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三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高三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高三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鉴于大家对查字典物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三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供大家参考!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4.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一)大气的受热过程等三:课堂练习1、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地连续三天的天气状况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0月4日平均气温最高B、10月5日昼夜温差最大C、10月6日最易出现霜冻D、10月5日恰逢冷锋过境2、根据城市环流原理,上海市今后的造林重点区应在( )A、农村B、近郊C、郊区D、市区3、在无风的地方点燃蚊香,只见烟雾总是先上升,但只能上升到一定高度。
这是因为( )A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因重力作用下沉B 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因重力作用下沉C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四周分散流动D 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四周分散流动阅读下面的文字和图,回答4~6题。
地球的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作用,其中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则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上来,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很少的。
4.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5.大气对太阳辐射产生吸收作用的主要成分是A.氧、臭氧B.氮、氧C.氧、二氧化碳D.二氧化碳、臭氧6.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和对应的字母主要是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B.大气的反射作用DC.大气的吸收作用B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四.能力提升1、读图,判断A、B两处的温度差异。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Word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转换。
大气的热力状况是大气能量的反映。
它受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
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都是以大气热力状况为基础,因此,大气受热过程是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和气候等内容的基础。
由此可见,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尤其是启下的作用。
本课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由此可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辐射及能量转换是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过程的根本原因,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进一步掌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学会运用大气热力基本原理,解释自己身边的自然现象。
3、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4、知道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会导致全球变暖,危及人类生存,从而增强学生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本课时的内容是通过一个目和一个活动来完成的。
大气的受热过程阐述的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温室效应”两方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在吸收、反射等。
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这是地面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
地面被加热以后,又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而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很强,可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截留于大气层中,大气吸热升温后形成的大气辐射中,大部分能量返回地面形成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形成大气的温室效应。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就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太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学习这一部分知识要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三者的概念来源、性质,理解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教材运用“活动”,让学生分析对比月球与地球的昼夜温度变化,通过问题探究,学以致用,进一步加深大气温室效应的理解,启发学生思维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课时内容短小精练.但图表丰富。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是本课时的最重要任务。
因此.根据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1、创造愉悦的问题情境。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名称: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1. 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和机制;2. 掌握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及其地理意义;3. 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通过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感觉到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引起学生的思考;2.通过展示一幅全球降水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上的降水分布情况;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些地区降水较多,而一些地区降水很少。
第二步:概念解析(10分钟)1.简要解释什么是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包括大气的热能分布不均引起的气压差和风的形成;2.讲解高温带和低温带之间的温度差异引起的大气运动,以及热带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原因;3.讲解地球自转引起的科氏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第三步:案例分析(15分钟)1.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赤道附近的亚马逊雨林,通过观察该地的降水和气温分布图,让学生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2.让学生总结赤道附近的地区为什么年降水量大,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第四步:实验活动(20分钟)1.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使用水温计和风扇模拟太阳辐射,观察温暖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下沉的过程;2.通过实验结果,让学生理解冷空气和温暖空气的密度差异导致的大气运动现象。
第五步:讨论与总结(10分钟)1.让学生讨论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2.总结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和重要性;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教学资源:1.全球降水分布图和气温分布图;2.水温计和风扇;3.教学PPT。
教学评估:1.利用实验活动中观察到的结果,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报告;2.课后提供一个与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书面回答问题。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组讨论,探究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对城市气候的影响;2.邀请专家来校开设相关讲座,增强学生对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认识。
高一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一
高一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一高一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3.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学会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和风力的具体影响。
4. 能够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知识整合、梳理,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因果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通过具体的活动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在活动中感悟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解决学习的困难中培养坚强的恒心和学习毅力。
