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子兵法》中“攻守”矛盾看辩证思想的运用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思想辩证唯物主议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第二性,由物质派生,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应该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能用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眼光看待事物。

《孙子兵法》中,处处闪耀着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真理光芒。

一.唯物主义的立场我国传统社会,神秘主义影响极大,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可发现其踪迹,秦末陈胜吴广派人夜扮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树立人们抗秦信心,凝聚人心,刘邦斩蛇起义等等。

然而《孙子兵法》严厉禁止占卜预言之类活动及传播小道消息,因其极有可能被敌人利用扰乱我军心,一旦传播开来,很难禁止其影响,故军中必须“禁祥去疑”。

孙武认为,最终胜败从来都是建立在两军实力对比基础上的,“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善用兵者必须先考查敌我力量对比情况,在己方占优势时方可开战,以卵击石只能自取灭亡,绝不可将胜利寄于鬼神力量之上,胜利只能建立在实际力量对比上。

善用兵者,每一战,需集中兵力形成对敌优势,方可保证胜利,“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决战则要等到总体实力胜过敌人时方可。

作战要求“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至于掌握敌情则只能依靠情报人员,而绝“不可取于鬼神”,这就为料敌致胜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二.以对立统一方法全面看待战争全局。

1.全面认识战争之利与害。

孙武认为,只有在有足够利益时方可发动战争,“非得不用,非利不动`,非危不战”,军争最难之处就是争利,就是变不利为有利,“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发动战争需极其慎重,因负作用实在太大,巨大的物资消耗,国家建设发展放缓以至停顿,人们生命财产时刻面临着极大威胁,甚或面临灭国之灾。

“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恼怒之后有再喜悦的机会,但是国家亡了却不可能复存,人死了却不可能复生,必须慎战,没有较大的把握绝不能发动战争。

当然战胜好处极大,可以达到别的手段不可能达到之目的,如夺取对方的物资国土,壮大自己,削弱甚至消灭敌人,消除对本国的威胁等等。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思想在我国齐鲁文化的大框架内,一文一武两个圣人是最闪光的两个亮点。

“一文”,就是文圣孔子。

“一武”,就是武圣孙子。

孔子创立了儒学,孙子创立了兵学。

儒学经典是《论语》,兵学经典是《孙子兵法》。

《论语》以道德治理天下,勾画了中华文明的轮廓。

《孙子兵法》以智慧平定天下,指明了用兵制胜的途径。

辩证法是哲学里面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讲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运动规律的。

辩证法的主要之点:一是事物内部是可分的,一分为二,负阴抱阳,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二是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三是事物是永恒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四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孙子兵法》中渗透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辩证法是《孙子兵法》的灵魂。

(一)分析事物强调“两点论”“两点论”,是孙武考虑和处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体现了《孙子兵法》的辩证思维。

孙武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九变篇》)。

这句话,可以说是孙武认识和解决战争中各种矛盾的一把钥匙。

指出,无论攻守、强弱、劳逸、奇正、虚实、远近等等战争中的对立双方,都是互相依存的,利害相联的,可以转化的。

比如防御作战时,“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虚实篇》)。

“顾此”则“失彼”,不可能天衣无缝,总有弱点,总有疏漏。

因此,如果避其实而击其虚,敌人的主动地位就转化为被动地位了。

所以孙武肯定地说:“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虚实篇》)。

这种关于矛盾转化的朴素思想,对于以弱敌强、以少敌多,以小敌大的国家和军队,无疑是一件锐利的思想武器。

《孙子兵法》的两点论,还表现在他对阴阳说的灵活运用。

孙子说,“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自然之天中,阴阳包括昼夜(昼为阳,夜为阴)、晴雨(晴为阳、雨为阴)等等。

曹操对此注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孙子十家注》卷一《计篇》)。

长篇《孙子兵法》解读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长篇《孙子兵法》解读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长篇《孙子兵法》解读——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原文虚实Ⅱ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之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详解“出其所不趋”,“不趋”,来不及救,从敌人来不及救的地方出击。

“趋其所不意”,打到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

曹操注解说:“使敌不得相往而救之也。

”我们常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在《孙子兵法》看来,这不是善之善者也,善之善者,是“走自己的路,别人想不到,也不让别人知道”。

行千里而不劳之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行军千里也不劳顿的,是因为走的是没有敌人守备的地区。

