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1.通过实例分析、图表解读和实验模拟,使学生直观感受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和演绎等方法,探究大气运动与气候现象之间的关系。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培养其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2.实例展示: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分布图,让学生观察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进而引出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3.视频播放:播放有关大气运动的科普视频,让学生对大气层内部的复杂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应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1.大气受热过程: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以及地球表面热辐射的传递方式。重点讲解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作用。
4.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5.调查报告要注重实证研究,数据准确,分析深入。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其地理学科素养。
-利用GIS软件、气象数据等资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及气候现象。
2.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探讨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变化规律。
-组织实地考察或气象观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
3.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
5.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结合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践操作、课后作业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三课时大气水平运动风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三课时大气水平运动风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布置课后作业,如让学生调查当地的风能资源,撰写调查报告,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与风相关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绘制一张当地的风向玫瑰图,标注出不同季节的风向、风速等信息,以加深对大气水平运动风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图文并茂,注明数据来源,对风向、风速的变化进行分析。
1.学生对大气运动、地球自转等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气象图表、数据的分析能力。
2.学生在探究风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时,可能存在的思维障碍和误区,如将风向与地球自转方向混淆等。
3.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动机,以及他们对现实问题关注的程度。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三课时大气水平运动风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原因,掌握风的基本概念,如风压、风速、风向等。
2.使学生了解大气运动与地球自转、纬度、地形等因素的关系,能够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风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气象图表、数据分析大气水平运动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针对学生练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气象图表分析等知识点。
2.强调大气水平运动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风能利用等。
4.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风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沙尘暴等,分析其形成原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热力环流的定义,娴熟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

2.把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把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热力环流的过程。

【教学过程】典故导入:老师叙述典故:有一个很古老的故事,山谷住着一个卖臭豆腐的老汉,山腰住着一个烧炭的老翁,然后有一天这个卖臭豆腐的老翁就去衙门状告这个烧炭老板说他的烟气熏的他睡不着觉;烧炭的老翁一听就不愿意了,说老汉的臭豆腐熏的他白天吃不下饭。

县令听后,感到茫然,就让两人互换一下,烧炭老翁去山谷,让卖臭豆腐老翁去山腰,可是烧炭老翁又不干了,他说山谷夜晚雨水偏多,不利于烧炭。

这时县令更是一头雾水,这些都是由于什么呢?提问:同学们思索一下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同学:1.认真思索后乐观答复老师所提问题;2.熬炼自身口头表达力量。

新课讲授:老师: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当A地接受热量多,B、C两地接受热量少时,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C两地上空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集中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这样近地面的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同学:初步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以及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简洁小结:老师:导致热力环流的根本缘由:地表存在冷和热的差异。

也正是由于地表的冷热差异,才导致空气发生上升或者下降的运动,使得高空的气压有了上下之分;同样的,近地面的气压也有了上下之分;高空和近地面之间消失了水平方向的气压差,进而产生了空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同学:对于新课讲解内容与此内容联系记忆。

实例讲解:老师:同学们,经过刚刚的学习信任大家对象征的热力环流已经有了肯定的了解。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作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作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3.通过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决策和环境保护行动。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研究主题,如“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等。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调查、实验等方式,合作完成研究主题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互相评价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提醒学生在下一节课前准备相关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通过观察实际天气现象和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气象数据,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互动性: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通过讨论、调查、实验等方式合作完成研究任务,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天气预报视频、气象动画等,展示不同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雨天、雾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现象,引发他们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兴趣。
2.提出问题:“为什么夏天会热”、“为什么冬天会冷”,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与天气现象之间的关系。
3.引入本节主题:“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说明本节课将深入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掌握大气运动和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学生能够阐述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基本过程,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的形成。
-学生能够解释地形、季节变化等因素对大气运动和热力环流的影响。
3.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其他相关工具,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3.注重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针对学困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强化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教授学生如何获取和整理地理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大气现象。
3.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规律。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探究特定地区的大气受热和运动情况,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知识,培养探究精神。
-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合作能力。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表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组织实地考察,观察当地大气现象,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我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巩固重点,梳理难点。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学习目标
1. 运用示意图等资料,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2. 运用示意图等资料,说明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原理
【教学难点】
分能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三)课时安排
大气的受热过程:1课时
情境任务设计
本节教学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大气的削弱作用,第二部分大气的保温作用。

