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思想
《孙子兵法》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当代军事辩证法视域下《孙子兵法》中军事辩证思想初探
当代中国军事辩证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诞生和发展离不开对以往军事辩证思想的继承。
作为中国古代军事辩证思想的主要代表,《孙子兵法》的军事辩证思想达到了其所处时代的巅峰,并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辩证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启发了今后一系列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对当代中国军事辩证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继承并研究《孙子兵法》的军事辩证思想,有利于加深对当代中国军事辩证法的理解,并促进其进一步创新;而对《孙子兵法》的考察,也必须立足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具体的军事实践,以破解新的军事实践中的难题为指向,《孙子兵法》的时代性才得以体现。
本文尝试在当代军事辩证法视域下对《孙子兵法》进行考察,结合当代军事辩证法的主要问题对《孙子兵法》的军事辩证思想进行探讨。
一、《孙子兵法》的诞生背景(一)丰富多样的军事实践任何理论的诞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实践,军事实践是军事理论诞生的必要条件。
《孙子兵法》诞生在春秋末期,正是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一段变革期。
彼时,王室衰微,列国纷争,战事频起;而社会的动荡也带来了思想的解放,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加深了人们对战争的认识。
一方面,是战争频次的提高。
据统计,春秋时期的战争次数为395次[1],是明清之前中国战争次数最多的时期,军事活动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占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是军事实践具体内容的多样性。
大国争霸,大夫夺权,征伐兼并,出战夷狄,军事与政治、外交、经济的关系尤其紧密,作为暴力手段的战争成为各类社会活动解决矛盾的主要手段之一,军事实践渗透到社会实践各领域。
这一时期,中国古代传统的“车战”与“步战”并存,大小战争不断,战法多变,可以说,军事实践的丰富多样为《孙子兵法》等军事理论的诞生提供了肥沃土壤,同时又要求着军事理论的创新。
(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得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也随之发生改变;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决定了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武器装备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军事制度的变革。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思想辩证唯物主议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第二性,由物质派生,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应该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能用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眼光看待事物。
《孙子兵法》中,处处闪耀着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真理光芒。
一.唯物主义的立场我国传统社会,神秘主义影响极大,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可发现其踪迹,秦末陈胜吴广派人夜扮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树立人们抗秦信心,凝聚人心,刘邦斩蛇起义等等。
然而《孙子兵法》严厉禁止占卜预言之类活动及传播小道消息,因其极有可能被敌人利用扰乱我军心,一旦传播开来,很难禁止其影响,故军中必须“禁祥去疑”。
孙武认为,最终胜败从来都是建立在两军实力对比基础上的,“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善用兵者必须先考查敌我力量对比情况,在己方占优势时方可开战,以卵击石只能自取灭亡,绝不可将胜利寄于鬼神力量之上,胜利只能建立在实际力量对比上。
善用兵者,每一战,需集中兵力形成对敌优势,方可保证胜利,“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决战则要等到总体实力胜过敌人时方可。
作战要求“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至于掌握敌情则只能依靠情报人员,而绝“不可取于鬼神”,这就为料敌致胜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二.以对立统一方法全面看待战争全局。
1.全面认识战争之利与害。
孙武认为,只有在有足够利益时方可发动战争,“非得不用,非利不动`,非危不战”,军争最难之处就是争利,就是变不利为有利,“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发动战争需极其慎重,因负作用实在太大,巨大的物资消耗,国家建设发展放缓以至停顿,人们生命财产时刻面临着极大威胁,甚或面临灭国之灾。
“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恼怒之后有再喜悦的机会,但是国家亡了却不可能复存,人死了却不可能复生,必须慎战,没有较大的把握绝不能发动战争。
当然战胜好处极大,可以达到别的手段不可能达到之目的,如夺取对方的物资国土,壮大自己,削弱甚至消灭敌人,消除对本国的威胁等等。
《孙子兵法》点评
《孙子兵法》点评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代兵学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兵学圣典”,其价值和影响深远而持久。
以下是对《孙子兵法》的点评:
1. **战略思维卓越**:《孙子兵法》强调全局意识和重点意识,这种战略思维对于当代军事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
意义。
它教导我们如何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把握克敌制胜的奥妙,驾驭治军用兵的方法。
2. **辩证能动的思维方式**:《孙子兵法》所展现的辩证能动的思维方式,以及求实进取的文化精神,已经渗透到军事以外的社会生活领域,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与行为模式提供着用之不竭的文化启迪。
3. **强调智谋与策略**:孙子认为,战争不仅是武力的对抗,更是智谋的较量。
他主张运用各种策略和方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这种强调智谋和策略的思想,对于现代战争和商业竞争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4. **注重人心与士气**:《孙子兵法》认为,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人心和士气。
如果士兵没有斗志,即使装备再先进也难以取得胜利。
因此,他强调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士兵的斗志,提高他们的战斗力。