这里历史上有两个典型战例,都是灭蜀之战。

一是大家都熟悉的,《三国演义》中钟会、邓艾灭蜀之战。

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

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

山高谷深,至为艰险。

途中,粮运不继,曾多次陷入困境。

部队走到马阁山,道路断绝,一时进退不得,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

最后邓艾率军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将马邈。

一路杀到成都,刘禅就降了。

第二次是南北朝时期,坐拥四川的梁武陵王萧纪在成都称帝,率兵东下,准备攻打梁元帝,夺取梁朝政权。

北魏看到机会,宇文泰认为“平蜀制梁,在此一举。

”诸将意见并不统一。

宇文泰把重任交给尉迟迥,问他计将安出。

尉迟迥说:“蜀与中国隔绝百余年矣,恃其山川险阻,不虞我师之至。

宜以精甲铁骑星夜奔袭之。

平路则倍道兼行,险途则缓兵渐进。

出其不意,冲其腹心,必向风不守。

”其后果如尉迟迥所言,尉迟迥从散关进军,围成都五旬,平定巴蜀。

人们常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这不可能,因为这标语敌人的墙上也刷着。

怎么才能攻无不克、攻而必取呢,只有一个前提,就是对方没防备,没防守。

还是拿足球赛来说,如果前面有后卫堵着,马拉多纳也不容易射门命中,一定是来回倒腾,对方出现空档了,然后一击命中。

试论《孙子兵法》中的辩证关系

试论《孙子兵法》中的辩证关系

试论《孙子兵法》中的辩证关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孙子兵法》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所推崇,在以高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战争的今天,依然经得起考验。

一方面,由于现代军事高技术的发展,致使战争的形式发生了改变,进而也使得《孙子兵法》在部分战术层面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但另一方面,由于战争中整体的战略思想依旧依赖于战争的规律以及人的思维,因而《孙子兵法》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大智慧。

一、“奇”与“正”(一)“奇”与“正”对立统一关于“奇”与“正”在战争中的价值与作用,不同的兵书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在《孙子兵法》中,孙武没有单一地去推崇其中一种作战思维,而是辩证地看待这两者对于战争的贡献——“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与“奇”都是作战中需要采取的手段,两者相互配合、相互弥补才能使战争的艺术更加具有智慧性。

所谓“以正合”便是遵守战争的客观规律,善于利用已有的作战经验和作战手段,合正道、行正义,使我方对战争更加可控;所谓“以奇胜”是基于战争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我方的主观能动性,出奇兵、献奇计,使敌人对战争的控制力下降。

因而“奇”与“正”对立在所基于的出发点不同,却又统一在二者的目的都在于主动争取对于战争的控制权。

(二)“奇”与“正”的组合促使战争多变“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只一“奇”一“正”,就像计算机二进制语言中的“0”和“1”的组合一样,便创造出了无数种的情况,令敌人防不胜防。

而且“奇”与“正”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故意制造恪守陈规的假象,出奇制胜的作战手段就难以诈敌;如果没有善出奇兵的习惯,恪守战争规律的作战计划也同样难以落实。

“四渡赤水”中,毛泽东正是利用了“奇”与“正”的结合,才创造了以少打多、牵着敌人鼻子走的奇迹,当时的情况下红军势单力薄,赶路逃跑才合乎“正”,而机动作战却合乎“奇”,毛泽东不像王明那样的左倾“逃跑主义”选择一味逃跑,更没有盲目正面迎敌作战,而是边走边打,奇正结合,让敌人猜不出红军方面的意图,只能被动挨打。

孙子兵法的矛盾范畴及其在战略管理中的运用

孙子兵法的矛盾范畴及其在战略管理中的运用

孙子兵法的矛盾范畴及其在战略管理中的运用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孙子兵法》的矛盾范畴及其在战略管理中的运用【摘要】:《孙子兵法》中的“形”与“势”、“虚”与“实”、“刚”与“柔”、“奇”与“正”、“攻”与“守”这五对矛盾范畴包含着丰富的战略管理思想。

据此,着重探讨每对范畴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其在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孙子兵法战略管理古代管理思想的应用《孙子兵法》(简称《孙子》)中有着极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将其系统整理,并探讨其与现代战略管理的结合点,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孙子》中先后出现辨证矛盾概念85对。

其中“形”与“势”、“虚”与“实”、“刚”与“柔”、“奇”与“正”、“攻”与“守”五对主要的矛盾范畴出现次数最多,内容丰满,体现了对“胜战”规律的高度概括,对于现代战略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着重探讨每对范畴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其在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

1.形与势形的涵义及运用形的涵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作为事物状态的“形”,二是指“形”的运用。

前者作为客观现实的表现和形态,是一切战略活动所必须首先把握的,是制定战略的基础和前提,后者作为客观物质条件的运用方式,本身即是一种深刻的战略思想。

《孙子》在论及“形”的运用方面,提出多种运用方式,较典型的有:形人(察明敌情),如“形人而我无形”(《虚实篇》);形敌(用假象迷惑敌人),如“故善动敌者,形之”(《势篇》);形圆(灵活布阵),如“形圆而不可败也”(《势篇》);应形(适应敌情),如“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虚实篇》)。

归纳起来“形”的运用无非三类,一是要善于明察敌方的“形”,二是要善于隐藏我方的“形”,三是要灵活多变地布“形”、用“形”以适应随时变化的敌“形”。

现代市场竞争较之古代军争,似有更多、更复杂的“形”及“形”变,但在用形方面无非是这三类。

浅析《孙子兵法》决策思想中的辩证哲学

浅析《孙子兵法》决策思想中的辩证哲学

浅析《孙子兵法》决策思想中的辩证哲学作者:高扬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3年第01期摘要:《孙子兵法》作为“兵经”、“百代谈兵之祖”,不仅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而且也蕴藏着丰富而深邃的管理思想。