整体采用“情境创设—分组探究—归纳总结”方式展开。

通过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恐龙灭绝之谜为大情境背景。

并在情景下设计一系列问题活动,将知识串联起来。

背景:恐龙灭绝之谜
专题二:恐龙灭绝之迷——大气热量的改变
微专题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情境创设:小行星撞击地球,大气热量发生改变,地表气温会升高还是降低?
由于能量及二氧化碳的大量释放,造成温室效应,在随后的几年时间内,全球温度大幅度上升。

而当火灾释放的烟尘布满整个天空时,由于地表吸收不到太阳辐射,全球温度迅速下降。

情境一:地表气温会降低
情境二:地表气温会升高
运用这两大情境贯穿整个“大气的受热过程”,通过播放动画、日常生活案列以及若干问题串及活动,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旨在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及地理实践力。

教学设计。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强化地图和图表教学,通过实践活动,如绘制大气环流图、分析气候数据等,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指导学生如何使用风向标、等压线图等工具,分析大气运动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5.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提出问题,如“为什么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实验探究等方式寻找答案。
通过拓展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5.家庭实验(可选):
-利用家中的物品,如矿泉水瓶、热水、冰块等,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大气受热过程对气温和气压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并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通过家庭实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不断提高地理素养。同时,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为保护地球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难点
1.抽象概念的直观理解,如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大气运动的空间变化和地理图表的解读。
3.将大气受热和大气运动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
教学设想: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将抽象的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形象化,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例如,通过动画演示太阳辐射在大气层中的传播过程,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
3.学会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提高地理信息解读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大气受热和大气运动相关的地理现象,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通过分析实例,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采用案例教学法,展示不同地区大气受热和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规律。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气象图表等教学资源,辅助学生观察和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现象。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GIS软件模拟大气运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4.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复杂问题。
-设想实施:分组讨论大气运动对天气系统的影响,通过共享智慧,提高问题解决效率。
5.反馈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设想实施: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小组互评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性地提供指导。
1.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2.大气运动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4.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和技巧,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对地球气候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字数在800字左右。
5.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个课堂小游戏或互动环节,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参与度。要求游戏或互动环节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和可操作性。
6.撰写一篇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时的收获和困惑,并对今后的学习提出目标和计划。
1.作业提交时间:请在下周一前将作业提交至指定邮箱,以便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

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的过程和大气运动》

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的过程和大气运动》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的过程和大气运动》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实验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综合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大气受热原理和大气运动规律,综合分析气候现象、天气变化的能力。

3.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的复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保护大气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区域认知:通过不同区域大气受热和运动的差异,增强学生对不同地理区域气候特征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理解。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及其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大气受热过程解释地理现象。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含动画演示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实物模型(如地球仪、灯光模拟太阳辐射)。

•实验器材(如温度计、黑色与白色纸板用于模拟地面辐射差异)。

•典型案例分析材料(如山谷风、海陆风的形成)。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

•实验探究法,通过动手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运用实例解析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日出日落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太阳升起时我们感到温暖,而日落后又逐渐变凉?”引出大气受热过程的话题。

新课教学1.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解释其对地球的意义。

•地面辐射:通过对比实验(黑色与白色纸板在灯光下升温差异),让学生理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成为热源。

•大气逆辐射:结合动画演示,说明大气如何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重新辐射回地面,保持地球表面温度。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大气受热过程对农业生产、人类生活的影响。

2.热力环流•原理讲解:结合地球仪和灯光模拟,讲解地表受热不均导致的空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教案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单元第二单元学科地理年级高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

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热力环流和风形成过程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气压、高度三者的关系,大气的水平运动规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暖气一般放在靠近接近地面的位置,而空调则放在墙壁上接近棚顶的位置,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思考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想一想大气的热量来源是什么呢?上一单元学习了太阳辐射的相关知识。

太阳辐射分为三个能量区: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太阳辐射到大气层后是如何将能量传递给大气的?(太阳辐射)回答问题转承过渡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辐射能量。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一部分被大气反射到宇宙空间当中,一小部分被大气层吸收,大部分到达地面,这个过程叫做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表,使地表增温,地面又向四周辐射热量,叫做地面辐射。

