物和传统文化元素。
这些图案不仅能够展示大自然的美丽和人们对自然的崇敬,还能够传承和表达古代文化的内涵。
4. 彩绘部位:彩陶的装饰通常集中在陶器的特定部位,如口沿、肚腹、底部等。
这些部位是陶器的主要外观展示部分,通过彩绘来增强陶器的美观度与视觉冲击力。
总的来说,彩陶通过运用彩色釉料和绘画技法,选取有特色的图案进行装饰,以提升陶器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同时,彩陶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图案选
择可以展示特定时代和地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
唐三彩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瓷器,主要存在于唐代。
它运用彩釉技艺绘饰,形制多样、色彩艳丽,是盛唐时期瓷器革新的代表。
唐三彩的制作技艺很复杂,其制作工艺如下:
一、陶土选料
陶土的挑选很重要,唐三彩是一种发色最盛的瓷器,其彩色的鲜艳程度决定于陶土的原料。
唐三彩的陶土原料可分为东晋陶土和唐代陶土,这二类陶土都有一定的含硅量和含粘土量,这些是影响唐三彩彩色鲜艳程度的因素。
二、彩料熔制
彩料是唐三彩的核心要素,唐三彩的彩色元素大多数是以氧化铁为主。
所以在唐三彩的制作中,需要采用釉料的配方,将正确的比例的彩料添加到釉料中,这些彩料大多属于金属氧化物,要熔融在釉料中,形成一体。
三、彩釉施釉
将熔融的彩料添入到釉料中,经过一系列的配方和熔融,制得彩釉,再将彩釉涂布在陶器的表面上,以彩釉覆盖陶器表面,达到装饰性的目的。
四、烧制
将施釉的陶器烧制,温度需要达到1050度以上,烧制的过程中,彩料会发生化学变化,釉料里的彩料会形成一种交联的状态,
使釉料和陶器内部的物料形成一个稳定的结合,使得釉料与陶器的表面形成结合,从而形成最终的唐三彩陶器。
上述是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唐三彩在历史长河中是一种重要的陶瓷,它的特点就是具有鲜艳的彩色,而这种彩色的鲜艳程度由原料的配料和工艺的技术水平决定。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一定的技能与技巧,以获得最美丽的唐三彩陶器。
釉下彩绘陶瓷的独特魅力与制作技巧
釉下彩绘陶瓷的独特魅力与制作技巧釉下彩绘陶瓷是一种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在古代中国就已经出现。
它通过在陶瓷器物的表面上涂抹上彩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彩料和陶瓷釉层融合一体,形成美丽、丰富的图案。
釉下彩绘陶瓷因其独特的魅力和精致的制作技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首先,釉下彩绘陶瓷的独特魅力在于其鲜艳多彩的色彩。
彩色釉料在高温下能够与陶瓷器表面的釉层融为一体,形成持久的艳丽色彩。
从古代的青花瓷到现代的精美瓷器,釉下彩绘给陶瓷器物带来了无限的色彩魅力。
这种丰富多样的色彩让陶瓷器物更加生动、充满活力,使其成为人们收藏和使用的珍品。
其次,釉下彩绘陶瓷的魅力还在于其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效果。
制作釉下彩绘陶瓷需要经过多道繁琐的工序,其中包括制作、绘画、烧制等过程。
艺术家们需要具备扎实的绘画技巧和对陶瓷材料的深入了解,才能够完成出精美的作品。
他们利用巧妙的刷笔技法和艳丽的色彩,将各种图案绘制在陶瓷器表面上,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
再次,釉下彩绘陶瓷的制作技巧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首先是对陶瓷材料的了解,包括制作瓷胚、釉料的调制与使用等。
其次是对绘画技法的熟练掌握,艺术家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图案和效果选择合适的绘画方法。
同时,还需要对烧制过程的掌控,以确保彩料与釉层融合均匀而不出现变形或者破损的情况。
在釉下彩绘陶瓷的制作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技巧需要注意。
首先,艺术家们需要精确掌握彩料的浓度和稠度,以便于绘画时能够均匀且流畅地上色。
其次,绘画时需要注意力度的轻重,以保证图案的线条清晰而不模糊。
同时,也需要注重绘画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得陶瓷器物的图案更加生动逼真。