【教材内容及分析】:课程对学习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选用了三个有着紧密逻辑联系的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的热状况(冷热不均)是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第一部分“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 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第二部分“热力环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② 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③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活动”通过实验,形成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
“活动 2 ”是利用原理,分析自然现象。
第三部分“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②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特点与受力分析;③ 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特点与受力分析。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科目:高中地理2. 课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 课时:1课时4. 教学目标:(1) 理解冷热不均现象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掌握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概念,了解其形成原因。
(3)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冷热不均现象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1)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大气压强的分布规律及变化原因。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冷热不均现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形成原因。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
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冷热不均现象、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形成过程。
(2) 地图:展示大气运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
(3) 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运动。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冷热不均现象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 讲解冷热不均现象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讲解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1) 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形成原因。
(2)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 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理解。
(2) 教师点评并总结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冷热不均现象对大气运动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1) 绘制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示意图。
五、教学反思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掌握了冷热不均现象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形成原因。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2. 掌握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概念。
3. 能够分析实际例子中大气运动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冷热不均的概念:解释冷热不均是指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
2. 热力环流:介绍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表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 大气压强:解释大气压强是指大气对地面或物体表面的压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
2. 讲解:讲解冷热不均的概念,并用实例说明其现象。
3. 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冷热不均如何引起大气运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冷热不均的概念和原理。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过程。
3. 示例分析法:通过实际例子,分析大气运动的现象。
五、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冷热不均和大气运动的概念和原理。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中的讨论和合作能力。
3.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4. 风的形成:介绍地表冷热不均如何导致风的形成,包括海陆风、山谷风等。
5. 气压带的分布:解释全球气压带的分布规律,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区的风现象。
2. 讲解:讲解风的形成过程,并用实例说明其现象。
3. 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风如何影响天气和气候,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风的形成和气压带的分布原理。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风和气压带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3. 示例分析法:通过实际例子,分析风和气压带的现象。
九、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风的形成和气压带分布的概念和原理。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中的讨论和合作能力。
3.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风和气压带的理解。
十、教学延伸:1. 气候变化: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冷热不均和大气运动的影响。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因;2.掌握地球表面热量分布的规律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3.能够解释地球大气的主要环流和风带分布;4.理解台风、龙卷风和飓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特点。
二、教学内容1.大气运动的概念和形成原因;2.地球表面热量分布的规律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3.地球大气的主要环流和风带分布;4.台风、龙卷风和飓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确认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因的掌握程度,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可采用以下方式:教师出示一张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形状、大小以及分布的陆地和海洋等;然后提问:地球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概念和大气运动的形成原因。
2. 学习新知(30分钟)通过PPT或板书,讲解地球表面热量分布的规律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以及地球大气的主要环流和风带分布。
同时,介绍台风、龙卷风和飓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特点。
3. 课堂练习(2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地球表面热量分布的规律和大气运动的关系;同时,练习地球大气的主要环流和风带分布的图解和简答题。
例如:问题1:为什么热带地区常年高温多雨?问题2:解释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常见的西风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过程。
问题3:为什么冬季在我国东北一带常见“雾天”?4. 课堂讨论(20分钟)就课堂练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解答,同时通过教师点拨,对答案进行修正和完善。
5. 课堂笔记(10分钟)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自己的理解,完成本节课的笔记,重点记录课堂中讲解的重点、易错点和与已知知识的联系。
教师可以就笔记进行排查和指导。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的掌握了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以及地球表面热量分布的规律等重点内容,并能够解释台风、龙卷风和飓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特点。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1_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_6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示认识“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上一章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的特殊之处之一,在于存在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感受到了天气的阴晴冷暖与风云变幻,以及气象万千。