5. **具有普世价值**:《孙子兵法》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思想观点、战略战术等都具有普世价值,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孙子兵法》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兵学经典,其卓越的战略思维、辩证能动的思维方式、强调智谋与策略、注重人心与士气等特点,使其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同时,《孙子兵法》也具有普世价值,对于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商业领袖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对孙子兵法的看法
浅谈对《孙子兵法》的认识《孙子兵法》被誉为“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
孙子在战略思想上“重知”、“崇变”、“尚谋”,在战术思想上提出了把我战争运动规律的一系列矛盾范畴,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胜败、虚实等。
《孙子兵法》在阐述对兵理的阐述上极具特色,其特点是“舍事而言理,词约而义丰”,后世兵书皆受其影响形成以哲理谈兵的传统。
在对战争问题的看待上孙子提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也是《孙子兵法》一书立论的基点。
他首先点出了兵的重要性。
同时,他还提出了“慎战”,“备战”为核心内涵的“安国全军之道”思想。
他对战争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坚决反对在战争问题上轻举妄动,穷兵黩武。
强调“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做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同时他要求加强战备,立足于未雨绸缪、有备无患,认为唯有“慎战”与“备战”并重,才可以“安国全军”,在当时日趋激烈的争霸兼并战争中把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孙子兵法》也高度重视政治对战争胜负的影响,注意民心向背为题,将“道”,也就是政治列为读取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认为克敌制胜的仙居条件,乃是“主道孰明”。
所有这些,都证明《孙子兵法》对战争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战略上,《孙子兵法》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提倡“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将其视为用兵作战最为理想的境界。
为此,《孙子兵法》主张在战略谋划上做到胜敌一筹,这就要强调“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系统全面考察战争的主客观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的五事、七计理论。
在力量对比上争取占有强大的优势,在战争准备上,做到周密细致,无懈可击,在实行方式上,重视“伐谋”与“伐交”,在作战行动上,强调主动进攻,突然袭击,速战速决,提倡“兵贵胜不贵久”。
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小的代价夺取最大的胜利。
孙子兵法充满辩证法,是实用哲学
孙子兵法充满辩证法,是实用哲学《孙子兵法》被誉为古代军事智慧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军事兵法书籍,更被视为一本充满辩证法的实用哲学。
《孙子兵法》以其深入浅出的理论和实用的策略,为后世军事家和普通人提供了思考和行动的指导,具有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哲学内涵。
首先,辩证法体现在《孙子兵法》的战略思维中。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的必然性,而《孙子兵法》也注重分析敌我双方的矛盾和斗争,以此为基础制定战略。
孙子在书中强调了以军事之道进行战争,并强调战争中的辩证关系,如攻守、进退、虚实等。
他指出,“敌在须陵,则击其城;敌在白溪,则击其军”等等,这种辩证思维方式体现了战略上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其次,辩证法体现在《孙子兵法》的战术运用中。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具有矛盾性和阶段性,而《孙子兵法》也强调灵活运用战术,根据战场情况和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来决定战术的选择。
孙子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术原则,强调了情报收集、敌我力量分析、兵力调度等战术运用的辩证性和灵活性。
此外,辩证法体现在《孙子兵法》的组织管理中。
辩证法强调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而《孙子兵法》也强调军队组织的统一和协调。
孙子强调了军队的组织结构、兵员选拔、军纪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上下同欲,同信,同力”等原则。
这种辩证的组织管理方式体现了统一和灵活并存的特点。
总之,孙子兵法充满辩证法,它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实用的策略,成为一本兼具军事和哲学内涵的实用哲学著作。
其战略思维、战术运用和组织管理方面的辩证性和灵活性,为后世军事家和普通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使其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能够思考清晰、决策明智。
因此,《孙子兵法》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军事领域,更是一本有着广泛实用价值的哲学经典。
《孙子兵法》中的朴素唯物论
《孙子兵法》饱含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朴素的唯物论,二是朴素的辩证法。
《孙子兵法》中有两句哲学至理名言。
一句是“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讲的是唯物论。
一句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讲的是辩证法。
哲学回答的首要问题,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究竟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意识是第一性的?是存在决定思想,还是思想决定存在?人的主观能不能能动地认识客观,能不能积极地改造客观?由于对这些问题的观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便有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区别。
唯物论又分机械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
机械唯物论只强调物质存在的第一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辩证唯物论既承认物质存在的第一性,又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唯心论又分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
