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说课稿语文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秀2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秀2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秀2篇)中学语文《故都的秋》说课稿篇一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下面我就从八个环节来说说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高中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深厚,意味隽永,文辞美妙,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依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同学,对散文学问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老师要适当引导、培育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三、学习目标学问与本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培育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本领。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与价值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冲突冲突,培育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本领。

(依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精准把握丰富的情感内涵。

五、教学方法新课标要求“以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为此我考虑到高一同学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心理特征,我重要采纳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

朗读有助于同学品味本文的语言美,有助于同学理解的思想情感。

2、设疑、讨论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的情感,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灵巧的构思,美妙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

设疑、讨论有助于同学积极参加,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找寻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1、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并展现京城秋景图片,以深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同学阅读爱好。

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同学畅谈感受,朗诵收集到的关于秋天的诗文。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景,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篇课文被安排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七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旨在引导学生欣赏和品味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故都的秋》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为学生理解和欣赏自然散文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可能对郁达夫的作品了解较少,对故都北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补充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掌握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3)品味本文语言的清新典雅和含蓄隽永。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和赏析,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沉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清、静、悲凉”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由著名作家郁达夫所著。

本文在课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故都北京的深厚感情,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追求和民族精神。

本文以描绘故都北京的秋景为主题,通过优美的文字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秋天的韵味和内涵。

1. 作用与地位《故都的秋》在教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提高观察力和感悟力。

(3)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作为现代散文的代表作,为学生提供文学鉴赏的范例。

2.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描绘故都的秋景,包括天空、街道、树木、湖泊等。

(2)表达作者对故都秋天的喜爱,以及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3)通过对秋天的描绘,抒发作者对人生、历史的感慨。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和结构。

(3)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和分析能力。

(2)运用比较法、联想法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3)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故都秋天的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2)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激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散文阅读方法的掌握。

(3)对故都秋天的描绘和感悟。

2. 教学难点:(1)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

(2)散文鉴赏能力的培养。

(3)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与激发。

四、说教法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突出以下亮点:1. 启发法:在课堂导入阶段,通过展示与故都北京秋景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秋天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都的秋》说课稿10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10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10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单元教学要求我所说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

引导学生能通过__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__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

在鉴赏阅读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要注意学生美感思维的激发。

2、__特点《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

《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__的基调和底色。

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__的骨架。

《故都的秋》说课稿(15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15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15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课文,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本文通过对“秋晨的天空、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等画面描写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

学习本文可以逐渐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艺术之美。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我所面对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自主性也不断增强,具备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缩短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三、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概括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形象,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合作探究等方法,感受故都的秋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悲凉、伤感的情绪。

四、教学重难点通过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把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设置为我的教学重点。

把体会作者内心情感作为我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中我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来组织教学。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

上课伊始,我将采用诗句的方法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秋天,一个奇妙的季节,不同的人对秋天有不同的感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眼中的秋。

今天,就跟着老师一起去看一看作者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呢?顺势板书课题。

《故都的秋》 说课稿

《故都的秋》 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篇课文被编排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七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情怀”。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对自然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来描绘自然、表达情感,为今后的写作和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作品,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分析散文的能力。

但是,对于像《故都的秋》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散文,学生在理解和欣赏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高一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较浅,对于作者所表达的那种深沉的情感可能难以产生深刻的共鸣。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品味本文细腻、清新的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对故都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故都秋的特点,品味作者笔下秋的韵味。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文中“悲凉”情感的内涵,以及这种情感与故都秋景之间的关系。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由著名作家郁达夫所著。

本文在教材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代表了现代散文的较高水平,还具有很强的文学审美价值。

通过对故都北京的秋景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都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2. 增强学生对故都文化的了解:通过描绘故都的秋景,让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章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主要内容:本文以描绘故都北京的秋景为主线,通过对天空、街道、园林、寺庙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故都秋天的美丽画面。

同时,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使文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

(2)运用比较阅读法,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如写作、演讲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故都的秋之美,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理解作者对故都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美好人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文章写作技巧的掌握。

(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如何运用比较阅读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故都的秋说课稿分钟

故都的秋说课稿分钟

故都的秋说课稿分钟《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篇课文被编排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散文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但对于散文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对于故都北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较少,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补充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作者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品味文中细腻、清新的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笔下故都秋的特点,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故都之秋“悲凉”美的独特感受。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学法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要说的是《故都的秋》这篇课文,它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我的说课分为六个部分:说教材分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步骤、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学习的是写景抒情散文,所选课文都是散文中的名篇佳作,写景优美,情味浓厚。

这些课文不仅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而且蕴含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我们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注意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品味散文的语言,探究文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美感思维。