除了技巧,制作釉下彩绘陶瓷还需要艺术家们具备创新和审美的能力。
他们需要不断地寻求灵感,设计出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图案。
通过不同的图案形式和色彩搭配,可以为陶瓷器物赋予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力。
总结起来,釉下彩绘陶瓷以其鲜艳多彩的色彩、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效果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浅谈颜色釉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从陶、釉、瓷的发明说起
109一、陶、釉、瓷的发明人类的发明都是未知的事物有了苗头,被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有着充分想象力的人发现,然后经过不断的研究、探索、实验创造出来的。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无意间发现用来满足日常生活的泥器,经过火烧以后,不仅质地变硬了,而且不易漏水,便开始有意识地用火烧制他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器具,由此,陶器被发明出来了。
商周时期,烧制陶器的窑工发现窑内的草木燃料灰落到陶器表面后,出现了具有玻璃质感的闪亮的斑点,感觉到了这些斑点的美。
斑点的美让窑工产生了新的思想,他们试图实验仿制它的办法。
窑工们开始尝试着以草木灰为主要原料调制泥浆,并将其涂抹在陶坯的表面上,再入窑烧制。
奇迹发生了,陶器的表面出现了一层具有玻璃质感的物质,由此,釉被发明出来了。
人们将商周时期烧制的涂抹了釉的陶器称为原始青瓷(亦称釉陶),之所以呈青色,是因为釉料中的含铁量较高在1~3%。
随着人们对陶器质量的更高要求,制陶人开始不断地尝试更新制陶原料,不断地改进适合新原料的烧制方法,直到人们发现了瓷土并成功将其烧制成器,瓷器被发明出来了。
汉代成功烧制出了青瓷,唐代人又在青瓷烧制技术的基础上成功烧制出了白瓷(将青瓷釉中的含铁量控制在低于1%的范围内,就能炼制出呈现白色的釉)。
白釉的提炼成功,为后世颜色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青瓷和白瓷,开启了以釉装饰瓷器的新纪元。
二、颜色釉的发明和在古代陶瓷装饰中的应用受青釉和白釉的启发,人们有了新思想——在釉料中加入不同金属氧化物和天然矿石为着色剂,配制在不同气氛中烧成后能呈现不同颜色的釉,让陶瓷装饰适合自己的审美追求,把陶瓷装饰得更美,由此,颜色釉被发明出来了。
很奇妙,以同一种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配制的釉料,在不同的烧成气氛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如:以铁为着色剂的釉,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后呈赤、黄、褐、茶色,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后呈青、黑(含量高时)色;以铜为着色剂的釉,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后呈绿、蓝色,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后呈红色;以钴为着色剂的釉,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后呈蓝黑On the Application of Color Glaze in Ceramic DecorationZhang YongtingAbstract: In Chinese ceramic decoration, the history of decorating porcelain with glaze is the longest, which has been continuous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Color glaze, with the gradual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continuous sublimation of human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he