客观唯心论强调天道鬼神主宰世界。
主观唯心论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孙子兵法》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它的朴素唯物论的世界观。
(一)不信天道鬼神——反对客观唯心论奴隶主阶级的宗教天命论长期统治着古代人们的思想。
商朝以卜为主,而周朝则以筮为主。
商周是占卜发展的鼎盛时期。
春秋末期,随着奴隶主政治统治的动摇,哲学思想上的天命同反天命、有神论同无神论的对立和斗争十分激烈。
伴随着百家争鸣生动局面的出现,人们终于向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天道”、“鬼神”发起了挑战。
老子着力于以自然之道代替神学中的天道,而孔子则“子不语怪、力、乱、神”等等,都对天道鬼神给予了质疑和否定。
在这场反天道鬼神的斗争中,孙武站在了时代的前列。
孙武对于“天”作唯物的解释:“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这同宗教神学把“天”看作人格化的神是水火不相容的。
在战争中,他竭力反对用迷信的方法去预测胜负,主张“禁祥去疑”(《九地》),“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用间》),表现出鲜明的无神论思想。
孙武在否定天道鬼神的同时,创造性地实现了军事领域由占卜决策向科学决策的转变。
孙武认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道、天、地、将、法”五种因素,并对此作了如下解释:“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简述《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
简述《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原创实用版2篇)篇1 目录1.《孙子兵法》的朴素唯物论思想2.《孙子兵法》的辩证法思想3.《孙子兵法》在军事战略中的应用4.《孙子兵法》的现实意义篇1正文《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军事经典,其内容涵盖了战争的各个方面,包括战略、战术、谋略等。
在这部兵书中,孙子提出了一系列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当时或许并不引人注目,但在今天却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孙子兵法》中的朴素唯物论思想。
在古代,天道鬼神等客观唯心论观点长期占据着人们的思想。
而《孙子兵法》却明确提出了不信天道鬼神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是对客观唯心论的挑战。
孙子认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现实的实力和策略,而非天道鬼神的干预。
这种唯物论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应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神秘力量,而应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解决问题。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孙子兵法》的辩证法思想。
在这部兵书中,孙子提出了一系列辩证法的观点,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
这些观点表明,战争中的各种矛盾和对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这种转化的条件取决于战争双方的实力和策略。
这种辩证法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应看到问题的两面性,认识到矛盾和对立的存在,同时也要看到矛盾和对立的转化可能性,从而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在军事战略方面,《孙子兵法》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孙子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原则,这一原则是基于对敌我双方实力的正确估计和分析。
在战术方面,孙子提出了“敌众我寡,则用智;敌寡我众,则用勇”的战术原则,这一原则是基于对敌我双方众寡矛盾的正确认识和处理。
这些战略和战术原则在今天的军事实践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2 目录1.《孙子兵法》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概述2.《孙子兵法》中的矛盾分析与转化3.《孙子兵法》的不信天道鬼神观点4.《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与辩证思维5.《孙子兵法》的现实意义篇2正文《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军事经典,其内容涵盖了军事、哲学、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
《孙子兵法》的辩证法思想略论
作者: 解文超
作者机构: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100048
出版物刊名: 前沿
页码: 159-16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4期
主题词:�孙子兵法》 刚柔之变 奇正之变 变与不变
摘要: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孙子兵法》在阐述战争规律、谋略思想的过程中,包含了丰富而精彩的哲学理念,尤其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及其规律的把握上,认为物质条件决定战争的一切,但同时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方法论上,强调应根据不同的战争形势,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原则等,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300字(通用3篇)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300字(通用3篇)孙子兵法读书心得1《孙子兵法》十三篇,处处体现着天时地利人和,“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的辩证思想。
如在《始计篇》论述是否能进行战争时说,“道”、“天”、“地”、“将”和“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
“道”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和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
孙子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与否,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和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今天,在取得不少成绩的同时,也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我们要认真分析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剖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认真学习思考,不断转变观念、顺应形势变化。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2暑假里,我读了三本书。