其实这一切都是通过大气运动来实现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大气的运动。
【讲授】大气的受热过程[问题探究]1.大气运动的能量从何而来?2.太阳辐射是如何将热量传递给大气的?3.想一想夏季的白天,为什么阴天的气温会比晴天低?4.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什么?5.想一想一天之内,海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要求学生要在后面的教学中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师: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生:太阳。
师: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投影)教材30页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师: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同时地面向外释放能量。
(板书)太阳暖地面师:根据教材28页页脚处的说明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
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 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二、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势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三、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水平运动四、难点: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五、授课过程:课前学习准备活动:布置每个学生收集最近一段时间气温日变化数据。
要求对12 :00 和14 :00 两个时刻的气温做数据记录和对比。
得出午后14 :00 的气温比正午12 :00 的气温还要高的结论。
新课引入:为什么一天最热的时刻不是在太阳高度最大的正午12 :00 ,而是稍后的14 :00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表活动:结合下图和表格分析:•分别用红色和蓝色表示热辐射的波长。
红色表示短波辐射,蓝色表示长波辐射。
•根据资料思考:太阳辐射主要被大气吸收还是地表吸收?为什么?•使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还是地面?•在下图中用1、2、3等数字按顺序标出热辐射从太阳、地面到大气的主要传导过程。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补充资料:大气不同成分对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吸收的情况。
讲述: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板书: 1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球保温思考: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显示图: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思考: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为什么秋冬的夜晚容易出现霜冻?板书: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强。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2.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难点: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的大气为什么会运动吗?”引导学生思考。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能量来源。
(三)课堂实验1.实验一:热胀冷缩实验(1)准备材料:烧杯、水、酒精灯、木棒。
(2)实验步骤:将烧杯中注入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3)实验现象:水受热后体积膨胀。
2.实验二:气压差实验(1)准备材料:气球、气筒、细线。
(2)实验步骤:用气筒向气球内打气,观察气球的变化。
(3)实验现象:气球内气体受压,体积减小。
3.实验三:大气运动实验(1)准备材料:两个烧杯、水、酒精灯、木棒。
(2)实验步骤:将两个烧杯分别注入水和酒精,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烧杯内液体的运动情况。
(3)实验现象:加热后,烧杯内液体产生对流运动。
(四)课堂讲解1.讲解大气运动的规律:水平方向上,从高压向低压运动;垂直方向上,从高温向低温运动。
2.讲解大气运动的特点:无规则运动、有规律运动。
3.结合实验现象,讲解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五)课堂小结2.强调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课后作业1.复习教材内容,理解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2.观察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分析其成因。
3.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实验、课堂讲解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能量来源、规律和特点。
课堂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现象,对大气运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但在讲解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发言致辞、自我鉴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self-evaluation,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1_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_3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如何升温,掌握区分吸收、散射、反射的各种削弱作用的方式。
(2)了解大气的热量来源和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性质。
(3)运用图示、联系框图等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与演示,使学生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
(3)通过学生动手绘制框图,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培养学生形成辩证唯物的价值观;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的同时,能够与其自身的生活体验联系在一起,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观察运用。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并能画出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难点:理解大气的热力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应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教师活动:引用嫦娥奔月的故事,猜想月宫的生活,提问为什么月球昼夜温差如此剧烈?放出某连续两天天气预报图,提问为什么晴天昼夜温差大于多云天气?为什么深秋晴朗的晚上容易霜冻?2.学生活动:根据图片回答问题。
3.设计意图:用我国传说和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引起学生兴趣。
二、新课讲授1.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自主阅读第一框题内容包括活动部分,独立完成学案内容后小组讨论整理。
请第一小组代表阐述“大气暖大地”的过程,让其他小组点评,教师做总结。
请第二小组代表阐述“大地暖大气”的过程,让其他小组点评,教师做总结。
请第三小组代表阐述“大气还大地”的过程,让其他小组点评,教师做总结。
小结整个大气受热过程将原理应用的综合性提升,呈现青藏高原中与本节课相关的地理现象,让学生讨论。
设置答题环节,将课前问题以及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题目放入其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高中地理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1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自探求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环流形成。
三、课型和课时安排课型:新课讲授课时安排:本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材安排讲授课时是2课时。
第一课时讲授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二课时就是本节课内容——热力环流。
四、教具准备实验的器材:一个组合装的瓶子,一根蜡烛,一个打火机。
下面是实验的简图:(本实验器材全部由本人自制而成,实验操作过程见教学过程设计步骤)幻灯片梗概:①案例资料②具体实验步骤③空气柱描绘的热力环流形成图式④学生实战绘图:假设A、B、C三地受热不均匀,那么大气会如何运动?⑤动画演示海陆风与城市风的形成。
⑥课堂小结⑦课堂巩固练习(两题典型练习:☆flash动画练习热力环流的形成(附件中有)☆文档练习:读北半球因热力原因造成的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图,回答:(1).在A、B、C、D四处用箭头表示出热力环流的方向。
(3).C处的气压比D处___(高或低)(4).高空的气压高低往往与近地面__(相同或相反)⑧布置作业:课后实践活动——观察锅中水烧开时,如何流动。
五、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现象和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材剖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前部,主要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进程中的能量的传递活动及其带来的影响和效应。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相照应,又对前面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和气候等的构成提供了基础和铺垫的作用。