process is constantly innovating, and color is constantly enriching. The application of color glaze in ceramic decoration makes ceramics realize its original intention of practicality while demonstrating its scientifi c and artistic beauty.Keywords: Ceramic Decoration; Color Glaz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Application收稿日期:2023-12-05张永婷浅谈颜色釉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摘要:在中国陶瓷装饰中,以釉装饰瓷器的历史最为悠久,从古至今延绵不断。
建筑陶瓷用釉料 标准
建筑陶瓷用釉料标准建筑陶瓷釉料是在陶瓷制品表面施加的一层涂料,旨在改善陶瓷的外观、质感,并提供保护。
釉料的选择对于陶瓷制品的最终效果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份可能适用于建筑陶瓷用釉料的标准指南,包括关键的考虑因素和标准内容:一、釉料种类1.1 透明釉料定义:透明釉料是一种无色或几乎无色的釉料,能够使陶瓷表面保持原有的颜色和图案。
要求:透明釉料应该透明度高,不应该改变陶瓷的底色。
1.2 彩色釉料定义:彩色釉料是能够为陶瓷表面赋予不同颜色的釉料,可以是单一颜色或者多彩的。
要求:彩色釉料应具有鲜艳、持久的颜色,不应在烧制过程中失真或退色。
二、釉料成分2.1 主要成分检测:釉料的主要成分,如氧化铝、氧化硅等,应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
限制:对于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等,应该设置相应的限制。
三、颜色稳定性3.1 耐高温性测试:釉料在高温下的颜色稳定性应进行测试,确保在烧制过程中不发生明显变化。
温度范围:标准应规定釉料的使用温度范围,以确保在正常使用条件下颜色不会变质。
3.2 抗紫外线性能测试:釉料的抗紫外线性能应进行测试,以确保长时间阳光暴晒下不会出现颜色褪化。
四、粘附力4.1 基体附着力测试:釉料在不同陶瓷基体上的附着力应进行测试,以确保在使用过程中不易脱落。
标准:设定相关标准,规定合格的附着力范围。
五、环保要求5.1 有害物质限制标准:制定有害物质的限制标准,例如低铅、低镉等。
认证:釉料应符合相关环保认证,如环保标志认证等。
六、施工性能6.1 流动性测试:釉料的流动性应进行测试,以确保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均匀涂抹。
稠度:确定釉料的理想施工稠度,以适应不同施工方式。
6.2 烧结特性测试:釉料的烧结特性应进行测试,确保在烧制过程中能够形成均匀、致密的釉层。
烧制温度:标准应规定釉料的烧制温度范围。
七、质量控制7.1 检验标准制定检验标准:制定详细的检验标准,规定釉料的检验方法和评价标准。
7.2 生产记录和追溯记录要求:生产过程中应保留详细的记录,以便追溯产品的生产批次、成分和生产条件。
彩陶的名词解释
彩陶的名词解释彩陶,又称彩釉陶器,是一种使用彩色釉料装饰的陶瓷器皿。
它是中国传统陶瓷的重要分类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彩陶以其华丽多彩的外观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彩陶的制作过程中,首先需要选取优质的陶土作为基材,这种陶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火性。
接下来,艺人将陶土按照设计要求制成所需的形状,如器皿、雕像等。
在陶制成型完成后,彩陶制作的关键环节就是上釉。
釉料是一种具有特殊化学成分的粉末状物质,可以通过烧结在陶器表面形成一层光滑、坚固的保护层。
而彩陶的特点之一就是釉面上有着多种色彩的花纹或图案。
彩陶的彩色釉料来源于矿石和植物等自然物质,经过精细处理和配比,配制成各种色彩鲜艳的釉料。
这些釉料既可以涂抹在整个器皿表面,也可以以特定的方式装饰在陶器的特定部位上。
在釉料施加到器皿上之后,艺人还可以利用各种技法,如刻线、划花、镶嵌等,进一步丰富彩陶的艺术表现力。
这些技法结合釉料的多彩变化,使彩陶呈现出绚丽多样、富有立体感的视觉效果。
彩陶的烧成过程也是制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艺人将半成品陶器放入窑中,经过高温烧结,使陶器和釉料充分融合,形成最终的成品。