作为军事学、管理学经典,决策思想始终贯穿于其中,亦是其核心及精华所在。

《孙子兵法》之所以魅力不减,而且能够对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根本原因在于其决策思想中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与独特的辩证思维方式。

关键词:孙子兵法;决策思想;辩证思维中图分类号:EO-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2)01-142-002一、前言《孙子兵法》作为影响深远的军事经典,因其蕴涵着丰富的东方哲学智慧,故其经受住了历史长河之水的冲刷荡涤而独领风骚青春永驻。

决策思想是《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孙子兵法》所蕴涵的管理思想的核心和关键,深刻包含着敌我、众寡、攻守、奇正、虚实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思维,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甚为精妙和生动。

现代管理决策理论虽然是西方商业文明的产物,但在《孙子兵法》中所包含的决策类型、程序思想在现代管理决策理论中也可找到相似或相通之处,这就极大的丰富了现代中西方管理学的相关理论。

我们进一步的去学习探讨《孙子兵法》中的辩证决策思想,有利于更好的去理解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来完善今天的现代管理决策理论,从而更好的为当代社会管理、经济决策管理服务。

二、《孙子兵法》对决策的思辨性认识孙子非常重视和强调管理的决策功能,使得决策思想不仅是《孙子兵法》军事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孙子兵法》的核心及精华所在。

在《孙子兵法》中以“计”为首,所谓“计”,“计算策划也,即计划、决策之意。

”《计篇》中的决策思想,首先,明确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总括“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然后,提出用之必胜的计策,予以保留,用之必败的计策,予以淘汰的准则,并用“因利而制权,因敌而制胜”的原则论述了示形、因敌等策略(诡道);最后,用“以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概括了他的决策思想。

孙子兵法充满辩证法,是实用哲学

孙子兵法充满辩证法,是实用哲学

孙子兵法充满辩证法,是实用哲学《孙子兵法》被誉为古代军事智慧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军事兵法书籍,更被视为一本充满辩证法的实用哲学。

《孙子兵法》以其深入浅出的理论和实用的策略,为后世军事家和普通人提供了思考和行动的指导,具有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哲学内涵。

首先,辩证法体现在《孙子兵法》的战略思维中。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的必然性,而《孙子兵法》也注重分析敌我双方的矛盾和斗争,以此为基础制定战略。

孙子在书中强调了以军事之道进行战争,并强调战争中的辩证关系,如攻守、进退、虚实等。

他指出,“敌在须陵,则击其城;敌在白溪,则击其军”等等,这种辩证思维方式体现了战略上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其次,辩证法体现在《孙子兵法》的战术运用中。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具有矛盾性和阶段性,而《孙子兵法》也强调灵活运用战术,根据战场情况和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来决定战术的选择。

孙子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术原则,强调了情报收集、敌我力量分析、兵力调度等战术运用的辩证性和灵活性。

此外,辩证法体现在《孙子兵法》的组织管理中。

辩证法强调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而《孙子兵法》也强调军队组织的统一和协调。

孙子强调了军队的组织结构、兵员选拔、军纪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上下同欲,同信,同力”等原则。

这种辩证的组织管理方式体现了统一和灵活并存的特点。

总之,孙子兵法充满辩证法,它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实用的策略,成为一本兼具军事和哲学内涵的实用哲学著作。

其战略思维、战术运用和组织管理方面的辩证性和灵活性,为后世军事家和普通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使其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能够思考清晰、决策明智。

因此,《孙子兵法》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军事领域,更是一本有着广泛实用价值的哲学经典。

《孙子兵法》主要思想在现代战争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孙子兵法》主要思想在现代战争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孙子兵法》主要思想在现代战争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著作,不仅深受中国人的尊重,也为世界各国的军事学家提供了极大的启发。

在现代战争中,《孙子兵法》主要思想仍然可以有效运用。

接下来,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地讨论这一点。

首先,从攻守之间的占有优势的使用讨论起。

《孙子兵法》中强调了敌人的优势要尽可能的攻击到其空陷的位置,以及如何利用自己的发动性能达到占有有利的先机。

在现代战争中,攻击与防守之间更多地是使用技术来竞争,一方发动技术打击将在短时间内取得优势,而另一方则必须采取其他技术来针对并打击这种发动性攻击。

第二,从兵力调动来谈起。

孙子曾提出“趋利避害”的思想,即对于不同的对手,需要采取不同的防御措施:当敌人注定会失败时,就应采取“趋利”的行动,以把最大的收益换来最少的胜利;而当敌人反反复复,势均力敌时,就要采取“避害”的行动,即逃避敌人的攻击,不要企图贸然衝阵。

在现代战争中,这一思想仍然适用。

一方可以根据对手的实力和能力调整自己的部署和部署,以及分散部署,在全面进攻时增强部署能力,在守方时则采取虚占破坏敌方部署等措施,以期取胜。

最后,从运动学方面谈。

孙子强调了灵活性在军事行动中的重要性,敌战术的调整需要一定的运动学原则支撑,灵活性能够在应变情况下有效地利用兵力差异,而损伤程度越大,收获胜利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在战争中灵活性是战斗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现代战争中,运动学思想也受到了广泛重视,双方经常会采取投机取巧,利用各种机动手段,推动部队灵活运作,以达到优势发挥的效果。