地面辐射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一部分被大气吸收,这个过程叫做大地暖大气;还有一部分被反射回来,为大气逆辐射,这个过程叫做大气还大地。

注: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

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的保温作用越强。

思考:晴天和阴天,哪种天气状况昼夜温差大?陆地和海洋在哪种天气状况下昼夜温差最小?解答:晴天昼夜温差大;阴天的海洋上昼夜温差最小。

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球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作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作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大气受热过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策略:
(1)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问题。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教学内容:
(1)详细介绍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辐射的相互作用,大气对辐射的吸收、发射过程。
(2)阐述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解释温室气体、大气窗口等概念,分析其对地球温度的影响。
(3)探讨大气受热过程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4.作业与评价: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了解它们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1)太阳辐射、地球辐射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
(2)大气对辐射的吸收、发射过程,以及大气窗口的概念。
(3)温室气体的种类、分布及其对大气保温作用的影响。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举例、图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化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关系,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从地理现象中提炼出大气保温作用的概念。
3.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等工具,进行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新课导入】教师活动:结合《台海使搓录》中关于台湾和福建两地早晚风向差异,绘制示意图演示“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

引导学生绘制早晚海峡两地的风向差异,提问学生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追问学生这里的风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活动:绘制台地与内陆风向示意图,思考并回答风向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海陆之间受热状况不一样导致气压产生差异,白天海洋升温慢,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两侧陆地,夜晚海洋降温慢,气压低,风从两岸吹向海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绘图能力,提高课堂参与程度,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新课讲解】(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过渡】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那么太阳炙烤着大地,是不是一定也把大气给我们烤热了呢?其实则不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4页的内容,说说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哪几个环节?【学生回答】1、太阳辐射过大气层。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主备人备课成员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出自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主要讲述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具体内容包括:1.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以及不同辐射之间的能量转换。

2. 大气运动:地球自转和大气运动的关系,科里奥利力和地转偏向力,以及它们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以及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压和风向。

4. 季风气候:季风的概念,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5. 气旋和反气旋: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能量转换关系,了解地球自转和大气运动的关系,理解科里奥利力和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了解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掌握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和案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科学和地球科学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 学习策略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5. 教学评价目标: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运动、大气层、气象学等基础知识。

2.2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教学过程中,运用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3.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和模拟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以提高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和全球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辐射、散射等概念在其中的作用。
(五)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气候的影响。
2.学生分享: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感悟,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
3.归纳要点:
-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会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四)课堂练习
1.练习题目:
-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某一地区气候的影响。
-解释某一气象现象产生的原因,如为什么有的地方夏天很热,有的地方冬天很冷。
-探讨大气运动对全球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
2.练习方式: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相互批改,交流解题心得。
2.学生在分析大气运动时,空间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本条要求其方法要求是“运用示意图”,就是本节课需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示意图进行教学;内容要求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其行为动词是“说明”,即要求通过大气受热过程、能够解释清楚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的热源;能够叙述清楚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本条要求强调对大气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一些地理现象,比如温室大棚、气温日较差、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等。

其落脚点在于学生能够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懂得如何运用相关原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并未后续学习全球变暖打好基础。

2.位置分析(附本课时在单元框架中的位置)本节课的内容选自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

第一,从教材整体结构看,地理1包括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个模块。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新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属于大气方面的知识。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宇宙中的地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深化和承接,又是后续学习选择性必修一天气系统、气候选,择性必修三的气候变化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本节内容“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主要包含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四个教学因子。

其中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为之后学习“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风”做铺垫。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地面对大气的保温作用”部分需要扩展波长类型及特点概念,重点介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以及大气的热源具体知识结构见图1。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热力环流、大气压力、风的形成等。
-学生பைடு நூலகம்够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分析大气压力差异对风的影响。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与大气运动的关系。
3.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和信息技术,观察和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现象。
-学生能够运用气象图表、遥感图像等工具,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增强学习动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相互尊重、协作共进。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地球表面温度分布的影响。
-重点:太阳辐射的分布、大气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以及温室效应的形成。
-难点:大气对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选择性吸收,以及由此产生的能量平衡和温度分布。
2.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大气压力和风的关系。
2.总结内容:
-强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对地球气候形成的重要作用。
-归纳大气运动在不同纬度和地形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增强环保意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相关章节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年级3.授课时间:第8周星期三下午第2节课4.教学时数: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方式,理解它们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某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4.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 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a. 大气受热过程: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掌握大气的保温作用。