大气的受热进程是一个比拟复杂的能量传递进程,教材关于这局部外容所出现的资源十分少,只要两段文字和一幅图。
仅用教材的资源先生很难了解大气的受热进程,要合理补充。
课程规范要求先生可以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剖析详细的天文现象,解释详细天文效果等。
二、学情剖析由于本节内容关于高一同窗们来说是比拟生疏的,而且专业名词较多〔如空中反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等〕这关于高一先生来讲是一个难点,所以不宜以平白直叙解说的方式来教授。
可以将复杂的进程分解为几个复杂的进程区分图示解说,这样同窗们比拟容易接受。
又由于本节内容主要是比拟笼统的空间能量传递的进程,所以用图示法和演示法来教授是很好的方式。
另外高一同窗的思想主要以笼统思想为主,所以可以用拟人或许比喻的方式来解释引导。
如可以讲太阳、地球、大气比作小人,将能量的传递和吸收比作吃饭取得能量。
另外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同窗们关于新知识〝看的着〞、〝摸失掉〞。
三、三维目的知识与技艺:〔1〕先生经过学习大气的受热进程,能画出大气受热进程示意图。
〔2〕先生能说出太阳辐射、空中辐射与大气受热进程之间的关系,明白空中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3〕先生可以应用本节知识解释一些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进程与方法:〔1〕应用图表法引导先生应用大气受热表示图等图表停止识图和绘图,培育先生图形剖析才干和空间想象才干。
〔2〕经过拟人、比喻等笼统生动的解说法,先生能重新的角度对天文事物停止重新看法和体会。
〔3〕运用实际结合实际的方法,经过学习本节内容,先生能够处置一些罕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
2.能够简述大气运动的意义、分类和成因;
3.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实验演示和对生活实例的分析,概括归纳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简述大气运动的意义、分类和成因。
【难点】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引导提问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先给大家2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好!有没有同学来回答一下上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小花来回答。
生:上节课主要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而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和“大气还地面”。
师:回答的很好,整体概括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地区同一时间不同的地点受热情况也是不同的,那么这种分布不均的受热状况到底会带来哪些影响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了解一下。
课前咱们已经准备好了热水、冰块和火柴等材料,接下来随机请几位同学按照书本的实验步骤合作完成实验内容,实验注意事项:热水和火柴具有一定的伤害性,进行实验的同学一定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进行,不要伤害到自己。
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不要玩热水、明火等有危险性的东西。
实验过程中请其他同学们认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实验结束后请同学来回答。
实验成功完成,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自己发现的现象?好,小明来回答。
生:烟雾在玻璃缸内先由小洞向下,然后由装冰块的盆飘向盛热水的盆,由热水盆向上又飘向冰块盆的上方,形成闭合的一圈。
师:观察的非常认真,概括的也很准确,那么烟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运动规律呢?这就是咱们本节课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二)展示学习目标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多媒体上已经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请同桌之间互相阐述学习目标,时间2分钟。
时间到!相信经过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都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主预习书本37-41页的内容,并拿出自己的红笔,在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时间5分钟左右,现在开始那么接下来咱们就具体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生:起立朗读学习目标。
师:声音洪亮,朗读的非常棒!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主预习书本37-41页的内容,并拿出自己的红笔,在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时间5分钟左右,现在开始。
生:自主学习。
师:同学们基本已经自学结束,老师看大家预习的都很认真,在不懂的地方都做了相应的标记,那么接下来咱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三)讲授新课
师:相信同学们在初中物理中都学习过气压的概念和热胀冷缩的原理,哪位同学愿意解释一下这两个概念?
生: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而热胀冷缩原理是指物体受热会膨胀受冷会收缩。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棒,那么空气同样会受热膨胀上升,受冷会收缩下沉,请同学们根据气压的概念和热胀冷缩的原理并根据书本30页图2.3分析空气运动的特点,要求自主思考2分钟,同桌讨论3分钟。
老师看大家都讨论的差不多了,下面请同学们来分享自己讨论的结果。
小丽来回答。
热力环流的形成
生:在b图中,A点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减少,气压减小,形成低压;空气在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
同样的道理可以得出B、C 两处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师:回答的十分完美,受此影响,高空中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 两地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接下来请位同学简要地概括一下热力环流的概念。
小亮回答。
生:热力环流是指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师:非常棒!概括的十分准确,咱们学习任何一个知识都是为我们日常生活服务的,
学习热力环流有什么生活实用性呢?请学生们按照之前的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合作完成书本30页活动题,时间要求5分钟.
时间到!同学们讨论时老师巡视发现大部分同学都存在一些小错误,所以请各小组代表展示自己组的讨论成果之后还要求其他小组的成员作点评和补充。
第一组代表到黑板上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
好,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好的,同学们发现第一组有同学标错了并说出了正确答案,同学们十分认真,请继续保持这种状态。
第二组代表继续到黑板上画出白天和夜间陆地与海洋之间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
第二组同学十分完美地完成了画图任务,其他同学要向第二组同学学习。
通过这个活动题咱们知道白天风从海洋吹响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就是典型的海陆间热力环流,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山谷间热力环流和城郊间热力环流,请同学们仿照30页活动题自由完成对山谷间热力环流和城郊间热力环流的分析,时间5分钟。
时间到,请小明来回答。
生:受热力环流的影响,山谷中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城郊之间的风从郊区吹向城市。
师:以上咱们具体分析了生活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那么它们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根据书本和课前搜集的资料来回答。
生: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山谷风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而城郊热力环流的规律让我们在城市规划时在城郊之间布置绿化带,净化流向市区的空气。
师:同学们真聪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知道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四)知识小结
师: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了,老师请同学根据黑板上的知识树来回顾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小新来回答。
生: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包括三种,海陆间热力环流、山谷间热力环流和城郊间热力环流。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山谷风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而城郊热力环流的规律让我们在城市规划时在城郊之间布置绿化带,净化流向市区的空气。
师:概括的非常棒!接下来咱们不治本节课的课外作业。
(五)布置课外作业
师: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关于三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带来的影响的资料,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下次地理课上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交送。
好,同学们十分认真地完成了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下节课继续保持,下课!
五、板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2)
一、热力环流的概念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流动。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间热力环流
2.山谷间热力环流
3.城郊间热力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