彩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
而在中国陶瓷史上,彩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它的出现填补了早期陶器单一色调、质朴风格的不足,丰富了中国陶瓷的艺术表现力。
彩陶的诞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在古代,彩陶不仅是一个实用的生活工具,也是一种象征身份和美学追求的方式。
一些精美的彩陶被作为贡品奉献给皇室贵族,也成为富有的商人和官僚的身份象征。
彩陶的艺术风格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多变。
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彩陶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格和特点。
唐代的三彩瓷器以其浓烈的色彩和夸张的造型风靡一时;宋代的汝窑彩陶则以素雅典雅、淡泊无华的美感而著称。
彩陶的艺术价值也引起了现代人的广泛关注。
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彩陶的价值得到了重视。
唐三彩是哪三彩
唐三彩是哪三彩唐三彩是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唐代低温彩釉陶器的总称,属于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下面店铺分享了唐三彩,一起来看看吧。
唐三彩是哪三彩唐三彩的“三彩”则指的是唐三彩以某三种颜色为基本色。
其实,唐三彩中的“三彩”指的是绿、黄、白三色。
但唐三彩的三彩是一种通称,它有可能只有一种颜色,也可能具有超过三种颜色。
唐三彩独有的优势“唐三彩”并不是特指某件陶瓷物品,而是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铅釉陶器在中国是战国时代发明的,西汉后期至东汉十分兴旺,东汉末期开始衰落。
十六国时又重新出现,北朝后期出现了釉中挂彩新工艺,并转移到生产瓷器的手工业作坊中生产,即白胎釉陶。
唐代釉陶工艺来了一个大飞跃,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唐三彩”。
它雄浑绚烂,表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巅峰——盛唐时期典型的艺术风格。
唐三彩是一种挂铅釉的陶器,它的胎质大多为白色黏土,即北方坩土作胎,也有少数红陶胎。
先入窑素烧至1000℃左右作出陶坯,然后上釉挂彩,再入窑烧至900℃即成,由于烧釉温度较低,所以不易变形,三彩铅釉一律用氧化焰烧成。
三彩釉是由坩土、石英、草木灰和铅的氧化物配成的一种透明釉。
这种铅料,不加呈色剂就是白釉,羼入适量的氧化铜就烧成绿色,羼入氧化铁就出现褐色、黄色,如果羼入氧化钴就呈现蓝色,这是三彩釉的基本色调。
在此基础上发挥工匠高度的智慧和技巧就配出了白色、浅黄、赭黄、褐红、翠绿、深绿、天蓝、藏蓝、茄紫等色彩。
一彩、二彩,或彩色缤纷的多彩,几乎做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
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泥料作出搅胎器皿,具有年轮、大理石纹理的艺术效果,在艺术陶器中别具一格。
关于唐三彩的用途,根据多年考古经验,唐三彩由墓葬出土占绝大多数。
唐朝文化遗址也有部分出土,这说明很大部分作品是为满足当时厚葬之风需要而生产的明器。
唐三彩的介绍
唐三彩的介绍唐三彩,色彩斑斓,造型优美,是一朵奇异的陶艺之花。
南北朝时,工匠们即能将釉料中的铁元素控制在一定限度内,而且发明了釉中挂彩的技术,即在釉料中加入铜,烧出绚丽多彩的器物,使单色釉向彩色釉过渡迈进了一大步,为唐代三彩陶的烧制奠定了基础。
唐代工匠在北朝的“釉中挂彩”技艺基础上,于铅釉中加入铁(呈黄色)、钴(呈蓝色)、铜(呈绿色)、锰(呈紫色)等呈色金属,从而烧制出集黄、绿、白、赭、褐、蓝、黑中的一色、二色或三色甚至多色于一器的低温釉陶,这就是人们所统称的“唐三彩”。
(常见的为黄、绿、褐三色,蓝、黑釉少而珍贵)。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用白色瓷土作胎,用含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着色剂,两次烧制:先用千度左右的高温烧胎,挂釉后再经过约800~900℃左右的温度烧制而成。