总之,在当今现代战争中,《孙子兵法》主要思想仍然可以有效运用。

从“趋利避害”的思想以及灵活的运动学原则来看,都可以有效地发挥出《孙子兵法》中订立的战争原理,使双方既能发挥自身的优势,。

简述《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

简述《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

简述《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原创实用版2篇)篇1 目录1.《孙子兵法》的朴素唯物论思想2.《孙子兵法》的辩证法思想3.《孙子兵法》在军事战略中的应用4.《孙子兵法》的现实意义篇1正文《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军事经典,其内容涵盖了战争的各个方面,包括战略、战术、谋略等。

在这部兵书中,孙子提出了一系列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当时或许并不引人注目,但在今天却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孙子兵法》中的朴素唯物论思想。

在古代,天道鬼神等客观唯心论观点长期占据着人们的思想。

而《孙子兵法》却明确提出了不信天道鬼神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是对客观唯心论的挑战。

孙子认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现实的实力和策略,而非天道鬼神的干预。

这种唯物论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应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神秘力量,而应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解决问题。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孙子兵法》的辩证法思想。

在这部兵书中,孙子提出了一系列辩证法的观点,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

这些观点表明,战争中的各种矛盾和对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这种转化的条件取决于战争双方的实力和策略。

这种辩证法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应看到问题的两面性,认识到矛盾和对立的存在,同时也要看到矛盾和对立的转化可能性,从而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在军事战略方面,《孙子兵法》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孙子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原则,这一原则是基于对敌我双方实力的正确估计和分析。

在战术方面,孙子提出了“敌众我寡,则用智;敌寡我众,则用勇”的战术原则,这一原则是基于对敌我双方众寡矛盾的正确认识和处理。

这些战略和战术原则在今天的军事实践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2 目录1.《孙子兵法》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概述2.《孙子兵法》中的矛盾分析与转化3.《孙子兵法》的不信天道鬼神观点4.《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与辩证思维5.《孙子兵法》的现实意义篇2正文《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军事经典,其内容涵盖了军事、哲学、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

孙子的辩证思想是什么总结

孙子的辩证思想是什么总结

孙子的辩证思想是什么总结孙子的辩证思想总结孙子是我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兵法思想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子的辩证思想以其深刻的政治军事见解和战略智慧,极大地影响着后世军事家和政治家的思考方式。

本文将对孙子的辩证思想进行全面的总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战争的本质与辩证过程孙子认为战争是一种辩证的矛盾运动,既包含着敌我对抗的矛盾,又反映了各种矛盾的统一和变化。

他指出,“凡兵之利钝,殆有所主”,战争的本质在于斗争、矛盾和变化。

孙子认为在战争中要善于利用矛盾双方之间的对抗和矛盾的统一,通过阐述正面战争与反面战争的辩证过程,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略思想,并强调战略的灵活性和变化性。

二、矛盾的辩证思维孙子的辩证思想体现了对矛盾规律的深刻洞察力。

他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他认为在战争中,各种矛盾都具有客观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只有深入了解和分析矛盾的本质和特征,才能在战场上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战略选择。

同时,孙子提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他强调在战争之前要进行全面、科学的军事分析和战略规划,善于预测和推测敌我双方的动态,从而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孙子的辩证思想也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条件的辩证关系。

他指出,“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在战争中,孙子强调坚持主动进攻的原则,善于将敌人从有利地带逼到不利的地方,从而寻求取得战略优势。

但同时,他也强调战争的胜利与客观条件的制约是密切相关的,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略战术,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孙子的思想提出了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辩证观点,为后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四、变化与历史发展孙子关于变化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思想也非常重要。

他认为战争中的变化是无穷尽的,客观规律的变化决定了军事实践策略的制定。

他指出:“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之。

论《孙膑兵法》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

论《孙膑兵法》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

论《孙膑兵法》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
《孙膑兵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兵书,其中蕴含着政治辩证法思想。

政治辩
证法的定义,就是以历史的演化和发展为研究出发点,通过客观认识、逻辑推理,遵循“讲究变通”的方法思维实践,形成的理论的制度的形式政治思想。

《孙膑兵法》中政治辩证法思想的体现,其实质上就是调和冲突、维护和谐的思想,也就是所谓“把握住客观规律,对抗政治整合”的思想。

《孙膑兵法》把变通、适应当时复杂多变的战场形势提出,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也把“用以抵抗的统一观念”和“应对变化的方法”融合在一起,用这种方法,形成一种有效的军事政治思想,以此克服当时军国政治复杂多变的战场局势。