其中一本是《孙子兵法》。
读了这本书后,这深有感触。
《孙子兵法》的原著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军事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两千五百年前,吴王阖闾曾借助它称霸天下;三国时期,诸葛亮对它爱不释手;唐太宗李世民更认为,没有一本兵书能和它相比。
《孙子兵法》被誉为“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它一共有十三篇,每一篇都有几个脍炙人口的名言和与其相应的故事。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在比赛、竞技中,都要有计谋,不能蛮干,不能有勇无谋。
计谋也要按情况来制定,不能随便乱制定计谋。
如果这样,那么肯定不管用。
比如:三国时期,刘备率军攻打吴国。
当时是夏天,天气很热,士兵们又热又渴,于是,刘备就把军营移到小溪旁的树林里。
吴国将领陆逊见了,利用树林的地形,使用火攻,击败了敌人。
孙子兵法决策思想中的辩证哲学
2013年第1期科学大众·科学教育PopularScience一、前言《孙子兵法》作为影响深远的军事经典,因其蕴涵着丰富的东方哲学智慧,故其经受住了历史长河之水的冲刷荡涤而独领风骚青春永驻。
决策思想是《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孙子兵法》所蕴涵的管理思想的核心和关键,深刻包含着敌我、众寡、攻守、奇正、虚实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思维,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甚为精妙和生动。
现代管理决策理论虽然是西方商业文明的产物,但在《孙子兵法》中所包含的决策类型、程序思想在现代管理决策理论中也可找到相似或相通之处,这就极大的丰富了现代中西方管理学的相关理论。
我们进一步的去学习探讨《孙子兵法》中的辩证决策思想,有利于更好的去理解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来完善今天的现代管理决策理论,从而更好的为当代社会管理、经济决策管理服务。
二、《孙子兵法》对决策的思辨性认识孙子非常重视和强调管理的决策功能,使得决策思想不仅是《孙子兵法》军事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孙子兵法》的核心及精华所在。
在《孙子兵法》中以“计”为首,所谓“计”,“计算策划也,即计划、决策之意。
”《计篇》中的决策思想,首先,明确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总括“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然后,提出用之必胜的计策,予以保留,用之必败的计策,予以淘汰的准则,并用“因利而制权,因敌而制胜”的原则论述了示形、因敌等策略(诡道);最后,用“以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概括了他的决策思想。
此外,孙子反对因循守旧的决策思想,主张“践墨随敌,以决战事”,要破除墨守成规,随着敌情的变化而变化,以决定作战行动。
他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其中,孙子很形象地用流水作比喻,能够像水的流动那样,机动灵活地用兵,做到“因敌制胜”,从而达到“至人而不至于人”和“形人而我无形”的目的。
孙子的这种灵活变通的决策思想在当时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孙子兵法》军事辩证法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孙子兵法》军事辩证法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典之作,其思想深刻、实用性强,被誉为“兵家圣书”。
其中军事辩证法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阐述战争和军事问题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观点认为《孙子兵法》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主要体现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不厌诈”等方面。
然而,对其军事辩证法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探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孙子兵法》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并探讨其在当代军事理论和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探究《孙子兵法》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内涵及其发展演变。
2. 分析《孙子兵法》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在古代战争中的实践应用,以及在现代军事思想和战争实践中的借鉴意义。
3. 探索《孙子兵法》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与当代军事思想的联系和融合,阐述其对现代化战争实践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孙子兵法》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内涵解析,包括战争目的、战争方法、兵力运用、战争态势等方面的辩证思维内容。
2. 《孙子兵法》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在古代战争中的实践应用和影响,经典例子有赤壁之战、巨鹿之战、盘庚之战等。
3. 《孙子兵法》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与现代军事思想的联系和融合——对近现代重大战役、战争、军事实践中典型的辩证法思维方法的分析,如朝鲜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
4. 探究《孙子兵法》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在现代化战争中的应用,提出有关的方法和策略。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分析法、历史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
四、研究意义和预期结果本研究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孙子兵法》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丰富当代军事理论、指导现代化战争实践将具有重要意义。
预期研究结果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人们对《孙子兵法》思想内涵的认知,从理论上深度挖掘其辩证思维的精髓,并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
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知识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科学,二是社会科学,三是哲学。
哲学是反映自然界、社会和人们思维规律的学问。
正因为如此,哲学被称为大道之源、百科之首。
哲,是大智慧。
哲学,是大智慧的学问。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思想成熟和发展的标志,在中国军事史、军事思想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奠定了古代兵法的理论基础。