b. 大气运动: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理解地球自转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c. 天气与气候:分析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d. 气象灾害:了解常见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和预防措施,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2. 教学难点:a. 大气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掌握大气的保温作用。

b. 大气运动: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掌握地球自转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c. 天气与气候:分析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d. 气象灾害:了解常见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和预防措施,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3. 教学重点与难点结合:a. 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结合实例讲解大气的保温作用。

b. 分析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结合实例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c. 分析天气与气候的关系,结合实例讲解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作用。
2.掌握大气运动的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学会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雾、霾、热浪等,引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兴趣。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结合地理图表,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
3.案例分析: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地理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问题。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现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3.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实例,解释热力环流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4.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2.提供讨论话题,如:“如何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如何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等。
3.学会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形成,提高地理图表阅读能力。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究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规律。
-教师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结合实际案例,展示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形象化表现,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
-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现象。
-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理性看待大气环境问题,形成独立、客观的判断能力。
-鼓励学生针对大气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培养批判性思维。
4.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他们关注我国大气环境现状,为改善大气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加深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覆盖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知识点。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学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定期进行教学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拓展:
-结合时事热点,如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污染防治等,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实地观察、气象观测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问题。
-教师将根据论文的质量,给予评价和建议,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
其次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老师讲解】展现ppt动画,讲解大气受热过程。

着重强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同学互动】同学依据已学内容,复述大气受热过程,并完成学案。

〔老师关注同学的语言规律与精确性〕
【同学互动】填空
【同学互动】答复课前提问
1、霜冻多在春秋转换季节,白天气温高于摄氏零度,夜间气温短时间降至零度以下的低温危害现象。

霜冻多消失在晴朗的夜晚,填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故剧烈降温,简单消失霜冻。

②原理:浓烟能汲取地面长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削减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保温作用,提高地表温度,预防霜冻。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通过地球和月球的比照,说明大气的保温作用。

三、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
通过实例,引导同学利用大气的减弱和保温作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总结分析得出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有:
1、地形地势
2、纬度
3、天气/气候
4、下垫面
5、大气成分〔工业化是的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加速了温室效应〕
汲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单元第二单元学科地理年级高一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
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

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热力环流和风形成过程
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气压、高度三者的关系,大气的水平运动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暖气一般放在靠近接近地面的位置,而空调则放在墙壁上接近棚顶的位置,大家想一想这
是为什么呢?思考问
题,
展开讨论
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想一想大气的热量来源是什么呢?上一单元学习了太阳辐射的相关知识。

太阳辐射分为三个能量区:
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太阳辐射到大气层后是如何将能量传递给大气的?(太阳辐射)
回答问题
转承过渡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辐射能量。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
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一部分
被大气反射到宇宙空间当中,一小部分被大气层吸收,大
部分到达地面,这个过程叫做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
地表,使地表增温,地面又向四周辐射热量,叫做地面辐
射。

地面辐射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一部分被大气吸收,
这个过程叫做大地暖大气;还有一部分被反射回来,为大
气逆辐射,这个过程叫做大气还大地。

注: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

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
多?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云层越厚,大气的保温作用越强。

思考:晴天和阴天,哪种天气状况昼夜温差大?
陆地和海洋在哪种天气状况下昼夜温差最小?
解答:晴天昼夜温差大;阴天的海洋上昼夜温差最小。

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球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但由于地
思考问题地








大气
地面
(3)山谷风
谷风山风
转承过渡四、大气的水平运动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同一水平面的存在气压差异时,就
必会存有一个力促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运动,而这个
力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1004 (单位:hpa)
1006
1008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但风一旦形成必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呢?
由于受地球的自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在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

所以在地转偏向力的加入下,风向不断发生偏转变化,直到影响风向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时,风向就不再偏转,而这时风向会如何呢?
以北半球为例,高空中的风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
思考高空中的风受到哪些作用力的影响
高空中的风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

课堂小结三种作用力对风形成的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
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
板书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大气的保温作用
三、热力环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