唐三彩的釉呈黄、绿、白、赭、褐、蓝、黑等多种色彩,在烧制过程中,各种釉色互相交溶,作品绚丽多彩、灿烂多姿。
唐三彩是唐代陶瓷艺术中一颗绚丽的明珠,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唐三彩的制作有轮制、模制、塑造等方法。
釉彩的效果据考证,采用的是涂蜡法——先用蜡在胎上画出花纹,再涂釉于其上,烧制时有蜡处釉汁扩散,形成晕染似的斑纹,,并且由于它是以笔点釉,釉料饱浓,往下漫流,形成自然流动之妙,与纯色涂釉和细笔勾画不同。
唐三彩烧制于初唐高宗时期,唐玄宗开元年间极盛,安史之乱后逐渐衰退。
它的烧制地点主要集中在今西安、洛阳一带,此外,江苏扬州也有烧制唐三彩的作坊。
唐三彩陶器分为日用品和随葬品两大类。
日用品中有瓶、壶、罐、钵、杯、盘、碗、烛台、枕等多种,每一种又有多种式样,造型各异。
盛唐三彩,技艺大进,作品精美。
三彩作品釉色光泽晶莹,彩色富有神韵,写意而流畅。
器皿往往内外满釉,除施绿、黄、褐三种釉色外,又添加了蓝、黑等色。
除三彩器皿外,三彩俑异军突起。
唐代盛行厚葬,唐三彩陶器主要用作随葬的明器(也作冥器),其中以人物俑和动物俑塑造最精彩。
陶瓷茶具的色泽
陶瓷茶具的色泽陶瓷器的色泽与胎或釉中所含矿物质成分密切有关,相同矿物质成分因其含量的高低,也可变化出不同的色泽。
陶器通常用含氧化铁的粘土烧制,只因烧成温度和氧化程度不同,色有黄、红棕、棕、灰等色。
在粘土中添加其他矿物质成分,也可以烧制成其他色泽,但较少见。
而瓷器历来花色器种丰富,变化多端,现简介如下:(1)青瓷:施青色高温釉的瓷器。
青瓷釉中主要的呈色物质是氧化铁,含量为2%左右。
釉由于氧化铁含量的多少、釉层的厚薄和氧化铁还原程度的高低不同,会呈现出深浅不一、色调不同的颜色。
若釉中氧化铁较多地还原成氧化亚铁,那么釉色就偏青,反之则偏黄,这与烧成气氛有关。
烧成气氛指焙烧陶瓷器时的火焰性质,分氧化焰、还原焰和中性焰三种。
氧化焰指燃料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火焰;还原焰是指燃料在缺氧过程中燃烧,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碳化氢等的火焰;中性焰则介于两者之间。
用氧化焰烧成,釉色发黄;用还原焰烧成则偏青。
青瓷中常以"开片"来装饰器物,所谓开片就是瓷的釉层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出现的裂纹。
哥窑传世之作表面为大小开片相结合,小片纹呈黄色,大片纹呈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
南宋官窑最善应用开片,且胎薄(呈灰、黑色)、釉层丰厚(呈粉青、火黄、青灰等色)的特点,器物口沿因釉下垂而微露胎色,器物底足由于垫饼垫烧而露胎,称口"紫口铁足",以此为贵。
越窑以产青瓷而驰名世界,其作品呈现一种特别的"雨过天晴"色,质地如冰似玉,后流传至国外,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作。
(2)黑瓷: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
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在5%以上。
商周时出现原始黑瓷,东汉时上虞窑烧制的黑瓷施釉厚薄均匀,釉色有黑、黑褐等数种,至宋代黑釉品种大量出现。
其中建窑烧制的兔毫纹、油滴纹、曜变等茶碗,就是因釉中含铁量较高,烧窑保温时间较长,又在还原焰中烧成,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铁结晶,成品显示出流光溢彩的特殊花纹,每一件细细看去皆自成一派,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茶器。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1 第三章第三节 玻璃、陶瓷和水泥 课件(33张)
小结
一、玻璃
1、原 料:纯碱、石灰石和石英 2、反应原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3、主要成分:硅酸钠、硅酸钙、二氧化硅 4、玻璃没有定固的熔点。
A.光学玻璃
B.有色玻璃
C
C.钢化玻璃
D.有机玻璃
2005年7月的佳士 得公司伦敦拍卖会 上,“鬼谷下山” 的元青花罐被伦敦 古董商以1568.8万 英镑(约合人民币 2.3亿)的价格竞得, 创下当时中国艺术 品拍卖的最高成交 价。
二、陶瓷
讨论: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接 触过哪些陶瓷制品?