同时它也是一部体系严密、说理透彻的军事哲学名著,包含了一种深层次的哲理思考,其中蕴藏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在哲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
不信鬼神,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孙子说:“先知者不可取信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与人,知敌之情者也。
”(《用间篇》)重视人的作用,认为军队出现任何失败和错误,都不能怨天尤人,要从人的因素中找原因。
实事求是的对事物进行分析。
强调正确认识事物。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谋攻篇》)要正确认识自己和敌人,不能盲目的自信和自卑。
要知道,在决对的实力之下,任何阴谋诡计都是苍白无力的。
透过现象看本质。
要透过观察到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孙子说:“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者;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行军篇》)通过分析表面的现象来揭示敌人的处境和意图。
实践出真知。
通过实践使认识不断深化,达到真知的过程。
孙子说:“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虚实篇》)重视对所获取的材料分析和实地的调查研究。
充分利用客观物质条件。
“天”、“地”、物质条件等等要充分利用。
孙子说:“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
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
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火攻篇》)借助天气、气候等条件攻击敌人。
孙子在《九地篇》、《地形篇》中专门对地形地势进行了分析,以及对行军作战的影响。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1)重战思想。
《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是不可不认真研究的。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战争不仅是各国维持其政治统治,向外扩张发展的主要手段,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孙武总结了一些国家强盛,一些国家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著名论断,这对于人类认识战争的实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2)慎战思想。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
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取胜把握的,就不能随便用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思想。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则百战不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可能胜也可能败;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必败。
孙武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指明了战争指导者了解敌我双方情况与战争胜负的关系,从而揭示了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
这一思想是极富科学价值的。
自有战争以来,古今中外的战争指导者,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
***对此曾有高度评价,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
简述《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
简述《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原创版3篇)目录(篇1)1.《孙子兵法》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概述2.《孙子兵法》中的矛盾分析与转化3.《孙子兵法》的不信天道鬼神与辩证思维4.《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与辩证法应用5.总结《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正文(篇1)《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军事经典,其内容涵盖了军事、哲学、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
其中,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首先,总体概述《孙子兵法》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孙子兵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这一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的立场,与古代神秘主义思想相对立。
在《孙子兵法》中,不存在天道、鬼神等超自然现象,这种立场为后世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分析《孙子兵法》中的矛盾分析与转化。
孙子兵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战争中,矛盾表现为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
孙子兵法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以便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这种矛盾分析与转化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辩证法特点。
再次,探讨《孙子兵法》的不信天道鬼神与辩证思维。
在古代,天道、鬼神等观念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极大。
而《孙子兵法》却明确提出不信天道鬼神,这种立场反映了辩证思维的初步觉醒。
在孙子兵法中,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的智慧和实力,而非天命或神助。
此外,《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与辩证法应用。
孙子兵法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战略战术,如“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
这些战略战术都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如矛盾的对立统一、量变引起质变等。
总之,《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极大的先进性。