另外,还能运用“容忍错误,加以纠正”的思想,过紧急局势时也不失去理智,使用谨慎的政策,正确管理军事力量。

此外,《孙膑兵法》中还强调“心有所属,心与心相通”、“心使能协调,能
使心行动”的辩证思想。

这种思想旨在发现某种情况或事件背后的真实本质,从而形成一种准确的政治识别和政治调节机制,能够维护和谐,增强军国统一,减少矛盾。

总之,《孙膑兵法》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以及它的具体的内容囊括了军政战略、政治管理、谋略方式和其他种种概念,遵循“讲究变通”多变灵活、适应多变形势环境的原则,形成了政治思想体系,使“政治辩证法思想”,成为当时理论研究的基础,也为现代政治提供了参考和思考。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思想研究2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思想研究2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思想研究序号:《孙子兵法》因为其中所蕴含的朴素而又深厚的辩证唯物思想,而称为“东方兵学鼻祖”,孙子兵法中既含有学术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宏观来看,作者孙武在本书中并非单单从具体的战争行动中来进行论述,而是从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的根本利益的角度去阐述战争,他围绕政治、军事、经济、地理哥哥因素对战争进行观察和系统分析,充分诠释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是其经典名言,更是其指导思想,孙武强调“知”的重要性,不仅是实施正确指挥、掌握作战主动权的根本前提,更是其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

孙子在《势篇》指出:“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这就是说治与乱,勇与怯,强与弱这些属性都不是固定,特治而怠则生乱,恃勇而骄则生怯;恃强而懈则生弱。

换句话说,事物的发展是双面的,既可以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向坏的方面转化,也就是说这些属性能改,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处于运动中,而且,这种矛盾运动还往往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事物是运动的,事物中的矛盾现象是发展变化的,这也是孙子兵法中辩证思想的重要体现。

孙子兵法中也体现出了军事中“刚”与“柔”的辩证关系,其中最能更体现这期间的深邃哲学思想的著作是《老子》。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这是老子对两者关系的深刻诠释。

老子认为,以柔克刚,即能够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问”。

可见,柔所蕴含的力量是至高无上,水滴石穿,柔弱的水却能穿透坚硬的石头。

以老子的思想为基础,孙武积极的重塑了道家的“柔弱”“刚强”这一辩证法思想,他在文章中,也大量运用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辩证观点,来说明战斗时间出敌制胜的战术。

因此,他在理论上基友突破,更在实践上对这种思想进行了升华。

没有人能永远胜利,也不会有人永远应该处于失败的态势。

胜利的喜悦中可能隐藏着溃败的危机,而失败中也可以激发出下次胜利的因素。

故在战场上,军事家要时刻保持清醒冷静,审时度势,化不利为有利,以期制胜久远。

简述《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

简述《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

简述《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原创版3篇)目录(篇1)1.《孙子兵法》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概述2.《孙子兵法》中的矛盾分析与转化3.《孙子兵法》的不信天道鬼神与辩证思维4.《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与辩证法应用5.总结《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正文(篇1)《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军事经典,其内容涵盖了军事、哲学、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

其中,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首先,总体概述《孙子兵法》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孙子兵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这一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的立场,与古代神秘主义思想相对立。

在《孙子兵法》中,不存在天道、鬼神等超自然现象,这种立场为后世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分析《孙子兵法》中的矛盾分析与转化。

孙子兵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战争中,矛盾表现为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

孙子兵法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以便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这种矛盾分析与转化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辩证法特点。

再次,探讨《孙子兵法》的不信天道鬼神与辩证思维。

在古代,天道、鬼神等观念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极大。

而《孙子兵法》却明确提出不信天道鬼神,这种立场反映了辩证思维的初步觉醒。

在孙子兵法中,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的智慧和实力,而非天命或神助。

此外,《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与辩证法应用。

孙子兵法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战略战术,如“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

这些战略战术都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如矛盾的对立统一、量变引起质变等。

总之,《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极大的先进性。

目录(篇2)1.《孙子兵法》的唯物主义立场2.《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思想3.《孙子兵法》的现实意义正文(篇2)《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军事经典,其内容涵盖了军事、哲学、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简述《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

简述《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

简述《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最新版3篇】目录(篇1)1.引言2.《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3.唯物辩证法在《孙子兵法》中的应用4.结论正文(篇1)一、引言《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兵书,它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军事策略来获得战争的胜利。

该书不仅对军事战略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二、唯物辩证法思想《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决定意识:孙子强调,在制定战略和战术时,必须考虑到敌人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地照搬别人的经验。

2.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孙子认为,战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以及敌人的行动和发展趋势。

3.矛盾的观点:孙子认为,在战争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如敌我双方的实力、地形、天气等,必须通过灵活的策略来应对这些矛盾。

三、唯物辩证法在《孙子兵法》中的应用1.物质决定意识:孙子在制定战略和战术时,充分考虑了敌人的实际情况,如敌人的实力、地形、天气等。

他认为,在战争中,物质决定意识,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战略和战术。

2.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孙子认为,战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以及敌人的行动和发展趋势。

他认为,在战争中,必须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以应对各种情况的变化。

3.矛盾的观点:孙子认为,在战争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如敌我双方的实力、地形、天气等,必须通过灵活的策略来应对这些矛盾。