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中国
第三节 玻璃、陶瓷、水泥
教学目标
1.知道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 用途。
2.加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化学与生产、 生活实际的联系有进一步认识。
3.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现代社会、现代科技中的重 要作用。
教学重点:玻璃的主要成分和生产原理,以玻璃和陶 瓷为例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反应条件对性能和用途的 影响。
二、陶瓷
1、原 料:黏土 2、生产过程:混合→成型→干燥→烧结→冷却→陶瓷器 3、反应条件:高温 4、主要性能:抗氧化、抗酸碱、耐高温、绝缘、易成型等
烧制时的空气用量与彩釉颜色
空气过量
空气不足
黄、红、褐、黑
蓝、绿
蓝绿
红
紫、褐
紫、黑褐
黄、绿、褐
蓝绿
蓝、淡蓝
蓝
在普通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元素,烧制时的空气用量 不同,都会影响彩釉的颜色,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唐三彩的特点与鉴别
中国陶瓷珍品“唐三彩”唐三彩的特点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精美陶器。
盛唐时代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使当时的制陶业十分繁荣,唐三彩陶器是这种制陶工艺繁荣的重要标志。
各种各样的唐三彩有其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是以普通的黏土制成的,运用火的艺术使之成为不朽的艺术品,这是唐代无数不知名的陶艺家艺术和智慧的结晶。
唐三彩实际上是唐代彩色釉陶的总称,“三”在古汉语中又有“多”之意。
这批陶塑属唐代制品,又因色彩丰富,有翠绿、浅绿、蓝、黄、褐、白等多种色彩,故其称作“唐三彩”。
也有学说认为早期出土的彩釉雕塑多呈红、绿、白三色,而有“三彩”之名。
这种彩色釉陶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工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对含有有色金属元素的各种原料有了新的认识而制作成功的。
之间历经了一个由粗到精的缓慢烧造发展过程,到唐代时,终于烧成了著名的唐三彩陶器。
唐三彩一词,不见于古代文献,最早的记载是民国时期。
而世人对唐三彩的重视大约在20世纪初,1905~1909年,陇海铁路修筑期间,洛阳北邙山一带因工程而毁损了一批唐代墓葬,发现了为数颇多的唐三彩作品。
这批唐三彩被运到了北京市场上,受到了国内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视和古玩商的垂青,从此,世人皆知唐三彩之名。
建国以来,唐三彩之名长期沿用至今,当然,专业研究者则多以“唐彩色釉陶”之名称呼。
唐三彩在唐代的盛行并予以大量制作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唐朝政治相对稳定时期,经济空前繁荣,文化艺术昌盛,国家的强大促使了各方面的发展。
陶瓷业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在唐代,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种厚葬之风,上自王室成员,下至士大夫阶级乃至平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陶器陪葬。
厚葬之风使唐三彩的烧造数量及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大大刺激了唐三彩陶器的生产。
对外贸易的发达使唐三彩陶器有了十分广阔的海外市场。
至公元9世纪,唐三彩陶器开始向外输出。
由于政治经济的发达,致使各国商贾有的远涉重洋、有的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洛阳和扬州等地,把包括唐三彩在内的商品运回自已国家。
陶瓷釉料的分类
陶瓷釉料的分类一、引言陶瓷釉料是陶瓷制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保护陶瓷制品表面,增加其美观度和实用性。
根据不同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陶瓷釉料可以被分为多种类型。
二、按化学成分分类1. 无机釉料无机釉料是指由无机物质组成的釉料,主要包括硅酸盐釉、氧化物釉、钙钛矿釉和锆钛酸盐釉等。
其中硅酸盐釉是最常见的一种,它由硅酸盐类物质和氧化物类物质组成。
氧化物釉则是由金属氧化物类物质组成,具有较高的耐火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钙钛矿釉则是由钙钛矿类物质组成,具有良好的光泽度和色彩效果。
锆钛酸盐釉则是由锆酸盐和钛酸盐等物质组成,具有很高的耐火性能。
2. 有机釉料有机釉料则是指由有机材料组成的釉料,主要包括有机树脂釉、聚合物釉和复合釉等。
有机树脂釉是由树脂类物质和溶剂类物质组成,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和耐磨性。
聚合物釉则是由聚合物类物质组成,具有良好的耐化学性和防水性。