目录(篇2)1.《孙子兵法》的唯物主义立场2.《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思想3.《孙子兵法》的现实意义正文(篇2)《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军事经典,其内容涵盖了军事、哲学、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简述《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
简述《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最新版3篇】目录(篇1)1.引言2.《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3.唯物辩证法在《孙子兵法》中的应用4.结论正文(篇1)一、引言《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兵书,它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军事策略来获得战争的胜利。
该书不仅对军事战略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二、唯物辩证法思想《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决定意识:孙子强调,在制定战略和战术时,必须考虑到敌人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地照搬别人的经验。
2.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孙子认为,战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以及敌人的行动和发展趋势。
3.矛盾的观点:孙子认为,在战争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如敌我双方的实力、地形、天气等,必须通过灵活的策略来应对这些矛盾。
三、唯物辩证法在《孙子兵法》中的应用1.物质决定意识:孙子在制定战略和战术时,充分考虑了敌人的实际情况,如敌人的实力、地形、天气等。
他认为,在战争中,物质决定意识,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战略和战术。
2.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孙子认为,战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以及敌人的行动和发展趋势。
他认为,在战争中,必须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以应对各种情况的变化。
3.矛盾的观点:孙子认为,在战争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如敌我双方的实力、地形、天气等,必须通过灵活的策略来应对这些矛盾。
目录(篇2)1.《孙子兵法》的背景和简介2.孙子辩证法的主要观点和应用3.孙子辩证法的现代意义和价值正文(篇2)一、《孙子兵法》的背景和简介《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由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
该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战争的本质是政治的和经济的,而不是单纯的军事冲突。
它认为,正确的战略决策应该基于对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地理等各个方面的深入了解和分析。
二、孙子辩证法的主要观点和应用1.战争的本质是政治的和经济的,而不是单纯的军事冲突。
为什么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的标志
为什么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的标志《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
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有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的说法。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
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Clausewitz)写的《战争论》(On War)还早2300年。
下面简要论证为什么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的标志。
一、《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思想《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患等。
《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
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思想在我国齐鲁文化的大框架内,一文一武两个圣人是最闪光的两个亮点。
“一文”,就是文圣孔子。
“一武”,就是武圣孙子。
孔子创立了儒学,孙子创立了兵学。
儒学经典是《论语》,兵学经典是《孙子兵法》。
《论语》以道德治理天下,勾画了中华文明的轮廓。
《孙子兵法》以智慧平定天下,指明了用兵制胜的途径。
辩证法是哲学里面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讲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运动规律的。
辩证法的主要之点:一是事物内部是可分的,一分为二,负阴抱阳,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二是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三是事物是永恒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四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孙子兵法》中渗透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辩证法是《孙子兵法》的灵魂。
(一)分析事物强调“两点论”“两点论”,是孙武考虑和处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体现了《孙子兵法》的辩证思维。
孙武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九变篇》)。
这句话,可以说是孙武认识和解决战争中各种矛盾的一把钥匙。
指出,无论攻守、强弱、劳逸、奇正、虚实、远近等等战争中的对立双方,都是互相依存的,利害相联的,可以转化的。
比如防御作战时,“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虚实篇》)。
“顾此”则“失彼”,不可能天衣无缝,总有弱点,总有疏漏。
因此,如果避其实而击其虚,敌人的主动地位就转化为被动地位了。
所以孙武肯定地说:“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虚实篇》)。
这种关于矛盾转化的朴素思想,对于以弱敌强、以少敌多,以小敌大的国家和军队,无疑是一件锐利的思想武器。
《孙子兵法》的两点论,还表现在他对阴阳说的灵活运用。
孙子说,“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自然之天中,阴阳包括昼夜(昼为阳,夜为阴)、晴雨(晴为阳、雨为阴)等等。
曹操对此注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孙子十家注》卷一《计篇》)。
孙子兵法充满辩证法,是实用哲学