目录(篇2)1.《孙子兵法》的背景和简介2.孙子辩证法的主要观点和应用3.孙子辩证法的现代意义和价值正文(篇2)一、《孙子兵法》的背景和简介《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由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

该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战争的本质是政治的和经济的,而不是单纯的军事冲突。

它认为,正确的战略决策应该基于对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地理等各个方面的深入了解和分析。

二、孙子辩证法的主要观点和应用1.战争的本质是政治的和经济的,而不是单纯的军事冲突。

为什么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的标志

为什么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的标志

为什么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的标志《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

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有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的说法。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

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Clausewitz)写的《战争论》(On War)还早2300年。

下面简要论证为什么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的标志。

一、《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思想《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患等。

《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

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浅谈《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

浅谈《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

浅谈《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灿烂,浩浩荡荡,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历时2000多年而不衰,是经过中外历史长期检验的先进文化。

在齐鲁文化的大框架内,一文一武两个圣人是最闪光的两个亮点。

“一文”,就是文圣孔子。

“一武”,就是武圣孙子。

孔子创立了儒学,孙子创立了兵学。

儒学经典是《论语》,兵学经典是《孙子兵法》。

《论语》以道德治理天下,勾画了中华文明的轮廓。

《孙子兵法》以智慧平定天下,指明了用兵制胜的途径。

孙子,名孙武,字长卿,春秋末齐国乐安人,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同时期。

在同一个时期,在相距只有二百多公里的范围内,出现一文一武两个圣人,在全世界数千年的历史上是少见的。

2000多年来,孙子被称为“兵家鼻祖”,《孙子兵法》被称为“兵学经典”。

宋代元丰年间,编成《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作为官方的军事教科书。

《孙子兵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

《孙子兵法》对后世的影响,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从时间上看。

2000多年来,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武器不断升级,战争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由冷兵器,发展到火药兵器;由单纯地面作战,发展到陆、海、空立体作战;由近距离作战,发展到远距离作战;由传统作战方式,发展到信息化作战方式。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孙子兵法》揭示的战争规律没有变。

不论古代的将领,还是近代的将领、现代的将领,都把《孙子兵法》当作必修课。

第二,从空间上看。

《孙子兵法》不仅对从事战争指挥的人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而且对经商的人、从政的人以及其它各界的人也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只要认真领会《孙子兵法》的真谛,各行各业的人都会从中受益。

这是因为战场、商场、官场都具有竞争的性质,而《孙子兵法》揭示的战争的规律,实际也就是竞争的规律。

揭示战争、竞争规律靠什么?靠哲学。

孙子兵法充满辩证法,是实用哲学

孙子兵法充满辩证法,是实用哲学

孙子兵法充满辩证法,是实用哲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战争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兵法之祖,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战略和商业战略中。

这本兵法书既是一部实用的军事指南,也是一部充满辩证法的哲学著作。

首先,辩证法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之一。

辩证法强调的是事物的矛盾性和变化性。

孙子兵法中所提到的“攻守相因”,“进退相追”,都体现了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孙子认为,战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战争双方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变化。

只有能够灵活应对矛盾和变化,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这种辩证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战争,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其次,孙子兵法强调整体思维。

孙子在兵法中强调了统一思维的重要性,认为军队应该像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持。

这种整体思维也是辩证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由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组成的,只有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

此外,孙子兵法还强调了灵活性和变通性。

孙子指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话强调了了解敌人、了解自己的重要性。

辩证法也是一个注重灵活性和变通性的思维方式。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只有能够灵活应对变化,才能取得成功。

这种灵活性和变
通性是孙子兵法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总而言之,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古代军事著作,不仅是一本实用的军事指南,也是一部充满辩证法的哲学著作。

它强调了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包括矛盾论、整体思维、灵活性和变通性等,这些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战争,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因此,可以说孙子兵法是一部充满辩证法的实用哲学。

《孙子兵法》的矛盾范畴及其在战略管理中的运用

《孙子兵法》的矛盾范畴及其在战略管理中的运用

《孙子兵法》的矛盾范畴及其在战略管理中的运用《孙子兵法》中的矛盾范畴以及其在战略管理中的运用如下。

1.“形”与“势”:在孙子兵法中,“形”指客观现实的表现和形态,是战争中必须首先把握的,是制定战略的基础和前提。

而“势”则指用假象迷惑敌人,使敌方不能了解我方的真实情况。

在战略管理中,这种“形”与“势”的运用同样重要。

例如,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善于隐藏自身的“形”,避免被竞争对手了解真实情况,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势”来迷惑对手,使其无法预测企业的真正意图。

2.“虚”与“实”:在孙子兵法中,“虚”指因敌方空虚而撤退,“实”指因敌方坚实而逼近。

在战争中,运用“虚”与“实”的策略可以使我方在敌方空虚的地方撤退,在我方坚实的地方逼近,从而获得胜利。

在战略管理中,同样需要灵活运用“虚”与“实”的策略。

例如,在商业竞争中,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产品线、改变销售策略等方式来调整自身的“虚实”,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3.“刚”与“柔”:在孙子兵法中,“刚”指以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实力对抗敌人,“柔”指以灵活多变的策略应对敌人的攻击。