复合釉则是由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混合而成,具有多种优点。
三、按使用范围分类1. 瓷器釉料瓷器釉料主要用于陶瓷制品的表面处理,以增加其美观度和实用性。
常见的瓷器釉料包括透明釉、白色釉、彩色釉等。
2. 建筑陶瓷釉料建筑陶瓷釉料主要用于建筑装饰中,如地面砖、墙面砖等。
常见的建筑陶瓷釉料包括平面光亮釉、凹凸不平的纹理效果等。
3. 工业陶瓷釉料工业陶瓷釉料主要用于工业制品中,如电子元件、高温设备等。
常见的工业陶瓷釉料具有高温稳定性、耐腐蚀性等特点。
四、按加工方式分类1. 浇注釉料浇注釉料是指将釉料液体直接浇注在陶瓷制品表面,然后进行加热处理。
这种方式可以使釉料均匀地附着在陶瓷制品表面,形成较厚的釉层。
2. 喷涂釉料喷涂釉料是指将釉料喷涂在陶瓷制品表面,然后进行加热处理。
这种方式可以使釉料均匀地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并形成较薄的釉层。
3. 漆刷釉料漆刷釉料是指将釉料用刷子刷在陶瓷制品表面,然后进行加热处理。
这种方式可以使釉料均匀地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并形成较厚的釉层。
五、总结根据不同的化学成分、使用范围和加工方式等因素,我们可以将陶瓷釉料分为多种类型。
颜色釉名词解释
颜色釉是指在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高温烧制后呈现出不同色泽的一种釉料。
颜色釉的颜色主要由着色剂的种类和含量、烧成温度和气氛等因素决定。
常见的颜色釉有:
1. 青釉:含有氧化铁,烧制后呈青色。
2. 白釉:含有高岭土、氧化铝等成分,烧制后呈白色。
3. 红釉:含有氧化铜、氧化锰等成分,烧制后呈红色。
4. 黄釉:含有氧化铁、氧化钛等成分,烧制后呈黄色。
5. 绿釉:含有氧化铜、氧化钴等成分,烧制后呈绿色。
6. 蓝釉:含有氧化钴、氧化铁等成分,烧制后呈蓝色。
颜色釉在中国传统陶瓷制作中非常常见,如唐代的三彩、宋代的青瓷、元代的青花瓷等都采用了不同的颜色釉。
现代陶瓷制作中,颜色釉也被广泛应用于装饰和艺术创作中。
陶瓷釉料强度
陶瓷釉料强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陶瓷釉料强度是指陶瓷制品表面釉料的硬度和耐磨性能。
在陶瓷制品的生产过程中,釉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可以增加陶瓷制品的美观度和色彩效果,还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陶瓷釉料强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陶瓷制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陶瓷釉料强度与釉料本身的种类、成分、施工工艺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常见的陶瓷釉料有透明釉、彩色釉、釉上彩等。
透明釉是指颜色透明,光亮的釉料,它通常用于白瓷、青花瓷等制品的表面,可以使制品更加光滑、细腻。
彩色釉则是指在透明釉的基础上添加颜色颗粒,可以制成各种颜色的陶瓷制品,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
而釉上彩则是指在已经烧制好的陶瓷制品表面进行彩绘,增加了陶瓷制品的艺术性。
良好的陶瓷釉料应该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能,以确保陶瓷制品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不易磨损和变色。
一般来说,陶瓷釉料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其主要成分和烧结温度。
常见的陶瓷釉料主要由氧化物、碳酸盐、硅酸盐等组成,其中氧化铝、氧化硅等硼酸盐类物质可以增加陶瓷釉料的硬度,使其更加耐磨。
而烧结温度则是指釉料在窑炉内的烧制温度,高温烧制可以使釉料分子内部结晶度增加,提高釉料的硬度。
在选择陶瓷釉料时,应该考虑其成分和烧结温度,以确保釉料具有良好的硬度和耐磨性能。
施工工艺也是影响陶瓷釉料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陶瓷制品的生产过程中,施工工艺决定了釉料与陶瓷基体的结合程度,直接影响到釉料的硬度和耐磨性能。
一般来说,釉料施工工艺包括浇注、喷涂、刷涂等多种方法,而每种施工工艺都有其优缺点。
浇注法可以使釉料均匀地覆盖在陶瓷基体表面,使其更加平整,但容易造成釉料流动不均匀;喷涂法可以使釉料更加细腻均匀地分布在陶瓷基体表面,但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刷涂法则是指用刷子将釉料涂抹在陶瓷基体表面上,适用于小批量生产,但容易出现涂层不均匀的情况。
在选择施工工艺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以确保陶瓷釉料具有良好的强度。
陶瓷釉料强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陶瓷制品的使用寿命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玻璃 1、普通玻璃的生产原料?生产玻璃的主要设备? 纯碱、石灰石和过量石英(SiO2 ) 熔炉 2、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两个主要反应?