《故都的秋》是一篇情真意切、风格独具的典范的散文。

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文章紧扣北国“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新教材入选这篇散文,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品味文章优美意境和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提高提高审美情趣。

二、说学生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用一套较宽松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以饱满的热情全面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去。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与价值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高中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与价值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五、教学方法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为此我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心理特征,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

朗读有助于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美,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设疑、讨论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感,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

设疑、讨论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1、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朗诵收集到的关于秋天的诗文。

如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故都的秋》语文说课稿

《故都的秋》语文说课稿

《故都的秋》语文说课稿《故都的秋》语文说课稿「篇一」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本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故都的秋》选自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三、二、一”教学目标:所谓“三”是要求学生掌握3个知识点:分别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二”是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一”是实现一个德育教育的目标,那就是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重点: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四、说教学方法1、教法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

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⑴诵读法。

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

⑵点拨法。

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景,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篇课文编排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七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旨在引导学生欣赏和品味自然之美,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独特情感。

《故都的秋》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对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自然散文的特点和写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作品,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阅读基础和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像《故都的秋》这样内涵丰富、情感深沉、艺术手法多样的散文,学生在理解和欣赏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生可能对作者笔下故都秋景的特点和蕴含的情感理解不够深刻,对文中细腻的写景手法和独特的语言表达也难以准确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分析意象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故都秋景的特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会故都秋景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故都的秋说课稿分钟

故都的秋说课稿分钟

故都的秋说课稿分钟《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秋意,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学生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说学情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散文,但对于散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相对薄弱。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但对于文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文化内涵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和语句,感知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和讨论,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细腻、清新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悲凉”之美的内涵,以及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文化意蕴。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都的秋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六、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见解,共同解决问题。

3、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探究文章的深层内涵和文化价值。

《故都的秋》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说课)

《故都的秋》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说课)

《故都的秋》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说课)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下面我将从文本解读、教学构想、教学流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教学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散文的魅力,来自作家的真见、真知、真性、真情,来自文字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冲淡而隽永的韵味,因而,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

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等几幅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分析秋景②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③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中学生在把握作者心境上有一定的难度,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之下的景物描写的妙处,因而难以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所以"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既是教材的特点,又是教学的重点,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法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三、说学法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因此我引导学生运用朗读法、讨论交流法、抓关键词等学法来学习本文。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一、教材说明本次讲解的文章《故都的秋》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语文第二单元的第一篇。

该单元的主题是“慷慨悲歌”,涉及抒情文学和叙事文学两种文学体裁。

《故都的秋》是抒情文学,体现了作者白娥石对北京秋天的感慨与思考。

二、教学目标1.了解抒情文学的特点与表现手法;2.理解文章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写出自己的秋天印象。

三、教学重点1.文章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构建;2.抒情文学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四、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表达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五、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故都的秋》自主感受,了解文章的大意,并思考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用“故都”的称呼,有何寓意?•文章中哪些描写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作者通过哪些手法表达了对北京秋天的感慨和思考?2. 集体讨论老师带领学生共同讨论以上问题,并引导学生探讨以下内容:•故都的“故”,指的是什么?如何反映在文章的描写和语言中?•文章中多次出现的“悠悠”,有何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选择“秋”这个季节来表达自己的感慨?3. 抒情文学特点探究老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抒情文学的特点与表现手法,并请学生分享和总结。

抒情文学的特点:•情感表达强烈,以个人或集体的真实感情为主。

•语言风格优美,极富感染力。

•主要用于表达抒情、赞美、悲痛等情感。

抒情文学的表现手法:•描写手法:具体描写、意象描写、比喻描写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句式特点:短小精悍,富有节奏感。

4. 文本分析通过以上探究,学生已经对抒情文学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老师将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分析具体的表现手法和特点。

1.钟声悠悠……•“钟声”和“敲击声”通过对比表达作者的情感变化;•“悠悠”,张扬情绪,表达作者的情感悲凉;•句式短小,旋律感强烈。

2.青松掩映……•“青松”和“黄叶”通过对比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小桥”和“流水”通过对比表达了生命的流逝;•动静结合,塑造文章的意境。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故都的秋》说课稿1今天我的说课课题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中《故都的秋》一课。

下面我将分五部分来汇报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即“教材分析”、“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及“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高二阶段阅读部分所选课文皆为文学作品,意在加强文学教育,着重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册课本阅读部分所选课文为诗歌、散文,其中前三个单元为诗歌单元,《故都的秋》位于第四单元——抒情散文单元,为散文鉴赏的起始课。