孙子兵法充满辩证法,是实用哲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战争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兵法之祖,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战略和商业战略中。
这本兵法书既是一部实用的军事指南,也是一部充满辩证法的哲学著作。
首先,辩证法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之一。
辩证法强调的是事物的矛盾性和变化性。
孙子兵法中所提到的“攻守相因”,“进退相追”,都体现了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孙子认为,战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战争双方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变化。
只有能够灵活应对矛盾和变化,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这种辩证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战争,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其次,孙子兵法强调整体思维。
孙子在兵法中强调了统一思维的重要性,认为军队应该像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持。
这种整体思维也是辩证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由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组成的,只有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
此外,孙子兵法还强调了灵活性和变通性。
孙子指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话强调了了解敌人、了解自己的重要性。
辩证法也是一个注重灵活性和变通性的思维方式。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只有能够灵活应对变化,才能取得成功。
这种灵活性和变
通性是孙子兵法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总而言之,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古代军事著作,不仅是一本实用的军事指南,也是一部充满辩证法的哲学著作。
它强调了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包括矛盾论、整体思维、灵活性和变通性等,这些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战争,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因此,可以说孙子兵法是一部充满辩证法的实用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思想在我国齐鲁文化的大框架内,一文一武两个圣人是最闪光的两个亮点。
“一文”,就是文圣孔子。
“一武”,就是武圣孙子。
孔子创立了儒学,孙子创立了兵学。
儒学经典是《论语》,兵学经典是《孙子兵法》。
《论语》以道德治理天下,勾画了中华文明的轮廓。
《孙子兵法》以智慧平定天下,指明了用兵制胜的途径。
辩证法是哲学里面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讲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运动规律的。
辩证法的主要之点:一是事物内部是可分的,一分为二,负阴抱阳,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二是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三是事物是永恒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四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孙子兵法》中渗透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辩证法是《孙子兵法》的灵魂。
(一)分析事物强调“两点论”“两点论”,是孙武考虑和处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体现了《孙子兵法》的辩证思维。
孙武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九变篇》)。
这句话,可以说是孙武认识和解决战争中各种矛盾的一把钥匙。
指出,无论攻守、强弱、劳逸、奇正、虚实、远近等等战争中的对立双方,都是互相依存的,利害相联的,可以转化的。
比如防御作战时,“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虚实篇》)。
“顾此”则“失彼”,不可能天衣无缝,总有弱点,总有疏漏。
因此,如果避其实而击其虚,敌人的主动地位就转化为被动地位了。
所以孙武肯定地说:“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虚实篇》)。
这种关于矛盾转化的朴素思想,对于以弱敌强、以少敌多,以小敌大的国家和军队,无疑是一件锐利的思想武器。
《孙子兵法》的两点论,还表现在他对阴阳说的灵活运用。
孙子说,“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自然之天中,阴阳包括昼夜(昼为阳,夜为阴)、晴雨(晴为阳、雨为阴)等等。
曹操对此注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孙子十家注》卷一《计篇》)。
可见,军事上的胜负,与阴阳四时的更替有密切关系。
在行军作战时,要注意阴阳的利用。
孙子在《行军篇》说:“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孙武认为,驻扎军队应该选择向阳干燥的地方,避免背阴潮湿的地方。
因为营地在背靠阴湿之地,士兵容易生病。
在丘陵和堤防这种地形上,要抢先占领向阳的一面,并把它作为军队的主力或主要翼侧的依托。
孙武把齐文化中的阴阳说推广到军事领域,是朴素辩证法的正确应用,是两点论的生动体现。
(二)永恒发展的观点孙武在《孙子兵法》中运用了朴素辩证的发展观,?指出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中。
孙武把这些变化比作“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势篇》)。
他在《虚实篇》中形容说:“夫兵形象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战争象流动的水,时刻处于动势之中,水没有固定的形态,战争也没有固定的格局,都在永恒地变化着。
他在《势篇》还指出:“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与乱,勇与怯,强与弱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
军队的士气是“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军争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战争需要的物资和进行的时间也在不断变化着,“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虚实篇》)总之,战争及与战争相关联的事物,一切皆变。
战争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敌我双方的矛盾斗争。
为此,孙武认为:将帅必须善于临事应变,根据敌变而定我之变。
“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九变篇》)指挥员只有根据不断变化的战争形势,才能促使战争向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方向转化。