在战争中,只有善于运用“刚”与“柔”的策略,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在战略管理中,同样需要把握“刚”与“柔”的平衡。

例如,在企业的市场拓展中,既需要以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实力应对市场的挑战,也需要灵活多变的策略来适应市场的变化。

4.“奇”与“正”:在孙子兵法中,“奇”指用奇特的战术出奇制胜,“正”指用常规的战术战胜敌人。

在战争中,善于运用“奇”与“正”的策略可以让我方在敌方意想不到的地方取得胜利。

在战略管理中,同样需要善于运用“奇”与“正”的策略。

例如,在产品的营销中,可以通过一些非常规的营销手段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这就是“奇”,同时也需要通过常规的营销手段来保持产品的销售稳定,这就是“正”。

5.“攻”与“守”:在孙子兵法中,“攻”指攻击敌人的弱点,“守”指守住自己的优势。

在战争中,只有善于运用“攻”与“守”的策略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孙子兵法》中“攻守”矛盾看辩证思想的运用A Review of the Application of Dialectic Thinking from the Contradictionof “Attack and Defense” in T he Art of War郭克勤/Guo Keqin摘 要:本文在对《孙子兵法》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以“攻守”为孙子兵学的逻辑起点,以辩证思维为研究对象,以辩证法为思维的一般规律,通过“攻守”矛盾的变化和运演过程,揭示出“攻守”概念战略运演的发展变化环节,来阐述“孙子兵学”的辩证思想的运用。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Art of War, taking “attack and defense”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Sun Zi's military strategies, the dialectic thinking as the object o study, and the dialectic method of analysis as the general law, and through the changes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tradiction of “attack and defense,” this article procedures concerning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concept of “attack and defense” so as to interpre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ialectic thinking of Sun Zi's military strategies. 关键词:《孙子兵法》 攻守 辩证思想Key Words: The Art of War ; Attack and Defense; Dialectic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E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76(2016)02-0015-06收稿日期:2015-12-15作者简介:郭克勤,山东惠民县职业中专高级教师,山东孙子研究会理事。

《孙子兵法》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成书最早、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的杰出古典军事名著之一,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备受中外战略学者推崇。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反映了战争这个客观对象的本质、规律。

换言之,在于它在思维中再现了战争过程中一系列矛盾的产生、展开、转化或解决,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思维及其一系列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为我们把握、解决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现象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①。

本文拟在对《孙子兵法》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以“攻守”为孙子兵学的逻辑起点,以辩证思维为研究对象,以辩证法为思维的一般规律,通过“攻守”矛盾的变化和运演过程,揭示出“攻守”概念战略运演的发展变化环节,来阐述“孙子兵学”的辩证思想的运用。

一、孙子兵学的辩证逻辑是概念的辩证法在《孙子兵法》中,孙子以“攻守”这对矛盾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论述了存在于敌我之间的各自内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发展过程。

如众寡、奇正、虚实、利害、进退、强弱、刚柔、迂直、远近、劳逸、先后、动静、勇怯、死生、主动与被动、速决与持久等矛盾范畴,在战争中通过敌对双方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展开着关于战争胜负的论述。

通过量变与质变、对立与统一、肯定与否定之间的相互转化,赢得战争的胜利。

李际均先生认为:“在军事认识与作战指导中,大量遇到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

……当我们从军事实践中深入研究战争诸因素的存在与转化时,却发现战略、战役法与战术运用中,属于谋略的部分,很多情况下是在不确定性中发挥的。

”②当然孙子的这些概念范畴,是在总结前人长期的战争实践经验过程中,通过人的思维概括得来的,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

但“《孙子兵法》军事思想本身的逻辑体系应该是概念范畴体系”③是确定无疑的。

“《孙子兵法》对战争的认识正是从这些基本概念、范畴出发,通过对战争基本概念、范畴的界定、分析和综合,把战争活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具体的战争活动和形象思维推进到了抽象的理性思维高度,把握了战争活动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④“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长于思辨的辩证思维。

”⑤正如李约瑟博士所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到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

”⑥“辩证思维称得上《孙子》方法论体系的论纲。

”⑦这种辩证思维对后世兵家著书立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如嵩先生说:“中国古代兵法,自孙子奠基后,大都循着孙子的足迹走在概念的辩证法这条路上。

”⑧《孙子兵法》一书,一直被人们认为晦涩难懂,“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孙子论多玄空微妙,非上智不能领会”⑨,应与孙子兵学用概念来思维的方式有关。

正如黑格尔《逻辑学》中所指出的:“一般人所谓的哲学难懂,在某个方面是与用概念代替表象有关的。

哲学之所以难懂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没有能力——这种能力本身只不过是不习惯——作抽象思维,即紧紧抓住纯粹的思想并活动于纯粹的思想之中。

……哲学之所以难懂的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没有耐心,他们急于想用表象的方式,把作为思想和概念而包含在意识中的东西呈现在自己面前。