因而在阅读欣赏本课时,提示学生融汇已学的诗歌鉴赏的某些方法,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对散文欣赏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会一些鉴赏抒情散文的方法,以对后面的散文教学及学生课外自行阅读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故都的秋》是一篇情真意切、风格独具的散文。

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文章紧扣北国“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由于本文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对于作者“悲凉”的情感会难以理解,要学好本课,应适当介绍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及作者写作的艺术风格,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情感扫除障碍。

另外,对于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学习的关键在入境,难处也在入境,因而我选择与课文基调相称的音乐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辅助教学。

尽量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二、教学目的的确定基于以上教材分析,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本课教学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在鉴赏本文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优美情致,获得审美的愉悦。

2、培养初步欣赏散文的能力,按“整体感知”——“揣摩领悟语言”——“展开联想想象”——“明确意象,建构意境”的欣赏性阅读的认识规律,使学生初步掌握欣赏散文的方法。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一、教学理念《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同时还强调:阅读和鉴赏中的审美体验关键在于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

本着这样一个理念,我将引导学生对《故都的秋》进行学习。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经典散文,学生通过对这篇经典篇章的学习,可以学会散文鉴赏和写作的方法。

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围绕教材特点,引导学生亲自去体味,去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二)三维目标根据以上教学理念及教材特点,我确定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之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三)教学重难点:依据此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如下: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重难点确定后,再来看学生情况。

三、学情分析我所教的学生,他们大都是十四五岁的孩子,生活条件大多比较优越,生活阅历不够,对事物的感触不深,作者在文章中呈现的审美情趣和他们的情感体验有很大差别,对于体味郁达夫笔下的秋之清、静、悲凉很容易流于表面。

所以我将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感悟宁静美的能力。

由此我将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四、教学方法1、诵读感知法2、情景教学法3、探究式教学法学法辅导方面采用五、学法辅导1、课前预习法2、诵读感知法3、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本着一课一得,长文短教的想法,我打算用一课时完成教学过程,由此我设计了七个方面的环节。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
一、故都的背景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在北京的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中,颐和园、圆明园、紫禁城等皆是见证它古迹和奇观的文化遗产。

故都的秋天,笔者身临其中,不禁感到无限的感伤。

二、故都的气息
在北京的秋天,一股优美清新的气息扑鼻而来。

你可以在这里走进任何一家公园,感受到这座城市非常独特的文化气息。

站在人海中,凝望着红墙黄瓦,不由得感到无限温馨。

三、故都的景色
故都的秋天,自然景色变得异常美丽。

笔者在慕田峪长城上游走时,发现山街林立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这里的红枫叶,不但鲜艳而美,更是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四、故都的风尚
在故都的秋天,不仅有风景的美丽,更有文化的沉淀。

正值国庆节,许多市民聚集在故宫前,看升旗仪式,颂扬祖国的繁荣昌盛。

因为故都,民俗风情不断地演化和创新,生生不息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故都的秋天,无论你是来自哪里的旅人,这座城市都能为你带来独特的视觉和精神享受。

让我们珍爱这座城市,爱护环境,为故都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下面是高一语文的说课稿范文《故都的秋》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故都的秋》说课稿一、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篇写景抒情散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

“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2.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指点。

3.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第四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据新对教材、学情以及新课标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文笔的清新、隽永、亲切,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由衷的热爱故都的秋的美好情感,陶冶情操;并体会作者当时心中的孤寂、悲凉。

4.教学重难点:由于本文主要描写故都的秋景,以景来抒情,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分析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因为高一的学生鉴赏散文的水平不高,并且又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在把握作者心境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感悟景物中所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活动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时的现场效果,即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并将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的教学设计及其这样设计的理由和依据。

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散文的魅力,来自作家的真见、真知、真性、真情,来自文字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冲淡而隽永的韵味,因而,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

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等几幅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诗歌与散文部分的要求: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

结合该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分析秋景。

体会文中作者通过秋景寄托的情感。

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个人生活,所处环境、境遇以及时代的不同,学生在把握作者心境上一定的难度,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之下的景物描写的妙处,因而难以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所以教学的重点在于分析文中主观色彩笼罩之下的景物描写,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而难点在于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二、说教法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朗读法、图示法、问题发现法、探究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说课稿一、说预设教材《故都的秋》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说预设三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三、二、一”教学目标:所谓“三”是要求学生掌握3个知识点:分别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二”是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一”是实现一个德育教育的目标,那就是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说预设重点、难点预设重点: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预设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四、说学生学情状况分析: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散文作品,因为散文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阅读散文的学生较少。

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来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不能很好的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散文,对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题目是《故都的秋》,写作的主要材料是关于老北京的秋。

因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早已对其有所了解。

另外,我们在高一课文中学到的《胡同文化》,特别是对北京的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4、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目前是对散文并不陌生,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