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主要反应:
高温
Na2CO3+SiO2==Na2SiO3+CO2↑
高温
CaCO3+SiO2==CaSiO3+CO2↑
3、根据生产原料和两个主要反应推测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
陶瓷
玻
传统的硅酸盐材料
水
璃
泥
陶瓷、水泥、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这些材料是如何制得的?
它们分别经过哪些生产工序和加工工序才呈现 出精致的外观?
景
德
• 青花瓷
镇
• 粉彩瓷
四
•玲珑瓷
大
• 颜色釉
名 瓷
青 花 龙 组 缠 枝 团 寿 纹 盖 罐 明 万 历
青 花 穿 花 龙 纹 梅 瓶 明 万 历
SiO2 、 Na2SiO3 、 CaSiO3 4、玻璃在物理性质方面和晶体存在什么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 原因是什么?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逐渐软化。
二、玻璃
小组汇报:
特种玻璃
1、氢氟酸刻蚀玻璃:
2 、镀膜玻璃:
3、光致变色玻璃与彩色陶瓷
玻璃态物质不像晶体那样有严格的空间排列,小范围看有一定 的晶型排列,整体上看却无晶型的排列规律。
陶瓷器的主要原料
一、陶瓷
一、陶瓷
• 陶器和瓷器如何区别? • 摸,听,看 • 陶瓷为什么会有丰富的色彩? • 彩釉=普通釉料+重金属离子 • 带有彩釉的饮食器皿,使用不当会引起中毒,你
认为对吗? • 重金属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如:酸性)能溶解出
来,达到一定量会使人中毒。 • 在使用彩釉器皿时应注意什么? • 不要将酸梅汤、食醋、苹果酱等食物长期放在彩
青 花 人 物 葫 芦 形 瓶 明 万 历
清 乾 隆 粉 彩 双 鸡 花 卉 纹 盘 景 德 镇 官 窑
(
)
乾 隆 锦 地 北开 京光 故西 宫洋 藏人 品物 图 贯 耳 瓶
北 京 故 宫 藏 品
乾 隆 花 卉 图 小 瓶
乾 隆 花 北卉 京葫 故芦 宫式 藏双 品耳 扁 瓶
一、陶瓷
、
④主要成分
⑤生产过程中要不断搅拌玻璃料,为什么?
⑥回忆高一晶体与非晶体的概念,阅读教材第94页“资料卡”的 内容,说明玻璃属于什么?物理性质上有什么特点?
课堂总结:
一、知识总结:
1、陶器和瓷器是用 制造成的,其原料的主要成分是
,
是由花岗岩风化形成的。
2、了解陶器和瓷器的生产原料和制作过程,简要知道两者在原料
和制作过程中的差异(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到陶瓷作坊参观访问,
或者到陶吧亲自感受制陶的乐趣。)
3、普通玻璃
①生产原料为
、
、
②生产设备
③生产原理(主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