”⑩二、攻守矛盾是孙子兵学的基本矛盾和逻辑起点“攻守”是中国古代关于战争运动基本形式的军事术语。

见于《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

”攻守虽然都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但进攻比防守更具有主动性,更有利于歼灭敌人,达到战争目的。

在具体作战中采取哪种作战方式,则应根据当时的敌情、我情来定。

若敌众我寡,便要先取守势,消耗敌人力量后转入进攻。

若我众敌寡,就要毫不犹豫地进攻敌人。

《汉墓竹简孙子》说:“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说明了二者的辩证关系。

在选择和确定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上,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中为我们做出了成功的范例。

他在《资本论》第一卷开明宗义地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商品开始。

”马克思所找到的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元素形式”,正是包含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矛盾的胚芽”的细胞形态。

他正是商品从这个元素形式出发,通过对商品交换、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运动等一系列最基本的概念的运演、论证,在理论上辩证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构建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宏伟理论大厦。

仔细推敲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可以是我们对于确定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为我们提出了如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原则。

“其一,作为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必须是包含着研究对象中的‘一切矛盾胚芽’的概念和范畴。

只有从这样的逻辑起点出发,研究对象所固有的全部矛盾性才能在理论思维中得到完整地再现。

其二,必须是最抽象、最简单的,然后而又必须是能够从中推演、论证出整个理论体系中的概念或范畴。

其三,总起点应当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概念和范畴。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确定逻辑起点的科学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孙子兵学的辩证逻辑研究。

我们认为“攻守”这一概念包含了战争现象中“一切矛盾胚芽”;“攻守”概念是战争现象中最抽象、最简单,且又能够从中推演论证出其它的概念和范畴;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概念。

通过围绕着对“攻守”概念的分析、比较和系统化,应当成为我们研究孙子兵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

虽然“攻守”的概念第一次出现于《谋攻》篇,但对攻守进行比较系统的论述却是在《形》篇展开的。

我国台湾淡江大学教授著名战略思想学者钮先钟先生认为:“从《形》篇、《势》篇,到《虚实》篇,三篇构成一单元,即所谓战争艺术,也是代表将道之精华。

事实上,《形》篇所论为攻守,《势》篇所论为奇正,《虚实》篇所论为虚实。

三者之间有不可分的逻辑关系。

” “何守法说‘……铢镒积水总是喻攻守之形。

然一篇虽以(军)形为名,而议论反复有如风声,中间不露一形字,至末方点出,何其妙欤?学者最宜深味。

’何守法的话固然对孙子文笔之美妙作了高度赞许但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他所说的‘攻守之形’,而这才是本篇的真正主题。

战争必然包括两种形式,即为攻与守,所谓善战者必须同时既善攻而又善守。

善守始能自保,善攻始能全胜。

这两种形式平行发展,彼此互赖,交相为用。

必须如此,始能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唐代的李靖曾指出:‘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于胜而已矣。

’他认为此即所谓‘攻守两齐之说’,换言之,即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行互赖的关系。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说“攻守”作为孙子兵学的基本矛盾和逻辑起点是正确的也是合乎逻辑的。

三、攻守的普遍性、特殊性和个体性古今中外研究孙子兵学的许多学者,早就注意到,《孙子兵法》各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并进行了阐述。

日本学者山鹿素行在他的《孙子谚义·自序》中说:“自《始计》迄修功,未尝不先知,是所以序《用间》于篇末,三军所恃而动也。

然《始计》《用间》二篇,为知己知彼、知天知地之纲领。

军旅之事,件件不可外之矣。

《作战》《谋攻》可通读;《形》《势》《虚实》一串也;《争》《变》《行军》一串也;《地形》《九地》一意也;《火攻》一意;《始计》《用间》在首尾。

通篇自有率然之势,文章之奇不求,自有无穷之妙。

谋者不可忽。

”我国学者支伟成在他的《孙子兵法史证》一书中说:“形篇第四:两军攻守之形,隐于中则人不可得而知,见于外则敌乘隙而至,形因攻守而显,故次于谋攻。

势篇第五:兵势已成,然后任势以取胜,故次形。

虚实篇第六:善用兵者避实击虚,先须识彼我之虚实也,故次势。

”钮先钟先生认为:“从第四篇到第六篇在十三篇中构成第二大段,这三篇在逻辑上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足以代表战争艺术的精义。

三篇前后相连,每一篇都有其基本观念,而彼此之间又有其不可分的关系。

”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先生说:“读形势组,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感觉,就是形和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概念的界限比较模糊,而且有点飘忽不定,这很正常。

因为同一件东西,你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到的结果可能很不一样。

”由于时代的原因,学者们虽然注意到了篇与篇之间的逻辑关系,但是,对于这种逻辑关系的内涵,却没有人能够加以说明。

为响应我国著名孙子研究专家吴如嵩先生提出的孙子研究要实现“研究支点的转移”、“研究领域的延伸”、“研究方法的转型”和“学述层次的增位”学术研究变革要求。

在《庙算——概念的战略运演》一文中,引入了“概念”这个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