五、说预设教学方法1.说预设教法根据高二学生的学情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1)预设诵读法。

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

(2)预设点拨法。

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3)预设探究讨论法。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

2.说预设学法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强调以读为主,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1)预设课前预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2)预设诵读感知法 (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感)(3)预设合作探究法 (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六、说预设教学过程本课安排两个课时完成。

(一)预设导入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那么,秋天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我说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主席《沁园春长沙》,秋日里,毛主席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板书: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郁达夫先生笔下的秋天又是怎么样的呢?(二)预设认知作者(作者名片)(配合教学课件)(配合学案):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

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三)预设解题“故都”指的就是北京,也称北平,为什么作者用“故都的秋”作标题而不用“北京的秋”或“北平的秋”?学生讨论回答之后明确:北京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辽、金、元、明、清均定其为国都,一个“故”字不仅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与厚重,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无所不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

(四)预设学案引路,初步感受意象(配合学生学案进行):要求:结合学案全身心投入地读这篇课文。

整体把握文意在这个环节,我将让学生找出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的关键性句子,即文章的“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此时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清、静、悲凉”指的是“情感”,那么这些“情”需要如何体现呢?王国维的那句“一切景语皆情语”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

(五)精读课文,预设品味意境承接上个环节,该环节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很容易找出以下这些景物: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秋蝉、秋雨、枣树等等。

这些景物是零散的,似乎没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很难准确把握景物所体现出的情感,所以此时我将先从景物的顺序说起,让学生将景物归类,例如: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这些景物都是作者在一个院子里欣赏到的,归为一类,可以根据时间、地点的安排给这部分起一个合适的小标题,如:秋晨院落图。

接着以此为例,可以将另外几种景物分别概括为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枣奇景图。

这些图中的“景语”如何展现“情语”呢?此时我又将用“秋晨院落图”举例,分别从色调、声音、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譬如:1.冷暖色调的判断。

无论是碧绿的天色还是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点学生很容易能判断出来。

这些冷色调能体现文眼中的哪个词呢?问题自然产生,而学生也能答出“清”这一特点。

2.声音的体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由此学生可以很快明白这些景物体现了文眼中的“静”。

3.环境的描绘。

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

两个“破”字会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出“悲凉”这一感情基调。

通过引导,第一幅图展现出的景与“清、静、悲凉”就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

另外四幅图中的“情语”,我将让学生分为四组,根据第一幅图的赏析方法自由讨论并分别找出图中景物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有了之前老师的分析示范,此时学生们会比较顺利地完成赏析。

接着我会问学生:文中有哪些句子是自己最喜欢的?为什么喜欢?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揣摩语言,从而分析文章渲染、衬托等写作手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诵读法、点拨法、探究讨论法使学生解决了教学目标中的第一、第三个知识目标以及两个能力目标。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通过对意象群体的鉴赏,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那些用语言所描绘出的清新典雅的画面能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心情和景物的完美融合。

(六)设疑讨论,预设体悟情感当学生被美景感染时,我将引导学生转入文章末尾,让他们通过文中的一组比喻感受南北之秋的差异──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从而得出北国的秋味更浓这一结论,至此本文的第二个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之后自然引出问题:作者在此文中是“悲秋”还是“颂秋”呢?学生根据“清、静、悲凉”这一文眼,或许会答出“悲秋”这一答案,此时我将简单介绍作者郁达夫及本文的创作背景,通过介绍,学生能够明白郁达夫先生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看似是秋天真实的自然色彩,实际上是作家内心情感的投射,是“形”与“神”的完美结合。

通过这个环节,不仅使本文的德育目标与重难点得到解决,还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进一步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七)预设延伸拓展对文本的鉴赏,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但教材只是例子,我们必须从中走出,拓展开来,进而推动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并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积累审美经验。

因此,我设计了延伸讨论的环节。

先给学生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接着让学生用文章里出现的景物为内容,仿照《天净沙·秋思》的写法,当堂写一首关于故都秋景的小令。

例如:碧天破屋浓茶,落蕊疏草蓝朵,衰蝉冷雨闲话。

故都秋至,赏秋人在天涯。

七、说预设课外延展作业:(配合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展示)同学们,现正值阳春三月,请以为题,写一篇散文,文中要有古代诗词的引用,体现家乡之春的风貌。

字数不少于500字。

(运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喜爱的景或物的抒情散文,可以将描写角度放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上,绘形绘声绘色。

)借鉴例文:家乡的春景作者:佚名家乡的春景真迷人呀!万物复苏、春回大地、鸟语花香;景色宜人,大小景点、星罗棋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