孙武还指出事物发展变化“度”的问题。
事物发展都有一定限度,度是事物发展的关节点,超过了一定的“度”,事物就要走向反面。
他在讲到爱卒不能骄纵时指出,“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豀;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地形篇》)他强调对士卒关心、爱护,士卒就会赴汤蹈火;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度”,变爱护为骄纵,那样便会后患无穷,以至无法用来作战。
(三)普遍联系的观点孙子分析战争,不是单纯地就战争分析战争,就军事分析军事;而是运用世界万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对战争现象、军事问题加以考察与解读。
战争、军事与政治是联系在一起的。
孙武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形篇》),这里所谓的“道”,就是“令民与上同意”(《计篇》);所说的“法”,就是加强法制,严明赏罚。
这就表明政治基础、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这与《军志》上说的“有德不可敌”(政治清明的国家是不可战胜的)可谓一脉相承。
德国近代着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曾论断:“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则将其深化为“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他们讲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战争、军事与经济密不可分。
孙武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又曰:“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作战篇》)可见一场战争,对于国家财力的消耗是何等之巨!如何能够在战争时期避免国力过度消耗,使得百姓免受贫困之苦,这是需要着意解决的问题。
战争、军事离不开外交。
在谈到外交策略时,孙武说:“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道诸侯意图的时候,不可与之结交);“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
”(将兵威加到敌人头上,能使其得不到盟国诸侯的配合策应。
)“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不争着去与天下诸侯结交,也不使任何国家的势力强大,相信自己的力量,把兵威指向敌人,就可拔取它的城邑,摧毁它的国家。
)(《九地篇》)(四)矛盾分析的方法《孙子兵法》的杰出命题“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是强调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深刻了解、准确把握敌我双方情况,并找到克敌制胜的途径和措施。
《军争篇》说:“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意思是说,军争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危险的一面,将帅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处理战事。
在《九变篇》中,孙武对此问题又进一步说明:“是故知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意思是说,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
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不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就可增强胜利的信心。
所以,孙武在《作战篇》中指出,“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五)促进矛盾转化在《孙子兵法》中,孙武也进一步指出了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的道理。
他说:“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虚实篇》)。
意思是说,敌人休整得好,能设法使它疲劳;敌人给养充分,能设法使它饥饿;敌军驻扎安稳,能够使它移动。
《孙子兵法》对于虚实的分析深刻而精辟。
孙子曰:“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势篇》,要求“避实而击虚”,“因形而措胜于众。
”(《虚实篇》)变我虚为实、敌实为虚,胜利就有了希望。
《孙子兵法》在分析取胜的客观条件时讲到:“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形篇》)。
因为敌人发生不发生过失,事在敌人。
又说:“胜可知,而不可为”(《形篇》)。
胜利是可以预见的,但不能凭主观愿望去取得,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如上所说,《孙子兵法》的哲学辩证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春秋战国时期,适应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激烈斗争的需要,兵家出现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卷十四《成公十三年》),即国家的重要事情是祭祀和打仗。
因此,一些有识之士,纷纷研究“擒敌致胜”的军事理论。
孙武所处的时代是春秋后期,他出生于贵族家庭,又是武将世家,因而有条件受到良好的教育,并能接触军事文献与档案材料。
春秋中后期,战争十分频繁。
孙武总结了那些战争的经验和规律,使之上升为军事理论,形成了《孙子兵法》十三篇这部伟大着作。
后来,孙武随父亲流落到吴国,结识了吴王阖闾的谋臣伍子胥。
经过伍的推荐,孙武带着兵法书稿见到吴王,得到吴王赏识,任他为将。
他曾以三万军队打败楚国20万大军。
攻入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北)。
从此,吴国强盛起来,“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此后,孙武辞去军职而隐居乡间,专门修改完善他的《孙子兵法》。
可见,《孙子兵法》的形成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孙子兵法》的哲学辩证思想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因而对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性。
我们学习《孙子兵法》的哲学辩证思想,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踊跃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印证、感悟,在实践中提高、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孙子兵法》尽管饱含着光辉的哲学思想,但它毕竟不是哲学专着。
它的唯物论、辩证法是寓于对战争和军事的论述之中的,仍然是朴素的,仍然处于不自觉的阶段。
真正使唯物论、辩证法上升为成熟的哲学理论的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学习运用《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实行孙子战略思想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